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管理效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集体备课,采取板块分割,各据一方,精心准备,共享精华。
以往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只是照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这种简单、被动的抄袭备课现象,根本不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会使教师陷入思维抄袭的极端,失去自我,专业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我校采取教学内容板块分割,学科组教师各据一方,精选内容,精心准备,各抒己见,共享精华。
具体做法:在期初备课甚至在假期备课中,将教材中的所有板块分割给备课组的每位老师,做中心发言的准备。要求老师将所负责的板块的教学内容,通过解读,吃透拿准。解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及板块的综合检测。还要将与本板块相关的知识链接到中心发言中,辅助备课。集体备课时,以合作为载体 ,以互动碰撞为魂,博采众长。集体备课后再修整完善讲义分别印发给组内其他老师作为资源共享。其他老师在个人备课时,针对自己的学生将个人的见地融入,形成一套既有共享又有个性的教学机智——教案。既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又精练解读教材之功,更使老师的专业得到成长。
二、打磨“五段三动”课堂教学模式,绽放课堂生命活力。
如何将教者备课储备积蓄通过教与学转化为学生的积蓄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以来,经过思想发动、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究,我校提炼出了“安达小学学科生命教育‘五段三动’式教学模式”。并做为我校“十二. 五”课题研究。
“五段”是指:学(初学感知)——思(深思质疑)——议(合作探究)——导(启智交流)——测(侧学验收),充分体现以学生生命活动为线索,发展学生各项能力;“三动”是指:目标牵动——合作带动——测学推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体操作程序:依据教学模式结构,首先由教师根据将要教学的内容,设计前置性作业,作业中有一定的情境、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学生独立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在此时起目标牵动的作用。再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能提出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重要,标志着学生智力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 学生问题提出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开展研讨,借助课件展示,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动手操作,师生共同探讨等,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则在此时起合作带动疏导作用。最后,在师生研讨达成共识后,使新知系统化。再做教学目标达成度检测,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迁移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升华。教师则在此时起评价、推动的作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生本”思想。
目前,我校首批实验教师正在尝试以此模式进行教学,学校各层面的领导和各级骨干、名师都深入课堂,利用汇报课、对比课、研究课、竞赛课、开放课等多种形式来践行学科生命教育这一理念。从研讨、反思中,我们体验到了这一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改革创新作业设计的内容及评价方式,让每个生命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校把学生作业分为三层面:第一层面是前置性作业,第二层面是巩固性作业,第三层面是自主特色作业。
前置性作业,多以题签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学生依此进行课前的查阅、搜集、整理、解答、质疑。评价方式采取学生间的相互“赏批”。让同伴见证同伴的博学。
巩固性作业多以练习册、章节检测题下发给学生,每课后进行一次。评价方式采取教师批阅、反馈,检验教学的成败,以便弥补。另外,教师每周要针作业给学生一次总评,达到与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目的。
特色作业属于学生的自主动作,是学科作业的拓展,不限量,不限时,不限形式,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做学科综合性学习小报、可摘抄、可绘画、可粘贴、可设计学科趣味题。这项作业体现了学生的学识综合能力,随时展出来,不需要老师批阅,只做为学生间的赏议。
四、改革创新辅导环节,兴趣为根,激励为原动力。
每个集体都存在差异,对此必须有应对的策略,不能只停留在补差这一环节上,还要关注特长学生甚至超常学生的成长。在这方面我校采取“辅优”的做法,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从难度和量上满足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当“小先生”,激励优等生,使他们不仅学会,还会学,推动他人学。针对学习潜能生,每位教师都有帮扶计划。每位任课教师重点帮带三至五人,采取以兴趣为根,课上关注他们的课堂参与,课下倾斜辅导,同伴“一帮一”带动等方法开掘、调动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经过多次听、说、读、写、算、画、演等形式验收后,合格的,“脱困”归队。经过两年的坚持,大部分潜能生得以转化,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能从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潜能生队伍在缩小,优等生队伍在扩大。
五、改革创新质量监测方式,以单项能力的强化,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校根据学段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要求,上学期,采取各学科单项技能强化训练、监测。主要是,听写、积累背诵、口算、表达、操作等。各学科组依据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将单项监测内容确定。如:语文学科的低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拼音基础学习,为识字打基础;汉字的书写与积累。过拼音关和听写关。中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背诵积累,过背诵关。高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口语丰富、有序表达,过表达关。这样,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这几项技能都经历过强化训练,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义的项目管理是指作为管理的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在明确的可利用资源的约束下,为完成某一已明确的预期目标而专门组织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一次性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这种性质的活动越来越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目标,是基于实现项目的3约束――进度、成本、质量。随着研究理论的深入,现代项目管理不仅是指对于项目的管理,而是变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即通过项目进行管理。从通过项目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项目管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项目”,不再是仅局限于对一个项目的管理,而是需要整合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考虑,项目管理成为实现整个组织所开展的、持续的管理活动。而且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普遍脱离了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仅仅是在管理项目。众所周知,在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一般称之为显性成本,而事实上还存在着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这3大隐性成本,往往项目管理的效益水平体现隐性成本加显性成本并通过显性成本反映,而我们目前忽视了隐性成本的存在,所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笔者2008年8月在中交某集团下属的某一铁路项目部进行调研,该项目共包含铁路站场2座、涵洞50余座,特大桥、大桥、中桥20余座;路基及站场土石方100余万方。该项目部设项目经理1名,副经理5名,总工1名,书记1名,部室11个,管理人员110人,下有分包队伍10余支,施工人员600人,作业队伍可谓相当庞大。该项目自2006年初入场,原计划工期2年,至现在已经施工近3年,延期1年,因为延期必须追加各项管理成本,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严重,呈现亏损状态。针对造成亏损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实践应用水平分析及对策
该铁路项目自2006年初入场,原计划工期2年,至今已经施工近3年,延期1年,因为延期必须追加各项管理成本,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严重,呈现亏损状态。笔者通过深入一线,发现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项目实行3级分包,从项目业主到作业队,层层分包,造成管理与施工建设脱节,由于项目业主缺少必须的铁路建设知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的不当,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而实际的项目建设方项目管理知识不足,缺少有效的项目管理,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二是项目业主对总投资中细项估计不足,融资能力有限,单是征地拆迁,追加投资高达5亿元人民币,限制了工程进度,因进度迟缓导致经济效益不佳,人员待遇得不到保障,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工程管理中的进度管理缺乏力度,效益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质量管理缺乏适当的规程,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理论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项目经理对于项目成本管理认识不足;项目部管理人员之间项目管理任务不明确;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不符合项目现状;项目激励措施不得当。
首先,项目经理应该与客户明确系统规格,与公司确定项目成本,再确定合理的开发进度。公司和项目经理之间的责任要明确,因为项目成本的决定因数最大,规格和进度都可由增加成本来增加和加快。若由公司来控制,项目经理可根据规格需要而延长开发进度,或根据进度需要随意增加开发人员,很容易超出项目成本范围。若可以由项目经理来控制是最理想的,但若要保证公司的利润,需在公司和项目经理之间明确责任和约束。
其次,项目管理人员之间要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应该由项目经理来组织并和参与项目的所有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工程部经理、财务主管和外联方项目负责人、施工负责人等,明确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项目分析和评估;项目计划的制定、调整项目经理根据项目计划来安排资源需求并根据时间表跟踪项目进度;与客户方沟通、与项目团队成员沟通、与公司领导沟通、与其他协调部门沟通;项目组织调整对所有参与人员的组织以及协调他们的工作;风险分析及处理,确定、分析项目风险并确定其优先级,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更新风险列表,反映项目当前状态。
再次,制定确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制度。总结出切合实际的项目管理制度,要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制定,或请项目管理顾问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总结制定。应尽量避免制度“学术”化。关于项目管理制度实施要首先制定实施计划,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若没有具体的实施或没人监督实施就等于没有制度,且会造成违反制度“合法化”的风气。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正,逐步完善。
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套良好的激励考评制度有利于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可以将责任、业绩、效率和奖励捆绑在一起,实现项目的最终目标。
二、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分析及对策
目前项目管理人员铁路建设及管理知识匮乏。进入铁路市场以来,项目部不断加强对铁路管理知识的学习,但仍有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协作队伍缺乏自我保护主动性和维护良好施工环境的自觉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文明施工意识的教育。
一是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
二是以班组为重点,优化企业现场管理组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所以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
三、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水平分析及对策
对每一项工程,施工企业在投标时都会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市场的行情、竞争对手的情况及企业自身的实力报价,该报价对企业的赢利情况做了预测,预估出企业未来的获利情况。一旦企业中标,组建项目经理部之后,公司再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预算,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预算编制项目的成本计划,对项目拟投入的成本进行测算。在实际测算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公司承担经营风险(如低价中标、工程款拖欠及材料超常规的涨价等),项目承担管理风险(如返工损失、工期拖延及被业主索赔等),然后再与中标价作对比,确定项目上缴公司的费用比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的项目管理目标,公司与项目经理责任状作为考核项目的基础。一旦项目目标确定,如何控制成本,节约支出,让每一项支出均控制在测算目标范围之内就成为项目成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项目从实施的开始,就须制定降低成本的具体目标和方法,从而有计划、有措施地控制支出。经验表明,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很多,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可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项目管理费用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总结出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的3个方面的内容:
(一)成本管理方面
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成本控制实施细则,将工程成本按预算控制、技术保障、生产管理、财务核算4个环节控制,即按照定额及工程实际确定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尽可能详细分解到每道工序或分项工程中;对各相关部室进行交底,由各部室进行方案比选优化,做出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及降耗措施,在生产管理上严把物资、设备、人员3道关口,合理组织、严格落实保障措施;每道工序或分项工程完成后汇总至计财部,由计财部按旬、月、季、年进行核算,如在施工期间发生成本不正常波动,立即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成本控制在目标之内。同时,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力度,在日常的财务收支管理中坚持收支两条线,资金支付手续完善,使用计划安排适当,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物资管理方面
物资管理严格执行该铁路项目筹备组和指挥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甲控物资采购严格按照业主和指挥部的文件要求,进料完全控制在甲控物资的范围内。同时,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做到货比三家,保质保量,严格控制物资的消耗成本;加强物货的质量跟踪管理,严格按照ISO9000的标准执行。另外,还要重点抓好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加强生产一线班组的用料管理和储备管理,及时了解掌握生产现场的物资存量,为施工生产提供足够及时的物资保证。在设备管理方面,项目部对自有设备及租赁设备统一管理,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在每台设备上放置操作规程及安全使用规则牌,成立机械修理维护班,制定设备保养维修计划,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并解决机械设备发生的突发故障;实行每机专人负责制,对设备不定期抽检,根据抽检结果,对负责人进行奖惩,调动了操作人员的积极性。项目部应同时注意做好机械调配使用,机械设备在工地发挥了最大效应,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技术创新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并注重在工作中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项目部管段内的路基软基处理施工,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试验检测,并把各项记录数据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软基处理方式对软土路基的处理效果。同时又把路基分层施工的理念融合到软基施工过程中,对地基处理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特别是强夯施工,运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把施工纪录、沉降数据及地基承载力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了强夯工艺的技术参数,并运用于整个强夯施工过程中,受到业主专家的高度好评,软基处理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软基处理已申报了由太中银铁路指挥部组织的科技研发项目。
关键词:工程项目;效能监察;管理;实施要点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对更高的生活水平的追求也随之而来,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先进的施工技术,新型的管理理念在我国迅速得到了普及,促进我国的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但是,在不少的施工项目中,仍然存在着质量、进度、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施工管理人员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整治。由此,提出了效能监察管理理念,采用这种新的管理理念,结合更加完善的施工技术,使施工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1. 工程项目管理效能的涵义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的实施涉及到了许多方面,这些方面由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受不同的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实施过程的影响,管理效能的实现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工程项目的甲方的角度出发,不断实现对工程管理效能的提高是承包商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施工企业降低内部制度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以及维持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2. 工程项目管理效能实施要点
2.1 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合理的组织模式
在多个项目之间,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会相互结合,而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就是对这种结构形式的重要反映,也是对管理职能横向分工和层次划分的重要体现。由于项目特点、企业文化、目标风险等方面的不同,承包商最终选取的组织结构也会因此有所差异。当前投入使用的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种,即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每种形式都有其特殊的应用范围。
2.2 改变管理认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主体,甲方,也就是项目工程的投资方,始终担负着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施工投资、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职责,不管是什么措施、理念、手段,在没有甲方的情况下,都是一纸空文。当然,人是该项工作的核心动力因素,因此,建筑单位必须要重视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在对人的管理能力提高的工作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转变管理人员以往的陈旧的管理理念。因为管理人员的思想决定着他的行动,其素质水平决定着管理效能的提高与否,是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前提。注重对人员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管理责任心的培养,加强对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提高是使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得到提高的保障。
2.3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高新科技支撑下的信息化技术使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便快捷,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的许多方便。在建筑工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建筑工程工作的进行更加方便、高效和快捷。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对工程项目的能效监察管理,可以大量减小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强度,使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为建筑工程更加有效地进行下一步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严格强化施工过程的科技性,大大减小了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投资、安全等的监督工作负荷,提高了甲方的工作效率。
2.4 做好效能监察,提高管理效能
建设单位的甲方的职能之一就是严格根据施工合同的工期,确保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效能的监察,效能监察可以有效帮助工程管理人员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能,因此需要深入开展对工程招投标的效能监察。只有规范地、毫无遗漏地、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带着目的、不间断地对效能监察进行实施,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效能监察管理的顺利进行,促进项目管理的规范合理,进而促进整个建筑项目的高质高效地进行。
3. 总结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正处在如火如荼的运作阶段,对其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更高,随着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多和日渐复杂,对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的需求也更加严峻。新的研究结合了高新科技信息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利用效能监察管理来服务于工程项目中的管理工作,使工程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效能监察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实施,使工程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分别获得了较好的提高,为日后建筑项目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曹宝华.浅析项目管理中的效能监察[J].企业与文化,2008,6(3):28-29
[2] 朱建勋.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效能监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9(1):117-11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54-04
一、关键能力提出的背景及其本质特征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对劳动者群体和个体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单一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已不相适应。关键能力指的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腾斯(Mertens)对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和劳动力市场进行研究后,给“关键能力”下了一个明确定义,并将其看作是“进入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拥有关键能力的从业者能快速适应职业变换,在新环境下和新职业中重新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职业需求。
在梅腾斯(Mertens)之后,很多国家的学者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德国学者雷茨(Reetz)、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等人对关键能力理论做出了重要发展。雷茨(Reetz)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做事能力和智力成熟度、社会能力和社会成熟度、个性能力和道德成熟度。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则重视将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他区分了三种跨专业能力标准:跨学科和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与个性相关的能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及信息网络技术成为新时代的代名词,面对瞬息万变的职场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关键能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尽管各国学者对关键能力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其本质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笔者对其加以总结后认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强调学生工作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强调现代社会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学习、工作及共同活动的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的不断变革加速了职业的更替及职业流动,因此,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终身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必然要在工作后继续学习进修。学校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并不断学习,以提高个体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适应性。关键能力不仅是个体的一般智能结构,还应包括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总之,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独立于特定的工作岗位,适用于任何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是职业发展和生涯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二、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为代表的“智”造引领、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代表的产能转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代表的创新驱动,作为各产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三个突破口,为我国产业升级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升级,面对职业与就业形态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生涯发展需求日益凸显。高职教育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升级的教育,这就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具备从事多种职业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应对现代化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职业适应能力等,即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关键能力的人才。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具有下列与普通高校教师关键能力不同的特殊性:一是职业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关注职业生涯发展,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转换能力,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多元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是实践性。高职教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贴近真实的企业岗位生产实际和工作流程开展教育教学,突出实践性,帮助学生形成能胜任工作岗位所需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三是应用性。学以致用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教会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知识,将实习技能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四是创新性。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创新发展的本质是人才培养,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长期使命是提高学生的发展力。
综上所述,未来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技能型“蓝领”,而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银领”。从培养目标反思教师素质,要求教师练就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关键能力,主动适应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要素之一,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高职教育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要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和指导,将其实践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对职业领域中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迁移应用于实践,教会学生“做”、解决“为什么做”等教学活动和教学关键环节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专业建设能力
高职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更直接地与产业行业相联系,与技术进步保持一致,不断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其专业设置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性、前瞻性进行预测和论证的能力,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即高职院校教师要具备平衡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的能力,具备做好专业发展与规划、专业群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等多方面专业建设系统工程的能力。
(三)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社会服务职责要求教师能够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从事应用性科研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因此,教师应具备围绕企业中具体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等问题开展企业设备升级改造及关键技术研发的能力,具备积极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能力。教师在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服务的同时,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跟踪和应用水平,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学习能力
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全球经济,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自觉学习能力,及时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具备反思和创新精神,努力发现教学规律并升华到理性思考,促进自我发展。
(五)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首先,要认清学生特点、社会需求与高职培养目标,以来自工作领域的要求作为参考,同时考虑学生的发展和职业生涯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高职教育理念;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
(六)应用技术研发能力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对于教育者而言,应用型科研能够为教师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大大提高其“双师”水平;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学生在广泛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操作和实践水平,而且能逐步养成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推理等能力。因此,如何实现应用技术的传承、如何应用与创新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新课题。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以解决实际生产运营问题为目标,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发展实际,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确立研究对象、找寻研究方向,以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使三者协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机制与策略
(一)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机制
1.以规范性制度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有序运行
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使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有章可循。要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到企业顶岗锻炼,与企业密切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要积极探索建立职业院校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半年以上),然后上岗任教的制度。企业可以制定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对新教师实践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将到企业实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统筹管理,提升教师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及教学设计能力等关键能力,并保障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化、培养机制稳定化、锻炼途径专业化、培养方式多样化。要健全系统培养制度。全面推进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重点提升新教师职业教育认知水平、教学设计能力等关键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在岗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技术服务开发能力等关键能力;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协调机制,为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机会。要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出台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教师按要求完成国家、本市、学校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学分)数,解决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升教师学习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促进教师关键能力可持续发展。
2.以激励性制度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
制度能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实效,关键在于激励效应如何。因此,应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方面,要出台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关键能力要求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突出学术性与实践性、学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实施能力和业绩导向;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重视应聘者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技术技能服务等方面的业绩,对贡献大、业绩突出的教师优先聘用,激励教师关键能力培养。在待遇方面,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聘期任务、责任大小紧密联系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从而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岗位职责、聘期目标等,为教师职业生涯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以约束性制度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
制度的出台或许不易,但制度的执行比制定可能更为艰辛,其中,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制度的执行尤为关键。要制定包括教师聘期目标管理、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建设及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制度,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能力达标、科学研究能力达标等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将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研发等作为关键指标,引导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工艺改进等技术活动,实施企业服务项目,提升教师教学设计、应用技术研发、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关键能力,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二)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1.以开发新专业为载体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新专业开发是提升教师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新专业开发与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对所在区域产业项目与学校专业对接开展专项调研,召开行业企业人员、技术人员、教师等参加的对话会,对学校所在地产业发展现状、专业建设现状及对接情况、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支撑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这一过程既是新专业开发的过程,更是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过程。
2.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参与构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教具,设计创新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产品推广、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等关键能力得到培养。
3.以承办、参与全国技能大赛为载体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技能大赛是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升教师关键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通过赛项开发、指导、参加大赛等途径,能够贴近行业企业、贴近竞赛装备、贴近赛项内容,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等关键能力。
4.以开展培训、技术服务为载体提升教师关键能力
高职院校应按照企业需求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职业培训。要组织教师开展技术推广、咨询、扶贫等服务项目,参与企业新技术开发,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帮助,从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等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静.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谈高职教师能力标准[J].时代教育,2011(5):199.
[2]吴宏岳.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内涵和理论依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4):53-56.
[3]任波,孙玉中.探析高职教师能力标准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9-50.
[4]任伟宁,滕祥东,顾志良.高职教师的关键能力和师资队伍结构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7-29.
[5]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0):56-59.
[6]曹海英,冯海燕.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基于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J].学理论,2011(22):180-182.
[7]李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21-24.
[8]张巾帼.项目驱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89-92.
[9]林宇.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10-14.
【关键词】中小企业主 管理能力 企业成长 影响因素
1.提出问题
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和难以替代,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压力的解决。但是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从许多失败企业的案例来看,由于企业主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规模的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管理危机,逐渐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和持续经营的桎梏,甚至最终使企业走向死亡。虽然企业的寿命只是企业成长的一个方面,但是至少从中可以折射出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关联。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管理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将企业家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 缺乏实证支持。本研究将从管理能力的各个因子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进行多维度量化研究,以论证企业主管理能力在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关键性作用。
2.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由McClelland和Boyatzis 在1982 年首先提出,主要指的是组织的决策制定者个人的胜任力及应该具备的行为。Woodruff(1990,1991)和Burgoyne(1990,1994)在McClelland和Boyatzis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强调管理能力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Adam和Chen(1993)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在商业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的管理能力,并且每个领域内由个人特质、知识和技能所构成的能力各不相同。梅尔.西尔伯曼 (2004) 认为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书写报告和建议书能力。程博(2010)将企业家管理能力因子项定义为计划能力、分析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控制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人事管理能力。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管理能力应由人格特质和管理技能两部分组成,将企业主管理能力定义为企业主依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技能,获取、利用资源并实现资源增值,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能力,分为决策管理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人事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内部沟通,即传达信息能力和调节冲突能力;外部沟通,即人际关系能力)四个因子。
学者们普遍认为,管理能力的变化程度因企业主的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历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本人内部条件和外界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内部条件包括个人过去各种经历的总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学历及所学的专业、个人的工作经历。除此之外,还与该人的性格意志、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凝聚其中的文化传统和家庭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外界环境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特征(行业发展阶段、员工规模、企业能力等)、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
2.2企业成长
国外对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歇尔和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将企业成长定义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而进行的扩张。彼得·德鲁克则认为, 企业真正的成长是在经济绩效和经济效果方面的成长, 即企业对经济及社会的贡献、对资源利用水平和获利能力等的提高。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是持续不断地扩大企业资源和不断优化配置未利用资源,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方式和界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本研究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企业在持续挖掘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整体扩张态势,它指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包涵了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由于量的方面更容易识别和衡量,所以衡量企业成长主要用销售额增长、产品产量和种类增加、就业人数增加、机构扩大或者以股票价格表示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增加等指标,其中,使用销售额增长衡量企业成长最为普遍(Weinzier,NystromandFreeman,1998)。为了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的成长,本研究选取了销售额的增长、利润的增长和员工的增长三个代表性的指标。
在影响企业成长因素中,不少学者都分析了企业家及企业家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家能有效改变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邱吉尔和刘易斯 (Churchill&Lewis,1983)认为企业家的个人目标、创新进取性、管理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等四个方面影响着企业成长。吉尔(J.Gill,1985)将业主5年以上的企业管理经验作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首要因素。
2.3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的文献综述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相关性
假设2:企业主个人特征对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具有调节作用
3.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了马鞍山市的中小制造业作为样本企业。集中选择制造业作为样本来源,可以控制由于产业差异性而导致外部环境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可以集中研究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关系。马鞍山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是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轴线边的节点城市,现有2.03万家中小企业,其中中小制造企业约8940家,占全市中小企业数的44.4%,95%以上的县(区)财政收入、100%的乡镇财政收入都来自中小企业。本研究选取了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和新型材料生产三个典型企业集群。该样本数据采集分为三个阶段:半结构访谈阶段、问卷设计和试调查阶段、问卷调查阶段。
在大规模发放问卷之前,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23位中小制造企业主管理能力进行质的研究,目的是了解马鞍山市中小企业主管理能力特征表现以及对管理能力的认知,同时为下一步问卷调查中变量的测量及问项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访谈结果表明,就企业主对管理能力认识和理解而言,现实情况与原来的理论探讨并无实质性差异,即理论中所述的管理能力与企业主自己所认知的管理能力非常接近,同时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企业主特别强调了人际关系能力和学习对管理能力影响的重要性。就企业主管理能力特征表现而言,被访谈的中小企业主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磨练,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关系能力尤其是在处理政商关系中体现的能力较强。但从整体来看,与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相比,经营管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在决策能力、经营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管理员工、凝聚员工、组建齐心协力的团队能力也有待加强。
在对中小企业主访谈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初始问卷,由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主个人信息、企业主管理能力和企业成长指标四部分构成。经过初步测试,修订成为企业主管理能力和企业成长共51个问项的最终问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2份,经过筛选其中完全有效的问卷106份,占发放问卷的94.6%,符合调查统计的要求。
3.2数据分析
3.2.1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
表1列出了本研究所设计的主要变量的Cronbach Alpha系数,由信度分析的结果可见,各变量的Cronbach Alpha值界于0.783一0.795之间,即调查数据是可靠的,适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和分析。本研究对所有变量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 由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1)可知,各变量基本显著相关,符合理论认知,即本问卷调查设计较为合理。
3.2.2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模型1.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回归分析
模型2.将企业主个人特征引入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回归分析
企业主个人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管理经验、个性特征等。
以企业成长(Y)为因变量,企业主管理能力(X1)为自变量,企业主个人特征(X2)为中介变量,用如下多元回归模型表示其关系:
Y =β0 +β1 X1 +ε
Y =β0 +β1X1+β2X2+β3 X1 X2+ε
本研究用 SPSS17.0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首先将数据(仅包括企业主个人特征、企业主管理能力和企业成长这些数据,而包括成立时间、注册资金、员工人数、管理层来源、企业发展阶段、政府支持与否在内的企业特征为控制变量,不进行处理)标准化,然后加和平均,最后回归分析。
模型1 的R值为0.387、R2值为0.150、调整R2值为0.137,F统计检验显著;加入企业主个人特征的模型2,R值为0.502、R2值为0.252、调整R2值为0.229,F统计检验显著;因此模型2的拟合效果更好,即企业主的管理能力影响企业成长,同时企业主的个人特征影响企业成长。
表3显示:模型1、模型2的所有变量系数的t检验Sig.值均小于或等于0.05,说明这些变量对模型的贡献是显著的。同时,容差大于0.1,VIF小于10,故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4.实证研究结果说明
4.1企业主管理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企业主管理能力的各因子与企业成长的各纬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别在于显著程度的不同,即企业主的各项管理能力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利润增长、雇员增长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作用的效果有差别。总体而言,决策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贡献最大。沟通协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贡献超出了想象,这可能和取样有很重要的关系,由于研究的是马鞍山中小企业,而近年来马鞍山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这就为企业主拓展政府关系能力提供了必要和可能。对于企业主来说,利用政府关系能力往往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源,包括重要项目的审批、资金、厂房等要素。其他社会关系能力诸如与上下游企业和同行建立良好关系同样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利用这种人际关系网的滚动特性,可以及时收集充分的市场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主的关系能力对于企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企业主应关注这一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企业家管理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Sig.的值小于0.05),Beta值为0.542,因此可以认为验证结果支持假设1,这一研究结论验证了文献综述中学者们所阐述的观点。
4.2企业主个人特征对企业主管理能力及企业成长的影响
(l)企业主年龄对企业主管理能力及企业成长影响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主年龄对企业主管理能力有正向影响,差别在于显著程度的不同。这说明年龄相对较大的企业主在管理能力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如战略目标与计划的准确制定、经营思路的及时调整、资源的快速组合,而正是这些经验和基础在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企业主受教育程度对企业主管理能力及企业成长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企业主受教育程度对企业主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企业主受教育水平对企业成长也具有显著影响。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主学历集中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也占有一定比例。相对而言,高学历企业主因为其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宏观考虑问题的能力和总结经验的能力也较强,因此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而对企业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3)企业主接受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情况对企业主管理能力及企业成长影响
在定性研究过程中发现,受调查的企业主将学习作为一项主要活动,认为这是提升自己经营能力的主要措施。同样的结论也出现在后续的定量研究中。数据分析表明,企业主接受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情况对企业主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企业成长有显著的影响。企业主通过接受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开拓视野,因此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也更容易在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时产生新颖想法,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随之提升,决策能力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同时,在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以后,对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另外,很多企业主参加这种学习和培训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希望扩展自己的关系网络,为自己及企业的后续发展开拓新的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可能就会得到增强。
(4)企业主的管理经验对企业主管理能力及企业成长的影响
数据分析表明,企业主创业前的管理经验包括担任高层管理者的经历,对决策管理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企业成长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企业主先前的参与管理企业的时间越长,他在战略制订、管理技巧等方面就可能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整合和配置企业资源方面的能力也就越强,对企业成长也就更为有利。
(5)企业主个性特征对企业主管理能力及企业成长的影响
相关性检验显示,企业主的个性特征中的公正严谨性、对决策管理能力、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影响较为显著;情绪稳定性对与收入和利润增长相关性较为显著;思维开放性与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显著相关;和悦性与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收入增长、雇员增长显著相关。个性特征一方面直接对企业成长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对企业主管理能力产生正向影响而对企业成长产生间接作用。
在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将企业主个人特征变量引入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企业主管理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回归分析发现,R2值由模型l中的0.150变化为模型2的0.252, 调整R2值由模型l中的0.137变化为模型2的0.229, Beta值变化为0.686,表示在模型2中, 中介变量企业主个人特征对自变量企业主管理能力和因变量企业成长的作用过程具有显著的干涉作用,验证了假设2。
5.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培育我国中小企业主,提升其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企业主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修炼。中小企业主要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应该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和知识(包括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得如何管理经营,从而才能不断在变化莫测的先进科技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
第二,企业主应充分发挥人际关系能力,包括政府关系能力(与政府等部门建立良好的私交关系)和经营关系能力(与其他企业主以及上下游等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尤其是政府关系,这对中小企业尤其重要。前面分析指出,在既定的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和马鞍山的小环境下,企业主的关系能力对于企业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关系网络不仅在企业成立之初,即使公司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地建立各种私人关系仍然是中小企业主的一项主要工作。
第三,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政策环境对企业及企业主有重要影响,也有导向作用,政策的不连贯和不稳定使企业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影响企业主管理能力的发挥。在访谈中,有一项是“您对政府行为的感受如何”的问项,结果企业主最为关注的就是国家的宏观环境与政府政策、行业政策,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行业的管理水平。所以稳定对企业的各项政策对培育企业主管理能力和企业的成长无比重要。比如,稳定宏观的经济政策,形成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稳定对企业的管理政策,使企业主对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同时,政府应完善对企业的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企业主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优秀企业主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信息的信息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指导、市场行情信息和发展机会。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主协会,促进企业主交流与合作,并对协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场所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企业主协会及时了解企业主们的意见和需求,通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主和企业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Boyatzis: CEO du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longitudinal analysis [J].TegleManagementJournal,1982
[3]Adam &Chen:The deeouPling of CEO Payand Performance: Anagency Theory PersPectiv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
[4]梅尔·西尔伯曼:《职业经理人管理工具精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版
[5]程博:“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及其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2月刊
[6]李志、郎福臣、张光福:“对我国企业家能力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2003年第9卷第3期
[7]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8]Penrose,E.T: 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 ,Basil Black well Publisher,Oxford.1999
[9]贺小刚:《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