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数学课外阅读的含义

数学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途径。

二、数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课外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开展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意义

1、学生的素质需要课外阅读的拓展

数学是一门具有精确严谨思维形式的学科,因此在数学语言表达中逻辑推理中都要求精确、严谨、滴水不漏。所以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现代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数学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欧洲的“七桥问题”、古阿拉伯民间流传的“老人分羊问题”、中国古代流传的“李白喝酒故事”、“百僧百馍故事”等它们都蕴涵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分析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问题和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课外阅读可以生成学生的技巧

阅读数学课本要会质疑知识。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小疑则是小进,大疑则是大进”。阅读数学课本时,要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比如有时课本上也会出现不正确或者不科学、不全面的知识或题目。从数学的简洁性、一般性上考虑可能更全面些。就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用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有时不能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解题的困惑,这时让他们多阅读一些与这方面有关的辅导文章,并让他们在班级中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新的收获,在这方面能取得一些进步。

3、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

开展阅读活动,是普及学生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触类旁通,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发挥自身潜能,因人而异地寻求发展;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发展智力,又增长才干。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知识创新;公共图书馆

20世纪末,从图书馆的发展看,图书馆面临两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传统的生产及产业链,打破了图书馆欣欣向荣的局面,使图书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增加。二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社会文化、管理和图书馆的服务。传统的图书馆是一个从事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利用和社会服务的机构,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图书馆面临巨大的挑战,是代替从网络传输知识的组织,还是通过图书馆网络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给用户,这是图书馆必须做出的选择。知识经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知识创新及其变迁也更多的取决于知识的使用。不管是促进社会还是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图书馆都应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明确其位置和使命,引进全新的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共享系统,学习和使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再创作、再学习和再利用,以求得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总之,在知识经济新时代,进行知识共享型图书馆是必然的选择。

一、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共享有着不同的理解,并有自己的优势,如高得佑认为:所谓知识共享,就是组织制造出来的知识流,越大越能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造,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他相信只要知识产生一次就可多次进行低成本复刻,所以在使用上,成本趋近于零,可见,知识共享行为是知识利用和增加知识价值的一个过程。

陈国权和闰芬认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是指个体的知识共享,并逐渐蔓延到组织层面上,与此同时,基于大规模定制的问题,提出两种知识共享,即,编码和人性化。

Senge认为,知识共享不是只有一方将信息发送给对方,也包含帮助对方理解和借鉴这个信息,然后进入对方的信息资料库,并发展成为单独的新动作。

徐苏于2002年在《新世纪图书馆思维的变化与创新》中指出,对于图书馆而言,知识共享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现知识共享的基础是资源共享,但知识共享又比资源共享具有更多的内容,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知识交流在图书馆和用户之间进行,二是知识交流在图书馆员之间进行。

可见,作者认为,图书馆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以各种方式被他人和组织拥有并使用,然后通过这样一个创新过程得出的创新知识成果,就实现了知识的升值。可以说,知识共享是知识转移、学习、交流和转化的过程。图书馆知识共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仅意味着从图书馆及图书馆员那里获得知识,还要求用户将获得的知识与自身的知识相结合,产生知识创新,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

二、国内外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现状

(1)国外主要是从技术层面展开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已经处于技术实现阶段,研究成果相对成熟。但是对于图书馆的应用,技术不过是一个工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同层次的知识共享和知识的不同特点,需要采取诸如组织培养等方法的措施和手段。关于国外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实践有如下两例。①印度图书馆实现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建立国家科技信息系统(NISSAT,N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建立全国情报中心(NIC,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res),开展文献的传递服务,实现图书馆联盟,增强图书馆间的合作。②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创立于1967年,是由美国俄亥俄州54个院校的图书馆自发组织起来的计算机联合编目中心,初期称俄亥俄州学院图书馆中心。由于扩大服务的范围,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其成员馆的服务范围也已遍及82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0个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2)国内图书馆知识共享研究是近年才开始的,虽然已经意识到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在参考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是一个薄弱环节。经过收集、查找,国内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实践也并不是很多,以下是被众多用户所常用的几个数据库,它们较全面的收集了关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方面学术成果,为国内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更好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①国内第一个高校知识共享平台“卓越联盟”图书馆由西北工业大学等十所高校联合研发,于2012年正式开通。共享平台系统包含了十所工科高校的330万种图书书目和上千种学术期刊杂志,联盟高校的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就可以随时查阅书籍,借阅图书。

②CNK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及时动态更新数据库,包含8200多种国内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科学、教育、政策引导为主,包括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科普、文学期刊和流行文化,文献中关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医学、哲学、工程、农业等方面的约有2200多万篇。

③万方数据库是一个大型的网络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包括期刊、学术成就、会议纪要、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它与中国知网是中国著名的专业学术数据库。

三、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

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李荣素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实现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难关是知识垄断;图书馆与个人知识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同;图书馆对馆员的认可和奖励机制不完善;知识共享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和劳动力不能顺利实现;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知识传播,使其严重滞后;图书馆各部门和机构的设置对知识共享有很大的影响。杜海云还指出,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主要是知识本身的形态所导致的;图书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缺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王真也指出,隐性知识的障碍是心理障碍、缺乏领导和制度的保障以及知识转移的障碍。

因此,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来自于组织结构、人事、价值观和知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四、图书馆进行知识共享的策略

(1)隐性知识的聚集和积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知识的聚集和积累。从载体上来说,知识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知识,但图书馆基本上是以显性知识为主,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累积。图书馆隐性知识又分为个人和组织这两种隐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关于馆员自己无形的信息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态度等。组织隐性知识的基础构成是个人隐性知识,概括的说,图书馆在其独特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组织文化和业务流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

(2)建立知识共享网络平台: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发展,为知识共享创造了一个更方便的方式,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成本分担。信息技术使信息存取更加容易,促进了更为有效的人际知识交流,介入知识发展的领域,使用特殊的解决方案,支持读者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

(3)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活动: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服务社会已经远远超出文献信息的范围,通过各种报告和讲座,建立起了图书馆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帮助读者更加方便、直接的获得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它是适应时展的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知识共享型图书馆的重要环节。

(4)扩大公共图书馆的联盟机构:图书馆联盟是一种新的图书馆组合模式,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组织。图书馆联盟的扩大,大大降低了文献购置的成本;联合编目,实行书目数据一馆录入多馆利用的高效率模式;联合参考咨询,发挥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改进的馆际互借方式,可以改变的现状是文献信息资源短缺和反复建设。因此,扩大图书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建立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和激励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员间的的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图书馆可以采取对私人投资补贴的方式,鼓励馆员参加培训班,然后对馆员创造出的智力成果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补偿和奖励,当其他馆员对这种知识成果有需求时,获得补贴的馆员有义务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知识的垄断,也确保了知识的共享。

(6)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其内涵和外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馆员和读者即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需求者,实现知识的流动和互动,即读者知识和图书馆知识的创新和增值,达到双赢目的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读者的图书馆价值创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馆员采取对读者的观察、体验、模仿等感性经验交流的方式,掌握读者潜在的知识需求。其次,图书馆咨询人员可以在调研报告中描述读者的信息需求,或是将读者的需求以一种图书馆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读者通过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和馆员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结合自己本身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最后,建立读者知识库,使其变得更为适用,以利于图书馆员共享和学习读者的创新知识,丰富了隐性知识库。通过不断的学习,读者的知识创新和积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最终实现了图书馆和读者的高效率交流。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需求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才是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的力量基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力量越大就意味着共享的程度越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知识的社会注入了活力,使图书馆事业发展生气勃勃,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遇,运用自身所长,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即社会化的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 陈雅著.知识图书馆:理论与模式[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

[2] 苏莉.构建图书馆社会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D]

[3] 杜海云.图书馆如何实现知识共享.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46-48

[4] 李荣素等.图书馆知识共享问题研究,现代情报,2004(06):166-169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 好奇 生活 创新 多媒体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对当代人必备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把儿童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意识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谈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一、重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好奇”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科学课程,往往有着很多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例如课堂教学中,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得到对个人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就要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因而教材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如教学《益虫和害虫》只强调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两大类,而忽略了昆虫的多样性,忽视物种对生物链的重要性;我们研究植物,往往单纯地为了获得植物有关根、茎、叶、花、果方面的事实性知识,而没有把树作为生命体看待。因此我们所制定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往往学科味太浓,教学有失偏剖,学生不需经过探究的过程,只要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主要教学内容,然而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主要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加强质疑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室里的灰尘太大,湿度不够。恰巧正学到《神奇的水》这课,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这课以后,大家根据水的一些优点就可以试着制作一个喷壶,以后给教室经常洒洒水,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大家说好不好?”听我说完以后,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我一步步和他们学习喷壶的制作方法,其实制作喷壶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在这过程中我穿插讲解水的压力的知识,他们很感兴趣,也乐意接受。第二节课我去的时候,大部分都带来了自己的“喷壶”(多是用可乐瓶子做的),我还让他们分一些给别的班级使用,别说他们的成就感有多大。课后我在反思中总结:至于水的压力怎么来的,或许他们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谛。这样创新事例的引入,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声形并茂的特点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利的教学手段。它应用到教学中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全过程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科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趣味性、知识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能力,并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人的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时,先显示人体内脏器官图,又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表现出心脏的构造和跳动的逼真状态,同时配以逼真的心脏跳动声,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心脏上,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专注地观察心脏,获得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心脏的跳动进行观察,让学生从中认识血液流动的动力是心脏的一张一缩的跳动。学生体会到了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观察的习惯。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信息技术 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对电脑兴趣浓厚,如何将学生对电脑“玩”的兴趣引导到“学”的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的话,他们就锲而不舍的钻研下去,以致熟练的掌握知识技能。

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初中教学模式与小学的教学模式相比大不相同。初中是由小学的手把手教学逐渐变为更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压力油然而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相当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在必要时还要扩充课外知识。这种方法不仅将教材的用途发挥到最大化,还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举例说明,在计算机基础性知识教学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了解到搜索引擎的乐趣、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体验到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乐趣与便捷,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进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小组合作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在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进行任务驱动,结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讨论,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充分利用电脑上教师或者学生自己准备的素材,由老师巧妙的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知识点融入实际任务中,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适时的完成的概念、方法的总结。比如画图软件“曲线”工具的使用,我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

A:探究两弯曲线的画法(已学过直线工具),看曲线工具有什么特别的操作。

B、两弯曲线的画法,与一弯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C、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D、结合课本讲解,操作封闭式曲线,并总结三种曲线的操作特点,小组讨论。

任务布置下以后,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组,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开展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格外熟练,在最后的总结过程也比较踊跃,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和小组学习,不但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学到了知识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团体精神。

三、加强过程研究,提供学习支撑

1.要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应该将课程内容的难度简化,运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学生动手机会和能力,只有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才会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教学生打字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讲解一下打字的应用程序,包含哪些内容等,然后告诉学生打字的重要性,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让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想练习什么就练习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打字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用口头描述方法更深入学生内心。

在进行Excel 的教学时,知识点繁复杂乱,这种情况下用死板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勉强学会方法,记忆力不深刻,也不会对Excel这门技术感兴趣。此时可以讲述一个空调销售的故事,再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利用Excel 处理了一组空调销售数据,同时显示出增长率与对比结果。这样的实例解析让学生印象极为深刻,也就被其中的Excel 功能吸引,从而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设计一项任务,比如用word 制作科普小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先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吸引学生,然后再向学生讲解Word 用法,最后布置一个任务,由学生自由命题,做一个科普小报。这样,整个课堂都会是学生热闹的讨论声,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尝到了乐趣。

2.益智游戏的合理利用

许多教师都反映,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可以玩一些小游戏,对此,一些教师的做法是将游戏删除。游戏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不能玩,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而且有一些益智型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大脑的开发,帮助学生熟悉键盘的运用、练习指法。比如,单一的打字练习很枯燥无味,教师可以让学生玩打字游戏,这样不仅学生练习了指法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了乐趣。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妇女杂志》;女学观;社会转型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女两性关系的主导思想一直强调的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附属性地位,女子无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意识,这种情况一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20世纪初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女性逐渐完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转型,其中女学观所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女性时代转型的重要体现,而报刊杂志是承载这些教育思想,表现女性新角色的重要阵地。因此以当时的报刊杂志为立足点,是研究20世纪初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视角。

《妇女杂志》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发行的妇女刊物,读者群主要是女性,设有论说、家政、学艺、名著、小说、译海、传记、文苑、杂丛、余兴等栏目,后增设调查、美术、女学商榷等专栏。因为《妇女杂志》在当时并非比较激进的女性刊物,加之当时虽然社会风气有所开化,女子仍以居家为主,故该刊物多数栏目仅为妇女提供一些科普知识及生活常识,如家政、学艺等栏目经常刊登造纸术、果蔬储藏法、传染病预防法等科普常识。此外《妇女杂志》还设有名著、小说、文苑、译海等栏目,刊登一些文学作品或介绍国外风情的文章,均具有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该刊物中仅论说、女学商榷等栏目,相对集中地探讨了女学、女子职业等妇女问题,进行这些理论探讨的也多为女性。因此,本文以1915年《妇女杂志》中所反映的女学观作为切入点,希望对20世纪初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型做一些探讨。

1915年《妇女杂志》中女学思想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女性开始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首先,《妇女杂志》中许多文章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兴女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女性几千年来受男子压制,“乏自立之志”的原因,均“由于未受教育之故”。[1]而今时代变迁,男女本应该同享各种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女子智识较低,“女学不明则女权不伸,而平等自由之幸福,亦无其资格以享之”[2]。兴女学是女性争取独立人格的根本,因此,为了重塑女子人格,必须先兴女学。

其次,兴女学有利于家国。民国以来,女子为国民母的思想认识日趋成熟,“女学兴则裨补家政”[3],有知识的女子治家有方,可分丈夫“家累之重”[3],使男子“专心于国家社会之事”[4],间接利于国家社稷,因此“自当以教育为先”[2]。再者,国家之间的任何竞争“无一不以学战为总枢纽”,而我国居人口半数的女子失学,“学战乌得不败,国家乌得不弱哉?”[5]所以同为国民的女子须“同受教育,同竞学术,同为学战之份子”,[5]以教育为根本,尽国民之责任。兴女学可以轻男子之负担,利国利民,因此振兴女学是当务之急。

思想界提倡兴女学,一方面表明20世纪初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其出发点是强调女性作为女国民的义务而非女性平等的权利,但是女性受教育权利的获得,却是当时中国女性得以开始逐渐摆脱依附地位,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起始。

二、女学的目的仍以贤妻良母为要义,但女性开始获得了在家庭中与男子同等重要的社会角色

他们认为“女子之责任在齐家而不在济世”,但要使女性尽好此责任,须“立女学以教育之”。[6]“女子实用之结果,见之于家庭,而培植此实用的基础,则在学校”。[7]女校应“以贤妻良母为期定女子教育之方针”[4],授以“实用之学,以为他日相夫治家教子之宜”[8]。实用,就是于家庭实用,女校开设科目应“恒趋重于家庭”[9],“以家庭知识为先务”[10],女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女子将来更好地操持家务,为贤妻良母做准备,也即为国家尽力。

同时,他们认为女子学习文学、自然科学等“高深之学术”,教育程度变高,思想开化,就会“置管理家室于不顾”,使家庭“日趋贫困紊乱之地位”,有悖于贤妻良母之义。[8]为了不使女子沦落为“高等游民”,女校开设科目应“先求生活之计划,缓求经史之淹通”,[11]女子应先求对家庭事务有用的学问,有余力才可“研求科学”,可见他们并不赞同女性同男子一样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并不没有看到女性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女性依然没有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

此时的女学观立足点仍是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依然是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延伸,女学的目的不过是让女子成为有一定素养的家庭妇女,使其更熟练、更科学地操持家务而已,不过是披着女权主义的华丽外衣以增添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尽管如此,借由女学,女子由“无才”变为“实用”,女性开始获得与男性同样重要的家庭地位,是中国女性社会价值凸显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教育是女子谋生的先导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改变,很多家庭生活日窘,女子工作以宽补家用在当时已经很普遍。女界认为女子就业虽“诚非得已事”,但因为女子工作后易引起风纪紊乱,无人持家,女子自养独立后更易使“家族之关系全离”,故对女子执业要“加以相当干涉,以行挽回之法”,尽量减女工作对家庭的损害。[12]

但是,他们肯定教育是职业的先导。女子要掌握技艺,学习谋生技巧,学校是最佳的选择,“女学之兴,即女子职业之先声”[13],学校应开设烹饪、簿记、治病、看护、抚育、刺绣及缝纫等实用课程,既可以提高女子操持家务的能力,亦可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

可见,女界赞同女子执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女子工作可以成为男子工作的辅助,赞同的工作种类也仅是家务内容的延伸,并未将女子执业升华到男女就业平等的高度。但是,女界有条件地赞同女子执业、对教育之于妇女谋生重要性的认识无疑是进步的,也客观上证明了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事实。

1915年《妇女杂志》中的女学观文章大都出自知识女性之手,加之该杂志也并非激进刊物,故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女性开始觉醒,女学思想已经普及到女性知识分子群体中,相较于之前由男性思想家倡兴女学,女性被动接受新思想的状况,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此时的女学观依然较为保守,封建残余较多,对之前的女学思想继承居多,发扬不够,偶有《女界缘起》(1915年第11期)之类的文章有大胆言论,仍不能掩饰女学思想守成的事实。而实际上,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近代中国许多智识未开的女性仍囿于贤妻良母之义无法冲破,女学观也陷入此泥潭中无法自拔。尽管1915年《妇女杂志》所反映的仅是部分思想家的女学思想,但是推而广之,至少可以得知基于男女平等基础之上的女学思想要发展、普及,再为近代中国广大女性所接受,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近代中国女性的全面转型,需要中国社会的整体演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论近今之女学[J].妇女杂志,1915(2).

[2]女界缘起[J].妇女杂志,1915(11).

[3]振兴女学之功效[J].妇女杂志,1915(7).

[4]理想之女学生[J].妇女杂志,1915(3).

[5]忠告女同胞[J].妇女杂志,1915(12).

[6]余之忠告于女学生[J].妇女杂志,1915(4).

[7]说女学之改良[J].妇女杂志,1915(10).

[8]妇女职业论[J].妇女杂志,1915(4).

[9]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1915(2).

[10]敬告全国女学校[J].妇女杂志,1915(9).

[11]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1915(4).

[12]妇女劳动感[J].妇女杂志,1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