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扬;艺术教育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的文化结晶,以民众最能理解和传承的模式,在千百年来不断被积累及被丰富,继而作为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文化表现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文中尝试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求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借此来促动其传承、创新、保护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及保护始终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促动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继承、挖掘。也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梳理并认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点及发展现状,如何精准锁定并分析其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成效等,不仅直接回影响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常态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基本途径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极为重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地区因为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和保护的技巧、专业人士不足、传承保护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传承和保护成效有限的问题。以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缺乏社会舆论及资金等的支持。基于此,建议如下:

1.1逐步完善法律条款,做好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建议立足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萌发起点,结合其发展及传承方式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保护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便做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有法可依,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可被有效展开等。具体而言,建议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的已有框架下,结合各个区域实际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及传承法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大沟通力度,有的放矢的设计和制定方法、计划及措施,并保障监督和执行效率等。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可作为辅助各层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统一管理的基础。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自下而上的逐层级调查、归纳、论证、补充、撰写等。分层级的归纳和调研工作可同时展开,建议广调研,精准审核,准确评估,及时对外公布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名录。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力量需要被调动起来,可发动民众的力量成立农村明见研究会、文艺协会等,鼓励各基层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当然,各层级政府的力量和优势必须良好利用起来,为挖掘、保护、整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基本保障。

1.2培养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建设传承保护队伍。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其关键点就在于保持传承者的专业性及不竭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意识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极为重要。从现有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现状及问题来看,因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日渐缺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不得不出现断层进而导致很多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以故宫修复为例,纪录片《故宫》中有多集曾提到因为民间老艺人的自然死亡,后继无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甚至消亡,再次依靠传统工艺修复故宫已经很难被期待了。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宣传来提升民众自觉承担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发扬、创新的责任,如何自觉创造和运用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就应该成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点。对此,建议培养农民群众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开放性意识,加大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力度,使之认识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还需要将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培养与利润挂钩,使其成为可以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利润值的重要元素,如绣品、民族舞蹈、与农村旅游密切挂钩的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等。当农民群众看到并感知到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和实用为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自然愿意打造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不断丰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二、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补充途径

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民间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构成,需要以继承为前提,以发展为必然要求。对于农民民间文化的自身发展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是内在要求,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贯穿文化创新精神。从根本而言,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之一,同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故而,作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辅助,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建议补充途径如下:

2.1强化民族记忆,创建各类民间群艺团体。植根于农村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伴随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吸纳广大农村群众的智慧和喜怒哀乐,民间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糅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各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其中的文化能人和民间艺术人均可被树为典型,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形式,现身说法并展示其精湛的技艺,用实际效果来感染民众,提升农民愿意参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扬,甚至使之进入国际市场中与国外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竞争。此种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及民间艺术作用的形式,很有可能造就并培育出一大批来自民间的艺术能人,此过程也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民创办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过程。具体可借鉴河南汝南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传统优势融合,保护、引导、培育当地民间文化能人,创建群众乐意参与,又符合当地特色和文艺爱好者喜好的民间群艺团体,如乐队、合唱团、曲艺、豫剧群众性团体等的案例。

2.2丰富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内涵,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并非完全保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成不变性,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需要保持其新鲜性和生命力的。建议继续开发农民民间文化艺术的潜能,如借助民间文艺队伍开发群众身边熟识的文化典型,虽然部分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如河南淮阳泥泥狗、洛阳的皮影戏和泥娃娃、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以及卢氏木猴和虞城的泥砚,都可以伴随民间艺术的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被提上文化产业的创建议程上。为推进创建各类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融资体制,逐步拓展融资渠道,运用资本市场融资、金融信贷、投资控股以等方式,并逐步改善依靠文化企业积累扩大再生产及政府财政投入等方式,促动并加快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文化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李月云.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4+93.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板凳龙文化;保护传承

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在期间,它和其它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没有逃脱遭受毁灭性破坏的命运,板凳龙表演一度叫停、禁止。直到后,板凳龙才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但由于缺少文字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学者深入乡村组织发动重迎板凳龙时,诸多精彩的表演阵式已无法传承,即使在板凳龙所属地方开展地毯式的大规模的民间民族文化普查活动中,问遍所有制灯迎灯的人,也没有一位知道具体该怎样表演。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抢救板凳龙已刻不容缓。

1、板凳龙文化的现状概述及存在问题

1.1板凳龙文化发展现状概述

1.1.1板凳龙文化的传演过程

原始形态的板凳龙毫无装饰,一条四脚长板凳,三人操之,两人玩龙头,一人玩龙尾,伴着鼓点,在田间院坝腾跃翻舞。经过几代人的挖掘、整理、加工,板凳龙有了很大发展。板凳龙在长时间的传演中,形成了村落文化需求的习俗性、家庭成员文化的自娱性和女人也可参与的逆反性等特征。

1.1.2板凳龙文化的主要分布

我国的板凳龙文化主要聚集于福建大田县、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尤溪梅仙镇和浙江金华婺城区、重庆市的巴县等地。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分支是江苏兴化沙沟的民间板凳龙。

1.2国内板凳龙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造成板凳龙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时代的动乱、社会的变革,还有影视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繁荣,都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迎灯热情,导致板凳龙表演阵式、制灯艺术的失传和制灯艺人的消失。

1.2.1阵式失传――抢救板凳龙刻不容缓

在中,要求砸烂烧毁龙头,群众不准迎灯,不准说龙与迎龙灯有关的话题。为此,成长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没有看到过龙灯,也不知道板凳龙的风情习俗,更不知道板凳龙该怎样制作,该如何表演。

1.2.2传人消失――保护板凳龙时不我待

据普查统计,在全国70岁以上能扎制龙头的艺人已屈指可数,70岁以下的(包括年青一代)压根儿不会扎制灯头,板凳龙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保护板凳龙已时不我待。

此外,由于活动阵地逐渐缩小,传承链出现断裂,资金匮乏,缺乏系统的、有组织的传艺和培训,板凳龙表演队伍的不稳定,如此种种,都昭示着板凳龙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1.3北泉社区板凳龙文化现状浅析

北泉板凳龙是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流传的以长条板凳为主要道具的龙舞艺术,已有上百年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起,北泉村民便组织了板凳龙队伍,在村镇进行表演。1999年,板凳龙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2006年,北泉板凳龙经重庆北碚区申请已成为市级“民间舞蹈”类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名称为“北泉板凳龙”。

2、建立板凳龙保护的文化生态系统

经分析,板凳龙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主体性。整体性是指板凳龙在传承过程中音乐、舞蹈和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相关性是指内部各因素之前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有序性是指板凳龙内部的演变具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动态性是指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自身也是不断适应和与时俱进的;主体性是指文化主体的演变仍然是以“龙”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但仍以“龙”文化为主。

2.1文化生态链及生态环构建

经过调查,板凳龙的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构成因子间存在以下几条生态环、生态链关系:

文化生态环1:创造者传承人保护者消费者创造者

文化生态环2:经济发展状况保护政策和计划保护者消费者经济发展状况

文化生态链: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人口与民族创造者音乐、舞蹈动作、其他道具、场所传承人

2.2全面收集整理并完善板凳龙文化系统内每一因子的相关资料

应编写板凳龙音乐乐谱,录制、编辑歌曲集、舞蹈集等各类声像资料;应妥善修复、整理、保存板凳龙的道具,完善阵法和具体形态;应建立、健全板凳龙专项资料库,保护和扶持板凳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2.3准确把握其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间关系,建立系统性的保护和传承方案

应强化创造者传承人保护者消费者创造者良性文化生态链:扶持创造者;创办教学基地提高传承人数量和素质;培训保护者,使其对板凳龙充满激情并全面、系统研究板凳龙;加强板凳龙的宣传与推广,加强消费者板凳龙基础知识教育,提高观赏能力。运用文化生态学视野正确处理政府、研究会牵头与全员参与的关系。

3、板凳龙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3.1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创新板凳龙文化的理论体系

在保护和传承板凳龙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政府应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建立健全板凳龙研究会,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做好板凳龙传承与保护的指导性工作;实践方面,应以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为基础,建立板凳龙传承“辅导站”,协助板凳龙的推广,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与推广。

3.2政府投资为主,民间资本参与,拓宽投资渠道

在宏观政策上,文化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重庆的地方高校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并加强板凳龙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首先,应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校及专家学者对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和发展程度鉴别。还应广泛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 共同开展北碚区北泉社区板凳龙文化的保护工作。

3.3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板凳龙文化演出

结合北泉社区位于“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缙云山必经之路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板凳龙文化演出,为当地居民提供额外收入。可以通过建立板凳龙文化长廊,将板凳龙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状况介绍给游客,并且可以定期开展表演活动,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弘扬和传承板凳龙文化。

3.4利用高校力量科学引导板凳龙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现代化信息网络设备作用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高校一方面应该运用传统手段和工具进行初步的资料搜集,另一方面还应学会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完成对资料的保存、整理,进一步对非遗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记录与保存。将高校校史网络资源与板凳龙文化相联系,进行相应的宣传、开发,可以更好地促进板凳龙的开发和弘扬。

3.5在保护板凳龙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其传承人

将传承人的文化创造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融于一体,突显出传承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如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林世柏,他的产业化意识与市场实践已取得了较大成功,完全具备与其他社会实体同样的创造性能力,政府以开发性保护来推动这类传承人,将获得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利益。

4、结语

北泉板凳龙是一个集中体现北泉人民文化生活的大型的民间舞蹈,其中包含的形态内容和文化要素纷繁而芜杂,本研究着眼于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板凳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进行全新的审视,试图从中寻找到保护板凳龙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行。研究结果证明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保护板凳龙文化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结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波.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0):85-90.

[2] 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法[J].中国音乐,2008(2):29-38.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第4篇

一、关于民间艺术的价值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

从民间艺术自身魅力来说,它是实用性及审美性相融之后所诞生的艺术品,比如:剪纸、年画等。其审美价值和使用性同现今的创新艺术大同小异。所以,不光是从审美角度上来欣赏,还是从创作角度来评价,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灵感和来源,同时也是其艺术教育的基础。民间艺术凭借其自身文化价值为当前艺术教育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化资源。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民间艺术的沿袭

民间艺术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与民间艺术有着很大的关系。现代艺术以民间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民间生活习俗、传统道德思想及审美观的关注,继而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更多改变。比如说,民间传统习俗中春节家家户户门口都会贴窗花、贴对联代表喜庆,将“福”字倒贴暗喻福气到,这都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艺术设计中常常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民间艺术有助于拓展艺术设计空间

大多数人认为民间艺术较为落伍、过时,但其实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因为民间艺术形式是百变的,它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有着极大的利用性。通过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我国现代设计领域带来更多创造源泉。注重和充分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精髓,通过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完美的交融,在现代艺术设计上加入可以使用的民间艺术,进而实现全面拓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同时让民间艺术的得到传承及发展。

二、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民间艺术组织传承艺术力度不足

随着现代经济的进步,我国市场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更多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及精神文化享受。民间艺术组织在民间艺术的有形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力。民间艺术组织当前主要可以分类两种:第一种是由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发起的团体组织,主要分为盈利性及非盈利性两种组织模式。第二种则是政府相关机构力量扶持所构成的民间组织形式。这种艺术团体缺乏约束性,整体较为松散,并且缺少未来规划和可靠资金保障。相对来说,政府扶持的民间组织中有较为专业的专家和学者,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上较为缺乏,所以对于其未来发展也有着很大阻碍,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现今很多人对于民间艺术存在局限性,不愿参与这些团体组织,两种民间艺术团体组织无法实现有效融合,加上相关制度不完善,使得民间艺术传统无法有效延续。

(二)民间艺术工艺自身缺陷

首先,传承方式存在限制性。民间艺术中很多工艺艺术多偏好于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常会出现因继承者的去世而造成工艺失传。而且,民间艺术与其他行业来说,回报率较低,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长,因此,很多青年人不愿去学习传统民间艺术。其次,民间艺术缺乏创新性,结构单一。比如说,手工艺民间艺术产品,潍坊的年画和风筝,其出现至现在结构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化,而且因为携带起来不方便,使得潍坊地区的风筝销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时间一久,加上其工艺上缺乏创新性使之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想脱离,失去了其发展活力。

(三)缺乏有效机制良好的机制可以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鉴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民间艺术的发展及传承上却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延续机制。

(1)民间艺术保护不够。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因此在后期保护工作上的压力较大,加上当地政府缺乏一定的保护能力,使得民间艺术的保护效果不佳。有的地区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往往都过于注重保护形式,没有实质的保护力,无法为民间艺术拓展新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部分民间艺术逐渐趋于消失。

(2)缺乏资金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耗费较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因此,使得各地政府机构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资金投入不足。

(四)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规定

目前,我国在关于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上虽然颁布了各种法规、条例,尤其是多次强调对文化资产的整理,并在认定上有许多规定,然而对以何种法律机制和手段来进行的保护规定却很少。很多学者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建议多集中于怎样在保护框架下对民间文化进行传承的理论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保护措施,这就严重影响到民间艺术传承中所大会的中要经济价值。

三、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方面的有效建议

(一)以协调和创新精神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文化随着经济进程的步伐也在不断的推进,各个文化领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进程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当前发展局势,进而实现民间艺术同其它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创新。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要借助国家政府机关的力量进行民间艺术工作的传承与保护,改善和调整固化思想,加强传承区域同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民间艺术科学合理的推进与发展。通过政府和企业之间力量扶持,尽最大程度的为民间艺术争取资金补助及依附背景,进而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同时还要将民间艺术同当地相关机构有效结合,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为民间艺术拓展新市场获取新的生存空间

民间艺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市场的认可,只有帮助民间艺术在经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比如说一些民间手工艺人,政府机构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力量将民间艺人推到市场中去,将优秀民间艺术魅力展现给众人,进而得到更多商家的青睐。与此同时可以将艺术作品作为商品到市场中去推广和营销,鼓励和提倡市场对民间艺术进行消费,将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今生活中去,同人们的生活节奏共同进退。

(三)构建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首先,在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指导下,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整理、记录及文档保存,将民间艺术文化的基本信息存档。其次,对于具有发展性和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政府要构建相应的传承机制。可以设立专项相关法律文件,制定有效的制度进行保障,构建当地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2)发挥民间力量。首先,通过大力倡导地方民间文化,提升传承及保护意识,进而督促和带动公众积极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为民间艺术提供群众力量。其次,借助新闻媒介力量,对民间艺术积极关注和推广,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有效措施。比如,以信阳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为例,可以成立相关活动团体,以信阳民间剪纸团、信阳民间舞狮团等形式,定期组织去学校、广场及其他活动进行表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够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并传承下去,形成积极的认识观,为民间艺术文化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健全和完善传承者发掘机制,壮大民间艺术传承队伍

民间艺术属于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者作为艺术传播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首要条件就是对艺术传承者进行系统评估,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进而构建民间艺术传承者发掘机制,为民间艺术的扶持和保护奠定基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传承者是不可分离的,群众可以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但民间艺术要想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就必须依靠艺术传承者来进行。目前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人数不足,自身生存情况都较难更别提促进民间艺术发展了,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当发掘和培养民间艺术传承者,依靠政府力量,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吸收到文化部门中,进而推动民间艺术同时代的共同进步。

(五)建立民间艺术传承的合理使用机制

民间艺术一般是特定区域或者是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但是每个人都应承担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开发。这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尊重民间艺术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不仅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还能发挥其价值。对于一些以不正当形式对民间艺术行为给予强制性的规制,为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提供一个科学系统的法律保护机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给予全面的法律保障。鉴于我国很多民间艺术传承地都处在较为偏远的地方或者是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会应很多原因导致民间艺术逐渐失传。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建立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激励体系,以保障艺术传承者一定的生活水平上,让其承担起当地民间艺术的重任,避免因后继无人而造成艺术消失的厄运。

四、结论

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新出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民间艺术涉及的领域范围相对广阔,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俨然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故此,民间艺术亟待加强宣传,完善创新与传承,打造民间艺术精品品牌等,进而推动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知识和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组成元素有艺术品交易、音像、雕塑、环境艺术、影视、传媒、服装、休闲娱乐等。可以理解为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再造与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

2民间艺术概述

2.1民间艺术的种类。民间艺术起源于我国各个地方,受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种类与风格。在民间艺术当中,既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陶瓷;也有用于美化环境或者装饰房间的饰品,如剪贴画、木版年画等;同样也包括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形态,如皮影戏等。从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此外,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2.2民间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且艺术品造型古朴精致,色彩大多以明丽为主,能够彰显民间艺术特有的艺术文化、艺术精神以及艺术特征等。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主要追求形式美的规律,体现在造型与色彩的完美搭配,通过对称的构图、夸张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凸显视觉美感。民间艺术的内容多与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贴近;形式上,主要保持着地方淳朴清新的风格;材质上,主要以自然物质为制作原材料,如纸张、泥土等,通过合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展现制作材料的纹饰等特征。民间艺术作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主要以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特征凸显地域文化风格与特色等,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并且能够折射出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

3民间艺术现存问题分析

3.1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民间艺术的存在本是为了满足某一时期人们的物质或者精神需求,但是随着时代变幻不停,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民间艺术自然失去了最佳的生存土壤。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生转型,小农经济方式发生变革,现代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而民间艺术的传统特征过于明显,并不适应当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民间艺术面临着传统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3.2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民间艺术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立足,则必须要考虑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然而,大多数理论认为传统民间艺术首先应该加强保护,即保存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其次加以创新,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形式。殊不知,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本身是一种“束之高阁”的保护,极易导致民间艺术与文化市场需求脱钩,难以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力,不利于民间艺术的长久生存。3.3制作工艺粗糙。众所周知,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一些地方区域,主要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服务,并且通常由基层手工艺者制作完成,制作工艺粗糙,艺术品不够精良,缺少美观感,导致民间工艺品的收藏价值并不高。同时,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不断改变,民间艺术若单纯保持原创精神却缺少精良的制作工艺,或者曲高和寡,坚持走高端小众路线,将无法激发现代大众群众的兴趣与喜爱,导致民间艺术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不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3.4缺乏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意识。忽略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与行业作用等,资金支持、社会宣传等只能作为辅助力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传承人与行业自身的壮大,因此应该注重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

4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的创新思路

4.1发挥政府主导量。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辅助,如果缺少政府力量的引导,民间艺术的传承将失去发展方向。首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统计,并依法加强保护,定期下放资金,扶持民间艺术老艺人、技艺接班人等,同时帮助民间艺术搜集有价值的资料资源等,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加强对特殊民间艺术的技艺人保护,加强民间艺术人文环境建设与开发,为民间艺术的生存提供肥沃的土壤。最后,政府应该出台利好政策,按照地方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借助于企业与社会的力量,为民间艺术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环境,使民间艺术可以顺利融入到经济市场当中。4.2加强民间艺术人才培养。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民间艺术无法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专业的产业化人才,并且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素质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故此,民间艺术若想发展,则应该合理调整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结构,注重文化创意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多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艺术人才的思想碰撞,进而为创意人才提供原创的平台。在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应该聘用一些高端创意人才,引导人才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创新艺术的产业化形式。4.3提升民间艺术品牌思维。民间艺术产业品牌,作为艺术文化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打造精良的品牌有助于增强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由此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故此,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艺术应该注重品牌的打造,塑造民间艺术形象,加强艺术的品牌效应。创建民间艺术品牌,优化营销方式,既能够加快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并且有助于传承民间艺术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艺术品牌的打造,应该注重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设计中,要联系地方文化,借助于地方资源与现代技术,发挥民间艺术的原生态价值,凸显地域文化特征,进而彰显民间艺术精品特色,提升民间艺术的竞争力。4.4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现阶段,我国一些民间艺术缺少创新能力,导致一些粗制滥造、制作不精良的民间艺术品在市面上广为流传,严重削弱了民间艺术的价值。故此,民间艺术应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元素与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如开发民间艺术的造型、精神内涵等,在汲取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特色,并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等,打造民间艺术创意产业,使民间艺术焕然一新。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