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科学与工程

海洋科学与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科学与工程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路基路面;路基病害;科学性预防养护;病害处治

我国现阶段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因此,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都应把公路的预防性科学养护研究和技术改造作为首要任务。

一、公路科学性预防养护工作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许多地区公路网骨架已经基本形成。在继续扩大公路网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使现有的公路网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公路的安全、质量和性能的预期以及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研究表明,及时合理地对路面预防性养护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延迟路面大修和重建,对维持良好的路面性能和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效益费用比至关重要。然而对于预防性养护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确定,具有很大主观随意性,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实施。

目前,对路面的养护一般采用日常养护,大都等到路况下降到最低可接受水平时,再实施罩面或改建措施,即所谓的“反应型养护”。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它的工作量和费用都远远高于定期维护,而且还延误交通。因此,为了维持高质量的路面而又不超出预算限制,考虑从传统的反应型养护方式转变为预防型养护方式,预防型养护实质上体现在路面维护。

二、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技术要点

根据公路建设工作总方针的要求,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此,应根据积累的技术经济资料进行科学分析,预作防范,消除导致公路损毁的因素,增强设施的耐久性,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基于上述方针,相应的公路科学养护技术主要可归纳为:因地制宣、就地取材,尽量选用当地天然材料和工业废渣有工程设施,以降低养护成本;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改善养护生产手段,提高养护技术水平;重视综合治理,保护生态平衡、路旁景观和文物古迹,防止环境污染,注意少占农田:全面贯彻执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加强桥梁的检查、维修、加固和改善,逐步消灭危桥;公路的改善提高应符合国家有关公路技术改造的方针、政策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施工应注重社会效益,保障公路畅通;养好路面是养路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质量考核的首要对象。

三、路面、路基工程预防性养护探讨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路面大多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沥青材料是热塑性材料,它对温度很敏感,受诸多因素影响,路面易老化,因此产生的病害类型很多。常见的有车辙、开裂、拥包、松散、沉陷、坑槽、麻面和唧浆等,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道路行车质量、行车安全以及道路使用寿命,而引起这些病害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设计原因、施工原因、材料质量原因和外界条件的原因。

为了提高路面的行车质量,对路面发生的各种病害要及时进行修补养护。目前,修补的主要手段是清除损坏部分,再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养护则采用罩面。由于热拌沥青混合料用于养护时,受到气候、温度、运距及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使损坏的路面不能及时得到修补,或者即使修补了,因沥青混合料温度不符合要求而影响到通行质量。此外,由于修补、养护材料类型少,有一些病害因没有合适材料而得不到有效治理。

路基和路面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结构物,且共同承担车辆的荷载作用。而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其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结构稳定、路用性能良好的基本条件。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与地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而路基工程一经完成,则路基的质量将主要取决于路基的养护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品质,必须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养护和维修,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避免路基发生严重的病害。

四、路基早期病害预养护措施方法

路基病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弄清发生病害的原因,经过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根治措施:

调查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如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情况,了解其变化规律,为防治病窖提供第一手资料;认真选线、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杜绝发生路基病害的人为因素,这是预防病害的积极措施;充分注意路基排水,治水是防治路基病害的关键。在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中,路基排水均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强养护、及时治理,以预防或减轻路基病害,并及早发现病害征兆。有利于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综合分析、积极根治,如采用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的开发建设等措施。

五、路基养护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为使路基满足密实、稳定、均匀的基本要求,必须采取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的措施,保持排水系统完好,路基各部尺寸和坡度符合规定,并及时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此,路基养护工作的内容包括:①维修、加固路肩和边坡;②疏通、改善、铺砌排水系统;③维护、修理各种防护构造物及透水路堤、管护两旁公路用地;④清除坍方、积雪、处理塌陷、检查险情、预防水毁;⑤观察、预防、处理翻浆、滑坡、泥石流等病害:⑥有计划地局部加宽、加高路基、改善急弯、陡坡和视距、使之逐步达到要求技术标准。

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措施:①路肩无车辙、坑洼、隆起、沉陷、缺口、横坡适度、边缘顺适、表面平整坚实、整洁;②边坡稳定、平顺无冲沟、坡度合乎规定;③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路肩水簸箕(路面拦水缘石出水口)、跌水并等排水设施保持无高草、无淤塞,纵坡适度、水流顺畅、进出口良好;④挡土墙、护坡及防雪、防沙等设施保持完整无损坏,砌筑伸缩缝填料完好,泄水孔无堵塞;⑤及时治理翻浆路段,使其尽快恢复到原有路况、对坍方、滑坡、泥石流等病害做好防护抢修,尽力缩短阻车时间。在上述养护工作中,要待别注意保持路基排水系统处了完好状态,因为水是造成多种路基病害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各种养护维修工作中,要保证工程质量,不可马虎从事。

六、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处治建议

通过现场实地考察,相关钻探、调查、检测结果汇报的基础上,与会各方充分讨论,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认识与处治建议如下。

1.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情况认识

(1)堰塘地基挖除并换填砂砾、下路堤及下路床换填砂砾、上路床水泥砂砾以及路面底基层、基层结构设计施工方法合理,路面基层开裂是路面底基层、基层施工材料级配、施工工艺、养生以及雨季季节性气候影响所致,右侧涵洞八字墙地下水涌流是正常现象。

(2)堰塘沟谷区高填路堤软基抛石挤淤、路堤土石填筑、上路床水泥土及填挖交接处格栅处理设计施工方法合理;沟谷区高填路堤软基挖除换填砂砾、路堤土石填筑、上路床水泥土及填挖交接处格栅处理设计施工方法合理。

(3)地基挖除、路堤土石填筑及上路床水泥土砂砾及填挖交接处格栅处理设计施工方法合理,路面基层开裂是路面底基层、基层施工材料级配、施工工艺、养生以及雨季季节性气候影响产生,纵向路基填挖交界处路面基层开裂是高填路堤沉降拉裂所致。

(4)部分桥涵台背脱空是施工通病,应对脱空桥涵台背进行处理。

2.泌阳至桐柏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处治建议

(1)堰塘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按路面基层开裂情况处治办法执行处理;右侧涵洞八字墙及部分路堤地下水涌流处做反滤层挡墙处理,降低并排除路堤地下水。

(2)高填路堤在路床、底基层、下基层、上基层处铺设高强土工格栅。上基层和下面层处铺设玻纤格栅,并在纵向路基填挖交界处上基层表面设置间隔5-10m切缝,切缝深度为1/5上基层厚度。

(3)路面基层开裂,上基层和下面层处铺设玻纤格栅,并在纵向路基填挖交界处上基层表面设置间隔5-10m切缝,切缝深度为1/5上基层厚度。

(4)对部分桥涵台背脱空进行砂砾石填充和密实压力注浆处理,压力注浆保证临近注浆孔返浆。

3.泌阳至桐柏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处治效果观测与检验

(1)建立上述路面基层开裂处的变形沉降观测,验证路基施工近8个月后的稳定状况。以便进一步完善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处置方案。

(2)对堰塘、沟谷区高填路堤处设置“软基高填路基沉降观测”起止标志,引导车辆安全行使。

(3)在部分桥涵台背脱空砂砾石填充和密实压力注浆处理后,进行其弯沉和承载力检验,并达到设计标准。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聚集了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是中国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最具潜力的城市。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实施和推进国家海洋科学与产业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

青岛是国家海洋科技力量配置较强的重点城市,聚集了一大批国家级海洋方面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具备成为海洋科学与产业城的优势。

青岛拥有国内最多的海洋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位居其问,有2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艘千吨级以上海洋调查船。海洋科技成果显著,在国家973计划海洋领域启动的14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在青岛,是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和技术交流中心。

从传统的海水养殖,到工程技术,再到生物医药,青岛的海洋生物科研能力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一些尖端科技项目甚至走在全球前列。以海藻、对虾、扇贝、鱼类、参鲍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五次浪潮”,就是从青岛发源走向全国的,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海水超过淡水、养殖超过捕捞”的两大突破,也使中国的水产品总量超过5000万吨,大大改善了中国人的食品结构。

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洋科研基地,该中心规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包括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国家深潜基地、公共科考船码头、海洋科研院所区、水产种苗基地区等,从而形成主题领先、组团发展的格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初步规划占地约2000亩,一期工程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一期计划投入约8亿元,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主体和3个新建公共科研平台。规划方案提出,将争取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由世界知名科学家领衔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海洋研究机构,跻身全球知名海洋研究中心之列。

在青岛,海洋科技人才辈出,共同为青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贡献力量。青岛市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数量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60%左右,海洋科研人员6000多人,占全国同类专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170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位。坐落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内惟一的综合性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学术实力雄厚,历史悠久,是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

青岛外海由于地球自转力量作用是永不淤积的地方,青岛的海洋有自然禀赋绝对优势,是中国沿海地区最适合建世界级港口、最适合发展滨海旅游、最适合发展高端海洋渔业的地方,而这三大产业正是中国海洋产业中最大的三大产业。

由于青岛外洋永不淤积的天然特性,又有适合安置海洋舰艇的天然港口,同时,又处在守卫北京、天津的门户位置,青岛的海洋国防布局有绝对优势,是中国布局海洋国防的最佳区域,也是建设国家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的最佳区域。

区域互动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青岛市建设国家海洋与科学产业城的战略思路是: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目的,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准绳,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目标,以海洋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努力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城、海洋科学教育城、海洋科学文化城、海洋科学产业城、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最大的海洋科学研究与产业城。

鳌山国家海洋科学研究城。按照“海洋科学研究功能区”的定位,即墨市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鳖山卫镇规划建设了面积达24平方公里的青岛鳌山卫小岛湾科学城,目前已引进国家海洋与科技实验室、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国家深海潜水器基地、六英寸晶圆封装测试等海洋科研教育与高科技产业项目。通过整体开发,这里将建成集海洋科研、高新技术及软件产业、教育配套区、滨海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滨海科技新城。

崂山区国家海洋科学教育城。按照“海洋科学教育功能区”的定位,依托崂山中国海洋大学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教育配套区,依托崂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及研发、孵化、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支持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科技企业群,形成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

市内四区国家海洋科学文化城。按照“滨海文化名城功能区”的定位,依托市内四区历史的、现代的众多滨海文化博览设施、滨海文化旅游设施及滨海历史文化等资源,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集中打造宾海发展的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突出建设滨海文化,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时尚之滨”文化品牌,建设宾海文化产业中心。

高新区国家海洋科学产业城。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联合中科院政研所制订实施专项规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和培育海洋科技企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

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海洋国防科学研究与产业城。配合国家建设强大海洋国防,在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选择合适地点建设海洋国防军工产业配套区,重点引进和培育海洋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使发展成为与中国未来强大海洋国防相适应的海洋国防科研研究与产业城。

抢占海洋技术制高点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1、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有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2、信息安全:分析本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与技术。

3、物流工程:物流工程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企业物流经营管理。

4、交通工程: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5、音乐表演:一门专业课,主要培养的是具有音乐表演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

6、摄影:摄影专业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电影、电视、广告、图片摄影摄像能力。

7、地质学: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

8、海洋科学: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海专业 海洋经济 钦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56-03

广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生产要素,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条件。然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生产要素海洋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海洋高等教育滞后成为了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一直以来,广西没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从而提出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广西高等院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在此情形下,钦州学院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开设、发展涉海学科专业“既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广西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广西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钦州师专的基础上改建钦州学院后,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努力培养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基础建设,保障涉海专业办学条件

涉海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尤其是航海类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不是随便可以办成的。它不仅要舍得投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多、实践性强,需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多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钦州学院虽然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设海洋相关学科专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办学基础薄弱,要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培养海洋人才,必须强化涉海专业基础建设,保障办学条件。为此,钦州学院切实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办学软硬件的建设,以保障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满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与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把涉海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内培外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涉海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成长;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市校结合对引进的教授给予合计45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费;对引进的船长给予教授的待遇。开设涉海专业以来,共引进涉海类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的教师14人,甲类船长3人,甲类大副3人,甲类大管轮2人。

二是建设与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对涉海专业实行重点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搭建涉海学科专业的公共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的目标,融合多学科优势,建成了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近几年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不断提高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了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

三是建立以保障涉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机制。开设航海类专业后,学校认真建立和严格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顺利了通过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许可的现场核验和质量体系审核。以建立船员教育体系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平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办学特色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服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多学科资源,建成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广西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利用意大利政府1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实验平台。这些科研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涉海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内涵外延建设并举,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仅靠一两个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是无法满足广西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广西要实施“海洋强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为海洋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群和相配套的研究平台。钦州学院为此不懈努力地探索实践着,强化内涵建设与适当扩大外延并举地发展涉海学科专业。

2010年9月钦州学院正式成立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学校以此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检查总结原有涉海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制定完善涉海专业设置、建设的各项管理办法,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创造条件开设新的涉海专业,积极稳妥地在条件较好的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经过重点建设与积极发展,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专业,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方向”,在“物流管理”专业增加“港口物流方向”,在“海洋科学”专业增加“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方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港口机械方向”等等,使开设的涉海专业(专业方向)达到了1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满足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还必须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钦州学院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海专业的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外,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工作,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努力建设,一批学科专业被列入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如“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被确定为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广西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被确定为广西急需人才专业;“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钦州学院还围绕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教学质量与海洋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钦州学院开设涉海学科专业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学模型及其在钦州湾海洋生态及资源管理的应用”、“大蚝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产品的开发”、“海洋星虫活性成分研究”、“北部湾红树林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茅尾海近江牡蛎环境效应评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等一批各级涉海类科研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涉海科研项目4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科研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77.85万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6项,获得研究经费75.8万元。学校还派遣研究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际海洋鲸类考察培训研讨”项目活动;参加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20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广西海洋局委托项目《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的撰写工作;承办了“2010年广西船员论坛会议”、“中国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暨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究会”。学校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能力

钦州学院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涉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学校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好地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的海洋专业人才,钦州学院加强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把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广西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为培养广西航海人才,钦州学院与广西海事局签署实施“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 强化相关涉海专业的建设,共建轮机航海实训中心。钦州学院按照航海学科专业的要求搞好教学硬件建设,组织好教学和船员培训;海事局在航海教育资质许可、建立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推荐和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便利。又如,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钦州港口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建构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今,钦州学院建成了“船员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船员培训许可证》,成为广西首家培养、培训高级船员的机构;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已建立校外涉海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提高了涉海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融合,建立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目标,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钦州学院下力气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涉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而且为实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良好有效对接铺造了道路。

面对新的形势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钦州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和先于其他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群内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人文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特色创品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使海洋高等教育在为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起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努力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彰显海洋办学特色,为广西的海洋科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黄家庆,黄孙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探索――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超英.教育支撑滨学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08

[4]林年冬.在创新中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2011JGZD020)

海洋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优势;学科建设;实践平台

近年来,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类等涉海类专业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模式,坚持“创新理念先进、管理高效、特色显著的海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的办学理念,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共同推进海洋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学校利用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拓宽办学渠道,企业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使学校和企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1、提供高校、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学院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以各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构筑与企业对接平台,加快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建有海洋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与海域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与浙江东海海洋研究院、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网箱养殖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为产学研共同体,与舟山海洋勘探设计院共建“舟山海洋与海岛研究中心”,与宁波企业合作设立科研创新基地1个,与舟山海洋环境生态监测站、舟山市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10多个。 其中就包括舟山市定海区旭旺养殖场,学院与该养殖场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基地,自2003年以来,先后有十余位中青年教师,以该企业为研究平台,参与6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计划的实施。同时,在学院相关养殖专家的指导下,该公司在养殖方面硕果累累。2003年在浙江省首创陆基工厂化对虾养殖技术,进行一年二茬对虾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生产。2003年秋季至2011年底,9年间共养殖17茬对虾,养殖成功率100%。累计利税2560万元,创造了浙江省围塘对虾养殖产量的最高历史记录和我国围塘对虾养殖单位面积的最高经济效益,这是学院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需要,亦是学院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学院与企业交流,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2、促进了特色化的海洋生物学学科建设

     海洋科学学院将多年的海洋类人才培养及科研前沿资讯应用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又反哺了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海洋科学学院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自身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及遗传与发育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瞄准行业共性、瓶颈技术,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围绕东海区重要渔业生物生态学和渔业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东海区渔业生物群体结构变动和资源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在东海带鱼、虾蟹类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优势,通过对虾、海蛰、石斑鱼、乌贼等品种的增殖放流研究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现海洋生物学学科依托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和省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形成两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和一个省级教学团队。本学科设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生态学、遗传与发育学等4个研究方向,以现代生物技术为研究手段,以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兼顾东海区域地理环境与产业特征,服务浙江海洋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学科特色。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科研总经费38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各种科研奖项21项,成果推广转化的经济效益累计达20多亿元。

    

3、构建了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转化的平台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通过与优势企业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让企业参与到学院教学中,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首先,企业参与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在海洋类人才需求方面的经验,根据企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议,促使“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通过邀请或聘任企业海洋类工程师到学校授课,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学院相关专业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促进员工理论知识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结果。最后,利用企业的优势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在优势企业的认识实习,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高学生观测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此项平台的建设,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与实力。

4、企业为高校带来市场需求的信息,为高校课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方向,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及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教育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企业是市场需求的载体,也是市场信息的创造者,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形成“供不应求”,同时“供不应求”为源源不断的生源打定基础,这就造就了高校飞速发展的潜力,相反的,若高校目前的培养计划与市场信息发生错位,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盲目的办学,或者是一直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与时俱进,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脱节,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那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海洋科学学院是一个偏向于研究性的学院,企业为学院带来市场需求信息固然重要,但为课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方向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企业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课题研究的主导性力量,课题的研究来源实际,成果回归实际。单以舟山市定海区旭旺养殖场为例,旭旺养殖场主要以对虾养殖为主,对虾养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创造了不少的新课题,据统计,学院以养殖场为研究平台的课题就达十几余项。而课题的研究成果反哺于对虾的养殖,在学院养殖专家的指导 下,养殖场亦是硕果累累,这就达到了互利双赢的局面,实现了科技转化为现实供给。企业是国际化的,其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形势,而企业的国家化又正好为高校的科研人员拓宽国际化视野,提供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途径,从而高校科研人员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研究空间。另外亦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弥补高校的科研条件不足,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

     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开展的多方面的产学研合作是有利的,不仅是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而且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相信随着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的深入,还会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模式,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常抗美,吴剑锋.海水池塘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1)17-20

[2] 刘永兵.关于省属高校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J],200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