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医学免疫学

动物医学免疫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医学免疫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医学免疫学

动物医学免疫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动物免疫学》 实验教学考试 创新能力

《动物免疫学》是《免疫学》近年来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发展得极为迅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构筑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动物免疫学》的教学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发展迅速,是学生难学课程之一。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2]。传统的高校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呆若木鸡地听[3]。大多数学生对实验考试应付了事,不求甚解,严重限制了动手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必须及早实施创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在合作中展示师生风采,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如何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考试开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设计性实验教学法[3]

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培养后,由学生自愿结合,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4人一组),选择一项实验内容进行专题设计。具体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终确定实验设计方案。由实验室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实施操作,记录每次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并按论文的格式要求,每人递交一份报告。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在本教研室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开出实用性大、适用范围广,但不需复杂设备及昂贵试剂的实验课程。按照这个原则,我们选择了ELISA、细胞增殖、血清学等系列实验。例如,ELISA广泛适用于各种抗原或抗体的研究或检测;细胞增殖实验可用于淋巴细胞转化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免疫调节剂(增强剂或抑制剂)的研究和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与检测等。我们编写了免疫学实验指导,作为活页在适当的时候发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与实验设计并举。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科研目的、要求及已有条件设计实验。如ELISA,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基本类型、由基本类型衍生而来的各种变型及其优缺点(如特异性、敏感度等),并以猪瘟病毒检测为例介绍了几种ELISA方案。然后给定几种主要试剂,包括抗原(鼠IgG)、一抗(兔抗鼠IgG血清)、正常兔血清及二抗(HRP-羊抗兔Ig),由学生自由设计ELISA实验方案,要求每组设计2个以上方案,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从包被抗原开始进行ELISA实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讨论活跃,设计出的方案有直接ELISA、间接ELISA、抑制ELISA等,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最后,通过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的科研素质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设计尽可能是《免疫学》的内容,可大可小,大至一个完整的课题,小至课题中一项或几项免疫指标的研究或检测。不论大小,一律都要求按开题报告的形式撰写。这样,可使学员将所学《免疫学》理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免疫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一般都是在上实验课时练习,有时因时间紧,未经多次练习就做实验,实验结果不准确。对于免疫学中反复用的操作技能,如吸管的正确使用、血清稀释法、玻片凝集、琼脂倒板、打孔等作为基本功反复训练。在未上实验课前,就将吸管和打孔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宿舍用自来水准确吸液放液。还在实验课中多次安排这些基本操作项目,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应由学生参加实验准备,特别是本科班更应培养这种能力。

三、加大实验课考试的改革,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我们首先在计分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只记理论考试成绩或实验课成绩比例偏低的状况,按理论成绩60%,实验成绩40%计分。我们采取分项计分方式,平时实验成绩和最后实验考核各占50%,平时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课出勤率、态度、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最后的实验考核是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学的实验全面复习,然后自己小结,这样可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做到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自行设计实验题目,自己动手进行科研,写出实验报告,有可能的话,可以投稿发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宗旨的实验体系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获得了许多奖项。如: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该奖项的二等奖。在2005年至2007年的三年时间里有15位学生在《中国微生态学报》、《西北农业学报》、《中国病毒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共15篇。“动物免疫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课题获得了2007年学院教学成果优秀奖。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实验教学要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力争多种教学形式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把实验室建成启发创新思维的摇篮,提高综合素质的基地。

世纪之交,我国正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以思想更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关键,教学改革为核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5]。我们已体会到,对于本科生的免疫学教学而言,教学改革很可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1)《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理论和技术进展之快,使得完全按照教科书为本科生上课成为不可能,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年年更新,至少要增添新的内容。(2)本科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沿袭传统的教学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随着生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本科生的教学形式将处于不断改革中。(3)由于诸多因素的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模式,恐怕今后也不可能有。这些,都为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对《免疫学》课程不断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2-114.

[2]张艳平,蔡光斗.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育,2004,22,(23):88-89.

[3]张博芬,方芳.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医学教育,2003,(1):33-35

动物医学免疫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除冰;融雪;盐化物;橡胶颗粒。

0 引言

在道路积雪的情况下,路面附着能力降低,会导致汽车刹车失灵、方向失控,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给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科学有效的路面除冰雪技术的开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路面除冰雪技术分为路面外部除冰雪技术和路面内部除冰雪技术[1]。路面内部除冰雪技术中,近年来抑制冻结铺装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其主要分为物理和化学两大类。本文主要介绍化学类中的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及物理类的橡胶颗粒除冰沥青混合料。

2 抑制冻结铺装技术

2.1 物理类抑制冻结铺装技术

物理类抑制冻结铺装技术是路面内部除冰雪技术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添加橡胶颗粒、粗糙沥青路面、镶嵌类技术、空隙填充类技术。

添加橡胶颗粒的沥青混合料是将废旧的橡胶轮胎破碎成一定形状和粒径的颗粒,以骨料的形式直接添加于沥青混合料中,用以替代部分集料形成具有抑制冻结功能的新型沥青混合料。其破冰原理是弹性材料具有较强变形能力,改变了路面的变形特性和路面与轮胎的接触状态,路面在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自应力可使冰雪破碎融化,从而达到抑制路面积雪结冰的效果,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

2.2 化学类抑制冻结铺装技术

化学类抑制冻结技术是指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化学类抑制冻结材料,或者在道路表面添加、喷洒一定量的化学类抑制冻结材料,形成具有抑制冻结功能的路面。主要有抗凝冰涂料技术、添加蓄盐沸石材料和添加化学类抑制冻结材料等。

3 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

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有效融雪成分为盐化物中的盐分,通过盐分主动析出达到自融雪的目的。盐化物通过替代混合料中的部分矿料或者以外掺的方式添加,拌和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统称为盐化物自融雪沥青混合料,所铺筑的路面称为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

3.1 盐化物融雪剂的研制

融雪剂的开发经历了单一的食盐型、氯化钙型到现今的非氯化物型、复合防腐蚀型,出于经济性和高效性的考虑,目前还有很多学者进行氯化物融雪剂的改进研究工作。

2007年郑州大学的王小光[2]研制的PSA系列融雪剂在成分上作了一些改良,效能上己经远远优于传统的融雪剂,Cl一含量较氯化钠来说低的多,大大降低了对钢板和混凝土的腐蚀,已将氯盐型融雪剂的危害降低到了极低程度。

2013年长安大学的彭磊[3]从总结国内外路面融雪技术优缺点着手,运用自主研发的设备制备自融雪外加剂Iceguard。

3.2 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研究

添加MFL的沥青混合料在日本得到广泛研究,MFL替代矿粉添加矿料质量的6%~8%到普通沥青混合料中,各项路用性能满足使用要求;将MFL添加到排水式沥青路面中,添加量为混合料质量的2%,路用性能满足使用要求[4]。

2010年重庆交通大学的崔龙锡[5]研究了蓄盐类物质(NaCl、MgSO4、CaCl2)具有可释性,添加到沥青混合料中,其路用性能满足要求,同时,将V-260外掺到沥青混合料中,高温稳定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水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

2013年长安大学的彭磊[3]对掺加Iceguard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集料抗飞散性、抗滑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性能都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对混合料中Iceguard盐分析出后,路用性能进行检验也满足使用要求。

3.3 盐化物自融雪沥青路面融雪性能研究

欧洲国家将添加和不添加盐化物的马歇尔试件置于低温环境箱内,洒水使其冻结然后铲除冰层,添加盐化物的试件铲除比较省力,但这些方法只能定性评价盐化物的作用效果。

长安大学张丽娟[7]、王峰[8]等将添加盐化物的马歇尔试件置于一定量的溶液内,利用电导率仪测定48h内盐化物溶液的电导率,计算盐化物析出量,间接评价盐化物沥青混合料融雪性能的长期性。

姜绍升[9]、张丽娟[7]等通过测定轮碾成型试件在不同冻结状态下的摆值,同温度下路面摆值衰减量、摆值平均加权衰减量等参数的变化,从而分析盐化物路面冻结抑制效果的影响。

长安大学孙玉齐[10]将马歇尔试件置于密封容器内,加入定量蒸馏水,利用比对不同时间下溶液的比重,换算盐化物析出量,评价盐化物作用效果长期性。

长安大学陈杰[11]分析了温度与降雨量对盐化物融雪沥青路面性能持久性影响,分析了夏季降雨对混合料融雪效能削减效应,预测了不同气候分区下盐化物融雪沥青路面使用年限。

4 橡胶颗粒除冰沥青混合料

目前橡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都已经比较成熟,而关于利用橡胶颗粒增加路面弹性进而用于路面除冰的技术在世界各国均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做更多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橡胶沥青混合料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40~60年代的美国,研究将4.75mm~9.5mm的橡胶颗粒添加入混合料中,试验结果表明,橡胶颗粒用量越多,除冰雪效果越明显。但未很好地解决混合料的成型和耐久性等问题。

日本的做法是在刚完工的沥青路面上铺撒直径2cm的橡胶颗粒,用压路机将其压入沥青路面,橡胶颗粒有小部分露出路面,增加了路面的摩擦力。同时,车辆荷载的作用使橡胶颗粒变形,车辆通过后的反弹力使冰破碎。

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纯秀等对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和弹性除冰路面的除冰性能进行了研究。

2009年,长安大学的张洪伟对橡胶颗粒的技术性质、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除冰机理和试验仪器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与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合作,铺设了橡胶颗粒除冰试验路。

2011年,长安大学的张硕对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成型工艺、路用性能和除冰雪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混合料中掺入水泥和消石灰提高耐久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唐祖全,李卓球,侯作富等.导电混凝土电热除冰化雪的功率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3):102-105.

[2]王小光.高效环保型融雪剂的研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3]彭磊.自融雪沥青路面外加剂制备与运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胡俊琳,张丽娟.化学类冻结抑制材料在排水性路面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10,30(2):192-195.

[5]崔龙锡.蓄盐类沥青混合料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0.

[6]白艳君.盐化物融雪沥青混合料性能[D].西安:长安大学,2012.

[7]张丽娟.盐化物融雪沥青混合料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8]王峰,韩森等.盐化物融冰雪沥青混合料的应用研究[J].公路,2009(3).

[9]姜绍升,孙青松.化学类冻结抑制沥青路面融雪效果评价[J].中外公路,2012,32(1):243-248.

动物医学免疫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输出量;无创监测;超声多普勒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47-02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是反映心脏功能最直接的指标之一[1],在对一些危重患者的紧急抢救中,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USCOM)可无创、准确、及时的测量心输出量及其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2-4],具有操作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受场地和操作人员限制小的特点,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USCOM操作方法

USCOM由主机带显示器、电源组件、附件、探头等组成,向USCOM输入患者信息:病案号、性别、身高、体量、出生年月、血压、中心静脉压等,将USCOM探头放置在患者胸骨上窝处,探头指向胸骨上切迹方向,稍用力压,并缓慢向周围移动,选择最合适的位置,以获得最准确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及最佳声频反馈记录下数据[5]。

2 USCOM工作原理

血流容积=面积×高度,通过主动脉瓣的每搏血流量是以容积计算的,在容积公式里,可以用瓣膜截面积(CSA)来计算截面积,在要我们知道瓣膜直径或流出道(OT)直径,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OT面积=πr2;当容积公式运用在生理学中时,一定量的血液在每一搏所运行的距离叫做每搏距离,在多普勒测量时,每搏距离记为速度时间积分(vti),vti是在了解血液运行速度和时间的情况下,计算血液运行距离的方法,通过血流速度波形可自动算出主动脉的速度时间积分及当时的心率,每搏输出量(SV)=流出道面积×每搏距离(vti),主动脉流出道的直径可以用来计算面积,从而计算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流出量直径与身高都呈线性相关[6](如果患者的身高小于50厘米,则流出道直径通过体重测得,在这一类人群中,流出道直径和体重呈线性相关),根据待测者的身高值,利用已经通过验证的内部公式可得到主动脉,每搏输出量(SV)=瓣膜截面积(CSA)×每搏距离(vti),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

3 影响因素

多普勒角度: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的是成熟连续波多普勒技术监测血流速度,信号强度的准确性与测血流方向、角度和多普勒波束遇到的软组织有很大的关系。血流与超声波束之间的夹角越接近于0°,得到的结果就越接近实际血流速度,也就越可靠;反之,若夹角越接近9O°,得到的结果就越不可靠,甚至无法得到血流频谱。故在操作中,应尽量保证多普勒粘波束与血流“正面相迎”,或者说是“与血流方向平行一致”,当多普勒波束的方向与血流方向平行一致时,即是最佳的测速方式,故监测血流时,探头对准主动脉瓣的血流,从3个平面(矢状面一冠状面一横断面)逐一进行信号的调整、优化,以获得最满意的频谱。

空气、骨骼及脂肪组织:当超声波遇到空气时,波束会完全反射到探头,到达不了血管,显示器上全是噪音,既分辨不出波形,也听不到典型的声音信号;当超声波遇到骨骼,波束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穿透,连续波完全被骨骼吸收,无法到达红细胞,显示器上显示不出形状,也听不到典型的声音信号;当超声波遇到过厚的脂肪组织时,波束会减弱,典型的减弱表现为超声波信号强度的大幅度削减,但减弱的超声波还是能够到达红细胞,在图谱上既能看到典型的图形,也能听到信号,但强度减弱。

4 CO的监测技术

根据测量原理和技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4类:第一类是以热稀释法[7-10]和直接Fick法[11,12]为代表的有创测量方法,至今仍被认为是心输出量测量的金标准;第二类是微创测量方法,其典型代表是超声多普勒法;第三类是无创测量方法,包括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法[13,14]、部分CO2重呼吸法[15]、心阻抗图法[16]和脉搏波描记法[17];第四类是针对动态测量的需求,主要由心阻抗图法和脉搏波描记法等发展而来的穿戴式和移动式心输出量测量技术。

5 USCOM的准确性

Knobloch等[18]采用USCOM法和热稀释法测定36名冠脉重建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O,发现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为8.07;Critchley等[19]通过监测6只麻醉状态下的狗的心输出量,将插入超声流量检测器至升主动脉监测法与经体表无创USCOM监测法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的偏差仅为0.01 L/min,相关系数大于0.90;Tan等[20]通过检测胸外科术后机械通气病人的心输出量,将无创USCOM监测法与插入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热稀释法比较,也发现两种方法具有好的相关性,这些均提示USCOM监测心输出量有较好的准确性。

USCOM具有安全无创、方便快捷、高准确性、良好重复性、操作简便的特点,对指导临床准确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泽,王玲,潘颂欣.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原理及发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0,29(4):619-626.

[2] Critchlev LA,Peng ZY,Fok BS,et a1.Testing the reliability of a new 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the USCOM,by using aortic flowprobes in anesthetized dogs[J].Anesth Analg,2005,100(3):748―753.

[3] Chand R,Mehta Y,Trehan N.Cardiac output estimation with a new Doppler device afte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6,20(3):315―319.

[4] Van Lelvveld-Haas LE,Van Zanten AR,Borm GF,et a1.Clinical validation of the 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 USCOM-1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Eur J Anaesthesiol,2008,24:1-8.

[5] 卢蓉,向明芳,高敏,等.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监测危重患者心输出量的体会.护理学报,2012,19(10B):61-62.

[6] 韩英,耿荣.超声多普勒监测小儿心搏出量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5):435-437.

[7] Fegler G. 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 in anesthetized animals by a thermod-dilution method[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 Physiology,1954,39:153-164.

[8] Branthwaite MA,Bradley RD.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 by thermal dilution in man[J].Journal of Applied Phyysiology,1968,24(3) :434- 438.

[9] Ganz W,Donoso R,Marcus HS,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 by thermodilution in man[J].Am J Cardiol,1971,27(4) :392-396.

[10] 杨玉星.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6-243.

[11] Fritts HW,Cournand A.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ck principle to the measurement of pulmonary blood flow[J].Physiology,1958,44:1079-1087.

[12] Weinbroum AA,Biderman P,Soffer D,et al.Reliability of cardiac output calculation by the fick principle and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in emergency conditions[J].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2008,22 (5): 361-366.

[13] Kondo C,Caputo GR,Semelka R,et al.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 measurements with velocity-encoded cine MR imaging:in vitro and in vivo valid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1991,157:9-16.

[14] 闫钟钰,李坤成,周怀欺,等.速度编码电影MR评价心室每搏输出量的可重复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 :894-897.

[15] Capek JM,Roy RJ.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 using partial CO2 rebreath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88,35(9): 653-661.

[16] 洪虹,金雪娟,潘翠珍,等.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5) :328-331.

[17] 李章俊,王 成,朱 浩,等.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31(4):607-614.

[18] Knobloch K,Lichtenberg A,Winterhaiter N,et al.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determination by two-dimensional independent Dopper during and after cardiac surgery[J].Ann Thorac Surg,2005,80(40):1479-1483.

动物医学免疫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免疫学 实验教学 改革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免疫学已成为连接生物学与医学的重要纽带,成为生物学及医学的基础课,在许多生物学专业均已开设了免疫学课程。但由于生物学专业学生背景与医学专业学生背景不同,且免疫学课程本身理论内容抽象,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在联系紧密,新理论新方法很多,致使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倍感吃力。实验教学是免疫学基础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可验证有关理论,又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强化操作技能,还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笔者在从事免疫学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认为理论学习是硬任务,而实验操作是软任务,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因此,如何上好实验课并努力提高实验课的水平,对提高免疫学的理论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所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免疫学学习,对实验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课在教学中一直处在辅助的位置,传统意义上的实验课,教师在讲授完各个章节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后,让学生根据上课讲的理论进行机械式的实验操作,学生收获很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原实验教学内容及弊端

生物学专业的免疫学教学大纲里规定了三个必开的实验课,依次是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免疫血清的制备。以往的实验课开课前,为了满足前两个实验的需要,实验老师都是先从公司购买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实验课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上完实验课就忘了做的什么,更不用说掌握实验原理了。对于第三个实验,实验老师先把抗原制备好,由学生免疫实验动物,到了采血时间后,让学生采血测抗体水平。由于学生不够重视,采集的免疫血清往往效价不高甚至没有抗体产生。显而易见,传统的上课方式在购买试剂及实验动物上花费了不少实验经费,而实验三所制备的抗体又没有合理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双重浪费。而且老师基本上包办了实验准备的各个环节,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机械的操作,看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2.2 实验教学的改革

鉴于原实验教学的种种弊端,笔者考虑将实验课进行改革。

首先,实验顺序的调整。既然前两个试验需要抗原抗体,而第三个实验是制备抗体,何不将三个实验的开设顺序调整一下,先进行第三个实验,制备的抗体再用于第一和第二个试验?这样就节约了购买抗原抗体的费用。

其次,实验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实验三属于综合性实验,但只有4学时,用于制备抗体时间不足,将其转变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将实验过程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课外时间。教师在讲解完抗原的全部理论后,即由学生制备抗原,免疫实验动物,并自行管理实验动物。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自主设计,将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结果记录好,实验结果的好坏在实验一和实验二里呈现出来。所有实验结果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根据实验变化的实际过程进行相关的调节,既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实验改革的效果及思考

本次实验改革,学生普遍认为很好,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实验动手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系统地理解了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校来说,大大节约了实验经费。

在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时,其时间与内容都经过了细致的编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跳出传统实验的束缚,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设计性实验还有占用学时少,知识量大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所占的课时不多,但是学生为了能够做好设计性实验,需要在课后查阅大量的与设计性实验相关的资料,学生要提前设定在实验中要遇到的问题,这样,原先的被动接受就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开展设计性实验往往需要几个同学一起合作来完成整个实验,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所有的同学一起努力才能圆满完成整个实验。

但要做好实验改革,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准备。要想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这不仅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也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不管是教学老师还是实验老师,都必须有扎实的理论技术功底,才能指导学生。

(2)正确引导。实验前要给学生讲解实验(下转第78页)(上接第76页)理论,要求学生提前了解实验理论及步骤,知道每一步要干什么。

(3)精心策划,周密实施。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练习时的表率作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提高学生操作练习基本功,培养学生今后开展教学或科研工作可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练习时必须对学生的操作加强指导使其掌握正规的操作要领。

(4)良好沟通。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跟进,与学生要很好地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实验进程及效果。

4 结语

作为教师,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提高自己,不但要有热忱而且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非常强的责任心,还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邵桂兰.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质量[J].中等职业教育,2011(12).

[2] 李琳.病原生物学及医学免疫学实验课分级教学及教学模式初探[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4).

动物医学免疫学范文第5篇

2免疫学与诺贝尔奖的百年渊源

2.117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先后荣膺诺贝尔奖在免疫学领域,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尚有拉斯克基础医学奖(AlbertLaskerBasicMedicalRe-searchAwards,1946年始)、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CanadaGairdnerInternationalAwards,1959年始)等重要奖项,许多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的获得者,随后几年都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历史上也出现过一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同获数项国际大奖的情况。但是,无论从奖项历史还是学术影响来说,这些奖项无法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的[4]。学界、公众更多以诺贝尔奖为标杆,去衡量一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算上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开始,在免疫学研究范畴内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累计到了17次(表1)。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8年蒂塞利乌斯(ArneTiseli-us)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血清电泳技术也在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之内,所以这项殊荣也应记在免疫学名下[4]。免疫学研究机体如何免除疫病及抵抗疾病的发生。研究内容与临床医学直接相关,研究成果(疫苗、移植、免疫耐受等)可以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内被消灭”,这一人类征服疾病的最辉煌成果,便是得益于琴纳(Jen-ner)发明牛痘疫苗;现代免疫学研究更是涉及人体的生老病死等根本问题与普遍规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正是因为免疫学研究探索的是一个充满无穷未知和巨大机遇的领域,才使得近30位免疫学家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2.2诺贝尔奖见证免疫学发展历程1901年,第1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颁给了使用抗毒素治疗白喉病的贝林(EmilvonBehring)。1908年,诺贝尔奖同时授予免疫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理论的创始人(PaulEhrlich及ElieMetchnikoff),这常被看作免疫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诺贝尔奖又见证了免疫学从化学免疫学向生物免疫学的转型。长长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表1)清晰地展现出免疫学发展的百年轨迹。其中几次重要免疫学成果的获奖,更是成为了划分免疫学发展若干时期的历史节点。

2.2.1脱胎于微生物学的经验免疫学在中国,公元303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使用患病狗的大脑预防狂犬病”,这可能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预防性免疫[9]。在西方,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众多灭活疫苗,如琴纳的牛痘天花疫苗、巴斯德的炭疽疫苗、狂犬疫苗等。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有免疫的概念,但是对于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原理毫无认识,而从事免疫学研究的科学家多为微生物学家动物学家、胚胎学家、化学家等。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显微镜的广泛使用和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成熟。各种致病菌的分离、培养成为了可能。1876年,科赫发现炭疽热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并进一步提出“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科赫假说”。几乎是同时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腐败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巴斯德的“病原学说”),并进一步的制成多种灭活疫苗。19世纪末,人类对于疾病成因的理论探寻,以及多种减毒疫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免疫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免疫学更多是经验免疫学[10-11]。虽然早期的经验免疫学脱胎于微生物学,但是它进一步探寻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若从医学的角度看,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使得免疫学较此前的微生物学更近了一步[12]。值得一提的是,科赫在柏林创立的科赫学院(Koch’sInstitute)培育了EmilvonBehring、PaulEhrlich、JulesBordet等众多人才,而巴斯德在巴黎创立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ePasteur)也先后培养了ElieMetchnikoff,DanielBordet等人,这些人为早期的免疫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20世纪初先后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3]。

2.2.2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型诺贝尔奖获得者贝林发现了抗毒素,在用动物血清治疗白喉患者中取得巨大成功。这也是免疫学上被动免疫和血清疗法的先河。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PaulEhrlich和ElieMetchnikoff分别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和细胞免疫学说,这两大学说的提出,对免疫学的影响意义深远[15]。这标志着免疫学理论体系架构的初步完成,免疫学自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两位科学家被称为“免疫学之父”[14](图1,2)。此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16]。20世纪上半叶,基于化学结构的抗体研究不断深入,导致体液免疫学说的盛行,体液免疫学说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抗体侧链学说、模板学说、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等,这使得早期的免疫学更像是免疫化学[13,17]。但是,类似“锁-匙”这样简单的结构模型,显然不能解释一种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抗体的事实。关于抗体多样性的疑惑,成了免疫学上的GOD(the直到1957年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和此后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抗体多样性的问题才得到圆满的解释。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抗体[19],这就推动了对淋巴细胞的研究,并逐渐揭示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1960年,F.M.Burnet因“克隆选择学说和获得性免疫耐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标志免疫学由基于抗体的免疫化学转向基于细胞研究的免疫生物学[10-11,17]。此后,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解释(1987年诺贝尔奖)、MHC结构功能的研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1980、1996、2011年诺贝尔奖),免疫学逐渐深入到分子免疫学的层面[13,17]。《免疫学史》一书曾将免疫学这段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形象地描绘为繁荣的细菌学时期、沉寂的化学免疫时期、复兴的生物免疫学[13]。

2.2.3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免疫学21世纪伊始,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为标识,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免疫学研究中使用的模式生物(如小鼠、猴、海胆等)和众多病原体(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等)的完成基因组测序[20],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更多的借助于基因组学手段,从基因序列入手,预测基因功能,通过模式生物验证的反向免疫学[11]开始兴起。当代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也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形成了细胞免疫学(cellularim-munology)、病原免疫学(immunopathology)、自身免疫学(autoimmunity)、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等众多分支学科。

3免疫学领域历届获奖成果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