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

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

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范文第1篇

1目前我校在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校动物医学院院办与教师对毕业论文环节是非常重视的,组织到位、学时保证、程序完整,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科研认识不足、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缺乏创新、科研经费不足、专业指导老师缺乏、学生认识不足、论文答辩把关不严等。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今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

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质限制,选题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范围和深度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选题要么过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着手。要么过小,研究的范围过窄,过于深奥,学生理解困难。要么缺乏创新,完成的毕业论文水平一般。要么完全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上面,缺乏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1.2实验设计不合理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一些水平较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的专业老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来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专业老师指导有限,有的老师缺乏科研和实践经验,导致实验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实验进行到中途开展不下去了,不得不重新再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1.3实验经费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论文,整个实验对经费要求比较高,学院投入的经费紧张或不足,经费按人头算,分配不公,没有与论文完成质量挂钩,挫伤了认真带学生的教师的积极性,也助长了部分不负责任教师的不正之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论文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经费不足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往往前期一切进展顺利,学生在进行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的时候,到了中途或结尾,由于经费预算不足,这样导致了实验的质量大打折扣。指导的学生多,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紧张,毕竟实验经费充足的老师不多,大多数老师经费少,对于讲师来说更是负担不起现在高昂的实验费用。

1.4专业指导老师缺乏

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薄弱存在于农科院校的许多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动物养殖的实验为主,论文指导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近年由于扩招,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由于许多指导教师同时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在校外任职,或经常出差,作为教授还指导研究生,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其它原因导致专业老师在论文指导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缺乏对学术研究的严谨。

1.5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思辩能力、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但是,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做论文,不愿开展科学研究,经常以时间紧为借口参与实验研究的时间偏少。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匮乏,使不少人抱着应付的态度,知识缺乏积累,也就难以去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论文答辩及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过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上头把关不严,下面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1.6论文写作基本功不扎实

本科教学没有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方法及技巧知之甚少,有的时候实验完成了,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得差不多了,就是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动笔,最后只好依葫芦画瓢,各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也滋生了。其实论文写作是很讲究的,这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解以及实验论文写作过程中加以耐心指导。

1.7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在的毕业论文设计及操作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而这时恰是同学们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时间,与做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现在的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对于农林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对同学们来到说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且都与毕业论文无太大关系,权衡利弊后,大部分学生必然选择前者,以至于毕业生都无法安心去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地去做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及后来的论文写作。从而导致了论文“拼凑”、“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2提高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立足高校,共同探讨扩招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措施。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对策,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基础上通过从时间前移提高认识、加强选题指导、增加经费、严把论文答辩关从而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时间前移,提高认识

时间前移、认识到位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质量带来的冲击,我们应该在第七学期结束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第七学期以及寒假期间查找资料,争取让学生在下学期开学前就对本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到下学期时,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此外,最好是将毕业论文设计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组织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面,吸收各年级中优秀学生一起参加,导师不定期的向这部分学生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供他们选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提高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1.1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储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有重要意义,他们才会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干扰,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更大的投入。

2.1.2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程度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对指导教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发挥这一作用。

2.2加强选题指导

加大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使选题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应加大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力度、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

2.3增加经费

学校在加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本科毕业论文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不仅要增加投入学生的实验经费,还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他们有动手实践的空间。

2.4严把论文答辩关

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毕业论文考核不严的情况,或者有监督检查及考核,但力度不大,流于形式。学校及学院应健全毕业论文管理机制,严格审查,加强规范保证论文答辩要严肃正规,坚持标准。可采取一些措施如校、系二级答辩,第一次未通过可参加二次答辩等方法保证质量。

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克隆技术;科学技术;应用;前景

1996年7月,世界上首次用成熟细胞克隆出来的哺乳动物多利羊诞生。此消息经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赞成者有之,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一些人甚至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克隆技术迟早会危及人类自身,这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将是无法预估的。某些政府也曾明确表示禁止克隆。可是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对于克隆的态度却一直处于保守层面。克隆技术究竟该何去何从,它是否会停止其发展的脚步,还是会继续前行,答案当然是后者。克隆技术既然对人类的发展有促进的层面,那么纵使会面临暂时的阻挠,它依然能拖着沉重的步伐缓慢地前行。

一、克隆技术的理论基础

克隆以简单的方式来说其实就是对有机体的原样复制。过去克隆多与植物相联系,指通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下一代植物,如压条、扦插或嫁接。现在指遗传学上同一生物或细胞系的人工无性生殖技术。[1]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生殖性克隆与非生殖性克隆。生殖性克隆指的是通过转移细胞核的方法产生出新的细胞,并使其发育到成熟个体。当然并不是所有转移细胞核的方法都是克隆,这里仅局限于体细胞或胚胎细胞的细胞核。而非生殖性克隆技术多用于医疗,通过培育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为人类服务,如病人通过接受完美的移植可以避免排异反应,从而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寿命等等。由于这项技术很少产生一些伦理问题,因此得到了多数人的赞成。

多利的诞生应用的则是生殖性克隆技术,应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成功繁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不仅标志着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高等动物成年体细胞并没有丧失全能性,在人工条件下完全可以被解读和表现。[1]多利的诞生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它使得克隆人类成为可能。当然这项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

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繁殖问题时,将目光移向了一些简单的生物体,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德国科学家汉斯·德里希将一个海胆胚胎一分为二,使得两部分都成长为独立的海胆。后来的汉斯·斯佩曼继续使用汉斯·德里希的实验方法并成功地将一个双细胞蝾螈胚胎一分为二,结果生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蝾螈。科学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地前行,克隆技术在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也相继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金对北部豹斑青蛙细胞进行了无性繁殖,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的细胞核移植技术,它的成功使得克隆技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随后科学家们又在成熟细胞的全能性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约翰·格登在1962年采用成熟青蛙肠壁携带分子中提取的细胞核植入青蛙卵中,将其培养成为蝌蚪。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科学家也在进行着相类似的实验,只不过他们的实验对象是老鼠。但是实验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新培养出来的克隆体始终无法长成成年老鼠,实验在这一阶段似乎遇到了瓶颈。不过科学家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美国科学家尼尔·佛斯特就曾利用胚胎细胞做“酵母”,成功克隆出一头小牛,后来世界上又出现了克隆出来的马、兔子和山羊等。但是即便如此,克隆技术仍然任重而道远。时间流转到了20世纪末,克隆羊多利诞生的消息让世人为之震惊。它的出生证明了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细胞,经过一定技术手段处理之后,也可以恢复到受精卵时期的合子功能。[3]多利的诞生给了克隆技术一剂巨大的推动力,自此以后克隆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7年8月,美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克隆出了小牛安吉;几乎同时,俄罗斯科学家也宣布说,他们已经培育出100多种克隆动物新品种;[1]200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高级细胞技术公司宣布第一个濒危动物克隆体雄性白肢野牛诺亚诞生;2005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艾莉森·默多克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成功克隆出一枚人体细胞。[4]

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此项技术的高度发展究竟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这还是人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克隆技术在动物身上取得的初步的成效引发了世人深深的疑虑。人们甚至由此产生了“我们将跟在羊的后面吗?”这样不安的思考。然而科学家却不以为然。许多科学家都强调了要“保持科学的独立性”。他们认为科学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信仰而去羁绊科学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克隆技术对于科学来讲应该受到支持。至于社会层面,应该视情况而定。每个人都无法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以现代人的观点去嘲笑古代人的做法是幼稚的,反之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圈定未来历史的走向这也是荒谬的。在历史上,科技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恐惧与咒骂。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前曾引起了巨大的非议,但是现如今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获得世界上多数人的赞同与支持。曾参与此项技术的罗伯特·爱德华兹还因此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经过三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试管婴儿技术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如2011年广州一富商借助此项技术孕出八胞胎便是明证。除此之外,即便现在看似简单的输血技术在其应用初期也曾受到过极大的阻挠。所以说人们还是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克隆技术的发展。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大众的认可程度而言,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医学实践,农业生产,拯救濒危动物。

在医学实践中,克隆技术可用于移植学研究。自1954年首例器官移植手术成功以后,器官移植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这无疑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可是此项技术也有不足之处。由于供体缺乏以及人体自身的排异反应,使得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步履维艰。而克隆技术的应用无疑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这是因为人类通过克隆自体器官可以避免排异反应,这将会给广大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如克隆技术可以培植新的皮肤,制造人造膝盖等等。除此之外,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能看到人造耳朵、人造肝脏、人造动脉,甚至可以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等等。

克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如通过对动植物基因状况的改良或者复制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优良品种的保存度。但是,在此之前,情况却并非如此。人类由于采用了存优汰劣的留种方法,使得选种过程耗时又耗力。但是克隆技术却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可以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培育出抗虫、抗病、抗旱的植物,也可以采用此项技术繁育出生长快、毛多、肉多而耗料少的动物等。由于这些技术在使用中方便、安全、有效,因此其前景十分为人们看好。

另外,克隆技术在拯救濒危动物方面还具有特殊意义。2001年,一头名为诺亚的印度野牛在美国成功诞生。尽管诺亚在出生2天后,不幸夭折。但是这次试验足以证明了人类通过克隆技术可以拯救濒危动物的可能性。可是尽管如此,人类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克隆技术来保存物种,这是因为克隆技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毕竟能力有限,而且从保存物种的长远眼光来看,物种的繁衍仍需要物种群体力量的支撑,因此人类还是应该要保护好物种的生存空间才能维持物种的长久生存。

克隆技术在推进医学革命,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又引发了世人深深的担忧,就比如有关生殖性克隆技术的应用就已经引发了全世界的争议,其反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英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约瑟夫·洛特布拉特对此表示忧虑,他认为基因工程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核武器的滥用。还有德国研究技术部部长于尔根·品特格斯也曾向世人呼吁:科学界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基因技术,而复制人将不被允许发生,也一定不会在地球上发生。[5]2004年,第59届联合国大会审议了有关禁止克隆人的公约,哥斯达黎加在会上做出提案,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克隆人都应该被禁止;我国代表贾桂德强调了,中国政府反对生殖性克隆、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立场没有变化。

这些抗议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从技术上来说,目前人类还无法准确地把握克隆技术,因此,科学家在取得研究成果之前势必会以牺牲千百万胚胎作为代价。而且就目前的克隆技术来看,许多人反对克隆技术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担心克隆体的健康难以保证。人们发现现阶段的克隆动物常常由于各种疾病导致过早死亡。对于动物,人们可以做出相应的处理,但是如果发生在人的身上,则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而且纵使克隆技术已经取得成功,那么克隆人的出现也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

首先,从克隆的目的来看。实施此项计划的人如果动机不良就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如有些人可能打着优生的名义批量生产优秀人物;也有人可能会利用基因技术制造怪物引发世人恐慌等。而究其根本则在于,此项研究打破了自然规律,违背了自然的本质,把人降格为了物,把物甚至变成了怪物,这种通过技术操控进行生产的方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尊严。

另外,克隆技术的应用也会对传统的家庭关系产生威胁。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对于克隆人而言,他只是对某个人的复制,那么,他与供体之间的关系则很难划分。克隆人和被克隆人一模一样,前者既是后者的兄弟姐妹,又可以说是后者的儿子,女儿。而对于夫妻关系中的另一方而言,则可能扮演着养父或者养母的角色。如此一来,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将会随着克隆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动摇。父母的职责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父母与子女的联系也会大大地消弱,甚至千百年来延续人类文明的传统的生育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如此混乱的局面,势必会打破原来的亲属关系,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

克隆技术对克隆人自身也会产生影响。传统的生育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克隆人的出生则不同。由于他们的性别、相貌等都是科学家预先设定好的,因此克隆人的出生必然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对克隆人自身来说无疑是对其作为人的尊严的挑衅。其实,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是有尊严的,这种人性尊严首先体现为个体的独特性,即独一无二仅有一次的存在性。另外,人性的尊严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承认。这是由于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人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既受法律与规则的制约,同时也会被赋予相应的权利。其中人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是不可漠视的十分重要的权利。但是克隆技术这种手段性的工具性特征无疑打破了这一规则。这种不公平性是对克隆人的极大伤害。克隆人会因为这些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再加上周围人的歧视等种种不公平的因素,则可能致使克隆人误入歧途,以至于做出危害人类社会的行为。

当然,除了一些反对声之外,社会上有一些人还是愿意接受克隆人。当多利降生以后,一些人甚至来到罗斯林研究所预约克隆。不管原因如何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人们希望借助克隆技术来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企盼。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必须对克隆技术保持清醒的认识。纵使克隆人是亲本的复制品,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但是由于每个人所经历的成长环境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克隆人与被克隆者之间也并非是完全等同的关系。这在同卵双胞胎之间就可以得到有效印证,尽管二者相貌极其相似,家庭环境也近乎相同,但二者还是会有不同的性格。这对于克隆人也是一样,克隆人也将会有独特的个性、身份。因此,这就要求社会应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关系。而且人们不必担心害怕克隆出希特勒之类的危险分子。只要不是大规模应用此项技术,就不会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目前,克隆人研究正在十字路口徘徊。人们对克隆技术仍然褒贬不一。尽管已有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试图阻止人类对克隆人的研究,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监管克隆人行为的有效机制。将克隆技术应用于治疗不育症等领域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科学探索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如果人们能够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便可以引导克隆人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三、小结

科学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又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但是人们不能因噎废食,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应该认识到科学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类谋福利。尽管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人们还是应该看到它的积极层面仍为科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在科技的发展史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都会引起相应的争论,如试管婴儿、人工流产等,但是这项技术最终仍然为人们所接受。科学的脚步势不可挡,它不会因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暂时的禁令而宣告终止,时间终会证明它的价值。而目前人们所应该做的则是趋利避害,正视科技成果的积极层面,尽量抑制科技成果的负面影响。

其实,克隆技术并不可怕,人们之所以排斥克隆技术,也主要是源于人们对克隆技术还不甚了解。人们常常以现在的眼光来圈定未来的发展,认为在现在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将来也很难解决,由此造成了世人杞人忧天的局面。殊不知,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人们能够有效地解决克隆技术的相关问题,那么克隆技术将最终能被人类所接受。而且人类的聪明才智是无限的,其潜力也无法预估,相信终有一天人类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人类只需做好当下的事情,解决现一阶段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忧虑。因此,就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支持非生殖性克隆技术,限制生殖性克隆技术也未尝不可。有学者提出,进行克隆人的研究需要提出申请,申请者的资格也需要加以限制。这种做法可以对克隆技术加以有效地引导、控制,因此应该考虑接纳。

总之,克隆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如能够将其应用得当,必将使人类大受其益!

参考文献

[1]郑天喆,姚福燕.科学与未来:克隆你自己[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2][英]萨利·摩根著.迟文成,王子夏译.从海胆到多利羊:探索克隆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3]王润霞,王云霞.浅谈动物克隆技术[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2,1(1):43-44.

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c)-0052-03

[Abstract] The recanalization of blocking blood vessel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ll bring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 clinical trials find that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may improve the injury caused by reperfusion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ch as reducing myocardial infarct area,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 in future,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severe arrhythmia, and so on. But recent studies hav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myocardial infarct area,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eart failure, the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group hav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arge-scale clinical trials are still on study,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emains to be proved by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ifferent opinions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Key words]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pplication status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中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1],而IHD中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而导致相应的心肌缺血坏死,因此在第一时间开通闭塞血管完成心肌的再灌注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及时地开通罪犯血管包括第一时间的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STEMI治疗指南推荐急诊行PCI为首选治疗方案[3],但迅速地开通罪犯血管实现再灌注会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hansition pore,MPTP)开放、细胞内Ca2+超载、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再灌注时生理pH值快速恢复、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一系列反应而带来心肌再灌注损伤(ischa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4]。有学者在2003年首先提出了缺血后适应(ischa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的概念[5]:在开通罪犯血管1 min内给予短暂的再闭塞、再灌注多个循环,然后完全开通罪犯血管,他们在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发现,开通犯罪血管1 min内给予3个循环再闭塞30 s、再灌注30 s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了44%。不仅如此,IPost还可以通过减轻心肌水肿、氧化应激和中性粒细胞聚集从而减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本文就IPost在研究进展中的不同观点作一综述。

1 IPost机制

IPost对心肌的保护机制目前还未完全阐明,其可能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完成的:①再灌注损伤激酶途径(也称R途径):通过细胞外自分泌物腺苷、缓激肽、阿片类似物激活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进而激活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inase-PKB/Akt)通路和激酶1/2(Mek1/2-Erk1/2)通路,这两条通路都可以通过GSK3β磷酸化减弱细胞内的钙超载、氧化应激从而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来抑制MPTP的打开,另外PI3-kinase-PKB/Akt通路还可以使eNOS磷酸化产生的NO直接作用于PCKε抑制MPTP的打开;②生成激活因子增强途径(SAFE途径):细胞因子受体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JAK-STAT)通路也是通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抑制MPTP的打开从而发挥心脏的保护作用;还有环磷酸鸟苷(cGMP)也参与心肌的保护[6-7]。

2 IPost临床研究

Staat等[8]对30例单支病变(前降支/右冠状动脉,LAD/RCA)、6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进行4×1 min缺血、1 min再灌注,对照组直接行PCI,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了36%,该临床研究首次提示了IPost可以降低心肌梗死面积;Yang等[9]首次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证明了IPost可以改善心肌存活率,对术后7 d的IPost组(n = 23)和对照组(n = 18)进行SPECT检测,结果提示IPost组心肌存活率比对照组高[(31.3±8.6)%比(22.8±6.7)%,P < 0.05],并且IPost可能会对长期预后有一定影响,而真正明确提出IPost可以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是Thibault等[10]的研究,他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数据分析显示在术后6个月行PESCT检测平均静息-再分布指数对照组和IPost组分别为(11.8±10.3)%和(19.5±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术后1年由心脏彩超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IPost组比对照组提高17%(P < 0.05)。有荟萃分析显示IPost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衰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1]。

3 IPost临床疗效的质疑

随着大量、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IPost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看法,Freixa等[12]的临床研究用心肌核磁(cardiac-MRI,cMRI)对术后1周、6个月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挽救指数及LVEF进行统计分析,IPost组(n = 39)与对照组(n = 40)心肌存活指数分别为(18.9±27.4)%和(30.9±20.5)%(P < 0.05),而两组心肌梗死面积和LVEF没有统计学差异。有研究提示,IPost不仅对梗死心肌无明显的保护作用,甚至还会带来不利影响[13]。同样Limalanathan等[14]将272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IPost组和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后4个月的梗死面积,结果显示IPost组和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14.4%和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该实验的临床终点: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存活、射血分数以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为了进一步评估IPost对STEMI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Hu等[15]收集了1346例STEMI患者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荟萃分析,IPost组的心衰发生率降低[风险率(RR)为0.533;95%可信区间(CI)为0.368~0.770];而IPost对这两组的非致命性心肌再梗死(RR:2.746;95%CI:1.007~7.488)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876;95%CI:0.671~1.144)的发生影响不大。

4 IPost进一步研究

Hfsten等[16]丹麦研究人员进行了大型临床试验,收集了2014年2月~2016年2月的2239例STEMI患者,对其进行3种随机治疗:①直接IPost;②择期PCI;③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多支病变的介入治疗,观察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在再灌注损伤、远端微循环阻塞、心衰、改善预后等方面的利弊,该试验的临床数据还在进行后期的研究分析,希望该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可以对STEMI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5 IPost的影响因素

IPost的时机对患者是否受益也有很大影响,Yang等[17]的动物实验提示,在再灌注30 s内行IPost效果最佳,超过10 min则无效,其又进一步在临床试验中验证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6 h内采用IPost联合PCI开通闭塞血管对减少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MACEs的发生率优于6~12 h的患者[18];而具体的再灌注/再缺血持续时间的不同也影响IPost的效果[19],另有研究提示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伴随疾病、个体差异等条件也会对IPost有不同的影响[20-22]。

综上所述,IPost可以通过抑制MPTP的打开、减轻细胞内Ca2+超载、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调节再灌注时生理pH值等途径对心肌缺血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IPost对STEMI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损伤、心衰、患者再入院率、远期预后等影响还存在不同观点,目前关于IPost的研究还缺乏大型的临床试验及长期的随访调查来观察IPost对STEMI患者短期以及长期预后的影响,虽然IPost是一种新的方法,但IPost能否使患者受益,其应用与临床治疗仍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Zhou CH,Yao YT,Zheng Z,et al. Stenting technique,gender,and age are associated with cardioprotection by ischaemic postconditioning in primary coronary interven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10 randomized trials [J]. Eur Heart J,2012,33(24):3070-3077.

[2] 曹苏岩,钱云霞,王海鹏,等.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2):126-128.

[3] 常晶,刘宇,吕亚奇,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缺血后适应方案的系统评价[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3(9):494-499.

[4] 赵潇然,张凤如.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治疗策略[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4,41(3):158-160.

[5] 张苗苗,王贵松.缺血后适应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5):477-480.

[6] Fujita M,Asanuma H,Hirata A,et al. Prolonged transient acidosis during early reperfusion contributes to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postconditioning [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7,292(4):2004-2008.

[7] Michael V,Cohen,Yang XM,et al. The pH Hypothesis of postconditioning:staccato reperfusion reintroduces oxygen and perpetuates myocardial acidosis [J]. Circulation,2007, 115(14):1895-1907.

[8] Staat P,Rioufol G,Piot C,et al. Postconditioning the human heart [J]. Circulation,2005,112(14):2143-2148.

[9] Yang XC,Liu Y,Wang LF,et al. Reduc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by post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J Invasive Cardiol,2007, 19(10):424-430.

[10] Thibault H,Piot C,Staat P,et al. Long-term benefit of postconditioning [J]. Circulation,2008,117(8):1037-1044.

[11] Liu BS,Xu F,Wang JL,et al. The cardioprotection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Int J Cardiol,2015,178:181-183.

[12] Freixa X,Bellera N,Ortiz-Pérez JT,et al. Ischaemic postconditioning revisited:lack of effects on infarct size follow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Eur Heart J,2012,33(1):103-112.

[13] Tarantini G,Favaretto E,Marra MP,et al.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POST-AMI trial [J]. Int J Cardiol,2012,162(1):33-38.

[14] Limalanathan S,Andersen G,et al. Effect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on infarct size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primary PCI results of the POSTEMI(postconditioning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randomized trial [J]. J Am Heart Assoc,2014,3(2):1-8.

[15] Hu XQ,Cheng J,Tang B,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postconditioning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J Zhejiang Univ Sci B,2015,16(3):198-207.

[17] Yang XM,Proctor JB,Cui L,et al. Multiple,brief coronary occlusions during early reperfusion protect rabbit hearts by targeting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J]. J Am Coll Cardiol,2004,44(5):1103-1110.

[18] 杨伟,金惠根,刘宗军,等.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窗缺血后适应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J].上海医学杂志,2008,31(10):694-699.

[19] Zhang GM,Wang Y,Li TD,et al. Post-conditioning with gradually increased reperfusion provides better cardioprotection in rats [J]. World J Emerg Med,2014,5(2):128-134.

[20] 郭靖,王涛,姜志安.缺血后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14(4):430-432.

[21] Ferdinandy P,Hausenloy DJ,Heusch G,et al. Interaction of risk factors,comorbidities,and comedications with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cardioprotection by preconditioning,postconditioning,and remote conditioning [J]. Pharmacological Reviews,2014,66(4):114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