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康复护理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
关键词:5W1H;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医疗水平提高,脑出血的病死率下降,但存活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如何促进患者肌力的提高,需要护士-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运用5W1H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助于其理解和领会要领,掌握最佳康复时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男,65岁,代主诉:突发右侧肢休无力,言语不能2 h。经头颅CT证实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14 mL,首次发病。入院时呈嗜睡状态,运动性失语,无法对答。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 第2 d神志转清楚,言语含糊不清,右上肢肌力1级。第3 d晨烦躁不安,欲回家,无法接受偏瘫的事实,当日上午仍稍烦躁,经心理安抚后好转,能接受发病的事实,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第6 d言语含糊,能听清。第9 d行头颅CT示出血较前吸收,周围水肿带较前明显。第14 d行头颅CT示出血明显吸收。下床活动,行走拖步。第17 d言语尚清晰,右上肢肌力2级,抬起费力,右下肢肌力4级,活动欠灵活,生活基本能自理,办理出院。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病情,将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分为卧床期及离床期。卧床期分为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离床期进行床下活动。护士应充分掌握脑出血的相关知识,熟悉各阶段的康复护理知识,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掌握康复护理的6个问题:①何时(when)?②何地(where)?③何人(who)?④做什么事情(what)?⑤为什么要这样做(why)?⑥该怎样做(how)?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全过程。将以上知识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讲解。
2早期康复护理
2.1卧床期
2.1.1 When 入院当天以良肢位摆放为主[1]。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48 h不再进展,格拉斯哥评分>8分,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
2.1.2 Where 卧床期间只能在床上进行康复护理。
2.1.3 Who 良肢位的摆放由护士执行。病情基本稳定后,一般来说,发病3 d即可进行主动及被动功能训练。此时,护士是康复训练的指导者,患者及家属要共同参与。
2.1.4 What 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2.1.5 Why and how
2.1.5.1良肢位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异常肌紧张的最佳。良肢位对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发展和出现,促进肌张力恢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意义极其重要。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注意保持良好的肢置及变换,并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
2.1.5.2被动运动 早期被动的关节活动可保持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和功能自如;保持软组织的弹性韧带和降低肌肉挛缩、回缩及畸形发生的危险,有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防止患肢水肿。意识清楚者,24 h内即可开始被动活动。白新燕[2]研究发现早期进行健侧肢体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自理,效果明显。包括上肢被动运动:肩,肘,腕,手指各关节功能位的活动:下肢被动运动:髋,膝,足踝。2次/d,每个关节活动5~10遍,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湍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关节肌张力高时,应先予热敷,按摩,手法揉捏,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或关节肌腱损伤等。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对患侧肢体进行自主按摩,以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2.1.5.3主动活动 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患者肌力达到Ⅱ级后,患肢能在床面上移动,此时应指导患者健手带动患手运动。以健手带动患肢做前屈,内收,外展,不同方向反复活动。练习左右移动身躯和左右翻身。进行桥式运动:嘱患者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压住患者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对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髋、拖足等不良步态[3]。患者肌力达到Ⅲ级时,指导患者下肢抬离床面,由开始数秒钟逐渐增加至10 min,以锻炼下肢肌力。通过以上训练,患者学会翻身,使用便器,床旁坐起等动作,达到最大限度的独立性。
2.2离床期 2 w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先在床边站立。站立最初由两人扶着站立,以后可由一人,或让患者自己扶着床或壁独立站立。肌力达Ⅳ级,能徒手站立30 min后,则指导患者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扶持患者在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4]。再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由于疾病的损害致残,加之不正确的训练所造成的后遗症,将使患者固定在低级原始的行走水平[5]。康复过程都需要护士或家属看护,以防跌倒,特别是变换时。
3心理护理
患者因突然瘫痪,失语,难以接受瘫痪的现实,情绪抑郁。护士应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心理疏导。介绍同种疾病治愈情况及必要的康复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
4体会
4.1护士在对患者帮助过程中,一定要让患者参加到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中,让其由被动运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在被动运动过程中,不断予以口令,一是加强其言语功能,另外可让其掌握运动要领,达到主动运动的目的。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可以减少辅助量,调整相应的辅助部位,尽可能让患者早日独立,主动完成。
4.2注意不要对患者出现超保护现象,即患者可以自己做的事决不可由他人代替,能用患手时不用或尽量少用健手,不断巩固已恢复的功能,并锻炼其灵活性[6]。如此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家属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亦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护士首先要认识到家属对患者来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给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家属因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引起的失望、消极情绪,让家属认识到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给患者营造一个关心、体贴、和睦的家庭护理氛围。
4.4通过应用5W1H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娟,郭秀君.良肢位的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24.
[2]白新燕,刘二梅,杨玉叶,等.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健侧肢体康复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7:3040.
[3]郑艳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0):614.
[4]钟翠莲,孙惠金,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9:255.
1.1大纲的修订
随着康复护理学的飞速发展,康复护理学在理念、内容和技术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康复护理的定位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明确。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初步修订了教学大纲。
1.1.1探讨原大纲的不足
根据学校的三项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以教研室为单位首先由任课教师探讨原大纲的不足。
1.1.2深入临床调研
为了不与临床脱节,我校派专任教师亲自深入淄博市第一医院康复科调研学习5个月,解读医院和患者对我们学生的实际要求与我们的不足之处。临床调研发现原来课本上重点讲解的康复治疗技术,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专业的迅速发展,正规的治疗师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绝大部分有治疗师来完成,所以本次大纲修订中都做了相应的学时删减。而此次大纲修订中更加细化了与康复护理密切相关的专科护理技术,如摆放,膀胱与肠道护理,皮肤护理,呼吸训练和排痰技术等都作为重点内容讲解。
1.1.3进行跨学科讨论,征求相关课程教师意见《康复护理学》是一门专业课程,其中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有一部分重复内容,不能因内容重复而被忽视,或因重复而浪费了时间,通过与这三门课程专任教师反复探讨,重叠内容的授课课时进行调整,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康复护理主要有内科护理学讲解,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主要有外科护理学讲解,我们重点讲解康复护理措施和并发症的预防。根据讨论结果做了大纲的二次修改。
1.1.4根据系部教学大纲领导小组对教学大纲的审定意见,再次修订大纲。
1.2新教材的编写
根据我校护生实际情况,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参编了适合高职高专的新版教材《康复护理学》和《康复护理学实训指导及习题集》,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教材的内容选择得当,增加知识链接,扩大知识面积,重点内容与临床常见病保持平衡,充分提炼重点。
1.3学方法的改革
1.3.1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本课程的老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的感人事迹、视频、音频等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进而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步骤,编写了实训指导,增加4学时实验,使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职场中的工作氛围。在情景教学中,我们请同学们分别扮演病人、医生、康复护士角色,让学生亲身感受康复护理专业的特色,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1.3.2初步完成课程的电子教案
原来我们的教案书写都是手写板,学生要想知道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只能通过课堂,现在我们编写了电子教案,上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下载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有理有据,增加了信息量,得到学生肯定。
1.3.3加强课后练习
习题集的编写让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扩展,也保证课后学习有依有据。新的习题集题型难易程度不一,即保证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也给一部分好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
1.3.4改变传统的“一卷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了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和实验课成绩,理论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10%,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占10%。实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全程化。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
2教学效果的体现
2.1学生评价
我院2011级学生对采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评价给予充分肯定,与2009级学生相比,在实行教改后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和常见疾病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都有了明显提高。
2.22009级与2011级学生《康复护理学》成绩比较
两级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差异,经过U检验,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3社会认可度淄博市第一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万杰医院等多家实习医院对我院实习生、毕业护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总结
3.1经验与进步
3.1.1增强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次教学改革成果的取得源于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新教材和实训指导及习题集的编写,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多与有经验的教师沟通学习,这样才能切实地推动我们教学水平的发展。
3.1.2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对康复护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增加实践教学分量,对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和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次教改中大纲的修订和实训指导的编写都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平台和帮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3.2不足之处
3.2.1加强教学研究的严谨性
因本次改革时间较紧,参编教材内容较少,在新编实训指导和习题集中一些环节不够细致,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一定要注重严谨性。
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康复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提高使疾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需要康复的对象日渐增多[1]。康复患者在患有躯体功能障碍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躯体和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往往会加重病情[2]。因此在临床康复护理中,帮助患者克服挫折感、增加治疗信心来消除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现将心理护理在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环境安排
患者由正常的社会角色突然变成患者,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不了解,比如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对疾病不正确的认识,担心疾病影响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担心给家庭造成经济、精力上的负担,以及医院的陌生环境都会引起恐惧、焦虑的心理。护士可以将性格开朗的与消极抑郁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康复迅速的与病情反复的患者安排在一起,以方便交流,让患者迅速了解疾病的预后,激发患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取得良好的康复疗效。
2心理护理的方法
2.1倾听 护士是心理护理先导者,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可以及时观察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倾听不仅是听懂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从而真正理解、体会患者的真实感受。患者感受到关注和尊重,便于形成的良好护患关系。
2.2擅用非语言行为 语言信息对人产生的影响仅占7%,非语言行为对人产生的影响占93%[3]。非言语行为包括:面目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沟通距离、触摸、语调表情。在沟通时可以适当地给予患者鼓励性的回应,比如点头、目光注视、微笑。在语言、态度和行为方面让患者感受到支持和鼓励。恰当的非语言信息,患者因护士的理解而有共鸣和欣慰,有利于交谈顺利进行、也利于护患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如目光患者可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接收的程度。微笑能让人感到抚慰,但若患者正伤心时,微笑则另人反感。当患者紧张时可以把手给患者握,触摸可以让患者感受情感支持与关注。
2.3善于交谈 交谈是临床护士收集资料、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方式。
2.3.1充分准备 交谈前确定初步的问题,选择适当时间、地点,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了解患者的基本背景资料,有助于护士控制交谈过程,抓住主要问题做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交谈效率。
2.3.2提问方式 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常用"什么、怎么、如何、为什么"等方式发问,这样引导式发问有利于患者充分发挥,让患者就有关问题、思想给予更详细的说明。如想核实或澄清患者的反应,宜采用封闭式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把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2.4恰当反应 在临床调查中有80%左右的患者都关注护士的态度和反应[4]。常用的技巧有:复述、澄清、沉默、共情。复述患者所述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鼓励和引导其表达想法和感受。当患者勾起伤心事时,如能保持一段沉默,患者会感到护士能体会其心情,鼓励患者宣泄负性情绪,释放内心的痛苦体验。了解患者的痛苦,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
2.5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护士要向患者家属详尽地介绍病情、治疗及预后情况,消除因对疾病无知带来的心理压力,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家庭成员的关爱是患者康复的巨大心理动力,让家属了解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并尽力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让患者感到温暖,保持情绪稳定,提高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3体会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通过创造环境、倾听、擅用非言语信息等方法提高护患关系,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鼓励患者,使他们能正确面对各种躯体功能障碍,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才能确保康复治疗的成效,最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重返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燕铁斌.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5.
[2]刘润兵,杜美芳,张翠兰,等.浅析心理护理重要性和方法[J].中外医疗,2009,(30):135.
[3]贾玉秀.非语言沟通在多元文化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44-45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康复患者中抑郁效果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138例脑卒中患者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评分及康复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康复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康复患者给予系统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康复依从性。
关键词 脑卒中;心理护理;康复;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79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死亡率虽逐年下降,但发病率却逐年增加。若脑卒中患者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可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心理护理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和保健知识,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2]。为此,我们对脑卒中患者给予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脑卒中患者138例,其中男71例,女67例。年龄35~75岁,平均(56.51±3.60)岁。其中脑出血74例,脑梗死64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为新近的病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将138例患者随机等分为
作者单位:221006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
郭琳:女,本科,主管护师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实施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心理较为敏感,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并且脑卒中使患者的语言、认知等能力迅速下降,进而影响到行动,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护理人员不能按照常规思维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应创新心理疏导方法,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给予患者全方位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向他们详细介绍脑卒中患者不同患病程度时的临床表现,促使家属抽出更多时间来关心患者,理解患者,通过家属与患者的交流,以减少患者孤独、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怀,降低因情绪不佳或激动而引起的病情反复、恶化,同时增强患者战胜病魔,及早康复的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康复功能训练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对患者进行针
对性地康复功能训练,早期注意的摆放、转换及被动活动关节,预防压疮、痉挛,急性期过后进行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
1.2.3健康教育综合应用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示范性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讲解坚持规范性服药及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3疗效评定(1)心理状态评分。患者心理状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2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得分>21分表明肯定有抑郁。(2)康复锻炼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3个等级。完全依从为患者完全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锻炼;部分依从为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但不主动进行康复锻炼或者锻炼时间不够;不依从为患者不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不进行康复锻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比较(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常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在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康复运动锻炼干预尤为重要。然而研究表明[4],由于部分患者对康复运动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并发症相关知识,或经济条件较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依从性较差。系统性康复运动训练为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康复治疗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其残肢的运动能力,促进其早日康复[5]。若在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制定一套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能够有预见性的开展护理活动,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让患者认识到脑卒中虽遗留后遗症,但通过科学用药、合理饮食、坚持康复训练,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及保健常识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患者康复护理的依从性[6]。
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即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康复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可见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依从性,使患者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总之,我院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完善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做好健康宣教,通过一系列综合系统护理干预,有效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使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主动配合,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芸香,刘连杏,姚心女,等.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126.
[2]林玉梅.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早期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30(8):348-349.
[3]成巧梅,宋葆云,李玮.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03-105.
[4]蔡理荣,陈超,毛肖丽,等.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2):64-67.
[5]吴航,聂震球,黎雪梅,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病人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1):3012-3013.
[6]唐颖,石跃林.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