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的艺术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13―01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批评一些教育者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了。”我时刻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常用“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来提醒自己,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自己,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由于社会、家庭方面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从小产生自卑心理或心理负担过重。他们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旷课逃学,厌恶学习,有的不思进取,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这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必须从情感上下工夫。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班有个学生,非常调皮,经常犯错误,屡教不改。我多次批评他,但收效甚微。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空闲时和他一起学习。有一次,他得病了,我领他到医院看病,因他家没人,我又把他领到我家,给他做饭,让他吃药、休息。从此后,这个学生改掉了很多坏毛病,学习上踏实了,也热爱集体了。可是一天早晨,他给我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他在信中写道:“老师,我又干了一件错事。昨天下午,我碰到几个小学同学,他们给我抽烟,正好被政教处主任抓住……老师,您相信吗?我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却丝毫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我要出去一天,让自己清醒一下,从错误的道路上回过头来……”我想他已经知道错了,可能不会跑得很远,大概只是怕再见到老师而已。我立刻给他家打了电话,让家长不要着急。后来,我们发现他在学校周围徘徊。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惩罚教育;教育措施;教育手段

一、惩罚的含义

惩罚是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做出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的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

体罚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实施让他们身心感到痛苦的惩罚,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行为。

通过它们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体罚与惩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罚学生是被明令禁止的,应坚决反对,而惩罚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采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及策略,是一种教育艺术。

二、惩罚的必要性

合理的惩罚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促使学生明辨是非,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逐步让他们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达成让学生身心健康且快乐成长的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存在惩罚教育。如果没有惩罚教育必将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不完整、有缺憾的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合理的教育惩罚是通过教育改造学生,而不是伤害学生。只要我们本着惩罚的形式必须适当、适度的原则,就能真正达到惩罚的目的。

三、惩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时沟通

为人师者对学生进行惩罚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要与孩子进行适时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它是惩罚教育得以正确实施的保证。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独断专行冤枉他们,否则孩子们对你将会丧失信任感。

(二)罚之有方

我们教师不是神,有时候总免不了发火,但我们要很好地调适自己的情绪,假如我们能安静,学生也会安静。老师不能靠恐惧去“镇压”学生。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似乎就是学生的无条件服从,是强者对弱者威逼的结果,但这是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教师不应该按自己的要求去“格式化”孩子们。惩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罚之有方。

比如,以前我会因为某个学生没有写作业而惩罚整个班级,我原以为学生会因为怕连累其他人或怕受到其他人的谴责而不再犯此错误,然而结果并非如此。这种现象不但^续发生,还让好孩子对老师产生了反感,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只对不交作业的学生惩罚,让他补交作业,并耐心地教育他,我发现效果远比极端的惩罚好得多。

(三)罚中有度

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清是非、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切忌将惩罚做到没有回旋的余地。罚中有度要求教师不要学生每做错一件事就责罚他一次。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一天大概会被责罚很多次。吹毛求疵的教师可能会滋长孩子的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同时,责罚孩子时不要过于严肃,要把握好一个度,要让学生心理能够承受并乐于接受。

以前的我,常常因孩子们背不好英语单词而生气,有时就会一时犯起糊涂,罚一些孩子抄写英语单词,有时甚至是罚抄一百遍。但亲眼看到孩子罚写单词或者抄整篇课文时,我的心里也会过意不去,因为我深知:机械的抄袭又有何用,只会讨来孩子对老师、对英语的反感。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只要求他们及时将错误改正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抄写。我只给出最低限度,抄一个,上不封顶,只要能背下错误单词即使写一遍也可以,但如果写一遍背不下来,那么你要抄写第二遍,最终要写多少遍不取决于老师而是孩子们自己。这样的惩罚让学生心服口服。我想老师不应该以“罚孩子”作为赚取高分的手段,或者作为提高威信的法宝,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悲哀、孩子的不幸。对学生的惩罚要把握好一个适度,这样才能让惩罚教育达到最佳的成效。

(四)罚中有情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该管就管,有错就罚。当然这其中老师的情感激励很重要,一定要罚中有情。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3篇

环境似乎总要开发出人性里的动物性,孩子沦为本能的奴隶,注定是不欢迎教育的,极难让教师接纳。教育者只有把怜悯之痛修养得很丰沛,方能超越人性趋善避恶的弱点,爱上孩子。事实上,眼见孩子为种种恶习摆布,却要爱上孩子,本是极难的,修成正果而爱上不可爱的孩子的教师,并非处处可见。如果还要染上应试的市侩气,去角逐可怕的升学成绩,爱上不可爱的孩子几乎不可能。眼睁睁瞧着孩子堕落下去,未来灰暗,却难有教师去拯救,这是大遗憾,以至是民族的悲哀。对于给家长和社会弄残废的生命,在与教师的形形的冲突中,很快被教育抛弃,这样的悲剧天天可见。

纵然我们是怜悯之痛涵养得丰沛的教师,爱上本不可爱的年轻生命,用尽智慧和心力去拯救残废的生命,仍是令人遗憾的事业。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孩子的不幸,方能扮演孩子的痛苦——比孩子自己还要痛苦,因为远见孩子恶习里的未来命运,方能凭纯洁的痛苦感染孩子,让孩子在痛苦的照耀下发现尊严,唤醒自爱。如果孩子情商较高而堕落未深,幸运地觉悟,纵然孩子觉悟得彻底,也需要教师的敦促和管理,方能切实地改造恶习塑造新生命。纵然孩子重塑生命很有成效,其间师生仍充满微妙的冲突,在态度上,孩子自然地倾向于留念恶习而抗拒教师。教师纵然纠正恶习很有成效,也决不讨好,孩子是那么容易在得益时不仅不感激教师,反而疏远教师。这种情况并非证明人性里忘恩负义的弱点,而是这种益处源于教师强迫的施与。纵然孩子有感激之意,也与教师之间隔着敬畏的沟壑。一个全心献身孩子的教育者,纵然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也似乎永远有孤独感。所以,教师不可能获得辉煌的成功,这只是遗憾而非悲哀。

更大的遗憾在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教育者倾心为孩子而痛,甚至牺牲仅有的尊严,试图亲近孩子,进而影响孩子,可结果呢?孩子贪图恶习贿赂的安逸,曲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拒教师于千里之外,仍滑行于恶习的轨道。爱莫能助的遗憾并没有结束教育的工作,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作困兽之斗,可孩子的尊严沉睡得不见惊醒的动静。不论是谁,拥有怎样的教育智慧,大概也有遇到这种孩子的时候吧?我们不能不感慨:教育的力量实在有限。纵然孩子未来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觉悟,回想起老师的教诲,方醍醐灌顶,心存感激,又怎么样呢?可悲的命运已铸成,人生不能返回,教师仍是深深地痛惜。

从对人生的影响看,纵然教师有杰出的影响力,拥有难以比肩的人格魅力,教育对孩子的现实影响也似乎很小,因为教育的终极使命是新的品质的形成,那可是长久行动的成果,单是旧恶习的清扫工作,就足以耗去成年的光阴。难道能用学业成绩来标价教育成果吗?教育不过是为未来播下一粒种子,作好向善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条件成熟,机遇逢时,种子会发芽生长。当孩子深受教师的恩惠,人生发展得很辉煌时,早已远离教师,这不是遗憾吗?

从教育智慧看,教师永远在苦索着驾驭孩子的技巧,严差一分孩子可能驾驭不稳,严多一分则逼孩子走向逆反;宽多一分可能纵容孩子,宽差一分可能疏远孩子。温和与强硬,亲近与疏远,极难有运用恰当的时候。改造每个鲜活的生命都不能不让孩子产生切肤之痛,也就不能不为孩子之痛而痛,不能不安抚孩子,一边切除毒瘤,一边贴上止痛的药膏。教师永远在扮演着两面角色,和蔼不能打成一片,严肃不能关上亲切的大门。当不能不用肃杀的气概震慑住孩子的气焰时,我们又痛苦地感觉到孩子疏远了自己。严格地讲,在改造生命的事业中,没有恰如其分的手段,遗憾是命定的。没有人理解教师内心的苦恼:永远处在矛盾的抉择中。纵然孩子感觉到老师态度的摇摆,时而严厉,时而亲切,也决不了解老师的苦衷。在艰难的抉择中,只有崇高的责任帮助教师作出牺牲自我的抉择,那就是无论如何必须改造生命,纵然孩子在得益时恨自己,也在所不惜。

从家长看,教师艰辛而富于智慧的工作不仅难以得到支持,反而常常抹杀教师的工作业绩。好不容易获得一点成效,家长不经意间就将其一笔勾销。溺爱孩子的家长在这方面总是有惊人的影响力。这不只是遗憾,甚至是痛惜,却只能愤懑。在改造生命的工作中,教师认定是大事,用尽全力去做,家长完全可能认为不值得一提。教师最难沟通的恰恰是家长,特别是有身份的家长,往往比改造孩子的顽习还要艰难百倍。改造生命,除了孩子,家长是最大的获益者,教师付出最艰辛的劳动却得不到支持,实在是遗憾。教师把雕塑成功的作品恭恭敬敬地献给家长,家长不仅不感激,反而心安理得地接受,甚至瞧不起雕琢的工匠。可这只是遗憾而非不幸,教师永远生活在精神的天堂,远远地欣赏着自己精美的作品,孤独地骄傲。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赏识 艺术 教育

赏识教育,是诸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前许许多多教育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或许使用过,但仅是蜻蜓点水般未加重视。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始终如一地探索下去,企图找到它的内在规律,更有效地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笔者致力追求的目标。在这里我将进一步对赏识教育的理念观点做几点补充:

1.赏识教育要对教育的对象做全面的调查与了解

同志曾经说过:“调查就像十月怀胎”,弄清对象本身的关系及周围问题的关系,这是赏识教育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做出赏识教育的方案。但是任何新生的事物,在它诞生时都是要遭受挫折的。赏识教育也一样,它需要一种意志力,即不怕失败。如果孩子一千次跌倒,你也要给他希望,希望他第一千零一次站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当好“伯乐”这个角色。因人施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要把握赏识教育的“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认为这个“度”就是素质教育的高度,课程改革的深度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速度。素质教育的高度是指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教育要为下一代铸造新时代的灵魂,因此综合素质要高,要激发学生如何在三维目标下自主、合作、探究。要把握好时代飞速发展的脉搏。真正使你的教育对象充分发挥特长,培养团队精神。

3.赏识教育的可操作性艺术

笔者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3.1 赏识,要有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时,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个孩子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教育者说:“我的孩子是天才”,第一名是绑在肘臂上的,于是,这个孩子自己慢慢“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天才”可以“天马行空”,于是对别人总是:你是老几?为人处事总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第二个孩子同样是名列榜首,但每次这位教育者都说:“你很了不起,但是你要知道天外有天。并要求他要团结,要谦逊,要带领更多的人进步。”这两种同样是采用赏识教育,但效果会不言而喻,所以,赏识教育它分两个层面:一是赏识教育,一是赏识之后应适当提出要求,这样才会催人奋进。同样对应当批评,或教育的孩子用赏识的语气去激励他。一个孩子的成绩不行,你不能说:“你真笨”这些话,而应为当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了。”有一个孩子一次数学考试几乎为“零”,有同学就讽笑他,笔者知道后,这样给他讲:“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读小学时,数学也常常不及格,为什么最终成为数学家呢?”应当改正马马虎虎的习惯才行啊!这样,既帮助孩子改正了错误,树立了信心,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挫折时,也可以采取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是摸摸孩子的头,拍拍肩或是拉拉手,或是一个赞赏的目光,都有可能给孩子送去安慰与鼓励,也可采用贴五星、插红旗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他感到教育者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这就是赏识的艺术性。

3.2 赏识,是持之以恒,而不是心血来潮。

赏识教育人人都做过,但是教育者所欠缺的是持之以恒,有时甚至具有随意性,情绪的好坏也有影响,心情有时受外界的影响往往迁怒于受教育者。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赏识孩子的语言、行为。但在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容易造成教育者行为失控,在情急之下或生气时,忘了鼓励,而代之以“笨蛋,读个什么书!”“简直莫用”等大声呵斥,从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育者要宽容、和善、耐心、始终如一、时刻不忘地去赏识孩子,让孩子那希望之灯愈燃愈亮。

3.3 赏识在于给受教育者提供更有利的空间。

赏识教育主张对受教育者多肯定、多鼓励,但对犯错误的孩子应寓批评于赏识之中,让其在错误的萌芽阶段就省悟。依然不断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那些启而不发,冥顽不化的“淘气包”,你可以暂时回避,给他留下反省的空间,切忌伤他的自尊心,让他主动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是孩子在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给他自觉改正错误提供了可能。

3.4 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唱许多儿歌、写好多汉字,就是个性太强;某男孩好奇心特强,凡事都想探个明白,因此凡新买的玩具都要拆卸一番。因而就招徕了教育者的棒喝,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充分分析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然后做出适当的教育方法。笔者认为对这类孩子首先是赏识,赏识他有个性,赏识他爱探究,进而在赏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希望他在动手以前想一想每个零件的特征和作用。这样的教育,我想远远胜过棒喝的。

3.5 赏识要把握好分寸。

教育的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 教育 绘画艺术 模式

作为世界主体的人,素质包括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生理素质指体质、体能、体魄以及身体力量、运动技能等诸多特性,心理素质指认识、意志、情感、机能品质及其特征,另外还有知识经验、道德、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等。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含义就是个体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绘画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绘画艺术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培养职业画家的专业绘画艺术教育,二是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存在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笔者论述的是在普通艺术教育中绘画艺术教育的目标性质及教学模式。

一、绘画艺术教育的作用

学校的绘画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通过绘画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语言,开发和培养其艺术创造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造就有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造精神的有用人才。

1.促进学生潜在力量的发挥

绘画艺术教育鼓励个体的差异性,这一突出特性是科学教育和其他人文教育所不具备的。绘画艺术教育允许、鼓励学生个人特质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无标准答案,不强调统一的要求。在教育形式上,绘画艺术教育始终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做个别指导,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主题,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绪去表达客观、表现自然,它符合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发展是衡量人全面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绘画是通过视觉传达情感的人类独特交流形式,并通过心灵直接去感受。绘画艺术教育不强调正确而注重生动,重视的不是众所周知和看到的东西,而是个人感受到、体验到的东西,这为学生创造发现个性、展示个性、发展个性和张扬个性的机会和土壤。

3.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

作为普通绘画艺术教育虽然不以创作为最终目的,但经常性的绘画作业、习作仍是主要教育内容之一,绘画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心理磨练的过程。绘画作业过程要求环境安静、专心致志,有严谨的条理性、秩序性。对于浮躁、粗疏、焦虑的不良心理纠正很有效果,一旦产生强烈的绘画兴趣,绘画过程本身井井有条的秩序、引人入胜的变化就会使作业者进入忘我境界。

二、绘画艺术教育的模式

艺术教育中的绘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在绘画知识和技能上提高、补缺外,还要更加重视艺术精神的栽种和哺育,在心灵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施加影响,而观念的转变势必突破传统绘画艺术教育的运作模式,继而带来更加灵活、全面和丰富、积极的教学实施方式,从而达到在教育规格上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照顾特殊个体,使受教育者获得对客观世界全面的新认识,进而促进健康全面的人格发展,达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1.“素质、能力、个性”模式

素质、能力、个性教育模式是希望所有的教育和受教育者来关注教育的目标。首先,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能够受到连续不断的艺术审美教育,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其次,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关注和保护,努力发现积极有益的方向,大胆鼓励,不以优劣来评价,而要以发展为根本目的,个性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体验和情感表达;再者,努力使普通绘画艺术的教育过程成为既是受教育者个性成长的过程,又能成为社会化塑造的过程。

2.“快乐、成功、创造”模式

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好学、乐学是良好保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快乐、成功、创造”模式强调:第一,要从施教者灌输为主转移到以受教育者的活动为中心上来,摆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快乐是生活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动力。主观积极地介入必将导致对成功的渴望,成功又推动了创造的可能性;第二,全面艺术教育急切而重要。要切实提供感性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器官去感知、触摸,通过活动去体验、选择和热爱,由感知体验上升为理论和知识,培养“肆无忌惮”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第三,在幼儿少年教育的同时,大学、高职高专应当大力开展非学历的社会性艺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质。

3.“情意、和谐、发展”模式

情意是绘画艺术中最具魅力、最核心的因素。作为心理精神环境,情意的发生是感情的基础,而物质的环境同时也能激发心理环境的发展与成熟。和谐的情意是一个人个性全面化的重要体现。

第一,绘画艺术教育通过审美快乐使人的情意受到规范节制和净化,从而塑造成熟、理性的精神空间。

第二,利用大自然、美术馆、博物馆的典型性教育环境实施情意、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美术展览馆是了解、感受当代绘画作品发展的环境,它具备了时代性、新颖性,为我们的观赏行为和表现行为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深化他们对艺术的理解。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