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自我选择效应;学习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27-03

一、引言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的。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被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但是企业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口。而近十几年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一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通过FDI进入海外市场?对上述两个问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本文将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出发,通过采用上海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就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二、相关文献

在对异质性企业经验研究的文献中,通常围绕两个核心观点进行检验:第一,自我选择效应(self-selection effect)是否存在,此类研究的关键在于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更可能自我选择的进入出口市场或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因为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更有能力克服沉没成本和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而生存下来。第二,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是否存在,此类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检验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国际化经营是否可以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率,使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后生产率得到提升。

(一)自我选择效应

有关自我选择效应的研究,基本上都验证了其存在性和显著性。Bernard和Jensen(1995)利用美国制造业1976-1987年的数据,探讨了出口企业中制造业部门的表现,他们的研究发现出口企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证明了生产率高的企业更可能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Greenaway和Kneller(2003)对英国企业数据的检验研究证明了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性和显著性。李春顶(2009)利用非参数数据分析检验了中国企业出口经营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其结论显示生产率高的企业会更多的出口,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不出口或少出口,证明了企业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

(二)学习效应

而对学习效应的检验,结果并不一致。Bernard和Jensen(1999)证明了市场的重新配置作用倾向于对美国制造业中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起到20%的生产率增长促进作用,从而证明了学习效应的存在。陈文芝(2009)对2001-2006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异质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并验证了出口学习效应的存在性。刘淑琳等人(2011)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率,也验证了学习效应的存在。

Femandes和Isgut(2001)利用哥伦比亚1981-1999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出口对生产率的作用却不显著。Delgado等人(2002)搜集了1991—1996年西班牙制造业企业数据,其结果证明学习效应在西班牙制造业企业整体中并不显著,但对于年轻出口企业而言,出口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作用。Castellani(2002)对意大利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学习效应在不同企业中的表现则是不一致的,对于出口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其出口学习效应显著,反之则不显著。

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以研究出口企业为主,而对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论证比较缺乏;大部分检验都证明了企业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对于是否存在学习效应,检验结果因国家发达程度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而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否不同地区的企业,其学习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从地区层面出发,选择上海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企业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检验其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除了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物质要素之外,其它所有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来估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首先建立一个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两要素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it=AitKαitLβit(1)

其中,Yit表示i企业在t时期的产量,用企业的营业收入来代替,并以2002年为基准的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Kit、Lit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劳动力用企业员工数来代替,资本用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来代替,并按200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得:

lnYit=lnAit+αlnKit+βlnLit+εit(2)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投资;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均存在不同幅度上的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并存的情况。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号召下,“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已成为时代重点。税制改革是诸多国家为实现投资结构合理优化,并让风险投资有效地进入企业、保障创新活动的展开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措施。税收是影响均衡产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政府用以动态地调整投资、消费或是储蓄等人们因看待当时与未来收入的态度不同而做出的行为,以期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的一大重要经济手段。

一、税收结构与投资结构

(一)税收结构。税收是一国经济之基础,税收活动影响着个人与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说税收是个整体概念,那么税收负担则是一个相对的、局部的概念。税收负担是一个客观的、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的经济范畴,是国家税收和不同纳税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一国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我国了解不同区域间的税收水平与差距,同时也为调整与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提供了参考。我国税收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我国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据全国税收数据统计,近十几年来,我国间接税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但是有递减的趋势。(2)个人所得税具有边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总额边缘化与作用边缘化,个人所得税的绝对量与占全额比重低,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个人所得税所具备的调节高收入与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不具明显效果。(3)税收结构内部不均衡,过分依赖流转税与所得税。

(二)税收作用投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背后,高投资劳苦功高,但同时也伴随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极大程度提高了一国的生产能力,进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投资与消费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不仅仅能够刺激产出,而且还能在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形成高于当前的供给能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是人们在当前有限的收入下牺牲眼前的近期消费来增加未来远期消费的行为,受到国民收入水平与人们愿意储蓄的程度。降低投资报酬率是税收作用于社会投资的一大重要环节,投资报酬率的降低打击了社会公众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低报酬率削弱了企业税后可累积的实际利润,当投资报酬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风险溢价无法得到满足时,人们对于风险的厌恶会促使它们降低投资以保证现有资金的安全。除此之外,高税收有时会引起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也变得愈发密切。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差异的存在,使得企业在不同地区可获得优惠也不相同,因此为寻求更高程度的税收优惠,企业会考虑跨区域调用资本,有时候甚至会进行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当本地纳税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时,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减少本地投资,并跨地区转移投资资本。

二、税收与居民企业直接海外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日趋自由。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我国居民企业到海外直接投资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投资总体水平相较其他国家略低。我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在国家GDP中比重占比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离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我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仅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两者水平差距较大。

(二)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力量薄弱。投资区域过度集中,多集中在亚洲与拉丁美洲地区,投资区域高集中度会增加海外投资的总体风险。

(三)私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力量较国有企业而言较为薄弱。我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仍需要我国政府在所得税政策上加以支持和鼓励。实际上,现有的法规政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税收政策对于居民企业的投资的激励与支持作用不强。因此,对我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海外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政府应该加大鼓励与支持政策。政府可选择性地加大对一些投资弱势企业的支持,例如加大中小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的所得税优惠力度。在相关职能进行资金能力评估后,对资金力量不足但具有投资优势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资格。如此一来,既可以减轻这部分企业的境外投资税收负担,也可增加企业的税后收益能力,间接地加强其资金力量。基于海外投资区域集中的现状,可以加大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以达到合作互赢的目标。对于目前已签订的税收协定进行定时的、有针对性的修订,尤其当国内税收制度进行调整时,更应重视相应税收协议的合理性与当时社会经济的一致性。同时,可以有选择地加入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吸引更多的居民企业到欧美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使国内居民企业投资区域扩大,减少由于投资过于集中而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当地的先进生产、管理与经营经验,提高我国居民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国际竞争力。

三、税收与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投资于新兴的且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长期性的、权益资本投资,主要是指向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并取得公司部分股份的融资方式。如上文所说,风险投资者往往会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席位,会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和治理。投资者利用其专业的管理能力与在实战中累计的经验帮助公司动态地调整结构,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提供人力、财务等方面的帮助。对于传统的银行融资贷款,风险投资对企业规模和抵押品水平不敏感,因此那些规模不大、抵押品水平不高的企业仍然有机会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获得创新活动所需资金。大部分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成功的不确定性高,通常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由于研发过程历时较长且存在较多不可预测因素,常与高失败率相挂钩。风险投资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对高收益的追求可能使得其对创新活动的失败容忍度较高,因此风险投资比其他投资者更倾向于支持企业的研发决策。风险投资还会进行投资后管理,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为风险投资主体往往是专业的投资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丰富的相关经验,风险投资者乐于把所学带入被投资企业,优化管理水平与协调各方工作,使项目有序并顺利推进。以新能源企业为例,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它是一国维护国家安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石,另一方面也是国民经济繁荣与发展的推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财税政策等多种支持政策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涵盖了信贷优惠和融资支持的金融政策,以及专项资金、对外竞争合作等其他政策。虽说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均能够对企业投资效率起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政府补贴的获得常常因为手续与政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限制性,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显著的补贴成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反,税收优惠则相对更加灵活性,可在短时间内看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税收优惠对总投资效率和规模效率皆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税收的减免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现金流,这部分现金流既可能用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可能用于生产规模的优化。目前,发达国家较为合理完善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具有:

(一)税收优惠方式多样。基于优惠时点来划分,分为前端优惠与后端优惠,前者属于不论成功与否的优惠都对投资额给予税收抵免,后者是仅对成功者提供的对资本利得给予税收减免。根据优惠路径不同来划分,一种是投资者直接向中小企业投资的政策优惠,另一种是针对投资者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优惠。相对而言,直接投资优惠对于中小企业的激励效果更为明显。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方式选择 综合分析框架 策略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经济科学,2001(4)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并购;策略

中图分类号:F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2-0004-05 收稿日期:2010-07-1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经营的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外汇储备目前居世界第1位,2009年出口贸易额列世界第1位。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在全球范围生产和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对本世纪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方式的实践进行分析。籍以揭示经验与不足,并作出理论与策略性探讨。

一、国际并购浪潮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国际并购浪潮发端于19世纪末,一般认为到20世纪末共有5次并购浪潮:其并购主体主要是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它们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全球扩张(佟福全,1999)。第5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2000年并购量达到高峰,随后规模逐渐萎缩至2002年。2003年并购活动开始反弹,标志着第6次即2l世纪第一轮并购浪潮兴起,当年全球并购金额达1.30万亿美元,高于2002年1.20万亿美元的水平;2006年全球并购总额3.6万亿美元,超过2000年第5次并购浪潮的高点;2007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4.48万亿美元。比2006年再增长24%(咨询公司Thomson统计数据)。

美国次贷危机和随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第6次并购浪潮急骤降温,2007年上半年交易额为2.66万亿美元,下半年仅为1.83万亿美元,下半年比上半年减少31%;2008年全球并购交易额下降至2.8万亿美元,较2007年萎缩了31%:2009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仅为1.96万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30%,创2004年以来交易额新低(中国商务部网站)。我们预计在此次危机后,将发生新的一轮可持续数年的国际并购回升态势。

中国企业的海内外并购,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79年,北京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在东京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办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建在国外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但1986年以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甚少,并购金额很小。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有加速发展态势(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06)。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保持活跃,与国际并购规模的收缩呈相反的逆势增长现象。2008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全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比上年增长63.6%。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投资覆盖率为71.9%。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9年,中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6.5%。近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从并购行业看,规模较大的并购多集中在石油、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电子高科技行业。这延续了金融危机前的特点。截至2007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最大,接下来依次是批零、金融、采矿、交通和制造业。这六大行业约占直接对外投资额的88%;近年的大型并购案更主要发生在矿产、金融、家电、计算机、汽车制造等行业。金融危机使传统制造和出口型企业受损,但汽车和金融业主要由国内需求支撑,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使其受益;而国外竞争对手则经营环境恶化,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机会。如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收购美国通用NEXTEER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使中国企业在汽车零部件业务领域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五矿等能源化工类企业近年来发起的海外并购案,主要是为解决原材料和能源资源供应问题并控制上游成本。

从并购主体看,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截至2008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占81.3%(《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金融危机使并购主体继续向国有企业集中,2007年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代表性并购事件中,典型案例有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通讯公司,中投参股黑石,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国家电网收购菲律宾国家电网26年经营权。中石油、中石化收购多个能源公司,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OZ Minerals等。

从并购场所看,我国对外投资多年内主要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但金融危机以来。并购的空间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和欧盟地区陷入困境的企业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发达国家的进入门槛;而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有利于中国企业加快拓展对外并购空间,扩大了对拉美、澳大利亚、中亚、南亚和加拿大等海外资源丰富地区的并购和投资规模。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动因

1、产业转移与升级的需要。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偏后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消除经济增长障碍、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全球整体经济环境恶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加剧。通过对外投资带动产业转移,可以缓解外贸依存度过高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2、外汇储备合理运用的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跃居世界第1位。2009年底达到23991.5亿美元,比2000底增长13.5倍。我们既要保障一定存量外汇储备以支持人民币汇率改革,又要用活用好外汇,使之增大效益。金融危机令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力显著下降。所以,在适当进行外国证券投资的同时,应该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的份额。

3、加强资源战略性储备。中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煤炭储量和水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而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资源问题愈益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金融危机发生后,资源供给的数量压力和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加强战略性资源储备的需求迅速上升。

(二)微观层面的动因

1.打造民族品牌的需要。2008年《财富》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36家(内地26家)。美国经济虽遭金融危机重创,上榜企业仍有153家。中国内地上榜企业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工商银行,中移动等皆为国有背景的大型企业,多属国内垄断性行业。而中国竞争性强的部分行业还处于世界的中低等水平。对于有国内垄断性优势的大企业,海外并购能够使其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强化全球影响力;对于中小企业,则能摆脱国内不利竞争地位,重新找准市场定位。对于国内竞争激烈的行业,海外并购有利于企业在获取技术、市场的同时,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民族品牌,改善行业无序竞争状况。

2、获取知识产权的需要。中国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关键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品牌大多影响力较弱,品牌附加值低,因此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国外成熟品牌或技术(周俊、薛求知,2008)。并购成熟品牌,一方面在接收品牌的同时接收了该品牌原有的消费群;另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品牌辐射效应,提升企业旗下其他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主要着眼获取成熟品牌;中国汽车行业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着眼获得国外先进技术。

3、扩大市场的需要。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迅速进入被并购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如苏宁电器并购日本家电连锁企业LAOX公司,在日本开始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一定程度上是为突破周内电器连锁巨头寡头垄断的市场,把国际市场作为企业扩张的必要空间。2009年底,苏宁宣布收购位列香港电器零售连锁前三甲的CiticallRetail Management Ltd,并计划在3年内实现50家店的网络布局,占据香港25%以上的市场份额。

4、整合产业链的需要。金融危机发生后,原材料成本风险和原材料进口的政治风险加大使行业利润分配向上游转移;中国企业为控制成本,将外部交易内部化以降低交易费用进行的跨国并购明显增多。在2009年的海外并购交易中,中国企业对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生产类标的的并购交易规模最大,总金额为718.45亿元;其次是对电力行业标的的并购,交易金额108.23亿元;再次是对煤炭与消费用燃料标的的并购,交易金额34.25亿元;这三大产业的并购占当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额2/3以上。

5、规避贸易壁垒的需要。发达国家一方面对于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与产品实行限制,另一方面又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而加剧了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他们为缓解本国就业压力,平衡国际收支.明显加大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力度。在全球经济仍然不景气的情况下,为补偿出口损失,并购成为中国企业绕开贸易壁垒,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下段。

6、实现多样化经营的需要。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规避行业或单个市场的风险。稳定经营业绩;同时,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进入处于幼稚期和成长期的行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突破原所处行业和市场发展空间的局限,中国企业为实现多样化经营进行的海外并购案例有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等。但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道国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近期单纯为实现多样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并购案例有所减少。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加强国际并购,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许多拥有知名品牌的老牌公司陷入经营困境,市场估价大幅下跌;另一方面是快速成长别是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限制的中国企业则希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寻找并购机会,实现企业成长的新突破。但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企业的频繁出手,并未尽如人意;成功的例子有2010年青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轿车和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收购通用汽车NEXTEER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等;失败的则如平安高价收购富通股份巨亏和中铝收购力拓被违约等。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因素如下:

(一)海外政治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差异,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经济活动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威胁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地位,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容易受到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抵制。其次。与某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工厂地位以及全球市场份额中存在竞争和摩擦,也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许购造成一定障碍。近年中海油集团对尤尼科公司的收购案、五矿集团对诺兰达公司的收购案受挫,都与东道国的政治考量有关(高伟凯,王维,2008)。但中国政府积极的对外政策和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促进经济恢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利于克服对外并购的政治障碍;中国企业收购当地品牌、企业或者工厂,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符合东道国政府利益。

(二)海外法律因素 各国法律一般对外资并购均有管制性规定,以防止垄断,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在海外并购中,大宗交易往往会遇到法律障碍。我国熟悉国外法律法规的专业性人才还较缺乏,行业协会和并购方面的专业组织不健全,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法律、财务等方面专门服务的组织较少,因此存在法律法规风险。典型案例有中化国际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中,未增加附加条款以限制对方再提价,该公司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价至8.省略)

参考文献:

高伟凯,王维,2008,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性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9),

李俊,2009,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5)

佟福全,1999,第五次并购浪潮[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范文第5篇

9月5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迄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8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上述《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看到这一组让人喜不自禁的数据,考虑到目前我国还持有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再加上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人不禁深切感受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企业并购扩张力度之猛。

不光如此,在近来一段时间内,每逢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传出大的资产并购或资产出售的消息时,不管中国企业是否有意参与,国际媒体都对可能参与的中资企业大加猜测。就拿前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英国石油公司出售资产之事来说,外媒对中石油还是中石化是否参与竞买品头论足,搞得跟真的似的。近来为阻截必和必拓39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据外电9月6日报道称,中化集团已聘请汇控为顾问,帮助研究关于竞购加拿大钾肥的可选方案。但如此庞大的收购资金对年收入不足10亿美元的中化来说,绝对是大手笔开销,因此外媒为了坐实此事的可靠性,又把拥有巨额现金流的中投拉入想象中的并购联合体中,中资企业如今已经俨然成为国际资产并购市场上的投资大鳄。

中国企业海外资产的迅速扩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资源的迅猛需求上升密切相关。从中国铁矿石进口谈判的前车之鉴可以看出,要想获得进口产品的价格话语权,必须有资源产品的资产拥有权。中国企业把海外资产并购首先瞄向资源产品分布密集地区。据上述《公报》,从分布区域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亚洲、非洲地区的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和81.4%。其中,亚洲是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亚洲和非洲地区也是目前全球各种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