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第1篇

一、职业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及心理面貌[1]。职业人格是个体健康人格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的要求,又体现了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职业态度的塑造和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职业人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是职业化了的人格,因此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但与一般的人格相比,职业人格还具有职业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特征。

职业人格受职业的制约,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与职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职业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职业人格是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心理品质做出的职业性规定,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主体性。尽管职业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但其形成并非从业者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相反,职业人格是人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人能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类的智慧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之所在是:人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2]31。在主动的有意识的职业活动中,人能收获劳动和创造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达成与职业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超越自我,提升职业人格,成就新的自我,职业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得到变革与发展。

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发展性。职业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是个体在具备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在后天的现实的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的要求,而从业者已有的现实的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符合这一要求,但人本质上具有可反身性、可自控性、可受授性、可暗示性、可超越性[2]417-420,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与人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的特性使人自觉地利用并创造各种可能的和现实的条件,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人格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受“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唯技能”“唯就业”的倾向,而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复杂的职业环境出发,着眼个体的完整发展,指向主体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人格培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人格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和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或可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矛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一致。

(一)职业人格契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必然是第一性的。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或本体价值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尤其是对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是技术价值、实践价值、解放价值的辩证统一[3]。技术价值是基础,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具理性满足其技术需求,实践价值是技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对学生主体交往理性的满足,解放价值是对技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反思和超越,通过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激发其解放兴趣。“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主体意识和价值反思意识、合作交往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强调职业主体通过职业实践,在交往合作中体验内化生成,它关注学生在技术操作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能力和建构自己的职业情感的能力,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契合职业教育的技术价值和交往价值。职业人格的主体性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自由的人的主体性诉求,职业人格培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技术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确自身的伦理担当;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技术活动中释放与实现技术主体的人性力量,自觉地将内在的人性诉求渗透在技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技术活动的开展符合人的内在本性。职业人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4]的价值追求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职业人格指向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过程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有研究者通过职业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分析,将职业教育目的划分为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三个层级,其中基础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专业定向性的基本职业能力;高级目的是关注人的生长,即非专业定向性综合职业能力;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生成,即培育真善美统一的人格[5]。职业人格具有发展性,其生成是职业主体内部生理机制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发生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的认知、思维、实践等活动形成主体认同,进而达成自觉实践,并不断调整、提升,最终升华成职业人格。职业人格的生成必须经历由职业知识、技能等认知性职业要素向内生性职业素质的内化,内生性职业素质向外显性职业行为的外化,职业素质向职业人格的升华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包含职业主体的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综合能力、基本社会能力等关注人的“生成”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包含职业主体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注人的“生长”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包含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体自我完善目标的实现,即求真、至善、臻美的人格“生成”。由此可见,职业人格培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的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职业人格是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趋向易变、灵活,只要求劳动者掌握某一简单职业技能即可的传统的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已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涌现的新岗位、新职业需要劳动者不再固守僵化的程序,而是讲究优化组合。现代社会从业者更换职业的频率越来越高意味着单一的职业技能不再适应这一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超过能力的概念范畴,从业者的自主性或独立性已逐渐被列为首位。劳动者必须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等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在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要求的重心已由职业技能转向更具全面性、整体性的素质和能力,即要求职业人具备健全的职业人格。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起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完满职业人的重任。

(四)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职业人格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其中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将模糊的职业意识转化为清晰的职业目标,深入理解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唤起学生对职业活动中真善美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职业生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实用性和针对性;运用现代技术

历史学科的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是十分宽广的,具体表现在历史贯通古今史实,包罗万象,时间上横跨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迭,空间上包含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等范围,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更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那么作为中职历史教师,如何才能化解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而搞好中职历史教育教学呢?

一、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以及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不喜欢读书,对于枯燥乏味、单调死板的历史知识更是没有学习的兴趣。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动力都没有,又何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作为中职历史教师的我们除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有趣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外,还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历史课堂,当然游戏内容必须贴近教学进度的设置,这样就能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也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使历史教学融生动、形象于一体;也可以针对一些历史事件组织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既锻炼了口才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强化了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基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根据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设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需要了解的历史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并将不同的历史侧重点作为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以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面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达・芬奇、梵高等这些传奇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些传奇人物的创作背景,以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不会要求他们掌握过于深奥的内容,而是偏向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内容的传授,以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师教育工作提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的学习材料;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我则会比较偏重古代史,向学生重点讲述文物古迹和著名景点等内容。这样,在中职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授课内容,既突出了中职历史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加强了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为中职学校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三、改进历史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如今的中职历史考核方式,由于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在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闭卷考试,以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当做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评定标准。这种传统、守旧的考核方式是与新课程强调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相违背的,它根本无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历史水平,而且也违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历史教学理念。《中职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历史教学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做考核学生的方式之一,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当改进历史考核方式,不可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考查,还应该把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体现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列入考核范围,然后建立笔试测试和实践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既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甚至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尽量使用一些鼓励和赞美式的语言,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和肯定,从而使他们焕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并逐渐建立学好历史的自信心。

四、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4-01

一、当代大学生典型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等。这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对于自身和社会没有充分和正确地认知。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最适合于做什么,自己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环境,对各种性质的单位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是排除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现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及其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机构除了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外,很难再有大块的时间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不能形成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就业心理指导和服务体系。大多只针对毕业生班级,就业心理指导的时间是学生进入大四以后,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一)从事就业心理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当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德育老师、学生工作处的干部及其他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或行政人员担任,专职人员都很少,并且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工作人员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心理学方面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指导还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二)就业心理指导的内容单一,指导的方法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目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指导形式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单一,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未形成充分肯定的氛围。在指导的过程中,内容大多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三)、就业心理指导和大学生的需求差距较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心理指导的基本评价是:服务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影响。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反映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在大学生群体眼中处于盲区状态,也说明大学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的探索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的具体要求。1、坚持长期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的延续性的事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不仅是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所开展的工作,而且要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使大学生从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将来自己的就业;理指导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注重个体性原则。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所学专业、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不同,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既要看到对所有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普遍性,更要看到对具体学生指导过程中的特殊性。要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具体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就业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这就要求高校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高学历人员担任此项工作,专兼职合理配置,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生涯心理辅导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发展,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我国,把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于就业心理指导的具体事例还比较少,因此单纯依靠现有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困难。这就要求从事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实践中探索并和总结,完善现有的理论,从而形成适合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切实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付尧(1981―),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5.14

[3]何晓红,白玲.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1.10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2004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5]韩翼样,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2003年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53-01

一、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有了更多的培训和发展空间,企业、学校设计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和引导人才队伍建设,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十几万元年薪招聘高级技师的启事贴出去,往往好几个月也招不到合适的人。这样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十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

其实,早在“十一五”初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已引起相关部委的重视,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修正案,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对实用型人才确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十大热门专业,有九大专业找工作难。”这些专业的热,不是市场热,而是家长热、学校热。在具体的高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二、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俗话说“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职责,但作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成为一个具有实用能力的职业人。

职业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

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技工院校改革有了积极进展。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当中。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建议,尽快打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提升通道,形成整体的教育体系,就读职业院校也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各类人才提供平等的发展空间。这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上对高级实用人才的需要量是十分大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三、“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用为本”的办学方式

新加坡某教育集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谈到,新加坡职业教育学院是专门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专业设置非常齐全,而且学校就像一个复合型的大工厂,试验设备相当完善,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把将来要工作的流水线全部接触到,学习到。而且,学院也会给学生安排带薪实习,一般实习期为2-4个月。学院本身就是人才加工厂,输出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另外,新加坡的理工学院也比较侧重于职业教育,完全根据市场导向办学,但水准相比国内的高职教育来讲要高出很多。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企业老总、政府官员参与到校董事会,这样就会把最新的职业需求情况直接传达给学校,学校就会根据国家整体的人才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像淡马溪圣陶沙旅游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到2008年新加坡对于旅游、酒店管理的人才需求缺口将达35000人,企业就与学院立即着手来成立专门的学院培养人才,反应相当迅速。

国外高等职业学院成功的例子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确,职业教育的需要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以用为本”培养人才。

(二)“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课堂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疑问时,就会使各种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不但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联系社会实际需要。学生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这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需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目的,定位于学到一门技术,从而在毕业后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实现他们社会归属感的需要。因此作为大学的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课堂学习时间里,教育者要用用实践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课堂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会得到更好的运用和检验,同时,学生动手的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与社会归属感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你就找到了学生的“需要”,找到了引起学生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是隐性的,发现他们的“需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与课堂时间的短暂也是相矛盾的。“以用为本”的理论则可以很好得调节这一矛盾,实践课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能刺激学生思考自己的“需要”,就能够激活学生的行为欲望。“以用为本”的理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需要”产生的外部诱因,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产生行为的外部诱导、刺激。

“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归属感同时也可以改善他们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可驱使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这种行为趋向一定的目标。动机会因为良好的行为结果,使行为重复出现,从而使行为得到加强;动机也会因为不好的行为结果,而使这种行为减少以至于不再出现。“以用为本”的教育理论重在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激活,我们在使用这一理论的时候应该认真研究激活人才的方法。

四、总结

“以用为本,激活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以往教育理论的运用,同时又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把需要理论、期望理论、行为改造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把它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其内涵,并将“以用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探索“激活人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2-pppp-0c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新出现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工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化工理论知识基础和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劳动人员。不同于以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是它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思想方法和创新能力,在不减少知识点的前提下,降低教学起点,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化工实际生产的知识面。

化工类的高职化学教材在以往中等职业化学基础上,融合了部分高等知识,又添加了部分大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论高度和容量被大大的提高和增加。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与实践内容,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胜任,需要寻求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1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现状与问题

1.1 现有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组织模式

目前我国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开发组织模式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种:

第一种模式是课件开发初期阶段,开发制作人员为清一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开发整体性、全面性的课件,强调开发速度和高技术含量;

第二种模式是以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为主,学科教师为辅。有经验的学科教师提供课件制作的脚本、参与使用评价,但不参加课件的具体制作;

第三种模式是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共同开发课件,学科教师不仅参与评价,也参与课件的具体制作;

第四种模式是以精通学科专业与教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多媒体课件应用理论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学科教师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美工和音效专业技术人员为辅,脚本由有经验的学科教师提供,学科教师自始至终参与课件的具体制作,完成大部分工作。

在以上的四种模式中,第三、四种模式从开发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方面上讲,是较为理想的。

1.2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多媒体课件除了具备一般多媒体课件的基本功能外,就化学教学而言,它还应具有以下一些功能:

1.2.1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而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加深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的了解。

1.2.2 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并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瞬间完成的化学反应分解成多步并分步展示,从而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

1.2.3 可以重演和模拟化工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对实际化工生产没有太多具体概念的学生来说,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使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原理和步骤一目了然,从而加快了解这些化工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缩短实际操作时间。

1.3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多媒体课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当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并不多,目前己有的一些商品化的化学课件多停留在一般水平,实际针对性不强;而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软件价格偏高。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较落后,品种较少、界面不够美观、连贯性不够理想,难以形成系列产品并推广。

1.3.2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普遍偏低,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编程了解不多,无法实现自己的设想;而会编制课件的专业人员却又不了解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及其过程,很难编制出令人满意的多媒体课件。

1.4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化学教育中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并不多,基本还停留在从网上下载现成课件的状况。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性质不一样,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直是借鉴普通高中的内容和模式。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两者使用的工具和选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笔者调查发现,Flash, PowerPoint、Authorware是化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常用工具。在这三个制作软件中,PowerPoint的交互性较差,但其操作简单、所见即所得的制作模式使其得到了教师的广泛使用。Authorware是一个基于流程图标的交互式多媒体创作工具,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及函数库,所以应用也比较广泛。而Flash所生成的动画文件非常小,易携带、传输,能将图片、音乐、动画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所以深受众多教师的青睐。

现阶段,教师投入很大精力制作的化学课件主要集中为课堂演示实验这部分内容,将教材中重要的演示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形式;但对于以创新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来说,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并未得到体现。

2 高等职业教育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及开发原则

2.1 高等职业教育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

2.1.1 课件资源库的建设势在必行。高职化学教学资源相对贫乏,缺少相应的素材和资料,需要建立有关资源库。

2.1.2 可编辑课件、积件的研制和开发。由于课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合教师的个人课堂教学。而可编辑课件是基于课堂教学提出的、方便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软件系统。它更适合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

2.1.3 网络课件的研制。随着Internet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现代远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教学的优越性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需要更多的网络课件和资源供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

2.2 高等职业教育化学多媒体课件的选材原则

2.2.1 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大,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但是很多化学实验难以操作、现象不明显、重现性不好,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实验以及它所揭示的化学知识;通过课件多次重现实验过程,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2.2.2 功效最佳原则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功能去做最佳整合。从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变换方式最有效果,避免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将会产生的抑制作用。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关键点上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最难突破的内容。

2.2.3 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原则

对教师来说,在使用Flash课件时,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沦为课件展示的“放映员”:二是教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诱导,而成为课件画面的“解说员”。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