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动态机制;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作出准确定位,从教学方面着手,各大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基础,重视个性培养以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其在高校教学教育中的目标、原则作出全新定位,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动态机制。
一、遵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应该严格遵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重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实际情况,规范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市场经济对于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确立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需要严格掌握教学内在规律,将专业设计与教学规律、专业要求以及培养机制相结合,这也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教学教育管理角度看待实际问题,深入落实既定原则,促进人才培养动态机制的发展,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二、建立健全课程评价系统
健全课程评价系统是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环节。针对专业教学考核,可以采取教师评分制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作品,防止评价结果片面性。教师将每学期学生作业制成光盘,留作课程备查资料。学生主要通过评教系统反馈课程,在查取成绩过程中,需要在完成教师评价以后获取结果。教学管理部分在教师晋升、评优中需参照学生评教系统反馈信息,保证课程体系质量。在课程设置中,需要重视科技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质量评价需遵守公正公平原则,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充分结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并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完善实践教学。综合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自选活动、文体活动对学生文化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进行综合培养。专业教育实践可通过毕业实习、考察、写生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在2、3、4年级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识教育实践可于假期分两次进行,根据三个教学周期,将其纳入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环节中延伸理论课内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建立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稳定实习基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校内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模式为主,这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注重社会实践,将长期、有效社会实践作为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途径。与有关艺术机构、企业、公司建立长期稳定联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人的因素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指学生,也包含作为教学操作者,即教师。最近几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专业技能、技术以及知识,这对师资队伍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高水平、高素质教学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师资力量;其次重视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业务骨干。除此之外,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或者是行业精英进行讲座、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环境艺术专业发展趋势。
五、结论
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会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化快速发展,引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变革,使得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加强对教育规律研究,深入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蕊,雷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科技,2016(05).
[2]王万山,黄建军,彭清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J].上海艺术家,2010(01).
第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实现艺术设计改革的前提,也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提高教育效益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的范围之内,倾听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就可以达到培养目的的。所以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来研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近年来,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可以表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其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创业意识等都比较弱。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脚踏实地,安心工作,而是频繁跳槽,好高骛远,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而处于再就业状态。由此可见,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设计的地位有所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占据了教学的主要过程。在无形当中,绘画成了所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公开课和必修课。此时,绘画技巧的传授就脱离了各个方向的特点,和专业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也体现不出专业的差异性,模糊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第二、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方法。
1)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下,改革艺术设计类的教育举措。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科动向是教育者一定要首先深入调查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学科的现状来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健全的课程标准体系是高校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自由化、开放化、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艺术教学必须要以现代生活为土壤,扎根于实际生活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艺术设计教学要与人文、自然、社会等全面接触,将艺术教育融于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此外,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处理,对于二者之间的比重要进行规划安排,既要突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又要给予专业课程以足够的课时,来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专长。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 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艺术类师范生 师范技能 职业化
艺术类师范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各中小学输送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需要的艺术课程的教师,这就需要艺术类师范专业学生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以满足其职业需求。
一、艺术类师范专业的特征
艺术类师范生主要的就业领域为中小学,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中不能忽略“师范性”特质。
在制订艺术类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应该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艺术类师范技能培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合理的培养方案。艺术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指艺术课教学技能,艺术课教学技能是顺利完成艺术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艺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决定艺术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
首先,重视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
目前,许多学校采用开设微格教学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微格教学课程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及手段,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课程特点不同,如何把微格教学引入不同学科,已经成为不同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艺术类课程中,有许多技术及艺术表现力,如何把这些教学内容与微格教学手段很好地结合,是教学技能培养的重点内容。马晴在其倡导的美术专业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中提出“有针对性地将课程设置与具体技能训练结合,以竞赛、社团活动等巩固和检验训练成果”[1]。同时注重“开设文学选修和艺术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全面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把握学习内容”[2]。
其次,重视艺术类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艺术类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专业师资,而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优势是其职业能力的基础,是其存在的根本。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艺术类师范教学技能考核标准,此标准应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又可成为培训的具体要求。教学技能应该包括教学口语技能、教学表现技能及教学应变技能等内容。目前,师范生教学技能不合格表现在“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学应变技能差”及“教学方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等方面[3]。如果能够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从而提高艺术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第三,培育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教学技能后续提高提供平台。
实践技能是师范类专业教学技能形成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主要体现形式。固定的实习基地经过长期合作,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操作流程。对于艺术类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聘请优秀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师作为实践技能指导教师。
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实践技能指导教师队伍,对于艺术类师范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支队伍可从本专业高校教师中选取培养,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技能教学课程教师。这样,可以拓宽艺术类师范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三、注重创新技能的培养
艺术类师范生在注重教学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同时应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现为具有开阔的视野,面对国际、国内艺术教育的最新理论和最新动向,能够合理吸收,并灵活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安排的教学技能实践中对其进行相应改革,表现在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
艺术类师范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课程安排及授课教师的合理引导。同时在艺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师范性”的培养目标,把思想观念从“上舞台”转变为“站讲台”。比如:加强艺术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艺术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安排相应的采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实践采风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大胆创新,通过表演及同学间的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创新思维方法。真正做到立足于“师范类职业”,强化“专业特长”,从而实现“一专多能”。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类师范生面向我国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应该贯穿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艺术课程是培养合格全面人才的美育及德育教育,而基础教育的艺术类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效果。基础教育中,教师经常需要指导大量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意味着指导教师综合实践能力首先要具有相当水平,才能在基础教育及教学中发挥作用。在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技能培训中,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一定比例的师范生综合实践课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给予综合实践课程一定的课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艺术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艺术类师范生技能职业化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其综合艺术素养,以适应其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综合艺术课程,而综合艺术课程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对于从事中小学艺术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知识背景成为限制中小学艺术课教学任务完成的关键。我国早期中小学艺术教育只有音乐和美术教育,在新世纪第一次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设想。综合艺术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艺术类基础教学的从业者本身具有综合素养,因此,艺术类师范生的技能培养应该重视开展更多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提高基础教育从业者本身素质,使得从业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晴.高师美术学专业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设计[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58-59.
[2]徐向黎.新课标与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2):73-7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体系建立
针对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又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而就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手段的单一、对理论教学的偏重及实践技能的缺乏等情况仍然存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与社会需求实现完全对接,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理论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同等重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和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要求和有效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多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既然培养方案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那就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形式等环节进行控制,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如此,许多高校还是在延续传统的教学体系。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十分强调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合,但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往往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多关注是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也常采取虚拟课题的方式,又缺乏有效的课程管理,造成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
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要有一套科学实效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交叉性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环境艺术设计更具理性、科学性、技术性,也更具实践性。基于这样的考虑,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必须实施实践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的促进,理论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从而在批判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由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众多高校的设置,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到市场当中,随即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该专业学生多样化的专业技能决定了其就业方向较宽泛。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以往传统的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注重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培养方式。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正视社会需求和专业教育的错位,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调整教学体系及教学思路,以培养优秀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为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包括实践教学制度的制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检验等。体系的建立要体现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创新性,即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方法;适应性,即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适宜专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注重制度制定、内容设置、能力培养、检验机制的整体性。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的方法、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进行改革。要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检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要求制定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考核标准的制定除了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还要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此外还要参照相关企业的设计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并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来检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否合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考核评价的制定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
首先,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其次,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研究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寻找改善和解决的方法,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再次,参照相关企业的设计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按企业和社会标准健全实践教学的考核形式和管理制度,训练学生的组合协调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表现能力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结语
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各种综合性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可以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注:本文为2012年度武汉大学自主科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2YB026)
参考文献:
[1]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