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的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57-04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成员,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德国安联(ALLIANZ)、瑞士再保险(SR)、FGIC、MBIA和AMBAC等在内的世界保险业巨头,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国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使我国保险业及保险监管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近几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几大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目前保险市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同时,结合海南省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几点对策建议。
二、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下滑较快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主营业务造成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保费收入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涨势惊人。但是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这种趋势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到2008年第四季度,保费收入呈直线下滑趋势(见图1)。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地传导后开始逐渐显现。
(二)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浮亏,使得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进而导致保险公司2008年净利润大幅减少。其中,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08年投资收益同比下降69.6%;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同比下降60.92%;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受到重创,投资回报及投资业务净利润均有所下降,对富通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27.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4%,前三个季度平均收益率持续下降,仅为2.1%,股市下跌是导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退保风险不断加大
在美国保险行业遭遇金融危机后,退保现象普遍出现。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恐慌也传播到了中国。美国国际集团(AIG)遭受严重破产危险的第三天,尽管AIG的各个分部均承诺会保障客户保单,但香港、澳门等地仍有不少民众要求退保。从产品看,投连险存在着较大的退保风险。投连险是一种新形式的终身寿险产品,其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在投资方面,保险公司运用投保人支付的保费进行投资,以获得收益。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内外股市普遍下跌,A股市场跌幅也很大。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未来投资收益预期降低,从而可能要求退保。
三、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1950年7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口分公司的成立拉开了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序幕。[1]1979年9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口分公司再次在海口成立,到1987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下属的分支机构已达18个。在此期间,海南省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87年全部业务的承保额已达46.8亿元,保费收入4634万元。1988年海南建省后,香港民安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在海南省设立了分公司。1996年8月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分设成为财产和人寿两个保险公司。随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天安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了海南省保险市场。为了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1994年8月成立了海南省保险同业工会,1998年7月成立了海南省保险学会。2001年中国保监会海口特派员办事处(现已更名为中国保监会海南监管局)正式设立。
自2003年以来,海南省保费收入由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亿元(见表1)。截至2008年底,海南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15家,下辖各类分支机构280家,省内保险公司总资产55.50亿元,比年初增长25.82%;各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41家;保险兼业机构1503家;保险营销员人数8265人,行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二)海南省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保费规模相对较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排名中,海南省的保费规模仅高于宁夏和青海。而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保费规模过小,保险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些都是海南省保险业面临的重大问题。[2]
2.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海南省有18个市县,但80%以上的保险业务集中在海口、三亚两个城市,其余16个市县的保险业务占比不到20%,而海南省80%的人口居住在海口三亚以外的地区。这样造成海南省其它地区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整体发展。[3]
3.保险营销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全国范围内,保险营销员的素质是一直是投保人重视的问题。海南省由于教育相对落后、人才培养缓慢,加上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吸引外来人才存在劣势等因素,导致海南省保险业人力资源匮乏、保险队伍的结构欠合理。同时,由于整个保险业市场不够规范,监督也不够严格,在保险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保险销售人员会通过误导、欺骗消费者来推销保险产品,以提高自己的业绩。
四、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
(一)保费收入震荡下降
2008年,海南省的保费收入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后,开始逐渐减少。2008年11、12月份,保费收入分别下降至17067.5万和19353万,与2007年同期相持平。海南省保费收入的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保障产品的购买力下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引发出口受阻、失业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对保险的需求同步降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经济衰退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下滑的现象开始逐渐显现。金融危机下保障产品销量下滑以及资本市场的低迷,使得海南省各保险公司的总收益下降。
2.对理财产品投资期望降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险业的投资回报率大幅度降低,分红、投连、万能等理财型产品的销售都受到了一定影响。2008年上半年股市由牛市转为熊市时,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在寿险新增保费中占到79%,但这是受2007年股指快速上涨惯性的影响所致。随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股市大跌,投资收益明显减少,各保险公司投连险账户大幅缩水,直接影响其销售情况,进而影响到万能、分红等理财产品。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投资预期不确定,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购买国库券或者选择存银行等低风险的理财方式。
3.出口贸易减少引起对保险需求的降低。保险业起源于航运业,进出口贸易需求是促进国际航运业发展的关键。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特别是海上运输保险是目前海南省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欧美市场的需求降低,海南省纺织、汽车、服装、橡胶、海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进而使得对于海上保险的需求降低。如何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有效降低因海上保险需求量下降带来的业务规模缩小,成为海南省保险业特别是财产险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4]
4.旅游业受损导致投保人数减少。海南省的保费收入较大部分来自于游客的旅游保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国内游客大幅度下降。经济不景气使得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加上对未来经济情况预期的不确定,更多潜在旅客选择不旅游或者推迟旅游计划,这对海南省保险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费收入的影响,与全国的保费收入情况相类似,人身险保费收入出现较明显下滑,财产险保费收入相对比较平稳。
(二)保费收入同比增幅放缓
2004-2005年,海南省的保费增长远慢于全国保费增幅的平均水平。从2006年开始,海南省保险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但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省保险业规模发展的增幅减慢,同比增长率再次低于全国水平(见图3)。
(三)居民对保险行业信心下滑
由于金融危机引起股市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保险公司的证券投资大幅受损,保险公司出现大额浮亏,这让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了质疑。特别是美国保险业集体受创,不少公司陷入危机甚至倒闭,更加重了海南省居民“保险公司不保险”的印象。
由于保险产品销售的特殊性和保险理赔手续复杂,加上一些营销人员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不少保险公司及人的声誉已经严重受损。此次保险公司普遍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保险公司形象受损加剧,进一步打击了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
五、海南省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稳健经营,注重主营业务
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保险业受到的影响之所以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与我国保险业尚未放开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有直接关系。但是,金融危机也已经对我国保险业进行了深刻的风险警示。保险行业的本质是保障,该功能是其他金融工具无法代替的。保险公司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时,投资策略上应该更加的谨慎,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而避免盲目的投资渠道多元化和海外扩张。
对于海南省的各大保险公司,由于资金量有限和国内总公司的限制,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且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条件下,“走出去”的设想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海南省保险业应该牢牢抓住保险主营业务这条主线。
1.进一步开拓海南省农村保险市场。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开发适合海南省特殊经济情况的新险种,将保险业务向农村普及。保险公司应组织人员开展农村市场调查研究,根据当前农民需求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设计出适应农村个人和家庭购买的新险种,以确保产品适销对路,为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条件。针对当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费及意外灾祸尽快设计农村版的养老金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系列险种。在费率厘定、保障范围等方面,力求贴近农民群众。在产品推广、保单设计方面力求通俗化,以通俗易懂、投保简单的产品为重点,方便农村消费者购买。
2.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保险服务内容少、范围窄、手段单一,应该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在服务方式与手段上积极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入到行业内部的各个服务环节,在职权范围内改善和创新行业每个具体环节的服务功能。从印制投保建议书,到制定投保计划,到分析客户人险财保的综合实际情况,到实际落实投保,每个环节都要慎重考虑和精细设计。通过对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让保险行业真正得到投保人的好评。
3.加强宣传活动,树立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良好形象。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保险业务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关注和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侵害消费者利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如销售误导、假冒保险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或诈骗活动、伪造或者变造保单等。另一方面,要对于保险行业保障民生、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进行积极宣传。消除投资者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误解和不信任,树立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4.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业务。一是通过立法推动旅游保险的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商业保险手段是解决旅客出险后一系列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各国通行做法。海南省可以考虑用立法规定进岛旅客必须购买最低保额以上保险。二是在省政府的主导下,由旅游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方案,并组织相关单位加以实施。三是保险公司应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保险产品。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并鼓励旅游保险多渠道销售,例如通过网络、电话等新型方式销售,通过旅行社销售,在机场、火车站、港口销售等。[5]
(二)加快发展保险业的信用评估体系
保险业的信用评估,是由具有国家主管部门认定资质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照国际通行的评估标准,通过对影响保险公司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测算,来全面考察保险公司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综合能力和信任程度,并客观、公正地评定其信用等级的中介行为。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比较弱小,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而海南省的信用评估机构则是处于起步开始阶段,相比其他省份更为落后。需要在海南省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对保险主体合规经营、同业守信、真实透明、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借助社会信用评估力量,利用保险监管信息资料,准确分析投保人、保险人、中介人信用状况。同时,要强化失信惩戒机制,针对保险人和中介机构误导欺骗客户的行为,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同时,对于信用评估机构,也需要引入适当的竞争环境,促使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有效地预警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6]
(三)加强监管力度、改善监管质量
1.海南省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保持对保险业务的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完善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对保险市场行为的检查力度,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完善保险市场风险防范的机制;推动保险经纪人提高技术水平,规范保险经纪行为;加大对保险市场中存在的弄虚作假和欺诈误导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对前台业务适度放松,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营造海南省保险业良好的环境。
2.加大保险监管机构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管理水平,改善监管质量。随着保险业务日趋复杂化,保险产品种类日益多样化和保险市场的细分化,对保险监管机构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将是较大的考验。海南省的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自我培训机制,形成严肃的学习氛围。通过人才引进,较快的提高保险监管机构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并快速推进海南省保险监管的科学发展。
3.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海南省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矛盾也日益显现。随着投保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投诉逐年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及时倾听广大投保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长效机制,着力保护好广大保险消费者利益。
(四)不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
从次贷到次债,从美国到全球,次贷利益关系链的形成及金融危机的演变与发展,暴露出美国金融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模式、参与次贷利益分配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7]笔者认为海南省保险业的发展应当避免盲目追随发达国家的模式。
海南省保险业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模式对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海南省保险业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将国外的理论、技术生搬硬套。一是要加大学习和研究的力度,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监管政策、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和技术等,也要弄清楚其内在弊端,采用扬弃的方式应用到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实际中来。二是要充分尊重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和保险市场的特殊环境,扬长避短,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于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先进模式。三是要积极引进并培养一大批适合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情况的人才。通过人才战略,把整个海南省的保险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汉尧.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战略[J].保险研究,2005(8).
[2]王小平.2009年海南省保险工作会议新闻稿[EB/OL]. .
[3]王小平.2005年海南省保险工作的重点[J].海南金融,2005(4).
[4]徐美芳.次贷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J].上海保险,2008(8).
[5]王小平.发挥保险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Z].2008.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公司;融资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还在继续蔓延。受到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作为新兴市场中耀眼的明星,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随着未来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不断落实,相信中国经济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但即使如此,作为风口浪尖的国内金融企业,其受到的影响依然让人倍加关注。从保险行业看,在此次金融危机形成中,保险业持有次级债券的19%,深嵌次贷的利益关系链中,是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之一;保险业为次级抵押贷款提供保险,增强了放贷机构的信心;此外,保险业还为次级债券提供了单一风险保险、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信用担保产品,大大提高了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可以说保险业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波助澜者,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其影响却不能忽视。2008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为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而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是投资收益率的显著下降。随着资本市场的高位跳水,整整一年的熊市让保险公司风光不在。2007年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率达到10.9%,而2008年估计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不会超过5%。如果按照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80%来计算,那么2008年全行业的整体投资回报减少了接近1200亿元。这对保险行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不加,直接的影响就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做大做强”的能力。作为典型的金融企业,保险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雄厚的资本金。对资本的持续需求,是整个行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因为资本金与其偿付能力息息相关,而偿付能力的充足与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可以说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总是在忙着干两件事情,一是发展业务,二是补充资本。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补充资本金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新股上市或者增发;二是通过原有股东持续增资;三是通过私募方式融资;四是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金融危机对这四种融资方式均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上市融资方式
从市场情况分析,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最高点6124点一路下行到08年底的1820点,跌幅深达70%。从2006年以来火爆的IPO,随着市场转冷也风光不在。07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99只,其中增发178只,新股121只,累计募集资金7875.3亿元。而08年全年公开发行的股票为212只,其中增发135只,新股77只,累计募集资金3765.7亿元,募集额度明显减少,同比下降超过50%。尤其是08年下半年以来,IP0几乎停顿,高达几百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在等候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一方面获得上市批准很难,另一方面整体估值降低也不利于企业获得满意的价格,增发同样困难重重。从保险行业来说,目前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仅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家公司。2007年10月,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市盈率曾一度高达75倍和144倍,而到2008年8月,这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则分别下降到25倍和20倍。
从中小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能够满足IPO要求的公司并不多。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应当符合“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的条件,而国内众多的中小保险公司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能够符合如此严格的财务指标的公司屈指可数。因此通过上市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并不可行。
二、原股东增资方式
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股东基本来自国内的大企业和国外知名的金融及保险公司,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人保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除去流通股外,占股份比例绝大多数的仍然是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是盈利周期较长,财产险一般需要4-5年才能获得盈利,人寿保险需要7-8年才能扭亏为盈。原始股东在获得盈利之前持续注资的意愿有限。而这场金融危机中,其中的某些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的外资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规定,应该符合:(1)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2)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3)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等要求。也就意味着这些已经在中国拥有保险业务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国际知名,历史悠久的金融企业,而这些企业中的相当部分在这场危机中同样无法幸免。
三、私募方式融资
国内保险公司私募的对象,除去国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就是国际金融机构。从私募对象看,在目前的危机中,国际金融机构能够保全自身已属很不容易,对外投资的意愿大大降低,同时即使有少数依然抱有对外投资意愿的机构,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即使是私募融资,一般也会参照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数来衡量购买价格。在这一点上,公开市场和私募是同起同落的。
四、发行次级定期债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影响;应对策略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认清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不仅能够更好的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而且有利于中国寿险公司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参考文献
摘 要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在金融市场的支持下创新出了多种碳金融衍生产品。在各种利益驱动之下,许多国际间低碳项目的合作都选择在中国进行,面临如此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 碳金融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管理机制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
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经济振兴的希望投向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产业”。其实,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投融资活动在发达国家市场一直都存在。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经过诸多波折于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都对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作出了相关规定,特别是针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限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中允许国家之间采取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减排任务。其中规定了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生效以来,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成倍增长。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碳市场交易金额从2004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约1440亿美元。正是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建立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被命名为BLUENEXT的交易平台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为主,并设立期货市场,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2009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的交易量就达到了1185亿美元。
二、中国的碳金融市场
在《京都议定书》中有一个颇为灵活的履约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从本质上来讲,CDM是发展中国家减排,由发达国家埋单,其一级市场交易必须以项目形式进行。毫无疑问,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所以中国一些城市迫不及待地成立碳交易所。2008年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几乎不约而同地挂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还在今年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企业或组织可以自愿购买减排量,以抵消其世博会上的碳排放,而购买费用将用于风能、水电、垃圾发电等环保项目。要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排放单位的标准化和普及化。2009年6月18日,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BLUENEXT交易所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次合作带来的第一个实质性的进展即共同制定了旨在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它的设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就气候问题采取行动的需求。如果项目实现了减排目标,按照熊猫标准的原则,被合格的第三方机构核证,并通过注册,那么该企业或个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熊猫标准信用额,并将信用额用于买卖。
三、中国碳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相对滞后
碳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涉及到国际间的技术转让以及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等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依据,一旦发生纠纷时,会难以明确责任的认定与划分。另外,政府在这其中应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不触犯国际公约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这都需要明确的责任法权。比如去年底,联合国(UN)掌管碳交易的机构暂停核准数十家中国风力发电场,因为他们怀疑中国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在该体系下获取资金,理由是中国政府降低了对风力发电的政府补贴额度。其实后来据查明并非如此。如果针对碳交易市场和风力发电有一系列专门的法规和政策,并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发挥的作用有明确的说明,那么当再涉及到国际纠纷时,我们就可以提出比较有力的申诉。
(二)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中介机构参与不足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迅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欧洲发达的金融中介市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参与碳交易还是以传统的信贷方式为主,即对政府已经认定为节能减排的项目以优惠的方式发放贷款。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10年1月28日,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在全国首发,为个人客户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信用卡与碳交易产品的创新结合,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亮点,但更宽泛的层面考虑,我国中介机构创新和参与仍明显不足。
(三)碳交易合作项目和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去年底联合国停止批准中国的风力发电合作项目,就导致了中国近50个相关开发项目的发展计划搁浅。纵观国外带来的碳交易项目,多数都集中于电力行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正如减少碳排放也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中国有着丰富的农林资源,该项资源的多寡优劣是判断环境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目前涉及到农林方面的碳交易合作非常少。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由环境交易所向环境金融交易所延伸
现行模式下,环境交易所还只是直接从项目本身出发来为企业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投资,体现为增加新能源和减排技术的信贷,降低高耗能和产能过剩产业的信贷。其实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分支,主要是创造基于市场用来完成环境目标和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发展和丰富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大力的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也能够为节能减排融资。环境金融交易所的建立可以类比于期货交易所的建立,采取会员制度,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和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可以成为其会员,交易相关的碳金融产品。
(二)引入国内中介机构,争取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由于我国CDM项目建设才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碳交易议价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碳交易,一部分是通过经纪商从中撮合我国的项目开发者和海外的投资者,另一种主要途径则是由一些国际大投行充当中间买家,收购中国市场上的项目,然后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交易对象。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成为碳排放权最大的供给国,但这也使得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也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在各项国际合作中,中介机构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机构的推介和运作,各项金融产品的定价都能够及时反映市场波动和信息。所以环境交易所及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运作碳金融产品的部门,并充当中介机构来为我国碳金融产品的流通环节服务。
(三)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和专业技术咨询体系的建立
碳交易项目的开发时间一般较长,前期开发投入资金较多,且收益并不明显,因此风险较大。目前我国许多保险企业和信托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产品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和相应的产品加以创新和发展运用到碳金融产品中来。另外,还需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对项目的合作成果作出国际上公认的认证结果,这不仅需要我们接纳国际标准且让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被国际上认同,还需要专业技术咨询体系有足够的公信力及取得相应的认证资格。
(四)加强开发针对个人参与碳金融市场的产品
未来的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大势所趋”,这种行为不仅要持续影响企业还要对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低碳信用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将金融产品与自愿减排结合起来,可以看作是个人参与其中的一次试水。但为了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又吸引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一定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产品。比如碳金融交易市场会员制对个人的开放,个人利用网络轻松参与碳排放权的期货期权市场。
以上这些都可看作是未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等到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熟悉起来之后,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市场的发展也会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俊,林冬冬.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商业研究.2010(8).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75-0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 000多点砸到6 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 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gb01.省略.hk/gate/gb/corpsv.省略.hk/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