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是当下最为常见的临床多发疾病,时刻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这类疾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其患病群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受阻、胸痛、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1]。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病人正常健康的工作、生活,甚至如果病情恶化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我院就诊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基本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针对其临床表现和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的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这次对比分析的患者是我院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这段时间就诊治疗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这些患者中男性病人57例,女性患者43例,平均(37.2士4.3)岁,最小的是年22岁,最大的54岁。患病时间最长10d,最短4d。根据双盲随机抽样的方法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这些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历、疾病表现等资料方面是没有差异性,值得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价值。注: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类型确诊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化脓性的扁桃性炎症、支原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1.2 方法 在对照组50例患者治疗时仅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针(0.9%的生理盐水100ml+头孢哌酮舒巴坦针2g),2次/d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对于对照组中的重症感染患者采取左氧氟沙星0.3g,1次d/静脉滴注。
在对观察组50例患者治疗时,在原本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痰热清(500ml葡萄糖注射液+20ml痰热清注射液),1次/d静脉滴注。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连续治疗12d后进行临床观察其治疗效果。
1.3 临床药物 痰热清注射液的成分主要是由黄芩、熊胆粉、金银花和连翘等各种中草药提炼稀释而成的。黄芩可以使人体细胞免疫机能增强,通过对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激活,调节提高细胞的免疫防御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2]。
熊胆粉具有清热、抗感染、抗惊厥、抗菌、止咳和解痉等多种药物治疗作用。金银花具有抑制细菌生长,抵抗炎症反应,抵抗病毒复制,以及组织抗氧化等药理作用[3]。痰热清注射液应用到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助于稀释患者体内的痰液,便于痰液的排出。
1.4 疗效判定标准[4] (1)痊愈:患者经治疗后没有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部锣音等临床症状,可以正常的生活与工作。(2)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咳嗽、肺部锣音等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的趋势。(3)有效:患者经治疗后虽然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有了一些所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这次临床观察统计记录的所有数据是应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处理的。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计件,采取t检验,并且两组的组间数据采取检验,当P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病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得到了有效地缓解。这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50例患者中,痊愈的14例(28%),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效的10例(20%),咳嗽、肺部锣音等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有效的26例(52%),症状有所好转。而观察组50例患者中,痊愈的32例(64%),无效的3例(6%),有效的15例(30%)。在@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4%,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好转效果的总有效率是小于对照组患者的。
3.讨论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与体外环境接触最频繁的组织机能相对于其他的系统。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发率逐年增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气污染、人口老龄化、吸烟等都会影响。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包括头孢塞肟钠、左氧氟沙星以及利巴韦林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这些药物在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又着一些副作用产生。
这次临床观察应用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的抗生素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痰热清注射液直接作用于患者体内的肺泡、支气管等机构,可以有效排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有效缓解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的不良反应的发生[5]。同时有助于增强患者抵抗炎症的能力,逐步提升血清溶菌酶在血液中的含量,逐步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妍, 杨毅恒, 刘芳等. 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06:483-487.
[2] 李庆. 黄芪的药理药效研究进展[J]. 医药产业资讯,2006,3(11):128-129.
[3] 吴晓春, 杨苏亚. 金银花的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2007,37(5):88-89.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儿科疾病类型,患儿由于自身免疫力、新配功能不足、年龄较低等因素,在气温突变或换季时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在患病后,伴随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儿童年龄越小,患病几率会增大,疗过程也相对较长。临床治疗药物种类虽然很多,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盐酸氨溴索又称为“盐酸溴环己胺醇”,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治疗痰液分泌异常、排痰功能紊乱、慢性呼吸道等疾病,例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对肺部术后产生的并发症预防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症治疗上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验证药物治疗药物,本次医药临床研究围绕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干预作用,将具体研究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2018年全年在我院接受儿科治疗的100例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阶段为3个月婴儿至8岁幼儿,平均(5.31±1.57)岁。患病类型一般分为呼吸困难及综合症、支气管炎、肺炎。不同年龄患儿的患病时间明显不同,随意将10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
患儿在入院接受临床治疗后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方式,12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每天2至3次,每次用量1安瓿,采用慢速静脉注射方式;病情较为严重者可以增量到2安瓿;6至12岁儿童每天2至3次,每次用量1安瓿;2至6岁儿童每天3次,每次用量一半安瓿;对于两岁以下儿童来说,每天2次,每次用量50%安瓿,均采用慢速静脉注射方式。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治疗,则每日用量需要按照婴儿体重折算比例,标准为:30mg/kg,4次给药,采用注射泵静脉方式,每次时间不少于5分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可以与生理盐水、果糖、葡萄糖混合使用,需要注意的是PH值5.0的溶液与不小于PH6.3的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增加本注射液的离碱沉淀程度。患儿在入院接受临床治疗后,或为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针对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采取“用量+用法”注射5毫升无菌注射用水方式,在静脉注射前缓慢使用溶解。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与合理用量五金注射用水混合使用,分解稀释后有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或果糖成分。如果患儿是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治疗每日用药总剂量应该按照婴儿体重计算,也就是每千克给30毫克分4次给药,采用注射泵给药,静脉注射时间不少于要五分钟。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布地奈德治疗方式,其为雾化吸入方式的一种,6岁以下儿童每次为0.5mg,每天2次,6岁以上儿童每次为1mg,每天2次。
1.3评价标准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用于临床表现为排痰功能或痰液分泌异常的慢性或急性肺部疾病等,例如:喘息型支气管或哮喘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或病情急性加重患者、肺部手术后预防并发症治疗、早产儿或新生儿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IRDS)等。显效结果: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促进粘液排出、分泌物溶解临床表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滞留或增加分泌物排出,对于促进排痰,改善呼吸道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粘液分泌逐渐恢复正常,排痰量和咳嗽也逐渐减轻,呼吸道粘膜表面活性物质也逐渐恢复正常新陈代新功能。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可用于临床预防性治疗,用法用量为12岁以上儿童或成人每天2至3次,每次用量15mL,严重的病例可以增加到每次三十毫克,六到十二岁的儿童每天两到三次,每次十五毫克,两到六岁的儿童每天三次每次七点五毫克,两岁以下的儿童每天改为两次,每次七点五毫克,以上的都是缓慢的静脉注射。无效:临床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病情甚至会加重。临床治疗效果的整体有效率为[(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以上资料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c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意外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意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经过分析,对照组优于常规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一、儿科疾病
(一)绪论
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二)生长发育
(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2)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3)骨骼发育和牙齿发育
(4)运动和语言发育
(三)儿童保健
(1)计划免疫种类
(2)预防接种实施程序
(四)营养和营养障碍
疾病
1.儿童营养基础
(1)能量代谢
(2)营养素(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需要
(3)水的需要
2.婴儿喂养
(1)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
(3)过渡期食物(辅食)添加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和预防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6.单纯性肥胖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与预防
(五)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1.概述
新生儿的分类方法
2.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外观特点和生理特点)
(2)新生儿护理
3.新生儿窒息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与预防
6.新生儿黄疸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7.新生儿溶血病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与预防
8.新生儿败血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9.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治疗
(六)遗传性疾病
1.21-三体综合征
(1)临床表现
(2)细胞遗传学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2.苯丙酮尿症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九)结核病
1.概述
(1)病因
(2)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3)治疗与预防
2.原发型肺结核
(1)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3.结核性脑膜炎
(1)病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十)消化系统疾病
1.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2.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3.先天性巨结肠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4.小儿腹泻病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与预防
(5)液体疗法(小儿体液特点及其平衡失调、常用溶液配制、液体疗法基本实施方法)
(十一)呼吸系统疾病
1.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3.支气管哮喘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与预防
4.肺炎
(1)肺炎分类
(2)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6)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十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血管系统生理特点
(1)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2)小儿心率、血压的特点
2.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1)分类
(2)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3)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方法
3.房间隔缺损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4.室间隔缺损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5.动脉导管未闭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6.法洛四联症
(1)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
(3)诊断
(4)并发症
(5)治疗
(十三)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3)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2.急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与分型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3.肾病综合征
(1)分类方法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
(6)治疗
(十四)血液系统疾病
1.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
(1)造血特点
(2)血象特点
2.小儿贫血概述
(1)贫血概念
(2)贫血分类(包括分度、病因分类、形态分类)
(3)治疗原则
3.缺铁性贫血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和预防
4.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和预防
(十五)神经系统疾病
1.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1)脑的发育
(2)脊髓的发育
(3)神经反射
2.热性惊厥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与预防
3.化脓性脑膜炎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与后遗症
(6)治疗
(十六)内分泌系统疾病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治疗分析
作者单位:472400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由于其临床减产的结果与很多其他病症累死,如肠胃疾病等,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误诊等情况。在临床表现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情况非常快,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可能促发死亡,且在第一次治疗之后需要在24 h密切患者患者的各项情况,避免再次发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人群为老年人,由于患者的身体机能开始变差,在检查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病症,促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检查的过程中出现误诊。本文通过对我院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患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检查中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整理了2011年1月至8月前来我院就诊的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在47~71岁。其中广泛前壁坏死47例,前间壁22例,下壁23例,前壁合并下壁23例,下壁及后壁12例。
1.2临床表现在本组82例患者当中,43例患者的初步检查结果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其他部位疼痛相似,21例患者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2例患者伴有咳嗽、呼吸困难、头晕、单肢无力等症状;41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非Q性心肌梗死,82例患者均伴随有心肌酶升高情况,76例患者有心绞痛经历;合并症:糖尿病22例;高血压12例;血管管病史46例。
心功能分级:Ⅱ级27例,Ⅲ级33例,Ⅳ级18例,低血压休克4例。
1.3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本组患者出现42例误诊后治疗无效,在检查确定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之后使用常规治疗配合用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U加入氯化钠100 ml进行静脉滴注,溶栓后给予肝素1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用3 d。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时关注并记录患者的各种身体数据,包括常规追踪心肌酶和心电图等情况。
2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治疗后,42例误诊患者中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6例,其余76例患者治愈63例,死亡13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23.17%,治疗有效率76.83%。患者的心肌酶和心电图情况如下表1:
表182例患者的心肌酶和心电图表现情况
例数心力衰竭
发生率(%)心理失常
发生率(%)心肌酶峰
(h)心电图ST段恢复
(d)平均住院
(d)82例71413~215.814.63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疾病当中所占的比列并不大,但在临床检查过程中,这种病症的检查确诊非常困难。患者患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年龄一般都较大,人体的各项机能也都已经趋近老化,同时患者常常伴随着其他的并发症或其他病症。在本组82例患者到中,有超过60%的患者都具有其他病症,如上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整,而这些疾病的一般常规检查结果中许多也是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具有的,如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表现中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的肠胃效果问题等,与心肌梗死病症有一定的区别,在临床检查过程中非常容易误诊。
在检查和治疗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各方面检查,尤其是当发现患者出现呼吸道、肠胃消化道及心电图下壁心肌梗死时需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患者的检查,通过全面的多方位检查,判定患者的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本组患者所使用的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还是较为优异,根据临床文献资料,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在40%左右,本组研究中患者的病死率为23.17%,较常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血管再阻塞的情况关注,密切注意患者的这方面情况,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肌酶等检测,提高对患者的生命症状观测,在出现异常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表现与很多其他病症类似,在检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通过多次检查确诊患者病症,在治疗的过程中提早进行,以便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朱文玲.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16.
[2]华玉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分析.贵州医药,2009,33(6):5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