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考研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英语专业考研方向选择;国内非跨考;国内跨考;国外考研
1国内非跨考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备考的英语专业学生对“如何选择研究方向”这样的问题一头雾水。就英语专业考研而言,涉及英语专业的二级学科主要有3个: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数据显示,在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与2011级的学生中,24%打算考研,其中就有9.6%打算考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 在打算考取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同学中,大约有69%的同学有意向考取英语语言文学这一大方向,21%的同学有意向考取外国语言学及语言学理论,剩余10%则有意向考取翻译学研究生。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虽名目众多,却也并非杂乱无章,其设置仍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根据数据,将调查对象的报考方向及报考目的分为两大类:传统类和创新类。
1.1传统方向:
1.1.1文学:文方向主要研究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目的在于提高文学素养、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大多数同学报考的就业目的是日后成为教师和研究人员。
1.1.2语言学:语言学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普遍设置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研究学科。主要学习语言学理论及语言在各种学科中的应用。学生报考的就业目的主要是中专教师及研究人员。
1.1.3.英美文化研究:主要研究英国、美国的传统及现代文化,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社会学等领域。大多数学生旨在进入外事外贸部门、各大新闻媒体等。
1.1.4.翻译研究、翻译学:主要研究中西翻译理论,翻译史,口、笔译技巧。学生选择其的目的很明确,即在外事外贸部门、大型企业从事翻译工作。
1.2创新方向:
(1).双语词典研究;(2).国际新闻;(3).同声传译;(4).国际商务英语;(5).导游翻译研究。(由于研究对象选择新兴特色方向的极少,所以不一一进行详解。)
2国内跨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大,就业前景应该较为乐观,但由于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招生过于火热,造成了英语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紧张局面。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多数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仅围绕英语学习,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加之其他专业学生热衷学习英语,使英语成为一个广泛的“专业”,英语专业学生丝毫没有太大优势;其次,现在各大公司招聘时,英语仅作为一块敲门砖,企业需要懂得诸如计算机,金融,法律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绝非只懂得英语的单一人才,因此英语专业本科生跨考势在必行。英语专业学生跨考优势显而易见。英语专业本科生跨考的劣势也尤为明显,绝大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高中时候出身于文史哲学生,数学,推理逻辑等方面能力欠缺,因此在跨考时将面临很多挑战。
2.1英语专业跨考专业分析
从数据分析(以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2011级英语专业学生为例,下同),英语专业本科生选择跨考专业大多为以下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媒,法硕等,现就对以下教育学以及新闻专业专业进行简要分析:
2.1.1教育学:
教育学属于研究生考试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专业。它拥有二级学科,诸如特殊教育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还分为诸多教育学方向,如德育原理等。教育学考研不考数学,只考政治,英语及专业课,相对于报考工科及商科较为简单;其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重点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在研究生阶段重点研究教育理论及方法,对以后走上教师岗位大有裨益,相对于本科英语师范生更具竞争力;
2.1.2新闻专业
英语专业学生选择报考新闻学,不论是在报纸杂志,还是在电视新闻等,一个拥有较好英语水平的学生更具竞争力,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引进来,走出来”思想的指导,这就要求具有更多具备良好英语素质的人才,英语专业学生无疑是最佳人选;
3国外考研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出国读研也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在真实的调查研究的过程之中,资料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绝大部分的受调查对象对于攻读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出国读研方向感到十分模糊。针对这个问题,从大量以往现实资料中不难看出,语言类专业本科生出国深造的方向大多局限在文科类,商科类,传媒类以及教育类。同时从收集的数据中,语言类专业本科生几乎不会选择理工科类作为深造方向。
3.1.1文科类(这里局限于英语专业)
由于调查对象本科是英语专业学生,所以笔译或者是口译专业也是很好的选择。英语专业学生也有资格申请语言学、文学以及欧美文化研究等专业。但是此类专业要求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极大,所以申请此类专业的学生占很小比例。
3.1.2商科类
商科类之中,英语专业本科生可以提出申请的专业有:工商管理、金融管理、人力资源、市场、会计以及保险等。以上商科类专业是以理论知识主,不太注重本科的专业知识背景。所以选择商科类的学生占大部分以上。
3.1.4传媒类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化以及网络的普及程度,各类媒体在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媒体类专业又为英语专业本科生敞开了另一扇大门。传媒专业一般包括以下类别:大众传媒、广告学专业以及公共关系等。对于传媒专业国外录取要求类似于商科类专业,对于专业背景知识需要没有严格要求。申请此类的英语专业本科生比例也是占到多数。
3.1.5教育类
除了上述之外,值得英语师范生注意的是,出国攻读对外英语教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学生也是占到一定比列。很多选择对外英语教育或者教育方向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本科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5.
[2]张大凤,英语专业本科生跨专业考研问题研究 ,华章, 2011年25期
[3]跨考教育, 考研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综合分析,2012.02.20.
关键词 应用型 分层管理 教育实习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实习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必修课,是步入社会前重要的实践环节。高师院校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抓紧抓好毕业生教育实习,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好,不利于实现师范院校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周口师范学院一直坚持特色办学,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毕业生教育实习工作。但从实习过程来看,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已成为周口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本调查主要选取体育学院分管的四通镇中学、淮阳一高初中二部两所中学的58名实习生为调查对象,针对校外集中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试图通过“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尝试性改革,以解决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障教育实习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因此,本研究具有较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四通镇中学、淮阳县一高初中二部的58名实习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五年与本课题相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章、著作等。
(2)实地考察法。实地走访四通镇中学、淮阳一高初中部,了解实习生实习情况。
(3)座谈法。分实习学校组织实习生、22名指导教师、4名教务主任和校长进行座谈,了解实习生实习过程。
(4)数理统计法。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2周口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外教育实习工作以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为主。教务处根据每个学院上报的学生,全校按照学科组合和实习基地需求进行分组分校,实习带队教师由各学院选拔负责的教师担任,本次校外集中教育实习时间为5周。体育学院分管的实习基地是四通镇中学、淮阳一高初中二部共58名实习生。实习期间跟随实习学校指派的各专业指导教师,服从安排,认真听课,帮助指导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育、音乐、美术专业的实习生随即开始上课,带给学校校园文化新气象,得到了教师和学生认可。从座谈会中可以了解到,实习学校的中学生相当喜欢我们的实习生,他们有新思想,比较大胆,教学方法新颖且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实习生考研问题
原来的校外实习时间是到12月底结束,而近两年的校外集中实习时间都是5周,即是11月15日左右就结束,距离考研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在时间上照顾考研学生了,因此,考研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从带队教师考勤和教务处检查情况看,基本能按要求在实习学校完成实习任务。众所周知,大学生面对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问题,考研是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考研能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学生自身有继续深造的平台和机会。我校的考研率一直位于河南省高校前列,因此,各个学院对学生考研工作非常重视。但是,一部分有意向考研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考研与实习的关系,把准备考研作为第一任务,不愿意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集中实习,认为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影响了考研,最起码有一些考研辅导班不能正常听课了。实习带队教师管理难度较大,虽然采取了一些办法,但效果不是很好。58名实习生中有27名学生有考研意向,占46.65%。
2.2实习生新课改知晓情况
继90年代后期,基础教育率先实施课程改革。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日渐成熟,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无论从时间还是力度都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学生在大学课程中较少知道基础教育改革情况,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实施过程更是知之较少。在实习阶段的听、评课时,由于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所以不能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校内试讲阶段,未能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试讲环境不“逼真”,未能深入到中学实际去了解,去“模拟”上课,因此,校内试讲与实际上课出现偏差。通过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座谈和交流,普遍认为我们的实习生综合素质较好,但是了解和熟悉新课标有待加强。
2.3实习生知识结构问题
实习中普遍存在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二,对教学内容的前后知识联系不够紧密,知识架构不是很合理。第三,对中学习题会做不会讲,不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去分析题意,思路凌乱,层次不清,指导教师只能安排实习生先做习题然后指导学生上课(主要表现在数学和物理)。第四,当实习生遇到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时,难以把握,有畏惧心理,教学效果不佳。
2.4实习生教学基本技能问题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板书能力较差。粉笔字不规范,板书不简洁,布局不合理,条理性差。第二,教师教态不够端庄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走动和提问,缺少师生互动,肢体语言运用较少。第三,实习生课堂语言表达不流畅,缺乏层次性;语气平铺直叙、缺少抑扬顿挫;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知识困难。
3“分层管理”实习模式的尝试
“分层管理”实习模式参照我校对教育实习的要求,根据教育实习的现状,在了解实习生诉求的基础上,依据实习生考研和就业的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管理方案,在实习过程中实施“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以解决实习中实习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实习效率。
3.1“分层管理”实习模式的方案
在全面了解实习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设计两种不同的实习标准和要求,分别制订各层面的实纲和实习计划。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实施“规定动作”实习模式。所谓的“规定动作”就是指按照实纲的最低要求,制定最基本的实习计划和要求。考研学生每周集中3天时间,完成实习方案给予的基本量,其他时间自由安排复习考研。对于采用“规定动作”的实习生,实习评定成绩不得高于85分。针对有意向就业的学生实施“自选动作”实习模式。所谓的“自选动作”就是指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实习生特长、实习学校需要及指导教师要求,再选择一定的实习内容进行实践。对于采用“自选动作”的实习生,实习评定成绩不得低于80分。两种方案均要求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按照实纲和实习计划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高效率地进行实习指导工作。
两组学生在实习时间上是一致的(学校统一安排的5周),只是实习目标和要求不同,这样既便于带队教师的管理,也便于学校的统筹安排,同时,又能兼顾考研学生和就业学生。
3.2“分层管理”实习模式的实施过程
四通镇中学、淮阳一高初中二部的实习生共58人,调查发现,其中有考研意向的27人,有就业意向的31人。考研组在一个月实习期间基本工作量要求:听课不少于16学时,上课不少于6学时,集体听评课、备课、批改作业、监考、改卷等其他活动至少参与1次。就业意向组实习工作量要求:听课不少于20学时,上课不少于12学时,集体听评课、备课、批改作业、监考、改卷等活动至少参与3次。
3.3“分层管理”实习模式的实施效果
表1:实习生在分层管理模式下实习工作量统计表(n=58)
在“分层管理”实习模式下,经过5周的实习,实习生全部完成了实习工作量要求。如表1所示,考研意向组和就业意向组的实习生都完成了基本工作量,实习生最多的上课课时为38学时左右(体育课、音乐课),最少的也达到了7学时。
表2:实习生在分层管理模式下实习效果统计表(n=58)
表3: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统计表(n=58)
实习生在上课过程中有实习指导教师亲自听课并进行五级定性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由表2数据可知,就业意向组实习上课优秀率达到了32%,考研组也达到了26%,说明“分层管理”实习模式下,考研组和就业组学生上课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表3数据显示,就业意向组有87.1%的学生在经过5周的实习后,愿意投身于基础教学(占87.1%),他们当中有一部分选择地区性(生源地)“招教考试”和“特岗考试”,还有部分学生选择通过招聘会和面试的方式进入基础教育。而考研意向组也有40.7%的学生表示,如果考研失败,会首先选择基础教育就业,这也表明学生就业态度的转变和进步,在经过校外集中实习以后,学生对基础教育和就业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4结论
(1)现阶段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生对实习和基础教育认识不清,考研与实习关系认识不清楚,实习积极性不高。
(2)“分层管理”教育实习模式,是根据实习生考研和就业意向及需求,将实习生分为“就业意向组”和“考研意向组”,对他们采取不同的实习工作量要求。
(3)“分层管理”教育实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实习效率,提高实习生实习效果和对基础教育的认识。
5建议
(1)组织实习基地、校方相关人员,针对“分层管理”实习模式进行研讨,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2) 加强对实习生实习态度的教育和引导,牢固专业思想,坚定专业方向,
(3)做好实习结束后的总结阶段,要求实习生返校总结一定要上汇报课,并作为实习评价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洪文建.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5):46-51.
[2] 郑玲玲,梁晓俐.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9(1):61-64.
【关键词】同化趋同性潜移默化考研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90-02
一、同化作用
同化狭义上指小型群体内成员间、组成间、成员与组成间、小型群体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物质、行为、意识层面逐渐变得相似、相近、相同或趋同化的现象称谓同化。目前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师教育过多的强调课堂教育,强调课堂内容、过程和结果(内容掌握),甚至把内容、过程和结果都加以规范,不管这些规范是否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在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迎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实际上,学了课堂学习,很多内容是通过社会、交往、信息等渠道获得的。同化是获得知识、获得良好行为、提高素质的很重要的方式。相互同化有以下几个特征:影响、同化作用的互相性;内容的广泛性和一定的潜隐性;主体的不同层次性;运作模式的复杂性、多样性;影响方式的特定性;内容的同化性。通过良好的同化影响,可以在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本文中的同化指的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现象,它是通过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彼此的某些方面变得相似、相近、相同。即通过主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某些相应方面具有的同化性,以期寻求某些对人的影响因素。发生认识论中的同化是人的一种认知心理过程,解释新知识是如何被吸纳的,以便能更好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二、考研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有些人称大学考研率升高的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应试教育向本科阶段的渗透”,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组织行为。这些说法在高校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学生主动考研源自一种与时俱进、不断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这体现了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弱势的群体敢于向强者挑战的勇气与奋进的心态。作为一所大学,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追求上进的权利,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允许、鼓励学生做多次、多种选择,鼓励竞争,这本身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考研是社会人才流动、层次递进的必然。考研率高和素质高并不矛盾,不能因发现了一个研究生素质较差,就说研究生的素质都较差。从宏观形势来考虑,在现行人才选拔机制下,考研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考研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较量,绝非仅仅是死读书本的结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甚至更高层次的人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1]
考研是学生自我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从教育层面上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其自我发展的方式。高考研率的出现,正是追求自身素质提高的结果。考研率高虽然不能代表办学水平的全部,但是它毕竟是本科教学质量中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毕业生考研率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2][3]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同化作用原理提高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同化作用即趋同作用。教育从本质层面归根结底还是人对人的影响,包括专业知识、行为道德、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影响。同化作用狭义上指小型群体内成员间、组成间、成员与组成间、小型群体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物质、行为、意识层面逐渐变得相似、相近、相同或趋同化的现象称谓同化。同化作用在我们生活中、教学中普遍存在。在此我们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利用导师制提高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导师制本身就是一种同化制,也就是教师的潜移默化,它是以教师的言行来不断地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过程。导师一是帮助学生迅速转换学习心态与习惯,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培养目标;三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阅读、体悟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业积累与表达的技能和方法;四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人文学者所应有的敬业精神、专业气质与创新意识,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五是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方向起步性的学习和研究;六是指导毕业论文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落实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的教师比例较高,利用这一资源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导师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尽快进入状态,明确学习目标,确立远大理想。利用同化作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开好各种座谈会
在三年级中,各个班级组织自己的各种考研座谈会。讨论的主题从为什么要考研、学生考研的优势是什么、所学专业的特点是什么到如何去考研。学生可以在会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由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答疑,用他们走过的路来引导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英语水平、教师的科研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考研热情
在考研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把考研作为学风建设的一个重点,强化基础课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举办各类竞赛,有力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大量学生介入了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综合性试验。三是教师、领导和刚毕业的研究生都自觉地帮助考研同学选择报考专业、联系报考学校,避免报考的盲目性。因为不少学生对考研的相关信息一知半解,对如何报考、怎样进行考研知识储备、考哪些学科等问题不太清晰,对考研心中无数,觉得高不可攀,缺乏考研的信心和勇气。四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比如科技节、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努力营造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热爱科学、求高求强求新的学习氛围。
4.利用考研学生的影响力
让考研成功的大四学生对下一届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以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切身体会、他们的考研过程、考研心情、复习方法和他们的考研结果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语言对学生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都是学生。
四、结 语
1.同化作用在我们生活中和学校中司空见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同化作用即趋同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考研率。
2.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人对人的影响,包括专业知识、行为道德、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影响。教师的潜移默化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利用生生之间的影响力,号召学生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 袁 斌、吕 松等.提高本科生考研率的新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27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LI Wei YANG Yu-ling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setting up the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 cours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hotspots, curriculum provision system,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ill be introduced to freshman majored in Biological Scienc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freshman establishing their interests and clearing the curriculu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science;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0 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 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 生命的由来,进化论 (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 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 (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 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 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 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本科生;动态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6-02
Exploration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LI Zhao-cui, YIN Xiao-feng, WANG Li-qun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n order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we develop the service condition, job responsibility, appoin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 implementing the tutor system in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s guid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direction, guid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practice, obtain employ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 dynamic culture
1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自14世纪在英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始于1938年,由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倡导实施,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部分高校曾经尝试实行专业班导师制,由于本科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导师制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而逐渐淡出。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硕士研究生占专任教师的92%;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1个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较易开展导师制教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1]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为将本科生培养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采取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推行了“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三是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导师制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构建了“2.5+X”分方向动态培养体系
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进行人文社科类、外语、数理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基础扎实”。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分方向专业教学动态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即“专业知识面宽”。
每个专业设置了两个应用分支方向,每个方向都确定4到5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2到3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本体系使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向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将单一规格的培养要求转变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2.2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
实行多证书培养[2],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还能通过考取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同时在校四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竞赛,获取比赛获奖等级证书。多证书教育模式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2.3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更高。我院除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课程均在专业实验室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教学,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个学期的期末会有一至两周的课程实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提高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并且在每年的暑假,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到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企业暑期实训,通过企业实训更好地了解现在软件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过程、项目组织实施等情况,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在大四的最有一个学期学生将要到企业里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通过在实际生产、研发、管理等现场的实战,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
学院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产品的开发、测试和安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称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3 导师制的实施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都要进行实时的引导,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导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大一学生主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课程,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大二开始,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组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授的课程、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特长选择导师。对双向选择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和导师,可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领导进行统一的协调。
3.1导师的任职条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我院担任导师制的教师都是优先选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热爱学生和教学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科研学术水平高。
3.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身正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分方向培养中,帮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对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考研方向和专业复习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导师的课题研发和学术论文的书写发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乃至学生就业。
导师的指导工作既要关注本小组集体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每个学期的集体指导次数不少于5次,每个月个体指导不少于2次,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3.3 导师的聘任
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组织大二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导师不超过5名学生。为保证导师的师生比例,学院适当聘请校外导师,由我院助教职称的教师担任外聘导师的助理指导老师,有效协调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制实施后,导师和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换,任期为三年,直至学生顺利毕业工作。为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导师制的顺利施行,教师在担任导师工作之后,由学院发放一定的津贴补助[3],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学院评优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
3.4导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一本《导师指导记录册》,用来记录导师指导工作情况,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导师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根据学生的评价、导师组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对导师进行等级评价。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
4 导师制实施意义
4.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师生间充分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导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较易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及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发、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导师的科研精神、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4.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大二大三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专业实训或暑期到企业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大三学生们基本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的课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向导师请教、和导师进行探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安排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能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导师担任
毕业论文[5]与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就业
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导师学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和发展前景。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业发展,是继续学习考研还是准备就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如果选择考研,指导老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学生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学校,一路扶持指导考研结束。如果准备就业,要在导师指导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老师可帮学生选择实习企业,推荐到相关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
5 总结
我院对计算机本科生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导师制的施行既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EB/OL].http:///link?url=cJO3ntZB7J-HLAYT4z9JzJbhCHYH7mY77Dr_ITY5s-ZK8LU dk9kaztuCAYoY5EPgC3Vj5ZsGcw1k3-szdLBqCK .2015-07-21.
[2]李兆翠.浅议软件测试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
[3] 陈友荣. 本科生中导师制的时间与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