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方向 方向一:在工厂操控机械。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小伙伴们来说,操控机械是当之无愧最对口的职业。此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有技术、耐心和责任心。只要你在职业院校认真学习技术,那你就完全可以胜任这个方向的工作。

方向二:自己创建维修的公司。除了第一个就业方向,咱们也可以自己创立小公司进行维修工作包揽。这类选择投资少,见效快,而且隐藏的风险很低。因此同学们具有大多数社会人员没有的专业优势。

方向三:进入政府机关作为督察员。咱们的专业课程中也学习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实用电器维修、机械加工技术等课程,因为课程丰富,能力足够。优秀者可以进入机关单位,检查工厂机械的情况是否合格。

机电技术应用就业前景怎么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加速高新技术发展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机械行业,采用纯机械制造的份额越来越少,而机械与电气、机械与自动化技术、机械与微机技术、机械与光电技术等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

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工作,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与机电技术应用相关的工作。

主要课程:计算机绘图、钳工技能、车工技能、机械拆装、电子元器件、电工与电子技术、数控加工技术。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苏州;绍兴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61-03

[作者简介]曲洪建(1979-),男,山东烟台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和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纺织服装市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C63015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项目(校启2012-09,2012pg33)。一、引言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服装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地区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对我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张龙琳,2009;王革非,2011;郑小碧,2011;高顺成,2011;李廷,2011;刘泽仁,2012;杨俊,2013)。但我国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产业较全面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还不多,且研究方法多数为定性研究,缺乏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采用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实证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参考。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1年苏州和绍兴市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苏州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绍兴数据来自绍兴统计年鉴。

2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构建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如李雪梅和张素琴(2009)选取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19个指标。本文认为GDP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核心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因此选取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解释变量

以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因素三个变量测度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程度。

专业化可表示为:SPt=Xst/Xt,以Xst、Xt分别表示纺织服装产业s和整个区域在阶段t的产值,这一比率测度了产业s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因此,SPt越大,产业s在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专业转移力度越小。

多样化可表示为:DVt=∑s s=1[Xst/(Xt-Xst)]2,这一比率表示产业s的生产规模占该区域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比重。因此,该比率越低,则该区域产业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越大。

竞争程度可表示为:CPt=(Est/Xst)/(Et/St),其中Est表示区域中产业s的企业数量。因此,如果在该区域的某产业s中,单位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高于全区域水平,那么在该区域中,产业s的竞争程度较高,则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较小。

3.计量模型的构建

以GDP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程度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GDP=k+k1SP+k2DV+k3CP+η

其中,k1、k2、k3分别表示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程度对GDP的回归系数,η是误差项,k表示常数项。

三、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两地GDP的对数值相差不大,而专业化、竞争程度和多样化的数据相差较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服装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较大,纺织服装产业产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GDP和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的相关性较大,基本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绍兴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之间相关性较强,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通过VIF检验发现,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回归结果分析

(1)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值,说明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绍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产业专业力度越大,因此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3)多样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多样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而绍兴的数据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苏州来说,多样化程度越高,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力度越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等纺织业较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不断调整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产业转移逐渐成为趋势,并以此带动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优化。从目前情况看,纺织服装产业海外转移时机还不成熟。虽然东南亚地区,如越南、老挝等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在员工素质、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政府效率及地区政策等方面都无法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从模式选择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或应成为转变发展模式的首选。因此,为了配合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促进东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主要抓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两端:上游的设计和技术创新,下游的品牌提升和市场营销;中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与土地资源优势,合理承接东部省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四、对策建议

1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议加大支持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攻关成果产业化推广,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常态化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支持纺织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促进政府资助技术创新项目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技术扩散,可通过买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项目,或选择国际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相关协会或行业组织向广大中小企业免费推广,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决定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

2建立东部和中西部产业转移协调机制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需要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协调配合,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出区和转入区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阻断产业转移。因此,各地区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建立起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机制,着力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域协商机制的建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由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还有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改变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的模式,在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政府密切关注产业转移东向,围绕本地产业结构,制定各种产业政策引导资本流入,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或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淘汰落后设备,促进产业升级。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开展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参加各类相关行业展会,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等。

[参考文献]

[1]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4):138-144

[2] 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159-161

[3] 李雪梅,张素琴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9):204-206

[4] 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5] 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推力研究[J]丝绸,2011(8):54-57

[6] 杨峻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模式的研究[J]纺织导报,2013(9):24-28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一、旅游业与酒店管理、发展的关系

旅游往往都要离开原住地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住宿是必须考虑的一个行程规划,怎样住、住的感觉体验如何等都和旅游地酒店服务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酒店住宿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服务,深刻的影响着一地旅游的发展水平。反过来,旅游业对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酒店,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就是住宿休息,旅游业带来的游客量多必然促进酒店入住率。所以酒店业与旅游业虽然有各自的独立性,但是存在着大量的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人才构成不合理

从目前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的人才比例来看,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占到2%,本科学历的占到20%左右,而78%的是专科、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严重偏小,而目前我国的中转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含水量又很重,所以可以说当前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结构不仅缺乏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连基本合格人才都很匮乏。

(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通过查阅一些高校里面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现在日益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情况和酒店发展速度。酒店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一日千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不断的传入国内,度假式酒店、主题型酒店等以享受生活为目标追求的酒店成为了现在酒店行业的新潮,而一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仍然还在停留于传统的住宿条件的改善方面,显得陈旧过时。除此之外,在基础专业课程上,因为酒店管理专业涉及的其它学科专业多,于是就不顾学校专业师资力量,胡乱开设专业,显得“面面俱到”,最后学生什么都如蜻蜓点水一样有一点印象就飘过,根本没有学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并且许多课程交叉性强,多次重复的学习同一个知识理论,也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例如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在《酒店学》、《酒店资源学》、《酒店规划与开发》等多门课程中作为重要内容被讲述,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同样在《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济学》、《酒店规划与开发》等课程中提及。由于课程目标不同,任课老师不同,同一内容被多次讲解存在利弊,益处在于可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但内容的重叠亦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脱节大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没有切身的长期实习,只靠学校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不能满足专业学习要求的。瑞士洛桑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与旅游专业方面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理论学习6个月,紧接着就到相关旅游类酒店实习6个月,并且在整个学习生涯中要坚持3年到4年的时间,这样就遵循着一条理论学习―实践―发现问题―理论补充学习―再实践―理论学习与总结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对专业课程理论额消化与理解,不断强化自我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与经验提升。反观我国目前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都是一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个学年到社会酒店进行实习,且实习酒店也是参差不齐,做的实践工作有很多也只是前台招待,根本难以涉及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与实践模式,根本没时间给学生来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学习吸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三、提升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水平的建议

(一)加强专业教师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专业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是不可以忽视,没有强大的师资就难有出色的学生。大专院校里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许多往往只是学历达到进入高校的门槛,而根本没有从事过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的教师进行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高校里面在聘请专业教师时候,应该侧重聘请酒店管理高层人士,这些人士往往都是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进行过大量经验总结的人,其学历出生也并非低,因此相信高校选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既注重学历有看重实际的高端酒店管理经验,这样对于教学将大有裨益。

(二)课程设置作出合理调整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科学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当下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着许多课程跟不上时展节奏的问题,并且重复交叉多,因此应该根据酒店管理当下发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四、结语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审计专业 方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44-02

一、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现状

审计学是会计学这一大系统内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与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关系密切但更不失自我”是审计学精神的写照。但现阶段,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相互之间前后接续的不太连贯,如有些院校将成本会计学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在审计实务部分学习生产与采购循环时就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又如在高级财务会计中没系统学习的情况下就开设财务审计课程等等这些现象,这对后面审计课程的教与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掌握好审计知识和技能,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当学生大三、大四时,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教学的实际状况,没有对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的大型企业供学生去实践,往往学生学完审计实务部分,应付完考试的背记之后,马上就会忘掉,没有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真正结合起来,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浪费。

要想讲好审计课程,审计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并运用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而且必须熟知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相关经济法规的变动趋势,不断更新知识,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这种与时俱进是与其他会计课程不同的。审计课程的备课时间和在讲课的劳动量上,要比讲授其他会计课程多付出几倍的艰辛。据调查,目前,在全国所有本科院校中,没有一个会计院系对审计课程教师的这种高强度的劳动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具体的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计划和措施,导致会计院系的教师在选课时都不愿接审计这门课,甚至有些手持注册会计师证的教师也退出了审计教学而改为其他会计课程的讲授。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方向

1.双语教学走国际化线路。审计人才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熟练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成绩后应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这种奖励可以和奖学金助学金联系起来,也可以将其量化成分值加计到审计期末考试成绩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力度创建听说英语平台,鼓励审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英语口语培训,进一步熟练应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激励审计教师去国际知名院校做访问学者,将国际先进的审计教学经验及时应用到审计教学中。

2.尽可能多运用案例教学。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属于高级应用性人才。因此,对审计实践的熟练程度要求得更多一些。而现实状况是,审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无法接触到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案例的选择应值得推敲,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经典案例。如果审计教师用生动幽默机智的语言,效果会更好一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主动去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有利于促进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案例教学,其审计知识的运用效果都无法和去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应企业实际工作的效果相媲美。

3.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审计教学的现代化是以计算机为重要特征的。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开设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课程。计算机辅助审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储备,借助计算机手段,自主完成整个审计项目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讲清计算机审计基本路线和方法后,就可为每台机设定一揽子审计工作任务清单,由学生自主单机操作完成。现阶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发展相对落后一些,有些院校目前还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将其作为审计上机实验部分的内容,学时有限,学生不能系统的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真正领悟。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路径

1.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进一步明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审计学的公共基础课。审计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方法、审计工具和审计思路,以扩大专业适应性。在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顺应审计培养目标的转变,可以开设财务审计、政府审计、环境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专业人才。

2.将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相融合。信息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解读到所做的决策都可能关系到个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审计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因此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一样重要。不管是理论部分还是实务部分的教学都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在讲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节时,可以开设一个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专题讨论,让学生懂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基本要求。通过审计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教书育人渗透于审计专业教学全过程之中,比其他方法更凑效也更容易接受。

3.注重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应用型本科审计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借鉴其他知名院校审计专业的教学经验,派教师实地学习交流;结合审计准则的变化,鼓励审计课程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实践,把先进的审计理论教学与方法移植回本校,使在校的审计教师在教学整体上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确保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审计教师的待遇也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区别于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必须要对审计教师的高强度付出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其从事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审计教学领域付出的甘心情愿,从而避免审计教学人才的流失,这对审计教学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研究》(编号GBC12110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综合),2008(2)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12)

3.姜玲玲.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