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并对职业鉴定、培养方法、培养周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引言
职业教育不是我国独有的,更不是我国创造的。是世界各国都有的一种教育方式,职业教育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应该说,原始社会进入石器时代,狩猎需要一定技能,她不是人类天生的,是靠人类后天学习得来的,这时就开始了“职业教育”,当然这种职业教育是零碎的,是个别的。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各种技能相继出现,技能种类相当多而且复杂。技能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授技能、技能深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教育形式诞生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职业教育更是世界各种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人类还会将这一种方式继续下去。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还进一步被理解为a.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b.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c.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d.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e.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这显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以各级职业学校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探讨狭义的职业教育概念对我们在基层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同行具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他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并认为“职业教育,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的谋生者皆是”。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其《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一书中认为“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顾明远、梁忠义在其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
以上种种对“职业教育”的概括,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第一,职业教育从属于“教育”这一概念,是作为教育的一类活动。“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第二,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既然从属于“教育”这一概念,那么它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当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它的独特性应该是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职业兴趣的个人学一技之长用于谋生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顾明远、粱忠义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社会所特有的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营谋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也是一种使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教育。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作准备的教育。斯内登也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同样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作准备的教育。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几个方面的分析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职业教育在我国纳入正式的教育形式时间很短,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切实搞好我国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开展近20年,在沿海地区,开展得更早,目前来看也是比较成熟的。我国自2001年开始设立中等职业院校,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高级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院一旦从中等学校转变过来,名称很快变更过来了,经过这么多年,许多职业学院仍沿袭过去中等教育的模式,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没多大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都未发生变化,这样下去,显然与我国教育改革不符合。
我国教育规模在飞速扩大,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更为明显,这当然是好事,但关键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外表到本质,她就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几个方面的分析。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技能性: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级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技能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其主要内容。
(2)实践性:要培养能够直接从事工作的技能,显然必须强调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只有利用大量的时间才能不断提高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3)专业设置的动态性:社会的需求是变化的,我们培养的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专业的设置的是动态的。
(4)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没有严格的教学体系,而重点是强调技能。因此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进度都是动态的。
(5)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是现场式,可以是课堂加现场,可以是实验室式,也可以是实验室加课堂室,还可以是课堂式等等。
(6)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内容与中等教育、研究性教育完全不同,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依据上述分析,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新形势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严格的界定。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社会及广大中等职业教育同行的思考,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特点,恢复中等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千万万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等职业教育唯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发展、壮大。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情况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因此有以下一些思考:
1.关于职业教育的“产品”。工厂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通过检验便可知晓。职业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技能型人才,但他又不同于产品,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技能水平的高低比较好鉴定,实际上我国推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比较成熟。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注重技能等级的统一标准,鉴定应主要以鉴定实际技能为主,以理论知识的考试为辅。
2.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特别注重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着眼于我国未来建设所需求的人才。
3.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周期。进一步规范学制,普通专业在校一年半或两年时间完成,高级专业在二半年或三年时间内完成。学制可由学校根据专业、对象和鉴定标准确定。
4.关于中职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学内容标准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必须标准化,统一要求,统一考核。教学手段可根据专业情况和教学环境选择不同方式,比如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或实习工厂。
5.关于中职教育的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可由各学校自由掌控,不作统一要求,可以根据对象,也可根据专业或教学内容进行设置。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研究的人力与物力匮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真正搞好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栗原.教育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雷通群.教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亚栋.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4]卢洁莹.职业教育研究视阈的转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5]史三成.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积极适配着现代经济和思想大发展的现实。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却成为了一块短板,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这种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发展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地步,甚至,这种长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一代专业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和现代化市场的高素质的人才标准。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贴近这个社会人才标准,就要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道德素质教育,结合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各行各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理论体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中等职业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这就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就是在这种“硬件”设施齐全的情况下,似乎中等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德育教育没有和硬件相适配。导致如今社会上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是道德理论水平却是低得可怕。在社会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输出的学生很难达到社会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要求。这就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先进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相应教育措施。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让中等职业学校步入“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大发展,向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现状
学生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体和主题,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来,“普高”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社会都在追求的升学理念。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选择一所好高中,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学,之后找一个满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在升学热的大潮中对自己形成了一种社会群体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进入高中,然后想办法考入大学,最终和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跨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那些成绩非常差的学生,进入高中没有机会,还不想辍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都不是很强。这样就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兴趣不大,学校学生品性逐渐下滑的现象。同时在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希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无奈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在他们眼里,专业无所谓,成绩无所谓,工作无所谓。这样的“三无”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学,经常以各种理由不上课。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为从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却不能抛弃这样的学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
(一)德育的形成过程
德育的大众概念是指“学校对学生(儿童与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细化的总结和概括,他们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地参与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这两种概念体系中都强调了德育这个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的。因为只有把德育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动态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充实了教师的职业德育认知以及相应的专业教育素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去积极影响学生,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去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道德水平有一个隐性的提高。在这种隐性提高过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普遍道德要求规范化为学生的个体内在道德体现,并通过实际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道德影响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道德基础形成的过程。而学校在这个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时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不能当做客体来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从人生导师和真心朋友两个方面积极引导,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动权,最终引导学生自我内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对策
1.尊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尊重学生,不仅仅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体系。尊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因势利导,全面评价学生
在日常的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把德育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学生,相反的,对一个有品德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的他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应该评价学生的优势,用忽略战术逐步改掉学生的劣势。不再挑剔地看待学生,而是赞赏地看待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3.形式多样,培养注意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自然地对待学习的热情就不会很高。那么,这种现实存在状况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影视、PPT、广播等,在学生有学习热情的同时,自然地就主动接受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以及所传播的精神内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护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经历了“上不去、下不来”的那个尴尬时期最终才选择读职业学校。所以在这些学生中会习惯性地给自己贴上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形象标签。这种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因此,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教育,把他们从“失败者”“落水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教学资源
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抓好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已经逐渐进入了职业教育的课堂。为了使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及时地展开、普及并发展,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不断增强教学活力,促进学生在智力水平与实践能力方面均获得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职业学校教师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普遍不高。
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中职学校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能力方面,能熟练使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Powerpoint和IE等,而且只是对这些软件的最基础的操作和应用,更深层次的应用能力不高,特别是对数据库、网页制作、图象处理等软件使用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的能力更欠一筹。
2.中职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配备不足,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兴趣。
在中职学校,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大多是相互独立的,且配备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自我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师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要使课程教学信息化体现出传统的教室、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融合,就必须建设多功能的教、学、练一体化教室。
3.校本教材和相关的课件等信息资源不足,没有达到网络资源共享。
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以自己学校为单位开发课件资源,由于每个学科的教师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重复性开发严重,因此导致可供教师课堂真正使用的课件不多,而且有的教师并没有及时将课件上传共享,所以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中等职业教育引用信息化教学,应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对劳动力大军的技术及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和产业界的需要,它更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运用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利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使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成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具有应变能力的各种专门人才,使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及时回报社会需求。
三、中等职业教育通过的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变的更为直观,也能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来看,这些学生来职业学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点压力和忧患意识,加上他们学习基础差,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还有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延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这些学生能在步入社会后不仅在技能上有所成就,而且在专业知识上有所了解和掌握,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或目前因条件所限不能实训的内容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转换成更为直观、且能所见即所得的内容,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增强他们能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四、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信息化教学,可以创设更适当的模拟实习环境,提升实训成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的学习不仅需要勤动手,而且还要勤动脑。尽管好多学生刚上课的时候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面对这么一个陌生的实训环境和从来没有用过的机器既想动手试试,又怕弄坏机器,因而产生无从下手的心理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适合的模拟实习环境,比如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解决了实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消耗过大、环境污染、设备昂贵、仪器短缺及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定的操作流程,熟悉操作方法,使他们能在实训过程中能很快地有所收获,并产生成就感。计算机模拟的现场环境、手感力度、手工技能形成等方面虽不能完全替代实物训练,但在自主交互学习、大量重复训练、内部结构探析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甚至包括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就会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中等职业教育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充分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和创新优秀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并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难题
目前,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也加大了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对中等职业教育也加大了财力方面的支撑,但信息化资源开发和专门人员培训等软件建设方面仍现投入不足。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在职业学校的普遍开设,使计算机生均数显的就有些偏低,但在网络的支持下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更多信息,这也弥补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教师深入研究广泛应用才能产生互动的“教”与“学”的效应,我们相信,在基础教育改革洪流中,信息化教学一定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有些人认为:只有扩大普通教育规模,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甚至不再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才能提升国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并实现教育公平。这些人本来就对职业教育持鄙视态度,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职业教育,更没有真正懂得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他们认为过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尚不够发达,普通高中没法容纳这么多初中毕业生,让这么多学生去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而且使职校生接受了不公平的教育。在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这一背景下,他们乘势提出没有必要再大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了,应当满足民众的受教育要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还有些人认为:在技术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工业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升级,将大大提升对劳动者基本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把职业教育建立在更加深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系统重新进行设计,我国没有必要再保持庞大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而应当让更多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然后把职业教育放在中学后进行。
另外一些人认为:要实现国家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因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办学成本低,而且民众更容易接受;经济落后地区是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政策的主要地区,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经济落后地区,然而这些地区恰恰因为经济落后,因而既不具备发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财力,也不具备发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产业基础。
这些观点与中职教育招生难的现实混合在一起,正在严重威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很可能要遭受难以估量的厄运。
讨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国家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说明,相信大家不会没有注意到两字之差背后的重大意义。在上述几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容易被我们看出其错误,甚至会觉得它很荒谬。中等职业学校,其无数教师通过自己的耐心和育人的智慧,给了无数被普通教育淘汰的学生另一种成才的路径,为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存在却被说成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因素,这是何等片面的观点?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观点几近荒谬而忽视它,反而应对它高度警惕,因为它是一些能影响政策的研究者的观点。
后两种观点也有较大的代表性,它们当然也是错误的,然而其论证的缺陷却要隐蔽得多。只要简单环顾一下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走过的历程,就可以轻松地动摇其合理性。
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能够补充大量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员,从而能使我国的人员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对我国社会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数学的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数学思维和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好数学这门课,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未来就业机会。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模式研究背景
1.研究现状
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呼声,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开始注重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对公共课进行压缩,数学教育的地位,很是让人担心。据调查显示:中等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的计算都不会,有的连基本的概念都很模糊,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更别谈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因此,对数学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也不多,据统计,在一个45人的班级里,大约有16个人对数学有兴趣,占33%;12个左右对数学一窍不通。
2.研究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接受数学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解题方法的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重要性在于:
2.1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理性思维形成了,智力发展了。
2.2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应用意识增强了,能够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2.3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电工基础、财务会计、技术’等课程。
2.4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了。
因此,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其性质定位,应具有“四性”:
(1)实用性:个人能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2)公民性:公民能够参加公民事务。
(3)职业性:学生能够就业和学业服务。
(4)文化性:人类文化的主要传递要素。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
1. 构建大众数学,关注不同需求
根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分对待,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基础性较多。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在现代生活及生产中得广泛应用,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共同愿望。第二方面、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数学的需求,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课程。
2.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提倡“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这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教育的学生,其数学,普遍基础较差;学习的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够高。我们要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并且让学生能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2.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改变学习条件,尤其,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的构成,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的。学生们熟悉情景的创设,需要我们经常和学生交谈,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或者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或者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有关的数学实际问题等。
2.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目前,各方面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数学这门学科体系的建立,要有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这样,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精神,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就被激发了。
3.体现以生为本,改善学习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其教学方式要改变,而实践模式应从:传统‘教师教’转变到‘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保证了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体验性。这样,学习落到了实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意味着,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体验到了,深入理解数学;严格推理的重要性;所有学生建立起了自信心。因此,对于数学课程,学习数学的方式,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突出服务宗旨,发展应用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应从‘关注学生’今天发展,转向‘关注学生’明天发展考虑。近年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数学基础不扎实,厌倦学习数学的倾向,较为严重。对于这一点,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其内容选择上, 应贴近学生,考虑其入学的基础、专业背景、实际学习能力等,重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我们要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因此,我们要搞好,以下四个衔接:
4.1注重衔接初中数学课程,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强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
4.2注重衔接专业课程,深入浅出、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近
4.3注重衔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实际,突出算、画、读等,实践性教学形态。
4.4注重衔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学生选择的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5.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都需要懂得。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要求普通公民,具有数量意识,要更高标准的;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有用的数学,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无论是城市,农村,生产者,经营者,都要会使用一系列经济词汇,如:成本、利润、货款、收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而‘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卷…’这些,几乎都熟悉。(下 转26页)
(上接58页)目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我们数学教师得到了挑战,也是很好的机遇,我们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课堂教学的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爱霞;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