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40-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的新型高等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或基层培养一线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有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从自身特点出发,仍沿用学术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体系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层次性
高等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从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专业博士、专业硕士、本科、专科,分别对应技术研发创新、技术研究与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操作等工作职能。
2.专业性
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又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成为高素质(或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执业医师、中小学教师等。
3.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广,突出表现在工作方面上手快、实践能力强、应用能力强。
4.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标准
“重实践、重应用、重一线”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上:(1)工程实践能力强,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2)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3)实践创新能力强。
二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既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阶段我国的本科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导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宽厚而系统的理论功底。而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则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既能满足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操作的需要,又能满足专业应用理论学习的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对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是必需的,但与学术型本科高等学校的要求又是不同的。它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理论教学的设计应以“必需和适用”为度,强调知识和方法如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把应用性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注意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的统一,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岗位需求多变性的关系;
不断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掌握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了解不断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培养适应能力强、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具有专业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这些能力的培养途径,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借助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应把握各专业实践教学不同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等)的目的,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有特色的教学形式,并且要注意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切实抓好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化、一体化和特色化。(1)实践教学实用化。围绕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适当减少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增加应用性实验和实训的比例等,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强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一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要有一致性,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二是将学生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大学一、二年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基本能力;三年级:应用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四年级:岗位实训,重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3)实践教学特色化。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专业发展的根本。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打好校企合作牌,构建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的办学特色。
3.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
“素质除与生俱来的一系列解剖生理特点外,还应当包括其后天习得的一系列品质。”“素质教育的素质应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表现。”由此可以看出,素质的养成除了个体先天的因素外,教育培养与环境是素质养成的主要要素。根据职业教育理论,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要素。具体地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的结果,而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对于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构成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基层一线人员为己任,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除了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养成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来构建。该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体系、文化素质养成体系、专业素质养成体系和身心素质养成体系等。应将规范化的素质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显然,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对应的课程平台除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职业教育课程平台外,还需要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平台。我院开设的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主要有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意义,但课程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这样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此外,素质能力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素质能力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保证素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不仅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细鸣、汤凤莲.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3(3):70~73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5~56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孙泽平、漆新贵、何万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5~58
[4]朱永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作为高校的重要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不断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不断挖掘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能力体系,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高创业能力。这既是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对于高校人才教育的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通过教学方法的交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并形成清晰的自我认识、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较传统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出的人才更优秀,而且不仅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将创新创业理念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发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公共管理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引领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引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开展教学应当立足当下,而不是教授给学生脱产的内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环境愈发严峻,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在认知环境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教学方向,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国家为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时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管理人才。
3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3.1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对于创业的认同和渴望,这种认同也可以转变为创新和创业的举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以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创业理想和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创业意识融入日常的专业学习中。
3.2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创业和创新活动需要个体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格和社会认识,从而才能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保证。
3.3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完善的认知体系。管理学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创业创新课程能够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创新创业课程也需要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创业理论、投资与风险、营销策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这些与创业创新相关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以应对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4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4.1课程普及率低
目前,并非所有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这门课程仍然属于经营教育的范畴,还未进行普及。一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创业的相关机构以及课程,但是并非针对所有学生开放,只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参加创业活动或者比赛,成绩一般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环境影响的机会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进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脱轨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对于高校来说仍然是一门新学科,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也缺少和公共管理专业相融合的教学机制,导致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互融性较差,学生无法在本专业的基础上理解创新创业课程,而且多数创新创业课程都属于独立的专门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部分较少,从而也不利于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疏漏的基础上,高校本身开展的公共管理课程也没有融入创新创业的知识,仅有的渗透也只停留在销售层面上,忽略了深层次学科之间的融合。
4.3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
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在教育定位上常常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且容易将学生带入功利性的发展方向上。很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们都将创新创业课程看作是为大学生毕业提供的辅导性课程,或者是为就业困难的专业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也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规划中。而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自身并未做到实践创新,忽略了创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5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课程的策略
5.1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认识
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塑造管理人才,作为一门管理科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相关授课教师应当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大学,学分仍然是学生毕业的主要衡量指标,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占毕业所需学分的一半以上,所以教师们仍然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在确保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为今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型人才与传统高校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相比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更宽阔的视野,在知识储备上,不仅具有书本专业知识,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关教师在教授创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区别开来,让学生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高辅助工作的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使用以及外语知识等,以此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进行创业的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5.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公共管理专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着重突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融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细节中。例如,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课程、提高毕业论文对于创新内容的体现等,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高校也可以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特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创新对工作的影响以及进行创新的可行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需要抓住课堂的教学机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管理环境进行情境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情景辅助。
5.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课程应当重视实践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并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力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内训练、拓展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将教育实践分为不同的阶段开展实训,同时可以和公共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相结合,在建模和创业方案设计上进行实践拓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为了丰富实践的方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能力竞赛,如英语口语竞赛和计算机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创业案例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成功的典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所需的心态。
6结语
在公共管理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就业、培养现代化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性,充分发挥企业、校方、学生的联动作用,让公共管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理性认知以及行动上的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秋菊.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
[2]张元新,葛雅琨.基于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7(23).
[3]赵建华,刘宁.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12).
员工星级管理和岗位资格认证的实施背景
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中原大化公司启动了“1136”人才培养工程,即五年内培养10名战略管理人才、100名经营管理人才、300名专业技术人才、600名高技能人才。实施了“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两调整、两提高”战略。
员工星级管理和岗位资格认证的内涵
所谓员工星级管理,即对员工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实施星级评定:从一星级到五星级。公司根据职工授予星级的多少给予不同的技术补贴。
岗位资格认证即依据岗位作业标准和规程,对员工进行能力和业务认定,不合格者调离现岗位,合格者根据岗位资格认证的多少实施星级管理。
员工星级管理的主要做法
员工星级管理评定体系构建之后,为使工作有序推进,该公司出台了《中原大化关于实施员工星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员工星级管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岗位资格认证培训题库,编写了岗位资格认证培训教材,制定了《星级员工认定标准和考核办法》,构建了“126345”员工星级评定管理体系。
“一个中心”评定思想
以培养“精一岗、会两岗、懂三岗”的复合型人才为指导,实施人才梯队建设。
“两类主体”参与人员
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和机关部室经营管理人员。
“六项”操作步骤
即全员学习、导师带徒、岗位资格认证、每月之星、员工星级管理、核心员工更阶梯培养计划。
“三位一体”的评定办法
为使员工星级管理工作简单易行,评出的星级具有公信力、说服力,真正体现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学知识、比技能的热情,该公司确定了理论考试、实际操作、专家答辩“三位一体”的综合评定办法,根据操作岗位特点,突出实际操作能力。
“四个有利于”工作思想
实施员工星级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搭建职工岗位学习、岗位锻炼、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一定要有利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定要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新型分配制度;一定要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个结合”的认定标准
评定员工星级时,综合职业技能、技术比武、年度评比、特殊贡献四个因素进行考核,按比例折算成绩,按比例划线定星级,分段评定。
“五项坚持”的工作原则
坚持群众性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动态考评原则,坚持星级员工带动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五环相扣”的监督保障机制
坚持“随机抽题、员工监督、工会监督、领导监督、张榜公示”环环相扣,保证员工星级管理公平、公正、公开。
“五项挂钩”的激励考核机制
被评为星级的员工实施阶梯激励,均有相应的补贴标准。员工评星后,能否按标准全额兑现奖励,还要与出勤、安全生产、工作态度、教育培训、授课带徒五项考核挂钩,这样,既保证了星级员工能在岗位上切实发挥作用,又克服了单纯地评上星级就可以坐享其成,与工作实绩脱钩的弊端。
员工星级管理的实施效果
员工星级管理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受到了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在2011年、2012年员工“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三最”问卷调查中,满意率达到了97.5%,成为中原大化的一项民心工程、品牌工程。
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员工星级管理,有知识、有技能的员工明明白白评上了星级,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公司上下学知识、比技能的氛围更加浓厚。
高技能操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员工星级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员工素质明显提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员工由2009年的40人上升到2012年的263人,增长了557%。有两位员工被评为省级技能大师,分析、总控、焊工工种的职工连续三年夺得省级技术比武团体冠军和个人第一名。
主要生产装置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员工星级管理激励政策运行以来,大大激发了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011年“三违”同比下降17%,2012年同比下降12%;各类隐患大幅度下降,2011年同比下降12%,2012年同比下降20%。员工作业行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稳步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亮点单位不断涌现。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设计原则 结合地方经济以及学校和专业发展实际,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尤其增加综合性实验。其次,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可能与岗位需求能力相一致。第三,加强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科研实践、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得到训练。第四,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培养管理型导向会计人才为目标,创新实训实习内容、实习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最后,实践环节的设置既要遵循知识结构的前置因素,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
(二)基本思路 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应围绕培养目标,以实践环节和教学环境两方面为重点,构建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增加课堂实践课时。如“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增加课堂实践教学课时。二是增加专项模拟实训。将原来纯手工的综合模拟实训调整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开设更为实用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进行投融资决策的能力。三是增加专业调研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方向模块突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管理型会计”和“外贸型会计”两个方向。为强化管理型特点,可增加战略成本管理、管理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实践教学课程;“外贸型会计”方向可增加外贸单证等实践环节。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设计
(一)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 专业实践环节的构建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过程。根据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计学专业组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要求以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会计学专业的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教学园和社会实践教学园两大部分。其中校内模拟实验教学由课程模拟、专项模拟、综合模拟、ERP沙盘仿真模拟等分层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构成;社会实践教学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二)校内实验教学园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实践应用能力上。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信息往往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商业机密,一些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实践的大学生,让大批量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会计、财务、审计等应用能力的全面锻炼基本不现实;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新进人员的培训适应期日益缩短,总是希望新进的人才能够很快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而且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会计模拟,即校内模拟实验教学。为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可开设课程模拟、专项模拟、综合模拟、ERP沙盘仿真模拟相联系,手工模拟与会计信息化模拟相结合的分层递进式的校内实验教学园。通过模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同时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处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递进式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课程模拟实验。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模拟实验教学板块,让学生在边学边练中进行主动式学习。如在《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等课程中,针对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引入模拟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的手工处理和计算机软件处理程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完成学生自主实习过程,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理论课程中的模拟实验可培养学生对单项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会计模拟实训。在学生通过有关课程的模拟实验教学掌握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基本业务处理程序后,可在教学中开设独立的专项模拟实验课程,该课程以一个业务较简单的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为背景,通过对会计业务的模拟实训,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小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会计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企业会计一般业务的处理程序与会计基本方法,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填制方法。专项模拟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将课程学习中的单项业务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完成一个企业各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基本的报账型会计应具备的素质。
(3)综合模拟实训。会计专业培养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因此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报账型的会计,还应该是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能够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与控制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本实验教学课程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背景,学生在实验中按会计业务分工,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主管会计、出纳、车间成本核算、公司总成本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核算等,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开始,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进而进行财务分析和有关会计核算资料的审计,循序渐进,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业务工作。同时利用手工模拟实验的会计资料通过ERP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并将手工处理结果与信息化会计处理系统的结果相印证,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综合模拟实验分岗位设置、各岗位配合、手工与信息化会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审计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生对知识由理性理解到感性把握的过渡,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实验中通过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配合,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综合模拟实验中,担任审核、管理岗位的会计经理等职务的学生要针对其他岗位填制的凭证、登记的账簿等进行审核、核对,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模拟企业还要完成对报表的分析等工作,锻炼学生的综合管理与分析能力。综合模拟实验让学生由简单的报账型会计提升为管理型会计。
(4)ERP沙盘仿真实验。课程模拟、专项模拟和综合模拟都是从会计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来设计的,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来说仍不够,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者的利益,在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中,要考虑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各项预测、决策的影响,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还需要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人才的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的能力。为此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中开设ERP沙盘仿真实验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实现了其实验目的从核算监督为主转向预测决策为主,实验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正是考虑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产品的研发、设备的投资与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及成本、市场营销、财务指标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组织分工、人力资源的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时均要予以综合考虑平衡规划。学生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时,必须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企业所有的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全力配合,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社会实践教学园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内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效果,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我院开展了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
(1)认知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的认识,我院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学生到实际企、事业单位,去企业参观,了解有关会计和财务工作的岗位设置以及基本工作流程等情况,帮助建立学生对企业的直观认识。
(2)社会调查。根据专业教学特色,在导师制管理模式下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内容,利用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源,采取学校联系、组织和学生自由联系组合的方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实习教学基地和相关实际工作单位对有关会计和财务、审计等内容进行见习和调查了解,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或对实际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提炼总结,根据调查研究成果写出调查报告。
(3)专门实习。专门实习包括方向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主要利用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源,采取学校联系、组织和学生自由联系组合的方式完成相关的专业方向和综合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 校内实验教学实验园和社会实践实验园“两园”结合,最终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外实践体系层层推进,与专业课程密切配套,形成四年一体化的专业培养体系(如图2、3),多方位立体式地实现了对会计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师资保障 为了保障社会实践的教学质量,近两年以来,我院建立了校政企合作平台――与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财政局会计管理处等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先后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大统会计师事务所、宏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4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在科研课题、应用项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基地保持友好的合作与协调。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定期召开教学实习基地师生座谈会,密切关注毕业生实习动态,做好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另外,我院还计划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在行业享有较高权威的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作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开设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这不仅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问题。
(二)专业实践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一批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实习基地,更加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各项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对此,我院根据专业实践要求,专门制订了新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根据具体环节的不同属性与要求,采取现场答辩、操作技能评价、实验(实习)、报告、综合考试等组合考核形式评价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落实到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中, 以此来监控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6期。
关键词:创新;创新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2-02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国家教育改革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湖北工业大学也加入其中,大胆创新与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我们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1],在学校创建“创新学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其次,我们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面广、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最后,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建“创新学院”
创新学院是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区。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近年来,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学院的创建、管理和教学。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了“元培学院”,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了“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的“匡亚明学院”等。这些学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使得创新学院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我校学习先进的创新教育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对创办创新学院进行了探索。我校创建创新学院依托原有的学院,学院与学院合作,开设有关课程,加大对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基础教育。创新学院的管理采取“教务处主管,学院配合”的方式。成立特别的领导小组,小组职务由学校主要领导兼任,便于快速落实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及时修正创新学院创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完善创新改革体系。学校也给创新学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和经济扶植。我们在创新学院成立创新班。创新班学生由各学院从新生中选拔,采取“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方式,通过面试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选拔。我们对创新班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创新班的学生前期实行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广泛学习各类基础课程知识,打牢基础。后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创新班的学生,我们提供了新的考核方式,采用特殊的学分制。这些学生学习新的专业课程和参加导师项目研究,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让学生没有毕业的后顾之忧,更加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对学生的管理,我们除了选择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务管理,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位学识渊博的专业导师进行学术指导。
二、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行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加入“卓越计划”的高校已有近200所。长江大学机械专业加入“卓越计划”,实施了“3+1”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2]。这种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下,企业不再只是用人单位,也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通过企业的实习,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便能更快地运用到企业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即学即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第二批获教育部批准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领导抓住契机,与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前三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环节,具备基础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第四学年,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机科技公司进行实践教学,主要学习长机的先进技术、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并委派专业老师长期“蹲点”长机,与长机工程师共同管理和组织教学工作。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我校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我校与长机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获得湖北省教育厅的认可,并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三、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举办了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科技竞赛,旨在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辽宁工业大学构建了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建立了科技竞赛的保证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3]。我校汲取辽工大经验,在校内探索科技竞赛机制。各学院每年定期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竞赛活动,学校每学年也会举办创新杯等校级科技竞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学校把参加科技竞赛作为素质分加分项目之一,并要求各班开班会进行竞赛宣传。对院、校级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并安排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设计开发能力的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重量级科技竞赛,和全国优秀大学生一起切磋、学习,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将接触一个科研项目从收集资料到立项,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模糊的想法到制作成品的每一个过程,了解学习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创新学院,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平台,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联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并且重点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强化;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校企联合的方式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积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塑造。结合以上三点,必能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邵贵文.创新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1,(35-3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