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与创新

文化交流与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交流与创新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第1篇

一年来《文化交流》始终遵循自己的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为繁荣浙江的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大省,扩大改革开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犹如激越雄浑、迭起的交响乐旋律,“十一五”的华彩乐章余音未了,“十二五”的优美乐曲已经奏响。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文化交流》杂志将秉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在“求新、求精、求活”上下功夫。

求新。媒体贵在创新,我们要遵循同志对媒体的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杂志才能办出特色,吸引读者,才能体现刊物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我们要多关注、反映社会新热点、时代新亮点,多编发题材新、视角新、表现手法新的文章,努力打造期刊品牌。

求精。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设置特色栏目,善抓精品文章;要精选精编,精益求精,把刊物办得更加精美,更加精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雅的品位,为国内外读者奉献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化精品。

求活。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要开阔视野,博采中外。我们要努力描绘时代风貌,在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提供鲜活的典型和文章;要提倡生动活泼的文风,从而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和审美情趣。同时要力求内容、形式、题材、体裁多样化,满足各方面读者的文化需求,做到雅俗共赏。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专题;交流;展览;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1-02

人类如今已经走入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经济急速增长、人民对文化需求急速增大的时代。党和政府现在开始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开始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做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博事业同样享有这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诸多现实的困扰与考验,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突破,进而推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必须思考的课题。博物馆除了基本的陈列、展示、以及文物的保护作用,也应从时代的脚步中求发展、求变化、求创新,在创新的路上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作用。然而,单一的展览和一沉不变的主题不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或者青少年的关注兴趣,在信息化日益突显的当今时代,举办跨越地区的文化交流展览,才能推进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一、与时俱进,博物馆从发展中发挥教育功能

与时俱进是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不能推陈出新,就不能在当今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不能突显文化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博物馆,作为收藏和展示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记录的场所,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陈列和展示方式上,开始推陈出新,采用更多高科技的光影设施配合陈列内容。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运用,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来说,多层次多角度展现文化魅力已经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紧迫任务。如何最大限度的发展展览陈列的吸引力,如何增加举办展览的知名度,已经成为新时期博物馆求发展和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发挥教育功能的必然挑战。历史上的博物馆源于亚里士多德研究亚历山大大帝收藏物的地点,但如今的博物馆绝不仅仅是对收藏物的研究场所,更多的是为观众提供文化交流、文明展示和艺术灵感之源。因此,博物馆是不断变化和完善的博物馆,简单的陈列展示应随着时展而改变。

新时期的博物馆应立足于吸引更多的观众、吸引更多的外来展览、更大层面的面向整个社会,使每一个对文化感兴趣的人能够有条件得到启发。只有将被动吸引观众转变为主动吸引观众,才能对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起到文化向导作用。如今的博物馆大多采用的陈列和光影等设备的配合,然而,简单的陈列和光影的结合,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已经越来越寻常化,在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前,当今观众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文化资讯、更强烈的感官映像、更多的好奇心的满足,单一的民族文化或这历史文化基本展览,对于本地文化相对熟悉的观众来说,已经略显视觉疲劳。

现代博物馆应改变过去集中历史文物的单方面陈列,更多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专业化的需要。博物馆如果仅仅定位与收藏和展览,就只能单纯发挥文物的作用,失去现实意义。过去单纯的展览陈列的模式已经不适合长期存在。博物馆在新时期的课题更多的是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形成门类丰富、特色鲜明、专题突出、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举办展览应该比过去更大范围的面对社会、更大程度的对公众提供信息咨询和导向,更多方面和角度传播社会文化。因此,举办交流展览能够突破过去单一文化展示模式,也成为突破博物馆地域限制、单一文化限制的有效方法。

二、举办交流展览,打破单一文化限制,增强文化吸引力

一是文化交流展览能够补充原有基本陈列,突显博物馆求新意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业务活动和重要的社会教育形式,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主要通过陈列和展览来完成。仅有基本陈列尽管能够短期吸引观众,但是长此以往,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如果整个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没有变化和创新,没有新事物的丰富和补充,观众恐怕将对博物馆提不起兴趣,也难以不断满足观众信息需求。基本陈列并不能涵盖所有文化层面,因此必须有更多的展览补充和丰富基本陈列内容。举办交流展览能够给博物馆陈列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能够补充观众在基本展览中无法满足的需要。再次,举办交流展览能够有效的跨越地区、时间的限制,在传播异域文化、古今文化对比、和中外文化差异等方面具有基本陈列不具备的优势。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闽台文化;文化认同;发展对策

一、闽台文化认同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展现着闽台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密切关系。闽台现存的民间信仰、语言文化、民情风俗,宗亲活动等,无不展现着闽台文化的高度认同。

1、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文化构成了闽台文化的独特现象。台湾民间供奉的神祗,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相似。据统计,台湾除了中国传统神明外,诸如天上圣母、保生大帝等,都是泉漳民间供奉的神明。

以妈祖信仰为例。妈祖传入台湾后,位居台湾民间信仰之首,祀奉妈祖的天妃庙“无市肆无之,几合闽、粤为一家焉”。在妈祖诞辰前后,台湾民间常举行盛大的“迎神”、“游神”活动,许多妈祖庙都先举行“回娘家”进香、请火并过炉,再回本地庙中举行诞辰庆典,固有“三月疯妈祖”之说。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的“三通”呼声高涨,许多妈祖信众不顾当局禁令,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当局放宽禁令后,“妈祖热”更是席卷全岛。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福建祖庙进香,数量成倍增加。

台湾学者张殉认为:“‘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1] “对妈祖崇奉不单是信仰问题,也是在妈祖身上寄托着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感情。”[2]在某种意义上,妈祖已成为台湾同胞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妈祖信众的带动下,台湾其他信众各捧着所信奉的神灵到闽祖庙谒祖。台湾民俗信仰文化对福建民俗信仰文化的认同,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随着闽台民间信仰的不断往来,这种文化认同感将进一步增强。

2、语言文化

闽南话是闽台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台湾闽南方言被称为“台湾话”,是台湾岛内的主要语言。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其语音系统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3]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努力保存并传承闽南方言,重要原因之一是闽台文化富有强烈的乡族故土观念。许多从闽南地区迁入台湾或东南亚的姓氏家族,总要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母语,这些移民的子孙在语言中始终保存着祖籍地的俚俗语汇和本土乡音。这种力量主要是来自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对祖先的爱戴以及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自豪感。同时,共同的方言也有助于移民们沟通情感,团结互助,甚至身份认同。

如今台湾人仍广泛使用闽南方言,实质是通过这种特殊媒介来承认祖籍、记载故土情思。有一句闽南俗语说:“宁卖厅(屋),不变声(乡音)”。闽南传统文化通过方言、谚语、歌谣融入血液,织就与家园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闽南方言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闽台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体现了闽台文化的认同。

3、民情风俗

台湾的民情风俗也与福建极为相似,尤其与闽南民俗最相近,如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丧喜庆习俗、衣食住行习俗等。

如台湾的商业习俗就带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征,店主俗称“头家”,被雇佣者称为“伙计”,薪金称为“辛苦钱”。与闽南商人一样,台湾商人也拜关公、财神、天神、妈祖以求平安发财,并利用节令进行祭祀活动,如二月初二敬拜福德正神,让佣工食酒肉,俗称“做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各商家铺户备牲礼供神,俗称“做尾牙”等。台湾的其他的岁时节庆,如除夕“围炉”、新正贺岁、元宵闹花灯、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插艾和赛龙舟、七月乞巧“普渡”、八月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做“亚岁”等,也与福建近似。

随着年代的更替,福建人在台湾已形成与故乡相同的地域性民俗风情。闽台共有的民情风俗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风,在一定程度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亲缘性,也是对闽台文化的认同。

4、宗亲活动

宗亲文化以血缘、姓氏为传承,是闽台人民进行交流的重要精神纽带。闽台各种宗亲活动,以祭祖认宗和修谱续世为核心,聚合了流散世界各地的同族共姓,把对祖根与本土的双重文化认同合二为一。在台湾的居住地多沿用家乡地名,如安平镇、东山乡、泉州厝、同安村、安溪寮、福安里等。有学者统计,台湾地名用福建故乡地名的至少有91个。[4]沿用家乡地名寄托着移民对祖居地的眷恋,更是让后代子孙保持对祖居地的认同意识。

移民们还经常回祖籍修墓祭祖,翻盖祠堂、续修族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修谱是不忘本的表现。两岸族人共修族谱,不仅是维护血缘纽带关系的一种需要,更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外在反映。“其水源木本之念,实相传勿替”,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观念代代相沿,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台文化具有同质性。闽台文化的认同,远非上述的语言文化、民间信仰、风情民俗,宗亲活动,还包括闽台在姓氏、学术、衣着、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闽台文化也存在差异,如政治制度差异等,但这并不能影响闽台文化内在的同质性。闽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无论怎样的阻隔,都挡不住文化上的皈依和亲和。

二、闽台文化发展对策

闽台文化脐带的连结是真实的,也是永久的。发展闽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保护发展闽台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沟通,重建两岸文化认同。

1、政府方面

发展闽台文化交流。政府要发挥闽台文化主的体作用:首先,政府应成立一个专门的闽台文化交流组织机构,组织领导闽台文化交流工作。其次,政府应积极建立一个长效的闽台文化管理机制,做好文化交流每一个环节的策划与控制的规范性,保证闽台文化交流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积极成立一个合法的闽台文化交流基金会,为闽台文化交流提供经费保障,增强闽台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规模。

2、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承

关于闽台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整合闽台文化资源,建立大文化的发展格局。其次,要整合文化优势力量,提升文化的规模化与品牌化。最后,要创新闽台文化双向交流平台,建立文化交流品牌。不断开拓创新闽台文化交流平台,探寻多渠道,建立品牌,扩大闽台文化交流的影响度和效应度。

关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闽台文化资源的普查、收集与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祖祠、祖墓、民间信仰场所等实物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修复。其次要建设好文化传承队伍,对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奖励,授予称号,防止人才流失、文化断层。同时,要做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补充新生力量。

3、民间交流

民间文化交流是闽台文化交流的推动力。首先,以政府主导,培育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建立,如各种的联谊会、商会、交流协会等,广泛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对台文化交流中。其次,加强各类对台民间团体的合作,在更多领域以更多形式开展闽台交流,增进闽台一家的共识,促进两地的融合。最后,鼓励两地各种社团组织的协作。鼓励和支持涉台民间团体与台湾各民间社团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开展政策协调、信息交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功能,并建立长期对流机制,积极开创福建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注 释】

[1] 陈晖莉.传承、变异与发展-台湾社会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性转向[J].东南学术,2009(3) 163.

[2] 高梁.海峡女神一妈祖[J].华侨世界,1986(2) 3.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陶瓷装饰;新彩;创新

1 引 言

陶瓷装饰是为了点缀与美化陶瓷而采用的一种陶瓷生产与制作方法。可以说,从陶瓷产生之日起,陶瓷装饰就开始孕育并逐渐形成,成为陶瓷生产的重要工艺之一。

所谓新彩,就是陶瓷综合装饰及应用的产物,即集古彩、粉彩,以及珐琅彩瓷器的装饰于一身,并吸收了中国画、中国民间装饰,以及西方油画、水彩画等诸多画种的技法,进而与陶瓷工艺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陶瓷装饰方法。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产物。

2 新彩是集中外陶瓷材料与相应技法于一身的陶瓷装饰的新思路

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早在“丝绸之路”开拓时代就开始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流到后来的产品贸易,再到技术交流与思想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双方文化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了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新彩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下的产物。19世纪末期,中国陶瓷装饰利用了西方在陶瓷生产与制作上先进技术和工艺,将传统陶瓷彩绘技术发展到新阶段。新彩是传统陶瓷工艺、中国画,以及西方油画等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既含有陶瓷工艺技术,又具有中国画内涵与精神,并吸收了西方艺术精粹的现代陶瓷装饰类型。

中国陶瓷装饰发展到明清之际,不论釉下彩,还是釉上彩都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作为釉下彩的青花,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釉下和釉上紧密结合的高度。所谓斗彩,就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结合。事实上,青花加彩,在明代成化时期就已经取得突出成就。青花加彩的装饰表现方法,实际上可分为斗彩和填彩两种。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再花纹轮廓内填以彩色釉料。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部位的加以彩绘,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有关斗彩的记述,最早见于康、雍年间的《南窑笔记》,“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由此可见,釉上彩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了。

这种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陶瓷装饰方法是明清陶瓷装饰工艺的突破与取得的成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给陶瓷生产和装饰工艺带来新思维、新方法,促进了中国陶瓷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陶瓷装饰是在继承明代五彩技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彩绘,俗称古彩,与雍正时期达到完善的粉彩,合成陶瓷装饰釉上彩绘之精华。它们在材料工艺和绘画工艺上都达到至臻至善的高度。古彩在清代又称为康青五彩,它是黑、蓝、黄、紫和绿及红彩的统称,并采用黑色的珠明料单线平涂,笔力健劲,色彩浓艳,又富有层次感,所以,又称硬彩。与硬彩相对应的,就是软彩。所谓软彩就是粉彩,它用玻璃白涂底,用渲染的方法表现,使画面颜色由深到浅,产生明暗浓淡变化,富有温润匀静之美,因此,称为软彩。不论硬彩,还是软彩,是为釉上彩,均属于二次烧成。与此同时,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影响到中国陶瓷生产的发展。18世纪的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中促进了陶瓷工业的迅速发展,其中,“釉上陶瓷颜料的制备也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即以氧化铁、铜、锰、锑、铬等矿物为原料,高温煅烧成各种色彩的熔块,再配以低温釉面附着剂(熔剂)研磨制备而成。”对于西方这种陶瓷釉上彩绘材料及其工艺的吸收,促进了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发展与进步,它不仅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吸收陶瓷装饰并使之发展到新高度,而且,将西方造型艺术中的绘画,诸如油画和水彩吸收至陶瓷装饰之中,进而改变了陶瓷生产工艺上的不可预见性。以“此种低温釉上颜料发色稳定,绝大部分颜色都可互相调配,烧成前后颜料色相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绘制时对画面的最终效果有预见性。”尽管如此,这种材料还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彩,它属于外来的“洋彩”。这种“洋彩”被引入中国以后,在陶瓷装饰上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的是经过相对较长的实践摸索而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新彩是中西陶瓷文化交流及合璧的结果。

新彩装饰是传统陶瓷装饰材料工艺与相应装饰技法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如此,它主要吸收了西方近代陶瓷科学的积极成果并进行本土化的结果。

3 新彩是传统陶瓷装饰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下发展的结果

在继承中国陶瓷装饰传统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中外广泛的艺术文化也随之进入新彩装饰领域,并使之出现了姹紫嫣红的局面。

首先,新彩是相对对于洋彩而言的,是洋彩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这正如现代陶瓷艺术家李磊颖所言,“景德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瓷用化工厂,专门生产洋彩颜料、金水及陶瓷贴花纸,从此结束了洋彩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并鉴于洋彩艺术表现形式的本土化,这个时期的洋彩也正式更名新彩”。当然,洋彩更名为新彩的中国本土化也不仅仅是就创办了自己的瓷用化工厂而如此简单。洋彩在中国本土化,实则是中国诸多文化因素,尤其是艺术要素注入的结果;它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若干因素,诸如图案结构的方式,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等表达因素;它还广泛吸纳了中国画的题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与中国画的表现技法,诸如线描、晕染、皴法,以及虚实关系,乃至中国画的审美等等艺术因素;它是中国陶瓷传统技法的延续,吸收了陶瓷装饰中的古彩、粉彩等釉上彩绘的技法和相应的工艺技巧等等。总之,它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并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逐渐披上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陶瓷文化的外衣。

其次,新彩重在“彩”字上发展技术、技巧,并具有一套综合装饰方法。新彩因为其用料适宜,既能勾线,又能填加,还能彩绘,甚至是渲染,所以,新彩不仅在表现技法广泛吸收,而且在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借鉴上也同样具有游刃有余的独特创新性。从表面上看,新彩是简单的彩字的深化和演义,其实不然。新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在陶瓷工艺制作上,综合利用了陶瓷装饰的传统工艺的技法,诸如古彩、粉彩的勾线法,与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画晕染的效果。彩既可以彩出不同的色彩结合效果,又可以彩出不同层次的色阶变化效果;还在于新彩吸收中国画和中国传统图案并西方油画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的综合,形成了自身独居特征“新”。正因为如此,新彩才真正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装饰方法,并与传统陶瓷装饰相媲美。

再次,“新彩”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继承和发展,新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将中国传统装饰因素更多地吸收到它的装饰领域,――从而表现了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并具有喜闻乐见艺术形式,而且,将中国画的艺术成分吸收到它的装饰领域,在陶瓷装饰上更加广泛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精神。“新彩”从中国画中吸收的精到多样化的线描,以及靠彩所达到的晕染效果,既能表达中国工笔画严谨工致的技术干练,又能伸张中国写意画挥洒自如的人文胸意。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因为新彩的出现与在釉上的广泛运用,促进中国陶瓷艺术审美与中国画艺术审美的紧密靠拢与相互渗透。

陶瓷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传统陶瓷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延续,更是对传统陶瓷文化内容和形式的继承,突破与创新。“新彩”装饰具有这种思维精神。“新彩”在形成过程中,广泛继承传统与吸收现代创造成果既表现在时间上跨越,又突出体现在地域上的纵横,它集东西方艺术表达之精华而富有创新特征及风格。由于新彩从时空上对优秀陶瓷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吸收,继承与发展。因此,新彩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并体现了多元性的人文精神。

因此,陶瓷文化的创新,不仅是陶瓷材料的创新,也是表现技法的创新,更是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新彩就是在陶瓷文化不断创新思维引领下的创造性成果。

最后,新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它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内容、形式,以及表现技法,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推进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高度。新彩的所谓洋彩说,就是中国陶瓷文化从利用舶来材料到利用舶来技术的转化,不仅如此,新彩在吸收舶来陶瓷材料工艺技术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油画、水彩画的表现技法,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色和艺术审美。在具体表达及其艺术效果上,新彩可以达到写实甚至超写实的程度,可以与当代摄影艺术效果相媲美。此外,新彩富有创新性的特征主要在艺术效果上,它同样可以表现出西方古典艺术的古典美,近代艺术的理性美,以及现代诸多艺术流派的风格和特征。这样,集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与外来文化因素于一身的新彩,成为陶瓷装饰之族的新成员。

总而言之,新彩是在中西方陶瓷文化交流与互动中产生的,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陶瓷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又进行着突破与创新。正因为新彩的广收并蓄,所以,使得新彩具有多元性文化的艺术特征。

4 结 论

显而易见,从新彩装饰在中国的成功诞生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流,对于双方而言,皆是共赢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使中国的陶瓷文明传播到西方,而且,西方文明也影响到中国陶瓷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侨务资源;探索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2203

十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江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加速着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展示着开拓、开放、文明、创新的城市形象。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强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江阴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优势

1.经济实力优势明显。从乡镇企业起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江阴已形成了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的“江阴板块”特色,经济综合实力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梯队。2011年底,江阴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2个,其中有10家入围中国500强企业。规模型企业做大了江阴的经济总量,也使江阴的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同时,实施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又激发了江阴经济活力,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上,江阴人频频出现了大手笔令人啧叹,成为海外客商竞相合作的首选对象。同时,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对外经济合作,成为吸引海外资本、技术和人才集聚的主要优势。

2.沿江开发功能强劲。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北枕长江,南襟太湖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在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现今,36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连贯长江南北的江阴大桥,穿境而过的还有新长铁路和京沪高铁,加上周边车程2小时内的上海浦东和虹桥、无锡硕放、常州奔牛、南京禄口和扬州泰州6个机场,使得水陆空便捷的区位优势更为凸现,这些都成为吸引境外企业和机构投资入户的首选理由。更具吸引力的是沿长江黄金岸线“品”字而设的高新区、临港新城、靖江园区三大开放园区,优惠的政策服务、便捷的交通优势、集聚的新兴产业群和孵化园地,使得众多海内外客商和人才在此寻到商机、看到未来。

3.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江阴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长江的豪迈奔放,太湖的灵秀聪慧,铸就了江阴兼收并蓄、刚柔相济的人文品格,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吴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江南民俗文化,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传统的民间故事、民乐、戏剧、麦杆画和版画得到传承。历360余年的明清、民国要塞军事古迹良好保存。悟空寺出土的僧伽大师舍利子更展现了江阴悠久的宗教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使江阴古城留下无数历史的痕迹:千年文庙、千年紫藤、千年红豆树、兴国塔、乾明广福禅寺、泰清寺以及良渚晚期文化中心的石庄高城墩等,这些都成为海内外友人驻足观光的佳地。徐霞客、巨赞法师、刘天华、刘半农、上官云珠等文化名人的故居更让人慕名而至。更难得的是有着“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独特的现代新农村建设风貌,吸引着国内外友人的目光。

4.海外侨务资源丰富。江阴有着百年以上的侨务发展史,早在清朝江阴就有了远渡重洋海外求学的先驱者。现今,全市已有海外华侨华人4000多人、新移民600多人、归侨13人、侨属近2万人,有华资企业900多家,海归创新创业团队600多个、留学生亲属联谊会成员900多人。并且,近年来出国留学趋势明显,仅2012年秋季就达200多人,这些都成为我市联系海外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江阴开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和资源,且数量和规模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居前列。

二、当前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现状

近年来,江阴十分注重加强国际的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

1.海外友好交流城市越结越多。迄今为止,已与巴西贝洛奥里藏特市、日本藤冈市、意大利托尔托纳市、韩国群山市、美国阿拉米达市、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市和南非自由州省马洛迪市,以及摩洛哥穆罕默迪亚市等12个国家的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这不仅有利于江阴进一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考察访问、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在这些国家、在当地生活学习的江阴籍华人华侨、留学生与家乡间的沟通联系和亲密互动,给他们增添了归宿感。

2.海外友人来访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2009年市外事办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25批589人次;侨办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39批307人次。2010年,市外事办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40批393人次,侨办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34批326人次。2011年,市外事办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67批1167人次,侨办共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200余人次。从这三年的统计看,来访人员批次和人次呈逐年递增之势。

3.海外引资项目结构越引越优。近年,江阴在同海外的经济交流合作中,不断调整引资策略,优化引资结构,重点引进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龙头企业。2010年,到位注册外资7.5亿美元,其中新兴产业占73.02%、服务业占27.98%。2011年,到位注册外资7.77亿美元,其中新兴产业到位注册外资占制造业比例83.39%,比上年增长9.85%,服务业利用外资占27.98%。同时,外资研发中心也同步增加。2010年引进外资研发中心为5个,而2011新引进外资研发中心就达10个。

4.本土企业跨出国门越迈越大。海外经济交流合作中,在“引进来”的同时,江阴鼓励和服务本土民营企业“走出去”,通过新设、并购、重组、参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境外生产、合作规模和领域,开拓国际市场。2010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9项,中方协议投资额1.1亿美元,新增对外劳务输出人数392人。2011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项,中方协议投资额增加到2.46亿美元,新增对外劳务输出人数220余人。

5.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越唱越火。一方面,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期为载体,引资建设的“设计谷、动漫城”,集聚发展了原创动画影视产业;临港新城以金一文化产业园和国际创意港为引领,引资建设了创意设计集聚区;以建设“中国裳岛”为突破,打造国际纺织设计之都的文化创意新品牌;以文庙为中心,建立了民间工艺美术品和民间收藏艺术品交易市场。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利用。黄山炮台旧址等7处省级文保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规划保护忠义街、北大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修缮维护了一批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长泾镇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8处文物点被列为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95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一方面,名人资源和民俗节日及华西村的现代新农村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外友人前来观光游览。

当前,江阴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成效显著,特点也明显,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多”:

1.政府主导多于民间组织。近年来,虽然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和社团组织开展非官方背景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通过提供政策、舆论引导等方式,努力从单一依靠政府向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上转变,动员和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来推动本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多元化、多样化。但现实看,仍然是政府主导举办多于民间自行组织,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的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2.经济合作多于文化交流。虽然当地在文化交流上也有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平台,但在开展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仍然是侧重于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国际间思想、学术和理论交流等活动,与开展的各类经贸活动相比不成正比,且为数不多、平台不强、影响不大。

3.“引进来”多于“走出去”。从近年看,江阴引进的境外项目明显多于本市境外投资的项目,境外文化团体来访数明显多于本市文化团体的出访数。以天华艺校为例,虽然作为江阴“魅力城市”的一张名片,出访了新加坡、港澳、日、法、德等国家(地区),但接待来访的国家(地区)数远大于出访数。因此,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把江阴推介出去上,还任重道远。

4.华人华裔多于国际友人。不论是开展经济交流和还是文化交流,在海外交往接触的对象中,华裔身份的多于“纯种”的国际友人,即使主要来宾是国际友人,相伴左右也多有华人华裔。据统计,无锡地区约70%的境外入户项目,均是华人华侨华裔投资的项目。

(三)发挥海外侨务资源促进江阴对外交流的不足

近几年,江阴统战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海外统战资源优势开展工作,为促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看到了海外联络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存有差距。主要在:海外侨情资源的集聚吸纳与本地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很好地同步;利用以侨引侨、以侨引智的力度和形式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外交流互通信息、联谊交往的渠道还不够宽广;加强海外交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牌还不具明显优势;依法护侨、凝聚侨心的协调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等。

三、对利用侨务资源拓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思考

近年来,海外侨情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海外侨胞的数量剧增,分布更广;二是海外侨胞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三是海外侨胞的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海外华人日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五是海外侨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民族使命感明显增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的资金、技术、人才将更多地流向国内,他们渴望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为发挥侨情资源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海外联络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更好地利用海外侨务资源,进一步推动地方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因此,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摸清侨情、广结善缘,为加强海外交流拓资源。一是上下联动摸侨情。由统战部门牵头,各镇联动,开展大规模的侨情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横向互动借资源。加强与广东、上海、福建等重点侨乡的联系,借助他乡资源助我发展。三是以情带动拓资源。从亲情、乡情、友情、商情等入手,以新华人华侨、华侨新生代、华侨华人新社团为工作重点,加强与海外第二代、第三代、新移民及留学人员的联系交友,涵养侨务资源,拓宽工作领域。

2.借势借力、社会参与,为加强海外交流增途径。一是借助上级力量。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借助省以上涉外部门组织的科技团、交流团和经贸团等出访机会,主动参与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本地高新园区招商活动,开展经济对外交流活动;二是借助中介力量。可以与一些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或协会加强联系,借助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介机构的网络和资源开展交流活动;三是借助社团力量。借助各类商会、协会等社团力量,邀请一批重点侨商团来澄考察洽谈,并主动参与、配合有关团体做好经贸和文化交流。四是借助海归力量。力争组建“江阴海归创二代人士联谊会”“海归创新创业人才联谊会”等新平台,借助海归人士的海外学友、商友、亲友等人脉关系,开拓海外交流的新渠道和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