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道路养护与管理;改革;信息化
职业教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并且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能够对其自身的现实价值进行更加综合性的发挥。《国家职业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运用对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意见,建立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目前全国都在推行教育事业的改革,对教育手段进行升级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其最好的体现。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发展要求和教育事业相关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面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不得不经历的过程。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数据库整合到交互式教学中是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便捷性、创新性的职业教学资源库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本文以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对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构建思路,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思路,为其他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1职业教育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概述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整体高职院校能够充分地对高等技术人才进行综合性的培训,并且需要积极地对整体高校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比如,职业教育的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是在2017年开始建设,在2019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并在使用中逐步地完善。近年来,教学资源库提出科学规划的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相应的协同发展原则,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集成设计的课程共建理念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构建了职业教育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云平台。通过对VR/AR以及大数据、BIM等诸多创新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进而构成具有高度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为培养更多的职业工作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资源库可以进行独自学习,也可辅助教师教学,还带有教学效果评估的功能,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创新,优质教学资源被应用到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发展,施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能够贯彻落实,使得学校的软资产不断积累,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建设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应包括:①专业教学资源。围绕道路养护与管理的基本程序以及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素质出发,以项目为导向,设置多个工学单元,制定课程标准和实训任务单,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深化理论知识,牢固掌握道路养护管理技术要点,明确岗位职责和使命。②课程资源。整合有关道路养护管理工程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转化为供师生学习交流、技术培训的教学资源,主要包含课程标准、学习指南、考核指标、教学课件、习题试题等,针对微课教学要求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运用BIM技术建造道路模型,以便为师生对工程项目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③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以职业技能大赛及实验实训项目为导向,构建道路养护管理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将职业技能大赛流程及参赛者表现用录像设备全程记录,教师提取精华部分制作成微课视频,为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的开展及技术人员专业培训提供资源保障。
2当前存在的问题
2.1数字资源发展方向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在综合开发整体资源库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整体资源数据库的综合位置进行有效的解决,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发展方向不准确的问题。数字资源的开发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资源的载体,这种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有些产品的开发未能分析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造成了产品效果的不理想,带来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2不能摆脱传统课程观念的束缚
在综合开发整体资源库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较为传统思想的影响,进而使整体资源内容出现缺乏创新的现实问题。这是目前工程类专业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不了其学习积极性,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教育资源开发的要求。
2.3课程在开发中的成本相对较高
开发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课程资源需要某些专业设施和设备,以及专业软件的帮助,这些设备和软件又需要专业人员来使用,这就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2.4推广困难
相应的资源开发在构建过程中,如若想获得成功,则需要进行综合性的产品推广,在当前所有的推广环节构建过程中,诸多项目在构建过程中往往无法经得起相应的考验,其主要原因可以从2方面进行分析:资源开发质量相对较低,其自身资源的内容吸引性较差,无法与当前的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因此被淘汰;推广效果差,没有专业的推广流程,导致推广效果达不到预期。
3整体解决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完善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的目标[2],为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促进虚拟网络的建设[3],如项目学习空间和应用广泛空间。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涵盖了专业的人文培训和专业的高级教学资源知识,还带来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3.1“集成设计,结构化课程和资源化”的设计逻辑
充分地对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内容进行有效的确定,并且需要对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合“1+X”证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结构性内容,并且对模块化课程进行构建,根据整体教学标准及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整体知识点及技能点进行综合性的确定以便数据库中的资源可以覆盖所有的必要知识点。主要和必要的技能要点是: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学习;采用混合教学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学习内容和课程的个性化,调查数字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和效率,然后对资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管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用真假实题实验,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所拥有的职业能力以及相应的职业素质。过程导向模式,对传统的结果导向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改变,在对培训流程予以注重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注重整体培训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过程再造,需要构建集成设计以及相应的结构化课程,并且需要充分地对各类工作内容进行熟悉。专业标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2“循序渐进,持续改进,持续建设”的设计思路
系统构建是整体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相应的知识技能点在构建过程中的创新及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现实工作,而知识点以及相应技能点的资源开发的程度或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可分为行业发展的特点,专业和课程的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工作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源数据库建设,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新技术应用,结合行业高端发展趋势和综合管理理念,继续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基础。
3.3明确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系统性原则。正式开展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之前要对相关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和应对方案,细致划分各级人员职责,科学配置各类资源,保证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人员严格履行责任,数据资源的收集、加工、审核、传输、共享等程序系统连贯,教学资源不断得到更新,与道路养护管理教学需求相契合,能够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规范性原则。统一数据格式、分类、存储方式,促进教学资源在不同系统平台中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会对道路养护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要保证各人员在教学资源库每个环节的操作都准确规范,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成以后,先在校内由各部门共同审核,指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并予以修复,再提交给当地教育部门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科学性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进行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教学资源要与高职院校路桥专业教学大纲相符,覆盖专业课程基础知识,根据行业发展实时更新道路养护管理理论和技能,还要体现出教学的与时俱进性,高职院校路桥专业师生可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教学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在道路养护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会使师生思维更加活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更为深入。服务性原则。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为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化提供服务,让广大师生享受到灵活、高效、自主学习的便利,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健全资源库的功能,不断丰富数据资源,用多样化方法呈现道路养护管理知识,可降低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还能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观看重难点知识,与其他学生及教师在线进行讨论,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以持续更新。可扩展性原则。道路工程建设事业在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新理念、新技术被应用到新时期的道路养护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前沿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完善,还要适时地更新软硬件设施,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构建完善的安全防御机制,保证数据库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在黑客攻击下遗失教学资源,这样教学资源在道路养护管理教学中才能得到高效利用,并有效发挥价值。
3.4科学规划资源的表现形式
职业教育中数字资源的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推广和应用了多种类型的资源生产方法,如何为知识点和技能点选择,例如BIM和VR技术用于实现一些难题的3D显示,例如路桥养护VR虚拟实训,应用较为适当的载体,对建设所存在的难度以及深度进行综合性的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对更加准确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掌握。通过更加细腻化的颗粒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优质的学习状态,而合理地对各类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应用,是专业教师创新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的综合性体现,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专业生产团队所有的力量进行共同性的发展,通过较为适当地应用载体,能够使建设在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难度和相应的深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同时进行更加深入化的建设。
3.5校企合作、共建共享
资源库的应用是资源库建设的原动力,将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路桥企业合作,并且需要将各类优质化的管理理念与各施工中所存在的成功案例、文本、图片进行综合性的整理,编入教材内,使整体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得以体现。同时,要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查,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和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等,与路桥企业进行道路工程养护管理技术交流,共同研究专业技术课题项目,以提供学习的机会,争取将最新研究成果早日应用到道路养护管理工程实践及教学之中,为施工技术优化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3.6教学资源库的功能设计
资源库类别。建立适用于职业院校道路养护管理教学的专用资源库,要对师生需求进行了解,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库,让路桥专业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使用教学资源,快速找到需求信息,获得知识能力的协同发展,提高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服务职能。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数据库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高职院校的所有师生都可以参与到资源库的构建工作中,安排专业人员对师生上传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然后在平台上予以共享,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促使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能够为师生交流、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强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效性。资源检索。对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工具进行优化,为师生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可以依照资源库类型、输入关键字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迅速找到师生需要的信息资源,师生可以在线浏览或者下载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实现了高职院校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的创新发展。网页集成。基于网页的应用模式,使道路养护管理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4],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于从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和信息,开放式的网络环境让师生能够畅所欲言,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消除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态度更加端正,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自主学习。路桥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道路养护与管理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自主学习,丰富的文本、案例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还能在学习理论知识过后进行习题训练,对自身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了解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行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4资源库建设面临的挑战
4.1信息工程教学的普及与应用尚需社会考验目前,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内容和方式是否满足本专业信息教学的需要,开发的数字资源和建立的数字平台是否能够辅助教学,需要通过社会的考验。
4.2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的过程需要资源的不断更新并在知识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资源库,未来一些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重大考验。高素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成为支持职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5]。
参考文献:
[1]侯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30):138-139.
[2]徐广辉,黄涛.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交易机制研究[J].电子商务,2020(2):91-92.
[3]曾欢,全.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建设的逻辑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9(6):6-13.
[4]武艳.基于“云”计算的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模式比较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4):3-5.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需求导向;专业设置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20-03
一、 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旅游行业的大发展为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动力。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招收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68所,有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33所。
(一)本科教育
2014年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53386人,毕业45353人,在校生201161人。旅游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看到,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或学术化倾向,旅游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的状况较为严重,导致人才规格单一,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为旅游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学术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亟需改革。
(二)高职高专教育
2014年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11.08万人,毕业生13.46万人,在校生35.40万人。目前,在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我国旅游高职院校在加强院校合作、国际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纵向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为中国旅游高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中职教育
2014年中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12.30万人,毕业10.88万人,在校31.87万人。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批实践性、技能型旅游应用人才。中职院校为培养旅游业的中、高级服务人才以及初、中级管理人才作出了贡献,培养人才层次更加多元,中高、中本贯通模式正快速推进;院校硬件设施、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均有所增强。
二、旅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题组在对82家旅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总结梳理,得出目前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旅游企业需要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旅游人才
通过调研,旅游企业认为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挑战精神、企业忠诚度、脚踏实地、积极乐观、抗压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都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中,敬业精神、脚踏实地被认为是企业员工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旅游企业需要具有良好融合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
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各项社会能力普遍比较重视。通过调研了解,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
(三)旅游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人才
调研显示,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绝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都希望所用人才不但能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其专业知识技能已得到应用与实践,希望新员工“上手快、留得住”。
三、旅游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和比较,我国旅游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不够
部分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缺乏应有的调研,而是仅仅依靠现有的学科专业师资结构来进行专业设置,所设专业严重与旅游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缺乏可持续发展,导致专业越来越难办下去。
(二)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
部分旅游院校对专业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完善,哪个专业热门就设置哪个专业,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只求一时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忽视长期发展要求。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不够明确
相当部分旅游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缺乏对旅游业态及其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和科学论证,致使专业方向模棱两可,培养对象层次出现结构性失衡,培养出的学生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四)专业培养方式缺乏行业参与和特色
大部分旅游专业脱胎于传统学科专业,专业背景具有浓厚的学科性,在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上,缺乏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导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缺乏特色。
旅游职业教育: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思考
(五)专业办学条件缺乏应有的保障
部分旅游院校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整体上满足不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造成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大量教育与社会资源浪费。
四、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对策建议
(一)做好专业设置规划,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1.优化专业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行业发展和不同业态人才需求情况,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规划中,除了把酒店与餐饮管理、旅行社与景区管理、会展管理等三个大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设置和布局外,同时结合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需求,增设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布局结构。
2.优化专业层次结构
按照旅游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院校结合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同时,结合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旅游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推进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的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专本衔接、本硕衔接等试点改革,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3.优化专业招生规模结构
按照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适当控制学术性硕士招生规模,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规模,科学合理调整学术性硕士与专业硕士、硕士与博士招生规模结构,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本科教育,扩大本科层次招生规模,满足旅游行业人才层次整体提升的需要。适度控制专科层次招生规模,保证旅游行业基层人才的基本需求。保持中职生现有招生规模,满足区域旅游行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基本需要。
4.优化专业设置区域结构
按照行业发展布局,旅游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与旅游资源特色,科学设置旅游专业。
(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同步推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办出专业特色
旅游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旅游院校要以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布局专业结构。
2.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办学治理结构改革与创新,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与提供保障;同时,针对旅游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实现全真教学环境,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3.对接旅游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院校应积极开展旅游企业调研,针对不同业态和企业,开展旅游职业分类研究,并结合不同职业岗位(群),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分析,适应旅游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4.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需要
旅游院校应结合旅游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不同旅游院校要求与需要,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
5.加快推进信息化,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专业人才
旅游院校要把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旅游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6.重视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精神与就业能力
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是旅游专业学生从事旅游工作的必备条件,旅游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7.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打造中国旅游教育品牌
旅游院校要完善中外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适应中外旅游企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也要积极通过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8.加强专业评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旅游院校应结合专业建设要求,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内涵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等方式,加强专业内部评估,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发挥政府和企业在旅游院校专业设置的作用与影响
1.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旅游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政府可以根据旅游行业发展要求,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旅游院校给予宏观上指导,引导旅游院校正确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加强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有效配置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专业领域,切实解决专业设置盲目无序和专业同质化现象。
2.通过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内在动力
旅游院校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旅游企业应积极主动与旅游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职教集团和专业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建立建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地把企业市场周期性和院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满足旅游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绪光.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9).
[2]李莉,周江林.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9(8).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18―01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节水农业改善生态政策的逐步推进和城镇集约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也逐年压缩。以我市为例,现在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不容乐观。一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尽管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现有近20所规模不等的各类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但是,分布在农村的职业学校所占比例很小;二是面向农村的培养对象所占比例偏小,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定位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全日制工科学生的培养上,涉农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还很低,对农村成人的职业教育基本缺失;三是职业教育满足农业的需求十分欠缺,几乎都是满足于非农领域的就业需求,对涉农专业建设及务农需求十分欠缺;四是专门从事涉农专业教育的职业学校更是微乎其微。
二、以“一二三模式”引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所谓“一二三模式”,是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当地的实际要做强一组涉农专业,面向农村的两类教育对象及其三种深造就业的需求。涉农专业是指200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两类教育对象,一是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未继续升学的16~20岁全日制学生,二是20岁以上的 “农村劳动力”; 三种就业需求,一是对口升学继续学习,二是“非农领域”就业,三是“务农”。
纵观当前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专业设置、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育需求上都存在着缺失,因为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只涉及对全日制这一个群体对“非农领域”这一个就业需求的培养教育上,且满足率还较低,其余群体和其他需求基本上是处于缺失状态。所以,要真正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应当立足这“一二三模式”来寻找差距,谋求突破再续发展。
三、做大做强涉农专业,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效突破
1.明确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社会专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要为导向。以我县为例,园艺、园林、养殖和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是办学的主方向。首先,这些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物技术应用、节水滴灌工程、草坪生产和养护、食用菌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社会需求对专业方向作出灵活调整;其次,依据专业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要尽量与相邻的国营农场、农业企业和种植农户合作,租用其农业设施作为实习和实训场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就业市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既有宽广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专业建设好坏关系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就业市场角度进行思考。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一种实体,指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增多,分工日渐细化,专业也要随之不断发展,传统不合时宜的专业要逐渐淘汰消失,相应的也要开发设置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就要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其专业建设应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立足职业变化需要,具有市场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那么其专业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促使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益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状况
1 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
专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一定行业和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体现了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设置受市场变化影响,更加可变和开放。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新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动向,又往往缺乏调研和严格科学论证,缺乏明确定位,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比较粗放和盲目。只根据市场需求,忽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往往使得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
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如果说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那么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生命力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与国家对高职专业技能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教师既授课又担任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也使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学历提升。目前新引进的教师较多来自普通高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专业经验,从工厂或企业单位聘用的兼职教师,虽有实际经验,但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很满意。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3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要随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不断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中三部分的比重从小到大应依次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根据了解的情况,高职院校实践课开课率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给学生足够高质量动手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办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地特色。教材编写上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科技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可选用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多数教材仍重视理论,充满“学究”气息,而少了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最好能开发校本教材,更具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 专业评估:主体单一
专业建设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以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约束,通过不断地评估、改进、再评估、逐渐完善,提高专业水平。现阶段专业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对建设成效差的专业给予警告或撤销,对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找出不足,促使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直接面向市场,但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易造成评估标准不够多样化和不够客观,专业建设应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估,比如学生、企业、学校本身,不同视角的评估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
三、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就业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专业建设。就业市场由一系列职业和岗位组成,所需人才标准也各异。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动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性,理论扎实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给培养人才的专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建设好专业才能促进个人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
1 专业设置: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结构变化对人才层次和类型要求更加多样,而变化的周期正在缩短,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设置要有远见。前期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预测职业变动倾向,专业设置不能只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应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以培养学生交叉、综合、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复合型的专业。专业设置之前应能预测现在的专业潜在的市场是什么,明确现在的需求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市场,以及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专业?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后续发展需要。
2 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优化结构
“双师型”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岗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使培养的学生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要先行一步。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加强培训尤其是实践培训是必需的。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考虑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与教材:企业参与,增强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应依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就应结合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总体目标以及各项具体技能指标,课程内容要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反映企业现实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群
能力具体要求与发展要准确把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来构建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要形成一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中间带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主要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4 专业评估:多主体共同参与
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于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专业的评估要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专业是否适应学生需要,学生最有发言权;另外从企业角度,学校毕业的学生到职业岗位中是否学有所用,通过企业反映的实际状况检验学校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应建立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自评;还有一个评估主体就是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协调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评估,能反映专业建设的不同侧面情况,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益处匪浅。
总之,从就业市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面向职业群,满足特定领域的规定;同时具有多变性,体现在专业内容的更新及调整周期短,需要紧跟市场前沿,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是不可分离的,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来进行专业建设,容易缺乏个性,导致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特色。
四、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1 设置复合型专业
专业设置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不仅考虑当前市场需要,也要关注市场潜在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这些职业或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对学校来说,应设置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专业,即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的专业设置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也便于资源共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加其职业选择能力。
2 发展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知识能力要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就业需要。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增进知识,形成能力,以科研带动专业发展与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要立足于教学,进行应用性的研究。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发现问题,或从企业获得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在教学中也会有更丰富生动的内容,而不至于照本宣科。
关键字:高职 工程造价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步入了更新更快的发展阶段,其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日趋成熟,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绝不是若干年前的专科层次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和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面对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成为我们不断努力和前进的方向。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涉及面广,联系实际紧密,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截止到2011年全国已有1130所高职院校,其中85%-90%的院校开办了土建类专业,专业点达到3700多个,专业分布广,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的特点,其中最多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但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这样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全国的建筑水平,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找到根本原因寻求更新更好的发展。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根据几年来对工程造价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的经验,结合走访多家用人单位,包括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造价咨询公司,总结出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三方面要求 。首先是识图能力,包括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及各类安装工程图纸。识图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的能力,如果不能正确识读图纸就无法正确计算工程量。我们针对识图能力开设了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且开设在大一整个学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安排了大量的手工绘制图纸任务,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说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手工绘制图纸的可能性很小,而重要的是识读图纸,教师侧重讲建筑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纸介绍的相对较少,授课过程中选用的图纸相对简单,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平面形状、施工做法等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其次是对施工工艺的掌握情况,熟悉施工工艺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单价,更为合理确定综合单价奠定了基础。如果不了解施工工艺就很有可能出现不能合理套取清单、定额项的情况,单价的准确性会产生较大偏差,致使最终无法得到合理的工程造价。很多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都是建筑施工技术,而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加强调施工的做法和工艺流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适当了解常用施工机械的功能和规格等,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造价。最后就是软件应用能力,目前所有的单位都在使用相关的造价软件,主要包括算量软件和计价软件两个部分,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学生使用软件的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学生如果不能较好掌握软件的应用,在就业时是十分困难的。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选择了目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软件,这样可以为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说熟练掌握软件的前提是已经全面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相关课程。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在强化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做好工程量清单、定额原理、工程造价计价程序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工作。
2、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学历教育,而是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深入用人单位切实掌握实际需要及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工程造价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达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但是根据近几年的学生初次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仅根据以上的思路和方法是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培养目标的。针对工程造价的工作内容来讲,建设项目的主要参与方对造价工作的基本任务都是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计量),然后根据项目套取消耗量,最终根据造价信息来确定工程造价(计价)。但是有些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堂是无法给学生介绍全面的,比如业主的投资初衷和追求的意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无法接触和感受到的,必须通过实际的工程去慢慢体会;再如个性化极强的高级酒店的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有些特殊项目的造价确定是无法通过定额、造价信息和类似工程寻找到依据的,装饰材料的规格、品牌、价格相差甚远,有些装饰构件本身可能就是一件艺术品,其价格的确定是十分困难的,这些知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去总结和积累。针对上述客观情况,我们必须对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定位,在校期间学生掌握定额原理,熟悉工程量清单计价,理解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参照建筑相关图集识读建筑图纸,正确把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各分部分项及措施项目工程量,准确合理套取清单项和定额项,根据造价信息调整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按照计价程序合理取费最终确定工程造价。
3、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