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科的理解

地理学科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学科的理解

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解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主要特点表现在地域性和综合性上。地域性,主要指当地特殊的地理特点,不同各地,各有千秋,复杂多变;综合性,是对世界各地全面不同进行综合性总结,本就不同各地进行综合性总结、分析。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内容中关于地理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及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占很大一部分,此外还包括地理事物的变化。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展示各种地域地形图和演示事物是如何形成的详细过程,由于学生大多没有相关生活实践经验,无法联想,从未体验,这些内容显得有点抽象,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依然采用平时教学方法则会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混乱,难以理解,缺少画面,导致学生学不懂。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文化课教学中,地理并不是同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目处于等同地位的,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加之教师的耳濡目染,这三科更显得重要。相比之下,地理与生物等学科是会考科目,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生从初中就没有好好学习地理,既没有学过,又不想学,所以高中地理学习中表现出了很吃力的现象。地理科目虽然被归为文科性一类,但根据地理自身学科特性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理科性,甚至还有公式类知识,所以想要学好地理没有深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清晰的思维逻辑是万万不行的,这就体现出了高中地理学科成绩低下、教学工作难进行的原因。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因为地理学科在我国中考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小,在应试教育国情下,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地理学科存在偏见,认为不重要的科目不必花费太大精力研究,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到中考主要学科上才是正确的。可是学生不知道的是地理学科在高中文科类中是三大专业学科之一,在高考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地理知识基础,必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习很吃力,高中地理知识难度系数要比初中大很多,抽象、复杂、难以想象,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理论性和综合性等,从而更加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产生畏惧感。另外,有些地理知识属于偏理性概念,对于文科学生,利用理科思维学习知识、理解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地理被誉为“理科中的文科,文科中的理科”,因为地理内容不是简单背诵就能学好的,更多的还需要理解后才能明白其中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理学科需要形成与学物理、数学一样缜密的逻辑性思维的原因。平时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往往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对付考试,觉得可以考好,可实际成绩往往不理想。地理知识学习中,“万变不离其宗”,一个知识点可以出一片题。学生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事半功倍,错误的方法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事倍功半。3.教学方法不合理学习知识不只靠学生自身努力,教师采用适当方法也很重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地理是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性学科,需要教师采用不同方式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教学。地理学习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难理解的地形图表、地质形成过程及地质演变等相关知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很难讲得通,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地理中有很多抽象内容单凭一张嘴及黑板板书是讲不通的,如等高线知识模块,不同的密度、演变趋势、递变规律都需要以形象的表现方式向学生展现,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的。

三、图解法的应用问题

1.经过上述分析,通过对图解法的应用,展现出几大优点

(1)平面直观的图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深化学习成果,最终提高整体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2)教师频繁应用图解法,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学习思路,培养新的学习方法。每个人不同的绘图习惯、绘图思路,可以创新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图解法在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来说,学习地理有兴趣就有了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讲课方式,可以采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图解法,让学生不得不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目光随着教师的手指转动,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师生互动是一个能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方法,在互动过程中,根据课堂气氛的发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问答,精心设计的问题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是建设优质课堂的一大亮点。

(2)合理方式教学

地理学科最具特点的内容就是地图。不同的地区风貌、地质变化、地域划分等都需要集合地图教学,有了地图,地理知识不再是生硬的纸上谈兵,更有画面感,更易记忆。同样,“图解法”给教师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会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点,老师对地图可谓信手捻来,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方便。如讲述三大岩石的成因和地壳物质循环时,采用“图解法”辅助讲解,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陆地和海洋的剖面图,用虚线表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然后画出地幔的岩浆沿着地壳裂隙上升,如果喷出地表,就形成玄武岩,如果没有喷出,侵入地壳中,则形成花岗岩,通过边画边讲,学生理解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如果只是生硬地解释“风化”、“侵蚀搬运”这些专业名词,则学生反而不知所云。在有关大气知识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图解的作用。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各自成因仅凭大脑很难记得清楚、模拟得明白。这时教师可以用图解的办法,简单的圆形代表地球,线条表示各类纬线,画出大气环流的整个系统。在对不同大气现象进行介绍的同时,分析其不同成因。看图说出不同位置相互对应,不同气压带、纬度位置、对应区域一目了然。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如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300、600、900各纬度的气压带遥相呼应,有助于学生发现分布规律与特点。

(3)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读图能力

地理中跟气象相关的知识占了很大比重,气象在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在体现,如下雨、下雪、气候变化都是地理知识,雨雪的大小、风暴的强度也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实际,亲身体验气候的变化,视情况不同分析,还可以加深印象。当分析干旱气候形成原因及后果时向学生展示他们在生活中亲眼见到的庄稼减产、地表干涸龟裂等现象,就会认识到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根据上文可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生不重视导致基础薄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不合理教学方式都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影响。通过采用“图解法”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科内容,加深印象,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质变化的过程等难点,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也给学生带来知识内容的直观展示。

作者:黄榕贤 单位:福建龙海程溪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书海,金国春.打造高效课堂推进教学改革[N].淮安日报,2011.

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整合;有效性

一、课题界定进一步完善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在45分钟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地理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研究就是着眼于教学准备、方法设计、课堂活动、课堂训练、评估反馈、课外辅导诸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将教学准备、方法设计、课堂活动、课堂训练、评估反馈、课外辅导诸环节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有机衔接,形成有价值、高效率的整体,并尝试构建相应的操作模式。

二、课题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科学

1.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有效设计与有效整合的新认识,探索归纳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机制。

2.归纳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诸环节有效设计与有效整合的基本思路、相关经验及实践模式。

3.切实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思路进一步优化

一是通过系统收集、梳理和借鉴学习现代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和成功案例,分析和寻找当前最适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的相关指导理论和经验,进而确定研究方向;二是从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或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从研究问题入手,寻求解决对策;三是通过骨干班、研讨班培训加强对地理教师有效教学的相关培训,整体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四是加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标准和效果评价研究,初步构建地理有效课堂的评价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不断充实

1.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环节很多,本课题着重研究以下六个环节,即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方法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巩固检测的有效性、课外辅导的有效性等。

(1)教学准备的有效性:教学准备是一个备课过程,包括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首先,备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其次备课程标准与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有效的整合,从而设计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作出科学的训练安排等。

(2)方法设计的有效性:所谓教无定法,但要得法。积极探索和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导入的技巧、问题情境的创设、讲授的逻辑性、提问的针对性、媒体的选择与交互使用、课堂讨论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学生自习的安排与辅导、以及完美又意味深长的结束等。

(3)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活动主题明确,组织开展顺利,适时启发与引导,学生参与热情较高、思维活跃。活动效果令人满意,即问题完美解决或课堂得到升华。

(4)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包括为新课学习作准备的课前复习训练、课前预习训练,利用讲学稿进行的导学训练,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下的问题讨论和示范性训练,以及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操作演示训练等,力求做到训练形式多样,安排机动灵活。

(5)评估反馈的有效性:即达标训练,要求紧扣本课教学目标,题量适中,限时完成。做到不增加学生课后过重的课业负担,省时高效。

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阅读课本;有效导入

在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处可见GPS定位,手机导航等等,大部分同学便觉得学地理不重要,没兴趣。那么,如何培训学生学习兴趣,热爱地理,理解地理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课本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下册、选修教材一和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有效课堂导入法

(一)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比如,学习完海水运动后,要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问:(1)洋流按成因可分为哪些?按性质可分为哪些?(2)它们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会影响气温和降水吗?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到新内容。

(二)设问导入法――针对教学内容导入

带用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此来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的天气又会怎么呢?(2)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梅雨”和“伏旱”是怎么一回事呢?以此导入,效果就比较明显。

(三)预习导入法――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导入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布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过多、过难,还要紧扣教学内容。

(四)时事导入法――结合时事和热点问题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五)创设情境法――运用相关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经常使用。要想起到好的效果,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内容相符并且能够深深的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整个身心。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的互动,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够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中,必修Ⅱ第四章第三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节的导入自制幻灯片《地球,你好吗?》,选择了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破坏、沙漠化、海洋污染等多幅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以相关文字以及环保音乐《地球,你好吗?》进行播放。在导入新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大部分学生观看时愁眉紧锁,还有个别女同学在看到“惨死沙滩的海鸟”、“营养不良的骆驼”时,眼眶湿润。这样的导入,直接将学生带入到主题之中,同时本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以完成。

因此,就要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因材施导;理解课本,因课而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做到有理、有序和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河南教育,2005.

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第4篇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与以往的几次国家颁发的课程改革相比之下,这次课程改革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教学方法是固定的模式,比如,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考试、相同的教材和参考书籍,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高中地理课堂大体一致,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了教学结果的机械化,大部分的教师也大多依赖于书本,缺少了独立教学和创造性教学,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水平发挥也受到了影响,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呢,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与需求。而这次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课程的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调整,而且教育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真正的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这次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新型的挑战。教师也会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渐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一、引导和培养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如何使学生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信心呢?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情况下,能以一个权威的学者的姿态帮助学生,从而充分适当的来引导学生,一起探索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当中也有了较大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心理上,也把老师当成了朋友,并且学生也会喜欢和老师共同探讨问题。这样,课堂也会有了高效率的管理。比如,在讲“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或材料,让学生奋自主奋勇的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教师在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逐渐的走向归纳与总结,最后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讲自己总结的所有知识点应用进去,实现知识的重复应用。还可以根据相关的课程,带领学生外出到实地进行观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

1.改变观念

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下的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条件。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应新课改的条件下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与思想,从实际出发,在以当下高中地理教学和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旧式的灌输思想、避免学生的死记与硬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现在的课本教学、忽略了课外的实践活动,扔掉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转型面向把学生作为开放性教学的主体,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从而改变教学当中的评价标准,真正的做到适合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

2.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氛围格外融洽,师生之间容易接触与交流,同时也多一份亲切感少一点陌生。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率课堂的必要条件,处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当中,教师教学要降低姿态,把学生看成朋友一样给予关怀与帮助,反之要少一些言辞激烈的责怪与批评,让学生从内心里能够感受到老师温暖的爱无时无刻的在环绕着他们,老师那一丝丝的温情会使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与他们同在,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也会得到鼓励。在学习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会迎难而上,各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

3.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觉得地理难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兴趣激起疑惑,以兴趣引起思考,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将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将会大大提高。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学生愿意花时间、精力在某一门课程上,更多的原因在于,学生喜欢该科任教师。其次设计课程的引言,适当的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要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增强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最后,化难为易,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部分时,结合2012年冬季北京等多地的雾霾天气,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危害。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积极有效的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地理的乐趣。

4.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水平都会有差异,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在学生在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上的差异进行分析,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要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与进步。这就要看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有多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门别类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对地理问题的讨论进行阐述,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指导与总结,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与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对整体的教学体系来说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是要潜移默化的深入进行,每一位教师只要都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着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目的,在教学中也要不断的总结与探索,就一定能将新课改完美的贯穿于始终。

三、准确恰当地引导评价,积极地总结成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承担者,当然更加少不了教师的辅助,对于在学习中学生遇到的任何困难与障碍老师都要立刻予以关注与指导: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点评与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在学生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生才会积极地提出问题,努力学习,好的习惯就在无形当中慢慢形成。其次,对于学生的探讨结果要格外关注,即使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理念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教师也要给学生创新,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培养人才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能力,要不断的接受新思想,汲取新信息,同时探索新方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鼓励、指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正确的对待生活。

参考文献:

[1]郑嘉.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科学,2013,(3).

地理学科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深刻理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照考试说明要求,针对考点回忆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悉的知识快速过,不熟悉的知识强化记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指导学生把最终的复习目标分解为每一天、每一课能达到的小目标,让他们形成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习惯。让学生拿出已经做过的练习题,着重看自己做错的题,明确考题所考的相关知识,并充分思考所选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偏差,纠正自己的理解误区,把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技能,若有理解上的困难可及时与老师、同学讨论,达到查漏补缺和具备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答对率的状况,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出一份学习札记表。例如,图中PN、QN分别为一段纬线和晨线,P、Q两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且纬度相差21°34′,Q点此时日出正北方,且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求P点纬度。

就此题目,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能理解题目表达的实质是什么,抓不住解题的突破口。他们抓不住突破口,其实还是由于对基础规律掌握不牢靠,不能灵活运用而导致的。在学习札记表上,笔者把这些原理设计为一个个学生所熟悉的小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能逐步总结出规律:出现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出现极昼的任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与零点时刻太阳高度之和的一半;与晨昏线相切且出现极昼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两倍。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析该题。这样既能把基础知识再现,又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

在考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夯实我们的强项,突破薄弱的地方。不要过多的解决难题,而要消除知识盲点,并关注热点和焦点。比如:国际上重大的事件――利比亚的战争;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结工――世博会举办和我国神舟八号的发射;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日本地震、我国舟曲的泥石流和北方的旱灾等;国内外新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点;地理新探索或新理论;现在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

三、注重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综合题型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考试思路。考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拿到考试卷,先把个人信息按要求填、涂好,然后开始通盘浏览试题。浏览试卷后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先大概了解每道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模块;②感觉一下这份试卷的总体难度,以便较合理地安排做题时间。如果感觉试卷整体偏难,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不畏难;如果试题比较简单,不要大意。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易后难。(2)仔细阅读材料、图表等资料,明确问题要求,理清材料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方向。接着针对试题要求,抓住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找出解题突破口,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逻辑思维,找出还缺少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