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年龄39—72岁,女性2例,年龄31—57岁。这些病例中,急性呼吸心跳骤停1例,自发性气胸1例,重症颅脑损伤3例,急性呼吸衰竭6例,脑血管意外4例。
2 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病人病情重,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往往丧失咳嗽反射,因而造成呼吸道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分泌物淤积,形成痰栓,堵塞气道,导致窒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及时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具体方法:当病人喉头部有痰鸣音,气道压力较高,脉率血氧饱和度较低时应及时有效的吸痰。吸痰时应采用一次性负压吸痰管,防止交叉感染,吸痰管外径不得超过气管套管口径的1/2,吸痰时动作应轻巧,由深向外旋转式提出,禁止盲插以避免插伤黏膜,单次负压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负压保持在100-150mmHg[1]。为了防止吸痰时患者缺氧,吸痰前后可给予1分钟的纯氧吸入,如吸痰管吸痰效果不佳或有痰痂形成时,可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在直视下逐侧进行肺气道吸引、冲洗消除局部肺不张,对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取出凝结成块的痰痂,提高效果。此外,在吸痰的同时配以翻身、拍背,每1-2小时一次,促使终末细支气管的痰液因震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将痰液咳出。
2.2气道湿化
可以在吸痰前滴入湿化液(常规:0.9%生理盐水250ml+庆大酶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4000单位或遵医嘱),每次滴入3—5ml,从而使痰液稀释利于吸出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随时调整呼吸机恒温电热装置,将呼吸机湿化水温度控制在28~32℃。此外,还可以配合进行超声雾化,每日2次。
2.3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和使用无菌镊子,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先吸气管造口后到口腔在到鼻孔。气管造口处换药每日2次,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敷料被污染时及时更换,气管套管一般选用一次性套管,使用金属套管时应4小时更换内套管一次,取下的内套管最好高压灭菌,没有条件的应将内套管煮沸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两次,浸泡于0.1%“84”消毒液中3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后送供应室环氧乙烷灭菌。
2.4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感染的途径可为呼吸机回路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1],因此,应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
2.5气道分泌物的监测
为了早发现早治疗气管感染,应每周采集气管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一次。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6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每次口腔护理前先测口腔PH值,然后选择相适应的口腔清洁液,PH<7用2%苏打水,PH>7用2%硼酸水。
2.7病人的
机械通气的病人在没有休克的情况下,如病情允许,应采取床头抬高15度,可大大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分类系统(PCS);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16-021研究背景
1.1护理人力资源含义护理人力资源是指从事护理工作,具有护理工作智力和体力能力的人员,一般来说,要求此类人员具有护理专业中专以上学历,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并取得护士从业资格证。
1.2护理人力资源面临挑战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面临新的挑战。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护理工作更加以人为中心,这导致了护理工作量的大幅度提升;其次,护士存在严重缺编问题。因此,研究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更加具有实际意义。2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2.1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目前,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床护比配置法、医护比配置法、护理工作量配置法。
2.2通过患者分类系统配置人力资源通过患者分类系统(Pati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可以测算出患者所需的全部护理项目以及每个项目所需的护理工作时间,从而进一步确定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利用患者分类系统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具有诸多优点。该方法可以较为科学地计算出各疗区所需护理人员数量,且该数量同时符合护理工作量和患者平均严重度的要求,避免了按床护比分配人员的缺陷。3案例研究-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于2004年在长春市结核病医院基础上组建,以预防各类传染病、结核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承担医疗救治任务为主要功能,集医疗、预防、科研为一体的非盈利性三级甲等传染病医疗机构。医院在艾滋病、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3.1研究方法首先,确定测算工具。选用台湾学者徐南丽改编的RMT-PCS患者分类系统量表,对本院的三个具有典型的传染病疗区进行患者护理量的测算,该量表包含34个护理条目,在进行测算的过程中。其次,确定调查时间、对象和调查人员并实施调查和收集调查数据。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3.2研究过程整个调查研究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进行,先后选取了三个具有传染病医院特点的疗区,分别包括结脑中心疗区、胸外科疗区、中西医结合疗区。调查人员的选择具有以下四个标准,具有爱岗敬业、身体健康,自身素质好;直接参与护理工作和从事传染病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30年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及以上职称者。
正式测算的过程,在24小时内,记录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护理活动的统计。随后,根据5分钟为一个点,计算每位患者每项护理内容所耗费的点数,以及每位患者在24小时内所需护理项目的总点数。根据总点数可以进行如下的患者分类,见表1。
表1RMT-PCS量表四类患者分类标准
类别1自我照顾程度1护理时数(h)1总点数1严重度指数Ⅰ1可自我照顾10-210-2410.5Ⅱ1少部分需要照顾12-4125-4811.0Ⅱ1大部分需要照顾14-10149-12012.5Ⅳ1完全需要照顾1>101>12115.0其后,计算各疗区的工作量指数WI,也即Work Index,分别用每类患者的数量乘以相应的严重度指数,再加总;根据工作量指数WI,计算平均严重度Acuity,平均严重度的计算方式为工作量指数除以疗区总人数。最后,经过讨论确定每24小时护理人力指数(根据经验确定),并计算每24小时的护理人数=疗区总人数*护理人力指数/8。
3.3研究结果各个疗区的患者人数、工作量指数、平均严重度、24小时所需护理人力书以及最后的疗区总护理人员数,见表2。
4讨论与总结
通过运用患者分类系统PCS进行护理工作量的测算,从而推算出护理人力配置数量,在次过程中,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通过患者分类系统计算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相比于国家建议的数值更加充足,这个充足的数值,与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明显感到护士工作量大和护士数量不足的感受相一致。
第二,目前在我院甚至全国范围内,护士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床位数、患者数、医生数要求。
第三,传染病医院的护理工作量具有季节性。调查研究进行正值幼儿手足口病多发的夏季,我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室正在大范围治疗手足口病。
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改编的患者分类系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结果也得到了实践的护理管理者的认同。然而,患者分类系统得出的结论究竟是否准确,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王小芳,李红,陈贞.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确保整体护理实施[J].福建医药杂志,2000,22(1):255.
[2]张建凤,等.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25-26.
[3]徐南丽.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3-259.
[4]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3,3(1):44.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1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ed treatment both with anti-infection, spasm, asthma, cough,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Ⅱ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Methods 2008-2009 in our hospital 21 patients with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conventional expectorant, respiratory stimulants, cardiac diuretic, correct water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s, adrenal cortex hormon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both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mental and primary care, maintain airway, endotracheal wet, inhalation, while providing nutritional support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maintenance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acid-base balanc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in use before and after blood PH.PaO2.PaCO2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heart rate, respiratory rate slows, breathing from light to dark, chest tightness, shortness of breath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as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r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observednursing
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指不经过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病人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的人工通气方式[1]。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有创通气不易被病人和家属接受,因此我们采用鼻面罩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2009年在我科住院的COPD病人使用正压无创通气的病人共21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64岁。均符合2002年制定的COPD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综合治疗即应用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呼吸兴奋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选用工作模式:A/C(辅助/控制通气),面罩旁孔给氧,氧流量5―10L/min,呼气压力(INAP)为8-18cmH2O,呼气压力(EPAP)为3-6cmH2O,呼气频率16-20次/分,呼吸比(I:E)1:2-2.5。调整压力时均从小开始,逐渐增加气道压力至患者感到舒适为止,持续通气治疗3-7天d,通气过程中允许15-30min间歇以利排痰及进食,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志、呼吸频率、血压、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注:*p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PH、 PaO2、PaCO2 均有明显改善。
2.2临床症状的改善
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呼吸频率减慢,呼吸由浅变深且规律,胸闷气促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3例示通气3h后即感气促等症状改善。8例嗜睡病人通气治疗后6例神志转清,1例无明显变化而终止无创通气治疗。
3护理
3.1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
有报道使用无创通气的病人幽闭恐惧的发生率为27-59%[2]。使用前向病人介绍使用方法和原理,讲明开始通气是会有憋气的感觉,要有一段适应过程;消除恐惧心理。在通气期间应全身放松,平静呼吸,自我感觉呼吸机的输气与放气,尽可能主动配合机械通气,减少矛盾通气。向病人讲明鼻面罩正确连结和拆卸的方法,感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生,不断鼓励和安慰患者坚持使用呼吸机。
3.2 治疗期间护理
3.2.1 保持气道通畅
保持气道通畅是确保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前提。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无论患者平卧还是半卧均要使颈、肩在同一平面上,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压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通气前确保各管道连接正确方可使用。
3.2.2 面罩松紧合适
选择和佩戴合适的鼻面罩,松紧以不漏气为好。过紧面部皮肤易被压伤缺血,感觉不适;过松造成漏气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面罩时要掌握好松紧度,并随时观察鼻面罩移位情况,及时调整。
3.2.3 呼吸参数调节
根据患者病情、缺氧程度、血气分析、年龄及心肺功能调节,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A-C)通气方式,为减少气道阻力和增加呼气时间,吸/呼时间比不超过30%,为获得较大的潮气量和较低的气体流速,通气频率设置14-18次/分较合适,吸气压力开始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不适,调节范围11-16cmH2O.不大于20cmH2O,呼气压力4-7cmH20为宜。C02潴留严重者呼气压力设置应低,设置过高患者胸闷不适。注意观察患者对通气的反应,经常检查管道是否紧密连接及连接是否正确,以保证治疗效果。
3.2.4 呼吸道湿化
除使用呼吸机佩戴的湿化罐外,还要使用雾化吸入(每日2次)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可用NS40ml加安溴索30mg加庆大霉素8万u每日2次,每次20min。嘱患者深呼吸,使水分和药物到达远端终末支气管,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4]。
3.2.5 预防肺部感染
床头抬高30°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4]。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不仅可防止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皮肤损伤,防止压疮发生,同时有利于痰液引流。常规给予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以消除口腔异味,增加食欲,防止口腔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3.2.6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持续检测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及经皮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是判断患者是否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重要指征,如患者安静表示能耐受治疗;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可能存在漏气,痰液阻塞等情况。了解呼吸参数的意义及报警范围。
3.2.7 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营养不良引起COPD患者呼吸肌萎缩,造成呼吸肌无力和呼吸耐力差;降低机体对CO2的通气反应;引起全身以及呼吸道局部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呼吸道纤毛清除能力下降,细菌易黏附支气管壁,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并可出现停机困难。营养不良发生后,又进一步减少呼吸肌重量,减弱呼吸肌强度,损害呼吸功能,加重肺部疾病。在机械通气合并严重感染、呼吸衰竭等高代谢状态下,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3.3 并发症的护理
3.3.1 胃肠胀气、胃内容物返流
主要原因是无创通气时气体流量大,气体进入呼吸道的同时部分气体进入了消化道;而胃内容物返流则与肠内营养、意识障碍及胃肠胀气有关。
嘱病人在呼吸时要缓慢均匀的呼吸,尽量不要张口呼吸,必要时可行胃肠减压和加用胃动力药;肠内营养前抽吸胃内容物,根据残留液的量判断有无消化不良,能否适合肠内营养;在进行肠内营养时将床头抬高,温度适宜,利于营养吸收,使用胃动力药有助于减少误吸。
3.3.2 湿化不良
对使用无创通气的病人,除使用呼吸机佩带的湿化罐外,还要使用一次性的雾化装置;告诉病人尽量用鼻呼吸,要增加水的摄入,鼓励深呼吸,咳嗽排痰,并以人工辅助排痰。雾化液中可根据医嘱加入稀释痰液的药物,如沐舒坦、糜蛋白酶等。
3.4 讨论
3.4.1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不经过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病人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的人工通气方式。在COPD急性发作所致Ⅱ型呼衰时,除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等措施外,机械通气对严重COPD并发Ⅱ型呼衰患者有重要意义。随着呼吸机功能的不断改善及通气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选择适应症尤为重要,其中,PH
3.4.2 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在降低PaCO2提高PaO2治疗前后疗效显著,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有利于病情观察和气道护理,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不易发生气道压伤,病人易于接受。
3.4.3 并发症少,无需人工气道,非创伤性,感染率低,并发症少而轻。患者心理压力小,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面罩漏气及呼吸机故障,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1-460.
[2] 林晓静 李亚洁 廖晓燕 谭琳玲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管理策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0,21卷,第10期上半月版 3-5页.
[关键词] 重症患者;急性期;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4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nursing points of different parenteral nutrition strategies for sever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Methods 100 severe patients in acute stag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high nitrogen and high calorie parenteral nutrition,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low nitrogen and low calorie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nur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uch better improvement in blood glucose level, much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bviously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Severe patients; Acute stage; Parenteral nutrition strategy; Nursing satisfaction
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1]。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2]。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1.42)岁,患者质量在45~75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6.77±8.79)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1.52)岁,患者质量在44~77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7.29±8.61)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对于该研究具有知情权。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2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25 KJ/(kg・d)。再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伴有疼痛、焦虑、忧愁、紧张等各种不良情绪,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告诉患者病情在逐渐好转,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3]。②生活护理,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限制了患者躯体的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擦浴,确保患者的整洁舒适,避免发生褥疮以及各种感染现象。病房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床单被套等要常换洗,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室内可以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患者身心愉悦。③静脉导管护理,3M胶布每3 d更换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更换。穿刺点按要求消毒防止感染,每班要核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长度,做好标记,严格交接班,避免脱管现象发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安装输液泵报警器,可以监测滴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正常,导管是否发生堵塞以及滴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等。④血糖以及静脉压监测,对重症患者需要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在给患者配制静脉营养液时,常规加入6克葡萄糖后需要加入1U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的水平含量可以酌情加减胰岛素皮下注射,尽量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70~8.85 mmol/L水平。不仅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定,防止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不良事件[4-5]。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1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83.2 KJ/(k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
2 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营养一直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以及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英文缩写为TPN、肠内营养英文缩写为TEN。这两种方式是临床上常用的给患者补充能量的营养策略。对患者进行营养补充时不仅需要给予患者适量的糖类,还需要补充患者一定的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小分子营养素等等[6]。这些补充的营养和通常摄入的食物有显著的差别。若患者是过敏体质时,则在选择营养液的时候需要慎重,避免患者出现不良现象。若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不完全,或者有腹胀、严重呕吐以及肠痉挛等现象时,那么临床上尽量选择肠外营养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营养给予方案是最科学并且有效的[7]。
在过去的重症患者人群中,特别是进行了大型手术或者严重的创伤患者,临床上消耗较大,过去部分医生认为应该给予低热量,并且认为高热量持续营养会导致患者发生体内的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的水平含量会大幅度上升,血糖的清除率也会发生紊乱。这是说法不科学的,重症患者在住院初期,机体的应激状态严重,新陈代谢速度较快,低热量营养供应不利于患者的健康康复,甚至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需要给患者进行长高热量营养支持,能够与患者的高消耗相吻合[8]。
在该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高能量肠外营养策略法以及综合护理,不仅改善患者的心态,让患者变得乐观,同时对患者的生活、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了全面的护理。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得,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莉,徐元清.重症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情监护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75,82.
[2] 宋向云.重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88-4989.
[3] 隋芳.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急性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6):383-384.
[4] 王艳,颜泽娅,张雯婕,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急性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4):368-369.
[5] 易朝晖,徐穗莲,涂景梅,等.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护理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06-107.
[6] 杨海新.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8):3470-3472.
[7] 周鲜英,王磊,刘文侠,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534-535.
[8] 雷荣兰,唐伟,高明焕,等.重症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4):383-384.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医患和谐
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胃肠疾病。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除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外,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也有关,因为它们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产生。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有,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这些呼吸疾病不易根除、易反复发作。笔者是在呼吸内科长期工作的一名护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一下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要点。
1 呼吸疾病患者表现特点
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理外,它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生理因素、年龄情况、心理情绪等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往往相互影响。
1.1 心理问题
呼吸疾病患者因系统免疫力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温度、气候变化影响大,病情易反复发作。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呼吸疾病严重时,如呼吸衰竭,辅助呼吸的人工呼吸机常会受到患者的排斥,一是其作为机器易给人冷冰冰的感觉,除了给患者不适外,长期使用还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内心焦虑、抑郁、恐惧、怀疑等不良心理。
1.2 生理问题
呼吸内科患者有呼吸不畅、呼吸道有异物,胸闷、气喘等问题,他们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奏、脉搏、血压、痰量等指标会有异常。它们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进而影响患者整体的健康情况。
1.3 人群组成特点
据调查,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是中老年群体,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机能如,呼吸系统、心机等功能变弱,排泄机能也变弱,加之长期粉尘,烟雾等有毒物在体内的积累,一旦有发病的诱导因素,呼吸疾病的症状便显现出来;也有一些因长期工作在粉尘环境的年轻人,如煤矿工人,他们短时间内接触含粉尘颗粒的频率十分大,即使身体健康,但有害物质已经远远超出身体的负荷,超出正常的自身净化能力,不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严重的呼吸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因体质较弱而患者呼吸系统疾病,而有的人是先天性呼吸疾病。
2 护理工作应注意问题
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是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护士作为医师治疗后,病人重要的关照人,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在对呼吸病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及时护理
护士工作繁忙、需要护理的病人很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很大,但我们要遵循选一行,爱一行的原则。不怕苦、不嫌累。把一些需要重要护理的患者分类,及时给他们必要的护理和照料。对其他患者也要给予及时医疗,关注其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向主治医师反应,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治愈呼吸系统疾病。
2.2 工作态度和蔼
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真心实意为民众办事、解决他们在就医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而且有助于民众对医院产生感激心理,解决当今社会对医院只顾赚钱的质疑,提升医院、人民天使的形象。呼吸疾病易通过空气传染,清洁的住院环境对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很重要。
3 护理方法要点
3.1 健康教育宣传
对患者来说,有健康意识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学会保护自己。对呼吸系统患有疾病的人来说,有了健康意识,就会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辛辣、咸、生冷等刺激性太强的食物)、注意天气变化给他们呼吸系统带来的影响,及时增减衣物、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及时用药或就医、了解整体患者的心理情况,学会找家人或朋友及时疏导。
健康知识的宣传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及时给与患者和家属,医院呼吸系统门诊可以有自己的健康宣传资料,及时发给患者。此外,医院也可以定期举行有关知识的教育讲座,让民众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3.2 医患沟通和谐
每天查房时与病人聊天,测量体温、肺部情况,痰量等情况,询问患者一天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感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给需要的病人及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患者病情,并结合身体动作、去和患者进行情感交流。给听话孩子以赞许和鼓励、给老人以希望,给中年人以叮嘱。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和真情,而不仅仅是医院里冰冷的机器、刺鼻的空气苦涩的药片。医患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护士可以在这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药物、饮食、睡眠调理
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疾病初期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及时给药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缓解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患者心理安慰。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过敏反应等症状、病情康复情况等多方因素,适当调整药物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症状,进行药物注射时,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注射易过敏的药物后要注意药物疗效、病人对药物的反应、药物副作用,掌握及时的抢救方法,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准确性、疗效性。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多食用高蛋白食品、适量食用水果、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 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对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呼吸系统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对环境比较敏感,易感程度强,受环境改变,心理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它们的工作、生活等常会被疾病困扰,长期会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等,不好的情绪又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对呼吸内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掌握病人病情动态,药物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在掌握呼吸系统的常规护理方法时,应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医患工作的展开,又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结合患者自身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做到治病先治心,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