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演说技巧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雄辩演讲家的天赋真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吗?有人这么认为,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通过正确的态度、努力地工作和实践来克服害怕心理的。最近我把这个观点讲给了我的一个同事听,他回答道:“不对,出色的演讲者拥有天生的演讲天赋。有人天生就害羞或紧张。有人则外向、不拘禁。”
这个一个普遍的看法。但通常它是由在形成性格时期的教育或家庭环境促成的,而不是所谓的自然的“与生俱来”的。
一个近期的调查表明,对一些人来说,在公众面前发言比鲨鱼和蛇更可怕。但是这些畏惧是可以被克服的。
我可以说出一位从缺乏演说能力转变为雄辩家的同事。如果你真地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说者,你就能。如同许多其它的技能一样,取决于95%的态度和勤奋的工作。
我们都见过那些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听众呆立不动的人。他们紧张得都忘记了那天早上在家里的镜子面前所顺利演练的台词。
你该怎样克服紧张情绪呢?参加一个能锻炼你的演讲、沟通及辩论技巧的俱乐部或培训课程。然后练习、练习、再排演。你很快就会变得自信并思维敏捷。
但你必须要非常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这对自我的内在审视是非常重要的。检验你的能力。根据以下标准公正地评价你自己。将自己与那些优秀的演讲家们作比较。哪些方面你还可以再加强一些?
1.积极性.你充分具备这一点吗?
2.你对自己和你要演讲的内容有信心吗?
3.你的姿势:你是怎样运用你的肢体语言的?
4.你的穿着和外观–是否得体?是否稍微比你的听众更为正式一些。
5.你有没有掌握随意的眼神交流?
6.你的肢体语言如何?手势和面部表情?
7.你有没有改变你的音量和声调,并在重点的地方使用暂停?
8.你是如何使用幽默的?要注意这一点!
9.你的肢体语言–你是怎样移动的?
10.你了解你的听众吗?
11.你是否喃喃而语或发出诸如“啊,哦,嗯,这个,那个,就是说”的声音或词语?
12.你的演讲是否惊人、新颖、生动?
13.你能随机应变吗?
14.你的视觉教具适当吗?是否太复杂?
15.你手否利用个人的奇闻轶事?
16.你与听众之间有相互的交流吗?
现在,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的演讲。你认为还有哪些品质可以改进?当你下一次在公众前演讲时,要清楚你的演讲意图。本次演讲是否是要拿下一个合同?还是要增强你们团队的士气?还是要培训?如果你集中精力,有的放矢,你也能成为一个雄辩的演讲家。
与本篇 【雄辩的演讲家是经过后天培养出来的】 内容有关的:
自信的演讲技巧
演讲语言的风格美
演讲者成功演讲的基本注意事项
专题演讲的准备
如何作好工作事务演说
“想清楚”与“讲清楚”
标题拟制的方法
往往更能刺激人的听讲欲望。所以撩动人心的演讲通常不是一气呵成的那种,欲说还休。而是适当地停顿、静默,然后多转折、多变化地引人人胜的那种。所以,活的演讲,不晓得适度的沉默,就无法真正了解说话的艺术。
能在讲演中加入表演术,有些演说家。能够毫无畏惧地表达自己并使用独特的个人的富于幻想的方式,来说出要对听众说的话。而表演本身,就融人了表演者的个性,才华和机智。一个好的演员;下会是一个蝶晔不休的说话者,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甚至一个特写,一个静默的背影都比语言本身更打动人心。但是一个演说者更重要的当然是说话。借鉴和学习表演艺术是为了使自己的演讲更生动、形象。
之多,吉朋斯主教在去世前不久说过:已活了八十六岁”曾亲眼看到人们登上’成功之峰’共有‘几百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但‘最重要,就是信心,一个人除非拥有勇气,否则绝下会成就大事业。
那又为何不用在演讲上呢?曾探讨了不少有关说话和演讲技巧方面的知识,既然信心和勇气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如此重要。但最终又回到说话人本身的素质这个问题上来,这是一开始就强调并一说再说的最重要一点。因为要有一个撩动人心的演讲不光需要说话人的技巧,有时更重要的要付出你心灵。
西北最有名的一所大学里,一次。有六位毕业生,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受过专业培训来举行演讲比赛的全部急于表现自己,打夸对方,获得唯一的一枚竞赛奖章。可是有一个例外,少有或根本没有说服听众的欲望,选择的题目,只在于能日若悬河的发挥他演说天才。因此他对自己所做的议论,毫无深刻的个人兴趣,演讲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艺术而已。
选的题目是家乡对城市文明的贡献”所吐出的每个字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唯有一个农村来的学生。举出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出农村的人们力城市建设付出的辛苦,出于信念和激情,把自己说成是人民的代表。家乡人的代表,勤劳、朴实、充满智慧且积极进取。带给我一种讯息,同时也带来一份请求,家乡的人民非常有希望并渴求我对此有所了解。
行为举动并不比另外的参赛者表现更佳,虽然在向大群听众的讲话方面。但最终他获得了奖牌。因为他讲演燃烧着真诚之人,闪烁着真实的光茫,而其余的人仿佛只是说话的机器而已。
1、适当的停顿及静默的时间
林肯经常在谈话途中停顿。当他说到一项要点,而且希望他的听众在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他会倾身向前,直接望着对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钟之久,但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嘈杂声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使每个人提高注意力,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将说些什么。
例如在众所周知的他和名法官道格拉斯著名的辩论接近尾声之际,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会失败,他因此感到很沮丧,他那痛苦的老病不时地折磨着他,力他的演说增添了不少感人的气氛。在他最后一次辩说词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面孔,他那深陷下去的优郁的眼睛跟平常一样,似乎满含着未曾流下来的眼泪。他把自己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它们已经太疲劳了,已无力应付眼前这场无助的战斗。然后,他以他那独特的单调声音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选人美国参议院,都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提出的这个重大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过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他又停了下来,听众们屏息等待,惟恐漏掉了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
替他写传记的一位作者指出:“这些简单的话,以及他当时的演说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
说话时的“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好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辽能重点突出,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前后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并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讲话的老练和悯熟。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就会使人有急促感,显不出说话者的感情和力度。
什么时候要停顿呢?
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概括主要内容时就需要适时的停顿,而静默的时间一般不超出十秒。特别需要停顿的地方,也以下超出一分钟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有抑扬顿挫,所以停顿不只是声音的静止,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之语,它往往配合动作手势。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作激动状,说到关键处,双目凝视;深深叹息;皱紧双眉作痛苦状;抬头仰望天空等等。
注意作以上动作手势时,一定要自然、逼真,切莫让别人以为你故作惊人之状,故此反而失去了“停顿”所特有的效果。
2、沉默是金
大诗人吉卜龄曾说过:“你的沉默,道出了你的心声。”在说话中聪明的运用沉默,可使沉默发挥最大的功用。一个沉默的男人,往往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显得高深莫测,学问丰富,所以这样的男人往往比那些夸夸其谈的男人更受人敬重。
有人说:“当语言不能有所帮助时,应该以真挚的态度说服对方。”这就是指沉默的心灵赋有的感情,凭着这瞬间的沉默来沟通心意,胜过千言万语。
“有位迟归的旅人,走在内蒙大草原的泥泞小路上,急切地想赶口温暖舒适的家里去,却不幸遇上了暴风雨,浓重的夜色漆黑如墨;倾贫大雨倾泄而下,犹如堤坝决堤的洪水泛滥,雷声怒吼好似爆炸的炸弹。闪电已击倒了路边的好几颗树,最后,在传来二阵震聋发喷的雷声电闪之后,这位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可怕景象的旅客立刻跪倒在地上,仰望着上苍,喘着气说道:“佛主啊,如果你同平时一样仁慈的话,就请你多给我些闪光,少给我一点雷声吧!”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沉默比语言更有份量,就如同上面那位迟归的旅人渴求佛主给他闪光一样,用无声的语言安慰他,而不要用雷声扰乱他。
因此真实的语言并不在多,“沉默是金,假如言语没有沉默,则失去它的深度。”
由此可见,讲话以前的静默代表有深度,讲话以后的静默表示有份量,因此不晓得沉默的艺术,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说话的技巧了。
静默的型态
一个人在演讲时,如果像打开水龙头般,任凭它流个不停,则听众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但是像罪雨般浙浙沥沥无精打彩的说法,也会使听众精神松懈,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适当的速度是让静默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百分之三十五——四十较为理想。
(1)构思时的静默。
“…,事情是这样的(到底是怎样呢?)当时……”
(2)等待被了解时。
“明白了吗?(当然一定是……)那是……”
(3)未明示立场前。
“不可能有吧?(绝对不可能!)实在太不像话了。”
(4)反省检讨时。
“真是这样吗?(我可能弄错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
(5)留有余韵时。
反观高职学生的现有沟通能力却是令人堪忧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日常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能做到侃侃而谈,但一旦面对大庭广众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就会糟糕得出人意料。笔者曾要求学生在讲台上面对同学作1-2分钟的自我介绍,结果语无伦次、表述不清晰、声音语调失常、表情动作僵硬、全身或局部颤抖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还出现了说了一两句话后就不知所措地哑然枯立的情况。此外,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不懂倾听、错别字病句满纸跑都是极为常见的问题。以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2007年末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指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表达能力上,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一边是沟通能力越来越被企业和社会所重视,一边是高职学生令人担忧的沟通能力现状,因此,高职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然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却遭遇“不招人待见”的尴尬局面。讲台上教师讲得声嘶力竭,课桌前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这是《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在课堂上的常见景象。久而久之,这类课程就成了学生不想上、教师不愿上的“弃儿”。于是,有些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这类课程,有些虽然还开设但也仅限于极少数班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微乎其微;其二,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些课程的内容,认为很多内容跟他们的需要不符;其三,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认同这些课程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认为教师总是从概念、特点讲到技巧、方法,然后就是“依样画葫芦”环节,这样的课堂让人觉得“无趣”又“无意义”。
2高职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中有机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课”改革成生动实用的“能力训练课”。
2.1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强化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
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将《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性质相同或内容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编写偏重能力训练的教材《大学生实用口才与应用文训练教程》。这本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理念与模式,突破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借鉴劳动部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系列教材的做法,以职业活动要素中的能力点作为教学重点,按照“OTPAE五步训练法”(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进行编排,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以仿真或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贴近现实地选择与学生今后工作及目前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笔者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常用沟通能力设计了“竞聘与组建团队”、“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及“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四个项目任务,这四个真实的项目环环相扣,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在“竞聘与组建团队”项目中,学生先自学并摹写自荐书、个人简历,经教师指导修改完善后,再通过竞聘演说来组建或加入某个团队。团队组建完毕后,就进入下一个项目“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要着重学习和训练倾听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不仅要充分地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还要给自己的团队取名、设计标志、提炼口号、确定目标和愿景,以及进行合理的团队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准备,最后以PPT配合演说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自己团队的独特风采。接下来的“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是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去策划一次紧贴实际、有意义、有创意的公益活动,并向大家推介,以赢取嘉宾(教师邀请)的活动经费支持。在此项目中,除了团队沟通,学生还会学习到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报告和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以及再一次训练公众演说能力。最后一个项目“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是建立在前几个项目基础上的一个重头戏。如果说前三个项目的情境还只是仿真模拟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完全在真实情境中的一次实训。它首先需要学生自己联系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沟通,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学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困难,但这也正是训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最好的实战演练;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现场,需要学生采取散发宣传单、宣讲与演说、沟通与说服等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完成公益宣传活动的预期成果;最后则需要学生对这次公益宣传活动做一个总结,其中包括总结的写作与汇报演说。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简单被动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而是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将带来异常活跃的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任务为驱动,探索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达者。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式,以完成职业能力任务为核心,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使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将呆板的课堂变成仿真乃至真实的职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案例或课题等既定的任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方案陈述、成果汇报等形式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经常被要求走上讲台,面对公众进行演说。演说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堂课的作业,学生们将自己的作业或活动成果配以PPT进行展示,有时也可以是多人演说,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份演讲任务。展示完毕以后,若有老师、特邀嘉宾或同学提出问题或质疑,就必须再作答辩。这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说作业”。以“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为例,在学生完成活动方案策划后,笔者模仿《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赢在中国》等各大电视台的求职创业等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做法邀请了三位嘉宾,并给予每位嘉宾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在听完所有团队的方案推介后,嘉宾们用经费投资的方式来表示对策划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因此,每个团队要想赢得嘉宾及老师手中尽可能多的活动经费,除了活动策划方案本身以外,如何准确清晰地陈述策划案、如何合情合理地打动说服评委以及如何富有逻辑地答辩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说作业”的方式相比以往单纯的“写作业”更考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有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倾听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重新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施”与“受”关系。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强调能力本位、实训性极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而言富有成效。
2.3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相对注重学习结果,往往缺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无法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这种过于笼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形式,它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改革后的学业评价方案在内容上包含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三大块。其中过程性评价占80%,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六大方面,且不再以最终的考试考查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占10%,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性评价占10%,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表现、每一点进步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上。在开放性评价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评价客体,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及团队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综合性评价,则主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能力与知识、态度相结合,个人成就与团队成就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主要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职业核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口译任务特点 口译能力 口译职业特点 译员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指出口译任务特点决定了口译能力,口译职业特点决定了译员能力,并据此对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进行了界定。文章指出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是从属的关系,译员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外,还应包括交际能力、职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良好的身心健康。
1 前言
人类历史上,尽管口语的出现远早于笔语,口译的出现也远早于笔译,但由于口语的转瞬即逝和笔语的可以永久留存等等原因,笔译研究却占据了整个翻译研究的主流,相应地,在翻译教学中,口译教学滞后于笔译教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出现过早期的口译教学更像是“外语教学”或“口语教学”的情况,随着口译教师队伍口译经验的增加,口译教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真正口译技能的培养取代了早期“外语教学”似的口译教学。近年来,人们又开始注意起除了口译技能之外译员其他素质的培养,但从相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是一些感性的认识,科学的分析提炼显得较为欠缺。本文拟通过对译员综合能力素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口译教学进行思考,为优秀译员的培养贡献力量。
2 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
口译能力是指完成一项口译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译员能力是指译员在长期从事口译职业的过程中应具备并逐步加强的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之外, 笔者认为它还应包括其它的一些能力和素质, 因而是对译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概括。在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对“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也开始考虑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对 “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进行区分,以促进口译专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区分“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
2.1 口译任务特点与口译能力
口译任务特点是指一项具体的口译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口译任务主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双语的工具。口译任务最基本的特点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运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是完成口译任务的基本工具。
知识的准备。口译任务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一方面,需要口译服务的双方往往来自语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口译任务本身涉及的主题十分丰富。这使得口译任务要求译员既能做好长期的知识积累又具备迅速查找资料整理知识的能力。
直接的交流与一次性。口译任务中,说者、听者、译员之间的交流因他们同处一室而十分直接。另外,在极有限的时间里译员必须一次性地译出所需翻译的内容,而不能像笔译中那样反复推敲、修改。
高技巧(技能)含量。口译是一项高技巧(技能)含量的工作。仲伟合归纳了13种连续传译的技巧(技能)和19种同声传译的技巧(技能)。笔者认为,其中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和16种同声传译技巧(技能)反映了口译任务的特点。这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为:短期记忆、口译笔记、笔记阅读、理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识别、目的语信息重组、数字传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演说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16种同声传译技巧为: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笔记使用,理解技能,重述技能,简单化,概括化,略述,综述,解释,预测技能,译前准备,视译技巧,译误处理对策,把握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数字翻译技巧,接力口译技巧。
释意性与灵活性。口译任务的目的是要将说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听者,因而,译员应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不受原语形式的影响,尽量起到释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译员还应通过观察说者的语调、肢体语言等语言外因素来灵活地掌握说者的真实意图,获得满意的交流效果。
形式的多样性。口译任务中,译员应根据说者的发言方式、话语类型来选择语言。说者的发言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 照原稿念,(2) 根据大纲发言,(3) 即兴发言。话语类型大致有六种,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
笔者认为口译能力主要取决于口译任务特点,根据口译任务特点,我们可以相应地得出译员应具备的口译能力,它包括:1)双语能力,2)口译技巧,3)百科知识,4) 演讲能力。
2.2 口译职业特点与译员能力
口译职业特点是指口译作为一种终生职业所蕴含的特点,口译职业特点可归纳为:
社会特点。除了会议主题与语言因素外,社会环境中的口译任务还受到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译员在口译任务中并不是孤立的,客户和其他人也参与进来,而且,从社会角度来说,他们往往成为主导因素,口译任务完成的质量常常由他们评判,因为口译任务的报酬是由他们支付的,而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交际特点。职业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连续传译中,所有参与到这一交际中来的人都希望他们之间的交流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而,会彼此配合来做到这一点。在同声传译中,交流主要发生在工作间的两位译员之间,他们是互相帮助还是互相竞争显然会改变工作的压力,影响到工作的情绪,因此,两位译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实际价值。
道德原则。首先,道德原则体现在译员是否应该接受口译任务的问题上,译员既不应该接受自己能力不能胜任的口译任务,又不能过多地权衡译误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道德原则与译员的可信度有关,由于译员的可信度可以影响到口译的效果,导致译员在选择口译策略时并不仅仅考虑信息的层面,这时,译员的诚实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次,道德原则与最低消耗原理相关,最低消耗原理原则上用于减少注意力分配时产生的干扰,如果译员因其它原因使用该原理,则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而这完全可以通过译员投入足够的精力来避免。
职业压力。译员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口译任务本身,也来自他们的职业生涯。首先,口译任务要求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必须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紧张地进行快速的语言处理,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并甘愿承受风险;陪同口译中,由于工作地点的频繁变动译员差务繁忙更是对健康造成极大压力;大型会议口译中,由于听众人数众多,译员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压力来自于同行与客户,同行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倾向于对其他译员采取批评的态度,客户支付报酬的事实以及对译员工作的依赖使他们通常倾向于严厉甚至苛刻。再次,压力还来自于听众,听众如果或多或少具备口译任务中的双语知识或具备更好的相关主题的专业知识,又不需要像译员那样注意力高度集中,则很容易倾向于对译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常常由于他们不了解口译知识而并不恰当或准确,这往往也会给译员带来烦恼。
笔者认为译员能力主要取决于口译职业特点,根据口译职业特点,我们同样可以相应地得出,译员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外,还应包括交际能力、职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良好的身心健康。
3 意义
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对译员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能帮助人们认识到口译能力不是口译培训的唯一目的,除了口译能力外还应注意译员其他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对译员能力的分析归纳有利于口译教师制定清楚的教学目标,根据译员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设置课程,根据对译员能力的具体要求编写适用的教材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最终为口译市场的需要提供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 Lederer,M.1994.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Pinchuk,I.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 [M].London: Andre Deutsch.1977:206.
[4] Sager,J.C.Quality and Standards–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In Picken, C.(ed.)Translation–The Vital Link.Proceedings of the XIIIth World Congress of FIT[C]. pp.121-128. London: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1983: 121-122
[5]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J].外语届.2007(3):44-50.
[6] 仲伟合.口译教学刍议[J].中国翻译,1998(5):18-21.
[7]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关键词: 交替传译 技能培训 材料选择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个行业对外沟通交流变得越来越为广泛。外事活动的增加,对口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口译绝不是仅仅学好了外语即可胜任的,这一点已基本上成为人们的共识。高端翻译人才――优秀的会议口译员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交替传译是指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话后,由译员在现场立即传译给听话人的口译方式,也称即席翻译或连续翻译,常见于正式会见、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等正规场合。(黄建凤:2005)它要求译员拥有良好的记忆、准确的表达,并能灵敏快速地做出反应并完成交际的接力。另外,译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笔记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学员经过专业训练以后要求能够出色并熟练地运用各种口译技巧。最近几年,口译教学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的教学和培训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交替传译中技能培训以及教学材料的选择进行分析,以供口译培训借鉴和参考。
1.技能培训
口译技能是指运用所有知识进行口译交际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瞬时记忆、口译笔记、概述、释译、应对策略(如不会以怎么办,听不懂怎么办),等等。(陈菁:2002)口译受时间限制,译员必须快速、准确地传译出说话人的信息,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提取主要大意。在记忆能力、口译笔记、数字口译、专题口译等训练步骤当中,口译笔记的技巧对于译员信息的加工和理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线索。笔记技巧运用得当,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缓解译员的记忆压力,减少信息处理分配时的困难,快速准确地传出译文。然而,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译员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尽力处理好注意力的分配。塞莱斯科维奇所主张的“传讯不传词”早已成为口译公认的原则,在口译的过程中,无论涉及听或说,都还是以“具有信息意义”为判断的基准。(杨承淑:2005)因此,译员应该尽力把重心放在听解上面,适当地进行预测,而决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特别是当说话人语速较快,数字较多,说话者带有某种口音的时候,口译员对信息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简洁清晰的笔记应该只是作为辅助译员记忆的一个引子,一种手段,帮助译员在抓住了说话者的逻辑的前提下完成信息点的联结和信息的准确输出。
然而,要做到使笔记注意力的分配只占译员整个口译过程注意力分配的5%这一理想目标,并实现顺、准、快的目标,如若没有大量的实践积累,这一目标或者说这一技巧将是很难达到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口译过程当中,如果不适当地强调记忆的训练,译员有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笔记,而忽略了记忆的训练,因而造成口译笔记过于详细,这样的结果使译员无法正确理会说话者的逻辑或者是无法读取自己的笔记,迷失在某些细节当中,笔记反而成了译员的一种包袱,一种束缚。因此,培养和加强译员积极运用短时记忆的意识,再辅之以笔记的训练将有助于译者正确处理好注意力的分配,从说话者的逻辑及语言结构入手,使听解和笔记共同为表达输出服务。
2.材料选择
国内外口译研究者对口译模式进行的研究均认为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技巧)为主。(仲伟合,2001:31)因此,在实际的训练当中,教师应该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广泛选材,遵循实践性的指导原则。真实的选材非常适合口译的教学,因为它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语境。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在课堂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和现场的压力感。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学员能够真切地感受口译的本质理解口译的操作过程、职业特征、处理策略等等。通过适当点评以及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教师可以得到最为及时的反馈,并把反馈的信息及时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实际的教学选材方面,虽然各学校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内容及范围不外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这也反映出了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材料是否顺应市场的需求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高和改善口译教学的效率,使培养的学生能最快地适应职业的要求,对培训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条件允许,且每学期的课时能够得到充分保证,我们在积极开发真实的录音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地收集整理一些真实的口译视频材料并为教学服务,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此类材料提供的一些附加的信息,比如公司产品的演示,说话者的表情或者手势等,一方面有助于学员准确有效地传译,另一方面,材料中传达的信息将有助于学员更为直观地了解口译的实际操作过程、职业译员的风范以及职业译员所应该遵守的操守规范,使培养出来的译员更具职业精神。
然而,要收集到质量较好且可用于教学的视频材料,将给教师增加额外的教学负担,而且一些资料或是出于商业机密或是出于其它原因,单凭个人力量去查找收集,实属不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源共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操作也更加得简便。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广开渠道,为教学融入新的资源成为了可能。教师有选择性地向学员推荐一些网站,鼓励学员积极动手实现资源的互动分享,相信必将对教学有所帮助。笔者发现,一些网站(如i-bbw)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并且集中了许多口译从业人员及口译的爱好者。学员通过网络可以网罗更多的信息,用以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
此外,在专题口译阶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材料,查找专业名词,以减少学员因材料的陌生而增加的处理困难,让译员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口译技巧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学员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结语
在交替传译当中,译者要不断地练习和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灵活的语言表达形式。经过学习和锻炼,在口译教师的帮助下,学员对口译工作将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对于“听”、“写”、“译”之间的注意力的分配与协调,职业译员的风范、礼仪、演说技巧等方面也将有更深的认识。这些知识对于学员在以后做好口译,胜任各种场合的口译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要做好口译工作,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断然不行的。因此,唯有对口译工作保持真挚的热情,不断刻苦地训练,才会不断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5.
[2]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3]黄建凤.从英国的口译硕士课程看高级口译培训[J].外国语,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