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材料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材料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主要就业方向包括计算机、金融、教育和科技咨询等领域。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信息材料、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电子电器、汽车、航空航天、贸易等工作,还可以进入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海关、商检等部门工作。
材料学专业的分类
通常来讲,材料分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金属三大种类。从学科的角度来讲,不同的学校所开设的材料学专业也不相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材料科学专业、有机高分子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金属材料专业之外,一些学校还增设了高分子复合材料专业、机械材料专业等。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设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与自动化系、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等。
材料学专业就业知多少
从就业角度来讲,金属材料专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用面广,就业面也相对较广。复合材料因为博采众长,在性能上结合了各种材料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航天领域,就业前景也很好。
总体就业前景分析
其一,材料学专业性强,受国家重视,高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经历近半个世纪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相关机制的探索和认识,材料学研究的范围得到巨大拓展,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日益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也为材料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这就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攀登材料科学的高峰。
其二,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材料运用更加广泛,现代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很多新型材料的支持。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材料学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需求量的增加为此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研究生阶段课题方向的选择很重要
据中国科学院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研究生的王芬(化名)同学介绍,全班40个人,男多女少。虽然传统意义上是要去中石油、中海油等对口单位,但目前她投简历的对象主要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对研究方向没有特别硬性的规定。
找工作的这段时间以来,王芬觉得材料学所有的专业中,金属材料学专业的就业面还比较宽。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看重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以及课题方向,尤其当面试岗位是专职科研人员时,单位对专业方面的考量会针对毕业设计提出,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课题选择非常重要。她建议大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
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不可少
航天某院工作人员高女士建议,在学校期间,材料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扎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她认为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与否,一方面决定了就业面的宽窄,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未来工作发展潜力大小。因为大家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是比较忙碌的,很少再有机会系统学习。
以高女士的就业经历为例,她认为就业前应该事先做好以下准备:充分利用师兄师姐的经验、经历了解可能的工作方向,了解具体工作单位及岗位情况;面试前一定先尽可能了解面试的单位及岗位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据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人事部一名负责人介绍,材料学专业的学生,要具备适应艰苦的工作条件的素质,因为做复合材料研究工作要经常去实验室,更重要的是搞科研一定要坐得下来,能够经得起反复失败和挫折的考验。
此外,在面试中,还应该积极锻炼个人表达能力,为自己增光。
走进材料学专业
高分子材料——性能优异,不可替代
高分子材料独特的结构和易改性、易加工特点,使其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异性能,广泛用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很多天然材料通常是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如天然橡胶、棉花、人体器官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纤维、塑料和橡胶等也是如此。然而,一些高分子材料会含有毒性,使用、实验时要注意。
中科院高分子材料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王芬(化名)说:“我在本科时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在研究生时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了高分子材料学,即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学,重点研究塑料、橡胶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钻井平台进行驱油。平日里我们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度过,研究对象为甲醛、乙醇、乙烷等化学物质,一些化学物质如甲醛会有毒性,因此要做好防毒设施。”
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学科,必不可少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和金属材料并列的三大材料之一,主要研究建筑、水泥、陶瓷、玻璃等材料。目前比较受到关注的纳米材料也属于无机非金属行列。
无机非金属材料品种和名目极其繁多,用途各异,通常把它们分为普通的(传统的)和先进的(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20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材料。它们是现代新技术、新产业、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现代国防和生物医学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水泥、 玻璃、 陶瓷等。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14-04
一、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模式主要参照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要采用传统授课与评图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学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建筑学专科教育的重点则在于应用型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教学时间、生源素质等方面限制,如照搬建筑学五年制本科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欠缺,特别是对应用型知识的掌握不足,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反映不佳;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欠缺,职业素养还需提升。如能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结合社会与市场对建筑学专科学生的定位与需求,进一步明确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理念,适当调整与优化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改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建筑学专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契合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设计企业的建筑设计团队主要可分为总建筑师、项目主创建筑师、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等不同层级的岗位。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需要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根据设计企业及市场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以及建筑设计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如房地产、咨询、政府职能部门等)。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共146名,毕业生大部分在建筑设计以及相关行业就业,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及专业绘图员的工作,就业情况详见图1。目前,一些设计单位推行定岗定薪制度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上海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就专门设立了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等就业岗位。加之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各地建设量大,设计企业的工作任务繁多,因此,助理建筑师及专业绘图员这样的实用型人才就业前景非常乐观。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与本科教育相比,在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强化应用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表1)。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以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还应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及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引入差异化的理念
全球化时代,企业、团体与个人都在寻求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错位正是在寻求一种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定位不一样,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差异化的理念,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适时进行人才分流,各教学阶段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人才定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岗施教的理念。例如,高年级教学中可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置助理建筑师和专业绘图员两级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方案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进行一些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其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助理建筑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设计、创新以及建筑施工图绘制等能力,顶岗实习阶段应推荐他们到锻炼建筑设计能力的岗位。对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绘图员,应强化一些相应实践技能的训练,如CAD制图、计算机建模与渲染、设计文本制作等。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示范式教育,鼓励其在模仿的基础上寻求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契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可依托学校设计院及校外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企业人员与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工程设计实践项目,提前进行工作演练,“以学促工、以工促学”,实现工学良性互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在每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周和三年级的毕业顶岗实习学期,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联系设计单位,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一些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此外,“企业进校”也是一个创新的做法,即以工作室等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实行校企全程合作,实施“双师型”指导。在上海,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设计院,还是一些小型设计公司,对助理建筑师和专业绘图员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设计单位也非常欢迎高职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许多学生由于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良而获得了宝贵的工作机会。2009年学校推荐15名毕业生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实习,其中7名学生被录取为正式员工。与此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各类实训室(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及一体化教室等设施的建设,以便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三) 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四川建院 集装箱运输管理 可行性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优势和优化学院办学结构,经过广泛调查和专家们反复论证,本文认为四川建院增设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是可行的。
一、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贸易与运输结构的调整及其集装箱化率的提高,全球集装箱运输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集装箱协会给出集装箱运量发展预测:2010年全球集装箱运输需求的增长为6%,届时世界集装箱运输量将达到291百万TEU。而现有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将使集装箱运输管理人才的缺口进一步扩大。
1、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增加了集装箱运输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国集装箱运输业正处在迅猛发展的势头,特别是港口集装箱运输增速较快。2007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3亿TEU,首次突破一亿大关,比2006年增长22.3%。预计201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中心,到2020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亿TEU;铁道部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将以站点布局调整为核心,配合路网建设和双层集装箱通道建设,形成以18个物流中心为枢纽、40个专办站为结点、100个代办站为喂给,班列线为通道,辐射全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支撑体系。把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内河运输等单一方式运输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运输过程。但是在集装箱运输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却明显滞后,据相关资料统计:现在我国大专院校开设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不足20所,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具有优良港口的地方,2010年的全国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是1500人左右。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市场的这种严重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国内集装箱运输业将来的发展。因此,加快集装箱运输业的人才培养与知识普及已经成为现代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四川省对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正在逐年增多
四川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省进出川通道已经有15条;全省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23.1万公里,比西部大开发前增加了一倍多,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88公里,到2020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将达8000公里,从成都到沈阳、上海等地,将从现在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8小时,到广州、北京等城市则只需6小时;高速公路里程82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300万标箱;民用机场17个。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个水运航。这样最终形成向南打通连接云南、贵州铁路、公路疏港通道,向北吸引陕、甘、青南部货物,向西辐射,向东则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打通江海直达集装箱运输快速通道。成都市青白江区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铁道部规划的18个集装箱站之一,该中心年均处理能力达100万标准集装箱集。同时,成都还建立了公共物流交易平台,国际性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另外,泸州港、宜宾港港口建设进度加快,全省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2007年的5万标箱提升到目前的50万标箱,到2012年,将达到150万标箱。这些将有力地促进了四川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集装箱运输管理人才的需求。据有关调查表明四川省对集装箱运输管理人才需求将近2000人左右,而四川省现有就职于集装箱运输管理岗位的人才多数是通过传统运输仓储企业或经过短期培训或相关专业转型而来,这部分人并不能完全掌握现代集装箱运输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发挥集装箱运输管理应有的作用。在人才供应方面,我省目前仅有几所高校开设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在校生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对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巨大的人才缺口使我们现在必须加大对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立足于本省,培养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以四川省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交通与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和积极采用先进的集装箱运输管理经验、集装箱运输技术和装备,加快建设多层次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体系,把四川省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发达的集装箱运输也区域,培养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具备了开设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学院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在师资、科研、教学设施和设备满足开办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条件。
1、学院的发展和师资条件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作为西南五省市区万人规模的、唯一独立设置的建筑类示范高职学院,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为祖国培养了40000余名建设类技术、管理人才,被业内人士誉为“黄埔军校”。成为集建筑、机电、交通、文、经济、管理、计算机于一体的综合性理工类高校。全院现有教职工915人,其中专任教师71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3人。学院另有兼职教师412人,均为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和能工巧匠。专业教师中具有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审计师、建造师、房地产评估师、咨询师的“双师型”教师占70.8%。学院是全国高等学院土建学科高等职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职高专院校唯一理事单位、四川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德合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教育部、建设部确定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近年来,教学科研成果多。学校编译、出版教材和著作达80多部,达5000多篇,其中有120篇被CSSI、ISTP、EI等权威检索机构检索、引用。建筑结构、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筑材料课程、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编写了国家精品教材2本,四川省精品教材1本,国家和省级立项建设教材17门。
2、学院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条件
学院现有德阳校区和成都校区,占地约为3000亩,固定资产总值为8个亿。具有多媒体教室30个,满足学院的上课需求。学院新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为18309平方米,具体两个全天候向学生开放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藏书达100万册,具有以建筑类为主,兼具有其他的专业的书籍和杂志,其中外文杂志有20多类。学院目前具有两栋实训楼,包括不同专业的实训室共50个,学生在校实训的条件基本满足。另外,学院还和10多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达400多家。这些条件,都为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3、经济管理的办学条件
四川建院经济管理系现有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管理、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六个专科专业,有全日制学生1800人。具有房地产实训室、会计与审计实验室、物业管理实验室、物流管理试验室,校外实训基地有7个。全系有教师43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硕士、博士15人,教授、副教授7人。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经验的积累,经济管理系已经具备办开办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条件。现有已经设置的相近专业将为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创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有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也基本上满足新办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
4、专业筹建情况
(1)四川建院成立了由经济管理系主任牵头组成的集装箱管理专业筹建小组。通过外出学习考察、专家咨询论证,在充分研讨基础上,初步制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育教学活动周历、课程体系与学分结构表、课程设置与教学时数安排表等一整套教学文件。
(2)经济管理系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对该专业进行论证,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
(3)为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经济管理系组织相关教研室的教师多次到兄弟院校参观、考察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建设,并从知名大学分别引进多名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4)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集装箱运输管理方面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已取得相关成果,受到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
(5)经济管理系具备开办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经济管理系现有与集装箱运输管理相关的专任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以上职称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硕士5人。
5、毕业生就业形式较好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应用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能力为核心的办学体系、产教结合的教学方法、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办学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专业课程设置瞄准市场,毕业生怀揣“双成果”,手捧“双证书”。同时学院与企业共探校企联合、双向育人的路子,每年举办“双选会”,为学生就业和实习构建平台,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充足的基础上,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具备了实际动手的能力。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供不应求,就业率接近100%,并且学生就业后的初始工资超过大多数本科毕业生。
三、结论
综上所述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发展的空间广泛,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同时,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地域优势,完全具备开设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樊奇、吕新颖:关于阜阳范学院增设运动训练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阜阳范学院学报,2005(1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就业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01-05
1 引言
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老一辈农民工逐渐从务工大军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就业前景和发展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由于新一代农民工有自己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薪资和福利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他们频繁的更换工作以获取理想的福利和薪酬,从而使他们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短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而长期流动则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会影响到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就业流动性因素的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择业标准和利益诉求,对减少这一群体就业流动性,使他们的就业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从而促进中国城镇化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新生代农民工人口及就业行为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其中包括在农村出生长大后进城务工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城市成长、学习长大后留在城市务工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主要的身份特征是工人、市民,与农民不同。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有上亿人,他们是劳动人口的主力军,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就业和择业标准不同,对薪资福利的要求不同,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就业往往呈现出不同于老一辈农民工的特征,其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就业的流动性。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男女比例也有所变化,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务工女性比例高于老一辈农民工中女性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务工追求新生活[1]。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直接进入城市工作,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也具备了一些专业技能,有着和老一辈农民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期望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特征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娱乐业为主,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保安、保洁和家政物业等其他行业(详见表1)。与此同时,从事建筑业的人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有所增长,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2.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特征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业之间的流动性较为频繁。老一辈农民工受传统祖辈思想的影响,容易对一个地方或者职业产生感情,更青睐相对稳定的工作,在面对行业危机时,被用人单位裁员后只能返乡务农。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他们选择行业以个人兴趣和自身需求为主,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双向选择的关系,注重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善于应用社交平台和互联网资源,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为转换工作提供了更加充分地信息资源。
除了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换行业之外,他们还会更换城市以寻求更好的发展。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我国各省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输入和输出。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依然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就业地点,这些城市和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外企入驻,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近几年,随着中部地区的崛起,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由流动趋势进一步增强,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缓解这些地区的劳动力需求。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向主要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等劳动强度比较大的行业,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等就业特点,也是他们最主要的就业现状。
3.1 劳动合同签约率低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合同的签约率较低。签订劳动合同可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是福利和薪资的法律约束条件,如果发生工作纠纷,劳动合同作为依据可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虽然大多数是在城市中成长,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依旧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发生工作纠纷时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来寻求工作,通常是一个老乡带领家乡多个青壮年劳动力工作在同一个单位形成一个以同乡人为基本单位的小群体,如果发生工作变动,他们多是整体流动。另一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合同意识,在找工作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工作福利和待遇,往往忽略了就业合同的签订;一部分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在发生问题是逃避企业的法律责任,把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务工群体划分到廉价劳动力的临时工中,不愿意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就业合同。从近几年农民工的讨薪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己本身忽略了劳动合同的签订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保障自己基本权利;而企业作为用工单位为了减少工作成本往往也不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把他们当成单纯的廉价临时工使用,从而造成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的现状。由于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即流动性较大。
3.2 工作环境差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技术水平较低,很多用工单位将他们视成等同于临时工的廉价劳动力,从事的都是一些脏、累的工作,工作环境较差,常常有意外发生,工伤事件频发。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在建筑行业从事工作,他们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建筑业劳动强度大,直接接触石灰、油漆等建筑材料,长时间工作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工作危险程度也较大。从事采掘业则更为艰苦,不仅连续工作,而且原材料污染严重,许多务工人员由于长期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从事高强度工作而患上了职业病,严重影响了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公致残人员近7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中,农民工占伤亡总数的80%以上[2]。
除了工作环境差外,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所以从事的都是单一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用人单位常常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为了能省成本费和人力费,用人单位常常安排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由于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不能享受相应的福利,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农民工人数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堪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强度较大的工作进而转换工作,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呈现流动状态。
3.3 工资水平偏低 近几年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从事采掘业、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较高,在大城市打工收入高于中小城市,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3]。但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的增长速度缓慢。由于经济发展,工资上涨,物价也随之上升,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相当拮据。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然较严峻。即使近几年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切实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但是拖欠工资和克扣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时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没有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某些用人单位虽然不会拖欠工资,但却无故利用各种名头,克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工资薪酬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择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若无法保证正常工资,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就会选择转换工作。
3.4 社会保障水平低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办法享受相应社会保障,甚至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享受社会保障。另外,受户籍制度等因素限制,他们中参保的人数并不多,2010年全国工会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比城镇职工少23.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少14.6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分别低29.1、9.1、30.8和41个百分点(图1)。
图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缴纳对比
资料来源:全国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制度不完整、参保意识低等因素,使得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整体较少,即使新生代农民工按时缴纳了社会保险,但是由于工作流动性较大,社会保险的续费比例低,社保管理难度较大,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
虽然大多数企业受到制度约束,积极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但是如建筑业等事故频发的行业,给新生代农民工缴纳的工伤保险比例较低,并没有普及到每个新生代农民工。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即使企业给缴纳了社会保险,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社会保险的续费和缴纳情况也很难管理,相应的福利难以普及每个新生代农民工,就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整体来说,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难以管理。
3.5 组织化程度低 新生代农民工有上亿人,是我国劳动人口的主力军,虽然人口众多,但是他们却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使得他们难以跟上城市的生活节奏,通常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份子。据调查,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亲朋好友或者同乡人介绍结伴进城务工,在整个务工群体中存在诸多以地区划分的小群体。由于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就业渠道也是非正规化的,因此他们充当的是临时工的角色,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单位。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也没有一个正规权益保护组织,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利益侵害方抗衡,只能靠小群体自发和用人单位沟通协调,而这样成功的几率很低。在近几年新闻报道中,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农民工讨薪的案例屡见不鲜,可以看到,虽然有政府支持,但是农民工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正规有力的组织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因素
4.1 行业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娱乐业为主。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保安、保洁和家政物业等其他行业。老一辈农民工主要是从事建筑业工作。对比之后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人数明显下降,而从事制造业人数增多,从事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和服务业等人数增多。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人数较多,一是因为这个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行业工资待遇相对较好,只要新生代农民工有体力,有耐心,能干好这种单一重复性的工作,就会有稳定的收入。但是,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和服务业,这种受经济影响较大的行业则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近年来,从事餐饮娱乐、批发零售和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多,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工作上有了较多的选择,但是行业的稳定性也是他们就业的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发生经济波动,这些行业会受经济影响而处于低潮期。为了行业发展,雇佣者往往会裁员以维持企业运作,这样被划为临时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会面临失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并不是主动想要更换工作而是由于行业发展影响而被动更换工作。
4.2 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服务行业和新兴产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达到基本职业技能水平,专业能力不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岗位要求,产生工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偏低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企业缺少职业技能水平高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职业技能水平偏低而无法就业,由此造成的供需矛盾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被动因素。
4.3 工作压力和强度太大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事故频发。建筑行业的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工地的缺少安全保障的设施建设是工人的生命安全潜在的危险因素,且工作时间长,十分耗费体力。而制造业的工作,则是为了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每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甚至昼夜交替的在流水线上工作,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因而他们不愿意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都成为他们选择就业行业要考虑的因素。与父辈相比,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他们对职业有所期望,注重精神享受[4],因此,他们不断更换工作以追求更理想的生活。
4.4 个人发展欲望高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他们认为没有出息或者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他们淡化了挣钱回乡盖房娶媳妇的生活目标,不希望自己像老一辈农民工一样只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工具,在城市建设好后,像过客一样又赶往下一个城市继续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则更是希望能成为建设城市的一份子,能够成为城市经济繁荣时的受益者。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选择在城市安家,因此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以满足生活所需而频繁变换工作。
5 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合理引导 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而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沿海发达城市和一些大中型城市化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如果能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会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可以鼓励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选择,能够减少大批量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就业。根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有餐饮娱乐服务业从事工作的人数较多,有一些产业如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发展缓慢,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层次。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对于那些中小型城市来说,中小型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主体地位,政府应该加以支持和鼓励,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薪资福利,转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们中有的人却很有经营理念。有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有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但是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不满意现有的工作,也会有自己创业的想法[5]。政府可以鼓励他们在自己家乡进行自主创业。由于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可以更好发挥地区优势,留住农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我国铁路运输压力,改善我国人口流动大的特点。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成熟的创业想法。对勇于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在起步阶段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5.2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整体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群体的竞争力不高,在就业过程中,因为技能水平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某些工作可以胜任却又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在详细调查基础上,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6]。负责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搜集就业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成本和风险,增强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一方面上,政府应该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鼓励当地企业参与培训指导同时也要规范培训机构,确保教育培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网络体系,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信息咨询,对于想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同时还可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变化,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技能培训。
5.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都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对于有条件的农民工,政府应该放宽条件,让他们转为城镇居民,进城落户就能在就业、社会保险、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留在城市里生活,因此一旦他们失业,就会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许多不负责任的企业不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不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因为无法保证社会保障导致就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应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保证他们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7]。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流动性,他们的孩子留守在农村,受教育问题收到诸多阻碍,长大后重复父辈进城打工的路;他们中有的子女虽然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但是由于户籍限制,上学和医保等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5.4 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是为了提高自己工资福利待遇,一些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给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背景下,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可以留住新生代农民工。用人单位调整职工工资应该征求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意见。用人单位应该严格执行国家休息的规定,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健康,也不能强迫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应该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针对个别不负责任的企业,政府应该明确讨薪责任,督促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预防和处置机制,减少这类讨薪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科.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李燕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袁玉秀.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D].青岛:青岛行政学院,2012.105-107.
[4]符平.倒/Uo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9.41-77.
[5]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