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育;人文素质;人文教育;融合
当前社会正在呼唤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实现“科学理性”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可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关于物理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未能完全解决。例如:物理教学如何实施人文教育?物理教学如何发掘物理学的人文蕴涵?“融合”是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类知识的盲目堆砌或简单叠加?如何培养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同行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勇于实践探索。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1.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而学科教育(包括物理教育)是为了提高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人进行的一种教育。学科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人文教育重在对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
2.物理学科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物理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对物理学中包涵的鲜活人文知识却视而不见或涉猎甚少。
许多物理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倾斜,只重视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而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
(1)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物理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物理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物理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掌握物理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视了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需求。
(3)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物理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物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著名学者徐葆耕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将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
1.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物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本是同根生”,只是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才有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工,并产生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割裂,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具有功能的互补性。
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在这层意义上说,两种教育也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2.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物理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物理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2)通过物理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物理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物理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广大物理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在物理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三、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人文教育成效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理教育中实现两种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提升理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物理教师更要努力充实、自我完善。
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对物理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物理教师应该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其他自然科学,而且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其次,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
另外,物理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自觉融合人文教育,弘扬物理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形成,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
四、在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
1.物理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克服以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物理教学还是人文教育,都必然涉及到包括教育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在内的教育观念,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2.课程改革是实现融合两种教育的基本途径
(1)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挖掘人文思想
在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中到处蕴涵着各种哲理思想。如讲到物质的运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可以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否则将被社会所淘汰。如讲到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亡,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由此可教育学生: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做任何事情,只有踏踏实实,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另外,如果摒弃人性而追求纯粹科学规律的物理教育,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畸形。教学中,要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人类正面临着如核威胁、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能源枯竭、计算机病毒等。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3)介绍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家的历史就是一个成功者的典型、榜样,是人文教育的有力例证和有很强说服力的素材。如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用事实说话,敢于挑战。牛顿谦虚地说:“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面获得成功的”。通过这些实例教学会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怎样做人做事,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益处。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可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完美结合。
(4)通过物理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数据;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在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常常把一些次要的因素忽略,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来研究问题,即建立理想化模型,如点电荷代替真实带电体,用理想气体代替实际气体等。此外,在物理学解题方法中,如隔离法、对称法、转换法等,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生活态度,非常有帮助。
(5)结合物理规律进行审美的人文教育
【摘 要】思想品德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除了班主任在日常进行德育渗透之外,思想品德课堂便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想品德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纯理论灌输课程,而是更加注重“育人”“有效地育人”。因此,作为科任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以实现“精”于教学,“重”在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从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来看,它对于学生思想的完善、“三观”的树立、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价值。思想品德课育人的功能虽然明显,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方法的引导,因而其育人价值很难体现出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上求“精”,突出育人的重要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所谓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那么,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经过实践发现,良好的情境能助力于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助力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能助力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等。在利用情境教学时,要注意情境与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联系性;要注意利用情境调动学生思考,渲染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人贵诚信》这一课时,教师展开了情境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个关于诚信的企业故事(正反例子,一个企业因为诚信而赢得市场和长远发展;另一个企业因为不诚信,失去人心,导致破产);其次,等学生观看视频完后,给予学生三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发表看法。例如,什么是诚信?在社会和生活中,诚信为什么如此重要?你应该怎么样做一个诚信的人?由于受到情境的感染、启发,学生开始主动思考视频内容,并联系自己,思考如何做诚信的人。在这个案例中,思想品德教师以情境为载体,调动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深思,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育人方面,视频对比内容中无形渗透着“做人要诚信”“企业发展要诚信”的内容,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丰富教学方法,实现育人价值
要想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现育人价值,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新课改下,传统的以灌输、填鸭的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这主要体现在运用的教学方法充分凸显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等。如此一来,思想品德课程不再沉闷,而是充满活力的,而这一切都有助于实现育人价值。
(一)设计课堂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设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敢于、善于运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有了问题,可以牵引学生思维;有了问题,学生才会融入探讨,敢于质疑;有了问题,才有解疑的冲动、欲望。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思考、能助力于实现育人目标的问题,活化课堂。例如,在学习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亲近社会》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讨。本次问题是以辩论式方式呈现的,主题为“我与社会”。针对这个主题,有两种声音:有学生认为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情,与我们初中生无关;有学生认为作为初中生,应该主动关心社会,因为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谈谈你怎么看。在学生谈论之后,再分两大小组进行辩论,分正反方。例如正方认为初中生应该关心社会;而反方认为我们不宜关心社会,会影响学习等。围绕对方提出的观点,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思维不断转动,双方不断质疑对方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提出反驳、质疑的观点。这些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在教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我与社会是共同发展的这两方面具有极大的育人意义。
(二)注重沟通交流,提升思想觉悟
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只有深入学生,才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而展开针对性教育。例如,在学习初中七年级思想品德《感悟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对话教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大胆说出真话。
师:时间流逝,转眼间你们已经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感悟?
生1:我感觉烦恼越来越多了。
生2:成长路上,我收获了很多真心的朋友。
生3:感觉责任变大了,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了。
师:非常棒,能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大家觉得成长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呢?
生1:快乐的,因为我想快点长大,实现我的人生目标。
师: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生1:当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
师:那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准备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呢?
生1:我觉得我要努力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太多科目,感觉很难记忆那么多的知识。
师:老师相信,只要合理分配时间,掌握学习方法,你一定可以成为合格的教师的。
师:其他同学怎么看待成长呢?
生2:成长让我越来越自信
……
在以上案例中,思想品德教师以成长为对话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谈,感悟成长。在轻松的对话中,学生逐渐表露心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这是心灵的对话,是心灵的沟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更容易让学生正确看待成长。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将侧重点放在育人。作为教师,需要思考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最大化实现育人价值。笔者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变灌输式课堂为交流式、互动式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堂中学会做人,更学会做真人。
参考文献
[1]吴建明.让思想品德课堂跳跃美的音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08)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视角;工会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高职工的素质,匡正职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完善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现实的人”取代了“抽象的人”。“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活动的社会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的人”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确立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工会思想教育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的最终诉求。马克思认为:“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职工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推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其根本性意义。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依照社会发展要求,促使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等全面生成,并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转为开放,由片面趋向全面得以和谐发展。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
一般情况下,生产力越发展,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的闲暇时间就越多,个人全面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的自由与创造。因此,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做好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工作,提高职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加速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空谈,远离“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解决创造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人的全面发展。工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树立人的全面充分发展这个目标,以求全面、准确、细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生存方式的变化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现实的人”对这种影响的心理体验、精神感受、精神需求,通过人文精神的塑造,克服社会巨变对职工人性的负面影响,促进职工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工会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实现人的价值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前者是第一位的。但长期以来,太过片面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使许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个人无关的党和国家的事情。因此,需要把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个人价值揭示出来,让职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强加于人的说教,它与人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因为,人的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是人在社会上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人道、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
重视并逐步提高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人学价值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职工的价值不断升值的过程。工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改变职工实现价值的态度和行为,其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职工施加影响,使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改变,做出正确选择,自觉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此外,对职工来说,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使其自我实现功能。职工在教育活动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人格尊严与崇高,进而激发向他人展示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引导他人一起追求崇高和美好。这是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三、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人的主体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征,马克思人学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需要实现过程中起着调节的作用。所以,为了提升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科学评价职工的需要,满足职工的合理需要。
人的多种需要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根本依据,更新观念、关注对象、改进方法,冲破传统工具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樊篱,把发展人的主体性作为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促进教育对象主体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历史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反之,以牺牲个人需要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难以摆脱狭隘的实用工具化倾向。所以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差异预设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民主、平等。如此才能使职工独立思考、选择,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引导职工树立明确的目标,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切体认人生的意义,提升人性深处的正义与光明。这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开发职工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
为了实现发展人的主体性的目标,要改进传统思想政治填鸭式教育,转为 “间接渗透式”为主,要遵循科学、民主、有效的原则。杜绝不做实际工作只满足和热衷于形式;消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因地位差别引起的隔阂,使职工感到在平等相处中受到教育;调动教育对象的内在因素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最佳的效果。根据以上原则,开放式教育、自我教育、载体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法均有利于职工的主体性目标的实现。
总之,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工会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人的因素始终居于根本性的地位。正如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在工会工作中,要以职工为本,激发职工的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为关怀;高校;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F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98-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而当今信息的多样化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如今,面对的问题是:首先现今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因为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对问题的思考都不到位。造成了片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就是大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当今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个性都比较自主。简单说,就是个性鲜明。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很正确,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形式太多单一,而且有太多的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而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本身的忽略,高校只是单纯地把要讲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性格以及思想状态,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所谓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价值论概念,而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与任何事物相比,无论是神还是物,人都是更重要的、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这一道理,就如我们的口号“学校教育,学生为本”一样,在教育必须要注重学生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就更不能脱离学生。其次,还有“人文关怀”。它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学生就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如果在教学中没有人文关怀的话,学校就会不了解学生思想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甚至是不尊重学生的看法。如若这样的话,高校怎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好学生呢?其实无论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也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也罢,无论哪种措施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上理论,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考虑问题时要充分注意学生们的反应。只有明白学生是怎么想的,才能更好地将课程进行下去。而在讲课时,学生们的直接反应就是最好的反馈。要是忽略这一点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讲的话,就会造成讲解与学生的脱节。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的以“学生”为本才行。其次,在课程进行之前,对于要讲解的内容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人云亦云的讲课。要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对于要讲解的内容要想想学生会怎么看,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学生学会什么等等。这些都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前考虑好。如果不做这些准备的话,就无法与学生成功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以上的这些步骤,也可以说成是老师要认真地备课,只不过备课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好好地考虑到学生这一方的上课状态。只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地贯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让当今大学生有更高的思想上的觉悟。
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身边大学生思想品质中的闪光点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无论学生的年龄是多大,不管他是80后还是90后,任何时候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因为现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的存在,使得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混乱,为人处世上也多了许多的不确定。这时候,老师就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老师关注身边学生在思想品质中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正确的处事方式给予积极的肯定。这也是从某种方面肯定了学生的价值观,加强了“以人为本”教学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老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想让学生们听得用心,那么讲解的内容就应该生动活泼,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加强人文气息来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解比较枯燥,讲解的时候,如果以身边学生的真实事迹入手,就可以让学生们以同龄人的感受来看待问题,所以更容易获得学生们思想上的共鸣。这样,会使得教学中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树立人本理念,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一个人真的强大并不是身体上的健壮,而是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进行,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讲座。这样,学生们一旦思想上有了什么烦恼,即使不告诉别人,也可以有一个指南针,自己去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处,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通过与人沟通,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加强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们思想上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会感觉到自己在被学校时刻关心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方法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会使“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加强。所以高校们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
(三)增加教学实践活动,使人文观念深入人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教学实践。所以,要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气息,就必须进行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实践的形式更容易使学生们接受。因此,要是在教学实践中注入人文观念的话,在师生的心理就会加强对于上人文观念的理解。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于教学实践的重视,教学实践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让学生们就一社会现象排话剧,或者是辩论会,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用大量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来吸引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增添教学中的人文气息;学生们会更觉得学校所教授的课程与自己息息相关,进而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这时候的行为就加强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因为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学校对自己的关注。这时候,学校的“以人为本”也将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人文观念将会深入学生们的心。同时,学生们的直接反应,使老师们会意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他们也会更加关注所谓的人文关怀。这样,人文观念将会得到全体师生的关注,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成功。
(四)与学生一起讨论某些道德观点,加强人文关怀
所谓的人文关怀到底是什么?不否认,许多大学生都不太了解。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师生沟通不顺利的问题:所以,为了加强人文关怀的理念,老师们就应该从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上入手。首先,就是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老师们除了靠平时观察,还可以围绕某一道德展现观点,展开讨论。比如,曾有一老师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这一道德观点时,通过班级学生的讨论,了解到大学生对自私的本体论认识的全面内容。讨论中,有的认为自私的观念是先天的,无法改变;有的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世界上不存在大公无私的人;有的将人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有的认为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决定了人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有的认为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是人品问题,有的人自私,有的人无私等。这一事件就成功地加强了教学中的人文气息。首先,这些各种各样的观点扩大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并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其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们了解到了学生们的差异性,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也使的同学们注意到什么才是正确的道德观点,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老师这样做的同时,学生们也会在无形中加强对于人文关怀的理解。由此可见,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是可以通过以上过程而得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化学教学中融合科学思想与人文教育,是新课标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在预设中重视人文教育
化学新课标确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法,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确立与新课标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先进理念,把人文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备课中,教师要把各知识点的人文教育目标提炼出来,想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渗透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例如,《空气》这一课,涉及了当代社会难题之一――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我通过网络搜索到空气污染的多个触目惊心的画面:烟雾中的城市、烟尘粉尘污染、农田大气污染、小炼油厂、土法炼焦、市区垃圾焚烧、光化学烟雾等,同时把世界近年发生的典型空气污染公害事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状况和危害的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人文教育
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化学课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社会实践,可以是观看教师演说、演示实验或录像资料,也可以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许多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伴随着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且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结合“水的净化”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育;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教育;结合“二氧化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教育等。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事件,使学生触“境”生感,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在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学实验本身存在着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物质变化与变化等诸多关系、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每次使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我都及时对尾气进行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直接排放,以免污染空气。总之,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化过程得以进一步继续和发展,这种教育的效果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代替的。
四、讲述化学史,熏陶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科学发展观、发明的历史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有英国学者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与化学相关的有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南北朝陶弘景发现的焰色反应,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鼎,近代的侯德榜制碱法,世界上首次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核糖核酸等,通过介绍上述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制定策略,凸显教学过程的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