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第1篇

这本是个成功的手术,为什么还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就是因为对康复知识的认识不足,小王在手术后没有及时进行康复治疗。事实上,很多患者包括部分医生,都和小王一样对康复治疗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对康复治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患者只认识到手术的必要性,认为康复治疗可做可不做,导致术后产生肌腱粘连、韧带挛缩,甚至导致骨性关节炎,使手术失败。上面提到的小王就是没有康复治疗的意识,加上当地的医疗条件的限制,造成这种不幸的结果。

误区二对综合康复治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的必要性,但他们认为康复治疗就是“烤烤灯,电一电”。事实上,通常意义上的康复治疗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等。对于手外伤的患者来说,需要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综合起来应用:

音频电及红外线可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软化瘢痕,增加肌腱、关节囊和疤痕组织的伸展性。

牵引治疗结合音频电及红外线综合使用,使纤维结缔组织获得最佳的伸长效果。

按摩手法治疗通过关节面间的微小活动,促进关节内部结构恢复正常,增加活动幅度。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增加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增强手指力量和协调性,提高手功能。

很多患者容易接受自我感觉舒服的治疗,不愿接受感觉不好、见效较慢的治疗或训练,如作业治疗及心理治疗,从而达不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误区三对医疗费用的分配不合理

不少患者由于早期求医心切,主动要求做一些对治疗指导意义不大的检查,如有些患者并没有骨折,由于术后疼痛,反复要求做X线检查;有的患者没有感染,却要求使用贵重的抗生素;有的患者出血不多,反复要求输血。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医疗费用的浪费,不可避免地减少对综合康复的投入。

误区四急于求进,忽视正确的运动训练方法

手外伤患者的运动训练,特别是早期的运动训练,一定要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协助监督下,在不影响外伤及手术部位稳定性的原则下进行。由康复医师或运动治疗师,根据患者受伤的不同程度及手术情况,决定不同的运动训练时间及训练强度、频率。有些患者私自过早或过量的进行运动,甚至使用暴力活动患肢,导致修复肌腱或神经再断裂,或其它损伤。

误区五忽视在诊室外的训练

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诊室外的训练逐渐增加。大部分患者在诊室内由治疗师指导,多能完成训练计划。而对于诊室外的训练如用于锻炼手指灵活性的搭积木训练、保健球训练等,患者的主动性就稍差,觉得训练枯燥,而不能坚持。

误区六不合理的期望

手外伤患者根据受伤情况、手术情况及康复情况不同,则手功能恢复情况不同。一般来说,复杂的损伤,恢复差。不少患者会有一些后遗症,有的可以通过后期为时较长的康复治疗而恢复,有的会伴随患者终生。对自身的客观情况,患者要有合理的期望。

误区七过分的关注患肢

过分的关注患肢,几乎是每个患者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对术后疼痛的控制及心理的调节都是不利的。有的患者把患肢当做生活的中心,稍有疼痛,就担心肌腱(或是神经)断裂,整天忧心忡忡,甚至会出现错觉,乃至精神症状。但如果发生小王那样的情况,还是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误区八忽视对自身的心理调节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盆底肌康复  作用

        为了解孕期健康教育在推广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提高女性对盆底肌康复必要性的认识,我们对2009年7-12月在孕妇学校接受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进行了授课前后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7-12月在我院孕妇学校接受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共182例。

        1.2  方法  将设计好的盆底知识问卷和孕期保健知识问卷发给所有的对象,并讲解填写的方法及要求,包括孕次、产次、年龄、孕周等。接受健康教育后,所有对象再次填写盆底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82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数据统计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82例孕妇的年龄为22-35岁,平均28.30岁;孕次为1-6次,孕周22-38周,平均28.52周;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73例,大专50例,高中或中专30例,初中14例,文化程度不详者15例。

        2.2  健康教育前孕妇盆底肌康复知识与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

        2.3  健康教育后的知晓率  孕妇接受健康教育后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6.67%,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为97.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见(P>0.05)。

3  讨论

        3.1  提高女性对盆底康复认识的必要性  盆底康复治疗是一种无辐射、无副作用、见效快的一种无创物理疗法。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不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十月怀胎的过程已经使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渐发展为尿失禁(轻度:咳嗽、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就发生漏尿;中度:走路快就会尿湿裤子;重度:站立时都会发生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给妇女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中国女性约有1/3遭受尿失禁之苦[1]。国际上普遍认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对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近几年才引进并开展盆底康复技术,并已引起国内妇产科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继妇科肿瘤、内窥镜后的又一妇产科亚学科。

        我院对在孕妇学校接受健康教育的孕妇在授课前进行了盆底肌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有85例孕妇的盆底肌康复知识知晓率<40%,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40%为0例,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康教育前孕妇对盆底肌康复知识的认识不足,知晓率明显低于常见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3.2  健康教育在推广盆底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虽然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但是在接受盆底康复知识健康教育后,她们对盆底相关知识的认识明显提高。由本文数据可见,健康教育前有46.7%的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40%,健康教育后孕妇对盆底相关知识知晓率上升至96.67%,与保健教育后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9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盆底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

总之,我国近年来才引进盆底肌康复技术,人们对女性盆底

        相关知识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孕妇盆底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目前,我院已将盆底肌康复治疗列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之一。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康复治疗;实习生;教学模式

康复治疗专业是康复医学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1]。而临床实习是医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实习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三方面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康复知识用于临床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学生实践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康复工作者,提高带教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

1.1建立教师带教制度 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带教老师教学活动规范化,同质化,避免带教工作的盲目性和经验化。使得带教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知道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制度规范临床教师教学行为,提高带教教师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包括科室考评小组定期对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能力进行评估、指导和反馈,同时定期组织实习学生座谈,在实习结束时让实习生针对实习的感受、对实习工作满意度、对实习安排及模式的看法及对带教老师的带教素质进行统一打分评定,从而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比,发放问卷调查,由学生评选出心目中最好的临床带教老师,评选结果应该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将评选结果反馈给各位临床带教老师,从而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考评小组和实习学生两方面的评估对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进行多方位的管理、监督、反馈,也是强化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有利保障。

1.2建立学生实习制度 包括学生岗前教育和培训,实习学生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实施的综合评价和考核。学生实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统一的管理下规范性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为实习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管理环境。

2 带教教师队伍的建设

2.1科室领导层面重视临床带教工作 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建设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撑与扶持,临床带教教师缺乏培养、考核、激励机制[3]。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尤其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具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职业属性的临床带教队伍,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要承担科室创收的任务,在面临多重压力下普遍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我科从组织领导层面引导、重视、肯定、激励临床带教工作,并明确带教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从而避免临床带教工作成为一种应付性的工作。

2.2带教教师的素质教育 带教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实习生从事工作以后所具备的素质,将对学生对于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及工作意义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带教过程中,老师的工作态度、对儿童康复治疗认识的深度、工作实践技能的能力体现都将影响着学生,使其在进入正式的工作前形成一种文化,这将对学生从事工作后的发展及其在对该学科的认识和处理专业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带教教师要带好实习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以身作则。

2.3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岗前培训 带教教师有严格的选拔标准,至少工作5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儿童康复治疗相对于成人康复具有其特殊性,要同时面对患儿和家长,除了应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因此我科在接收实习生之前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估,对有带教能力的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后再对其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现场模拟考核,重点从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语言表达四个方面进行遴选,选拔合格的教师带教前参加科室专题培训:从理论、技能、沟通方面进行强化和提高。同时定期举办高年资教师座谈会,通过高年资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提高低年资带教教师带教能力和素质。

2.4带教教师基本功训练 通过医疗实践结合医学教育,重抓带教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入院、中期、出院患者的评估,康复治疗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家庭康复训练沟通和指导,出院指导和随访,康复治疗记录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以上管理病人训练,提高带教教师的基本能力训练。

2.5带教教师教学能力训练 临床教学人员主要身份是医务工作者,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不足,教学方法和技巧缺乏,除了加强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以外,还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定期参与院外和院内的教学培训,使临床带教教师掌握较新的医疗动态和医学前沿知识,以促进教师掌握新技术、新业务,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并鼓励教师参与医院定期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并进一步提高教师带教能力。

3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

3.1对学生引入现代医学模式观 现代医学包括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缺少康复医学意味着卫生保健模式的缺陷[4]。所以在临床实习中要对学生引入正确的医学模式观,使其进一步理解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康复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患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复[5],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应在治疗伤、病的同时关注预防、减少功能障碍以至残疾的发生,尽早让患者接受康复治疗。

3.2细化教学方法 目前儿童康复治疗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和形成细化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学生实践课程学习的特点和现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法[6],如通过医学模型示教、视频观察和分析、常用手法和功能训练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操作,通过扮演与实操掌握关键点的控制和操作要领,以及实际病例分析和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病例和解决问题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7]。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治疗原理、治疗方法、操作要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康复观 我科收治的患者以脑瘫、脑外伤、各种脑炎患儿为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等。我们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残疾带给患儿痛苦时,通过我们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和介入,部分年龄较小或病情较轻的患儿通过治疗后可以进入正常人群;部分患儿经过康复治疗可以减轻残疾或功能障碍,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康复治疗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不少人还存在许多关于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如把康复治疗简单地等同于针灸、推拿、理疗等,阻碍了康复治疗的正常发展,也使许多患者因为自身与某些医务人员康复知识的不足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们通过对学生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懂得康复治疗是与其他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一门学科,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与规范治疗手段,让学生们认识到康复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同时让学生们认识到儿童康复治疗除了采取各项康复技术以外,还借助生物电、磁疗、康复工程、中医学等,让学生认识到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学生整体康复观。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在教学模式和带教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培养出适合儿童康复治疗发展的专业人才。我们将结合当前医疗体制和临床医学教学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带教水平,为儿童康复医学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康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纯生,董新春,贾杰,等.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25-926.

[2]栗蕴,梅妍,方旭,等.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5):62-64.

[3]韩旭,王大壮,张来根,等.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3):14-16.

[4]杨秀丽.在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中加强康复医学宣教的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255.

[5]芦海涛.康复治疗学本科生的神经内科教学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6):571-572.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型医院;开展;康复医疗;探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康复医疗的开展也必然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分科不细,医疗资源匮乏,康复医疗服务的形式必然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本文主要就中小型医院如何开展康复医疗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医务人员的康复知识教育

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能要求组建高层次、专业化的康复技术队伍,去培养正规的康复医师(RD)、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和矫形师等,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培养方向和技术水平。在中小型医院,要开展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至少需要培训2~3名PT,培训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的医学基础,经过半年以上的正规康复技术培训。在开展康复医疗的初期,工作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康复技术人员可兼职从事原来的医护工作。

在基层医院,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医务人员普遍对康复医疗的认识不足,康复意识淡薄,这是开展和发展康复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基层医院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的宣教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医院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康复医疗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推进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充分挖掘潜力,推进康复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使其自觉应用康复理念从事医疗服务,并主动协助专业康复技术人员的工作。所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

2 将康复医疗服务渗透到临床科室

康复医疗起步的一种形式是由康复技师深入到各临床科室,与科室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服务。比如:为术后或衰弱的患者进行手法排痰和呼吸肌训练,以防治肺部感染;指导适合于每个患者的体能锻炼,以改善机体机能;对骨关节、神经、肌肉、肌腱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理疗、设计制作支具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恢复;对各种感染、疼痛和功能紊乱等进行理疗;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持续植物状态、帕金森氏病、颈腰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上康复医疗服务的开展,将缩短病人的住院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使以往用药物和手术无法治疗的功能障碍获得显著的改善。而且,向临床渗透的康复医疗服务,可逐步强化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提高全院业务素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后,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发展,建立康复治疗室、扩充设备和技术力量。

3在门诊治疗室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

基层医院启动康复医疗还可以从门诊治疗室开始。由医生介绍适合康复治疗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有康复医师时可开设康复门诊,康复医师或技师利用门诊原有治疗室先开展一些简易的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和局部注射等康复疗法,配合门诊原有的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后再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如扩大治疗空间、划分各类治疗区域、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建立康复医学科。由于门诊病源广、病种多,立足于门诊可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所以,发展门诊康复医疗的治疗手段和主要治疗方向的伸缩余地较大。另外,门诊作为医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新的治疗手段及优异的疗效将迅速扩大医院的影响。

4 开展康复医疗的硬件要求

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硬件建设投入的弹性极大,在创办的初期阶段,因资金缺乏,先利用医院原有设施和一些自制的简易用具和设备开展康复治疗。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大型训练器材的情况下,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康复治疗效果。所以,在硬件设置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完善。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第5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骨科病房收治65岁以上老年患者,疾病谱涵盖骨科各种疾病,但以四肢骨折、脱位多见。2010年8~12月,共收治老年患者436例,男297例,女142例,平均年龄70.33岁;其中,下肢骨折235例,上肢骨折119例,其他骨科疾病82例。

1.2评价内容

1.2.1康复意识评价

评价患者对康复知识的认识和训练方法的掌握。对认识不到位、训练方法不正确的患者给予反复、耐心的宣教指导,直至教会为止。

1.2.2锻炼依从性评价

评价患者坚持完成“训练项目”的情况,观察康复效果,如肢体肿胀消退情况,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恢复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连续性。

1.3结果

本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309例,一期愈合率92.6%,保守治疗12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33.21d。

2“无陪”护理工作模式

2.1护士管床,责任到人

全科27名护理人员中,除安排治疗、办公护士各一名外,其余全部为管床护士。将管床护士分为五组,每组5人,其中设组长1人,专门负责本组重病人以及监控本组病人的护理质量,每位管床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12h在班,24h负责,全面实行责任小组、管床护士包干负责制。

2.2护士回归病房,实施整体护理

护士除了负责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具有医学专业的全面生活护理。同时,对老年骨科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无微不至的整体护理工作。

2.3一对一沟通,面对面督导

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包干制”式的护理模式,即一名管床护士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的是固定的病人。护士与患者全方位的接触,让护士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第一手病情资料,进行面对面的护患沟通和一对一地讲解、指导,并随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动态,介绍病情进展情况,强调康复锻炼对骨折恢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顾虑,使康复锻炼有效进行。

2.4康复锻炼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2.4.1定期进行功能评估

管床护士与患者密切接触,随时对患者的伤情以及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肿胀和疼痛等功能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翻身、关节活动,以及站立、行走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2.4.2个体化的康复锻炼指导

2.4.2.1知识讲解与方法传授

管床护士根据功能评估结果和康复锻炼计划,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对病人进行康复锻炼知识和方法的讲解、宣教,使病人了解康复的目的,树立康复的理念,学会康复锻炼的方法。必要时护士要亲自示范、指导,直至病人完全掌握。

2.4.2.2提供骨科康复读物

对有阅读能力的老年患者,推荐相关读物,如我们编写的《骨科病人健康指导》、《骨科知识问答》等读物。使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进行康复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康复锻炼中来。

2.4.2.3设置训练项目并督促完成管床护士为病人量身设置康复锻炼项目,并经常深入病房,督促病人按时按量完成每日锻炼内容。

2.4.2.4进行护理,保证康复锻炼效果

老年骨科患者卧床时间长,肢体活动受限,而且不同的手术对或肢体摆放要求不同。因此,康复锻炼过程中必须贯穿护理,即应用人体力学原理,经常检查病人身体的生理曲度或肢置对功能的影响,以便采取良肢位、功能位或舒适,以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受压,缓解身体疲劳,有效预防肢体畸形。

2.4.2.5随时调整训练方法

根据伤情及康复训练效果,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防止畸形愈合。同时要避免过早、过量训练,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造成骨折移位、假体脱位或再损伤的发生。

3体会

3.1提高了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加强了管床护士面对面的康复指导,起到了督促和鼓励的作用,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伤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训练的自觉性。

3.2体现了骨科康复的整体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使康复训练贯穿于骨科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从教育指导到预防治疗,全程关注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医生不能替代的指导作用,体现了骨科治疗与功能康复的一体性。

3.3密切了护患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健康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