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但是,作为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来看,职业教育现存的培养模式似乎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有人简单地把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当作考核培养效果的主要标准。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似乎不是这样的!当前企业确实存在“用工荒”的情况,加之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流水作业更加完善,这样社会就出现了四种声音。第一种是读职业学校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找到工资两三千元的工作,企业条件不好我立马可以跳槽;第二种是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职业学校;第三种是选择职业学校是因为孩子去打工年纪不够,让学校帮忙还“带”几年,多认识几个字也好;第四种是职业学校所学的知识,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就业率掩盖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通过多年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我觉得现在的职业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对初、中级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后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要求成为一对矛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

不讲不懂、不看不记、不做不会是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前两年校内学习,基本上是像普通教育那样从早到晚的课堂教学,即使安排有操作训练,往往也因为指导教师、操作设备、实习耗材的不足而收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第三年名义上是实习,其实就是安排了就业,部分学校可能连毕业考试(理论及操作)都免了。职业教育有别于应付中考、高考的普通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

1.改革教学模式就是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适应专业与岗位的要求,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时间上的比例与安排,调整传统的、简单的“2+1”式的学制安排,可采取“教学—实习—教学—就业”的培养模式,真正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落到实处。要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日常教学可采取“课堂—车间—课堂—车间”方式,突出实践性,将知识传授与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形式,除了课堂书本教学外,将案例教学、场地训练、信息化教学灵活运用,既提高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要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

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发展,单靠学生的收费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职业学校自己再投入一定的资金,使学生的实训环境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

1.专业设置要实行动态机制

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人才需求、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每所学校都要创建3~5个精品专业、特色专业,而不是“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四对接”,即专业对接产品、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人才对接需求。

2.教材的改革与展示

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没有打破传统普通教育模式,从课程的编排到课堂教学,除多了几节专业课以外,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普通教育,这让职校的学生很难适应。职业教育教材不应该是高等教育教材的简单化、初级化。要重视教材的开发,提倡社会和企业参与设计教材,不断补充、更新、调整、完善教材内容,在兼顾教材理论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化的倾向,大力倡导根据社会专业发展,组织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3.认真研究教学方式

改革过去的“教材+老师+粉笔+作业”的填鸭式教学。要将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演示、实训、网络、视频、课件等全方位、多形式、合理协调地展现给学生。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提高。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一只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送出去”。加强现有教师的转岗培训,派遣部分教师到相关院校进修;也可与企业联合培训,送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让教师通过“教学—工厂实践—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实用性。改善学校教师结构,使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请进来”。到企业聘请部分有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员、专业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三是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经验。通过研究,找出适合本校教育的可借鉴的模式。四是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道德教育。五是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从岗位设置、人事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建立和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适应职业学校定位、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改革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改革办学模式。一是形成政府、企业、公办、民办多元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二是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职教园区、组建职教集团,打破部门、条块、隶属关系等框框限制,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

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识误区;职业属性;主体局限性;合理定位

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一个涉及到宏观、中观、微观的全方位复杂的系统问题。宏观定位就是要使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中观定位是指高等教育要与区域或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微观定位则要在学校的发展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面体现个性与特色。三者的定位应该是统一的。高等教育要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兼顾各个子系统统筹和协调发展。合理的定位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多样化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定位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反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宏观定位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中观定位脱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微观定位则表现为“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从而导致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缺乏个性和特色。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功利性的一种表现,是非理性化的定位。其危害性在于: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脱离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分析,丧失了空间区位优势,与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呈现出不协调性;二是这种无序竞争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剥夺了公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四是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上述问题的产生通常归因于政府投资政策导向不当,这虽然很有道理,但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认识根源和现实根源。

一、从认识论上应突破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误区

对高等职业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定位中的狭隘性和庸俗化。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属性”特征,于是,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职业培训或相关的职业证书培训。其实,“双证书”制度是现代职业与教育(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趋势,被众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定为自身发展特色的“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教育并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利,更不能作为办学特色的典范;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带有形式主义的庸俗化的极端提法,如“专业跟着市场走”、“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在这里,“专业”似乎就是信手拈来的“东西”,想改就改、想变就变。事实上,专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是相对的,专业的设置有严格的限定条件。上述提法,严重地脱离了教育本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低水平上徘徊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突破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认识误区。

从本源上讲,催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初动力来自于弱势中的学校“求生存”的愿望。给其提供灵感源的,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即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使得“职业”成为被人们争相占有的稀缺资源;二是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三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社会地位的转变,即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关键是,人们往往被“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所迷惑,其实“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称本身暗含着“重复命题”。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得以完成的,高等教育就是职业化教育。这是由高等教育的H的性规定的,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体现了“全面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专业性”就是指按学科或职业分类培养高级人才,它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

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体化——分离——紧密结合的螺线式上升过程。现代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现代社会实践。如果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将整个高等教育看成一条“带”,高等职业教育则处于“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为密切的一端。

当代社会,科学与技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技术的纯科学或不需要科学的纯技术都是不存在的,二者无高低之分,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人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人可能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之间选择一项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或理想,但理论.和技术的水平往往有高低之分。高等教育的“高等”之处或体现在理论的深度上,或体现在技术实践的复杂程度上,并依据理论深度和实践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分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如果说“沿着知识传播的线性模型,大学承担了大部分的知识创新任务”,那么,“这些新知识随即被传播到了工商企业实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则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之处应该是指较为复杂的技术实践活动,并依据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显著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之处。

可见,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职业性”,也不在于层次的高低,而在于“实践性”、“技术性”或“应用性”的程度。“职业属性”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具备了职业属性,但其质的规定性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它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只在于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即职业类型的差异。故而我们不应该从主观上将这种人才的类型分成不同的等级(如“蓝领”、“灰领”、“白领”之说,或“技术员”、“技工”、“工程师”之说)。因为:其一,从微观上看,人才的类型和层次应该是个体个性化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结构是在人才大市场的流动中形成的,是主观选择与客观规律的结合;其三,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背景下,人才的类型和层次是动态发展的,主要是依据其学习和努力的程度而定。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定位中的主体局限性及政府的角色

认清了上述问题,就应该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各个层次,而不应该只局限于专科层次。层次的定位,应该是微观理念与宏观调控的结合,关键是宏观调控。从微观上讲,学校要求升格,是对自身发展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学校力求提高发展水平的一种良好愿望,但其自身定位存在着主体的局限性。从客观上讲,学校升格,不应该是行政手段所能控制的,而应依据学校自身发展水平而定。但是,学校升格,又是政府主观控制的结果。政府如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禁止某个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学校,实质上是压制其发展.这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宏观调控的关键应该是在法制前提下的规范问题,而不是由政府主观意志决定让哪个学校升本科、哪个学校不能升本科。

转贴于 能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定位。如果说层次的定位主要在于宏观调控的话,类型的定位则主要在于微观的理性化发展。

虽然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社会高度结合.但这种结合又是教育异化的一种表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教育的发展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学校教育是“闲暇”的产物(剩余时间和剩余经济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闲暇”就没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性是保证教育理性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教育的独立性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足够的经费保障。众所周知,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威斯康星”至今还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但是,如果没有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莫雷尔法案》为社区学院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由赠地学院发展而来的威斯康星大学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辉煌而耀眼。威斯康星大学也并没有因为它过去赠地学院的身份而被挡在大学的门外。美国社区学院也因为《莫雷尔法案》的支持而呈现出理性化发展特有的丰富多彩性。当然,美国“轻学重术”的传统是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民众基础。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政府办学始终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模式,缺乏民众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在“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下,政府投资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性院校承担,无论是从受益者角度还是从能力支付角度看,地方政府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供给的主体,经费的高低则主要依赖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趋同与攀升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求生存状况下“丧失自我”的无奈处境,并不是其理性价值观的体现。

二是法制前提下的相对“无法律区”,即适度的“自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太完善、法制不太健全的条件下,由于缺少公平竞争的条件,企图通过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格局是不可能的。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等”、“跑”、“要”等现象,虽然表现出高等职业教育自我价值观的缺失,但深层的原因则是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治”代替“法治”。

“法治”的缺位、经费无保障,成为主体在现实中“以自我为中心”与“丧失自我”矛盾性的根源,也是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动性”的一种表现。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表现的主体局限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并非自身所能解决。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竞争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定位要迎合政府的需要,以便获取政府投资这一资源主渠道。可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是政府导向的结果。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角色转换,以服务者的身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转变“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科学制定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质量评价系统,以客观评价引导投资,以投资促进各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

三、合理的定位是在“理想”与“期盼”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高等教育的定位指的是高等教育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各级各类子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由此决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它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理想的一种追求,也是社会与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一种期盼。这种理想与期盼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是多元化发展。事实证明,高等教育“多元结构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合理”的定位,就是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变化,在“理想”与“期盼”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定位同时也是一个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的过程。就现实来讲,我国已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为大众化的标志,我国2004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到19%)。目前,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的,除了部属重点大学和省属普通高校外,主要就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社会的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是,衡量大众化教育的标准——毛入学率是一个数量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受教育的机会,但教育机会的均等与教育的公平性并不是一致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应该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是多元化的,能体现公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对教育质量评价措施的缺位,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社会与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非理性化,是其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只有理性化定位,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新华文摘 2005,12.

②同上.

③许长青.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理念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④约翰S布鲁柏克著 吴元训译教育问题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1991,8.

⑤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7,]0.

⑥同①.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拥有21个附属岛屿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科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都很高,社会经济现代化指数达到了发达水平。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成熟,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园文化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影响,既重人本精神、又讲究团结奉献、各校师生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明礼仪[1]。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台湾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校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高职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天津市及周边省市提供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我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医技人才2400余人,输出方向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相关医疗企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对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校自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学校对于后示范校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远大的目标。通过研究发现,台湾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1.“立交桥“式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人才[2]社会普遍存在着“重视高等教育,轻看职业教育”的落后思想,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后就是当蓝领工人,日后想转型也很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台湾,高级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就读深造。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读两年后取得本科学士学位[3]。台湾还规定了获得执业证照的人员,在有一定年资的工作经验后,还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4],从而搭建了执业证照和学历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2.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能力本位台湾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提出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学校应该培养社会岗位需求大的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而技术类学院和科技大学主要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指导人员。通过宏观界定不同类型院校的培养方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实操水平,达到毕业即顶岗到要求,从而满足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够用为度[5]。

3.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台湾,职业院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业绩的重视,增强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提高教学绩效。由于台湾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与社会人才的需求方向保持高度一致。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实时更新与自已学生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动向,通过不定期的社会调研掌握专业发展趋势。通过形象的教学导入,帮助学生加深对将来可能从事行业和相应知识的了解[6]。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基石。台湾职业院校会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教师完全融入行业工作,学习行业操作技巧。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有效结合自身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立体化展示未来步入的行业,提高教学认识度。通过学习研究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得到了以下启示:第一,完善人才培养思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行业输送技师。对社会发展具备高度的灵敏度,能够根据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集中需求,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校人才输出质量。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第二,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校外兼职教师占比。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到校授课,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师资队伍培训力度,选派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提升我校教师的能力水平。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能够切实提升我校办学水平,为我校后示范校建设提供有力素材。合作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第一,促进两岸交流,缔结姊妹院校合作。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范围更广、全方位、长效机制的合作组织。在两岸职业教育理论以及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扩大合作领域,形成两岸多元化的高职教育合作组织。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两岸交流合作项目,推广师生培养、培训人才扶持计划。第二,深入开展两岸教育教学改革合作项目。两岸教育文化和发展步伐有所不同,彼此间互有优势。院校间的互动对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组织的领导下,两岸院校可在如下五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与强项的教学理念,两岸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够促进两岸文化认同。既丰富了我校的办学模式又提升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后示范校建设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台湾职业教育体系与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启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11月.

[2]张文海.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第二期.

[3]杨李娜.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入学制度改革述评[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90.

[4]刘育锋.构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46.

[5]来萍.台湾职业教育鉴析.教育观点,2011第4期.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 认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83-02

职业教育课程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当前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入手,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定义及特征

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受其培养目标的限制,其课程设置是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征,最大的差异在于其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定向性、实践性、适应性、双重性以及昂贵性等特点。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是指课程设置要定向于一定的职业或者职业群;适应性是指课程设置必须能够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的需要;实践性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双重性是指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要依据两个标准即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进行评价;昂贵性是指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设备,尤其是大量的实训设施和耗材、设备维修、保养以及其他费用。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课程定义为:为连接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职业学校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而开设的课程。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化倾向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表现在课程的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安排课程进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储备性,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流程、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课堂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传授为主,未能摆脱知识逻辑的控制,面对事实上学习困难的职校学生,只能是低效率的教学。

学科化倾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内隐藏的知识范式是现代性“知识型”。所谓“知识型”是指“关涉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作为一种陈述本身的逻辑问题等而产生的,具有逻辑一致性的回答所构成和产生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知识形态”,“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因此,在这样的知识标准规定下的课程核心内容是具有自身逻辑体系的科学知识,所有与现代性知识型不相符的都不能作为知识传播。而起源于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内涵的经验学习都被这种知识范式排除在外,尤其是以个体默会的方式学习的职业操作技能和经验等,在这种知识范式下永远是“另类”,这也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2.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位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社会需求体现了在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的教育,这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设置的最直接因素。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行业、地区对专业建设的选择导向作用,即用人部门对专业的认可和评价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不同的社会需求态势,地区、行业或产业的需求信息更多的具有不对称性,故专业建设不能“大一统”,其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地区、行业发展的需要适时的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动态的劳动市场相对灵活地进行,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职业院校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迟滞等,使职业教育还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劳动力市场、服务劳动力市场。其中政府投入不足和职业院校办学资金紧张,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工科实训设备投入太少,以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文科比重较大,其课程设置也是以学科理论课程为主,与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距甚远,这是造成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的重要原因。

3.课程结构和比例的不合理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通常被称为“三段式”的课程,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重视,现在通常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合并为专业理论课,实训课程又称为实践课,所以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被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部分。

“三段式”课程的分类和等级排序中蕴涵着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学科论与职业论、基础论与实用论的争论,究其实质还是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争论。“三段式”课程在其实质上只能是普通教育的职业化改造,并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其根本思想还在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普通教育课程的职业化改造不可能也无法触及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比例是指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三者各自占总课时的权重,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对比重关系。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中,文化课所占比重少一些,专业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课处于这两者之间。这种课程比例所折射出的课程目标包含着人们对面向特定职业的教育会使个体陷入某种狭隘的发展轨道,最终成为经济发展工具之担心,而恰恰正是这种担心造就了今日之职业教育职业特征不明显的缺陷。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组织建设,加强领导

组织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职业学校应专门成立以校领导为核心的就业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设有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应切实保证创业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真正用于学生创业实践。

市场定位,课程设置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和专业特点,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列入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或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广泛征订前沿教材或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编撰适合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的教育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工具和教辅读物,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培育,提高师资

改革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互动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教法,实现课程体系与相关技能平台、创业实践平台的相互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创业指导、培训、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和意识,鼓励学生建立创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和创业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创业论坛、经验交流、典型事迹报告、模拟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给学生彻底“洗脑”,使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就业的大潮中去。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服务,必要的时候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做报告,使得教学活动生动而有说服力。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指导教师;选聘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厂参观调查,让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积极选派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参加国家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相关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双元教学,创业实践

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是指把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引进来,为其提供厂房和优惠政策,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既动了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学生、工厂和学校的三赢。“走出去”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校外的企业实习,学生在外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办公室,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搭建创业平台,使之成为创业教育实践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给予学生技术、资金、智力等方面的扶持,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首先,在入学伊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就发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同新生座谈,协助其规划职业生涯。每周一下午,就业办主任专门对学生答疑,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答疑的主题。

其次,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眼高手低的情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此,就业领导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既包括学术调研、志愿服务,也包括单位实习;实践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第三产业,有时也会涉及市场主体。就毕业生而言,正规大型实践的次数已经达到每人十多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有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就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四证”毕业,从容就业

我校实行“四证”式教学模式,即在校期间进行相关专业从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使学生毕业的时候怀揣“四证”(微机证、电焊工证、会计证和驾驶证)走出校园,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就业保证,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1.有业不就

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待遇高的不好找,待遇低的又不愿意去,总想等等看,因此失去了一些就业机会。

2.眼高手低

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就业的通行证,但是社会实践的积累效应往往较差,每次实践当中缺乏必要的总结和归纳,进而使得学生能力无法上升到更高层面。

3.专业限制

有的专业均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所以能够选择的就业领域比较窄。尽管学生有相关的技能,但是其简历往往在第一批就被招聘单位淘汰,更不用说面试的机会。

4.不敢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