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术教育; 旅游类; 中职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9-02
一、美术教育是开启旅游专业学生心智的金钥匙
美术教育是提升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开启旅游专业学生心智的金钥匙。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知道,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教育能影响人的心智成长,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能起到正面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画面美与丑、黑与白表现作者的心语,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出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因此,美术课是艺术课又是引导学生教化学生的心理课,对学生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特别的是,旅游业本身具有传播美、生产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独特优势,美术教育能够结合旅游业相关的知识和旅游专业服务技能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起到独特的教育功效,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旅游业是为消费者提供 “美的产品”和“美的服务”的产业
旅游业是向消费者提供美的产品,让消费者追求美、享受美的产业。其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需要工作人员的服务来实现。因此,服务人员除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制造美的作品、推销美的产品,引导消费者体验和享受美”的能力。
“美的产品”是旅游企业的重要吸引物和硬实力。为消费者提供的“吃、住、行、游、购、娱”产品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但每个产品处处都要需要体现产品美。所制造的产品美不美,对消费者是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成败的硬指标。比如烹饪专业的学生,生产出来的食品不仅要营养、卫生,而且“色、香、味、形”都要美,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生产美的技术。
“美的管理”是优质旅游企业的保证和软实力。
然而,“美的服务”是现代旅游企业的致胜法宝和巧实力。旅游业是直接面对“人”的服务,游客是来体验和享受旅游的愉悦,企业员工的服务就要达到满足消费者“享受美的服务”的要求。因此,服务人员除有优美的服务外,还要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并创造性地将美的价值运用在服务中,引导消费者增强消费产品的意愿、提升体验美的能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为企业增加附加价值,让旅游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三、旅游职业教育应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人才
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职业教育既然是为旅游业培养服务人才的专业教育,自然也必须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和对美的需求,在每个专业都应设计相应的美育课程,并列为专业课程,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优秀人才。
同时,旅游职业教育的美育开展,不仅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感知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表现美(生产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有创造性地运用在旅游服务中,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和附加价值的能力。
旅游专业的美术教育可根据 “吃、住、行、游、购、娱”的特点,结合专业技能的学习,构建与专业对应的美术模块化教学课程。比如旅游专业“游”的美术教育模块,可通过旅游实训课,在游山玩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过程中,构筑自然画面,构图认识自然、分析自然、欣赏自然、从而达到鉴赏自然的目的。也可在游玩的时拍摄自己喜欢的自然画面,在旅游的认知中习得审美技能。
烹饪专业“吃”的美术教育模块,可结合拼盘制作、雕刻、装盘以及各种创新中西面点、菜式的制作等等,开设美术创作与烹饪加工技术整合的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生产技术。
综上所述,旅游职业学校应切实加强美术教育的建设,构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美术课程,美术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希军,葛星主编.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师范生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等的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已有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教师培养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有效建议和对策,希望有助于学前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培养更多更好的幼教师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小型座谈、个别访谈为辅。调查内容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了解程度、在学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及影响、本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把握,以及作为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态度、对幼教职业的坚定性等。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1.入学前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5.8%。有一部分(30.1%)学生对这个专业略有了解,只知道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仅有4.1%的同学认识清晰,超过一半(65.1%)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接近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在“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兴趣”、“父母老师的建议”、“认为是份好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这种专业选择动机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
2.入学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感逐步增强。(1)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在问到“是否喜欢该专业”时,选择“喜欢”、“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89.7%,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本专业,这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利。大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约1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本专业。(2)从教意愿与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统计显示,超过一半(56.8%)的学生表示比较想当幼儿老师。影响被试从教意愿的原因按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假期多”、“工作稳定”、“自己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等。但仍有近乎一半学生不愿意从事幼教职业,其原因则依次为“待遇不高”、“不适合做这行”、“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社会地位低”等。同时,大部分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约74%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成为幼儿教师,26%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3)对幼教职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角色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认为这个职业“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占3.4%。被试中76%的学生认为从事幼教工作“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同时,仅有30.8%的学生有较强的角色意识。(4)对于做幼儿教师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被试中虽有56.2%的学生表示“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却仅有15.1%的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虽然能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但不少学生在心底无法认同教师工作带来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前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乐观。调查显示,91.1%学生认为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受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很容易找到工作。当然,随着幼教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生培养数量的越来越多,受地域差异和幼儿园水平差异的影响,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大。
4.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尊敬度不高。被试学生中,认为幼儿教师受“一般尊敬”、“不受尊敬”的比例高达84.2%。而访谈也显示,有些同学认为幼儿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阶段的老师。
5.专业坚定性不强。约40%的被试“愿意”和“非常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69.1%的被试只想把幼教职业作为过渡,以后会选择更好的职业,少部分同学压根“不打算做幼儿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表明,学前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尚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表现出对幼教行业良好就业的期待,对幼教职业的喜爱度和自我效能感总体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待遇低、社会尊敬度不高等负面因素又影响着学前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使其“专业坚定性不强”。笔者认为,切实增强学前专业在校生职业认同需要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转变、提升幼教职业形象。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上对这种国家的“非义务教育”认识不一,学生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幼儿教师社会认可程度不足,需要政府、媒体积极投入,多做工作,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宣传以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更应如此,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改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还必须考虑到以“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衡量元素,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积极制定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幼教职业的吸引力。
2.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政策和专业分配政策。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详细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吸引优秀青年,包括吸引广大男性学生加盟幼儿教育。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会对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在对服从志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分配时,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人性化,以就近原则为主,自愿、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增强专业坚定性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增强实践的指导性。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能适度地精简理论类课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其学习的效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渗入理论学习中。可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全实践”观,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环节,也增加考试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在校外实习时,建议学校进一步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细化具体化,从微观层面加大老师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例如对实习状况进行“蹲点式指导”(及时的现场跟踪指导)、对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评价等。
(2)加强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专长。精简课程后,学生训练技能的时间基本得到保证,专业老师应通过定期的技能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给本专业配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老师或者是制定更完善切实可行的专门的技能教学大纲,来增加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条件的方面有所专长。
(3)突出学前专业特点,加强职业情感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幼教角色意识。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培训以及教师课堂中的渗透,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为学生做一些知识、心得的讲座;各年级学生之间进行座谈或者结对子互助;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等,让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理解幼教职业的内在价值,使之与自身成长密切联系起来。
(4)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老师必备的素质,也需要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独特的特点。比如: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活泼开朗、表现力丰富等,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那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议高校教师能多到幼儿园了解幼教理论在幼儿园落实的真实情况及幼儿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养成对幼教职业的高度认同。
(1)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不要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作用。要有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少一份质疑和退缩,多一份坚定和勇气。只有自身素质的切实提高,真诚付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的意义
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可视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1]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有目的地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能够顺利地度过从业之初的适应阶段,尽快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加大职业认同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这样才能将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就业相衔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从中找到乐趣、体验到职业幸福,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呢?
二、加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教育途径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可以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1.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是看孩子的,不学都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女孩子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等。这些误解大多源自于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偏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2]可见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要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明白自己即将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应当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要安排一个适合每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你得计划课程,教导儿童和他们建立关系并提供学习的来源,在一天之间,你既是个朋友,又是个母亲、同学、护士、管理人员和教师。”[3]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幼儿教师还应该是家长的合作者,要积极引导、影响他们,并相互交流学习,使家庭教育能与幼教机构配合一致,共同担负起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此外,幼儿教师也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把家庭、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大环境。
2.增强专业情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1988~1992年间,美国有70%的幼儿教师由于没有得到基本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而离开了工作岗位。关注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有些幼儿教师没有离开岗位的研究发现,这些没有离开岗位的幼教工作者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将这份工作视为“助人的专业”,对其怀有特殊的情感,并不单纯以金钱衡量其价值,而是能够从工作中享受到快乐。[4]可见情感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上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是把幼儿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和信念的养成绝不是仅靠一些特定科目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榜样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观念,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幼儿教师、校友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跟学生交流,以榜样的作用促进这些未来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观念的形成。
3.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教学,忽略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脱节,导致了学生对幼儿园的工作常规缺乏基本的了解、从业能力不足等入职适应不良现象,由此也引发了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畏难、消极情绪。为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转换,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并逐步形成坚定的职业自信心;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实验教学、模拟授课、技能训练等形式增加理论课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情形,对幼儿园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从而更快地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
幼儿教师与护士一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有女性才能从事的职业。这种观点无疑是偏激的,也是错误的。但是要彻底改变社会对它们的看法,却并非易事。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注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意识到幼儿教师单性别化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诸多不和谐之处,认为男性在幼教工作中可以弥补幼儿园中“阴盛阳衰”的状况,对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发展等多方面都可起到女性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于是社会上开始出现鼓励男性加入到幼教行列中去的声音,幼儿园的大门也开始纷纷向男教师们敞开,越来越多的幼儿男教师由此诞生。私以为,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出现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时代的产物。
其实,幼儿男教师在中国早已有之。上溯到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学前教育奋斗的有志之士,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张宗麟先生更是有着“中国第一位男幼师”的称号,他在对现实学前教育状况不满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前往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做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并于1926年到1928年间先后发表《幼稚教育概论》等数十篇论文和译著,震动了中国教育界。张宗麟先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他的事迹无疑为当今社会的男幼师们树立了楷模。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宗麟先生那个迷茫和探索的时代已经过去,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只处在初级阶段,但国家重视教育,改良政策向教育倾斜,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充分发展壮大。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发展和建设理所当然地被提上计事议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21世纪最关键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于是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许多女性开始从事幼教工作,并一度占据了幼儿教师头衔的主导地位。
可是随着幼儿的主体地位的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了所有幼教工作者头疼的问题。逐渐地又有人开始反映许多男幼儿具有女性化倾向,矛头直指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化问题。人们开始觉察到幼儿园里应该拥有一定比例的男幼师。因为“男性有阳刚之气,其外表刚毅、果断,若揉合了女教师的耐心、细致、温柔、能歌善舞、富于表现力等优点,将会使幼儿园茶馆暖气以来的‘阴盛阳衰’现象逐渐得到平衡、调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男性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套使用、名目繁杂的体育设施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或认为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认为男教师会对幼儿的性别意识起到积极影响;更有甚者称其为“为儿童的精神世界补钙”。总而言之,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男性开始打破传统的思想偏见,逐步迈向幼儿教师的行列,肩负起培养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幼儿男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
客观地讲,幼儿男教师在社会的呼声是越来越高的。许多大城市的幼儿园和家庭都认识到男性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也都欢迎男性前来担任这一职业;绝大多数学者也都呼吁广大热爱学前教育的男性青年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共同为学前教育和幼儿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男教师们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他们一方面被人们用空洞的褒扬抛向高空,一方面又被现实的重力拉回地面——可谓结结实实地摔了个“重伤”。在对武汉市内几所幼儿园里仅有的六名男幼师的一项专项访谈中,作者发现六名“园宝级人物”均或多或少对现实有所抱怨,而抱怨的最关键问题还不是事先意料中的低薪问题,而是社会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认同感问题。
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李明(化名)告诉我,尽管每年的年终评选他都会有奖项归入囊中,但是他由衷地感觉到“我的职业价值在世俗的眼中是一文不值的”;“从而我的人身价值也似乎因此贬值”;“感到很没有尊严”;“等到真正工作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嘲笑和讥讽,绝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这样的现状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当作者满怀豪情地采访一位“武汉市先进幼儿教师”的时候,听到他这样说,心里更是久久不能平静。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是社会需要的职业,但在它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遭到社会无情地鞭笞。究其原因依旧是传统社会观点的束缚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教育孩子是女儿家的事情,社会、包括家人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这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以至于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恋爱、婚姻、社会地位……同时,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着学校等级制度,认为从幼儿园到大学,肯定是越高级越好,学校的老师水平也理应是一层比一层高;反过来,幼儿园里的老师就被认为是能力和水平低下,自身修养不够了。
我们说,职业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这项职业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同时社会和周围人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待这项职业的看法也正是职业价值的侧面反映。幼儿男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受限的现实状况,仿若有人在他们背上贴上了一道标签,这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说,幼儿男教师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幼儿男教师的发展前景展望
如今,21世纪即将迈入第九个年头,学前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各个领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步之一便是幼儿的地位日渐被抬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体性地位,还了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可是,在幼儿的主体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的时候,人们对于幼儿男教师的关注程度却并没有因此而递增,相反,似乎还有削弱的趋势。“以人为本”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却仅仅局限在了学生这个主体上面,却没有涉及到学校、幼儿园的另一个主体——教师,特别是男教师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现象。
【关键词】就业因素;职业承诺;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58-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倍受关注。而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前教育专业有着其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就业面较窄,但较为稳定。同时,作为上海市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其所在的地域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大,对幼儿园教师要求高,等等。
当学前教育专业的准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人口学变量、专业特征变量、个人特征变量、工作特征变量、家庭环境变量、社会环境变量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相比之下,哪些变量的影响更大?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和他们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面对上海市幼儿园对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现象,本科与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有什么不同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职业承诺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职业承诺是指个体对职业的认同感,即是否愿意承担角色应负的责任、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1〕它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也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当前国内对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承诺的研究相对较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比其他教师要低,福利待遇也低于其他教师,我们想探究这是否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承诺。〔2〕 同时,幼儿园教师近年来呈现供不应求状态,那么这种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是否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就业相对容易而降低职业承诺。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证实了学习成绩与职业承诺并无太大关联。同时通过访谈,假设了可能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承诺的两个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内因)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价值观、教师的家庭背景等,社会因素(外因)包括职业本身的性质、职业的福利待遇、社会对职业的认同等。本次研究中,我们希望运用更科学的方法证实到底哪些因素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的职业承诺。
选择即将入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两个月的实习,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较能体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心情;同时,这些准毕业生即将入职,职业承诺的高低与是否能顺利入职并在该职业上有所成就关系密切。职业承诺高的准毕业生不仅能顺利入职并且可能在该职业领域有所突破,进而将职业发展为事业;而职业承诺较低的准毕业生也许不能很快进入职业角色,甚至可能很快产生职业倦怠,最终离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内容:(1)影响上海市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2)影响上海市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职业承诺高低的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究影响上海市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承诺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择业、入职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两套问卷:(1)职业承诺问卷。本问卷根据连榕等人编制的《中学教师职业承诺表》和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问卷共22道题,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6等级记分制。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分半信度为0.769。(2)在资料查阅〔3,4〕 和前期访谈的基础上编写的“影响准毕业生就业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六个维度:一是人口学变量,即准毕业生的专业、性别、生源所在地等;二是专业特征变量,包括专业前景评估、专业符合个性程度、专业内教与学的氛围、专业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所需的关系大小等;三是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对自身兴趣的认知、自我评价的高低、本专业同学专业思想稳定程度的认知、恋爱因素、学习成绩、外语与计算机水平等;四是工作特征变量,包括工作与专业符合程度、工作与个性符合程度、工作本身性质等;五是家庭环境变量,包括父母的人际关系、父母对职业的期许、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六是社会环境变量,包括政府政策、经济环境(包括体制、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媒体舆论等。问卷共28道题,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6等级记分制。该问卷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7,分半信度为0.78。
使用上述两套问卷,采用集体测试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被试答题。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6.0软件〔5〕 进行统计分析。
2.访谈法
在采用问卷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访谈法,选择在问卷测评中得分高的学生进行访谈,以探究其职业承诺得分高的原因、影响其就业选择的真正原因。同时,我们对华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多位老师进行访谈,旨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共同探究影响其就业及职业承诺高低的原因。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被试来自华东师范大学06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共150人,其中包括本科生56人,专科生94人。
本次研究共发出职业承诺问卷100份,回收84份,有效问卷79份;共发放影响准毕业生就业因素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26份,有效问卷118份。
针对自编影响准毕业生就业因素问卷进行信效度调查,共发放260份问卷,回收194份,有效问卷190份。
三、研究结果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表1中呈现的是本次研究调查得出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前10种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工作与专业符合程度”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同时,工作特征变量与专业特征变量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专业特征、工作特征、个性特征三者共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就业的因素对比
调查发现,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与专科学生就业的因素差异不大,工作与专业符合程度、工作与个性符合程度、经济环境、自身兴趣是影响本专科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地方在于:“工作收入”是影响本科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专科学生更倾向于关注“专业与个性的符合程度”。
(三)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职业承诺高低的因素
表2中呈现的是本次研究调查得出的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承诺成显著性相关的6个因素:专业的经济待遇、专业为个人提供的发展空间、专业与个性符合程度、专业排名、专业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关系、父母对自己职业的期许等,其中前5个因素均属于专业变量。
四、分析与讨论
(一)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工作特征变量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变量
工作与专业的符合程度、工作与个性的符合程度以及工作收入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但这也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面较窄,因此工作与专业的符合程度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另外,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对个性的要求比其他职业高,面对学前儿童,幼儿园教师必须开朗、热情、善于与孩子沟通,这就不难理解“个性的符合程度”为什么会成为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自编的“影响准毕业生就业因素调查问卷”中,工作特征变量这一维度的4道题目中只有1道题目的结果没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因素就是工作的稳定性。这似乎与前面提到的如今幼儿园教师职业稳定性差的观点不谋而合。其背后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还是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特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个别准毕业生关于职业稳定性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并表示自己早已做好随时“跳槽”的准备,当然具体情况仍需进一步验证。
2.金融危机同样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我们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就业选择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们了解到,金融危机使得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专业性强是件好事:面临的竞争对手少。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行业,相比之下受到经济影响较小,进而使得更多本专业学生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但这也引发了我们关于职业承诺的思考。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幼儿园教师近年来呈现供不应求状态,那么这种相对平静的竞争环境是否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承诺因此而降低呢?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生就业的因素对比
调查显示,“工作收入”是影响本科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专科学生更倾向于关注“专业与个性的符合程度”。
我们在访谈中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最终得到的答案是:本科生参照的是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就职后的收入,他们对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不满意,因此他们将工作收入视为重要因素。而专科学生参照的是其他专科生就职后的收入,他们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收入较满意,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关注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
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难道本科生不关注这一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吗?带着这一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度访谈。也许这一现象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生源所在地有关。一些非上海户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了可以留沪,做幼儿园教师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近些年市中心示范园及一级园逐渐饱和,外地学生留沪做幼儿园教师,尤其是上等级的幼儿园的教师也慢慢变得困难起来。
另外,很多学生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时不愿意填写生源所在地,这使得我们设计的“人口学变量”没有得到更多有效的数据,因此这方面还需日后进一步调查。
(二)专业特征变量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职业承诺的重要变量
与我们之前设想的有一些出入,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一些特征影响着准毕业生的职业承诺高低。
通过访谈我们似乎找到了这一答案背后的原因。对于很多准毕业生来说,工作待遇、环境等的确会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但是一旦他们选择某一职业,职业承诺的高低不是由很多外在的事物决定的,而是由自己对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程度决定的。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如果专业前景好、专业排名靠前、专业所学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工作需要,就意味着他们的职业承诺会更高。面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对口程度较强的专业,可以利用这一研究成果实施一些策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承诺,以进一步解决如今幼儿园教师入职困难、职业倦怠等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一)从两方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稳定性
1.从幼儿园角度出发
(1)提高教师待遇
提高教师的待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使得教师履行职业承诺。而想要真正普遍提高教师的待遇,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做好相关工作,比如说,加大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等。
(2)采用更合理的标准招聘教师
如今,在上海市的幼儿园教师招聘中,学历是一道很高的门槛,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入了幼儿园。学历可以说明某些问题,但并不能代表全部,比如教师的职业承诺就很难从学历上反映出来。
聘用教师时,建议采用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标准,甚至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师进行测评,以尽最大可能保证入职的教师都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
2.从教师自身出发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准毕业生甚至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旦确定自己将选择幼儿园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尽快有驾驭这一职业的能力,进而提高职业承诺,使得自身更好地入职、更好地发展。
(二)关注非上海户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政府应更加关注非上海户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了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困惑,受到了哪些不公平待遇。同时,政府应提供更多有助于非上海户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便利。国家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此类学生回乡就业,帮助这类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更能满足工作需求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大学课程在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工作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开设一定数量的必修课,使得学生的学习能满足未来工作需求。同时,课程的安排也应更具灵活性,比如说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规划自我的发展,培养一种能力,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王霞霞,张进辅.国内外职业承诺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
〔2〕ALLEN N J,MEYER J P.The Measurement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90,63: 1-18.
〔3〕俞文钊,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05-114.
〔4〕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48.
〔5〕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1-154.
A Study on the Career Comm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Shanghai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Xie Meng, Hu Ting, Zuo Zhiho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