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第1篇

目前,数理统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在国际上也受到相当的重视。由于数理统计的应用十分广泛,统计学专业也因此而成为西方国家的热门专业,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十分热衷。数理统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工程、环境保护、金融、经济、科学计算、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都会进行涉猎与交叉。甚至,对于众多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而言,其主要贡献也都与数理统计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1 数理统计的学科特点

数理统计,主要是针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试验的结果进行数量研究的一门学科,具有非常强烈的学科特点,能够依靠对数量规律的总体性来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推断,属于应用数学学科。所以可以认为,统计学的基础就是数理统计学,通过对怎样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以来推断或预测出想要考察的问题,甚至对于将要进行的决策和行动来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通过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数理统计是一门非常活跃但又十分重要的学科。从学科划分角度来讲,数理统计应归属于数学学科,但它的研究重点又不是纯的数学理论或方法,而是这种理论或方法的应用。因此通常用归纳法来进行研究,而不是数学的演绎法。

1.2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数理统计的最基本概念是总体和样本,它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样本信息的分析来推断出总体的进行情况。所以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在数理统计上,通常用研究对象的一个或多个指标的随机变量来刻画出总体,所以统计问题以及统计模型都是针对总体而提出来的。统计方法的产生是出于对总体推断的需要, 通过总体进行推断的相关统计处理过程中,统计思想也应运而生。

2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和作用

2.1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

数理统计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它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加合理的决策,进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数理统计的另一关键作用就是对经济领域中的损失进行评估。现代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由事故类的意外伤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种经济损失,越多越多的单位及个人都选择了保险。运用数理统计的知识,既能够对意外事故做出有效评估,同时也能够分析出事故发生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由此得出的有效结果对于减少事故发生以及提高人们对事故性灾难的重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企业销售的经济状况,可帮助企业从中获取最大利润。怎么使利润最大化,一直以来是商界人士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采用数理统计中随机变量函数期望值,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在经济预测方面,数理统计方法也有重要运用。依据统计原理,根据市场获得的信息资料,分析推测各种经济现象,可以得出经济中未来数据的出入情况,这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运用。数理统计在企业经济中的运用,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把握经济发展命脉,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不断减少资金损耗。

2.2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

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所以在经济飞速发速的新形式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数理统计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抽样调查的方式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与经济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近代数学研究的重点。无论在工农业发展还是在军事科学技术方面以及在社会经济上,数理统计学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家庭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从宏观角度看,可以按地区区域划分我们的组成,而且与自然界的事物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这种区域差异无法通过直观观察而得到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于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可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我们以大部分人的利益或价值为关注点,根据数理统计数据分析及调查结果,从而得到相应结论。特别是在商品销售中,商品在某个城市中某种商品未来销售情况预测,或者国家国民经济状况估计,经济发展计划制定,都与数理统计知识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的其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领域,数理统计方法已经是一个普适方法,广为采用。社会经济中还经常用到随机统计过程、人口发展动态模拟、抽样调查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因其实用性便捷性等特征,社会经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数理统计学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对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搜集整理过很多资料,因此数理统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善于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来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的任务重要决策都需要一定的基础依据,而经济中的各种不同数据就是依据的根本。由于经济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随机因素存在,所以任务重要决策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只有通过数理统计知识的合理应用,才能够使决策的风险降到最低,获得最大可能的安全保障。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特点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2-03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力.《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统计教育,2005(12)

[2]李明,李钊.新编统计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邹宁.应用统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德民.社会统计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金昌.统计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朱艳.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 问题 措施

由于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因此该行业的信息统计也变得更加规范,在我国服务业统计主要由国家统计局领导,地方性的工商行政局进行负责。一般会进行周期性的经济、基本单位和第三产业等的普查活动,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统计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工商部门主要提供所有企业的信息,税收部门能够提供每个服务企业的税收情况,最后由统计部门将企业的营业成本、应收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服务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在信息统计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大,因此在统计活动的开展中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实际解决。

一、服务业统计存在问题

(一)统计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国对于服务业的统计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因此导致不同的统计部门的统计结果千差万别,另外作为服务型企业很多都没有建立完整的账簿进行内部管理,因此在统计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口头申报的方式完成信息的搜集,这就导致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除过统计制度之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方法、统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等。因此在整个统计制度体系缺乏的情况下,统计数据的质量更是无从保证。

(二)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

由于前期在服务业的统计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没有储备专业的统计人员,因此在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时却苦于没有专业的人才使用。近几年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政府的相关部门的职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却没有在统计部门的人力资源上加大投资,导致统计的工作量逐渐加重,随着经济市场格局的改变,服务行业的种类逐渐增多,因此统计的难度也在逐渐提升,因此在基层的统计部门日常工作中缺位现象非常严重,新入职的员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统计工作的要领,这就导致政府和民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被调查对象不配合

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力,很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小型服务类企业瞒报收据,或者漏报数据信息,以便于能够减少经营成本。因此这种逃税漏税的情况经常发生使得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无法掌握更加全面和完整的信息,导致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

二、服务业统计的改革建议

(1)加强基础工作。由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统计部门联合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由工商部门负责名录库的更新和管理,实时的将本地区的服务类企业的登记情况落实到位,做好数据的入口质量关,尽可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2)落实人员经费。各地区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服务业统计的重要作用,提升对服务业统计的重视程度,在统计过程中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排除一切困难切实落实服务业的统计工作。(3)宣传与执法并举。由上级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宣传工作,组织人员去各级下属的统计部门或者分管企业进行宣传工作,促使企业经营者充分认识到服务业统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杜绝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同时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漏水透水行为的企业和作假的统计人员严惩不贷,规范执法制度。

三、加强服务业统计的对策

(一)规范统计基础

统计工作所要涉及的点多面广内容杂,同时要求也非常的严格,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建设一个比较规范的统计基础,在统计工作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布置、要求、步骤、验收等各个环境均要实现统一步伐和标准。我国对于服务业的统计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因此想要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第一要务就是加强统计基础建设:首先完善统计管理机制,再者将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进行规范,比如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差异来设定不同的统计台账标准,所有的统计报表实现全网络化,逐渐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加强名录库的正常维护

工商部门登记的名录库是服务业统计的基础,名录库的完整与否直接和统计数据质量的优劣挂钩,因此必须加强地方企业的名录库的更新各维护工作,由工商部门定期对本地区所负责的所有服务类企业进行清点,对于无照营业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和教育,促使企业老板认识到服务业统计的重要性,最终确保名录库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

统计人员是服务业统计工作能正常开展的保证,而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则是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对于基层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来说其统计的信息准确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数据的统计不单纯是数据信息的输入和排列等,还要学会分析和处理。因此对于基层的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其能力的培养,并且招聘更多的统计专业人员来分担逐渐增多的统计工作量。对于新入职的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直至完全合格之后方可,要求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还能够对收集的统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把控,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和高质量。

(四)加强部门分工与协作

在统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能力和工作的高效性,应该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进行明确分工,比如统计信息的收集、数据的统计分析、统计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审核均由不同的部门完成,只有分工明确之后各个部门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集中精力提升工作效率。

(五)研究适合的、高效的统计方法

在我国服务业统计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时间比较急促,因此在信息收集、统计分析和资料审核等各个环节,不论是统计方法还是质量控制的方法均比较欠缺,因此作为统计部门应该正视这一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更加高效的统计方法,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形式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

四、结束语

服务业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农业、工业等它以各种形式和身份存在因此数量繁多,与此同时服务业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统计的难度逐渐增大,但是为了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市场发展信息帮助政府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政策,一定要排除所面临的困难,努力做好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佳莉.浅谈如何做好服务业的统计工作[J].中国经贸,2014(10).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统计分析写作是为了制作统计分析文章。在统计部门,统计分析文章则称为统计分析报告。那么,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是什么呢?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

对统计分析报告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必须首先做好统计分析。

(二)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色是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是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这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写统计分析报告就应充分运用这个资料源,而且要用好、用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这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

(四)作为一种文体,统计分析报告

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一)运用一整套统计特有的科学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推断等),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

(二)运用数字语言(包括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情况,让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确凿、详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

(三)注重定量分析。利用统计部门的优势,从数量方面来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

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五)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现状;建议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实施新一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突破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培育发展民生业”, 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一、服务业统计的现状

1.部门服务业统计标准互不融通

由于各部门的统计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各部门往往只统计本部门需求的指标,且统计的内容主要是实物量指标,对价值量指标没有迫切的需求。同时,各部门也很少考虑与其他部门之间服务业指标的衔接性以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部门统计资料难以满足服务业统计及核算的要求。

2.服务业名录维护与实际情况不同步。基本单位名录更新制度的资料基本是来自各部门的单位审批行政登记资料和行政记录,势必存在部分资料重复或不同步的现象。名录库中大部分单位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等信息基本无法从部门取得,企业经济指标无法及时更新;服务业调查对象面广量大,每天都有开业、停业、变更、搬迁等情况的发生,特别是有证、无证个体户的变动更是频繁,导致名录库单位增减变动比实际情况滞后,影响名录库数据的利用价值。

3.业务基础与质量要求不相适应。与其他行业相比,服务业具有覆盖面广、单位规模小、变动频繁等特点。不同于工业,服务业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小,所以调查对象配合度较低。绝大部分中小服务企业和个体户账目不全,缺乏原始记录和台账,缺乏财务核算资料,部分企业甚至无账可查。企业对如实填报统计数据的认识不到位,思想顾虑较多,调查故意回避或随口报数,漏报、瞒报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服务业的数据质量。

4.统计方法与反映现状不相适应。服务业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内部行业的多样性十分明显,既有市场化程度高的私营、民营经济,也有像电信这样垄断或者保护性质的行业,还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行业。对服务业准确科学的分类比较困难,再加上不同研究者分类的依据和角度不一样,导致了服务业分类的多样化现象,至今尚无统一的分类,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难以用一种统计方法制度规范。如果不考虑各行业的差异,直接照搬现行的统计方法、调查制度,是无法反映行业发展全貌的。

二、加强服务业统计的建议

1.分工协作,确保统计范围齐全

服务业统计调查是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的结合。我们要主动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部门对服务业统计工作重视和支持,形成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加强与国税的合作,及时获取国税掌握的税务信息,与名录库单位信息整合,对达到规模的企业及时纳入统计报表管理;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联动,及时掌握新增、变更和注销的单位基本情况,对名录库进行维护更新,力促服务业名录库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部门统计规范化标准,努力解决重复统计和指标设计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严格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的口径、范围和方式进行填报,切实做好各个环节工作,全面推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完善调查方法,确保调查的全面可靠

服务业统计数据的采集应以周期性经济普查为基础,综合运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行政记录等多种方法。在经济普查年份,要充分发挥普查功能开展服务业统计。非经济普查年份,可利用普查得到的相关参数,对服务业相关数据进行推算。对达到规模标准的法人单位原则上使用全面调查的方法通过联网直报采集数据,未达标准的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样本数据,科学推算总体数据;积极利用行政记录,利用铁路、民航、银行等系统的行政记录加工生成相应的服务业统计数据;利用财政部门的财政收支等数据,科学推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数据;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的相关行政记录资料,科学推算个体经营户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等主要数据。

3.加强宏观规划与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失时机地探求我市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态,制定有明确发展指向而又避免同质竞争的推动计划;积极研究适用于服务发展的税收、金融激励政策,在专项资金扶持、聚集区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服务业新型业态给予扶持,营造群策群力的发展环境助力服务业企业做强做大;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