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远洋渔业服务

远洋渔业服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远洋渔业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远洋渔业服务

远洋渔业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服务类专业 职业素质 服务意识

[作者简介]青玮(1965- ),女,北京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办公室,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刘艳(1982- ),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劳动保障学院职业学院工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北京 102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6-02

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类院校,同样也有别于中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除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后者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现状

1.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内涵。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能力。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知识因素、社会智力因素(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气质类型、性格向性等)。服务意识的培养对高职学生从事服务行业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对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是一种本能和习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服务意识必须存在于服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中,只有提高了对服务的认识,增强服务的意识,激发起人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搞好服务才有思想基础。

2.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着意安排了大量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学校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很看重,有的学校甚至取消职业素质和文化类课程。高职院校的这种偏向性其实是错误的,忽视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即使动手操作能力再强的毕业生也只不过是一个技工,无法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更无法真正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出色。例如,一个好的餐饮服务员,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服务技能的高低,顾客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而他们的形象同时也代表了酒店的形象,酒店的业绩与他们的服务质量息息相关。

3.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企业实践机会少、时间短、程度浅。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不同,学生很少能够成批地去企业参加实习实训,往往是零散地去不同企业实践,这样就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有的学校为了避免麻烦,有意减少学生去企业实践的机会,将实习实训环节都放在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的时候。有的院校为学生安排了企业实践,但由于时间短,所以学生所能学习和接触到的实际工作极为有限,通常就变成了企业出低价雇用学生干体力工作,学生无法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在学生实践方面面临很多难题,鉴于服务类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尽快想出解决办法,使学生能真正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对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从入学起培养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习效果。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蓝领为己任,服务类专业应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对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才能在三年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才能培养出对专业和职业的热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是专业对口率,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对服务行业存有偏见,甚至有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对专业不感兴趣,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服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入学开始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

2.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是从事服务类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从事服务类工作的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缺乏职业素质的服务人员无法在工作岗位上灵活开展工作,服务类的岗位大多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要求从业人员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突发事件,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服务意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就无法在服务工作中为别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不仅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职业能力,更关系到用人单位的形象,所以,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关注的。

3.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培养大同小异,毕业生具备的专业能力基本相似,用人单位很难识别好坏,因此在聘用时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时就注重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学生能够清楚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专业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有所侧重,从而产生差异化。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十分渴望的,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以上两点就如同贴上标识,一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强,但观念和思维上较本科院校弱,因此,高职院校如果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将会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策略

1.教学全过程都要注重对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要从学生入学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所能完成的。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中,不仅是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还要渗透在所有的课程和实训中,将课程的教育与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培养。单纯设置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课程,会让学生接受起来感觉枯燥、空洞,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应该将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方面花了不少工夫,几乎所有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安排了企业实践的环节,学生到企业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与此同时,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最为有效。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技能得到了锻炼,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也得到了深化。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理解停留在认知的基础上,但是一旦进入企业,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就会与企业的普通员工一样受到各方面的熏陶。只有通过企业实践,学生才能在工作流程中注意细节的服务,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3.高职院校要时刻紧盯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服务类行业,全员服务意识是企业所追求的,人们对服务业人员从业素质的要求更多的是服务意识的要求,一个好的服务员能够主动为客人着想,从而提供细致优质的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要注重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对市场、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有敏锐的把握,只有熟知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才能够根据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服务类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过硬的操作技能外,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也是必需的,只有三者具备,才能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也是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好事。

总之,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对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评价,高职院校应该将服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与教学融合,设计出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人才被社会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春丽,李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与对策[J].世纪桥,2011(11).

远洋渔业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产业;汽车前市场;高技能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使以职业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成为了可能。自21世纪以来,我国已基本达到给每个地级市至少配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影下,高职院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息息相关的教育机构,其职业教育应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就是专业,它是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的载体。专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应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从而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01年获浙江省教育厅批准设置,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2009年被评选为杭州市属高校市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选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杭州市政府于2008年提出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从汽车工业整个发展现况来看,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专业人员更是突显出从业人数和业务质量上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为了适应区域汽车行业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汽车制造和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让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更好的探索一条适应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汽车后市场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培养定位

杭州市政府于2009年提出,将在大江东区域开辟出一块占地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园区,作为大杭州概念下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在杭州市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大调整的背影下,我校与青年汽车集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同年成立的校企共同体――青年汽车学院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双方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邀请企业的技术能手和行业专家举行工作任务分析座谈会,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及当前杭州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组织教师和专家研讨专业设置的调整方案,在现有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基础上,采用由总成到整车再到专门化培养,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动态阶梯上升的动态的改革思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积极与青年汽车集团开展“定向培养”通过青年汽车集团选拔的形式组建班级,按青年汽车集团工作岗位的要求,开展专门化的培养。通过“定向培养”,使青年汽车集团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开展汽车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从而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初期的人才需求的空档。

二、构建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课程建设

以青年汽车集团成功的职业培训课程为基础,结合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课程与行业技术标准相衔接。按“稳扎首岗胜任能力,突出岗位适应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建立适应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创建课程建设团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项目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

1.构建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四个部分。第一学年,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习必备基础知识;第二学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主要以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平台为实操场所,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环节,主要以校企共同体及主流企业为实习载体,对三年所学的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升华。

2.实现学生的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

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积极与主流大企业进行合作,依托企业开展职业指导,推行“岗位型”实习,有效地解决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顶岗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破解了学生的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的难题。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之际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认同感,稳定的工作心态和较强的专业岗位能力,由此才能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学院借助主流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实行由基本工作能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测试3个模块组成的职业性向测试,可以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职业潜能。通过学生职业性向测试,有针对性地实施企业化的职业指导,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方案,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职业能力。同时,根据职业性向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引导、安排合适的学生的实习岗位,实施学生与员工一体、实习与岗前培训一体的“岗位型”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最终使学生岗位实习技能掌握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紧密”对接。“岗位型”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职业以及岗位的认同感,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工作的稳定性。对产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岗位型”实习模式已在学院3个专业推广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建课堂教学,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根据教学改革的专业思路,将传统教学课堂打造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同时在整个建筑布局中融入专业和文化氛围,根据专业的教改思路,对传统的教室进行了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区的改造,同时对整个大楼进行职业文化氛围的布置,在教学楼中创建三条具有汽车专业底蕴的文化长廊,营造专属的青年汽车文化的教学氛围。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组教师共同研讨努力下,系统的优化了现有的教学方法,从原来传统的教学,逐步转变成为“教学做合一”、“做中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也改变为专业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训教学环节教学力度。在2014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环节已逐步提高到总课时数的58.6%,在三年培养方案中,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一学年,通过参观走访行业内相关企业以及校内实训基地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专业定位,以及岗位特点,来完成对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第二学年,通过集中培训考取必要的相关岗位技能证书,比如高级汽车修理工证书,来达到快速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第三学年,通过完成顶岗实习等相关培养任务,加强岗位实际能力的培养。

4.“专业化”向“专门化”转变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青年汽车集团为主要校企合作对象,同时引入了众泰汽车集团、浙江奥通汽车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以“定向专门化”培养的方式,缓解了杭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初期的人才需求。“定向专门化培养”是指学生在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两年学习,第三年由汽车制造企业选拔组班,按汽车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开展专门化的培养。通过“定向专门化培养”,使汽车制造企业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开展汽车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从而有效解决杭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初期的人才需求的空当。校企共同体下的“定向班”培养方案将由汽车企业全程参与,根据汽车产业“前市场”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制定针对定向班的企业化培养方案,定向培养期间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行管理,并纳入企业岗位技能培训体系,真正实现毕业生的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大大促进了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每年还能接收大量的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就业。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09年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立项,同年被评选为杭州市属高校市级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选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在龙头专业的带动下,我院其他汽车类专业群的建设也卓有成效,与区域产业发展产生了良性互动。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专业可以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应是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在办学体制、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与创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高职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课题“基于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成果(课题编号:kyjd201412)

参考文献:

[1]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

[2]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远洋渔业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桂台;渔业合作;前景

渔业产业是我国大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产量近1/3,是世界上拥有渔船、渔业从业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水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广西拥有丰富的海岸资源,渔业产业发展迅速,水产品总产量跻身全国前十列,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现代渔业发展逐渐得到重视。随着海洋经济的深入开发和一系列开放政策的落实,广西渔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广西渔业发展现状及潜力

1.发展现状

在广西大农业格局中,渔业是重要的,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0年广西渔业经济总产值354.33亿元,其中海洋渔业(包括海水养殖、捕捞、加工和服务)产值占60%,达212亿元;据自治区渔业部门预计,2015年广西渔业经济总产值将达891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产值将突破600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70%。水产品出口方面,2012年广西水产品出口额3.92亿美元,2013年增长至5.04亿美元,据估计2015年将达7.29亿美元,成为广西农产品中出口额最大的产品,但与中国其他沿海省市相比,广西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值还比较落后。海洋捕捞方面,广西拥有海洋捕捞机动渔船上万艘,绝大部分是国内海洋捕捞渔船,远洋大型渔船数目较少,不到20艘,目前,广西正在积极组建更大更先进的远洋捕捞船队。休闲渔业方面,广西起步较晚,近些年在积极发展以滨海休闲垂钓、田源养殖观光、水面生态养殖等为主的休闲渔业,计划到2020年,建成自治区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00个。

总体而言,广西渔业产业附加值较低,渔业中第一产业比重高,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2.发展潜力

广西海岸线长,江河湖泊等渔业自然资源丰富,为广西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将会进一步开放区域国际市场,贸易更加便利,广西水产品市场也将更广阔。另外,广西优美的滨海风光、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正等待开发,将他们与渔业转型结合,将有力提升休闲渔业的品质和内涵,有利于现代休闲渔业发展。除此之外,广西自治区政府2014年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现代渔业跨越发展,鼓励有能力的渔业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注重远洋捕捞技术、渔业基地建设、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更多优质渔业企业落户广西。目前,广西在对虾、罗非鱼等优势产品的养殖生产技术上已走上产业化发展,在政府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下,广西渔业优势产品将会越来越多。

二、台湾渔业发展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1.优势

台湾四面环海,具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台湾渔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居1/4左右,2001年起水产品成为台湾农产品出口中第一大产品。台湾不仅渔业产值高,渔业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在水产品养殖、加工贸易、远洋捕捞、现代休闲渔业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1)水产品养殖和加工贸易发达。台湾渔业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政府致力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大量资金于水产种苗培育、鱼料研发、养殖环境改善和养殖加工设备更新等,使得高技术密集与低资源依赖的集约型水产种苗产业迅速发展,同时,海上网箱养殖和室内自动化养殖等技术不断完善,水产品加工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台湾多种鱼、虾、贝类种苗达到商业化生产规模,使台湾成为亚太水产种苗供应中心;大量水产品出口世界各地,其中,观赏鱼、石斑鱼等非常受大陆、东南亚地区和港澳地区消费者欢迎,同时,台湾政府还制定规划措施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升水产品附加值。渔业在满足台湾本地区消费的同时,也为台湾渔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远洋渔业技术居世界前列。台湾远洋渔业已有50多年发展史,现已成为台湾渔业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台湾渔业总量的一半以上。台湾远洋渔业以船队多、基地分布广、渔船设备先进闻名,其渔船捕捞设备齐全,大都配备有声纳、水平温度仪以及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部分渔船还配有直升飞机;渔船作业方式灵活多样,生产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在台湾属高科技产业。同时,台湾大型远洋渔业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台湾远洋渔业基地开发、远洋捕捞技术提升和渔业服务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休闲渔业发展成熟。休闲渔业把旅游业的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渔民转岗转业,将渔船改为休闲海钓娱乐船,发展海洋休闲游憩渔业,20世纪90年代后,相关主管部分制定一系列措施办法,促进台湾休闲渔业多样化发展。目前,台湾休闲渔业涵括了观赏体验、体育竞技、休闲垂钓、科教文化等多种类型。休闲渔业的成功转型有效缓解了台湾渔业资源日益萎缩带来的压力,促进了台湾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4)渔业组织规范完善。台湾渔业管理经验丰富,拥有众多渔业协会,专业性强,分工细致,涉及水产种苗培育和养殖、水产品加工、水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水产饲料研发销售等。协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以农民为主体,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增强,还包括农民政治地位和权益保护等,绝大多数养殖户都加入了协会。同时协会也是政府实施农村政策、渔业政策的重要助手,在协调政府和渔民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2.面临问题

渔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利用,台湾沿岸、近海的渔业资源正呈逐渐衰退之势,与之相伴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随着台湾渔民老龄化趋势加重及人口出生率降低,台湾渔业劳动力面临严峻挑战。另外,台湾远洋捕捞渔业也面临公海捕捞配额下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竞争激烈等问题,而渔业劳务人员短缺、各种生产成本上涨无疑增添了远洋渔业发展的困难。

三、加强桂台渔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ECFA”)实施以来,大陆和台湾在投资方面的限制逐步减少,双方渔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大,投资方向不再局限于以第一产业为主,在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休闲渔业和渔业科技等领域也有所提升。ECFA不仅减少了台湾水产品的关税支出,降低了贸易成本,也扩大了台湾水产品市场规模,有助于调节其产销平衡。在国家大的开放背景下,广西地方政府2014年也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渔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渔业开放合作,重点加强远洋捕捞、渔业基地建设、海洋生态环保、海产品生产交易、科技攻关等合作,把广西建成中国-东盟现代渔业产业发展和研究中心,努力实现从渔业大区到渔业强区的跨越。此外,广西南宁积极承办中国--东盟渔业文化周,诚邀台湾优势渔业产品前来参展,并专门开设桂台渔业交流合作分会场,双方在渔业良种繁育研发合作、渔牧产品精深加工合作、渔业养殖设施引进与养殖技术合作、民间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

2.市场。台湾岛内市场有限,水产品消费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市场主要依赖出口,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台湾渔业产品出口面临巨大冲击,急需通过外向型发展扭转局面,海峡两岸日益开放的新形势将为台湾渔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广西连接西南、华南两大商圈,是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重要通道之一,据统计,2010年,台湾冷冻秋刀鱼销往大陆的数量为2200吨,而2012年达到2.4万余吨,增长近十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开放发展,地理位置优越的广西将为台湾渔业产品扩展东盟市场提供便利。

3.资源。渔业经济属于农业范畴,其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依赖较大。台湾虽四面环海,渔业条件优越,但由于近些年过度利用,导致其资源环境有所恶化,渔业自然资源严重萎缩,加上台湾渔业从业劳动力缺乏,渔业养殖和捕捞面临巨大压力。广西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长期以来受技术和生产方式所限,资源利用率不高,现代休闲渔业发展缓慢,桂台两地若能加强合作,对广西渔业资源有效利用,渔业产业健康发展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台湾渔业资源面临的压力。

4.技术。台湾渔业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组织管理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和经验,广西在上述方面有很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渔业养殖方面,台湾投资建立了众多水产种苗研发和培育中心,开发优良技术, 积极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 强化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值得广西学习借鉴;远洋渔业技术方面,广西船舶配备有限,渔业基地少,作业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承接台湾远洋渔业技术输出空间大。

综合上述分析,桂台两地在渔业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西渔业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力度强、渔业劳动力供应充足、水产品销售市场广阔,但在水产品加工技术、远洋渔业发展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构建方面有所欠缺;台湾水产品加工贸易发达,远洋渔业技术居世界前列,休闲渔业发展成熟,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完善,但也面临渔业资源减少、劳动力不足等困境。因此,两地渔业具备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四、桂台渔业合作方向与前景

1.远洋渔业技术合作。广西《关于促进现代渔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指出“优先发展远洋渔业”,推进以“三沙”、公海渔业资源利用为主的外海和远洋渔业发展。目前广西在远洋船舶装备、捕捞技术、渔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水平较低,需要寻求较大的突破以适应现代渔业发展。台湾在船舶制造、远洋作业、基地建设和管理以及大型渔业企业培育方面具有成熟的技术经验,但同时也面临远洋渔业资源和市场萎缩的困境,正积极寻求新的出路,为桂台远洋渔业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2.水产养殖与加工贸易合作。为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广西大力扶持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加强水产饲料研发,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以提升水产品质量,通过提升加工和流通设施设备整体水平,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效益。台湾水产养殖设施和装备已实现机械化、智能化,苗种培育技术先进,出口加工贸易发达,运输、存储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水产品附加值较高,且国际市场经验丰富,但由于水产加工原料和劳动力缺乏,与广西在这方面的合作的空间较大。

3.休闲渔业开发。根据渔业特点和社会消费需求,发展以旅游业和现代渔业方式结合的休闲渔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是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广西渔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台湾休闲渔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模式,集运动、体验、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不仅充分发挥了台湾的资源优势,还促进了台湾渔业的转型。广西休闲渔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学习借鉴台湾成功经验,将广西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渔业资源结合,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休闲渔业品牌,是广西渔业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非,吴凤娇.台湾渔业竞争力影响因子与两岸渔业合作前景[J].台湾农业探索,2009(4).

远洋渔业服务范文第4篇

1.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舟山拥有十分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现已开通了海上客运航线59条,每天有客轮往返于上海、宁波等城市。货运航线四通八达,舟山群岛紧挨国际航运的主航道,远洋运输线可直达中国香港、澳门、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港口。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和洋山深水国际航运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实行大大地缩短了舟山与大陆的距离,尤其是跨海大桥的建立,使舟山成为大陆伸向海洋的港口城市,实现了海岛同大陆的连接。此外,舟山的空中交通也十分便利,普陀山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晋江、成都、大连、深圳等18条空中航线,并且实现了与客流量排名全国前五位机场之间的通航。2.完善的基础设施舟山的水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地选在位于舟山本岛北部岸线的中心位置的定海区干览镇,毗邻拟建的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和舟山保税港区,距临城新区约10km,有环岛公路与舟山跨海大桥相连接,可便捷共享便利通关、保税物流、科研创新、现代商务金融信息等优质服务,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当地西码头渔港为国家级中心渔港,岸线总长7.6km。港池面积3.5km2,避风面积105万m2,港内建有4条防波堤,港池波浪高度小于0.5m,可容纳1,300只船只同时停泊。港池平均水深10m以上,有建设万吨级专用码头的岸线和运输航道,远洋渔船无需驳运,直接卸货,保证全天候作业。基础条件良好,港区现有冷库容量7万余吨,保税仓库1.5万t,水产品加工企业众多,并拥有较大的陆域拓展空间,可供开发土地3,000多亩,交通、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到位齐全,符合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要求。3.有稳定的运行模式目前的项目所在地定海西码头的冷库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并以此为平台,由银行存货抵押贷款作为支撑,调控鱿鱼原料市场的供应量,平衡市场预期,形成较为稳定、有序的价格体系。在此基础上,引进了海水产品的在线交易和竞价拍卖机制,为企业创造公平交易的机会,并且建立起了鱿鱼集散地公司、银行和货主三方的监管机制,对鱼货实行仓储化管理,统一产品的质量标准,确保产品品质,稳定的运行模式吸引了众多企业进驻。

目前舟山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舟山水产品交易中心项目以定海区干览镇西码头为核心,涉及总面积7,000亩,其中建成区3,000亩、拓展区4,000亩,计划建设一个集远洋水产品物流、加工、交易为一体、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大型综合型现代化水产品交易中心。重点打造四大核心区块:一是远洋渔业生产加工区。集中布置远洋渔业生产和加工企业,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物流仓储配送区。主要安排物流配送、批发市场、仓储,以及包括日常网具维修、渔具机械修理等与渔业生产相关的配套生产、修理等功能。三是总部经济区。作为远洋渔业企业的商务总部,提供集团办公、设计研发、信息交流、税务办理、行政管理等服务。四是商贸服务区。建设集水产品展示交易、渔需物资供应、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服务区。计划投资约20亿元,建设远洋鱼货进关卸货码头万吨级2座、千吨级2座,建设远洋综合商务大楼和交易大楼各一幢,建设仓储物流园区及总容量为10万t的仓储冷库,全国客服中心,异地交割库等。2.舟山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1)口岸开放程度不够随着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远洋渔业的配套设施已经跟不上渔业发展的要求。码头地理位置分散、作业能力落后、进出航道狭小等问题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发展。强烈需要开放一个吞吐能力相对较高、机械化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区域相对集中的码头来保障海洋渔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远洋渔业需要转驳卸货,其转驳卸货成本比直接靠泊码头卸货每吨增加280元;同时,万吨级运输船只通过转驳卸货,在时间上比直接靠泊码头卸货多出30d以上。由此也产生了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因转驳卸货增加的成本全部转嫁到远洋渔民身上,增加了远洋捕捞渔民的负担;二是因转驳卸货造成渔船滞港,货品鲜度受到影响,降低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完善码头短期监管的目标及口岸开放等问题,需要大量前期工作来完成建设短期监管要求的设施。根据海关、海事、边防等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码头监管场所设施建设,取得万吨级装卸码头口岸临时开放。(2)招商引资力度不强水产品交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配套等方面涉及资金缺口巨大,其中西峰水产收购、出让就存在近4,000万元的差价,通过土地出让金收益无法弥补。同时,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各个渔业企业的融资也十分困难。(3)规划土地不够用符合规划发展的可利用土地面积仅300亩,而交易中心的商贸流通服务区、水产品行业集聚区、物流仓储配送区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均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予以保障,土地问题成为目前建立水产品交易中心的一大瓶颈。(4)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知名度不够目前交易中心片区基础设施还未及时的改换升级,水、电、通讯等需进一步的完善,道路设施无法满足现有批发交易市场的正常交易运行或继续扩大规模集中运输的需要。同时,舟山水产品交易中心整个规划建设的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社会各界对其功能定位等模糊不清。

促进舟山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的对策

远洋渔业服务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原电网;特色服务;供电企业

近年来,西宁供电公司坚持“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坚持履行“四个服务”,以流程规范、服务高效、社会满意为服务坐标,面向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紧紧抓住服务这一主线,建立起一个指挥顺畅、运转有序、反应快捷的供电服务体系,通过向社会提供“温暖、透明、快捷、规范”的高原电网特色服务,为西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供应,树立“高原阳光服务”的新形象。

一、大力推行高原阳光特色服务的必要性

1.高原阳光特色服务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服务是企业赢得客户的致胜武器。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客户心中牢固地树立起最好的服务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客户对企业的认可和信任。

高原阳光特色服务不仅是青海省电力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优质服务提升工程,大力弘扬“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举措,同时也使营销服务具有了青海电网的特征和青海地域特色,服务品牌更具影响力。

优质的客户服务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高原阳光特色服务能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独具特色的服务,从而更进一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企业在客户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2.高原阳光特色服务可以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的确立,优质服务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基于这样的认识,高原阳光特色服务成为青海电力公司全力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多年的实践,高原阳光特色服务把“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的理念置于国电公司企业理念建设的高度,并贯穿于电力营销工作中,做到及时了解市场,使优质服务工作更加到位和及时,使电力营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协调、稳定地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丰富高原阳光特色服务内涵的思考与实践

1.通过高原阳光特色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目前,许多企业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营销部门管客户,生产部门管设备”的阶段,认为优质服务只是营销部门的员工的工作。由于得不到其它职能部门的协同,营销部门的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

近年来,西宁供电公司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树立“基建为生产,生产为营销,营销为客户”的大服务理念,着力构建—个“窗口部门围着客户转,企业内部围着窗口转”的服务体系,要求以专业组织、专业人员、专业化服务及时和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每一个服务需求,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客户服务,使客户体验到无处不在的满意和可信赖的贴心服务。

2009年5月7日,青海黄河水电再生铝业公司330千伏鑫恒变电站提前1个月送电成功。这座变电站是青海省内电压等级最高、变电容量最大的客户变电站。在330千伏鑫恒变建设期间,西宁供电公司基建部门协调线路走廊,生产部门指导设备安装、验收,营销部门提前介入,做好了投运前的准备工作。三大部门“一盘棋”,为该公司提供了近百次上门服务,在供、用电双方的密切配合下,施工中遇到的158个难题均迎刃而解,为该公司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为确保该公司顺利达产,西宁供电公司还定期走访客户,及时了解企业生产需求、投产动态、负荷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用电难题;还定期召开客户代表座谈会,倾听客户对供电企业各项服务的心声。该公司王强华副总感动地说:“供电公司完全是把我们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处理,在企业建设和投产过程中,用最好的技术和服务支援了我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留给我们的只有满意和感谢。”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客户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高原阳光特色服务为客户服务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将多个部门有序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能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有效反应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客户服务的体系。

2.通过高原阳光特色服务进一步细化服务方式

“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西宁供电公司强烈地意识到:要真正做好优质服务,区分服务方式必不可少。西宁供电公司通过实施“高原阳光服务”工程,从市场和客户的切实需要出发,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向社会提供“温暖、透明、快捷、规范”的高原电网特色服务,以阳光般的服务温暖客户的心。

(1)差异化服务彰显形象。西宁供电公司通过市场分析发现:数量最少的大客户贡献的售电量占全公司售电量的85%以上。因此,对大客户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效益。西宁供电公司树立“客户的损失就是我们的损失”的理念,为重要客户提供“保姆式”服务,主动延伸服务范围,建立供电服务绿色通道,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和措施,提供独具个性的服务,使大客户凸显vip客户尊贵的同时,也展现了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

2010年5月2日,青海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铝业分公司因动力故障,设备烧毁,造成全厂停电。西宁供电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全力做好抢修配合工作,为铝业公司挽回了约4000万元的经济损失。事后,物产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梁平用“四个第一”来形容西宁供电公司援助及时:“第一时间领导到达现场,第一时间专业队伍到场,第一时间应急电源到场,第一时间应急物资到场,将事故损失降到最小。”

2010年上半年,西宁供电公司先后为东胜化工厂、鑫恒铝业、青海大盛硅业、青海长青铝业等4家企业提供延伸服务,主动深入客户现场,查出客户设备隐患11处,安全隐患8处,提供规章制度模板6个,现场解答客户疑问12条,并根据客户需求对其电工进行了专题培训。

(2)个性化服务倍感关怀。对居民客户市场细化后,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用电需求和部分小众的特殊用电需求以针对性极强的服务方式满足,让这些特殊困难群体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来自电力企业的现实关怀。

大通县极乐乡上和中村回族村民雍海林、西宁市城东区林家崖新村藏族姑娘扎西措毛、湟源县申中乡庙沟村村民李全海,都是家境贫寒、无力装表接电的残疾人,2007年,西宁供电公司通过员工捐款一一将其纳入到电网中来,让他们同样能享受到电力带来的光明和温暖。

2010年7月的一天,家住城西区海晏路29号的贾玉莲老人从西宁城西供电公司员工手中接过爱心真情服务卡,望着修好的电灶,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城西公司把用电服务延伸到特殊困难客户家中,她成为该项服务的第一个受益者。贾玉莲老人家中老少三代妇孺均靠低保生活,电灶坏了请人来修要花几十元,老人拿不出这笔钱,只好凑合着天天煮面条。城西公司经过在社区、村委会深入了解情况后,为40户和贾玉莲老人情况相似的客户建立和发放了爱心真情卡片,只要他们有用电方面的需要,打个电话,西宁城西供电公司都会尽可能给予帮助和解决——这只是西宁公司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3)人性化服务体现温情。近年来,西宁供电公司电网建设和改造任务繁重,但“生产围绕营销转,营销围绕客户转”的中心定位依然落到了实处。更多的零点检修放在凌晨进行,因为这时已是万籁俱寂,进入了一天中的用电最低谷,此时进行检修改造能把停电给客户造成的不便降到最低——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送予客户,这是西宁供电公司推行人性化服务最好的例证。

在提倡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人性化服务不应当仅限于使客户受益。大通县供电公司电费社会代收试点的成功,就使客户和员工都充分感受到了人性化的温情:不仅方便了周围农牧民群众就近交费,而且减轻了抄表收费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经营成本,保证了电费走收的人身安全和资金安全。

目前,西宁供电公司已有社会电费代收点543个,覆盖了西宁市郊及三县,基本达到了每2.5公里就有一个代收点。星罗棋布的收费网点让广大农牧区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缴费的便利。同时,西宁供电公司还在城区建立了87个电力社区服务示范点,公布了抄表人员的服务内容和电话及停限电等信息,方便客户及时咨询、报修。

细化的服务方式从细节上体现了青海电力公司高原阳光特色服务的关怀,拉近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3.通过高原阳光特色服务进一步打造完整服务链条

服务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是树立公司形像、提升品牌价值、改善经营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服务对象对供电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西宁供电公司于2007年整合城区供电营业所,采用“一部三中心”的营销机制。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计量中心三点构成一个稳固的营销系统前台,牢牢支撑起市场营销部这个后台中枢。营销部是用电营销业务归口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对其全过程监督管理,统一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简化报装程序、提高报装速度;客户服务中心办理报装接电、变更用电等业务,同时为重要客户和vip客户提供超前服务、上门服务,确保客户报装快、实施快、验收快、送电快;电费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电费账务、电费核算,优化电费资金归集流程,保证电费资金实时划转、当日结零;计量中心对客户的电能表进行集中检定、集中配送,对各种型号的电能表做到合理调配、合理利用。

通过机构整合,西宁供电公司实现了售前、售中、售后三个服务环节的无缝对接。在售前环节,对大客户由西宁供电公司协调沟通,出主意、想办法、订方案,以零距离服务的方式和时间赛跑,促使客户早用电。只能让电源等负荷,不让负荷等电源。为了缩短数量众多的中小客户报装时间,西宁供电公司进行了新的探索,积极开展中小客户典型供电方案设计,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中小客户的售前服务质量。当电源接入、进入售中环节后,只要客户有需要,西宁供电公司就积极提供服务,无论是客户设备诊断,还是培训客户电工,协助客户改造设备、故障抢修,都力争做到使客户满意。在抄表收费的售后环节,西宁供电公司新上集抄系统、配网负荷监测系统、计量信息系统等,扩大了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范围,提高了科技含量,减少了人为差错。

在负荷相对集中的几个工业园区,西宁供电公司成立大客户协调小组、负荷审批小组、后期工程验收小组,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过程服务于电力客户建设,力争使客户早供电、早受益。如今在西宁供电公司,只要大客户申请,这三个团队就开始高速运转,在他们的通力协作下,以往最困难、最耗时的前期工作和现场工作也变得快速流畅,节省了大量时间,客户工程得以竣工,投产用电。对客户真正实现了“一口对外”、“内转外不转”。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远洋航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中国远洋航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