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儿;疾病;呼吸系统

小儿由于本身机体和心理功能发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儿科门诊所收小儿病人多为呼吸系统疾病[1]。常有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础上治疗不理想会发展为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所以针对小儿疾病一定要及时了解疾病的动态和发病原因等情况,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小儿所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入选条件为:年龄为0-14岁,经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

1.2方法运用四川美康医药开发公司开发的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工作站进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

2结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占74.9%和54.1%,其中第一阶段呼吸系统患儿5213,第二阶段4389例。

2.1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气管异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别占24.2%和15.1%),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常发疾病。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发病存在着季节规律,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时,正是气候变化的时候。这个时期由于天气温度低,低温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肿胀,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从而使细菌、病毒、灰尘留于体内,进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儿肺炎的病因在当代还不清楚,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加严重,这也导致中国治疗方案日益增多,治疗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小儿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确报治疗的合理性。

2.2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2.5%和29.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为细菌性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关报告发现冬天是发生感冒频发期,同时发现当气候变化很大的时候感冒的概率也会提高。感冒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强预防,多喝水,保持空气畅通和清洁,注意身体表面的温度[2]。

2.3支气管炎和哮喘(两阶段分别占26.5%+10.1%和24.5%+9.5%)大多数的患儿第一次发作在4-5岁左右。发病机制不明,暂时认为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哮喘与季节有很大的联系,在温度突然变化时容易发作,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也是一种刺激方式,所以在春冬交替时容易发生。由于小儿发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疗很不规范,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治疗方案,刘昌玉等通过100例哮喘患儿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结论:秋季哮喘急性发作率最高,其它季节无明显差异。

2.4其它(分别占16.8%和31.2%)急性感染性喉炎,特点是其发作快,常伴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可以并发喉梗阻有生命危险,1-3岁幼儿常在春冬季发生[3]。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当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儿的行为,防止小儿发生意外如:吞花生进入支气管,其他气管道伤害等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按年龄分从出生到28天(新生儿期)、≤3岁(婴幼儿期)、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6岁到14岁为学龄期,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时段进行比较,详见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

3讨论

小儿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自己身体免疫功能尚没发育完全,所以容易感染和患病,所以做好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预防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母乳喂养,因为随着小儿的机体发育和成长,对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母乳是公认最营养的小儿喂养方式,第二多进行日光浴,日光浴不仅可以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和病毒,还可以促进小儿钙剂的吸收,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要求,第三是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注意双球菌和链球菌的感染和通气的顺畅,经常对口腔鼻腔咽部进行护理,避免细菌的大量繁殖。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为小儿的体质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经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国家规定进行疫苗的接种,像白喉,百日咳等从而提高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4]。

本文总结小儿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同时提醒学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保护小儿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学防治小孩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

[2]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儿; 呼吸系统;护理; 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科院内急救; 疾病病谱

[中图分类号] R72;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均是急诊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对560例院内儿科急救疾病的病谱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总结院内急救疾病病谱规律及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内急救患儿560例,年龄范围在0~14岁。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内急救记录,依据医生填写的抢救记录和《儿科学》第7版进行诊断分类,多种疾病患者以接诊第一诊断为准。

2 结果

2.1 院内急救患儿年龄分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院内急救560例患儿中婴儿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儿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儿,1岁~占13.2%(74/560),2岁~占11.9%(67/560)。

2.2 儿科系统疾病病种排序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两年儿科急诊救治560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次之系多种中毒。

3 讨论

本研究回顾分析与探讨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儿科院内急救患者情况,院内急救病谱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26.4%;神经系统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儿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统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统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婴儿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统病变的62.8%,其中包括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高热惊厥,其次是癫痫、颅内感染;新生儿疾病中以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居多;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脱水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种农药以及常用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气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儿不可忽视的致死原因,药物或其它化学用量、用法或保管不当,小儿无知、好奇、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以及婴儿常喜欢用口咀嚼物体,小儿易误服或接触中毒,家长擅自小儿滥用药物,医源性误用药物或药物过量以及家庭常用灭蚊、灭鼠等药品使用不当均可造小儿中毒,进食未经去毒处理的各种含毒动植物或把毒物错误地当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处理不当而产生毒性,进食过量则引起中毒(如肠原性紫绀)。家属应监管好各种药物,进食要新鲜、干静卫生,不吃霉变食品以及未经去毒处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见病、多发病仍然是当前重要的疾病;从年龄结构分析,1个月~1岁发病居多,其次为新生儿与幼儿,与此阶段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有关。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缺乏弹力组织支撑,粘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少[1],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故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新生儿及婴幼儿皮层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又因皮层发育尚未成熟,对皮层下中枢不能给予控制,兴奋或抑制过程很易扩散,遇强烈的刺激时容易发生惊厥。

本文研究认为,院内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所以疾病预防至关重要,无论院前医生或院内医生均应向社会及公众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各地应参考本地区的疾病谱,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制定各种危重症尤其是常见危重症的抢救、诊治和护理预案,达到急诊诊疗标准化[2],同时加强院内急救的诊断、抢救和监护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3]。

[参考文献]

[1] 朱福棠. 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 韦克金、甘毅、卢浩单,等. 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1(28):39-40.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 40岁以上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95-02

肺功能检测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和艾滋病并列的全球第四大死亡原因。在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城市居民的第四大死亡原因,在农村地区则是首要死亡原因。因此,钟南山院士提出“有长期咳嗽、咳痰、气喘等肺部疾患的中、老年人,应该尽早并定期进行肺功能测定。此外,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40岁以上的吸烟者、从属于有害气体接触的职业等应定期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本文通过对500例体检人员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分析,认为肺功能作为健康体检项目是必要的,尤其是40岁以上人员。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00例,均为我院2010年元月至2011年5月的健康体检人员。其中39岁以下298例;40岁以上202例。

1.2检测项目

采用意大利科时迈一体化肺功能测试仪进行检查, 测定参数有: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量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7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75),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最大通气量(MVV)。

附表 不同年龄段肺功能各参数下降例数的比较

参数判断

年龄段(岁) 例 VC FVC FEV1 V50 V25 MVV 阻塞 限制 混合

39岁以下

40岁以上 298

202 32

116 32

116 32

116

52

52 32

116 0

52 32

58 0

6

2 讨论

通过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正常人群中,也能发现肺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降低的人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造成肺功能逐渐减退,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增多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综合地作用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大气污染 城市大气中通常会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石棉纤维、沥青烟,油烟,焦炉气等)及某些潜在性危险,使城市居民肺功能受到损害。室内空气污染 现代人类活动是80%以上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尤其是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在室内活动时间更长。当前,我国煤炭消耗量约占所有燃料总耗量75%以上,煎、炒、烹、炸等烹饪技术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烧煤与燃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悬浮微粒,烹饪时油烟所含的有害化学物质等也是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2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社会,由于收入增多,交通发达等原因,人们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但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迅速增加。吸烟 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香烟的烟雾中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丙烯醛、氢氰酸等,这些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粘膜损害是与时间、数量的增加有显著相关性,最终造成气道粘膜增厚、管径变细、呼吸阻力增加,造成阻塞性肺损害。暴饮暴食,过多摄入蛋白质,脂肪和糖,运动却越来越少,导致肥胖。肥胖是最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在美国超过1/3的成年人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并且肥胖的发生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肥胖者肺功能改变主要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即肺活量(VC)明显减低,这主要是由于肥胖者过多的脂肪在膈肌、胸壁和腹腔内沉积,使肺和胸廊的顺应性下降。肥胖者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和小气道功能指标: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50)和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比正常人明显减低,说明肥胖者存在通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与上呼吸道周围软组织脂肪沉积,使气流受限。另外,肥胖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社会压力 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也包括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