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51-05

一、现代职业教育问题重拾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日本视职业教育为“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德国将职业教育比作“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对照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已出现,加之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诉求渐强,这些都增长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却供给不足,表现出结构性短缺、失衡的特征。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年与全国一样,经济亦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期,江苏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需求也颇为旺盛,江苏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但由于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学历通道短、学历层次低,以及固有的文凭观念和学历情结,导致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有难度,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瓶颈。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牵绊中发展受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完善畅通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促使我们研究破解上述尴尬局面之法,不得不思考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衔接关系,同时激活职业教育之诸多构成要素,进而构建开放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状与问题:江苏职业教育衔接的失调表征与问题诊断

职业教育衔接,即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学校体系的衔接,包含纵向和横向系统间的比例关系与衔接关系,具体而言,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教育类型内部的横向衔接,这里主要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教育类型的纵向衔接。就江苏职业教育而言,准确把脉江苏职业教育之失调之处是破解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难题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孤立发展问题及诊断

江苏省和全国一样抓住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8万人,高于普通高中招生的33.3万人,并实现连续5年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高职高专院校83所,招生人数25.0389万人,在校生68.3635万人,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虽然在整体数量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层次职业教育仍是孤立地发展,完整、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待完善。这和“应急性”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关,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增大,为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就需要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快,需要应急的发展措施来培养大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文件以及江苏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急速扩张可以证实这个问题,这是违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二)“终结性”教育结构问题及诊断

目前,江苏已率先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在具体实践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仍未形成联动协调发展态势,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囿于专科教育层次和少量“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目前仅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两家专科院校进行试点),尚未形成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还没有真正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还称不上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终结性”断层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因此,当前江苏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未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诉求。原因在于,在普通民众中,重“学术性”、轻“职业性”的情结仍“固执”地存在,普通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对照鲜明。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和国家、地方政府的招生、人事、资金等诸多政策密切相关,以招生制度为例,中考时,考分高者入高中、乃至重点高中就读,反之,则入职业学校;同理,除联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外,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被高职专科录取实为无奈之举。

(三)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趋同滞后问题及诊断

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且调整缓慢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 14个,招生规模比例高达34%,超过2/3 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设置重复率和招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与逐年增大的就业难度形成巨大反差”[1]。在南京、苏州、无锡等人才供求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的苏南城市,人才市场中,中、高层细分专业营销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旺盛,但求职者却多持一般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文凭,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短缺,说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需在毕业生供需矛盾运动关系指导下进一步动态调整。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不一,设置盲目、混乱是江苏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未能成功扮演伙伴助手、指导专家与监督者之角色;课程标准未能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未能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是导致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与借鉴: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视角与经验移植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都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这方面,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卓有成效的衔接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江苏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现行学制属典型的单轨制普职融合的教育制度,其职业教育并无单独之体系,“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名称,可以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美国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相一致。中等职业教育(Secondary CTE)依托综合高中、全日制CET高中以及区域CET学校或中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Postsecondary CTE)依托“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技术学院以及少量的“企业大学”实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是发展了本科层次的社区学院,融通了其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学术教育为辅,且授予相应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学分认证系统使得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完美衔接,让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得到了良好沟通。美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如图1所示。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与美国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不同,“双元制”模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双元制”是一种经实践检验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两种教学方式、两个教学场地,即一元为学校,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另一元为企业,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其还包含两种证书、两个经费来源等,因此,“双元制”课程体系之主要特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注重行动能力之培养,而考核却由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行业协会和考试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实施。德国现行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如图2所示。

(三)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明治维新始,日本视教育为“立国之本”,着力发展职业教育,藉此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从“资源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二战后的经济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倒逼日本恢复建立职业教育体制,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影响,日本建立了单轨制的“6334”学制,开始从小学高年级增设实业科,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初中增设有关职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高中单列职业科,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贯通,日本针对上述各类职业院校设置了不同的获取学位的资质条件。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了专攻科并建立准学士学位制度。同时,还对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融通、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见图3。

四、路径与保障: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江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江苏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践履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保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发展职业教育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适应,其中,尤需与社会、经济有更直接的联动,换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要真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最能体现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就专业结构而言,其一,虽职业院校的专业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但总体上一个专业应能覆盖若干个类似的职业群,即达到大致上的对应衔接;其二,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因就业结构的传导而影响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当下,一些旧的职业岗位的消失,新的科技园区、企业学院的大量涌现,均为二者交互产生影响之例证。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盐城地方行业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江苏悦达合作成立悦达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合作组建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企业学院(中心)。

(二)推动职业教育内外体系横纵联动

江苏于2012年2月出台的《2012年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中职、高职到本科的贯通衔接模式,率先从学制改革着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着力推动学制体系由“h”型向“H”型转变。现已由2012年60个项目、招生人数2881人发展至2014年278个项目、招生11284人,涉及34所本科、50所高职院和119所中职校,其中一本院校有7所[3],形成了多样化学制贯通模式: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等,高职院校与参与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4]。江苏在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制度,2011年以来江苏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1.48万人,2014年46所高职院校共注册1.8万人。江苏创新了职业教育之内部贯通的人才培养“直通车”,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树立了江苏大职业教育观。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欲构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少量本科外,还应积极向应用性本科、专业研究生延伸,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如图4所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的联通,形成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绿色通道,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三)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层面不能体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就很难依托中高职衔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江苏把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作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在教学上的衔接,最主要的前提是要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对口衔接。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因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可以说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同,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以市场行业需求为依据,行业分类是专业设置的来源,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设置的基础,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专业结构布局,选择和增设专业。各中、高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结合专业设置“门槛”条件,选择专业设置方向,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遵循技术层级,避免中职学校设置的“高职化”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中职化”,同时兼顾专业设置契合“市场性”和因应“教育性”。但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较多,且层级分类较多,在专业对接上不能达到完全对接,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上实现宽基础的专业培训,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再细化、专业、深入的学习。是故,中高职衔接专业知识能力正三角形结构模型与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倒三角形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比中职学生更全面、较高的技能;而划分较细的中职教育专业应归拢和衔接于高职教育专业大类,提高专业衔接适应度,见图5。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均毫无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均把建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国情、省情,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之成功经验,继续优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激发职业教育构成体系之各构成要素之最大效能,把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个学历层次完备,与普通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类型平等、纵向顺畅、横向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撬动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杠杆。

参 考 文 献

[1]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7-8.

[2]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Z].苏政发[2014]109号.

[3]尹伟民,张跃东,张S.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模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遭遇尴尬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增加了中职学校教育的难度。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中职教育在与高职教育衔接中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

二、用心经营中职教育,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基

1.增值资本

政府通过中职教育助学金制度,对中职学校的资源配置从分配性转为竞争性,哪个学校办得好,对生源有吸引力,就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投入。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生源吸引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学校的“资本增值”。

2.抢占市场

中职招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必然促进中职学校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社会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招生宣传、校企结合订单式培养、参与公益事业等形式,可以使中职学校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要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各中职学校之间要相互竞争,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之间也可以竞争。

3.管理改革

一要更新观念,调整培养目标。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教学管理上紧紧围绕中职培养的两个任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二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校应对“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把他们培养成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中职教育不能为追求升学率而照搬普高教学模式,它要求中职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适于中职教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中职教学模式。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观念,建立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中高职衔接,扣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螺丝

当前虽然中职教育向高职升学的机制平台已经搭建,但两者间的联系并不畅通有序,要加强该体系建设,就必须加强两者间的衔接。

1.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要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①课程体系的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与高职合作制订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③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④教学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总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是蓄水池,抓好中职教育,理顺中高职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教协同;外部适应性;内部适应性;系统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06-02

一 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河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见,河南省的产业一直在向上发展,且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在逐渐向第三产业偏移。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9:51.0:37.1,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这说明河南省的产业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龙头,但已表现出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既反映出近10年河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一种现状,同时也要求我们的职业院校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加大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力度,从而在软实力上支撑全省的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二)河南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河南省承担了三大国家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今年,河南省又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河南省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 河南省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河南省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规模的需求

《河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确定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到2020年要培养1160万人左右的人才,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数量,技能劳动者中技师、高技能人才要达到55万人,占比达到28%;专业技术人才要达到450万人。

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技师、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提出了要求,也对职业教育的层次协调提出了要求。

(二)河南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需求

河南“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十三五”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专业设置上要关注四大行业: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现代农业、网络经济。

现代产业体系决定了经济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为支持河南产业发展培养一批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在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据此,可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策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技术技能服务型人才,这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则现代职业教育要为新形态下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二)人才目标

培养的人才需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应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综合素质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二,职业能力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思想和技术技能,能高效高质完成自身岗位职责;同时对自身学习的技术技能能够融会贯通。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活中能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

四 构建产教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建O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外部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那么,就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其外部适应性。

1 强化校企合作

一是要引导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相关,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可对职业教育提出自身最真切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最直接的指导,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来开展,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是国家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宏观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得到完善,明确职业教育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进行统筹管理[1]。

2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课堂设在企业办公室或工厂车间。传统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枯燥难懂,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指着真实的机器、工具,来讲授运用于实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亲眼所见,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二是“学”与“工”相间。就如同德国的教育,学生2~3天的理论学习,紧随的是3~4天的实务工作,这样可以使理论知识及时内化为学生的实务能力,也可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国家技能标准

可借鉴英国,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这样的社会组织,负责开发国家技能标准,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该社会组织,能够联合政府和教育机构,又能够联合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贡献[2]。

(二)建设延展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内部适应性

1 创建与基础教育融合的职业教育环境

一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展职业岗位了解教育。学生6岁前,幼儿园和家庭可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岗位的了解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身边、社会中有哪些职业岗位,对岗位的大概工作内容有简单的了解。

二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教育。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对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一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

三是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属性理解教育。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存在着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还应该让其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权利、义务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能够理解每一份工作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

2 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倡导企业为职工提供系统地更深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企业应将职工的职业继续教育纳入到战略发展中去,留住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

二是社会教育机构组织职业教育培训。国家也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鼓励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来,它们可根据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根据市场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3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是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老旧观念,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视同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人力支撑,只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同看待,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对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营造社会学习氛围。应引导成立一些组织读书、学习的公益性组织,时常进行一些学习思想、作品成果的宣传,组织读书、学习活动,营造社会学习氛围。

(三)建设互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系统协调性

职业教育在内部层次的衔接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上,尚有待改进,以进一步拓展个人进修的道路。应建设互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系统协调性。

1 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一是在横向维度上铺建启蒙阶段、准备阶段、学习为主阶段、工作为主阶段的职业教育康庄大道,循序渐进,力求满足个人要求,符合个人特性,实现终身教育。

二是在纵向维度上垒砌初级、中等、高等、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层级,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系y关联,由低到高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向上的空间。

三是在空间上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不同层次的其他类型的教育勾连起来,在学习内容上、学制上进行有机调节,实现空间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衔接。

2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非常关键,可拓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为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路径。职业教育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那么就需要有一些行政或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观的具有价值含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组织具有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证发放相关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职 业教育的本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当这一 研究具有跨界的视野之时,才可能于追问之中获 得创新的突破。笔者以为,基于跨界研究的以下 三个方面的追问,可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 支撑找到答案。

一、技能与技术是伴生的关系——关于 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内涵的追问

职业教育涵盖的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是层次 关系吗?破解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廓清职业教育 内涵定位所涉及的技能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从形态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实体性技术、 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1]实体性技术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技术,包括物化的设备、工具等。在这 里,技术是以技术工具和技术装置等物化实体的 形式存在的。规范性技术是一种时间形态的技 术,包括文本的工艺、规则等。在这里,技术是以 技术文本(信息)和技术程序(工艺)等符号规范的 形式存在的。过程性技术则是一种时空形态的技 术,是关于人类目的性活动的方式或序列的技术, 包括个体的经验、策略等。[2]在这里,技术是以改 变或控制周围环境的处置或方法等行动过程的形 式存在的。

实体性技术和规范性技术是可以脱离个体而 存在的技术,而过程性技术则是不能脱离个体而 存在的技术。若将实体性技术与规范性技术归纳 为“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 体系”[3],那么可视其为基于“物”载体的技术,常被称为专门技术,更多地以“结果”形态存在;若将 过程性技术归纳为“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 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4],那么 可视其为基于“人”载体的技术,即应用专门技术 的技术,更多地以“过程”形态存在。

一般来说,书面语言所说的技术,是指属于工 程科学范畴下的工程技术,是技术研发和技术设 计的技术,是结果性的技术;口头语言中所说的技 术,是指职业科学概念下的职业性技术,[5]即所 谓人类行动技能的技术,是“在利用自然物质和自 然力并考虑自然法则的情况下关于产品、装置和 工艺的创造性的工作”[6],如从事某项活动的高 超的技艺、技巧,更多地显现为过程性的技术。那 么,这种基于“人”的过程形态的技术,即人所掌握 的应用专门技术的技术,就是“技能”。正如1992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那 样,技能是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从纵向维度分析,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 概念,由于经验技能是策略技能的基础,以获取经 验技能为目标的经验学习,与以获取策略技能为 目标的策略学习的关系就体现在:经验学习是策 略学习的平台,策略学习是经验学习的延展。经 验学习更多关注“由不会到会以至精湛的会”这一 复制、熟练、累积的过程,而策略学习则更多注重 “由会到‘巧’会以至创新的会”的系统思维、整体 思维及其方法论的训练。

基于此,“经验技能”和“策略技能”指的是技 能层次而非技能类型,那么,旨在掌握初级技能的 职业教育,属于中等职业教育;旨在掌握高级技 能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 育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是同一类型教 育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从经验层面的技能向策略 层面的技能的提升,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 业教育的区别所在。层次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 空间,是职业教育对发展权的呼唤。

结论是,应该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 或非正式学习,例如培训获得的学历资格或职业 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设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资格),进而在这个国家资格框架内,实现同层次 育的桥梁;既发展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基于机 各类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等值。

构的职业教育,又发展只规范结果而不规范过程 传统的学科分类按照层次来划分,而现代科 的职业培训,而由此所获得的学位在层次和价值 技发展表明,“考察学科分类和知识体系,也可以 上都应该是等值的。在我国,基于机构的普通中 从知识的类型、人们活动领域的类型的角度来进 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种 行”[20],这表明,学科分类还可以依据类型来划 不同的教育类型。同样,高中后的高等教育阶段, 分。显然,跨界的职业教育所涉及的范畴远远超 有学术性大学、工程性大学,以及应用性大学、职 出了传统的普通教育学研究的疆域,职业教育学 业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从人才培养目标的 是“对人们就业以及在社会上承担社会与生态责 内涵考虑,如果把应用性大学也纳入高等职业教 任的生活所需的资格与能力获取过程的前提和条 育范畴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存在着基于 件、目标、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行研究”的科学,[21] 机构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种类 它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所以, 型。所以,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学以 是不可替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或技 一级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2]丁云龙. 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J].自然辩证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终身学习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70-02

党的十报告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全体社会成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1]。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职前与职后培训机构,以及各种普通教育机构内职业教育课程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1.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报告将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这一安排与其后的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面向人人的重要实现途径。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1.2.1 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些建设举措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在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引导,还是在刚和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都是职业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责任。据了解,仅2012年广东省卫生系统为了应对广东省食品和医药行业标准升级以及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委托职业教育院校对开展了近万人次的“双转移”培训,不仅提高了因专业转型升级淘汰的职业人员的就业质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直接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1.2.2 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两种转型的复合状态,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据测算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会超过农村居民。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来看,虽然网络信息、生物基因、航空航天、物理能源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但刀耕火种在广大农村也很常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仍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与此相应的,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理念、基础办学能力、制度建设水平以及理论研究也在发生根本变化。职业教育体系也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

1.2.3 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我国要几大在资金、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但是教育保障依然是根本手段之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为城乡人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以下目标:满足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与普通教育系统相沟通、完整的职业教育学校系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系统可以相互转换、学习者自主选择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习方式。这些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我国提高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创意产业,而职业教育将为这些产业职业人员的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撑。

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障碍

2.1 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整体认可度较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师资不足等原因,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一直未能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加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中一直将职业教育的招生批次安排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使得职业教育的在社会民众的心中的整体认可度较低。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多数职业岗位未执行强制性准入制度,职业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收到较大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强。

2.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未能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未能全面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影响,重“学”轻“术”的观念影响着广大学习者甚至教育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方面的差异长期被忽视,教育主管部门也较少注意到两种类型教育的差异,在管理过程中多数套用是普通教育的制度、措施,导致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3 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事业虽然处于国家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但由于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对于经济直接贡献不明显,仍属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导致资源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国中职院校仅有100余所办学条件真正达到设置标准,不足院校总量的20%。而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量已经超过普通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资源投入的不足直接威胁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威胁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更勿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 加大社会投入和制度倾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十报告指出,我国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加大力度。教育作为对生态环境污染小、社会发展支撑力度强的服务型产业,应重点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将提升国民素质,特别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直接贡献率。国家应该在管理体制和经济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3.1 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排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障碍

党和政府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吸引更多的办学主体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激活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教师和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决策,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保障民办教育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合理回报。

3.2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2年开始,各级政府落实教育投入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 4%的基本指标。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史无前例的完成了宪法中的这一目标。这足见政府对于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这些资金以专项拨款和基本建设经费的形式源源不断流入教育战线的各个环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作为关系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收到了格外的资金扶持。各个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而教师在职培训和其他进修得到更多支持。这将有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