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者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本文基于对当今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的调查,分析比较了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的异同。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缓解压力”和“欣赏自然”,而在国外生态旅游者中,旅游动机为 “寻求新的体验”和“了解自然”的居多;环境纯净、风景优美的自然生态旅游地是现今中外旅游者的首选;影响国外生态旅游者选择何种旅游产品的因素主要与旅游地的情况有关,而旅游产品价格、旅行社服务水平对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地选择的影响较大;中外生态旅游者的团队在构成上有比较大的差别;导游讲解和导游手册/景区标识牌是国内生态旅游者增进对景区了解的主要途径,而国外游客对旅行社与导游的需求较少;当环保行为与游客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内游客还是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利思想,而国外游客则表现出比较坚定的环境信念。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行为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作为生态旅游活动主体的生态旅游者,其动机和行为会限制生态旅游活动的发展[1]。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国外学者一向认为亚洲的生态旅游者与西方生态旅游者不同[2-4]。那么我国的生态旅游者与国外生态旅游者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些什么样的明显差别?如何去减小这种差别?为了能够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客观实际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本文对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揭示中外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特征,期望研究结果能够使政府、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受益,促进生态旅游在我国的良性发展。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笔者在一些大的旅游网站发帖,邀请自认为是生态旅游者的中外游客参与调查,参与者通过点击链接获取问卷并答题。调查问卷包括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版本,中文问卷网址为:http:///partners/write.asp;英文问卷网址为:http:///epartner/write.asp。调查工作开始于2007年3月10日,到4月20日结束,共收集到中文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英文问卷203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
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12道选择题,涉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方面。第二部分由2组采用五点量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打分的陈述题组成:第一组题描述影响旅游选择的各种因素,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分别用5到1表示;第二组题是有关对生态旅游的认知的一组陈述句,五点量表的评语等级为完全符合、符合、说不清楚、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并依次赋以5,4,3,2,1分。答题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等级,以表达他们对这些陈述句的赞同程度。问卷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答题者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问题。
研究采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对国内和国外生态旅游者的回答作了差异显著性检验。
本次调查对生态旅游者的界定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这类生态旅游者是大众旅游者,他们喜好偶尔和自然环境接触一下,属于一个大的团队[5,6]。
二、研究结果
1. 中外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国内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接近30%的人是为了“欣赏自然”,可见,缓解生活压力,欣赏自然美景是他们最主要的旅游动机。国外生态旅游者的回答则不同。35.7%的人认为“寻求新的体验”是他们进行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23.2%的人是为了“了解自然,学习知识”。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国内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动机的选择比较集中,选择“缓解压力”和“欣赏自然”的比例共占被调查人数的78.3%,而在国外生态旅游者的选择中,各个选项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他们的旅游需求比较多样。
2. 中外生态旅游者旅游产品选择的影响因素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自然风光的优美程度是中外游客选择生态旅游产品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除自然风光这一项外,对国内游客选择生态旅游产品影响大的3个因素依次是价格(均值为4.22)、旅行社服务水平(均值为4.01)和旅游地服务设施齐全程度(均值为4.0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的大部分生态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以及舒适程度仍然有较高的要求。而除自然风光这一项外,对国外游客选择生态旅游产品影响大的3个因素则依次是旅游地安全程度(4.09)、旅游地文化特色(均值为4.07)、知名度(均值为4.05)。由此可见,国外游客选择生态旅游产品时比较看重生态旅游产品本身的质量。他们希望能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满足寻求新体验的动机,这是国外游客在选择生态旅游产品时对安全程度十分关注的原因。
与国外生态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者更倾向于观光、度假和娱乐型旅游项目,因而他们在选择生态旅游目的地时更多地考虑景区质量和价格、旅行社服务水平。
3. 中外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比较
(1) 活动项目
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生态旅游者最为认可的3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是:野外观鸟,占71.5%;植物园观光,占57.4%;田园采摘,占55.9%。这3种生态旅游活动项目代表了国内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知程度。如前所述,国内大部分的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缓解压力”和“欣赏自然”,而野外观鸟,植物园观光能够提供“欣赏自然”的机会,野外、植物园、田园这样一些地方能够使旅游者“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在对国外生态旅游者的调查结果中,探险旅游、森林探险和户外摄影是他们最为认可的生态旅游活动项目,分别占到60.5%、57.8%和56.8%。由此表明,大多数国外生态旅游者更强调通过生态旅游获得个人对自然的体验以及生态旅游对个人意志与精神的挑战。
(2) 生态旅游者团队构成的比较分析
生态旅游者的团队构成形式反映了生态旅游者的旅游习惯、旅游经验、他人依赖性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一般认为生态旅游者希望无牵无挂地出游,以最佳的状态溶入大自然。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外生态旅游者喜欢与他人结伴出游,占41.1%,其次是独自一人出游,占24.3%,与亲朋好友一起的占18.4%,参加旅游团的只有13.0%。相比之下,国内的旅游者更喜欢以旅游团的形式出游,占40.3%,与亲朋好友一起旅游的占30.8%,与他人结伴占19.8%,独自一人占6.5%(见图2)。
(3) 旅游信息渠道选择的对比分析
旅游者在外出旅游之前,首先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作出选择。针对生态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进行的调查研究,是生态旅游地进行目的地营销的根据,也是生态旅游地实施形象推广战略的基础。在本次调查中,中外生态旅游者对“在参观前,我会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概况”的陈述大多都做了肯定的选择(其中国内游客为74.1%,国外游客为75.7%)。
了解自然、学习知识,也是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目的之一,生态旅游者在景区内如何获取信息,能够反映出一个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内部动因与能力。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导游的讲解,占41.4%,其余如导游手册/景区标牌占24.3%,向当地居民了解占16.3%,网络报刊占13.7%,咨询中心占3.0%。而国外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的了解途径主要是访问当地居民,占35.1%,导游手册/景区标牌占25.9%,其余如导游讲解占17.8%,网络报刊占14.1%,咨询中心占5.9%。
(4) 生态旅游者行为对比分析
旅游者对环境的保护行为可以反映他是否是一个严格的生态旅游者[5,6]。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对环境的破坏最小。由表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国内外生态旅游者都具有比较表层的生态行为。如对垃圾的处理,92.4%的国外游客和89.3%国内游客都会将其丢入垃圾箱;77.3%的国外游客和70.0%的国内游客对野生动物都选择远距离观看。这些说明在维持最基本的环境卫生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旅游者是可以自我约束的。但是,当一些生态环保行为对游客造成不便时,国内外游客的行为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例如,如果景区内没有垃圾箱,64.9%的国外游客选择将垃圾带出景区,30.8%的国外游客选择在景区内集中放置,但是只有39.2%的国内游客选择将垃圾带出景区,而57.4%的国内游客选择将垃圾在景区内集中放置。生态旅游者对环境的责任感,除了表现在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外,还表现在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对于乱扔垃圾的游客,有较高比例(44.5%)的国内游客选择置之不理,这种现象反映了国内生态旅游者环境责任感的缺乏,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国人的一个特点,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国外游客的环境责任感要优于国内游客,对别人污染环境的行为有反应的达到73.5%,其中30.8%的国外游客会帮他捡回,让他捡回的有24.3%。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他们真正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政府实施了切实有效的引导与监督措施。
从表3还可以看出,在景区内交通的选择上,有33.1%的国内游客喜欢乘坐汽车,另外17.5%的国内游客希望能够乘坐缆车。同时有33.8%的国内游客希望在景区内能享受到酒店的服务,20.2%的国内游客希望能够住宿旅店。在景区内修建公路、使用汽车以及建造缆车线都会影响到景区的生态与自然景观,但还是有半数以上的游客希望景区能够提供汽车与缆车,这点揭示了这些游客更注重自身的舒适与方便程度,却忽略了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与国内游客相对比,有40%的国外游客选择自行车作为景区内的交通工具,还有12.4%的国外游客选择徒步旅行;在住宿方面,有33.5%的国外游客选择居住在民居,还有29.7%的国外游客希望能够野营。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游客中青年群体具有更多的主动保护行为,如在选择自行车或者徒步、选择民居住宿或野营的群体中,青年占很大比例。同时选择“其它”项的很多青年旅游者,在解释时都提到了电瓶车这一交通工具。
在环保标识这一选项中,绝大多数的国内外游客都选择“会按照标识去做”,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游客选择了“没有注意到标识”(国内22.4%,国外13.5%)。这说明景区需要在环保标识的制作方面有所改进,使标识更明显。
4. 中外生态旅游者在旅游中的认知比较
我们在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一组陈述题,调查国内外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主要围绕游客在生态景区内的旅游行为、生态意识以及对生态旅游的一些看法(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外游客对于“参加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生态意识”、“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保持旅游地传统样式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及“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等问题的回答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当陈述中的某些活动对游客的旅游会产生影响时,国内外游客的回答就表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与国内生态旅游者相比,国外游客更喜欢去原生态景区;在对污染品的登记方面,国外游客表现为更乐意接受;在对一个旅游地的深度旅游选项上,国内游客表现为不太喜欢,而国外游客更喜欢对一个旅游地进行深度旅游和探索;如果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游览是看到他们所感兴趣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的惟一机会,国外游客和国内游客的选择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在遵守旅游地的风俗方面,国内和国外游客的回答也具有显著差异(P
三、研究结论和讨论
1. 研究结论
比较国内和国外旅游者生态旅游的动机可以发现:大多数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缓解压力”和“欣赏自然”,而在国外生态旅游者中,旅游动机为“寻求新体验”和“了解自然”的居多。环境纯净、风景优美的自然生态旅游地是生态旅游者的首选,在这些场所中进行观光、休闲、度假是现今生态旅游活动的主流。除了自然风光影响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选择之外,影响国外生态旅游者选择何种旅游产品的因素主要与旅游地的情况有关,如旅游地的安全程度、文化特色和知名度;而对国内旅游者来说,旅游产品价格、旅行社服务水平对旅游地选择的影响较大。
中外生态旅游者在团队构成上有比较大的差别。与国外生态旅游者相比,国内的旅游者更喜欢以团队形式出游,喜欢完备舒适的团队服务。这反映了国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经验不如国外生态旅游者,并且具有较强的他人依赖性,这也能说明国内生态旅游还不是很成熟,仍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70%以上的被调查者(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态旅游者)都肯定在参观前会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概况,但是在景区中获取信息的途径却完全不同。导游讲解和导游手册/景区标识牌是国内生态旅游者增进对景区了解的主要途径,他们比较喜欢从旅行社获取旅游信息;国外生态旅游者不太喜欢通过旅行社被动地获取旅游信息,而更多地通过访问当地居民来加强对景区的了解。相对于国内游客而言,国外游客对旅行社和导游的需求较少,他们更强调个人对自然的体验,希望能亲自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
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的调查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在维持最基本的环境卫生这一问题上,绝大多数旅游者是可以自我约束的。但是,当一些生态环保行为对游客造成不便时,国内外游客的行为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这主要和我国生态旅游开发得比较晚且产品单一,而国外的生态旅游开发得比较成熟且产品丰富有关。
2. 讨论
旅游者的动机可以反映其旅游需求,这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从对国内外游客的出游动机和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内生态旅游者的行为与“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一致,因此旅游从业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国内游客的教育和引导,以期从中产生一定规模的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在国内生态旅游者群体中形成层次,这既有利于我国旅游者生态意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上文已介绍了,国内的生态旅游者大多处于一般生态旅游者的层次。在形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中,除了对国内游客教育与引导的不足之外,国内生态旅游景区的泛化也对层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国内生态旅游景区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极不规范,很多景区在规划和管理上远达不到生态的标准,而只是追逐潮流,挂生态的牌,这些给旅游者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影响了国内游客生态意识及行为的形成。因此,要从景区入手,规范生态景区,形成生态旅游的认证制度,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质量,这样既能给国内游客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也有利于游客生态意识的提高。
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旅游团仍将是国内游客出游的主要方式。那么,旅行社在游客生态意识的提高上也须担负起一定的职责。旅行社应该规范自己的产品宣传方式,不应为吸引游客而随意挂生态牌。在开展生态旅游之前,旅行社应加强自身工作人员的生态意识培训,尤其是使得导游人员能在生态旅游中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参团的游客,最好能进行一些生态知识的培训,至少要分发一些有关生态意识、行为规范的书面资料进行宣传教育。在生态旅游者的团队构成方面,国内外的差别还是比较大。而生态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自助游将会成为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因此,生态旅游者自身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生态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需要将环保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去。近年来,一些政府旅游机构、旅游研究机构和旅游公司,都制定了生态旅游者需要遵守的准则(如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全球伦理规范》,美国旅行商协会(ASTA)制定了关于生态旅游的十条“道德标准”,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也在其出版的杂志中介绍了生态旅游者的旅行要求)。这些准则,都可以作为自助式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注意与采纳的一些规范。
参考文献:
[1] Meric H J,Hunt J.Ecotourists’ motivational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 case of north carolina travel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4):57-61.
[2] Deborah L Kerstetter,Jing-Shoung Hou,Chung-Hsien Lin.Profiling taiwanese ecotourists using a behavioral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91-498.
[3] Han K.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on health[J].Scientific Agriculture,2002,59:209-218.
[4] 肖朝霞,杨桂华.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4(1):67-71.
[5] David Weaver.Ecotourism[M].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2001:43-51.
[6] 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9-6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otivation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co-eourists
LI Minghui,XIE Hui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关键词:多元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者;社区
从业人员当今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迁移持续活跃。流动人口很大部分投身于旅游业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我国著名生态旅游区的客源结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外客源市场占有较大比例,从发达国家间旅游向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会出现由旅游者、社区、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及碰撞,做好提前预防对于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管理问题
1.旅游者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化。我国生态旅游地逐渐呈现国内与国际客源市场共同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交通的日益优化,国内游客到各地旅游阻力减小,客源市场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丰富的入境客源带来的不仅是外汇收入,而且是多元的文化冲击。入境客源国主要遍布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大洲,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因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可能表现出迥然相异的思维行为模式,不可避免的在生态旅游地发生冲突和矛盾。旅游冲突可能引发引发,甚至发展至社会冲突,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丰富的客源市场可能为一些生态旅游地带来接待业务障碍与不同文化的客源管理问题。2.社区文化背景受外来文化冲击。生态旅游地的社区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多数游客极具吸引力。我国很多著名生态旅游地,如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很多国内外旅游者都被当地文化所吸引,把文化体验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旅游目的地是出发地和接待地两种文化相遇和交流的场所,旅游活动可能使当地文化遗产遭破坏、文化特色消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消解。随着生态旅游地客源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尽可能保护当地文化本底就需要相关利益者予以思考重视。3.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文化背景差异性增强。随着国内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参与到第三产业的企业经营当中。生态旅游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城市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受宗教、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社会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每位员工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员工群体的跨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因素的作用作为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的方面,影响着整个旅游区的运行状态。不同文化因素间碰撞,可能会形成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管理策略
1.对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区在功能上区别于大众旅游区主要在于对旅游者具有环境保护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在充分考虑旅游者文化背景的同时,使他们了解并学习生态旅游区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区生产的部分商品是无形的服务,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可选择与服务对象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服务,这样的员工更容易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游客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要考虑多元文化因素,避免机械地参照固有的事件处理办法。处理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更具文化特点的有效措施。2.对社区管理。社区作为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相关利益者,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生态旅游区经营中可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倾听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希望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从而减少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减少与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降低多元文化因起的冲突可能性。政府与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对当地文化的保护,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加强提高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3.对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管理。生态旅游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批评和指责甚至歧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应增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尽量减少或避免从业人员之间因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矛盾。出现问题时,管理者需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结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入境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我国的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多。这些现象给生态旅游区的客源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带来一定变化,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同时给当地社区文化带来一定影响。只有生态旅游区相关利益者对旅游者、社区及旅游区从业人员积极采取可行性措施,才能避免和减少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礼娟,朱传耿,史春云,林杰,巫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04).
[2]原亚飞.旅游冲突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王晞.旅游地社会文化潜移与可持续发展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
[4]诗颢,邢夫敏,黎宏宝.多元文化视域下酒店危机管理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关键词:汉中;生态旅游;SWOT分析;策略
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1]生态旅游不是普通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从全国来看,优势并不突出,影响力不大,但与周边的干旱少雨或者天气寒冷的地区相比较,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
首先,从汉中市政府和开发商操作看,宽泛的生态旅游和普通旅游难以区分。其次,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只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最后,从市场份额看,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仍是主流,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仅限于科考,摄影,户外探险等。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优势(strength)
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气候温润;有特品级旅游资源,且体量大,景色优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强制保护了林区的生态;西汉和十天高速公路将川陕鄂之间的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观。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劣势(weakness)
对客源有较高要求,可以说是生态旅游者造就了生态旅游市场;生态资源比较脆弱,接待游客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部分生态资源已经遭到破坏;生态景区的道路标识、宣传册子等都没有注重环保教育,生态旅游如果完全是公益性的,利益相关者不能自觉保护环境。
(三)汉中生态旅游市场机遇(opportunity)
当下政府把生态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为生态旅游铺平了道路;陕西大秦岭旅游的整体开发思路,把汉中也纳入进去了;借力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治理污染的水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升旅游吸引力。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威胁(threat)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且较为成熟的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景区,对其他景区形成遮蔽效应;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开发要保留原滋原味,远离人工雕琢,需要专业人才加入;景点必须配套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救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汉中的生态旅游市场吸引力分析
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2]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大。生态旅游供应市场早期是“三S”地区,但是随着游客环境意识的高涨,旅游热点从“三S”转变成“三N”,即上山下河。
(一)汉中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品质
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按其本体属性分和自然两大块,在627个旅游单体中,拥有全部8个主类,26个亚类,占国标的83.87%。未获级的旅游资源有237个,普通级旅游资源有281个,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09个,其中:特品级有3个。[3]到目前为止,汉中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生态旅游最具核心吸引力的就是自然资源,汉中的自然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品种多,兼具南北之美。这些资源要么远离市中心空气中饱含负离子,要么碧波荡漾,要么潺潺的溪流、鸟儿婉转歌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三月佛坪满山遍野山茱萸花、西乡樱桃沟满眼粉白的樱桃花、四月汉中有壮观的油菜花海,五月鲜红欲滴的樱桃采摘季,八九月桔园黄橙橙的橘子等你来摘,十月、十一月到米仓山看红叶,十二月到二月大雪封山,别有一番肃静之美。
(二)生态旅游者对汉中旅游的心理需求
普洛格(1972)把旅游者分为两类,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追新猎奇型旅游者。不同人格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生态旅游者追求的是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的同时进入精神领域的“天堂(Nirvana)”[4],追求的是较深入的了解自然,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汉中的自然风光完全可以满足长期生活在各种嘈杂、浮躁中的白领。下面是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到汉中旅游的中外旅游者人次和收入数据,除了2003年旅游业受“非典”冲击,发展减缓外,每年到汉中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年递增。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首先做好理念营销,[5]由汉中市政府出面,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汉中印象”系列全方位点对点广告。其次就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差异营销。对第一客源市场省内的陕北、关中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地区的产品策略是:对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白领可以推出徒步,穿越的探险生态游。对这些地区的身体不太好的中老年人,推出普通的休闲观光游。对第二客源市场山西、河北、北京、东北、重庆等地,主要是打“绿色大氧吧”的牌子,对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推出空气清新愉悦的体验生态游。对第三客源市场海外的游客,我们主打“魅力历史名城”的牌子,宣传上,主要跟着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走。具体由合作旅行社对现有旅游线路针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整合,按客源市场的真实需求量身打造,获得他们的好口碑,树立起汉中旅游的品牌。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就是“天然去雕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包装。生态旅游产品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普通旅游产品在其不同生命周期,产品策略不同,生态旅游产品比较独特,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价格策略
普通品级的适合采用随行就市定价策略。特品级的,政府指导定价,等有了品牌后,可以按品牌地位心理定价。
(三)渠道策略
生态旅游渠道可以选择直销,也可以选择包销或者代销。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在客源所在地设客户咨询联系点。另一方面就是设网络咨询报名平台。最后,与国内外各个旅行社合作,设咨询点。后期,可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保护环境的宗旨灵活调整商。
(四)促销策略
主要是提供免费体验之旅。其次,是利用名人效应。利用汉中走出去的名人宣传汉中。最后,在冬季和节假日,可以对特品级生态旅游产品之外的旅游产品及衍生产品打折,比如普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土特产、住宿、餐饮、歌舞表演门票等,用普通旅游来养生态旅游。
总之,汉中的生态旅游之路,重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惠及当地民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把生态旅游作为教育民众、提升汉中城市文化品位、调整产业格局的助推剂,把汉中建设成一个物资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1).
[2]谌贻庆,毛小明,甘筱青 旅游吸引力分析及模型[J].企业经济,2005,(6).
[3]徐映雪,任志远,薛亮 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8).
[摘要]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对于旅游地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做了总结。最后以玉林都峤山为案例,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做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资源都峤山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尽管旅游者出游动机各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活动就是旅游者用货币购买的一种异地文化体验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资源是旅游地实现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旅游业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往往忽视旅游活动对旅游地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影响,再加上目前的旅游行业对保护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不够,致使许多旅游地的文化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整体的旅游吸引力下滑。在当前的文化资源开发“热”过程中,一哄而起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重文化形式轻文化内涵的浅层开发、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开发”等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持续利用已经成为需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旅游界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理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探讨比较少,其概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黄安民等(2000)提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刘少和等(2004)则认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为体验对象,旅游活动各方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旅游形式或产品,是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特殊形式。刘清泗等(1999)把文化生态旅游视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其定义为: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要以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旅游活动。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上述三个概念对文化生态旅游的表述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个概念着重强调了出游目的是体验旅游地文化,而第二个则强调了旅游活动与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第三个则提出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标。综合以上观点,笔者把文化生态旅游定义为:以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以旅游者、旅游地和谐相处,保护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为目的,使旅游者获得文化体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体现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其文化景观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在一定的地域背景人们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人际交往习俗、服饰、饮食习俗、住居习俗、建筑习俗、婚嫁习俗等等。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往往是追求一种文化的认同或者文化的差异。因此,旅游产品只要能够把地域文化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对旅游者就会有吸引力。
2.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在充分考察和分析旅游地旅游文化全貌的基础上,提取其精华,以旅游文化的精髓为开发突破口,实施有重点、带动效应显著的开发策略;对初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进一步转化、优化、深化,提高其产品档次和素质;对旅游文化中尚未引起重视,但又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使之脱颖而出。
3.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共处原则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类的文化越发达,人对环境的利用越广泛,其影响也就越大越深入,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固有的联系,系统内部有着独特的物质和信息流及系统的反馈调控机制。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文化生态学原则,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发展,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和谐共处。在这个和谐的大系统里面,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居民、政府各自都有应担负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
4.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保护旅游地文化资源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旅游产品既要满足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又要防止对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完整性、文化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应严禁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要点
1.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发掘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的各种人文景观及其形成的特定文化,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建筑工程等;非物质的文化吸引物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
总体来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蕴涵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自然景观要注重其科学内涵、美学内涵和附会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发掘则要注重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2.注重原生态,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构筑了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保护好文化产生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文化的发展才会延续,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同等重要。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相辅相成,充实生态旅游的内涵,使生态旅游变得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生成的生态特征之一是多样性,保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文化演变规律及发展生态旅游标准来进行文化嫁接和文化保护,其中物质性文化生态资源需要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地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在相关人力资源方面做必要的投入。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文化生态旅游的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物古迹游、寻根谒祖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
四、玉林都峤山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都峤山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都峤山位于广西玉林市容县,是国家AAAA级景区。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远在汉代即有刘根、华子期等人入山修道,相传晋朝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都峤山又成为佛教圣地。唐代山中建有相当规模的九寺十三观。灵景寺古时即为海内名寺。其后宋朝又在宝元岩中筑殿塑造和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于是都峤山便成为佛、道、儒三家并兴之地。此外,历代名人赞誉都峤山的诗文很多,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的广西的游记中,最长那部分就是都峤山游记。都峤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发育有秀美、壮丽的丹霞地貌景观,山顶峰丛等地质地貌景观十分典型。
2.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向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其旅游开发现状,都峤山应围绕“三教胜地·丹霞奇葩”的文化主题进行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主导方向包括:努力打造丹霞地貌地质公园;深挖宗教内涵,打造宗教圣地;发掘、修复历史遗留古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3.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1)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圣地
宗教的万物平等、贵生、天人合一、构建人间仙境等观点与实践,既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还营造成了许多洞天福地,成为今人旅游观光、陶冶情操的生态示范园。①目前都峤山的宗教旅游还只是停留在“看庙拜佛”的层次上,寺庙缺少人气。要改变这种情况,需注重动态参与项目的策划。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并形成多种与宗教节日、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可以在宗教节日举行不等规模的庙会,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与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展。近年,都峤山举办了斋食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为开发参与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②深挖宗教文化内涵,因势利导,让宗教信徒和民众在旅游中通过外在的他律和内在的自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把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地质地貌科普旅游——提升景区文化品味,普及科普知识
都峤山要发展地质地貌科普旅游,首先要尽快对都峤山旅游资源开展全面详尽的综合考察,重点在中区和东区,在详尽了解全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地质公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旅游规划。都峤山的地质价值主要在于有重要观赏和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申报都峤山地质公园是把它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旅游资源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既要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要建成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学研究与科普的基地。
①加强对旅游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导游词中可以多穿插一些浅显易懂的地质地貌科普知识;
②结合旅游区建设,对较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挂牌介绍,使一般散客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科普内容;
③开展原始风光考察探险游,目前都峤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其西区和东北区一带,大部分地区还未进行开发,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原始状态,只要适当选线,劈开荆棘,编排内容,便可以组织“回归自然”原始风光探险考察旅游。
(3)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增多旅游亮点
建于明代的“七十二房井”是珍贵的历史遗迹,但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反而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应该尽快将这些古民居妥善地保护起来,并在其旁边修建仿制品,立标识牌介绍古民居的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充实了都峤山文化生态旅游的内容,也能让游客深刻体会先人生活的艰辛,对游客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都峤山文化底蕴深厚,但目前能够展示给游客的只有很少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搜集、挖掘先人留下来的珍贵石刻字画、建筑、房舍、古诗文等,以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