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修养 古典音乐 音乐教学
音乐是一门有着独特文化形态的艺术,能够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真实地展现出来,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感知到音乐所要体现的细腻感情,同时对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展现成为了音乐教学的关键,简而言之,培育学生的音乐修养成为了音乐教学的主要工作。作为音乐中的经典,古典音乐始终给人们一种古老的味道。运用好这些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最震撼的音乐效果,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学生从身体到心灵,体味一场真正的古典盛宴。
一、古典音乐对学生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优雅动听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并与音乐产生共鸣,当真正走入到音乐中后,还能够激发人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在音乐中,流行和古典等仅是一个时间的代名词,并不是将音乐划分开来。每一个时代的音乐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音乐贯穿了时代,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行和古典。但不管他们的存在是否被接受,是否广为人知,它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认知非常浅薄且不认同,但是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流传下来的瑰宝,赋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气息,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该作品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勇于抗争、争取自由的精神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使他们更加乐于了解音乐,敢于走入音乐世界。除此之外,与流行音乐相比,古典音乐往往是由多种声乐、配器演奏出来的庞大阵容,其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其他任何音乐所无法代替的。从节奏的把握、和声的创作等每一个环节均透着作曲家的心血。这些经过很长时间考验的音乐,在带给学生精神洗礼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如何运用古典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视听结合,在古典音乐欣赏中体味音乐魅力
采用音乐符号来实现“视觉”触及,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古典音乐,更加利于学生在赏析音乐时,将感知到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使抽象音乐更加形象直观。在赏析主题较为鲜明的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影片或者图片将音乐的大背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还能够起到为学生提供想象载体的效果。例如,在赏析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由于该曲从序曲展现狮王雄壮威武的形象,到终曲所有动物大团圆的场面,所要表达的是热闹的节日氛围中各种动物滑稽有趣的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将每一段音乐所展示的不同动物形象,通过图片传达给学生,再辅以音乐相伴,学生仿佛进入到了音乐世界中。一场音乐盛宴,在激发学生对音乐感知的同时,也使他们逐渐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音乐,为塑造学生的音乐修养创造了极佳的基础条件。由此可知,通过视觉的激发,再加之听觉的刺激,相辅相成,将音乐的各种元素串联起来,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更强。
(二)“律动”引发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本身能够结合动作来展现,在配合相应动作展现时,学生的感觉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对音乐中所要表达的非常细微的含义和主题更加敏感,体会也更加深刻。例如,赏析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由于该曲是一首舞曲,其具有独特的规格性,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古典舞曲。正是因为该曲是小步舞曲,为此,教师利用该舞曲的特性,在引导学生赏析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入到音乐不同阶段带来的不同感受中,而强烈的节奏感,也刺激学生思想随之起舞。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给每一个人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而这些不同的感受,均源自音乐中不同元素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但是由于学生很难抓住乐曲的拍子,为此,仅靠听是无法有效解决该问题的,这时教师将不同的律动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赏析音乐的关键,深刻体会旋律,进而不断提高感知能力。
(三)“游戏”强化体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体味兴趣
如今的学生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成长中,科技的发达带给他们更加宽广的世界,他们的思想更加新潮,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局限他们的思维,他们也不乐于接受,为此,将“游戏”元素带入到教学中,引导他们在边学边玩中感知音乐,提升音乐修养②。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全情投入到音乐的感受中,音乐的跌宕起伏,使他们的情绪也随之受到影响,进而为音乐修养的培育创造了极佳的环境。例如,在赏析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时,该曲是莫扎特为一位女弟子创作的作品,其以鲜明的主题,单纯质朴、轻快的节奏展现了一个丰富且可爱的氛围。学生在最初并不能够感受到该曲的变化,仅是发现其与《闪烁的小星》有些相似之处,并且能够听出演奏所使用的乐器。教师将“三变”游戏带入到教学中,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走入变奏曲的曲式风格中,辅以钢琴弹奏将每次变奏的序曲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主旋律的变化;随着游戏的深入,通过钢琴演奏,多媒体的配合,将“小星星”的三次变奏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不仅更加了解如何体味音乐,同时对音乐的不同变化也有了更加细微的感受。通过较为简单的变奏,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更加深入,同时利用游戏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感知中,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想象空间。再结合多媒体将抽象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更加明确主题,逐渐走入到了音乐殿堂,感受着音乐带来的不同变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
注释:
①闫飞.论古典音乐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J].新西部,2010(8)
近几年来,大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习歌词、节奏、曲调、创编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小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是一个弱点。
中国的古典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都是高雅音乐,它们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着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些音乐流传千古、亘古不衰,不但优美动听,而且华贵高雅,会让你听得如醉如痴,也会让你在潜移默化中高贵起来。“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古典音乐的,因为经典音乐已成为这个城市俯拾即是的文化之声,无需专门教育,耳濡目染,人们便自然地走进了高雅音乐的殿堂。
经典就是世界公认的共同智慧,经典的思想文化价值永久不衰,是人们生命成长的必需精神食粮。音乐也是如此,经典的音乐作品传唱不衰。一些流行歌曲进入校园后,对学生尤其是对小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把他们引向了成熟化。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听了那些带着爱彩的流行歌曲怎会不产生负面影响呢?记得一次上三年级的音乐课时,我组织了一次才艺展示,在展示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拿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歌曲,但让我失望的是那些欢快、有着童趣的儿歌已经离他们远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都是流行歌曲,一个同学演唱当今流行的《两只蝴蝶》,当唱到第一句的时候(亲爱的你慢慢飞),我想到了必须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必须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那么,欣赏音乐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我认为,孩子纯洁的心智更容易接受古典音乐,而且他们的收获也会有相当的意义,我所说的古典音乐,不是指音乐史上的意义,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也包括浪漫主义乐派、民族乐派等。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意义,这些作品的最大意义是深化心灵,滋润想象。对小孩子来说,看似庄严宏伟、高不可攀的古典音乐,其实比流行音乐更好接受,也更好理解,而培养一个人的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素养最好从小开始,一个古典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很容易理解流行音乐所表达的东西,反之一个一直沉浸在流行音乐中的人常常很难深刻理解古典音乐的意境。
比如,中国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是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乐曲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从听《十面埋伏》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也可探知作者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争场景的琵琶音乐。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曾经这样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要想理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就要了解贝多芬的《命运》,你就要了解贝多芬,寻找贝多芬,认识贝多芬。由此可见,欣赏古典音乐,可以从中了解历史背景、年代、文化背景等。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听不懂,如果用现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去衡量他的知识,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可能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懂不懂,但小时候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也不要觉得孩子在玩的时候根本没有听,这种学习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他们会在玩与学中愉悦心智,更会为成人之后富有教养与聪明过人奠定基础。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才能、情感等高尚的精神素养。有人说音乐像数学,那么音乐就是一个无限深邃的世界,学生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不仅能受到美的情感感染,还能积极调动、运用个人所储存的“语言文字模块”,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人格素养的建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吸收知识、学习各方面文化的最佳时期,让他们沐浴在古典音乐的世界中,可为他们创造一个高雅的文化氛围。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这样说:“音乐不在于直接描绘对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心灵创造的情绪之中去。”我想他说的音乐应该是古典音乐。中国的民族乐器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乐器演奏的乐曲,你可以清楚地感到在空气中流动,山、水、落叶、冬雪……那是千古的生命里一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来未经历的古典音乐之美。宇宙之音人人皆可从天地万物之中获取,人文之声却因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不同而大相径庭,接受高雅音乐应从小学生甚至从零岁开始,让他们沐浴在高层次的文化氛围之中,让孩子们从古典音乐中获得智慧,这些智慧将会伴随人的一生,且影响其整个生命的发展。
古典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强调风格高雅并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古典音乐很高雅,并能给人心灵上的一种震撼。儿童的吸收能力是一生中最好的时期,犹如海绵一样,甚至可以全盘吸收,将来慢慢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一定会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应该让孩子们在古典音乐中的情绪,感受音乐中的美。
综上所述,欣赏古典音乐要从小开始,不管孩子们当时懂不懂,我相信在以后的成长路上会提高他们的修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成就他们的梦想。
关 键 词:东方 “同情观” 中国古典音乐 审美
一、东方 “同情观”对审美思维的影响
“万物有灵观”是东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因此,先民们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情同构的,是相互感应、彼此渗透沟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东方的“生命一体化”观念。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基础上,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他们认为,那些活动量愈大的对象,物活感愈强,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既然自然事物同人类的生命现象和感觉思维有相似之处,原始初民就以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心理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因此,他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与动物产生了“互渗”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这种“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同情”的结果,形成了自然物与人之间“生命一体化”的生命“同情观”。这种“同情观”影响着东方的原始初民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根据万物的“同情观”,形成了东方的审美思想。
由于东方审美“同情观”就是东方审美的基础,所以,在“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东方审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为美。这种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同东方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念、东方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一起构成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由此导致了东方民族无一例外地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的特点。埃及美学思想力求表达生命永恒的理念。印度美学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对人的生命无限延伸的渴求。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现性力崇拜和对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体的赞美。日本美学可以说是森林美学或植物的美学,植物的生命状态成为日本音乐表演的基本姿态。中国美学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学的特征。钱钟书在早年的美学论文中就认为,中国美学是人本主义的美学,它是“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中国美学从生死崇拜的艺术造型到龙的意象;从建筑的飞檐到山水花鸟画;从民俗画中的枣子、石榴、莲子等意象到诗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这些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强劲。中国美学范畴中有许多范畴是以人体或植物的生命状态来命名的,如肌理、体性、气、气势、风骨、性灵、心、姿、形神等。可见,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就是东方“同情观”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思想。
二、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 “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1.“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古代的东方民族都强调人与天和谐相处,都追求“人与天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他们或主张泛爱自然万物,或宣扬回归自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这种追求人与天调、亲爱自然的观念,对艺术审美有着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影响。比如,关于音乐的构成,《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如,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也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受东方“同情观”中“天人合一”和谐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而塑造着传统音乐家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品格,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他们常常运用一种即兴性的自由变化的反复,主体的情感与心理变化随机发挥而又统一于结构之中,注重整个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故能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和自然性结构美的印象。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注重对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细细嚼味的生命领悟和情感体验。它的结构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对比与统一来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即所谓贵在意到情适。比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但是音乐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传统戏剧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需要,变化的需要。
2.“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
东方民族在“同情观”影响下,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这一特点在东方所有的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东方民族所产生出的经验性的审美范畴,几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来类比、象征地表达的色彩。比如,东方民族人体美的观念就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饰艳丽。对山水之美的要求是雄壮、气势、葱茏的植被;森林宁静而深沉,充满深意。最根本的是,在艺术表现自然与人的时候,无论是对对象的性质、形态还是其他形式因素方面的展现,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物活感为基准,来传达生命力之美和崇拜这种美的感情。
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观念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对生命本质的完美表达,对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精神内涵。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均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构建或接触音乐世界,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音乐的内涵。所以,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从音乐结构到意境要体现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趋向。在古代士人的观念里,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说法就曾得到历代士人的拥戴。从对听者心灵的攫取来说,音乐由于是发乎人心,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见,中国古典音乐就是由声构成音,由音构成乐,由乐表现为音乐的整体艺术。正如《礼记·乐记》中的《乐象篇》曰:“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话揭示了音乐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无疑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昭示着人类灵魂之真。《天闻阁琴谱》所记载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与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如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所言:“音乐拥有极完美的手段,以精确地组织音乐能够广泛引起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人所特有的复杂的人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古典音乐才走上了重神轻形,追求音乐中体现最高境界的精神内涵的道路。
综上所述,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周棋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关键词:经典;经典音乐;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06-01
近年来,很多人都在追求即时效益,指标、业绩,分数、成绩、没有这些似乎无法验证一个人的能力,学习和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似乎做起来就没有动力,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等待未来的效果或是物质以外的其他东西。所以,笔者认为:如今要提倡接近经典,学习经典,势必要证明经典可以带给人们哪些益处。那么,经典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经典?接下来笔者一一论述。
一、从理解“经典”开始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狭义的经典音乐,其实是指古典音乐,而广上的“经典音乐”,还包含了19世纪至今历经时代洗礼,被传承下来的、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音乐作品。当然,古典音乐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狭义古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当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该乐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笔者文章中指的经典音乐更多的是指广义上的古典音乐。
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当巴赫的音乐响起,人们似乎已经驻足于中世纪的教堂,心灵震撼之余,内心更加平静、充实。因此,可以这样理解,经典音乐就是指能够启发人类理性思考,促动情感共鸣,愉悦精神世界、历经时代考验,传承下来的音乐作品。
二、经典音乐是无价至宝
经典音乐是音乐艺术中的瑰宝,是人类智慧和财富的结晶,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历经时代洗礼,岁月熔炼,却历久弥新;换句话说,经典音乐不会被历史抛弃,是比较成熟的艺术作品。
经典音乐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著名诗人莎士比亚说过:“音乐有一种魅力,可以感化人心向善,也可以诱人走上堕落之路。”可见,好的音乐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而低俗浅薄的音乐只能使人更加萎靡不振,内心空虚,甚至走向歧途。纵观当今的某些流行音乐,很多旋律低迷,歌词肤浅,听完之后不仅没有深刻的愉悦之感,反而情绪更加失落,空虚。而经典音乐以其有没得旋律、乐思,丰富的和声,充斥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使人精神愉悦,充盈。我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孔子认为改变社会风尚习俗或道德教化最擅长者莫过于音乐,的确,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经典音乐恰恰可以代表或引领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艺术形式。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目的时,经典音乐无疑成为有力的推手。
经典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音乐的非功利性的艺术目的都是指向精神性的听觉感性需要,审美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也是音乐艺术功能的基本表现。法国作曲家威尔第说:“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经典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源于审美理想的确立,作曲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努力按照审美理想创造音乐,并不断提高音乐的美感,提升审美价值。可见经典音乐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其听觉感性方式的高峰体验是其他音乐作品所无法替代的。
经典音乐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经典音乐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提炼,可以激发人们具有深度意义的思考。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即便是历经百年,现在仍然能够体会那个时代描述的英雄气概,感受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于共和的向往,作者的爱国热情无不激发感染着听众的爱国情怀。
三、只有接近经典,才能学习经典
接近经典,与经典音乐为伴,才能更好地认识经典,学习经典。学习经典音乐要有一颗安静的心。经典作品特别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反复琢磨其中的意境,这样才能领悟作曲家表达的思想,和作曲家深度对话,品味经典中蕴含的真理。如果以一颗浮躁的心去聆听,势必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学习经典音乐要有良好的氛围。相对来说,导师引领,团队交流讨论,分享心得,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对经典作品的领悟层次,这是个体单独学习所无法达到的。而一旦通过交流分享,获得启迪,那么对于经典音乐的领悟将更为深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条件接近经典。因此要尽可能创造接近经典的氛围。聆听音乐会、CD光盘、观看网络、电视,一切可以接近经典的途径都应当主动参与,接近经典,了解经典,才能更好地学习经典。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克服困难,耐得住寂寞的毅力,才能最终做到与经典为伍。在经典中沉淀自我,提炼升华,提升精神境界。
总之,与经典为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接近经典,学习经典,才能够在经典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感悟人生体验;才能不断地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988年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堪称我国动画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影片主要描述的是:一条莽莽水边,远处山水朦胧,怀抱古琴的老者病倒在荒村野渡,被摆渡的少年救起,在少年的悉心照料下,老琴师逐渐康复,老琴师抚琴之时,少年被美妙的音乐所迷,两人遂结为师徒。寒来暑往,少年经勤学苦练琴技大进,老琴师十分欣喜。但慰藉之余,他开始思虑如何才使弟子更上一层楼。
一日,老琴师看到雏鹰离开母鹰独自展翅飞翔的时候,豁然开朗。于是老琴师携少年游遍江河山川,让少年领略了艺术的真谛所在。师徒离别之时,老琴师以自己心爱的古琴相赠,眼望恩师身影渐远,慢慢淡入云山雾海,少年百感交集,于是他端坐崖巅,手扶琴弦,只余琴声铮铮流淌在往经的山河大川。”
该片融入了中国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是出自大家之手,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片中除了着重对人物,山水风景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表现了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意境美),这部动画的音乐也观众留下很深的印像,古典乐器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使动画体现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之美。
一.《山水情》音乐的特点
这部短片中没有任何对白,出现的声音有叶笛声、琴声、水声、风声、动物声。少年的笛声悠扬、无忧无虑,体现了少年天真、活泼的个性。琴声空灵飞扬,时而轻柔时而凝重,时而忧郁时而果敢,充分体现了老琴师复杂、坚决的心理。风声凄厉,将风雪中恶劣的环境刻画得更加逼真。各种动物的声音又让春天的来到本文由收集整理显得极其可爱。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非常中国化,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中国式的韵味。中国的丝竹音乐象是秋日从树上飘落的树叶。拨弄心灵的一根细弦,让人心神荡漾。
古琴、琵琶的使用在动画片《山水情》中是一大特色,做为传统音乐体系中古琴和琵琶,它本身具有的结构音韵特点就非常鲜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古琴音乐是单旋律的,散、慢、快的速度无明显的节奏点,就好比中国的书法与水墨画,追求线形生命节奏的气韵,薄中有厚、浅中有深,是一种情感和直觉的体验,因此《山水情》用古琴搭配水墨,随类赋彩、一色中之变化,声情为主,色彩为辅,使其文学意味更浓,韵味更重;这也是这部动画片之所以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在中国动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当然,除了民族乐器外,音乐本身在片中所表现的审美意境也是值得我们去分析的。
(1)古典音乐中的文人情怀
古典琴乐向来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
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它们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而这些都是古代文人审美追求。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因为能虚、能静,因而同时能深和远。深远则能容摄万有,罗万象于胸中,可见琴乐意境所强调者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所以,在古琴的音乐创作中,我们能看到带有文人们的人格魅力的古琴作品。并且从大量的琴曲遗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文质彬彬”的中庸典雅、在“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周子通书·乐上》)中强调音乐的恬淡与平和以及“兴到而不气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徐上瀛:《溪山琴况》)的唱奏处理方式,均是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魅力,而苦心创造的艺术积累和艺术创造。
在《山水情》的画面和故事情节上,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很强烈的文人气质,影片选用古筝做为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也就更突显了影片中所要表现的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格美、意境美的审美境界。
(2)古典音乐中的中国韵味
以通常的说法: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等的不同,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扣人心弦,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点,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山水情》在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地表
现出来,也能间接地引人对它的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或清新,或宁静,或开朗,或壮丽雄伟的等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点,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音乐与画都追求意境,意境与音乐、画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音乐产生意,画产生境。音乐和意是主观情感,画与境
是客观的景象。主客观契合,即音乐中有画,画中有音乐,意中有境,境中有意。如诗句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描写,将对美景
短暂的留恋与珍惜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昏下温和的斜阳映照着一种凄婉、忧伤、悲凉的情景,音乐人的瞬间感受留在了心底笔尖,这种色彩烘托的视觉图像已形成了画面的意境。而用古琴恰恰能体现出水墨动画《山水情》带有强烈中国韵味审美意境,同时也把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情感意境也表现了出来,从客观上展现了文化的传承精神,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
(3)古典音乐中的朦胧之美
音乐的意境作为中国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视听、想象和审美特征。用民族音乐将水墨技法和电影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个“活”的流动的音乐画面,《山水情》中糅合了各种现代音乐技术手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创作出中外音乐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意境之说,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取境美,它显示山川万物的阴阳变化及创作音乐主体的独特感受,水墨画虚实相生,意味无穷。虚,指笔线不到的空白处;实,指有笔墨有物象的实部。往往简单勾绘甚至干脆省略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以虚衬实,凸现主体,拓展画面音乐,增强表现效果。《山水情》中用“半边”构图和空处留白展现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用“梅花点瓣”式的笔触浓浓的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与墨的“黑韵”交融在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水墨音乐空间。在音乐中,我们常常会体会到一种朦胧美,因为音乐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当音乐响起时,音乐之声到底描写的是山还是水,是青松还是翠竹,欣赏者不可能有具体的形象感受,正是在一片朦胧之中,在说不清楚美在何处的陶醉之中,才感受到了意境美的存在。中国水墨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对大自然的感悟。
《山水情》中将笔墨情趣与优美的诗境融进了每一画面里,通过绘画性的水墨,表现了江水烟雾蒙蒙,山峦云起缭绕和人物的音容情感,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笛声、风声、水声、雁声、鹰声等天籁之音与悠扬琴音遥相呼应而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久久不绝于耳,古琴形似人形,古琴音乐更凝筑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品质,老人的授琴和赠琴都象征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大自然的山水承载着文人的品质,天空中翱翔的鹰寄托了文人“志比天高”的心灵。尤其是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这些非常中国式的指代在短片中浑然一体,一点儿都没有生硬之感,可见影片中古典音乐对刻画人物刻画,营造场面的审美情境方面,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