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82-01

1 进一步明确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同时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提高职工节能意识、规范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等方面,用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和开展工作,而且,高度重视能源的源头控制,超前谋划。

2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早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标准已颁布实施。因此,我省烟草系统要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标准,有利于推动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

2.1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需求目前,我国烟草企业能耗问题严重,国家、行业、公司对能耗的要求也越来越上升到工作日程中,全面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烟草工业企业节能工作走向科学、系统、全面、持续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还面临着相当大的难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烟草行业能源体系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实际生产中企业各生产单位为完成生产计划而忽视产品单耗这一现象现象的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烟草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能源管理制度,但只在职能和机构上规定“谁”、“做什么”,而对于“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没有进一步完善。新的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依赖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谁抓住了这一环节,谁就会受到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把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开展企业能源消费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对于促节能、降成本、增效益意义重大。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协作,确保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顺利推进。要以“烟草行业十三五节能减排纲要”的要求作为指导,按照“统一策划、明确主体、分步实施”为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各单位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为此,各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健全机构,保障运行。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自上而下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要强化培训,营造氛围。要广泛宣传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员工对节能减排工作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

2.3努力提升能源体系管理水平能源管理是卷烟工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能源管理工作,是企业争先创优、打造标杆企业及争创优秀卷烟工厂的必要保障。应围绕企业的工作方针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能源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及体系架构的完整性、能源管理方法的系统性及科学性、能源信息系统建设的全面覆盖率及数据分析的即时性及准确性、设备经济运行的合理性、节能降耗关键节点的准确把握及严格监控、能源计量考核监督,以充分发挥好管理、技术、人才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企业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工作,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为促进全省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通过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改进的节能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全省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坚持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起切合企业实际的能源管理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原则,通过政策激励、创造氛围、搭建平台等措施,营造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外环境;坚持持续创新原则,在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采用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办法,扎实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要细化阶段性任务,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使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有较大改善,节能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源消耗水平有较大降低。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第2篇

为期一天的大会节奏紧凑、信息量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首先做《2009/2010年中国棉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报告,随后,中国色织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副会长朱北娜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九次理事会、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九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并鼓掌通过。会议向会员单位通报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变更情况、增补理事、会员名单以及2009年经济效益指标排名结果,并进行了2009/10年针织用纱“用户信得过产品”、2008全国纺纱知识大奖赛颁奖活动。

工作报告彰显协会公信力

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与企业关系密切,举办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被采访的企业都向记者表示,“协会组织的会议每次都会来,可以了解大家的情况,还可以把企业的想法共同探讨,而且,越是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协会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及企业家,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向政府反映行业呼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升级方向、为政府提供专业参谋重要中介。

中棉行协工作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2009年,仅就棉花市场问题,中国棉纺协会就先后四次、分别于4月、6月、10月、11月份向上级有关部门反应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建议措施,起草了“关于要求尽快投放国储棉和发放进口棉花配额意见”、“关于棉花原料供应问题”、“关于请求协调棉花原料供应的紧急报告”、等文件。多次参加发改委关于棉花宏观调控(收储和抛储)的会商会,协助对企业和纺织企业进行资格审核并协助全国交易市场起草了“关于对已达到竞买限量的纺织企业不再参与国储棉委托购买的公告”、等,协会还就棉花滑准税、增值税问题,组织座谈会,以详实的数据分析说明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为研讨行业发展方向,中棉行协以“落实纺织科技发展振兴纲要”、“棉纺织行业市场发展”、“金融危机下棉纺织产业的振兴――调整、升级与创新”等为主题召开大会,其中第六届(2009)小国国际棉纺织会议的成功举办更为全球棉纺织行业所瞩目。在技术服务方面,“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浆料和浆纱技术年会”、“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培训班”、“全国纺纱梳理技术应用研讨会”、“全国纺纱知识大赛”等等专业活动的举办极大推动了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棉行协在为企业的长期服务中树立强大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协会自身机制也越来越完善,理事会也成为自由发言、民主集中的大会。此次大会的理事会换届思路就是在2009年11月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八次理事会”和“中国色织行业协会四届八次理事会”上确定的

由于会员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办会发起的各种调研和问卷调查,使得协会能够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现状和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脉搏。2010年,中棉行协将在继续进行市场调研,召开市场分析会议、技术研讨会议、开办培训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完成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强国纲要的编写工作,并继续推动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鼓励淘汰落后。

两化融合成果引人注目

在此次理事会议程当中,特别安排了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棉纺织ERP与节能减排、棉纺厂空调节能改造等专题报告,这些主题鲜明的报告为棉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实施节能环保计划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关注的重点已经从装备、产品的改造升级扩大到产业信息化和环保领域。

棉纺行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第一个试点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全行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的棉纺行业是我国出口创汇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纺织行业中工业管理基础最好的子行业,对棉纺行业的两化融合评估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

此次会议公布的《棉纺织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目前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的阶段。评估工作组组长翟燕驹主任表示,企业从信息化起步阶段向局部应用阶段发展的进程中,有几个生产流程具有相当高的信息化应用空间,其中,计算机辅助配棉和促进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据无锡一棉周晔总经理介绍,无锡一棉传感网系统利用分布在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和执行装置,采集数据,发出指令,可以提量、质量、机械状态9类168个参数。在配棉环节,信息化可以完成自动监测棉花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并根据产品要求自动调配所需棉的品种。

节能环保课题浮出水面

在两化融合专题报告里也多次提到信息化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两化融合,在节能降耗方面,实施了供电系统优化节电改造,全面细致地对公司供电系统进行监测分析,调整供电电压,及时调整负荷,保证三相符合平衡,提高系统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同时选择优良的系统节电器,实时监测电器负载变化的情况,节电率达到5%左右。企业还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对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第3篇

数据“大”有道理

2009年,华新水泥投资了将近2000万元的数据中心投入使用。这在水泥行业中如此规模的数据中心尚属罕见,当时这一举动引发了水泥行业该不该建如此规模数据中心的讨论,从那时起华新水泥一直坚持自己对数据的看法并沿用至今。刘胜说:“事实证明,华新水泥对于数据管理的重视是正确的。”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升温,数据价值更是成为行业信息化的又一重点。而华新水泥也在实现自身两化融合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数据价值的理解。刘胜介绍,早期华新水泥对于数据中心的应用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出发的,而到今天大数据的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挖掘实际上应该要超越企业内部的业务范围了,也就是说企业自己的数据仅仅是“大”数据的一部分,加上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数据的有效汇集与整合才能称得上是“大”数据,这部分数据价值的挖掘有赖于产业链中的相关方的共同努力,提供真实及时的数据共享,建立有效科学的分析模型,实现对整体数据价值的分析挖掘,并为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实现对生产业务的理性化调整。

他进一步解释,企业的生存环境是由产业链和市场决定的,供应商和客户的数据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十分重要,通过数据共享挖掘自己所需的数据价值从而指导生产,是工业生产信息与经营信息的结合,这是智能化工业生产所要求的,同时也是两化融合的真谛。

从企业内部来说,2011年底,为了践行企业两化融合的目标,华新水泥能源管理系统项目正式立项实施,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采集,不同业务部门按其所需对数据进行合理调用。目前集团中几乎所有的水泥分子公司,包括生产原料、能源消耗、产成品等相关数据已基本收集完毕。数据分析的结果将作为生产过程控制的依据供不同部门应用。

而在外部来说,想要对供应商、客户等外部信息实现掌握并管理首先要打通过去外部信息的渠道。例如利用CRM系统实现供应商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刘胜评价:信息化指导生产在企业内部尚且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旦涉及产业链中其他企业的数据更是超出自己的范围,这就为共享数据的企业提出要求,要求数据必须真实、及时、便捷获取。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数据的基础要好。有些企业处于信息安全的考虑不愿意共享自己的数据,但事实上只要关键业务数据保密好,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共享数据是十分有利的,保密仅是信息安全的部分而绝不等于划等号。

市场驱动融合

两化融合对于企业的作用各不相同,刘胜坦言:华新水泥实现企业两化融合的驱动力就是市场。他说:

“从行业内规模类似的企业来看大家生产的水平都差不多,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或保持住优势地位,就要依靠企业自身具备的不可替代元素,这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刚刚结束的“2013中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徐愈司长介绍了2013年工信部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方面的四个重点方向:即推动智能工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模式的建立;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用新的思路、新的手段来统筹信息安全与发展。

从信息化支撑企业发展到全面推进智能工业发展战略,随着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管理等全过程的逐步渗透,华新水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覆盖面也在不断提升。“今天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标准并不是用了什么系统,而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工效。”刘胜说,“开头提起的能源管理系统是2011底年开始实施的,计划通过3年时间到2014年能够让系统全面服务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系统的个性化开发,目的是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为了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智能化工业生产,建议行业中具有信息化建设优势的企业着手建立行业云模型,共同商讨出合适的商业模型,让中小企业能够免去自行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这是实现行业数据共享的有效途径。”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重要求下,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结构优化举措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优化能源结构需从能源结构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产业结构、能源管理方式、能源体制结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优化 优化方法

低碳经济概述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2003年在该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内涵为: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环境代价,转化为较多的经济产出,也为创新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提出后,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研究学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减少高碳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二) 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温升高和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是对目前全球高碳经济发展下对气候严重破坏的情形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完成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经济,是指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产出最大化,保持稳定的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它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赢。

(三)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要求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大新能源的研发,增强洁净能源的消耗比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我们尽可能限制高碳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新能源体”,建立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产业”。具体的实质内涵包括: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直接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能源结构又受到资源禀赋和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整。所以必须处理好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洁净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率。在保证主体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加大对主体能源的技术含量,降低主体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煤炭储存丰富且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就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和碳减排项目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式。要实现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低碳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高碳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可持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将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洁净能源。

发展洁净能源集约型经济。建设“低碳经济产业”,即是发展洁净能源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是建设“低碳经济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就是发展以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消耗能源,在零污染或较低污染物排放情况绿色健康发展的一种可持续经济。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去碳化”,它也是我国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但能源“去碳化”的过程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践和验证,它必将经过高碳、低碳、零碳化的过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利益冲突,在高碳的低碳化过程中已经困难重重,那么达到零碳化更是难上加难,但该趋势不会变,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一) 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煤炭储量大,占世界探明的13%。国内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总体消耗能源的70%,原油占21%,天然气占3%,上述数据表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十余年来煤炭在我国总体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煤炭作为我国最安全、最可靠的能源,随着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煤炭相关消耗器具的推广使用,煤炭的洁净化和低碳化在逐渐增长,至少在未来50年内煤炭占消耗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二) 技术总体水平落后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技术研发投资解决能源成本高、转化率低的难题,却导致能源设备的附属成本越来越大,反而降低了效益。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期望充分利用劣质煤,提高能源利用度,减少资源运用中的浪费;虽然工业生产技术等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价值,但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等为核心的技术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三) 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率低下

我国对洁净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洁净能源开发力度,政府加强对洁净能源理念的推广和引导,但洁净能源开发技术导致洁净能源开发率较低。另外,由于洁净能源开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导致洁净能源转化技术水平不高,实际转化产品和产品种类少,顾客关注度高却实际购买少,市场占有率低,造成洁净能源实际利用率低下。

(四)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产业的投资乘数效应很明显,对带动对口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保障我国能源中长期供应出发,现阶段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砝码。由此,实施积极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刻不容缓。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短期利益致使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性,具有带动效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缓慢,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缺少战略性,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性。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建议

(一) 优化能源结构战略

我国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战略已经不能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和国际环境公约对我国应尽义务的要求了,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减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替代率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机构战略的主导战略。但在目前和今后几十年中,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格局不会变,而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降低,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随着风能、太阳能、新型核能、氢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费比例的提高,促进能源供应体系的升级和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双赢。

(二) 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归根结底要靠能源技术创新。我国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持和建立能源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目前,突破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公关的第一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直接减轻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压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集聚效应。在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由于我国能源技术开发起点低,我国可以通过和某些技术研发和实践运用良好的国家或企业联合开发,采用能源技术“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

(三) 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情下,能源消费呈现出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煤炭等化石能源为消耗主体等特点。在这种情形下,首先要有步骤地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少以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加速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逐渐增加洁净能源的消耗比例;其次,通过价格、公益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合理的能源消费需求和意识,促进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再次,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以能源消耗效果为导向,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限制能源消费单位或个人的能源结构和比例。政府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能源消费的不合理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四)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2008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能源产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经济危机造成的能源供需紧张状况的缓解为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根据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实际,要逐渐降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常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以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新型核能为代表的替代能源,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第三,在开源同时要加强节流。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基于普通消费者和工厂生产员工能源节约意识薄弱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宣导,提升社会成员的能源节约意识;在企业生产中,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创新工作,提高能源运行效率,推广应用能源产品。

(五) 转变能源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要求,从能源管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缓能源高消耗的压力。首先,目前应该坚持以化石能源为主,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我国的能源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但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污染控制成本高和不可再生性等缺点,我国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并扩大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向需求管理优化和能源供应过程转变。传统观点一直把能源供给作为能源管理过程的重点,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能源需求管理和供应过程也是提高能源效率不可忽视的方面。需求管理是能源管理的第一环节,需求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能源管理利用效率和成本;而供应过程中供应渠道、供应管理方式、供应商的选取等都影响着能源的利用效益。因此,我国要加强能源需求管理,优化能源供应过程。最后,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众所周知,人类对地球非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量探明度越来越高,人类不可能依靠非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生存下去,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势在必行,而科学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工具,我国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我国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的新能源。

(六)创新能源体制激活机制

在目前政府体制中,各部门或政府单位单纯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分割政府权力,增加了能源结构优化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建立健全能源市场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能源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放弃对能源的控制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保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质和量的优势下,要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放宽市场运作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其次,要构筑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的联营体制。一直以来,我国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分属两个不同行业,能源器具制造业的研发严重滞后,推迟了新能源的投入市场时间。上述二者的联营可以尽快新能源进入市场时间,同时可以提高通过市场检验后的新能源的附加值,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正相关关系。再次,规范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国家已经组建能源局,但各省市县的能源行政体制需要加快组建,整合现有行政部门的职责,及时解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王顺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

工厂能源管理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管理;安全管理;节能减耗

作者简介:陆清队(1969-),男,山西蒲县人,山西省蒲县长益晟发电有限公司,工程师。(山西 蒲县 0412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82-02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电力的作用日趋重要,并且成为企业乃至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企业是电能大用户,加强电力管理、节约电能消耗是我国工厂企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应重视电力管理,不断探索新思路,发现电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对参与人员进行科学的配置,制定出建设标准规范,及时形成详细的报表,准确评估企业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管理措施,为企业效益提供先决条件,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管理效能,提高能源利用,降低能源损耗,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壮大。

一、企业电力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在企业电力工程中,对质量问题的要求一向很严格。质量问题无小事,一旦出现就会产生很恶劣的影响。除了会影响进度、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会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浪费以及危害到群众生命安全。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经常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做好前期预警和解决机制,并以预防为主,谨记“安全重于泰山”。[1]

2.复杂易变

电力工程项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交错,并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每一个环节出错,都相应地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这种复杂的特性,要求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必须是严谨而有序的,容不得马虎,更不能有一丝懈怠。另外,其除了复杂性之外,还有易变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项目工程发展日益迅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牵引其他环节发生变化。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要求我们在面对多变的电力工程项目环节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质量事故的进一步恶化。

3.特殊不确定性

电力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特殊不确定性,无法预估出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这就要求电力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创新,不断深入基层,以强化质量意识,督促自己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

二、企业电力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不少用电单位没有意识到电力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的认识。相关领导层抱残守缺,没有更高的管理及效益目的,停留在当前的业绩上止步不前。而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一整套相应的用电效果考评分析制度,仍旧沿用以往简单粗放的管理办法来进行管理,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用电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标准,常常是用了再算而不是算了再用。结果导致电力管理混乱,效率不高,资源浪费。[2]

2.设备性能差,造成电能不必要的损耗

我国的大量机电设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很差,再加上电力管理人员对电力施工设备的认识不足,未能将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致使其性能更加逊色。长此以往,不仅加大用电消耗,更甚者会出现安全隐患,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3.电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电力管理的管理层和员工素质不高,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的电力管理。电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缓慢,大多数管理者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法上,很难达到现代电力管理的要求。尤其是电力管理人员对设备的购买,往往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能,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预算支出。而普通从业人员由于相关专业技能和素质的缺乏也经常导致企业电能和管理费用损耗。

4.电力资源浪费较严重,施工安全管理薄弱

企业电力管理的最薄弱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便是电力安全管理。部分企业由于对电力安全问题的认识性不足,使得施工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电力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致使电力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轻则造成电力浪费,重则损坏设备或伤人,损失严重。

三、企业电力管理提升措施

1.科学管理企业供用电系统

(1)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和制度,重视能源管理。电气在企业生产中占据着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其水平、质量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素质、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对用电的管理首先必须树立法制观念,视用电规程和制度为法律,按章办事,方可达到企业对安全用电、合理科学用电、计划用电的工作要求。[3]

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电力管理制度。完善层级管理,明确责任,落实计划用电。要对供电运行、电气安装、临时用电、增减用电容量等各种规章制度既有书面文字存档,又有重点安装标准。[6]同时,在企业内部,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并实施节电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节能降耗意识。

(2)实行计划供电,提高能源利用率。计划供用电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企业内部供电系统来说,管理标准各有不同,这就要求不同的集体在大原则不违背上级标准的要求下,制定出与自己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且在制度中要明确加强对用电管理的严格考核。对于职工的家庭用电,也应该严格对待,尽最大限度装表计量,同时要对工厂中各种能源的合理利用做系统的研究。[7]

(3)优化电力资源,提高供电能力。改造现有工厂供配电系统,有效降低线路损耗,以高效率的电气设备取代低效率的电气设备,节约电能。电力供电系统应根据本地的用电规律和其他具体环节所显现出来的特征作出详细的资源优化,有效合理地将各类用电时间进行规划,以降低负荷高峰,填补负荷低谷,最大限度满足电力负荷日益增大的需要。[8]

2.提高相关电力人员素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电力系统管理者具备领导者的潜质。除了具备领导者基本的素养外,还要具有本企业用电管理范围、用电设备情况等用电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根据本企业供用电设备采取科学管理方法,来科学管理本企业的用电。同时还可以在各类电力专业院校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电力管理提供智力支持。[5]

3.开展各种工作,提高全员节能减耗意识

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电力保障体系以及各类规定制度,组织员工深入学习,有利于工程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企业还要肩负起拓展节电资金渠道的重任,完善用电定额管理,把电能消耗定额分解落实。同时还应制定、推行有利于节电的政策,大力宣传节约用电的重要意义,组织全体职工接受节电教育和技术培训,形成绿色节能团队,为节约能源、保护资源环境作贡献。

4.加强电力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习惯性违章操作,制定不同的考核和处理办法,重点要对责任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并将违章操作的严重后果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做好心理战。树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场攻坚战,除了每个人去积极学习和维护之外,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去实现它。这不仅要求加强对设备物品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对工程现场的管理,这些都是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管理的重点。

(2)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活动,抓住重点,注重制度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另一方面就是要细化流程,实施开展责任制度。其次,不断健全电力安全管理体系,促进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断提高,增强电力安全管理的效率也应该成为工作的重点。[4]

四、小结

目前,电力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电能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能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对企业的电力管理要求也日益提高。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在企业管理中持续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我国企业对电力管理控制的不断加强,企业电力管理中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家电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杨旭中,张政治.电力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4]王杰.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5,23(4).

[5]中国建设工程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6]陆建国.工业电器与自动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