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生教育策略

中等生教育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等生教育策略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家庭教育 优等生 心理教育策略

一、家长会:家庭教育最直接的策略

家长会是学校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的桥梁。在家长会上,学校能够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的信息,家长也能从老师那里知晓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三次家长会,会上,除了学习,更注重讲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优等生往往会自我评价过高,把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能力,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有的习惯了周围充满掌声、赞誉声和鲜花,只爱听表扬,经不起批评,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了挫折,就会很失落,甚至一蹶不振……针对这些现象与家长个别沟通,尽管学生成绩还不错,但在心理教育上家长可谓缺乏关注与经验。因此,我校向家长指出了多种不当的教育方法,为优等生全面发展服务,从而培养出在认识、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均优秀的学生。

1.理论培训。家长会上,班主任除了要展现优等生的优点,更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解释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不做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以鼓励为主,而不是只批评与攀比,减少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2.交流经验。如果理论学习对于农村有些家长来说不是很能消化吸收,那么个别家长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我们邀请在家庭教育上表现突出、学生德智体包括心理方面全面发展的家长将家庭教育的点滴,平时生活的言传身教介绍给其他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在佩服之余,都表示在家庭教育中会借鉴。

3.亲情沟通。理论也好,经验也罢,都是在讨论中学习。而家长与学生在家长会上的有效沟通才是最主要的家庭教育策略。平时学生心里想说的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写在纸上,可以是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感谢信。家长有什么做得不好的也可以与孩子沟通,学生可以提出家庭教育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家长怎么教育对待他,对于平时心理有想法而不敢对家长说的,家长会开了之后,学生与家长的心更近了,优等生的心理也变得更健康了。

二、家校通:家庭教育最长期的策略

由于农村家长有的外出,平时比较忙,要家长天天来学校也不可能。为此,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家校通是最长期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从学校的角度,教师每天可以用家校通与所有家长或者优等生家长沟通。首先明确沟通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可以简短而易懂的家庭教育理论,可以说说学生在学校的细节表现。特别是优等生的情绪、情感、心态等方面,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以肯定的语气,让家长容易接受。多一点情感与理智的共鸣。有的家长通过家校通会主动打电话关心孩子的心理教育,并来学校与老师沟通,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表现。

三、家长簿:家庭教育最贴心的策略

为了弥补家长会与家校通沟通不及时的缺陷,我校创新了“家长簿”家校合作模式。“家长簿”除了每天的作业、家长签名、老师期望外,更有每天从情感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三方留言。可以是学生写给老师的悄悄话,可以是家长写给学生的心里话,可以是教师写给家长的教育寄语,等等。完成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多层次的沟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等。在每天的动态交流中,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提示家长针对孩子所存在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聆听家长的建议与心声。通过“家长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分享,及时解决了当日要解决的一些细节问题。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引言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学校教育要求,使其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从事学习、工作和劳动。培养学生为祖国锻炼身体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发展个性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培养的背景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动机、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

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科学技术正飞速发展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人们突破陈旧观念、敢于创新、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发展学生个性是体育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我国学校体育明确提出: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和创造性。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幸福和乐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以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

体育教学过程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和塑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他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及手段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而个性是一种心理内在的结构和组织,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如:理想、信念、兴趣爱好、乐观开朗、协作能力、坚毅自制等。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应以发展个性为前提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为,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种才能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人本身发展的需要。

2.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个性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个广阔的兴趣空间,可以游戏、运动和竞赛,可以直接参与,也可以组织协调其他同学进行活动。其思维活动和集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在这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通过体育活动,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个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使其终身受益,使其兴趣得到满足,使其内在的心理行为得到展示和肯定。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活动,而且可以相互间交流,更能体会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3.1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指导思想要明确。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好与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日渐成熟的时期,所以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的制定应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生理个性的特点。

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宜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不能只顾“满堂灌”,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行为、思想的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善跳;有的学生善跑;有的学生有压力学得好,有的则相反;有的学生爆发力好;有的学生柔韧性好等。针对以上情况帮助他们选择一种或两种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方法和技能。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更能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能使学生形成严格、认真、勇敢、顽强的个性特征。

3.2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3.3分组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因素。

既然个性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教学分组时既可以按兴趣,又可以按性格分组。这样分成的教学小组,因为是按其兴趣组成的团体,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团结协作关系是融洽的,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有利的。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和个性都会得到有益发展。如果按性格分组,我们就可以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因材施教,教师在教训教学中要给予多一些鼓励和欣赏声,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较为理想的环境和空间,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3.4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目标,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5让学生进行多种情感体验,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竞赛因素,安排一些游戏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平时没有吃什么苦,没遭受什么挫折,而在体育活动中,如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接力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树立信心,完善自我,培养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结语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李祥.学校体育学.北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生;学习动机;学习现状;培养策略;突破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而作为从事初中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意识到真正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生尤其是占据多数的“中等生”群体的学习动机的研究入手。近几年,相对于学习策略而言,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较少有人涉及,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

基于具体的教育国情、校情以及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导,我们对培养与激发初中“中等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一、培养与激发“中等生”学习动机的准备工作

1.调查研究“中等生”学习状态及成因

学校各班班主任及本班任课教师成立“行动小组”,立足于本班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书面调查、座谈会、讨论等形式,对“中等生”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及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并按学科、具体行为表现、成因等进行分类。

2.分析研究“中等生”典型个案

综合各科教师的调查分析结果,“行动小组”以“中等生”典型个案的形式,对“中等生”的成长历程进行跟踪研究,以表现行为的改变、认知结构的转变、成因环境的改善等为切入点,从典型个案中寻找“中等生”潜在的成长规律,从而寻找激发和培养“中等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二、培养与激发“中等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做法

1.心理指导机制的研究

学校建立了功能设施齐全的市级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学校“中等生”集体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研究。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向“行动小组”交流汇报研究成果。

2.学习习惯培养机制的研究

“行动小组”以分学科活动小组为主要形式,研究“中等生”学习责任感、学习思维品质等培养的训练方法,小组成员间及时交流沟通,针对具体学生调整措施,并跟踪记录实施效果。

3.激励机制的研究

在学校各类评比中体现“中等生”的评价制度,如:校园“进步之星”“才艺之星”“科技之星”“管理之星”等的评选,最大范围地展示了“中等生”的发展与变化。

另外,学校举办各项活动,着力为“中等生”创设发展平台,如:举行学生基本功大赛,包括书法,卷面,笔记,朗诵,注意力,逻辑思考能力等等,着重对“中等生”学习习惯的考量。

在这些评比和比赛中,“中等生”大面积获奖,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就感。

4.课堂教学改革机制的研究

“行动小组”优化各科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中等生”,以“中等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来评判课堂教学的成败。任课教师对“中等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记录,同时密切观察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5.自我激励机制的研究

通过个案心理辅导和学科活动小组的形式,“中等生”自我效能感得到了逐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习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提高。

6.家校联动机制的研究

“行动小组”利用家长委员会配合关注和改变“中等生”的状态。家长委员会作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纽带,为学校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支持。如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帮助分析校情、学情,从家长的角度提出颇有意义的建议,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另外,家长委员会发动家长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在厂矿和社区,在田间和街头,学生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增长了见识,改变了想法,懂得了积极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三、培养与激发“中等生”学习动机取得的突破

理论上,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我们看到,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大都集中针对问题学生,即具有不良的适应认知和适应行为的学生,都是基于学生已存在的动机问题,而去寻找解决的有效途径这个基础上的。此外,这些研究往往是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某个具体学科课程,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大学科而进行的,因此,研究对象和结果都难免有些片面性。

而我们针对激发“中等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提高了“中等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等生”,也就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真正意义上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对洞山中学一个普通的平行班七(12)班学生为期一年的观察与研究为例,该班班风纯正,学生活泼守纪,个性阳光开朗,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班级家长委员会工作得力,家校配合默契;班级学生群、家长群、班级管理云平台等沟通设施齐全;64名学生在校级、区级、市级统考中连续取得整体进步,“中等生”与“优秀生”差距不断缩小;班级获得校科技小论文小发明组织一等奖,多人获得市级科技小论文小发明一等奖,两位学生在本年度获得全国钢琴、双排键的最高奖项,班级辩论小组获得校级辩论会最佳参赛队称号等等,参与活动及获奖人次和范围不断扩大,充分体现了“中等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意义。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加权分析;均分比例分析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卫生学校)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试图找出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

1研究方法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问题包括五大维度共二十四个因子,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计分法,得分越低表明受影响越大,是主要影响因素;得分越高表明受影响越小,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1.2调查对象。

选取廊坊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从中选取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三类学生选择参考标准如下:

1.2.1学习成绩:考查并记录学生的中考成绩及升入中专后的学期期末成绩,并排名。

1.2.2学习态度:①学优生的参考标准是:学习主动性强,注意力较集中,学习兴趣高昂,学习勤奋,自信心较强,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纪律观念强,学习紧张有序,课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较好。②中等学生的参考标准是:学习时而主动,注意力时而集中,学习时有兴趣,学习有时勤奋,自信心一般,不能持之以恒,纪律观念时而强,学习时而紧张时而松懈,学习成绩中下等。③学困生的参考标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落,不能持之以恒,学习懒散,学习纪律性差,学习不刻苦,课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学习成绩落后于班上其它同学,自卑感较强。

1.2.3学习行为:通过访问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如上课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小组活动情况、记笔记情况等)。

2研究结果分析

2.1五大维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加权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对于全体学生来说,“现实待控”、“认知”和 “情绪状态”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前三位的因素。社会环境和策略因素影响较弱,是两个次要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中等生的影响较大,而策略因素对两端学生的影响略大于中等生。

现实待控因素主要是指恒心、学习习惯、时间管理策略、自我监控行为和学习能力等。自我认知因素主要是指自我效能、效价、主体感、归因倾向、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等。情绪状态主要是指兴趣、态度、需要、自信心、焦虑等。可见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学生自身内部方面,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人才市场要求、课程大纲要求、教师影响、家长要求及教养方式及同伴影响。策略因素主要指他人支持、环境强化、目标策略、控制策略及思维方式等。这些主要为外部因素。由上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为次要因素。

2.2不同学习状态学生动机均分比例分析。

见表2。

从表2的情况来看,以学困生的平均分作为标准,那么三类学生在各项因素的百分比比较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学优生比学困生在认知因素上增长了29%,其余依次为情绪状态因素27%,现实待控因素21%,策略因素18%,社会环境因素9%,;而学优生比中等生在认知因素和情绪状态上均增长了16%,其余依次为现实待控因素13%,策略因素9%,社会环境因素5%。

上表表明:①在自我认知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自我效价、主体感、外部归因、学习目的及方法和基础知识)学优生强于中等生和学困生,说明中等生和学困生需要明确学习目的,全新认识自我。②在情绪状态方面(如兴趣、态度、需要、自信心、焦虑等)学优生强于中等生和学困生。后两者对学习护理学兴趣较低,态度不端正(学习时懒于动脑更懒于动手),存在较强的焦虑感(我总担心学不好,有些坐卧不安)。③现实待控因素方面(如恒心、学习习惯、时间管理策略、自我监控行为、学习能力等)学优生强于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优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律性也较强,学习能力强于中等生和学困生。④在策略因素方面(如他人支持、环境强化、目标策略、控制策略、思维方式等)学优生较之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更加渴望获得老师和同学无私的帮助和鼓励,渴望得到及时的认可,相信乐观的思维方式能带来积极的行为表现。⑤社会环境因素方面(如人才市场要求、课程大纲要求、教师影响、家庭要求及教养方式、同伴影响等)学优生较之中等生和学困生有相对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人才市场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较高,能感觉到教师、家长、同伴对他们的积极影响。

3结论与思考

3.1结论。

3.1.1三类学生反映出的的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是“现实待控因素”、 “自我认知因素”、“情绪状态因素”等。即学生自身内部因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外部因素是次要影响因素。

3.1.2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差异。在现实待控因素、自我认知因素和情绪状态因素等方面,学优生强于中等生和学困生。

3.2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方法。

3.2.1做好学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其中教育引导内容包括:明确专业学习意义,提高学习兴趣,树立求职目标,学会时间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3.2.2针对学困生提供如下指导:①培养学困生更强的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目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②更好地与学困生家长沟通,提供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及人才市场的机会,强化同伴的正面影响,提高他们的进取心和正确面对困难的信心。③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④强化学困生的自我监控意识及学习能力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⑤培养学困生的乐观思维方式,营造一种真诚的友好的关心氛围,当他们在取得进步和成功时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

参考文献

[1]龙绍赟 等.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行为影响因素问卷分析.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7~31.

[2]周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30~33.

[3]杨心德.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 [J].心理科学,1996,(3):185~187.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生; 数学教学;分层; 鼓励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然而在一般的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一个教学班中,中等生恰恰是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全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关注中等生、转化中等生成了摆在教师面前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中等生学习不如优等生,究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概括地讲不外乎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应针对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向优等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后进生。如何让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为激发中等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创造良好的契机

渴求进步是中等生自身的主流,也是他们能够转化为优等生的关键因素之所在。因此,教师要为其转化创造良好的契机,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条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清除学生在学习上的不正确目的和杂念;其次,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有乐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会中肯的自我评价;最后,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做到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内容的安排、问题的设计、例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等都要精心设计,课堂上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如“请你回答”、“非常好”、“请再想一想,好吗”、“请坐下”等到有情感的语言,对中等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以点燃他们心中之火,开发潜能,激励心志,使他们因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而充满欢乐,又因近在眼前的追求目标,而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2 分层指导、分层推进,帮助中等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1 对于满足于现状的中等生,应指导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同“优等生”比,自身觉得不如别人而灰心丧气;另一种是同“困难生”比,骄傲自满。我们要让他们不断寻找新的追求目标,教育他们认识到:不争先,不落后,不追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现状以及今后的学习,以至终身的发展,都将贻害无穷。另外,还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心,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2 对存在进畏心理特征的中等生,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时,教师切忌对其讽刺挖苦、冷落歧视,应热情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此外,教师给以他们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激励,要他们经常用“我行,我一定行”鼓励自己。并经常用科学家刻苦攻读、追求真理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培养他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对数学中的具体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帮助和指导。分层施教以面向中等生为基点面向全体。在教学中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勤反馈”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回答不同的问题,做不同的练习。例如,在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下面的练习题:

例1 解下列方程:

(1) X2+X=0

(2) X2+8X+16=0

(3) X(X-2)+X-2=0

(4) 3X2-8X-11=0

结果是大多数中等生都能轻松做对(1)、(2)小题。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认真点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3 对于怯于表现的中等生,要求不宜过高。他们一般比较适宜回答技能要求不高的问题。教师可把较为复杂的数学题分解成几个基础题,让他们能独立做对一至两个小题。如讲用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 + 3X +2=0时,可把题目设计为:

例2:

(1)填空:

若X+1=0,则X=

若X+2=0,则X=

(2)思考,当X取什么值时,式子(X+1)(X+2)=0成立?

(联系ab=0去考虑)

(3)解下列方程:

X2 + 3X + 2 = 0

即使他们的回答或者板演不准确、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教师也应耐心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当学生几经斟酌、修正,得出正确答案时,应不失时机地带领其他同学以掌声鼓励,让这类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克服保守、胆怯心理,逐步提高他们思疑答问的勇气和能力。

教师平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课堂答问和练习、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渠道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查漏补缺,调整进度、调节标高。在策略上,可以先慢后快,先易后难,出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实践证明,这是提高中等生数学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 突出方法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中等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方法问题。因此,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发现定理的线索、解题中问题的转化、寻觅解法的过程、自然产生的联想、猜想等加以阐述。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要求学生先动手画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再测量斜边,得出结论:斜边等于5cm,并有32+42=52,又用同样的方法得到62+82=102,52+122=132,此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猜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由于猜想是学生经过实验得来的,那么,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就成了学生一种自发的需要。让学生参与定理的探索及证明过程,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猜想成功的喜悦。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问题(包括猜想),不宜过难,也不宜过简。因为问题过难不利于大多数中等生的参与,过简又没有求解或者猜想的价值。

在教学中,在知识发生阶段和认知整理阶段,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教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设想、猜想、分类、归纳、类比、转化的能力,要求他们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要求他们学会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会复习,归纳整理,温故知新;学会独立思考,克服死记硬背,掌握记忆技巧。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中等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4 勤于鼓励,使中等生在表扬声中前进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中等生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他们在得到鼓励的同时,一股内在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从而进行自我转变。鼓励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感化,进而互通师生之间思想上的“有无”,交流心灵深处的信息。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针对讲话的声音,板书的字迹,均可寻找表扬的亮点;及时捕捉思维上的星星之火,并加以促发,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如有位中等生,捧着一道数学趣味题来请教我,题为“一块生日蛋糕上有七朵花,现在要把它分成七块,每块上面有一朵花,只许切三刀,应怎样切?”我剪了几张圆纸片,画上七朵花,叫这位中等生用剪刀试剪,通过多次实践,终于想出了切蛋糕的方案。接着,我表扬他通过努力已解决了“作三条弦把圆面分成七份”的几何题,这位学生尝到甜头,一头扎进数学海洋中.对中等生的作业,一般采取面批,缺什么补什么,并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经验,面批后批注激励性评语。对部分作业认真,坚持订正的学生,给予满分,并写上“书写整洁,你的解题能力提高了”;对粗心大意,解题过程不规范的差生,用“不要怕困难,坚持会有进步”或“希望今后细心踏实”;发现比过去有进步时,用“希望进一步努力”;对于有些作业不会做时,不使用责备的语言,不流露厌恶的表情,而是表示“不要紧张,我们一起来想想看”。指导完成后,就送上一句“真高兴,你终于完成了,成功属于不怕困难的人”。在中等生作业指导上,进行面批、引导,达标鼓励,虽费精力,但对转化过程来说,是事半功倍。教师应多给他们一份愉悦感和成功感,让他们在表扬声中大步迈进。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于提高中等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对中等生进行引导培养,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等生一样可以转化成优等生。

参考文献

[1] 丘维声,丘维敦.要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J].数学通报,2000(1).

[2] 李廷,黄志凌.初一数学后进生的成因与优化策略[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2).

[3] 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J].《中学数学教学》.2001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