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院外急救的措施

院外急救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院外急救的措施

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墙渗漏;构造措施;成因;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房屋建筑工程外墙渗漏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建筑工程中主要质量通病之一,房屋的渗漏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们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负担,也给物业管理和专业维修带来麻烦。目前,北方地区外墙普遍的构造做法(从内之外)是:框架(剪力墙)填充墙体、抹灰层、保温层、罩面层,下面,我们排除沉降等结构因素单从构造做法上对外墙渗漏原因进行分析。

1 外墙渗透原因分析

1.1 框架填充墙渗漏主要发生在填充墙与框架梁、柱的接壤部位,特别是顶楼屋面梁底与砖墙砌体顶面接触处,是裂缝和渗漏的多发部位。这是因为混凝土和砖砌体这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比砖砌体大一倍左右,在相同的温度下由于混凝土和砖砌体的变形值不同,因而在接壤部位就会产生裂缝,同时,目前的工程施工速度普遍比较快,在砖砌体收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抹灰工程便已开始进行施工,更是造成以上部位裂缝进一步的发生和发展。而顶楼钢筋混凝土的屋盖与邻接的墙体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变形差,且屋面梁底与砖砌体接触处即无钢筋连接,又不易填嵌密实,在外界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砌体收缩等因素的不断作用下很容易出现裂缝,形成渗水通道。

1.2 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不饱满,甚至产生密缝、透缝。此外,干砖上墙,砂浆中的水分被砖吸收,造成砂浆强度偏低,砖与砂浆分离,使砌体整体刚度下降,灰缝砂浆产生裂缝,水就易从砖缝间渗入,这也是造成外墙渗漏的原因之一。

1.3 抹灰层太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基层裂缝;抹灰层与结构层粘接处未采取措施,使基层空鼓、龟裂、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又未设置分格线,使基层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上述原因均可能造成抹灰层质量不过关,从而造成裂缝,使外墙渗漏,更严重的造成面层、基层空鼓、龟裂、离析、脱落等质量问题。

1.4 保温层是外墙构造若干层中对水渗透最薄弱的一层,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裂缝的一层。目前的外墙保温普遍采用的是聚苯板薄抹灰保温系统,首先,此保温系统构造自身存在缺陷,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体系通常采用点框粘结的施工方法,该体系存在整体贯通的空腔,在正负风压对墙面的作用下易造成板面的开裂;其次,聚苯板与聚合物抹面胶泥的导热系数相差极大,温差变化对网格布及胶泥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如使用了不合格的网格布和胶泥,便会造成墙面的大面积开裂;再次,苯板的密度、陈化时间,网格布的搭接情况,基面的处理情况等等都易造成裂缝的发生。

1.5 大量事实表明,外墙装饰面层采用面砖的建筑物较采用其它装饰面层的建筑物外墙面出现渗漏的现象更普遍。经过详细观察及研究分析,主要是由于面砖铺贴空鼓或铺贴砂浆不饱满,造成面砖与砂浆局部脱离,面砖与砂浆间空隙部分易形成贮水容器;面砖勾缝不密实或勾缝龟裂,密缝勾缝遗漏都是使雨水从表面渗入,造成积水,从而引起渗漏的原因。

1.6 外墙涂料的弹性抗裂能力不足,不能抵御微观裂缝的发生,在冻融作用的连续作用下,涂料面层失去抵抗水分渗漏的作用。同时,防水封闭底漆与防水面漆保护层的不严密施工,也会造成此层防水渗透作用的缺失。

1.7 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的表层施工中未找坡度,甚至倒坡,造成倒返水或积水,也容易造成外墙面渗水。屋面女儿墙墙根留置施工缝(特别是砖砌体女儿墙时),由于屋面温差大,女儿墙与屋面板热胀冷缩率不同,墙根难免存在微裂缝,且屋面雨水又沿着墙根坡度方向流向水落管,这样就会使女儿墙墙根渗漏,影响建筑物的美观与质量。

1.8 窗框四周的渗漏;外墙窗框渗漏主要集中在窗框顶部、窗台和窗框两侧边与外墙接壤部位,尤其以窗台的渗漏最为严重,喷淋式试验检查渗水部位显示,外墙雨水是因窗框与外墙抹灰层之间的裂缝而渗入室内。

1.9 给排水管道安装引起的渗漏;UPVC在进行安装时施工人员通常只重视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安装后的牢固性和外观的整体效果等,而对穿越外墙进入室内的管道,穿墙部位处的洞口修补不够重视。

2 外墙渗漏控制措施

外墙渗漏控制要从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控制以及加强管理入手,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2.1 砌体工程的质量好坏,主要反映在砌体的强度和整体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外观是否平顺、整齐、美观。而这些又取决于砌体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和砌筑技术的优劣。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复核。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同时以挤砌等方法来保证。竖缝不饱满处可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同时应注意的是外墙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10mm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2.2 对于各种裂缝而引起的墙体渗水,解决的措施是彻底找出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时对于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要采取防患补强措施。例如:顶层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墙体与梁底、柱边等不同建筑材料接触界面由于温度应变不同造成的裂缝,在抹灰时应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就可有效防止此处抹灰层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

2.3 抹灰层的裂缝控制主要是要加强基层施工质量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喷浆或加钢丝网(特别在建筑设计要求有特殊造型的部位)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并加强养护。做好分仓处理,防止大面积作业的温度应力及收缩裂缝的产生;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宜用界面剂或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2.4 保温层的施工,首先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确保苯板的密度、陈化时间、氧指数等指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网格布的强度和胶泥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满足要求方可使用;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胶泥粘结面积和锚栓的拉拔力以及网格布的搭接长度不低于规范要求,胶泥的厚度不得过后。同时,严格监督胶泥的现场配置过程和使用时间,配置搅拌不合格及超时的胶泥坚决不允许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增大苯板与抹灰层的胶泥粘结面积,满粘更好,从而降低风压对保温层的影响。

2.5 对于外墙铺贴面砖的建筑物,外墙施工前必须事先进行技术交底,同时要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在铺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工艺,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勾缝要保证密实度,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勾缝深度建议要严格控制,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质量管理要建立多级复查控制制度,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并建议优先考虑使用益胶泥新型高分子粘接材料代替传统水泥作为板材、块材的粘贴材料,益胶泥具有用量少、本身厚度薄、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避免了使用水泥等传统粘贴材料因浸砖、洒水不够而引起的空鼓、脱落等隐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益胶泥所具有的另一些特性--作为界面剂时具有粘接强度高,不需打毛就可在光滑基层面上使用的特性以及防水特性,使用时薄薄一层(仅1.5-2mm)满涂于外墙基层面上,即使个别处面层空鼓或勾缝质量不理想也多一道屏障防止雨水渗入外墙基层。

2.6 外墙的涂料层,是外墙防渗漏的第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裂缝的产生首先是要重视涂料品种的选择,目前,市场上的材料品种琳琅满目,千差万别,私以为以弹性体涂料为优,其质量的各种技术参数必须满足规范标准规定外,尚以选择断裂伸长率及拉伸强度高的产品为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防水封闭底漆及面漆的涂刷到位。从而在源头上降低外墙渗漏情况的发生。

2.7 窗台、遮阳板、雨篷等水平构件应按要求进行找坡且找坡方向要正确,与墙面接触部分应处理成泛水圆弧角。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窗后塞口要塞紧密,窗顶做鹰嘴。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墙根位置处砼应比屋面砼多浇注10-15mm,保证屋面女儿墙墙根施工缝高于屋面板,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这样即使施工缝处产生微小裂缝,也不会造成女儿墙墙根渗水,保证了建筑外观美观。

2.8 外墙窗框四周的防渗处理,窗框四周要采用松散材料(如矿棉条、玻璃丝棉条等)或化学泡沫剂,进行分层密实封填,外墙抹灰时窗洞外侧靠框边处必须预留深5mm,宽5-8mm的槽口,以保证密封胶的粘结性和密封性。填嵌密封材料的槽口基层必须干燥并清理干净,密封胶应均匀地填满槽口,表面不得有缝隙、气孔等。

2.9 外墙细部防渗处理,外墙细部防渗处理包括给排水管道穿墙部位的洞口修补、外墙立管固定处的防水密封处理等。

2.10 加强对楼宇外墙的保护,为防止新建楼宇在室内装修时导致外墙渗漏,在交付工程时,应书面建议楼宇管理部门制定必要的预防措施以规范各业主的装修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渗漏是质量通病,是顽症,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能对此通病引起足够重视,切实按规范规定要求精心施工,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并且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材料,渗漏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让人们住上安全、美观、质量可靠的住房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赵菊梅.建筑外墙渗漏的施工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244.

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第2篇

1.专线介绍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

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第3篇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发展,院外突发事件逐年增加。现将我在我院急诊科工作期间对突发外伤的患者进行救护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2008年我院急诊科共救治外伤患者2896例,患者均为外来暴力所致复合外伤(包括联合外伤、骨折等),患者由于在院外得到了及时的有效救护,为到医院后的进一步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2 急救护理

2.1 快速出车 我院急诊科成立跟车院外急救小组,小组成员由有急救经验的医护人员和担架员组成;小组成员24 h待命,接到120指令后,迅速出车,一般做到白天3 min,夜间5 min内出车,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发现场。

2.2 器械配置 救护车上配有氧气瓶,简易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心电图,电除颤仪,听诊器,血压计,各类常用夹板和固定材料,外伤急诊包扎包和各种抢救药物,可满足突发现场的院外急救需要。

2.3 伤情评估 对每个患者都要进行详细的伤情评估;首先看患者呼吸,血压,脉膊及外周血运情况,再对受伤处进行查看,有无骨折,深度脏器损伤,大血管,主要神经等处损伤,对意识不清,出血量大,脉膊细弱的休克患者,判断休克程度及病情严重性。对一次多人受伤者,应分清轻重缓急,优先救助较重的患者,取得最佳的抢救金时间,通过以上措施,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有效的现场救治。

3 现场救护

3.1 基本救护 对危重患者要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必要时进颤。

3.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较大血管,争取一次成功;并适当固定肢体避免造成针头突破血管壁。应用时尽可能用留置针,可避免以上情况发生。

3.3 妥善处理创面,对出血患者应迅速给予止血带和压迫等止血措施;开放性伤口先简单清洗,用无菌纱布包扎,防止出现感染,对骨折患者要用小夹板进行妥善固定,防止在搬运时活动而加重骨折,对脊椎骨折患者,在搬运过程中搬运过程中必须谨慎,使头、颈、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防止骨折面错位而损伤神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特别强调的是在止血时,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运,防止出现肢体缺血坏死,止血松紧度以不出血为准,还要每隔30 min松开一次约5 min,然后再捆扎。对离体肢体尽可能用无菌物品包裹存放,并尽快送到医院进行处理。

4 护理体会

4.1 要有良好的体质和高度的责任 由于院前工作比较艰苦,又长时间在车上颠簸,同时患者外伤多严重且为复合伤,又有些患者伤口隐蔽,因此需要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遇事不乱,又有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以保证救护质量。

4.2 职业素质 急救护理人员,要对各项抢救仪器的功能和操作应热练掌握,并保证各种仪器的完好率100%;对静脉穿刺等技术掌握因应达到100%的成功率;并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急救工作中去,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4.3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在突然情况下遭受严重伤害,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惊恐万分,情绪消沉,心理障碍严重。这就是要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救治患者身体伤疼的同时,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仔细观察病情。在患者面前从容镇静,急而有序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技术给患者带来安全感,让患者能看到生的希望。

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影响因素

心搏骤停(CA)是急诊科日常抢救的急危重症之一,心肺复苏(CPR)指南经过多次更新,CPR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临床上CA存活出院率仍未得到较好的改善,对CPR效果进行评估,提高复苏成功率仍是目前急诊科CPR的主要任务。本研究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连续收集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CA且行CPR的患者134例,比较不同分组的复苏效果,对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CPR患者存活出院的因素,为有针对性采取抢救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国际标准的院内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表收集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CA且行CPR患者134例,包括院外发生CA来我院急诊科抢救的患者及在急诊科发生的CA患者,收集数据包括患者资料、CA资料、CPR效果资料。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转运方式(120转送、自行来院);CA资料:院外CA、院内CA、CA目击者、CA病因、CPR开始时间、CA持续时间、首次监测心律、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苏效果:ROSC、存活出院。基线资料见表1。

1.2复苏方法

按照国际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共识)对于CA患者迅速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辅助呼吸(球囊面罩及必要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可除颤心律进行早期电除颤,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根据病情给予肾上腺素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自主循环后可进一步进行综合治疗。

1.3有关定义

CPR:凡通过胸外按压、心脏除颤和(或)呼吸道通气、复苏药物等以期恢复ROSC的措施;ROSC: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或者扪及脉搏并持续24h以上;存活出院:是指经医院治疗维持自主心搏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损害出院存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以上指标与复苏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不同分组的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显示P<0.05的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及95%可信区间(95%CI),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A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134例行CPR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分别为29例(21.6%)、19例(1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35)、目击者(P=0.000)、CA地点(P=0.000)、转运方式(P=0.000)、CA病因(P=0.001)、首次监测心律(P=0.000)、CPR开始时间(P=0.000)、肾上腺素用量(P=0.000)、CPR持续时间(P=0.000)是存活出院的预测因素,见表1。

2.2CA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CA地点、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存活出院的独立预测因素。

3讨论

3.1CA发生的地点与预后的关系

Sittichanbuncha等[1]对泰国6年间的CA患者CPR效果研究报道显示,院内CA患者的ROSC率是院外CA患者的1.64倍,存活出院率是院外CA患者的3.28倍。国内薛继可等[2]研究显示院内CA的ROSC率、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分别是院外CA的1.4倍、3.1倍(P<0.05)。本研究显示院内心肺复苏ROSC率、存活出院率分别是院外CA患者的7.57倍及21.7倍,与其他研究相比院内CA预后均远高于院外CA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本组27例院内CA患者中74.1%(20/27)是由AMI引起。国内黎敏等[3]对130例AMI导致的CA患者进行研究表明AMI导致的CA患者的预后最好。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者约54.5万例,70%~80%CA发生在院外,本研究显示79.9%为院外CA患者,与国内统计数据一致。院外CA远低于院内成功率,这与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率低相关,我国在专业人士到现场之前第一目击者CPR实施率仅为4.5%,急救成功率不足1%。而Eckstein等[4]对美国洛杉矶1700例院外CA患者进行复苏,结果显示目击者进行CPR率为28%,目击者进行CPR存活率为3.2%,无目击者存活率仅为1%。本组107例院外CA患者中仅有1例目击者进行了现场胸外按压。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公众接受CPR培训不足,截止2010年我国城市居民仅5%接受过CPR初步培训,农村居民更是极少接受培训,所以加强公众急救意识并加强培训工作,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进行参与到院外CPR过程中是提高院外CA患者存活出院最有效的措施。

3.2可除颤心律与CA预后

CA研究证实,能监测到可除颤心律并不多。在Weisfeldt等[5]对14420例院外CA研究中发现VF和无脉性VT共占26%。Nadkarni等[6]报道的36902例成人CA,首次监测心律为VF或VT者占23%,VF或VT的存活出院率为36%。国内薛继可等[2]研究725例CA患者中,106例(14.6%)为可除颤心律,存活出院率分别为29.2%,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除颤心律是影响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澳大利亚Robyn等[7]采用复苏后Utstein模式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多种因素与存活出院率有关,但经过多因素分析后唯一与存活出院相关的因素是可除颤心律。本研究中20.1%(27/134)为可除颤心律,其中院内可除颤心律占63%(17/27),院外可除颤心律37%(10/27),可除颤心律存活出院与非除颤心律率分别为55.6%、3.7%。可除颤心律是存活出院的预测因素,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可除颤心律存活出院率远高于上述研究,分析原因与本研究院内可除颤心律第一目击者均为医护人员且发现后立即进行除颤有关。

3.3CPR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关于CPR复苏时程到底需多长,是近几年一直争论的热点。2011年美国急救医疗服务医师协会了第一个官方院前非创伤性CA终止复苏(TOR)的规则[8],满足以下全部3条就可以TOR:患者CA无急救人员目击;始终无可除颤的心律;始终无ROSC出现。为了观察TOR规则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效果,Morrison等[9]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953例符合TOR规则,其中755例实施了TOR,198例虽然符合TOR规则但仍被送往医院进行持续的高级复苏,最终无一例存活。该研究中,执行TOR患者的现场平均复苏时间为40min,而TOR规则建议转送者的现场平均复苏时间为16min。Rafati等[10]对741例复苏成功患者研究显示复苏持续时间小于10min为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本研究显示,CPR持续时间≤15min存活出院率为77.8%(14/18),是存活出院的独立预测因素。最近国内何光辉等[11]对其本院247例CA患者进行CPR,其中203例进行了超长CPR(CPR时间平均为60.1min),超长CPR成功率为9.9%;存活出院率为1.5%;30d存活率为1.0%,最后得出对CPR持续时间≤12min,经常规CPR未成功者,实施超长CPR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出院率。综上所述,目前关于CPR时长对CA预后影响,作者认为应进行个性化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薛继可,冷巧云,高玉枝,等.急诊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28-34

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第5篇

也许有些脑卒中患者的家人听医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们能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如果你们稍微懂一点急救,如果你们没有乱搬乱动患者……也许他不至于落下这么严重的后遗症。”确实,对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就是与时间赛跑,患者在发生卒中的瞬间,亲朋若能及时、正确地进行院外急救,就有可能为患者赢来治愈的希望,就能减轻患者的后遗症状。那身边有人突发卒中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有人突发脑卒中,身边的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叫救护车,并简单叙述病情,让急救医生做好抢救的物质和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将患者放平,让患者呈仰卧位,不要枕枕头,并且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在呕吐的时候发生呛咳,误吸到肺部造成患者窒息;将患者的上衣领的扣子解开,及时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异物,如假牙,呕吐物等,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不要给患者服用药物,因为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在没有确诊以前,绝对不能随意用药,否则,用反了必会加重病情;患者需要运送时,切忌将患者扶直坐起,不要抱、拽、背、扛患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患者转运的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切忌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转运,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延误治疗的患者没有采用急救车的方式转运;最后,尽量准备好充足的现金或支票,以免到医院后因资金不到位而延误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往往起病急骤,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而缺血性的则起病较缓慢,通常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出血性脑卒中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可突然增高,而缺血性脑卒中可有高血压,也可无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一般症状较重,多有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有呕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缺血性脑卒中一般起初时症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除大面积梗塞者外,昏迷比较少见。

如果家人能通过以上原则初步作出患者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判断的话,院外急救除了前面所说的措施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急于把病人送往医院,以免路途震荡,加重病情;第二,让患者平卧,头转向一侧,并迅速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腰带,令其保持呼吸顺畅;第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第四,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的头部,因为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第五,如果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不能随意移动患者的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第六,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的鼾声,说明患者的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巾包住患者的舌头轻轻向外拉出,以防患者窒息;第七,在患者病情稳定送往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动,同时应将患者的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院外正确的急救对提高患者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普及相关知识十分必要。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