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程设计改革 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建筑业发展现状,我系建筑工程技

术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方案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施工技术操作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测量、质量检验等;二是与施工文件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资料管理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专业的主要能力项目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方面涉及的能力项目是“高等”人才顺利完成第一方面能力项目的必备条件。

图纸文件是建筑行业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监督工人按图施工,还是监理员的按图检查、核算,预算人员的按图计算、竣工验收等过程,都离不开对施工文件的深入理解。完成施工文件类项目训练的方式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分科目选择题目设计,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工程进行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但在结构、预算、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中另外选择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在思想上连贯起来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课程之间缺乏前后呼应,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强调施工技术操作方面的训练,而忽视施工文件方面的训练,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技术工,但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毕业设计难以真正执行以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含义

“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就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某一个工程项目,利用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资料。就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来说,课程设计文件尽可能涉及其全过程;就时间上说,课程设计是分阶段的;就设计内容而言,课程设计是针对同一工程连续进行的。

“全过程”是指所有课程设计资料均针对同一典型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这样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资料,如同亲自参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对专业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分阶段”、“连续”是指学生要针对不同学习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施工文件的设计程序,教学计划将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以及施工组织等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对应的课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设计内容又是连续延伸的。

三、“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具体实施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在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一次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这一环节上理解设计意图,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将传统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改革为指导教师给出一些设计方案,由学生通过分析、调整,参考一套标准的建筑施工图和图集、规范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细化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内容,真题真做,改变课程设计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是在三大力学、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二次设计,延续第一次学生自己所做的建筑施工图,参考同一套结构施工图和图集、规范,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绘制结构施工图,这样使得一套完整图纸的土建部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整合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大作业式的构件设计(如基础设计、楼盖设计、楼梯设计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连续设计的概念,对一套图纸的全貌更加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结构分析和识图绘图能力,加深对知识、规范、条文、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三)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

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中自己绘制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进行“土建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手算的基础上,配合工程造价计价软件,进行电算,然后进行手算和电算结果的比较,并对差异进行分析。

(四)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针对自己绘制的施工图,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五)设计面扩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提供给学生的建筑方案应有代表性,而且要多种方案同时提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方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其他类型工程项目;在结构课程设计中,以砖混结构设计为主,但要求学生识读框架结构平面表示法;在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摘印补充资料,使他们体验设计时如何分析判断,查阅图集。

(六)成绩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绘制的图纸采取“逐个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过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通过答辩,督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完成设计任务,并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所学所做都更贴近工程实际,更加具体地感受和理解现行的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61-05

随着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增多,具备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在各类涉外建筑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稀缺资源。顺应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培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土建类高职院校通过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培养建筑行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2012年,我院引进澳大利亚公立墨尔本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Holmesglen Institute of TAFE)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为建筑行业高职层次学生享受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合作模式为“2+1”双专科联合培养项目,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第3年赴澳洲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由中方颁发专科文凭,澳方颁发高级专科文凭。学生获得上述文凭后,在澳方合作大学继续学习1~1.5年,可获得合作大学颁发的本科学位证书。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学习成本低且缓解了学生出国留学的紧迫感,同时为高职层次学生获得澳洲一流大学学位提供了捷径,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拟结合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我院对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所设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协调与补充,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专科文凭”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均以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由于国情及教学理念不同,中澳双方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性、地域性特征明显,完全照搬澳方课程体系并非明智之举。我院合作办学项目的主管部门对国内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对合作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双方高层领导、主干教师对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轮协商与沟通。经教育厅审批,我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学分认证+部分引进课程”的方式,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联合教学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规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构成,三年共开设47门课程(总课时3 892课时,总学分209.5分),其中有28门课程由澳方引进,如建筑施工技术(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建筑行业的安全工作(Work Safel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组织管理简介(Organization Management)等。这些引入课程主要由外方教师授课,在中澳两地实施教学。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公共必修课中除了国内要求的思政课程以及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英语课程外,将引入的外方课程“学习与交际”(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列为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对教学方式的适应。为弥补澳方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偏弱的不足,在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国内较成熟的理论或技术课程,由中方教师在国内实施双语教学。

二、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澳合作班已连续招收了5届学生,年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每届约有半数的学生赴澳留学。中澳双方为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合作办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计划变动频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授课内容与课程描述不符,教材选择随意;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质性优质资源引进存在不足;学生后续学习适应性差,难以跟上澳方的教学进度。总体而言,中澳合作办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一)办学定位不准、落实不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纯的“走出去”,而应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国内也能接触到国外的先进教育,并以此推动国内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本国高教育的办学层次。然而,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更倾向于向澳方高校输出学生,对教学资源引进、教学理念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与合作办学目标定位之间产生了偏差,背离了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初衷。另外,教学质量监管不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全,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内容的可用性、学生学习情况等缺乏全面监控;严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疏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和评估。监控手段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监控模式,未体现出合作办学的性质与特色。

(二)课程体系缺乏深度融合

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属于嫁接型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共同制定,所有课程经过专家评估认证,学分互认,然而,在合作双方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细化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磨合和探讨[1]。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如建筑规范、标准具有国家或地区性的特点,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受到各国资源状况、政策导向、工程习惯做法的影响等[2]。如果缺乏对双方原有课程内容的深入协调和对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则容易造成在课程教学中国内外课程基本内容不符或脱节的现象,因此,合作双方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可或缺。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我院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对对方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做法,导致中外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缺失以及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加大了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困难。

(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各不相同,除部分学生能够出国外,其余学生选择在中国本土就业或深造,因此,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需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前两个学年我院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在大幅增加英语课程并引入部分优质外方课程的基础上,仍保留了大部分较成熟的中方专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学习基本以必修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科目过多且杂。事实上,从第三学期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已开始出现分化,但是在自主选择课程上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学生不能根据现状及自身将来的发展目标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科目太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兴趣大减,严重影响了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和课程教学的深化。

(四)双语教师能力不足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方教师,特别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的步伐。大部分教师对双语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欠缺,教学方式与合作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差距明显。学院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考虑和规划,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选拔、培训及考核较为随意,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五)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学资料引进不齐全、教学资源建设落后不无关系。国外的课程教学除了教师发给的讲义外,一般都有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如教学案例、网上资源、教学网页等。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消化吸收的知识,可于课后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去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完善,通过自主学习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受我院办学条件所限,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阶段尚不能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地查阅相关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而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任课教师能够提供的与双语课程匹配的教学资料非常有限,导致教学资源无法获得保证。

三、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途径与策略

针对我院中外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中方双语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更新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1.精简和优化国内课程

合作k学项目的中方课程中,英语课程、思政课程及体育课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偏大,大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这些通识教育基础课亟待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为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例如,目前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高职英语、雅思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等不同的语言课程,但是这些英语课程之间的教学相互割裂和孤立,虽然英语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偏高,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础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凸显。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实力通过雅思英语考试,真正具备运用英语从事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应推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相协作的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应分阶段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即可逐步增加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讲授和探究[3];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增设专业英语课,在双语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专业背景下的英语学习,侧重教授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课业报告的撰写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后续双语课程教学中的适应力度。需指出的是,该种模式的实行需要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加强合作和沟通,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推行弹性化的课程方案

推行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将核心课、必修课和实践课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围绕几门核心课程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的搭配,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院方应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时总量进行统筹并合理分配课时比例。为了让不出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拓宽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并开阔国际化视野,应在模块中增加在国内授课的外方课程的比例,或定期举办外方教师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同时,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选课咨询服务,指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

3.循序渐进推进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应予以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可采取“分阶段”双语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例如,在入学初期,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量有限,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汉语讲解的方式;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后,可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开始阶段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汉语的讲解模式,随着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5]。对于由外方教师授课的专业课程,建议在教学初期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情况提供一定的中文讲解。一方面,中方教师可以作为外方教师了解中国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的一个窗口,促进外教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方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深入了解外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深化对外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借鉴,促进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二)弥合差异,促进双方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中外合作双方课程的顺利衔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要使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合理,需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分析,摸清双方课程教学内容在各自教学体系中的分布状况,理顺双方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确定合作办学课程特别是模块内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后,改变各门课程由双方教师独立制定大纲的方式,促进中外合作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有相互关联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所有课程既做到相对独立,又存在内在联系,发挥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作用。中方双语教师应在对澳方后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选择授课教材或资料,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或断档。

2.加快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共建

由于教学体制不同,中澳双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引进优势课程时不能单纯地只引进教材,而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引进。首先,为了避免引入课程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有必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引进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其次,应加大中外合作开发课程的建设力度,与国外的合作高校共建教育教学资源。中方教师可根据澳方提供的大纲要求,收集和整理用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同时借鉴国外课程包和国内行业标准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编制具有本土化特色且能与后续外方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的教辅资料。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库,确保学生既可接触到国外专业核心知识和领域前沿理论,又能掌握国内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和中西文化融合。

(三)加强监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

课程实施成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合作办学的过程及考核的监督评估。例如,定期召开任课教师教学交流会,将课程描述、课程意见反馈表等相关教学文件分发给任课教师,强化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描述授课的观念和意识,将是否达到课程描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双语教学的听课与观摩制度,每学期对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听课抽查,记录听课情况,并及时通报有关教学情况及整改意见,了解师生双方对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反映;制定包括评教等各种专项评估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对合作班学生进行后续跟踪,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四)统筹安排,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力度

培养能够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理念、灵活驾驭双语教学语言且具有开阔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双语教师的选拔并拓宽双语教师培养的渠道,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培训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特别要对专业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分批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要利用与外方合作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分批派送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和学习,采取跟班听课、观摩各类教学活动等近距离学习方式,消化、吸收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学习课堂授课技巧,锻炼中方教师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安排双语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并参与企业项目,打造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双语教师激励政策。同样的课程,双语教学的备课、授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教师的考核和评估方面与非双语教学没有区别,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难长久维持。学校应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用特殊的评价和管理机制调动双语教师的积极性,譬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

(五)搭建平台,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教师的定期常态化交流是提升中方教师的国际意识、实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1]。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可定期举办双方任课教师的观摩课或研讨交流会。有益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教师既是参与中外合作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研究外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主要责任者,双方应有计划、经常性地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访问、学习,探讨教学经验并交流相关教学资料,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碰撞与融合。此外,应鼓励中外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应从学校层面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稳定的双语教学研究梯队,支持中外双方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交流,实现双语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搭建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外方合作院校科学研究合作平台,鼓励双方教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项目合作,推动两校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广东省属于经济强省,未来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也面临巨大挑战。依托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契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双方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整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教学理念、方法的研究和借鉴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尚存在较多需要改进整合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合作项目发展的道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J].前沿,2013(22):179-180.

[2]陈启辉,周学军,吕明英.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方春生,付晓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4):604-605.

[4]李欢庆,谭晓荣.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11(9):44-45.

[5]张蕾.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2015(8):62-6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ino-Austrian Cooperation Project

LIU Fen-tao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China)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 课程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0-01

一 建筑工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筑工程专业资格证书涉及建设施工、生产、服务各岗位从业人员。2002年,建设部、劳动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住建部新颁布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筑“员”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认证类型分两种:一是管理类的,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证书,如建筑“员”和造价员等岗位证书;二是操作类的,主要有传统的电工、电焊工、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等职业工种和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家具设计师、制图员、装饰装修工、公路养护工等新职业工种。

二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起点,分析构成各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考评内容,根据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建筑工程岗位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技能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框架,课程内容服务于职业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实现“课、岗、证”的统一,体现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一,以建筑工程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岗位设置为导向,确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参照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教学内容,淡化课程学科性,将建筑施工技术、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整合为几门主要的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知识,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综合实训以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内容,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资格、能力发展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课证结合的目的。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为目标,搭建公共基础和个性化知识框架。个性化教学包括专题、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项目式、个性化专题教学围绕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工程质量、论文等多种方向进行调研,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应用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专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创新教育,设立特长生课题学习和专业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校外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三,建设工学结合职业岗位训练基地,强化实习实训。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加强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实训基地建设。在校企融合发展平台上,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综合实验、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设置实训项目,加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力度;由在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发课程、编写实训教材、组织实习实训和考核,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专长,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通过专业教室、实训室、教学工地等分层次、分项目、分阶段开展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双证合一,实施“教、学、证”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将“员”、智能楼宇管理师、室内装饰设计员、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国家职业标准、资格考核规范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强化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开设以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分层次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鼓励指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专业应根据专业方向和岗位要求,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识图能力 软件建模 认识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17

The Course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YIN Xupeng, JI Zhongk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36)

Abstract Building engineering knowledg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map,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 content understanding, combined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ill GMT civil modeling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students knowledge map and field knowledge of organic combine based on, is a useful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 age recognition ability; software modeling; cognition practice

1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方式

1.1 建筑工程认识的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建筑制图(画法几何)和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的基础上,在即将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等其它专业知识时所进行的为期两周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识读工程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以及在教室里看图纸图集。

1.2 当前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模式中,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时间短、安全问题突出、识图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具体操作起来有诸多的不足:

(1)安全问题突出是认识实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每届120人的规模,实习之前往往认真讲解施工现场安全知识,但是学生数量过多,安全问题始终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建筑企业不情愿接纳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的理由。

(2)联系施工现场是学生认识实习中指导教师面临的又一困难,虽然我院与诸多建筑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但是协议企业施工现场距离学校较远,学校附近施工现场较少,给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3)缺少现场指导教师也是建筑工程认识实习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指导老师数量少,120名学生只拥有5个指导教师,致使指导教师的压力较大;二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更少,现在学校通过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4)对学生识图能力无考核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2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实现途径

2.1 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主要分三个内容:识读施工图纸、建模软件绘制土建模型及参观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各类建筑工程。各部分安排的情况如下:

(1)指导教师下达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任务书,并安排发放图纸,讲解实习的方案、目的、意义和任务,共2个学时;

(2)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并将图纸中工程概况信息、梁板柱、墙、过梁、圈梁、构造柱、基础、楼梯、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制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识读图纸,共10学时;

(3)采用GMT三维土建建模软件完成所识读图纸的土建建模部分,用先期培养的六名同学分别指导两个小组学生学习软件建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成果发送到指导老师信箱完成成果提交,共12个学时;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软件建模和图纸的识读,对之前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房屋建筑学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巩固已学专业知识,指导老师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同时为学生到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打下理论基础,共4个学时;

(5)指导教师安排现场认识实习工作,主要针对学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和现场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讲解,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安全教育内容和关注点,共2个学时;

(6)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选择现场时,要考虑住宅、工业厂房、教学楼、酒店、市政设施等,丰富教学内容,一般上午安排去现场、下午安排学生写实习日记并加以总结,共30学时。

2.2 课程改革的成效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安排内容较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始至终都很高;其次,通过将识图、软件建模、现场实习的有机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改革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是种挑战,但改革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回顾整个过程,建筑工程认识实习课程改革有几点可以借鉴:

(1)考核形式多样,学生收获很大。改革后学生要提交的资料除以往要求提交的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外,还应提交识读施工图过程中识读的梁、板、柱、雨棚、台阶等构件数量、类型的信息表,还要提交由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建立的项目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每个阶段都要提交成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的收获很大,实习过程很充实。

(2)基于GMT软件的BIM技术得到应用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一个创新。以往学生在识读施工图过程中对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GMT土建建模软件将二维图纸转换成三维模型,学生在识图后根据图纸内容建模能加深对图纸的理解,看到自己建立的三维模型有很大的成就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将三维模型与在现场中看到的实体建筑相比较时,会有很大的收获,实践表明这是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随着BIM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基于GMT的BIM应用是建筑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需要。

(3)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采用全班同学一套图纸,识图和软件建模一套图纸,目的也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就这样一套图纸,在大二时作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的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在大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土建算量和钢筋算量,在大四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中使用该图纸进行安装算量。另外,GMT土建建模软件是BIM土建算量软件的建模部分,教师在讲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机部分时,可直接讲解套做法部分就可以,也为工程管理专业开展项目化教学奠定基础。

3 课程改革的优化

3.1 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尽管这次改革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收获都比较大,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需要改进。在内容上,图纸既要有公共建筑、住宅,还要有工业建筑、道路桥梁工程、市政工程,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套图纸(一个项目)的任务量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套不同用途的图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在形式上,如在提交软件建模成果过程中可以分两次提交,可以在第一次定时提交后,让学生在经过软件的学习,将自己最好的成果以指导教师为单位提交刻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软件。在建模软件的使用上,除采用现有广联达土建建模软件GMT外,还应该采用Revit、ARCHICAD等建模软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3.2 积极参加专业比赛,以赛促学

针对目前以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为代表主办,由软件企业联合高等学校承办的各类BIM应用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学、以学利改”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BIM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次改革以学生提交的成果作为校内选拔依据,再由老师针对比赛内容进行专业培训练习,学生在第一届识图建模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专业比赛,以“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学生团队的建设,以赛促学,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是我们在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深切体会。建筑工程认识实习对指导教师的识图能力、钢筋平法、BIM软件操作及相关理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钢筋混凝土等的知识要求较高,特别在软件操作、施工现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用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鲜活的案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目前,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岗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丰富教学内容。

3.4 加强学生BIM团队建设,做好校企合作

学生BIM团队在建筑工程认识实习中起到很大作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也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需要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住建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等主办的BIM应用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BIM团队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为企业“量身打造”BIM专业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是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是将传统教学模式、BIM技术及后续学习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容承前启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工程认识实习教学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以致用,通过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建筑施工技术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建筑施工技术》具有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工程施工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再加上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现场经验,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进而把该课程构建为建筑工程类的精品课程。

1.1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迅速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所脱节,同时参观实习环节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实习现场有限。因此,传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弊端。

1.2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社会背景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的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

1.3研究意义

从企业调查得知,多数企业近几年建筑工程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数成增长态势。究其原因:现在我国正在高速发展大力搞建设,从大体方面讲,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比较好。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技术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建设目标

2.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

积极主动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双德育人、双纲导教、双堂施教、双师执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2.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人才引进、院校进修、校企双方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及互兼互聘等途径,经过两年的重点培育,形成一支由3名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15名“双师”素质教师和10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专业技能过硬、“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2.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

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在企业设立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学院与企业共同管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2.4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目标

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通过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定期进行座谈交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走访等措施,为教学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

2.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有效发展国家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服务与辐射能力的建设,深入开展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以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使各类培训达200人次/年以上。

3建设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3.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思路

参照施工员、测量工、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及造价员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实训(顶岗实外)比例大于教学总课时的60%。

3.1.2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确定课程开发的方案

(1)研究课程目标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是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搞好《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关键岗位,制订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目标,开发职业能力要求表。

(2)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新制定课程内容与结构

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对施工知识和施工技能的要求,并把素质教育融洽到教学全过程中。召开现场专家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在现场应用有一定规模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力量编写新技术、新工艺的讲义,拍摄新技术、新工艺的音像资料,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与现场专家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多次开会研讨,构建以施工员岗位建筑施工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结构。

表1: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结构

(3)按“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法,研究确定合适的教学手段

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可行性,充分考虑关键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从院校实际出发,结合政府财政支持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以现场教学为主,其它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授课计划,使建设思路落实到每一教学课时。

3.1.3按规划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1)建设具有专业和地域特色的课程教材与指导书

2014年底,计划编制《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书》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和教学指导书。

(2)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建设

根据在校生人数计划年内完成并上网的教学资源有:课程大纲(含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评价方案)、实习指导书、主要工种施工录像(购置)、施工技术动画演示、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等。

3.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按照“双证、双岗、双向”的三双原则,建设一支整体实力强,教学水平高,在全国同类职业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三年的建设期内,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2名;增加10名专任教师,再增聘10名企业兼职教师,使教学团队达到35人,专兼职教师的人数比达到1.3: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

3.3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企联合、中高职衔接、分段递进式教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着立足教学、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原则,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建设大土木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定位,并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使之成为系统性强、环境真实,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省内一流的工程施工技术实训基地。

表2:实训项目一览表

4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精心设计项目载体和训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价标准,“建筑施工技术”在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通过我院精品课程的建设,必将有力推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深层次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德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与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