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云南省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和主要特点

在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县域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它是宏观经经运行的基础。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同国民经济体系的其他经济形态相比,县域经济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县域经济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因区域和资源环境的差异,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基础。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三)县域经济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

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具有明显的产业、市场和资源优势。

(四)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

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五)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六)在市场体系中,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八)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正确认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兴滇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和一般的角度来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也与不同县域之间的资源状况、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一)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二)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三)大部分县域工业尚未在县域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治意识,信誉度低。

同发达省区相比,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十五”期间,云南省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等各种问题依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已极大地制约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云南县域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在其他省区是很难见到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分孱弱。这是有云南省特殊的省情所决定的。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二元经济”的特征,即省域内的城乡、工农差别和本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同全国先进省区的差异。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测评,云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第23位,与排在第一位的上海相差近2倍,县域经济发展指数为全国倒数第3位,比西部平均值还低2.3个百分点,目前还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6个要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这种“大河有小河干”的“讨饭财政”现象引起了云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认为:“县域经济是云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成为与发达省区的最主要差距。”

就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同全国其他省区相比,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同发达省区相比,云南一些县级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缺乏新思路和新举措,不少县政府官员还没有摆脱旧观念、旧思维、旧习惯的束缚,还存在着封闭保守、小富即安和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观;习惯于等、靠、要及政府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观;忽视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经济增长观;追求仕途风险最小的平庸政绩观。有研究者认为,造成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难点还在思想观念转变上。

2.贫困面大,劳动者素质低,脱贫难度大,自我发展能力差。云南129个县市区中有近一半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对全国各省区市人口素质的分析,云南人口综合素质居全国末位。

3.县级政财失衡。这一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据云南省财政厅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县级政财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于昆明、玉溪等地,多数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却迅速上升,收支差额逐年扩大。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用于公共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得不到保障。

4.县级财源建设项目效果欠佳,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目前,云南相当一部分县的经济基础薄弱,缺少新的支柱产业,县级财源结构单一脆弱。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国家政策影响,烟草业等传统财源难以支撑县级财政持续增收,造成部分县财政大幅减少,而个别县在实施天保工程导致林产业消失后,陷入无“财”行“政”的困顿。

5.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据统计,云南城镇化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三,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经济实力弱,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即便云南城镇化水平低,但与落后的乡村相比,二者仍形成巨大反差。

6.工业化进程缓慢。有关人士认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工业问题。在云南的不少县,虽然各种资源相当丰富,但十几二十年不上一个工业项目,县里几乎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工业企业。云南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之所以低,主要是工业落后所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也由此派生出来。

7.个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弱小。专家介绍,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主要增长动力,但这两者在云南县域经济中都十分薄弱,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软肋"。云南县域经济不发达,很大程度上是个体经济的不发达。云南外向型经济的形势同样不令人乐观。云南实际利用外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主要集中于昆明等发达城市,其他县市利用外资额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不言而喻。

三、加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云南省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市场观念,面向省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市场,通过市场的完善和发育不断带动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县域之间、国内县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此外,还要以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为契机,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在开放中求发展,这一点对我省沿边县域十分重要。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二)立足县域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培育龙头和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四)以项目建设、资源开发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五)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形成一大批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贵州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82-02

一、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资源消耗。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结构是以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大,环境资源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以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工业技术装备普遍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这种情况在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常见。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产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全省约70%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高出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大批的中小企业群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却依然走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数量求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速度,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力资本存量低。贵州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贵州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根据有关资料,贵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东、中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003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全国为11.63%,西部平均18.30%而贵州更是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为18.74%,而在农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差距更大。

第二,贵州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表现在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及技术人员数上,除了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超过西部平均水平,贵州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及技术人员数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平均水平。

第三,西部地区技术人才不足。贵州不仅科研、经济管理、工程技术、高新技术人才等十分匮乏,一般的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根据人事部统计,贵州科技活动人员数量2 854万人仅全国总量的1.4%,而专业技术人员仅159.76万人,低于西部平均值210.45万人,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中的必然法则,每年都有上万家大小民营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然而,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倒闭则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从企业自身来讲,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可能面临非正常死亡的危险。以贵州县域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例,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白手起家,大多基础工作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靠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高。生产基本上以手工劳动和简单技术为主,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管理上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财务上则多不建账或造假账。不少企业缺乏法制观念,为追求眼前高额利润,假冒名牌,制造伪劣产品。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使不少中小私营企业定位不清,战线过长,不顾自身实力,盲目追逐“高效益”产业。特别是那些单独、薄弱的民营企业面对市场缺乏判断力和驾驭能力,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

4.市场准入政策不公平。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经济36条”)。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得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更大发展。但由于有关部门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措施推进不平衡,造成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差。

尽管“非公经济36条”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隐性壁垒。民营经济的市场环境普遍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准入领域方面,民营经济还存在准入壁垒,在融资和社会舆论方面对民营经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二是产业行政垄断,形成国有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民营经济难以进入。

5.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民营经济要健康成长及发展壮大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尤显重要。而在贵州广大县市各种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很多地区尚未完善甚至尚未建立起比如人才教育培训、创业辅导、筹资融资、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后,这一问题将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时甚至可以使民营经济陷于困境。

二、制约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历史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通便利,海陆运输条件好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外辐射的能力。贵州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山”是贵州地理环境的最大特征,喀斯特分布面广,类型多,地形崎岖,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脆弱。而且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通,必然使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升高,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深居内陆腹地的地理区位,没有直接的海洋运输条件,也影响到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交流。贵州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客观原因。同时,东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取得了诸多优惠政策,在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均在全国处于优势位置。在优惠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大量资金和人才都向沿海开放地区流动,而贵州在不占地理优势又经济基础差、发展缓慢、缺乏优惠政策的吸引的多重重压下,不仅难以吸引外部资金,连原有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也大量外流,最终导致民营经济发展陷入内无支撑和外无支援的困难境地。

2.观念与发展思路原因。受封闭的历史、地缘、文化以及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多重影响,改革开放对贵州的影响远不及对东部的影响深刻,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表现得热情不足。特别是,落后的山区与外界交流甚少,传统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比较强,人们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变动,会采取谨慎的态度,对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东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贵州一些县域却仍然抱着“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等着国家大批注入扶贫资金。民营经济既缺乏内在萌发的冲动,也缺乏孕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县域民营经济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保护反落入被排挤和轻视的境地,不仅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带有很大的偏见,同时社会也缺乏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一些群众对民营经济也抱有偏见,大中专毕业生甚至于一些下岗职工也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在这样的状况下,很难想象贵州会自发地形成大规模的民营经济群体。

3.技术资金滞后。县域处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地位。当前,科技进步已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的差距已成为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民营科技企业,尤其高新科技产业少,技术上的落后制约了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加之不少外地企业在黔投资、办厂,使得贵州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多,主要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但这些私有小企业(如小加工厂、小矿山、小作坊)他们大多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

资金缺乏也是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县域民营企业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了解除非高新技术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很难贷到款。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近乎苛刻的审批程序,将民企挡在了银行门外。中小民企很难找到“钱途”。此外,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没有按规定建立财务账目,企业信用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不清楚等种种主、客观原因,也造成了贷款、融资环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由于获得贷款、融资较难很多县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遭遇资金瓶颈。

4.管理制度不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嫡亲治厂”的现象。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极高的凝聚力,但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往往可能在资产上产生纠纷,反而成为企业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作坊式经营”、企业业主亲自管理企业等模式将愈来愈不适应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现实要求,这一管理模式劣势日益明显。不仅在人才资源利用上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引进,而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难以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而在贵州县域民营企业中,这一现象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完全是依靠所谓的胆识与经验进行生产经营,缺乏管理创新的内容,易造成人治代替企业的科学管理,自以为是,进而作出非理性决策。在一些家族企业中缺乏规章制度,没有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有的则是规章制度不去执行,造成管理混乱。大多数的企业尚未建立生产、经营、投资、决策的健全机制。这也正是贵州县域民营企业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5.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短缺。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有:(1)贵州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同一层次人才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差距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科技、信息发达,工作生活条件好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因而有很大的吸引力;(2)贵州研究设备落后,经费困难、项目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断裂使人才的知识及才能无法得以充分实现;(3)一些领导及政府不懂爱才、惜才、用才、挫伤人才积极性。

从企业内部原因来看主要有:(1)管理水平低下,我省县域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水平普遍不高;(2)人才观念落后,许多企业老板的人才观念不能激发人才较大限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3)缺乏沟通与交流,很多民营企业主忽视了与员工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4)忽视组织学习和人才自身事业的发展,大多民营企业忽视企业学习氛围和学习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R].国发[2005]3号,2005-08-12.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建水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是滇南地区的富庶之地。作为“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建水县,如何在云南省实施“旅游强省”战略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打造旅游经济强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水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及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两强一堡”和红河州旅游强州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家、省和州的层面就发展旅游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昆玉红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以及建水“国际化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了建水旅游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近年来,建水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已经由先前低效、粗放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向高效、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各种旅游要素得到不断完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2.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县境东接弥勒市、开远市和个旧市,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邻石屏县,北与通海县、华宁县相连。县城距州府所在地蒙自市80km,北距省会昆明市210km,南距国家一类口岸河口250km。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鸡石、通建两条高速公路横穿县境,泛亚铁路通过县境连接东南亚,是红河州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滇南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和商品流通中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推进、中越“两廊一圈”建设步伐加快,为建水县发展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2气候宜人、风光秀丽

建水县拥有优越的气候、土地、生物、矿产、文化等资源,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属亚热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有“天然温室”之称,是一个多元适宜种植区。农耕文明相对发达,种植业、养殖业水平和规模在红河州乃至云南省都名列前茅,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中国果品之乡”,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曲江温泉渡假村等为代表的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建筑景观为一体的重点景区120多处,构成了建水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2.3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建水古城最初为南诏国时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元朝之后,随着江南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来,逐渐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明清时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长期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儒学经院、宗教寺院、人居宅院遍及城乡。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红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等。建水县还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产地。拥有插秧号、烟盒舞、哈尼族硭鼓舞、串寨等传统习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玛拖、火把节、采花山等传统节日各具风采。

2.4旅游发展、优势凸显

2013年建水县共接待游客321.3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7%,其中国内游客318.97万人次,同比增长16.29%,海外游客23974人次,同比增长3.25%,旅游业总收入17.44亿元,同比增长17.09%。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水县旅游逐步被国内外游客认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相继被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大旅游胜地”、“云南最具吸引力的景区”、“2007年度最具活力的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3建水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发展意识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不完善

旅游发展观念还不适应建设国际型旅游业的要求,全民参与旅游发展,人人树旅游形象的观念和意识不强。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旅游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政府的开发配套工作没能跟上,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力度。旅游产业发展支撑性政策还需进一步争取,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3.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缺乏,各个景点的配套设施滞后,通达性建设不够,市内景区公路等级差、路面窄,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同时,接待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环境容量小等问题相对突出,星级酒店、重点地段、交通路口的旅游标志物和标识牌尚不健全,各种高质量、高水准的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依然滞后,影响了建水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3.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有待延伸

建水县在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还需要完善。仅重视自然风光的建设,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开发不够。新兴旅游如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消费比重较小,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旅游收入比较单一。旅游商品开发明显滞后,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3.4龙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建水县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旅游发展的资金不足,品牌意识差、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和集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产业布局呈现“多、散、小”的特征,没有形成核心和主打“拳头”产品,缺乏有影响力的景区做龙头,资源等级不高,吸引力弱。

3.5营销未形成整体格局,品牌效应较小

由于旅游宣传资金有限,整个宣传促销工作呈现“散、弱”的局面,产品组合优势不突出,难以形成区域强势宣传格局,导致建水旅游品牌不响,招牌不亮。一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力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二是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得不够,对旅游促销对象缺乏详尽了解,有针对性地促销宣传活动很少。

3.6旅游专项人才严重缺乏,制约行业服务水平提升

由于旅游企业体制和机制不顺,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各种外语人才及旅游企业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专项人才严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仍然是建水县旅游发展面临的难题。

4加快建水旅游经济强县发展的对策

4.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一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以县旅发委成立为契机,强化旅发委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资源,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二要坚定信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后发赶超意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三要市场带动。要让市场理念成为旅游发展的活力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开发。四要群众参与。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惠,依托旅游发展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4.2优先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统一规划。一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二要突出规划的协调性。强化全县一盘棋的思想,以精品线路和拳头产品为据点,推动单点突破向全域发展的转变。三要突出规划的层次性。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确定建水以“一城、四区、十景”为规划布局,将建水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为“国际化文化旅游景区”。四要突出规划的特色性。围绕“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核心名片,抓好古城规划,发挥古城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承载作用。

4.3切实加大旅游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旅游发展项目和资金。加大旅游信贷和社会融资的力度,加快组建旅游投资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股权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旅游开发领域。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建水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景区建设

4.4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推进全县旅游产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并举转变。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温泉理疗、生态体验、主题公园、医疗养生等产品,探索发展修学科考、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二是要推进旅游客源从近程周边市场为主向近程市场与远程新兴市场并举转变。大力开拓东部沿海地区的客源市场,继续扩大以越南为重点的东南亚和港澳台市场。三是要推进旅游产业从大众旅游为主向高端兼顾大众市场转变。四是要推进旅游产业从依托县内资源为主向县内外和境外(越南)资源发展并举转变。以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强与相邻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延伸境外的跨境旅游线路。五是要推动旅游产业从注重旅游单向发展向实现旅游与产业、文化、城镇融合的转变。

4.5狠抓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项目支撑。始终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以赴,突出抓好各类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一流的景点景区。一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科学规划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面广的重大旅游项目。二是项目资金筹措。要加大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多形式筹措资金。三是项目管理服务。要加强对项目开发建设的全程指导和管理,真正达到“建设国际化、服务现代化、管理精品化”的要求。

4.6打造和擦亮建水旅游品牌

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打响“东方古城,南滇乐园”品牌,加快培育昆明-红河(建水)-河内国际旅

游经济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阳-河口-弥勒-昆明等国内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打造《建水小调》等精品旅游演艺品牌和“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燕窝节”等旅游节庆品牌。以“古城韵”为元素,开发以下旅游产品。一是以临安古城,西庄镇旅游小镇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揽胜产品,二是以曲江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产品,三是以建水燕子洞、哈尼梯田为主体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四是以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产品,五是以农业生态、田园风光、农家体验为重点的“乡村四季游”等旅游产品。

4.7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一要健全营销网络。按照“政府主导、媒体引路、企业跟进、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媒体、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方面的积极性,把旅游宣传促销与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县对外交往和整体宣传计划,与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二要创新营销方式。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形成立体宣传阵势;通过旅游标识、旅游口号、旅游歌曲、旅游广告的创作、制作及旅游市场的推广,不断提高建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策划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参加海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总体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质量有了极大地提升,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是相对的,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以下:

第一,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每天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面对的客户也是不计其数,这就要求企业每天必须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是企业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崭露头角的关键,一个企业若果没有创新,一成不变,必定遭到市场的淘汰,不能长远发展。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对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只停留在纸上文件,并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文化的匮乏,没有自身的独立特色,难以在众多的企业中冒头,管理模式也只能沿袭传统企业。没有进步就谈不上发展。

第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市场的瞬变,这些都使企业随时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于企业,如果没有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一担风险来临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在我国众多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企业自身没有对整体市场变化预测的高水平能力,也没有准备各项应对措施和补救方法,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第三,没有树立成本观念。

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造成企业的巨大浪费,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成本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志,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困难会不断加剧,成本控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参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以较少的劳动耗费,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第四,缺乏人才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很多事实证明,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文化的支撑,增强企业团队的凝聚力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文化源于人才,人才的创新思想,促使企业文化的不断更新。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增强竞争力的直接因素。但是,每个人在一定的阶段都会有个瓶颈期,在瓶颈期,工作状态会削弱,对工作内容会失去兴趣,缺乏激情。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引进新的人才来打断这个消极期,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企业的活力。

第五,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绩效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走向成熟,能否取得成功。要想在众多企业中占据优势,就必须要有核心的竞争能力。如:人才、成本、品牌、创新等。提升这些能力会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会增强人力资源优势。成本的控制和压缩是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品牌就是企业的巨额资产,无形中提升企业影响力。创新是企业生存能力的体现,关乎企业的长久发展。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对策

第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利用人才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并且可以创造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优秀文化。注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要求给企业员工比较安逸的工作环境,以便于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对员工的素质培养不能落后,全面提升员工综合能力,扩大公司热力资源优势。

第二,增强创新意识。

我们处在的信息社会,时时刻刻都在飞速发展和更新,这就使得企业想要立足社会就必须要更上步伐,创新企业各项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和其他企业竞争的同时,增强适应能力。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全新的经济框架,增加企业活力。创新给企业带来全新面貌,使企业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