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第1篇

关键字:环境陶艺;公共艺术;校园

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城市公共艺术,大学生公共艺术,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1]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并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才能将环境陶艺运用于校园,并用以表现和衬托出校园本身的文化氛围。

1 环境在校园中的应用中面对的问题

每一个场所都会因为自身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场所精神。校园作为最主要的文化公共场所之一,更是城市公共艺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在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就更应当注意其中的文化性,应当表达出校园本身具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由此引出环境陶艺引入校园公共艺术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陶艺需要注意和周围空间环境的融合。陶艺作品作为校园公共艺术的标志,不仅仅需要注意到自身造型的美感,更应该注意到它与校园内其他建筑或自然景观风格的关联与统一。

其次,环境陶艺在校园中的应用还应该使得校园内的人文内涵得到体现。作为文化公共场所的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所,陶艺作品作为校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需要以自身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校园独特的人文环境,并将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与之联系起来。

因此,环境陶艺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归根揭底是需要将陶艺作品元素的表现与校园环境以及校园文化联系起来。环境陶艺的目的是是尊重环境、美化环境。环境陶艺作品不仅仅要在视觉层面上与所处的环境统一起来,在人文层面上也应该和所处的历史、文化成为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不会脱离环境。

2 环境陶艺应用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的独特优势

2.1 陶瓷材料在物理上的优势

第一,陶瓷材料在不仅造型上具有优秀的可塑性,表面肌理也丰富多样易于控制。烧成后的成品天然的形成具有各种不同的肌理与质感,它能够很好的保留住将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痕迹,使得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和陶泥的每一次接触都能被忠实的记录下来,更能将材质本身所蕴藏的自然肌理及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第二,在成色上,丰富多变的釉色更是陶瓷材料最大的特点。陶瓷材料在烧制成型后具有较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方便保养与维护。而在经过施釉烧制后,烧结过的釉面能更好的能保护陶瓷材料,使陶瓷具有不易渗水,抗压、抗腐蚀、耐热、耐光照、防风化的性能,并且色泽能永保鲜艳,能够适应户外恶劣的环境。

2.2 陶瓷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上的优势

其一,陶瓷材料出自天然,具有“泥性”之美,在经过人类加工之后,相比起金属,塑料和水泥等人工材料,能更自然的烘托出作品的氛围,同时也能更好的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连结起来。

其二,经过高温窑火烧制而成的陶瓷釉面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泽变化,使得环境陶艺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立体。然而陶瓷釉面的这种丰富的自然变化又具有随机性,使得环境陶艺作品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不确定性。

第三,在制作环境陶艺作品过程中,在陶艺家和粘土之间“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使得陶艺作品拥有了丰富的肌理构成。这些肌理往往能使人在触摸到环境陶艺作品前就能产生除视觉感知之外的触觉联想,让人联想到触感的松软,紧致,细腻,将材料的自然特性完美的表达出来,将视觉和触觉的美感结合如一。

3 环境陶艺在校园中的应用形态

环境陶艺在校园中的应用形态可以总结为三类,包括了陶艺壁画、陶艺景观小品已经陶艺装饰。

3.1 陶艺壁画

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环境陶艺壁画既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墙,亦可以用于内墙的装饰。它利用各种肌理或者浅浮雕效果进行装饰,相比起瓷砖具有更强的立体感。环境陶艺壁画通常能够通过较大的体量和丰富的釉色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也利于作品主题的抽象或具象表达。

3.2 陶艺景观小品

陶艺景观小品是以单体或者群组的形式出现的一种改善室外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形式。环境陶艺的这种形态相比起陶艺壁画与人们的距离更近,因此更需要注意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需要设计师自身的个性以及艺术修养使得公共空间的美感得意改善,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

3.3 陶艺装饰材料

陶瓷常常被应用建筑物的内外墙或者室内外的地砖上,是一种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建筑装饰材料。而陶艺瓷砖相对于其他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造型则更加灵活并具有丰富的肌理和多变的釉色,视觉效果丰富。因而不会给人一种呆板和机械的印象,相反由于陶瓷材料表面往往能保留下艺术家与粘土之间“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更会给人一种细腻而柔和的触觉感受,更容易使人亲近。

4 环境陶艺与校园公共艺术的结合

环境陶艺要融入校园空间成为校园公共空间的一个部分,不仅取决于自身艺术素质的高低,更要与校园公共艺术空间的特殊性相结合。要考虑到学校的独特位置,历史,传统,特殊事件,建筑特色等等。

首先,环境陶艺作品必须被校园环境中的人所认可并接受。环境陶艺最基本的诉求是具有公共性。[2]它并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个性或个体的个人行为,它需要被大众认可,并使得大众能够参与其中。因此公共艺术需要寻求大众审美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平衡之处,这样才能创作出兼具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其次,陶艺作品本身的艺术造型的建构意蕴主题必须是完整、清晰、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内在艺术张力的。[3]环境陶艺作品是为了美化空间环境,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而设置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因此环境陶艺作品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艺术家所注入的思想,只有具有了主题内涵,作品才能完整,也才更能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郭贺铭,浅谈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2010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第2篇

陶瓷山水画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陶瓷山水画的朱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审美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己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正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远占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明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放异彩,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日臻完善、丰富多彩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二、陶瓷山水画的特性和要求

陶瓷山水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大师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作品,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最完美的画面意境,利用空白的处理来达到瓷质的洁白之美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境

陶瓷山水画强调主观的加工取合,概括集中,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对重点突出的形缘刻画入微。陶瓷山水画不是自然描绘,应删繁就简,对不需要的旁枝末节,大胆简化,留有空白,更富有想象力。陶瓷山水画,可以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构图的来源是,丰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陶瓷山水画同中国画…样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陶艺家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欣赏陶瓷山水画作品的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同时代有不同品评标准。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黄修复则强调“逸、神、妙、能”四格,张彦远定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级。不论足神先逸后,还是逸先神后,都说明中国画始终追逐着高品位,充满看美学意识,自我意识。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艰难探索,力求形成个人高雅的风格,呈现出更加自然的气息。此外,欣赏陶瓷山水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等等。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艺术设计;教育;传承发展

世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的和民族精神的坚韧性决定了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仍然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的多元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史的洗涤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与西方工业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危机及由此展开的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使得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深刻的哲学思想重新登上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舞台。同时,一些精华的传统工艺思想也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更是重要,展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探讨造物意识的功能与审美,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器与道的关系。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必须顺应未来文化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动态地进行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师则更应该在本土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

1 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传统文化的匮乏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来看,文艺复兴标志着中西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后,欧洲各民族文化逐渐取代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开始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当代,西方思潮已强势占据正处于文化苏醒期的中国设计界,而一切设计以西方的构成法则和形式作为基础准则,使得本民族的设计艺术仅仅滞留在对西方设计模式的模仿,从而边缘化、陌生化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寄托和对设计的拓展的思考极度缺乏,从而最终阻碍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设计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技术与器物进行借鉴,且多是直接袭用外观形状或纹样,而其深层的精神内涵难以得到挖掘和展现。

在当今高校设计教学中侧重于应试教育思想,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比例严重偏低,甚至将其视作设计的全部;而中华文明史、艺术设计史等课程一般作为辅助课程,且授课中只是单纯对作品自身的成就进行探讨,没有从文化精神更深层含义上进行系统的研析,因此,与技法课相比较,艺术理论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好像相比于文化的价值体系,技术体系显得更为“直接”与“实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情感等之于作品显得毫无价值,这从本质上来讲是器与道关系的思想辩证。总而言之,没有精神内蕴的作品仅仅停留在物的外在状态,而具有文化内涵的物则是主观精神的外在表现,包涵着超越于物的文化价值。另一个原因,中国古今教育重心的巨大差异。中国几千年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谋生,《大学》作为儒学经典之一,开门见山第一章就明确了人格修养的全过程,即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将技能排在之后。然而在现下,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一切都以生存为基础,现代的教育也多以培训谋生技能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行业也首先是谋生手段,“文化无用”说也由此产生。

2 传统工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发展对策

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脱离出来的,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传播到中国,加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暴增,各种新潮的设计观念、新科技、新媒体蓬勃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逐渐边缘化和陌生化。热度消失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认识到现代艺术教育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尽管可以参照和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但是本土文化才是我们的血脉和标志,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最近以来,不少大学把陶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补充,并在学生中获得良好的反应。《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扩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因此,换个方位观之,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制度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2.1 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完善发展,需要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应局限于高等艺术学院内,也不应局限在艺术设计专业内。随着我国教育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普及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造了更好更大的发展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的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极大地提升了对本名族传统工艺美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工艺技艺的承继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2.2 增加相关课程比重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调查发现,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课程极为少见。对于教学方式陈旧、与现代设计教学理念不匹配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具有中国审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选修课程,诸如剪纸、天然染织、陶艺等需要动手的传统工艺课程。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民间文化、设计、美术为标志的工艺美术课程,如今已有不少反战,不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艺术形式,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传统美术元素,将传统元素渗透到现代设计中。课程所传授内容不是停留在固定知识上,而是给人带来文化归属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另外课后同学将作品在公众场合进行展览,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宣传传统工艺美术。

2.3 专业主干课融入,从形式到内涵挖掘

日本著名传统文化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经提到,“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传统工艺美术包涵着丰富的工艺技法以及原生态艺术图形。这些图形和工艺技法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的积累,体现了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识。它们为现在的设计者提供了本源的设计思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和创新意识。根据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相对分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渗透到其他主干课程中。如可以在书籍设计课中对传统书籍装订方法加以应用;在字体设计课中关注文字的来源、笔画以及造字体系;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对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加以应用,通过内涵形态设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元素形态产生新的了解。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内涵形态设计教学。比如带领学生到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进行考察,在民族图案考察和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图案的颜色、形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思考,而不只是单一的临摹或拍摄。

3 结语

当前,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方面希望摆脱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模式,一方面又无法与西方的模式完全相分离,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面对这种态势,有效地解决渠道是将蕴涵着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周家乐.从形式形态到内涵形态的设计教学思维转换[J].装饰,2011(03).

[2] 原研哉(日).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高校艺术教育发扬与传承

一、剪纸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一)剪纸艺术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以纸为加工对象,利用剪刀或刻刀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镂空剪刻形式,它讲究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刀法稳准巧,目前主要流传于民间手艺人或绣花作坊里的艺术品类。剪纸艺术种类繁多、寓意丰富、风格独特、表象形象生动,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镂空的感觉与美的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来自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丰富的图形组合,反映了劳动者们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剪纸艺术代表着一种文化意蕴。尤其是在古代,每到新婚喜庆之日或春节,就会在家中各处贴上美丽的剪纸,以营造浓烈的氛围。例如,“喜”字是剪纸艺术中常见的一种图案,其设计也是层出不穷,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且常常采用的是“双喜”,寓意着人们对新人美好的愿望与祝福。除此之外,剪纸艺术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物品装饰当中。

(二)剪纸艺术文化现状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最早受到美术家们关注的是时期,当时在新型文艺政策的指导下,画家们创作除了许多为服务的剪纸艺术,并以其独特的形式鼓舞着人们的斗志、丰富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但在当时剪纸艺术却并未得到更好的保护与重视,直到我国“民俗学”的出现,剪纸艺术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剪纸艺术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处境,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是继承与发扬剪纸艺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剪纸艺术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非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间艺术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将剪纸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中,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认知功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能加大培养剪纸文化继承人与爱好者的力度,便于对剪纸艺术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进而达到振兴与发扬我国民俗文化精髓的目的,使得剪纸人才的培养问题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与传承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设计理念、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也到了充分锻炼与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高校担负着传授与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与使命,立足剪纸艺术文化,充分挖掘民间剪纸艺术资源。将剪纸艺术引入学校的艺术教育中,并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载体,向大学生普及剪纸艺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各类民俗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建设剪纸艺术创新研发基地与实训基地

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吸收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地位,并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将剪纸艺术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首先需要建设剪纸艺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将学校擅长剪纸艺术的教师、学生聚集起来,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作品讨论、论文交流,达到共同研发、共同创新的目的,继而推动剪纸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强剪纸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由于剪纸艺术属于纯手工工艺,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但由于剪纸艺术传承人的年龄大都趋向于老龄化,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学校难以长期聘请其作为教师进行教学,为此,对于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传承人所在地建立剪纸课程实训基地,在学生在校内学习完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后,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这样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从而为培养剪纸艺术传承人奠定有利基础。

(二)让剪纸艺术文化走进课堂

课堂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场地。将剪纸艺术引入艺术专业的课堂中,比如,开设剪纸艺术选修课,将传统艺术与剪纸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借鉴与提取剪纸艺术文化中的元素,进行艺术创新设计,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在艺术专业课程中,如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多种专业课程中,都会涉及到剪纸艺术。在很多现代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剪纸艺术的痕迹。剪纸创作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将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物体之间进行巧妙的组合,从而形成丰富有趣且具有寓意的画面。尤其是在剪纸艺术中有一大类题材是采用象征、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人们的祝福,这类剪纸中充分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而吉祥元素一直深受广大艺术设计师的喜爱,也成为艺术设计能够在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重要支撑。为此,在剪纸艺术教学中,可以引导从传统的剪纸图形中,提取其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特征,并将其渗透到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商标设计、陶艺设计等方面,使得学生在传承剪纸艺术文化的同时,将其巧妙的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促使剪纸艺术得到创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然后结合作品,并向学生介绍剪纸作品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基础图案、平面构成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剪纸艺术作品形式美的认识。比如,“拉手娃娃”的反复与条理、“双喜作品”的对称与平衡、“对马团花”的节奏与韵律等,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剪纸图案的造型及特点,然后让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与创作。在剪纸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到学生所学习的设计方法,比如同构、替构等,这样,在锻炼学生剪纸技能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将剪纸艺术与传统艺术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剪纸活动,激发学生剪纸兴趣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以挖掘剪纸艺术文化资源为依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活动。比如,组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观剪纸艺术展览、建立剪纸艺术手工坊,还有聘请校内外相关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剪纸艺术传承人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做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得到体验性美术实践,这样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剪纸学习与创作中,设计并创作更多优秀的剪纸作品。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化的熏陶,汲取更多的营养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剪纸创作水平,从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