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文化差异;敏感性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则跨文化背景下成功交流的必需元素之一。学术界通常认为跨文化敏感度对于跨文化交际时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培养能帮助交际活动参与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顺畅进行。跨文化敏感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得到提高。本文通过探究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并对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跨文化敏感度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和探究。对教学领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和启发。

2研究概况

近几年来,跨文化视野成为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势,如:跨文化经济研究,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篇章研究,比较教育,比较文学等。这一方面是各学科适应时展,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归功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迅猛发展对其他学科产生的影响。外语教学就是受其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之一。跨文化敏感度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虽然跨文化敏感度研究历史短暂,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已经从各个角度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诠释。

2.1 跨文化敏感度定义

研究者Bronfenbrener, Harding和Gallway早期对于敏感度问题提出:“人际敏感是发现他人在行为,知识和感觉上同我们有什么不同的能力。”Chen和starosta 认为人际敏感和跨文化敏感的概念是对等的。哈特,卡尔森,等人把敏感是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并把敏感度理解为: 敏感的人应该能够接受个人的复杂性,避免交流的不变性,在互动中保持头脑清楚,欣赏交换的思想,并且能够容忍有意向的询问。

Bhawuk等人 (1992)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用来描述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对其他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观点的反应。他们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有两个特征:开放的思想和灵活变通性。前者是指乐意接受其他人的观念;后者指人们根据文化情境的要求适当调整行为的准备状态。根据他们对ICS的定义,Bhawuk和Brislin(1992)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开发了测量跨文化敏感性的问卷。他们认为在开发跨文化敏感性测量工具时,应该包含三个要素:①理解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②对自己所遇到的文化差异保持开放的心态;③在新的文化情境下,人们所表现的行为灵活性的程度。从本质上说,跨文化敏感性是具有发展性的,这意味着人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具有动态性并且会随着时间而改变。Bhawuk和Bris1in(1992)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能力的预测变量和跨文化培训的结果。他们从外派者的工作绩效、旅游观光者、移民等角度,论证了跨文化敏感性在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作用。Bhawuk和Brislin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情境下沟通有效性的重要的预测变量:人们若要在别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沟通,就应该对这种文化产生兴趣,并且有足够的敏感性注意到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才有可能愿意去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此表明对目标语的尊重。如果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些特质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IC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在Bhawuk和Brislln看来,跨文化敏感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在跨文化情境中为了达到成功的沟通的目的,需要不断地发展跨文化沟通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

2.2 跨文化敏感度模型(DMIS)

Bennett(1996)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根据Bennett(1993)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Bennett,M.J (ed.)1998.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Yarmouth: Intercultural press在DMIS模型中Bennett将跨文化敏感度划为不断发展的6个阶段,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从民族中心主义过渡到民族相对主义,每个阶段分别为:否认差异阶段,抵制差异阶段,最小化差异阶段,认同差异阶段,适应差异阶段,差异融合阶段。从概念上看Bennett对于ICS的定义近似等同,但是通过用DMIS模型对于认知和情感上的角度来阐释时,意在强调人们要想达到某种跨文化沟通的状态,行为上跨文化敏感识别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3 跨文化敏感度构架(ISS)

一般来说,能力(competence)涉及3个层面:情感,认知和行为.与这些个性特征相对应的是动机,知识和技能3个教育范畴。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认为这一概念应该在情感层面加以界定。ICS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备跨文化敏感性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这使得他们理解、欣赏和接纳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定义了ICS之后,他们进一步描述了ICS所包含的6个方面:自我自尊(Self-esteem),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思想开明(open-mindedness),换位思考(empathy),参与互动(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非判断方式(non-judgment)。

2.4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概括起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4个层面: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这四个层面的研究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跨文化交际研究基本上可分为普遍文化研究和具体文化研究两大范畴。具体文化研究以某个具体文化内容,通常采用人种史(ethnography)或“emic”的研究方法,对该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任务”,其重要特点是通过融入目的文化与来自目的文化的人们打成一片,来了解这个文化。就文化学习而言,具体文化学习目的是掌握该文化的运行机制和人际交往的习俗和技巧。普遍文化研究也称为“etic”研究,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文化,而是以文化的普遍共有的范畴和特点为研究重点,目的是确定文化分析和文化对比的框架。普遍文化的培训和学习有利于增强跨文化意识,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并能帮助学习者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实质,习得适应跨文化语境,对付文化身份变化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文化和具体文化研究的区别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采用有很大的启示。

3研究方法

研究问题:本研究着眼于探索一下两个问题:①D大学在校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情况如何?②在校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水平是否有关系?如果相关,具体怎样相关?

本研究以D大学在校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了全面了解该校在校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情况,研究者从学校不同学院和专业的研究生派发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填写以及课堂填写并收集。由于极少量回收问卷中出现了信息填写不完整的情况,为保证研究的准确度,研究者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6%。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测量工具则是调查问卷,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和第二部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其中量表则采用Chen&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其中包含了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子: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为了了解并探究受试者的基本情况与跨文化敏感度的关系,研究者在问卷中的第一部分还增设了英语水平,海外出国经历,以及跨文化交际经历等问题。研究者于2014年历时3个月时间按照受试者学科不同,分别走访各个学院和网络投递的方式派发问卷。问卷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处理。

4研究结果

在152名受试者中,只通过CET4的有18人,已经通过CET6的学生87人,最高等级为TEM4的有13人,等级为TEM的有34人。其中男生占81人,女生占71人。测评结果显示,该校在校研究生跨文化敏感水平均值为86.23,最低分61,最高分110,标准差为8.80,大部分调查对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各项因素结果可以看出,构成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4.01),其次是交际参与度(3.85),交际愉悦度(3.55),交际自信心(3.21),交际专注度最弱(2.82)。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描述性统计量显示,每个外语考级水平组列的平均数95%的置信区间所构成的区间均包含了总平均数的差异值为0.009,当S值

5结论

尽管学者对于ICS的定义和理解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于ICS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点:将跨文化敏感性定义视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不断学习或者跨文化交往的经验增多而提高。即跨文化敏感性是可训练和改善的。基于这一点,研究者们主要关注并想探究的问题主要在:什么因素促使了人们跨文化敏感性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影响跨文化敏感性水平提高的因素,哪种方法是提高跨文化敏感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跨文化敏感性可以通过学习、培训以及海外旅行来提升。因此,跨文化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海外旅行等方式来提高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化体验和交流活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hawuk, D .P. 5.,&Brislin,R.W.(1992).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eultural Relations,1992,16(4):413一436.

[2]Bemiett,MJ.(1986).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0(2),179一95.

[3]Chen,G.M.&W.J.Starost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 1-16.

[4]Chen, G. M. &W. J.Starosta.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3):1-15

[5]彭世勇. 国籍与职业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2006,36(1):74-80

[6]曾斌. 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年5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转贴于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的高度关注,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

1.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1991)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关于文化移情的概念,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Samovar & Porter (2001:284-286)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感情基础,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感情并能够以积极方式驾驭自己的感情,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刻板化的态度;其二是认知层面,包括译解和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逻辑、意图、思维方式、批判思维,以及修辞可能性。顾嘉祖(2000:220)在界定了多种多样的移情概念后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高永晨(2005)将文化移情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上与之交际,从而保证双向沟通的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2008)。

2.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贾玉新,1997:474―47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七种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二是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四是移情能力;五是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六是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七是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我们进行逐项解读,就可以发现Ruben的有效七要素,归根到底即交际者要尽量站到对方的立场来进行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Ruben七要素下的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情下的交际过程。文化移情能力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著名交际学Gudykunst(1984:181-183)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还是贾玉新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的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的五要素理论,都突出了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任何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有时会出现绝然的反差和根本的对立,常常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移情。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只有遵循和熟谙文化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外语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从而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语言。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刻苦努力,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文化移情完全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首先,要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和影视鉴赏,学习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学生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往往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文化相对性的规律,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传授,注意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1996)。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使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文化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该从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寒暄、问候、致谢、祝愿、抱歉、礼让、委婉、禁忌等都带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固定模式。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该说“不”的时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搪塞,因为我们的交际模式认为拒绝朋友的邀请或请求常常会导致友谊破裂,因此中国人宁可许诺也不愿直截了当地拒绝。但对于英美文化来说,这却意味着违背诺言,背弃所承担的义务。了解了这些,学生在听读的语言输入学习过程中,就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讲话意图,领会篇章的语意内涵;学生只有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超越本土文化的羁绊,做一个多元文化人,才能减少文化磨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英语教学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学习者创造各种各样的语境。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获得文化知识、进行文化移情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文化移情。如:开展竞赛活动――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组织外语沙龙、辩论会、专题讲座,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社会参与,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文化顺应能力。

四、结语

“达到移情的理想境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因此决定了文化移情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冷静地剖析文化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变换视角来理解、尊重既已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中逐步增强对异国文化的宽容和吸收,就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我们在注重培养学习者文化差异意识的同时,不能一味强调文化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人类基础之大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强调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类共性的东西,在强调本质一致的同时,可以把重点放在解释不同的原因上面。我们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既具备理解他国文化的能力,又有文化移情的意识,能正确地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同时又不会过度移情从而丧失自我,做一个既有情感意识,又不会迷失自己的成熟的交际人。

参考文献:

[1]Gudykunst,W.&Kim,municating with Stra

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 York:Random House,1984.

[2]Samovar,L.A.& 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4th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1.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赵桂华.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134-136.

[6]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138-140.

[7]束定芳.语言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J].外语界,1996,(1):45-47.

[8]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22-24.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美商务活动;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影响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国际间商务活动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将在经济贸易全球化平台上开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业务。其中,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且一直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度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中美两国继续保持重要贸易伙伴关系,中美双向投资持续增长。中国在美国非金融类投资累计499.9亿美元,其中2016年金额达195.0亿美元,同比增长132.4%。截至2016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金额累计达798.6亿美元[1]。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语言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商务合作中人们大都会不可避免的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思考或表达自己的行为,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误解势必会对商务活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国际商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个体之间跨越文化障碍达成有效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它能使商务活动顺利开展。反之,在交流过程中若不能跨越文化阻碍,不仅会影响商务活动的流畅进行,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商务合作的失败。事实上,随着语言能力的不断增长,语言上的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要远远小于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中美文化差异对两国贸易活动的影响,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便更好地促进两国经贸活动的发展。由此观之,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中美两国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中美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

一般而言,中美商务活动中遇到的冲突或障碍并非是由语言知识不足而引起的,大多是由于在语言或非语言交际中未觉察到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这些文化差异体现在日常业务活动之中,如价值观念、时间概念、问候与接待方式以及谈判策略的不同等。1.1价值观念中美文化中常见的一种价值观念差异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美国文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注重自我和突出个性,其集体内部的关系是松散的。中国文化强调以组织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注重群体的和谐统一,集体内部关系是密切的。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商务活动之中,比如在饮食方面,美国人吃饭相对自由独立,与中国人大桌一起分享美食有所不同,中美两国请客吃饭及付费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此外,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也有所体现,通常情况下,美国的谈判代表在一定权力范围内具有决定权。然而对于中国谈判代表而言,他们通常在谈判之前、之中或者谈判之后寻求相互之间统一的意见,做一些适当的讨论,进而协调整个团队做出统一行动。

1.2时间概念

首先,中美两国文化对时间持有不同概念。在美国和一些其他西方国家,人们通常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严格的时间表做事,并且专注于不同的时间段。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工作效率被看作是重中之重。而在中国及一些其他东方国家,时间通常被看作是不同的点,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做几件事情,而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相对于工作效率,他们更关注是能否在最后的时刻完成所有任务。注意两国之间时间观念的差异可以帮助双方建立友好的业务关系,并使得商务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其次,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工作时间不尽相同。两国开展商务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差异。例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业务活动应充分考虑到两国时差,以及美国圣诞节和中国春节之类的重大节日。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将会对中美两国商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业务活动安排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中美两国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就很可能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

1.3问候与接待

得体的问候和接待是重要的商务礼仪之一。在问候和接待中,比较忌讳的事情就是不了解合作对象的文化习惯和禁忌,从而导致交流障碍,甚至对商务合作带来负面影响[3]。首先,在中美文化中问候方式有很大差别。在美国,问候是通常是“你好!”“嗨!”“早上好!”、“你好吗?”之类等。在中国,最典型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和“去哪儿啊?”在中国人看来,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候,没有人会期待详细的回答。但如果这样向美国人打招呼,他们或许会觉得你想邀请他吃饭或打探他的隐私。此外,接待作为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司形象。因此,恰到好处的接待是商业合作成功的重要开始。在西方文化中有句俗语称“讲话时不看你眼睛的人不值得信赖”。在交谈过程中看着对方的眼睛被认为是诚实和真诚的。但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盯着对方看往往会被认为是不太礼貌的。中国文化一直倡导尊敬和帮助老年人,但是如果你对一个上了年纪的美国商业伙伴处处关心和帮忙,或许会给别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因为美国人总是把独立看得非常重要。在他们眼中,被别人照顾往往会带来一种羞耻感。此外,中国人热情好客而且非常重视饮食文化。在饭桌上总是试图说服客人多吃点儿,而且会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这两种行为在中国被视为向客人表示敬意),美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大相径庭,美国人喜欢分而食之,更为注重饮食的自主性。因此,在中美两国商务活动中,双方都需提前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和禁忌,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可能的交流误解和障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双方营造出和谐氛围,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4谈判策略

商务谈判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美两国谈判人员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习惯和道德标准。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对应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美国和其他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影响,认为世界是一条直线,是可控的。因此,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往往开门见山,以简单而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文化深受孔子理论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循环。因此,在商务谈判中,更加重视以礼待人,并且以“和气生财”为目标,尽可能地避免冲突,追求和谐的结果。因此,中美两国在谈判中应在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使用不同的谈判策略,从而避免误解和失败。

2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影响

2.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对交际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建立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涉及语言和文化层面的交际,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言语交际行为和非言语交际行为[4]。2.1.1言语交际行为首先,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人们往往借助不同的语言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比如说邀请、祝贺、赞赏、道歉、感谢、质疑、警告等。这些行为都可以被称为言语交际行为。其次,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具有生动的文化特征。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语言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2.1.2非言语交际行为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交际的补充,它可以划分如下:(1)肢体语言,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眼部及手部运动等;(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语转换及各种无语言意义的声音等;(3)客体语言,包括衣着装饰、化妆配饰、个人物品、汽车配备等;(4)环境语言,包括空间(身体距离、座位安排等)、时间、颜色和光线等[5]。

2.2跨文化交际对中美商务活动的影响因素

跨文化交际可以对中美商务活动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和非言语因素两个方面。2.2.1语言因素中美两国语言的不同是实现无冲突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一个重要障碍。在语言交际中,不同的词汇、重音、语调可能会体现出一些潜在的意义。词汇误用或忽视语言背后隐藏的潜在情感意义可能对两国商业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往往是商务谈判的关键。因此,意识到语言的差异在两国的商务合作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鉴于这种现实,公司需要优质的翻译服务。不恰当的翻译容易引发交际冲突,尽管说人们可以追踪、回溯、重新审视交际中发生的翻译错误,但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因此对商务活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对方言和口音存在的偏见也可能成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壁垒。交谈的中的口音模式和方言往往会使人们对一个人业务能力、教育水平和智慧等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思维定势,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地区偏见和种族歧视,这种情况在商务活动中应予以避免。2.2.2非言语因素影响商务活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非语言因素,其中包括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其中历史文化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事实上,中美两国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人口规模和密度以及自然资源的可用性有较大差异,这也使得两国形成其特有的经济结构、交通运输和商业模式,这对两国的商务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人口规模和密度以及自然资源的可用性也会影响两国对出口和市场规划的前瞻性。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对中美两国成功开展商务合作与交流至关重要,因此应引起格外注意。如果上述对中美商务交流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能够提前得以预测和评估,那么就能够更有效地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两国商务合作更为顺利地进行。

3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如何在中美两国商务交流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够有效促进两国企业之间、公司和客户之间以及同事之间的交流。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成交际中的障碍、挑战和困难,并会对商务交流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克服这种潜在的不利影响因素,中美双方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其在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一,为员工提供语言培训,语言培训投资较少,但会产生较大的业务优势。语言知识可以弥合文化差距,并帮助进行顺利的沟通与交流。第二,为员工提供文化培训,文化培训通常是对一种文化或一个国家的基本介绍。其目的是为员工提供足够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避免误解和冲突。第三,为员工提供谈判培训,培训应在谈判策略、风格、规划和礼仪等领域提供建议。其目的是为了让谈判远离误解、猜疑和交际障碍,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第四,为员工提供公关培训,公司的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广告都是公司成功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因素。中美两国价值观和品味相差悬殊,因此相互了解品牌名称、产品包装或广告宣传是否切合于对方文化至关重要。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会给双方企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双方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成功开展商务活动至关重要,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带来的融合感也是跨国企业成功的关键。

4结语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第5篇

跨文化商务沟通商务英语策略及建议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在以前的世界中,国家经济由于跨国贸易、投资、地理距离、时区、语言、国家间政府法规、文化及商业体系的差异而形成壁垒,相对闭塞。现在我们正不断地远离原先那个世界,迈向一个渐渐将经济融合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性经济体系的新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国与国之间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体制的差异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前进步伐,其中跨文化知识在不同国家在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就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并指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推出,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和Varner(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使得跨文化商务沟通这一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系统,并对日后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跨文化商务沟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企业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手段与平台。正如霍尔所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沟通所知甚少。”这种表面的障碍源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这与语言、价值观与规范、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变动性、宗教与道德体系等有很大的关系。许多西方国家将个人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石并强调个人表现,在美国,强调个人表现体现在对白手起家的个人和企业家精神上的尊敬上,它所带来的好处之一是美国和其他西方社会中高度的企业家活动。有人认为美国经济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个人主义的哲学。在东方,企业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联系紧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这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成功与他人达成合作。美国心理学家Triandis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是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关键。他曾对对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取向程度的调查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占第一位,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二、三、四位,而香港和台湾分别占三十二和三十六位。可见中美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相差甚远。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这种文化及个人取向的不同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导致我们在中美国际间的商务谈判活动中处于劣势,相比较而言,中国谈判方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以至于很多时候错过了有利的时机或者给对方一种不坚决的态度,从而对整个商务谈判产生影响,乃至全局性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如何在如此纷繁的国际商务背景之下,做到商务沟通过程游刃有余,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不失时机的推广本国的传统文化,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我国必须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并熟悉国际业务政策和法规,又能将语言技能运用于跨文化沟通活动中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加快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步伐,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我国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和高质量商务人才的输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此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人作为交际主体对事物应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包括交往谈判过程中对双方使用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和反应。所以,作为商务谈判及沟通环节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对商务交际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思维变化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相关性。作为正确理解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交际策略水平和应用的能力,对其恰当并成功的运用是衡量一次国际商务谈判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情感能力的运用既是一种交际技巧的展现,又可以缓解谈判中的紧张气氛、表达本方立场、以及在谈判的后续工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选择最佳时机去运用情感并使之变成一种谈判能力,这需要克服一些外在的阻力,比如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交际方式、个人情感等因素。在一次成熟的商务交际过程中,要始终用他人的文化标准来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不能单方面的用本民族的行为方式理论去进行评价,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及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跨越文化鸿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商务沟通。

跨文化交际沟通中,行为能力提倡搭建各种语篇的言语行为能力,语篇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目的是为交际主体间的互动提供的可行性及交流的平台。从而完成一次正常的交流活动。这恰恰表明言语行为的语篇能动性——即可以由人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谈判过程和结果。由此看来,作为交际主体中的行为能力同样拥有积极的影响,它与上述两点中的两种能力共通构建出商务交际主体的行为能力,运用在商务语境中配合商务交际目的的完成。

从以上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务文化意识的强弱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加大文化意识培养的力度。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商务工作者,使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踏进社会的大门。

科学的课程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各自学科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的使用和商务知识掌握之间的平衡:把相关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彰显时代气息,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课程设置应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新形式、新要求,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践应用型训练。因此,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必须紧紧跟进在商务英语各项教学环节,及时更新和调整商务英语学科教学内容与方式,并与传统、低效、单一的语言学习分割开来,更进一步将技能掌握与技能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有效的教学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交际法教学模式”一直是从事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重要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此教学法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营造国际商务语言环境和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实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利器。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商务谈判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正式、简洁、标准的形式去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专业语言和协作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文化与价值观。对于刚刚接触商务实践的同学来讲,教师不但作为知识的传输者,而且要积极充当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者和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商务沟通能力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通过相应的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文化趣闻、智力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理解力。让学生对每一项内容做到详尽的规划,并在结束后能有积极地反思,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作为推动高校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为涉外事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储备和知识贡献,从而培养更多的国际间的商务经营、谈判、管理人才。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们都应当明确人才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最主要因素,从各国企业的经验来看,注重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合理解决因不同文化之间造成的矛盾是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更为重要的一点,我国的公司及企业要想在全球商务工作中取得成功,还应该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嗅觉,并培养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活动的处理和应变能力。如今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逐渐走向正规化、合理化、国际化,这预示着中国广大高校正为我国商务交际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备优秀品质的高素质商务人才,培养出大批语言功底过硬,又拥有比较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妙英.刍议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22.

[2]赵楠.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公会论坛,2009,(6).

[3]王军,侯天皓.谈如何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J].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4]严明.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5]Charles W.L.Hill.当代全球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