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保密原则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互相熟悉,在谈话中学生担心影响形象或损害利益,不能敞开心扉;辅导员也不能抛开教育者角色。其次,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后,部分辅导员缺乏继续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再次,辅导员精力有限,对储备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信心。最后,90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情感外化强烈,集体观念薄弱。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一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的构建日趋稳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已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较健全的心理督导网络。其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再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意识是关键。一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一)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的途径

这条途径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咨询中,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弊端,这意味着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途径

大部分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第一时间选择倾诉的对象就是同辈好友、室友等,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情感外化,成长于各种网络、多彩的现实社交圈。同辈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互助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较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中分工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

分工实施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趋势之一,且在专业化建设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专门实施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使辅导员服务管理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更具实效性。

(四)辅导员与校内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的途径

首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讲座等,并积极参与配合,通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部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学院挑选有执业资格、最好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起配合完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组织、指导团学会心理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系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再次,挑选已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经验和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有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作为坚实的后盾。

(五)辅导员参与课程授课途径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根据以往教育部的调查及学者的研究,三成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65%。在一些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疑似症状检出率在13.20%~22.40%之间,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问题、敌意及焦虑五个方面。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按照1:3000-4000的比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按照这一比例的话,专业人员任务繁重,再加之有时还需处理其他行政事务,仅凭专业人员力量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因此,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辅导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普遍的年龄优势

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和大学生的年龄相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所以沟通起来更为顺畅、更容易产生共鸣。辅导员同样具有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因此,和其他教职员工相比,辅导员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的指导优势

随着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增强,新生从入校至毕业一般由一名固定的辅导员负责。较长的相处时间里,辅导员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这使辅导员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予以指导。对于有些复杂、反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能够进行连续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可以彻底地解决问题。

3.具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优势

现在,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入职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辅导员都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多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即使对于没有师范教育背景的辅导员来说,他们在入职之前都接受了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岗前培训,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此外,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增加了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组织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辅导员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等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通过参与各类比赛活动,增强班级成员了解交流的机会,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2.完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即使这一规定在所有院校中都得以实现,辅导员仍很难准确掌握两百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辅导员可在每个班级、每个寝室分别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水平。通过建立严密的第三级心理健康防御体系,辅导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于表达,或出于对事情私密性等其他因素的考虑,他们虽然有求助的意愿但没有求助的行动。网络的普及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QQ、电子邮件,学生不用露面就可以向辅导员咨询求助,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宣泄心中的苦闷,缓解心理的压力。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QQ空间、博客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调适的经验和技巧。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学生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好心理健康普测工作,为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并予以重点关注。此外,要对重点学生追踪观察,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其心理档案进行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表征

(一)利己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egoism),一译“自我主义”,指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定向系统,也即在观念和行为上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让人利益的倾向或人格特质。其思想核心是自私自利,最初表现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漠不关心,进而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对象和手段,最后形成个人自我中心主义。[1]90后大学生虽然价值观念主流积极向上,社会责任感强,积极投身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抗震救灾中。但是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却很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先要考虑到是否对自己有利,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回报,做任何事都是以利己主义为前提。

(二)依赖取向

依赖取向亦称“依赖性格”,其特征:凡事依赖他人,生活靠别人供给,听凭他人支配,被动、屈从、怯懦、贪婪、轻信。具此性格者的人生信条是“一切依赖外界”,当其“供应来源”受到威胁时,便感到焦虑不安。[2]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上依赖父母,精神、学习上依赖网络。父母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凡各种费用皆由父母来承担,所以在生活上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也倾向于首先向父母寻求帮助。

(三)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价偏低,总觉得自己不如人、轻视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通常有两种表现:正向表现,反向表现。正向表现是指该心理特点的适切的表现,如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往和沟通,不喜欢发言,羞于表现,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一正向表现往往会引发空虚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反向表现是指与自卑心理反向适切的表现,是一种反向补偿心理,如爱炫耀,过度张扬,经济不富裕却喜欢挥霍,攀比嫉妒,标新立异,这种反常举止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自卑,害怕失败受挫,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反向表现的同学一经师长或同学“教导”便容易引发其叛逆情绪。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二、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观多元化

90后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使社会浮躁之风悄然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风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几乎成了必然结果。90后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都很强,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生长环境比较优越,没有经历过祖辈父辈的生死与贫苦,加之西方各种思潮及实用效益思想的传播,使他们更加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重实用、求实惠,强调个人利益,形成相对错位的价值观人生观,利己主义倾向明显。

(二)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家长的过度保护90后大学生的父母经历过经济波动和艰苦奋斗,知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不愿子女再受到委屈和挫折,且90后家庭一般都是“四加二加一”模式,隔代的祖父母对独子更是宠爱有加,把他们当成整个家庭的中心,几乎有求必应,从幼儿园到高中都给予最优越的生活及教育条件,一切事务一手包办。现代社会家长的双职工现象普遍,导致他们没有足够时间与子女交流,形成对子女的情感忽略。而富有家庭学生衣食住行上表现出来的优越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望尘莫及,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

(三)自身因素

90后大学生求知欲强,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对于自我发展的期望也普遍比较高,但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各种能力积淀不足,在面对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挂科、班干部竞选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形势严峻等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压力增大,无助感、失望情绪滋生,自卑焦虑等不健康心理随之产生。90后大学生从小成长于家长的过度保护下,自己的要求往往都能得到满足,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少,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心理相对脆弱,不能积极面对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长期积聚,导致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出现。

三、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应对之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消除师生间主客体地位关系,变师为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直接辅导和间接辅导相结合。直接辅导主要以面对面的谈心为主,谈心是一种可以深入到主体个人特殊问题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有效的交流,辅导员能够更加的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间接辅导是非面对面的接触,借助于一定人或媒介的辅导。间接的辅导方式可以减少学生面对面交谈时的紧张感,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同时给学生更多理性思考空间。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是未形成正确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只关注当下的感受和一时得失,未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前面临的问题,未能充分理解现在的经历之于人生长河中的作用和意义。面对西方各种思潮以及效益思想在我国的渗透,辅导员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注重进行信念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集体主义的信念,以及爱国的信念等。

(三)加强信心教育,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挑战自我的成功。因而自信心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自卑现象,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培养起与人交往的能力,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评价,摆脱不健康心理。对于贫困学生,要注意培养其积极的压力认知和心理品质,宣讲逆境成才事例,引导其正确看待贫困与逆境,同时要做好扶贫助困工作,通过明确国家奖、助学金对象,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给予特困补助、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扶助。只有经济上的压力得到缓解,精神上的压力才能更快解体。

参考文献: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7-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E.P.Seligman发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以往沿袭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各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导理念,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途径。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人的众多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充实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中心。

二是个体层面,以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

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组织系统,并提出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

2 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上,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消极模式,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诠释 运用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模式,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资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效能。

1)培养积极品质,强化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把目标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复和治疗,而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通过重建学生的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内心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能力,消解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2)重建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鼓励和赞扬,强调积极向上的一面,建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3)扩展目标设定,关注大众幸福。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所有学生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拥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优化配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所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完善学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让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倡导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系统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关注积极层次,释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践行积极生活,树立学生榜样。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寻找和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自信、乐观和阳光的态度感受生活、面对工作,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热情、谦和的形象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消解学生内心疑虑,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学习积极理论,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对先进心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需要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核心思想,尝试运用其指导下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方法设计并举行相关活动,构建学生成长积极环境,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3)建立积极信任,贴近学生实际。建立与问题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询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辅导员在层层递进的交谈中,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优点,并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彼此敞开心扉,深入交谈,促使学生主动地描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最本质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示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一切从积极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途径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

积极测量,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用于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员在获取学生基础信息之后,能够充分地就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培养,比如在言谈中夸赞学生在演讲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等,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

积极干预,培养积极人格 实施有效地积极心理干预,客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用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较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化解问题心理引发的危险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应立刻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包括以往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定期约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并扩展至校园广播、报刊等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在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中,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生活的本质,用自身的积极潜能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积极引导,构建积极系统 积极体验的形成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因此,辅导员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组织系统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不仅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存在感,还能使其得到最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例如,为所有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自信、幸福、乐观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关注出现重大变故或者遭遇重大灾难的个体,帮助其尽快调整心理不适。构建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保证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有力保障在辅导员角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彼得森.积极心理学:构建快乐幸福的人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8.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从字面意思看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现状并非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方面,加上辅导员对学生比较了解,发现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囊括在辅导员职责之中。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现在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日常事务多且杂,信息员制度必不可少。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以利用同学之间一块儿上课,一块儿休息等便利条件,及时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现状。信息员制度,不仅要做到每个班、每个宿舍都要有信息员,对个别特殊心理问题学生,还要具体到个人,一个信息员负责一个心理问题学生。该信息员要对该同学熟悉,在一个宿舍,热情、有爱心,如果发现该同学有异常表现,能立即报告辅导员。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健康心态面对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关心爱护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带动学生,而且要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懂得学生管理业务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结合高校改革实际的基础上,联系青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不断与时俱进,广开思路,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德行上的贤师、心灵上的明师、能力上的高师,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把他们真正成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3]田智、韩素贞.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职业圈,200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