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业资源经济学

渔业资源经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第1篇

一直以来,送子女上大学几乎是贫困家庭的唯一希望所在。很多贫困家庭为此含辛茹苦,甚至有报道过姐姐、哥哥卖血供弟弟上大学的悲伤实例。然而,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最终完成学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勉强在温饱线上挣扎,无法帮助自己的家庭。如果连送孩子上了大学这条出路也变得黯淡无光,贫困阶层岂不只能世世代代贫穷下去了吗?

更让我担忧的是:迄今为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仍然很少有人有准确的认识。人们仍在重复“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所学不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心态不正,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等等陈词滥调。这些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显然无法解释如此大规模、普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说大学生供大于求,但是我国万人中大学生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1995年我国每10万人中有在校大学生461人,而世界每10万人中在校大学生1434人,发达国家平均为4110人,中国只是发达国家的10%),我看到有文章称目前仍低于印度,而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我国。中国大学生并不是过剩,而是不够。至于说大学生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也没有任何数据支持。我看到的一则报道说“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猛一看似乎很多,稍微一想,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占中国GDP的比重何止一半?从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看,发达地区并没有吸收更多的大学生,而在中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也并不少。

在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资源错配”。简单地说,就是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说通俗点,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明显地走向“粗笨化”。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中国经济的“资源错配”有许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僵化和错位。事实上,资源错配这个概念,我最早是听到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博士提出的。巴博士用它来指代我国低汇率政策导致的一种现象:低汇率造成中国产品成本被低估,造成出口“赚钱”的假象。这使得中国人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外向型产业中去,这些外向型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出口换来的外汇又只能大量用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促进了海外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目前实现的人为低汇率政策,促使经济资源片面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造成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汇率政策造成了不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此前提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和过度管制,造成的金融产业的不发育,则是抑制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首先,金融产业本身就是极为庞大的知识型服务业,可以创造数以千万计的白领就业岗位。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放开企业债券市场,按照企业债券数量达到美国(400万种)的1/10、每种债券发行可创造10个就业岗位计算,这就是400万个白领就业岗位。反过来说,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过分管制,就相当于扼杀了这么多的白领就业岗位。

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第2篇

1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受多种情况影响,因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等的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多数年青人一样,其心理认知有其独特性,同时也存在心理困惑等问题。 

1.1 自我认知的含义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能力,即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等一切的认知,例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的认识,对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情况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地位等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自我,而自我认知就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在个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对自我认知过高,则会导致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出现坎坷和曲折,从而常常导致失败。反之,如果个体对自我认知偏低,则会导致自我心理封闭和自卑感,不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 

1.2 自我认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学习的重点更偏于实际技能的培训。但是,在企业更注重文凭的时代,他们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所以,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让他们在就业时有着明确的态度和方向。反之,错误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可能会让他们在就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阻碍。自我认知过高,往往会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当心理预期无法满足时,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失落感,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自我认知过低,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出现一些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严重影响其就业竞争力。所以,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只有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增加其就业的难度。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其充分就业,必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力,培养全面的素质,确定正确的择业目标,规划合理的人生。同时,正确地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合理自我认知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父母对子女的支持和理解,需要社会、企业等对高职院校有充分肯定的认识。 

2.1 加强自我认知力的思想教育 

自我认知形成受内在和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合理的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自我认知力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相应的认知教育,建立培养自我认知的社团,为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最后,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培养其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其树立一个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2.2 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优缺点。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条件,应该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能盲目就业。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时就给自己定了不进企业一线工作,要去就去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层的目标。还有些大学生就业时只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稍不关联,就重新选择,不给自己留余地。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再积极创业的就业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中,要给大学生们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客观合理认识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在学校期间就给自己规划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摆正心态,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可能会偏重于应用实践教学,而往往会忽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且高职院校的培养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时间,比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少一年,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招聘教师时既要考虑其专业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有无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等。另外,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职业教育的经验,招聘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队伍。学以致用,学产结合,鼓励这些兼职教师将工作中一些经验和方法带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校园以外的先进知识。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鼓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之类的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合理地规划就业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学生。 

2.4 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型和应用型居多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专业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被企业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就业率。所以,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就业,企业也可以招到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10余年没改变,与校外企业合作的专业更是一个没有,这样的职业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变化迅速,所以必须增强校企合作力度,让职业教育成为企业的教育。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并且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让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企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让企业分享到学校的资源,这样企业可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让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3 结 语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要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单单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力,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的支持,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对父母的支持。此外,社会也要给予合理的引导。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位高职院校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岗位,并且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娜,李向阳,黎鸿雁.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认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 

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第3篇

焦建玲,女,汉族,1966年8月生,安徽黄山市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兼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曾获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合肥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十佳”巾帼人物等荣誉称号,曾被遴选为合肥工业大学举办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学员。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Natural Hazards,中国管理科学等国际国内十几家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焦建玲教授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三、研究成果

焦建玲教授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项,联合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1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发改委委托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S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9篇,以及国内知名期刊,如《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论文多篇。

四、主要论著

1、基于VECM的汽柴油价格不对称性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基于Zipf的汽油价格行为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3、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专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4、石油储备价值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油价冲击 货币政策调整与产出波动——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6、中国石油依赖经济成本的Monte Carlo模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7、能源经济学(教材,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8、高级能源经济学(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9、石油价格风险管理(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印刷中)。

10、Analysis of the co-mov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7年第27期。EI收录。

11、Energy Structure,Marginal Efficiency and Substitution Rate: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Energy,2007年第32期。SCI收录。

12、Relationships between 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Energy Policy,2008年第36期。SCI/SSCI收录。

13、The structural break and elasticity of coal demand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9年第31期。EI收录。

14、Impact analysis of China’s coal-electricity price linkage mechanism:Results from a game model,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年第32期。SSCI收录。

15、Impact of oil price shocks on Chinese industries,Energy Sources,Part B:Economics,Planning,and Policy,2012年第4期。SCI收录。

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第4篇

摘 要:职教集团的组建和运作,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对接,从根本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文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从订单培养,企业实践,产学研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职工、教师培训基地,引用企业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论述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及特点,以期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校企合作模式

课?题:本文为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研究(YYR2014074)研究成果;支持项目:国家体制改革项目——北京现代制造职教集团建设(委托)(PXM2014_014306_000066)。

一、职教集团组建的背景与意义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职教集团的组建和运作,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对接,从根本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笔者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概述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及特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位于北京亦庄,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北京市首批国际级高职示范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集团面向北京市高端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有企业、中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以及科研机构等成员76家,北汽集团、京东方、戴姆勒(东北亚)、西门子(中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是集团成员单位。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之路,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集团化办学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1.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校企双方共同选录生源,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考核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由学校负责完成,专业课主要由企业负责完成,学生的校内实训环节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学生入学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毕业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即按照协议进入企业就业。

从2006年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与集团成员单位北汽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奔驰订单班”。2011年9月,校企进一步合作成立了“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几年来,校企双方共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奔驰汽车实习实训车间、发动机实训室、变速器实训室、车桥实训室和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教学资源库等。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教师团队由国外专家,国内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构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备课、授课、指导学生实践、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引进奔驰公司先进的生产设备资料,展现真实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将企业车间规章制度或工作室规范搬进学校、引进教室,将工人行为规则和标准引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学校,不仅加入包含企业特色的技术课程,还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订单培养模式的开展,使学生从一入学就融入企业文化,实现了学校育人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至今,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已累计为北汽奔驰输送了376名带有“奔驰基因”的毕业生,极大助推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实习模式

学生到企业实习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典模式,传统企业实习一般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岗实习,学生通过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到合作企业对企业工作程序及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的教育培养,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第二阶段是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后,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合作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改革传统的认岗实习模式,联合开展“跟岗实习”试点。试点班级采用柔性教学组织形式,每周日、周一、周二在校内上课,周三、周四、周五在企业跟岗实习,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对学生开展指导。实习期间,企业为每名学生提供每月800元的生活补贴及中午工作餐,学生要服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学生毕业经企业考核合格,企业择优录用,并保证学生每月工资不低于3500元。学生跟岗具有较强的“工学交替”性质,这既是专业教学思路的拓展,也是教学方式的创新。

3.产学研合作模式

学校发挥专业师资和设备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的科研开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用专业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北京地铁通信信号公司等集团成员单位,成立了小型电子产品研发中心。中心将研发服务重点确定在小型智能电子信号检测和测量设备研发方向上,从小项目、小型技术改革做起,逐步培养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度。与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的地铁信号系统车载CPU 板卡国产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合作资金达80万元,标志着中心产学研一体的社会服务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4.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师生不仅可以通过基地了解企业,学校还可以利用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企业也可以从学生中优先选录人才,达到校企双赢。根据实训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两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现有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3个,校外实训基地243个。学校与招商局物流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校外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硬件部分建设以企业提供场地、学校投入设备为基本模式,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独立作业库区、300平方米的办公区以及700平方米的配套生活区场地;学校提供基地设备和配套软件,可安排常驻学生50名、教师4名的正常学制学习。校企合作开发了包含30个左右的物流核心岗位人才达标培养体系和5个方向的“融岗式”培训课程,在招商局物流集团北京、长沙、上海3个网点公司推广上述达标体系与培养课程,建立招商局物流集团实习履历证书、实习达标证书、实习优秀证书3个层次的资质认证标准化体系,校企联合开发了“仓管员融岗实践”等30余个单元的训练课程。基地的建立使校企资源高效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学校人才的培养效率,又高质量地完成了人才培养任务,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科研能力。

5.共建职工、教师培训基地模式

学校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培训方向以及学校师资和社会培训的需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服务于企业职工、学校教师和社会人员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地点可以在企业,也可以在学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企业共建“西门子(中国)培训中心”,搭建起与专业紧密结合,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平台。2011年至2014年,培训中心共为北京地铁、SMC等企业开办培训班,培训达300余人次,培训收入达20余万元。为全国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北京市加工制造类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高端技术培训,并举办了“西门子先进过程自动化技术全国高校教师培训”“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全集成自动化技术”培训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6.引用企业人力资源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优质人力资源,构建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具备开放、多重、互动特点的师资团队,优化学校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性作用,充分利用首都产业人才资源的优势,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软引进”理念,先后聘请北京珐琅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钟连盛先生,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铁路信号高级技师、北京“十大能工巧匠”称号获得者杨才胜先生,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赵郁先生,分别创建各自的“大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传承大师和企业拔尖人才的技能和技艺,发挥企业拔尖技能人才的作用,全面促进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的显著提升。

三、小结

渔业资源经济学范文第5篇

一、发展大园区,搭建平台蓄势赶超

我们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加快建设“三大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板块,为县域经济发展蓄积赶超能量。

一是全力打造煤焦电化工业园区。鸡东县曾是全国十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预测总储量66亿吨,但多年来综合利用率较低,未实现深度转化,资源优势难以发挥。为此,我们抓住全省打造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遇,申报、规划、建设省级煤焦电化工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园区汇聚,构建涉煤深加工产业“集成板块”。目前,该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总面积475公顷,内设无烟煤深加工、煤焦电化、PVC树脂、煤化工4个特色产业园,现已入驻企业12户,实施项目18项,竣工投产10项,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其中,无烟煤深加工产业园以鸡东宝泉无烟煤炭有限公司为龙头,已投产120万吨洗煤和年产1.2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年产4万吨碳化硅新工艺节能示范项目,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预计2013年年末竣工投产。届时,将形成从无烟煤生产、洗煤、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到碳化硅生产、超微粉、多晶硅和单晶硅的产业链条。煤焦电化产业园以鸡东北方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现已建成120万吨洗煤厂、年产5000吨粗苯生产线、2.4万千瓦焦炉煤气发电站,5万吨硅铁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2013年末煤气储备站建成后,将形成从原煤、选煤、焦化到粗苯,从焦油、焦炉煤气发电、硅铁生产到还原铁及钛白粉生产的产业链条。此外,PVC产业园和煤化工产业园,我县正采取分项招商的方式,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的入驻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我县原煤将至少实现十倍以上的放大增值。

二是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鸡东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环境清洁无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年来,我县农业始终处于“原字号”生产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难以提高。我们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以食品工业园区为平台,引进国内知名食品企业,承接食品精深加工的项目、技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目前,我县已组建成立食品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标准编制了园区控制性(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其中,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年末竣工投产,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税金5200万元;正邦集团5000吨纤维玉米粉项目已完成厂区道路和厂房建设,预计年末竣工投产;博旺饲料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项目已投资4691万元,完成主厂房土建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正在进行钢结构安装和成品库房基础施工,预计年末竣工投产。此外,汇源集团、光明乳业公司2家上市公司和北京蓝莓科技、琴海生物制剂2家筹备上市企业计划入驻。这些项目达产达效后,鸡东将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化大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

三是积极谋划贵重金属工业园区。我县地下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素有“龙江矿产资源大县”美誉,其中南部山区蕴含丰富的贵重金属矿产资源。但多年来,由于没有进行实质性勘探,储量无法准确核定,阻碍了开发利用进程。今年,我们谋划建设贵重金属工业园区,借助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对铜、钼、金、银等矿产进行整装勘查开发。目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在我县发现了一处中—大型铜钼多金属矿,现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钻探1.5万米、槽探2万平方米,据初步估算,四山林场矿区可控制和推测铜资源量50万吨,钼资源量10万吨;已提交金资源量5吨、银资源量100吨。现第一地质勘察院正与有关企业洽谈合作勘查开发事宜,预计明年年底完成详查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面开发利用贵重金属资源,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彻底打破“一煤独大”的局面,形成煤炭、非煤矿产、食品加工“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二、引建大项目,打造脊梁提速赶超

我们把项目作为财富之基、增量之源,集各方面力量引建重点项目,努力培植投资超亿元的“脊梁型”项目群体,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裂变为经济优势,为跨越赶超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立体招商引“龙头”。近年来,鸡东同其他城市一样承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每一场大的危机也都孕育着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能为后发地区带来跨越赶超的契机。为此,我们注重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鸡东产业的对接点,创新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实“四个层面”搞招引,即决策层面谋思路,县级领导层面抓带动,部门、乡镇层面挖潜力,节、会层面抓推介,形成了立体式常态化的招商引资新攻略,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三年来,我县先后引进江苏雨润、江西正邦等国内500强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形成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共引进市域外资金25.6亿元,增加规模企业5家;实施重点项目92个,总投资107.6亿元,现已竣工投产51个项目,完成投资57.6亿元,结束了项目建设“山多峰少”的历史,形成“多业并举、项目林立”的喜人局面。

二是产业拉动壮“块头”。多年来,鸡东县始终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落后,产业结构布局失重,导致项目虽然“铺天盖地”,但难以“顶天立地”,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根基不牢固,生命周期短暂。为此,我们立足县情实际,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煤焦电化、非煤矿产资源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和新型建材、新能源、北药“六大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精选项目、引建项目、做强项目,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电化产业链为核心,先后实施煤电化产业项目23个,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选、加工、炼焦、发电、化工项目群体,构筑起煤焦电化产业全面发展的主框架,形成链式开发、多路并进的新格局。目前,全县原煤年产量达400万吨左右,煤炭转化率超过70%。铜、钼、金、银、油页岩、硅线石等非煤矿产资源逐步从勘探普查向详查、开发、加工演进,非煤矿产资源产值占全县经济的比重由2008年的2个百分点提高到4个百分点。其中,我县油页岩资源不仅储量丰厚,而且出油率较高,达到10%以上,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正准备联手央企开发炼油项目。依托我县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资源,谋划建设生猪、蓝莓、水稻等食品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目前,万寿菊产品已由颗粒状态进入色素油提纯阶段;蓝莓苗木繁育基地已建设蓝莓示范田4处。此外,柔性石墨、石墨纸、石墨密封材料、动力电池负级材料、磨料、烧结砖、保温钢板等新材料产品进入实质性生产阶段,锂离子电池正在进行测试检测。产业和项目的有机捆绑,使优势放大、项目做大,产业集群和项目集群呼应并进。

三是创新品牌造“拳头”。多年来,鸡东县规模以上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陈旧,产品缺乏创新,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强的关键技术不多,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为此,我们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改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高端化的企业品牌。三年来,县财政拨付科技创新和品牌创优专项经费2300多万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0户,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0余项,引进先进实用技术30余项,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5个,省级科技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2011年,全县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分别达到9户和22户,实现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7.82亿元;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户和20户,实现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36.6%,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占全县GDP的8.1%。更多的“鸡东制造”转化为“鸡东创造”,有力地捍卫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品牌。

三、营造大环境,优化服务合力赶超

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和发展环境,形成“项目磁场”,营造“洼地效应”,确保企业建得成、养得大、做得强。

一是领导领衔,营造执行有力的政务环境。针对以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 “部署任务领导多、具体招商人员少”、“优惠政策出台多、实际问题解决少”、“签约项目数量多、投产达效个数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我们从决策层抓起,制定《重点项目建设县级领导领衔负责制》,把重点项目落实到县四个班子领导成员和有关部门领导身上,实行一周一会办、一旬一盘点、一月一通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企业发展一路绿灯、全程畅通。三年来,县级领导共深入企业调研400余次,现场办公160余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资金、供电等方面问题300余个。仅2012年第二季度,我县就通过已经落地的客商、企业推介,与香港灏天金融集团、大连东瑞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鸡东县鸡西煤田长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硅藻土资源开发等意向性协议,预计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亿元,逐步形成“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连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