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商;留守儿童;类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40情商即情绪智商,是一种自我调控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它包括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内容。情商是与智商相对而言的。智商是外显的,容易被测试的;而情商则是内在的,不容易被测试的。一个人的情商虽然不能给予明确的鉴定,但对其人生的成败却至关重要。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很多,他们因亲情的缺乏造成了情感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育与成长。由于娇生惯养、亲情缺失、情绪波动、意志力薄弱、耐挫力不强、不良社会风气等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懒惰散漫、基础知识差、学习困难、兴趣低落、自信心丧失的一类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20―30%。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复杂,教师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下是我给这一类学生的定性与分类,以及针对具体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因娇生惯养而导致的懒惰散漫型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加上爷爷奶奶的偏袒和娇惯,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气,吃饭儿戏,心不在焉,一碗饭能吃半个小时;干活拖拖拉拉,漫不经心,爱干不干,吊儿郎当。这种不良习性带到学校之后,上课不集中精力,东张西望,小动作百出;做作业没有紧迫感,看似在做,实则在玩,心思一点儿也没有放在作业上。俗话说: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这种学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寄宿在学校里,过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影响之下去掉惰性,改变不良习气。

二、因个性太强而导致的偏科型

一般来说,个性太强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能正确对待,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比如六年级学生李红,其他课程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唯独数学成绩太差。究其原因,是由于四年级时与数学老师有过节,不投缘,上课时不愿意听他的课,或偷看小说,或做其他课的作业,老师虽然给予了提醒,但他就是不听劝告,长期下来造成了数学成绩严重下降的状况。对此,我在给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的同时,请数学课老师对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为他补习了所缺知识,让他的数学成绩迅速赶了上来。

三、因家庭变故而导致的情绪失落型

人在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比刹那间的快乐更令人刻骨铭心、意志消沉。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问题,让他们在失意和挫折面前能够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比如钱小梅同学,平时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近来却突然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并且上课和课外活动时也常有心绪不定和精力不集中的表现。经过多次询问和个别交谈,才知道是最近一段时间她的爸爸和妈妈在闹离婚,她不但遭遇到了家庭不和所造成的生活上的不顺心,而且面临着亲人离异所造成的何去何从的窘况。知道了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地进行了家访,与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后来她的父母想开了,态度发生了转变,决定不离婚了。钱小梅也走出了低谷。

四、因养尊处优而导致的思想堕落型

李明,五年级二班学生,因他爸爸是一个大老板,很有钱,上学回家都有小车接送,可学习很差,不用心,而且还有故意骚扰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学习的不良行为。一次我们在家长会上请来了他的老板爸爸,在问到他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如何关心孩子的学习时,他竟然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噢,我的儿子么,学习差点没关系,他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老子挣下的钱他三辈子也花不完,愁苦个什么哩!”这番话惹得其他家长大笑了起来,我们老师只有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集体商议,对李明同学实施恩威并用的心理调理战术,一方面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正面批评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课堂和班会对他采取心理战术,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人不单单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一个人再有钱,如果他仅仅活在那种维持躯体快乐的动物性本能层面,人们也是瞧不起他的。通过讲故事的办法让他认识了解那些没有一点儿文化与道德修养的暴发户突然暴富,又突然变穷的可悲可笑的状况。通过一段时期的启发教育,李明同学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幼稚和肤浅,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

五、因社会不良风气而导致的邪门歪才型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第2篇

1关爱是前提

关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两地相隔,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其心理与思想性格大为不正常。我2000年前后曾在所教班级作过简单的调查,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该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只是当时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正式称谓。我经过观察与比对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和思想品行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这些家长,管孩子的吃、穿、安全与健康,就是只管身体健康,不管心理健康。有的不懂教育,有的过于溺爱,有的心存顾虑。总之,教育不到位,关爱不到位,造成孩子爱的缺失或者不完整。作为教师,就要给孩子以关爱,既关爱孩子,又要引导家长怎样关爱孩子。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心灵得到健康发展。

2感情是纽带

人的心理健康是手感情支配的,也受认识水平的影响。留守儿童就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受父母的熏陶少,情感上有所缺失,造成了他们身心缺失,情感移位,心理烦躁,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如思想端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几乎全是父母在家或父母其一在家者,而思想与成绩落后者为留守儿童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留守儿童的思想性格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状况:即要么是放荡不拘,顽固不化,对于外界充满着对抗甚至敌视;要么是自卑孤僻,交际上消极被动,很少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外界的不信任与戒备。我当年的班级中有几个留守儿童脾气暴躁,在家里不仅不为老人做事,反而轻着大骂重者拿刀棍伤人;在学校里也是三天两头地打骂同学。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留守儿童走路上课时,总是低着头面无表情,心事重重,一副对外界漠不关心的样子,与其年少身份极不相称。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一些社会学者与作家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思想性格存在诸多问题,若不采取有效的举措,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与社会产生诸多隐患。对此说法我深有感触,颇为赞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更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情感中得到补偿。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

3培养是主题

人的成长是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占据很大的成分。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儿童在家庭的时间和空间最为广泛。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调查发现,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或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成功时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失败时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心灵的扶慰,思想彷徨时得不到父母和监护人正确的指导,造成了一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下降、厌学、弃学等现象发生。在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再加上教学体制的束缚,老师的应试观念相对较强,致使老师根本无法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更是难以实现。有时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对留守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关爱难以到位。留守儿童有心事时,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常会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教师,除了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外,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孩子,让他们真正负起责任来,也要帮助家长或家长,怎样教育、引导孩子,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来实现这一个目标。

4习惯成自然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发展心理学范畴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布朗分布伦纳认为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并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中的个体处于直接环境(如家庭)和间接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相互嵌套的环境系统之中。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每一系统与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发展都会波及其他系统,进而影响个体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系统随儿童年龄的成长而逐渐变化,由最初的家庭扩展到社区、学校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中间系统(mesosystem)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各微观系统之间能形成较强的积极联系,中间系统的发展也能实现最优化。外层系统(exosystem)指儿童未直接参与其中却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工作环境。宏观系统(mascrosystem)指儿童生存发展所处环境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如社会文化价值观、法律法规。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一)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在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在特殊教育领域,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特殊性,对其心理健康的描述并没有统一标准。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看,心理健康更侧重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并未对智力有相应要求[2]。因此可以推断智力障碍儿童并非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差距,个别领域表现偏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人际适应、人格、行为等方面。一项由父母和老师进行评分的研究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和一半的程度较重的智力落后儿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情绪困扰症状,且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Emerson和Hodapp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表明智力落后群体内表现出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比例高出普通人群4倍[3]。张福娟(2004)[4]和江琴娣(2005)[5]的研究都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存在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等情绪问题。而且,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6],有研究显示,智力障碍儿童良好行为的形成率较差,且普遍存在孤独、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7]。在学业上,由于智力缺陷,智障儿童学习失败经历较多,对学习存有逃避心态,且学习兴趣不足,动机缺乏,可能患有学习焦虑。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受到过多照料,日常生活缺乏独立性,缺乏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无法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智力障碍儿童人格品质的研究也显示,与视障、听障和普通儿童相比,发展程度最差[8],表现较差的人格特质有坚韧性、固执性和生活习惯[9]。通过以上研究得出,智力障碍儿童存在或轻或重且表现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几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个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涉及到儿童成长发展的各个生态系统。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影响较大。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其独立性的发展,儿童易产生依赖心理,严厉管教易使智障儿童产生恐惧倾向,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父母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定因素,且对子女的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力[10]。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对智力障碍儿童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又一微观系统,其中,同伴关系和教育安置对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11]。社会文化环境及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宏观生态系统。而儿童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智力、性别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生态系统理论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

首先,开放式的教育环境更加符合智力障碍儿童认知水平特点。低于常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该类儿童很难通过说教,甚至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什么是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生态系统理论所提倡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遵循“疏导”而非“抑制”原则利于智力障碍儿童习得一般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技巧。例如,对于一名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在暴绪问题时,让其在操场自由奔跑释放积压比封闭式、单独的教室更能使其心情平复。这也启示我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生成式的、互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普遍优于依靠传统模式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下的开放、互动的教育方式规避了智力障碍儿童认知事物浅薄的弊端,侧重儿童自身与环境的互动,使其在行动与互动中逐步掌握化解心理问题的技巧。其次,多层次的生态系统能刺激和丰富智力障碍儿童多种感官,使其内心丰盈。心理健康之人,必然是内心有着丰富情感及包容心的。儿童在与外部环境的逐步探索过程中,明了是非,习得善恶。若切断儿童与外界的联系,哪怕以爱为名刻意窄化儿童与外界的通道,仅是将其置于成人搭建的象牙塔中,必然造就内心贫乏、不识是非善恶之人。生态环境本身是真实的,与环境的互动能使儿童获得最真实的情绪体验。例如,通过在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的活动,教会孩子“爱”的理念:爱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老师,更包括同伴和长辈,不认识的陌生人,甚至花草树木,飞鸟走兽;爱的方式也不仅仅包括听话、顺从,更在于通过创造性的举动完成任务,获得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倡导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正是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拓展儿童的体验渠道,使智力障碍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丰富且深刻的情绪情感。最后,生态系统理论为培智学校开展多种活动性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在培智学校中,各种活动性课程的数量相当可观,占比也不容小觑。活动性课程是符合智力障碍学生认知特点的,培养其技能技巧、开发心智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多元丰富的活动中,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在家长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认识并理解自身在与环境互动中所体验到的深刻的各种情绪体验,并在持续不间断的活动中内化升华为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心理。生态系统理论启示培智学校的活动性课程要沟通家庭、社区和社会,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构建完整且功能齐全的系统模式。

四、生态系统理论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视环境因素,一昧从儿童自身缺陷寻找原因,强调思想开导,灌输积极向上的想法。这一做法因不贴合智力障碍儿童实际,收效甚微。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能单从儿童本身的身心特征去寻找突破口,还应该从儿童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思考。因此,本文试图从环境的角度考虑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构建微观的家庭支持,中间系统的社区、地缘支持,宏观的政策支持、社会舆论支持的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从中获得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以家庭、学校为主的微观系统。家庭、学校是儿童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久远。儿童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受到的比实际存在的更重要”,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体验到的环境”。影响儿童生长的环境不仅包括家长提供的实体环境,还包括在环境中儿童对环境特征的主观感受。特殊儿童与父母、手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能影响到儿童性格、品质的发展。在多数特殊儿童家庭中,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儿童在与家人交往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面对比自己年龄小的手足,也要扮演“服从者”的角色,这不利于儿童主动性的发展,甚至导致儿童自卑、懦弱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健全心理的成长。一个人与环境互动,和其他人发生关联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智力障碍儿童虽然由于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缺陷,不能正常习得人际交往技巧,但同样具有与人交往的渴求与能力,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甚至拥有一套自己的社交模式。家长在儿童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承担指导和鼓励的责任,而非代替或过度保护。同时,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影响孩子,孩子也影响着父母。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时,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导双方关系,给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暗示和引导,避免受孩子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中,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成员要创造以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的社交空间和自由,引导儿童发展积极健全的性格品质,同时给儿童健康向上的反馈,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培智学校没有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是贯穿于学科教学中,以说教为主,活动类课程以生活技能技巧的教育为主,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从环境角度入手,培智学校应为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心理环境”,遵循“实在是有影响的”原则,全方面考虑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包括教室环境、课堂氛围、校园文化等,使儿童能在包容、愉悦的环境中发挥天性,自由生长。其中,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协调环境与儿童心理的不和谐因素,站在儿童角度思考不同的环境因素在不同的时刻可能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教师应是学校教育与儿童心理的沟通者,是校园文化的显性传播者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第4篇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市转移,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就业,形成一个新的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如何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留守儿童的界定及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在其他地区务工6个月以上,独自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由监护人(父母单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其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下。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教育失衡,许多留守儿童不能健康地成长,其心理健康状况已是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1、性格孤僻,容易自卑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在年龄很小的时候,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就外出打工了,其很容易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落差以致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爱交谈、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久而久之,其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压抑或者抑郁。另外,由于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他们不能将自己的心事与人分享,不能得到适时的情感慰藉,只能靠自己小小的肩膀承受所有,时间一长,他们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孤僻了,甚至不愿与人交谈。

2、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

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和家庭监督的不严,留守儿童在情绪方面表现得极其不稳定,固执、敏感、为人处事不合群、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孩子动不动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倾向。有调查显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这一问题时,有超过40%的学生选择了争吵,有16.2%的学生选择忍受,选择采取其他行为发泄的占了21.6%。

3、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偏低,不能辅导其功课,常此以往,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同时他们的学习信心也越来越低,有的甚至害怕学习,经常逃学,逃学后又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一方面,因为心理上的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全身心地集中于学习,时间一久,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增强,成绩下滑等现象。

4、人生观与价值观易扭曲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不能给孩子感情上的慰藉,许多家长就选择了在经济上给孩子更多的弥补,他们认为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孩子的心灵就能得到安抚。虽然是一片苦心,但是有时候却做了坏事。有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钱与他人攀比,比吃比穿,唯独不比学习;有的小孩甚至认为,父母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便能挣着很多的钱,于是便有了自己学好了也没用,将来一样能挣钱的侥幸心理,不好好学习。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在这些不良的思想中慢慢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出现了扭曲。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对策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主要应从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面着手。

(一)政府方面——强大后方,有力支持

政府部门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后方。首先政府应加快缩小城乡经济差异,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上议程。其次,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有意识的对其培训或者指导,对其强调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那些监督部力的监督人予以一定的处罚。第三,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在乡镇或者村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让大学生定期对所在乡镇及村里的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及时的辅导。

(二)家庭方面——第一现场,有意引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长辈应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在外务工的时候应该多给孩子打电话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尽量定期安排回家看望孩子;多向老师打听孩子的情况,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尤其是与班主任的沟通。

(三)学校方面——主导地位,积极教育

学校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上占据着最主要的作用。目前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具体工作:

1.重视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完善各种沟通渠道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从各方面来支持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咨询平台,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宣讲;其次应该开通家校合作平台,学校应该让班主任掌握每一位家长的联系方式,定期的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经常与家长的沟通。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袋,包括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面的了解学生。这样的记录利于有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