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职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讯作者:胡权
【摘要】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与银杏叶片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麝香保心丸组60例,银杏叶片组60例。结果 两药均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90.0%,无明显差异;血脂降低总有效率分别为88.3%和91.7%,两组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两药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相当。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银杏叶片; 老年冠心病; 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好发于中老年人,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要予以高度重视。麝香保心丸和银杏叶片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中成药物,为比较两种药物的确切疗效,笔者选择了12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5月住院或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参照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麝香保心丸治疗组与银杏叶片治疗组各为60例。麝香保心丸治疗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0.5~85.7岁,平均64.8岁,病程0.3~13年,平均4.1年;银杏叶片治疗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1~84.6岁,平均71.2岁,病程0.2~16年,平均3.9年。两组病例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均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及休克等原因所致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麝香保心丸治疗组予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每次2片,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银杏叶片治疗组予银杏叶片(江苏扬子江药业),每次2片,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硝酸甘油的用量、药物起效及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和血脂变化等。
1.4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加重。心电图: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ST段回升≥0.05 mv,但未达正常水平,T波改善,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无明显改善;加重:治疗后ST段加深≥0.05 mv,T波倒置加深,由直立变平坦或倒置。血脂水平的观察按1988年卫生部调脂药物标准制定疗效。显效:TC下降≥20%,TG下降≥4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加重:TC、TG较治疗前升高。
2 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 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1.7%,银杏叶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电图疗效 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3.3%,银杏叶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脂疗效 麝香保心丸治疗组血脂疗效总有效率为88.3%,银杏叶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血脂疗效比较(n,%)
3 讨论
麝香保心丸由麝香、苏合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蟾酥、冰片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的功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已证实,该药能够快速扩张冠状动脉,保护缺血心肌,预防心室重构[1]。近年来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具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是第一个有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中成药。研究还发现,麝香保心丸不但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肌代谢作用,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作用[2]。故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尤其是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银杏叶片主要成分为银杏萜类内酯及黄酮醇苷类,药理研究证明,银杏叶及有效成分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时能有效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防治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能有效降低血脂,减少脂类在血管壁的附着,对抗脂质过氧化物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3]。近年来银杏叶片在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比法,对12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组治疗,经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对心绞痛、心电图及血脂的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两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是相当的。两药均为中药制剂,尽管药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但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均是有效的。在临床运用中,两药均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且价格适中,服用方便,无耐药性,患者依从性好,易于接受。因此,笔者认为麝香保心丸和银杏叶片均为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但在治疗冠心病急症上,麝香保心丸可予舌下含服,起效快,优于银杏叶片。
参 考 文 献
[1] 王受益,戴瑞鸿,金椿,等.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6,16(12):717-720.
[2] 夏玲宁.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482-48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职业教育 挑战 机遇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增加的过程。由于城市地区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较农村地区好,所以城市居民的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数的四成左右,在未来20年里将会突破六成,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地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老年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需要就当前社会现状调整自身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凸显,我国在政策上开始鼓励老年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会推动涉老服务业的发展,更能够让许多老年人接受再教育,获得再就业,从而减缓社会压力。但是,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涉老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诸如养老院之类的服务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第二种,涉老服务人员。其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精神慰藉以及良好的沟通等服务;第三种,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这些往往都是临时性的。就上述三种涉老人才类型来看,其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前提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涉老知识和服务知识。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就业人员对老年产业的认识不足,所以一些高知识结构的人才甚少进入此行业,从而导致了我国涉老职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经验技能不足,服务人员大多为农民工,其对养老服务的认识也仅仅止步于生活照料。加之,这些人员没有强烈获取再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产业发展极不成熟。
(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不符
虽然目前我国鼓励涉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该产业刚刚流行于市场当中,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建立这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当前我国涉老职业教育从专业建设、科研水平以及培养体系等方面都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甚至仍然有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涉老职业教育这一科目,从整体来看,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与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严重不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上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职业教育突破人口老龄化屏障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年龄后延,急需职业教育辅助就业
受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我国实际劳动年龄将会逐步后延,这些后延的劳动者社会经验历练充足,且有劳动欲望,如果进入老年产业将会整体改善涉老人员知识水平低的现状。如果我国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对此类劳动者的吸收和招纳,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其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针对这一空缺提供相应的教育,使这一部分的劳动力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
(二)老年产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就业需求增加
老年产业主要是从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提品及服务的一个产业部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凸显,老年产业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对于此类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这样也会带动人口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为受教育人群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迎合了老年产业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亟待扩充的市场需求。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社区人力资源的辅助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有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之这些劳动力人口还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如果单靠他们来承担老人的养老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与之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依然还很低,需要有专业化的家政服务或照料服务人才来为老人营造更细心、更舒心的居家养老环境。而这些专业化的社区人力资源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予以培养。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通过上述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及机遇分析,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想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关于涉老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并将其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系,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传达给受训的每个学员,让他们了解到该行业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往该科系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财政扶持状况分享、老龄化趋势的必然性分析等使接受涉老职业教育的人群能够在该行业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期望值。
(二)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一直困扰我国社区人力资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向前发展的一大阻力。想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及地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加大,以切实保障涉老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有充足的资金;第二,社区财政支持。涉老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靠国家及地方财政拨款,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社区财政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涉老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
涉老职业教育不仅要依靠个人、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实现涉老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以及权威化。因此,加强涉老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将是对涉老服务未来发展在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就国外先进且相关的立法经验进行借鉴,以确保我国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
(四)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
未来我国涉老职业教育需要积极拓宽教育的范围,以迎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说:第一,重点强化涉老服务理论知识以及规范化服务礼仪的培训。由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涉老服务人员大多接受教育的层次较低,虽然我们在致力于改善这一问题,但是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在对涉老服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之时,要让其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服务,从而在基础学习上予以提高;第二,学员年龄要拓宽要求。由上可知,我国劳动年龄是逐步后延的,许多年龄较大的后延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以后,也可以引入到涉老服务行业,而且此类劳动力在心理上能更接近于被服务人群,未来工作也更好开展。而且,这种相当于老年人自己服务于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极大地缓解涉老服务的压力;第三,合理规划教育内容。在此方面,笔者认为需要就基础教育项目、闲暇教育内容、文艺生活情趣教育内容、家政组合管理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以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从理论化层次上升到实践性上,让涉老服务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予以直接借鉴。
(五)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人口老龄化现状不仅要求了老年产业的发展,更要求了针对涉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辅助一部分人进入老年产业。相对于让众多青壮年进入这一行业,笔者认为,可以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采取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进入老年产业及涉老服务行业实现再就业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解决了老年人老无所长、老无所依的状态。
总结
总而言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社区人力资源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拓宽教育范围及内容上予以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俊山,尹银.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王延辉,宋殿娇. 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启示[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低龄老年人 人力资源开发 路径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和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中国老龄化程度之深令人堪忧,但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中国老龄化的进程仍在加速。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中国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的转变,将“未富先老”这一问题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不难预见,中国将成为养老负担最高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积极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年人口红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
长期以来,对人口红利的研究集中于人口总量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较大程度地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世界银行和国内外学术界运用“人口赢利”和“人口机会之窗”审视和预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老年人口理论(新人口理论)的提出完善了人口年龄结构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该理论强调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在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提高,也意味着可以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和老年人力资本的存量在增加。如果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快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总体上由于“传统人口红利”减弱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损失就能够被生产性老龄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贡献增加所替代。
三、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障碍
1.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在低龄老人的年龄划分上,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规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属于还能有所作为的年龄段。
从供给角度来看,我国现有8000万企业退休职工领取退休待遇,他们退休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4岁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中,健康状况较差的仅占 26.9%,在那些退休人口中有不少人是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积累丰富的专业技术和领导管理经验的。虽然为减轻老龄化现状政府实施了多项改革,但解决重点主要放在老年人的供养、社会保障及娱乐休闲上,却忽视了老年人的社会创造价值,潜意识里将老年人视为单纯的弱势群体和消费群体。这种“一刀切”的思维使许多仍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被武断地排除在劳动力阵营之外。
从需求角度来看,《人力资源蓝皮书2013》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1.4,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倍,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3300万人。在这样大的缺口的存在的情况下,每年仍有不少拥有丰富技术和经验的老年人才不断地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老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2.对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存在认知偏见
认同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但是当前社会大众仍未普遍认同老年人重返劳动力市场,传统的“退休后就该颐养天年”的观念桎梏了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对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也缺乏客观估价。当前社会主要注重的是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满足,这些形式主要体现的是老年人的伦理性和被动性,忽视了老年人的进取性和社会参与性。即便是老年大学等教育组织,其课程仍然倾向传统文化、生活技能等方面,课程内容专业化设计的匮乏使得教育输出大多沦为老年人的“娱乐活动”,短视和非专业性现象严重,导致老年大学教育在对低龄老年人实现生产性的后职业发展上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
3.以市场为导向的低龄老年人力开发系统相对缺乏
如今的人才市场基本上是年轻人的竞职中心,要实现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使准备就绪的拥有相当经验和技术的低龄老年人在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还任重道远。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还未被纳入人才市场建设的规划中,相关部门对低龄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搭建不够稳固,当前的老年人力资源收集程度和共享程度均较低,难以为有关部门规划和利用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更难以实现老年人才与企业间的供需衔接,导致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陷入停滞阶段。
4.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要使低龄老年人重返劳动力市场,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低龄老年人得到企业聘用并且聘用关系得到法律的保障,但是目前法律和制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支持和保障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激励机制和实施方案。当前,在退休人员再就业路径中,退休人员与企业间的劳资关系缺乏法律保障被广为诟病,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从企业角度出发,一旦员工达到退休年龄就不再受《工伤保险条例》的调整,员工一旦出现人身意外,企业需按侵权责任法进行赔偿,企业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从已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角度出发,《劳动合同法》已不能保障其权利,企业与员工间的劳动关系被劳务关系取代,此时员工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但面临随时被解约的风险,其薪酬福利也将被大幅削减。
四、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1.促使低龄老年人树立再就业的理念
由于固有观念,部分人群对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仍有心理抵触,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宣传和教育,在各个社区举办有关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宣传讲座,小步徐趋、渐进到位,慢慢破除老年人的陈旧观念。同时也在老年教育机构和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包括改革现有老年大学,从休闲娱乐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也可建立专业的老年职业教育大学,继续进修本职业技能;或是高校办老年职业教育学院,获得国家学历资格认可。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覆盖老年职业教育,促使老年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常态。
2.产学合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老年职业教育
通过老年职业教育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人才储备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低龄老年人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培训内容,在主观上疏通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和创业渠道,促进低龄老年人的“后职业发展”,从而使“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仅靠政府难以鼓动老年群众的积极性,企业也应广泛参与到老年职业教育中来,逐渐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在职业培训方面,政府可委托社会经济组织来负责,并对其实施税收减免或进行补贴等优惠政策,实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这种“学校-企业”的模式可使低龄老年人才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紧密贴合。
3.完善法律体系,为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是一个强政策性工程,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解决低龄老年人在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收入福利、竞争激励、年龄歧视等问题。一方面,有关部门需加快出台例如《老年人就业保障条例》等保障老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法规,针对低龄老年人的需求,提出具体的再就业政策,为低龄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政策背景;另一方面,改革企业退休制度,完善返聘制度,保障退休返聘人员的权利,学习日本制定《高年龄者雇佣稳定法》等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设计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借鉴韩国开发“老年人工作岗位事业”,把推动低龄老年人再就业视为一项政府工程。
4.建立国家层面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成立国务院下属的“人口老龄化对策委员会”,由各部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教育部、财政部等主要部长级单位负责人和人口老龄化研究领域专家组成,制定国家层面的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同时设立低龄老年人才数据库、建立低龄老年人就业指导中心、完善老年人才市场以及成立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护协会等,与当地政府、经济组织联手建设业务合作网络,提供各工作岗位信息,并理顺目前各个政出多门、归口不一的老年机构隶属关系,推动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使点状的、分散的开发转向统一的、有组织的开发。(本文第一作者:王红燕;通讯作者:项莹、杨华)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5
[2]刘孟.基于积极老龄化视野的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1-2
[3]潘静静,程承坪.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3):65-72
[4]余兴安,陈力等.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李学书.中外老年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反思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55-57
[6]K.W.夏埃等.成人发展与老龄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健全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
──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期间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应比例。重点骨干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8000人左右。**期间为江阴经济社会输送3.8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1.5万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期间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养1万名生产服务一线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我市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不低于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5000人。实施新市民教育和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文明教育,提高创业能力。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职业培训网络,建成工学结合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对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等普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一)提高职业院校建设水平。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省级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期间建成两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年内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近两年内把江阴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成江阴技师学院。
(二)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期间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以其为龙头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的重要基地。把职教中心建设与普通高中建设摆在同等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三)建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托现有骨干主体学校、现有设备设施改建扩建,实行资源整合,专业定点,各有侧重,分期建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我市产业发展相贴近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对全市职业院校及企业开放,实行公用、共享。
(四)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完善由市、镇、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各类各层次培训,基本满足社区成员学习要求。切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类教育,提高终身教育普及率,老年教育普及达13%,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率达60%,农民教育普及率达60%。大力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有关政策,引进国内外名、特、优职教人才,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一)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进区域内整合、总体优化,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共同培养;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以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重点职业院校为骨干、行业企业为依托,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办学的路子。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12-03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专业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中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结构是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中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加强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一、赤峰市产业结构研究
(一)赤峰市产业结构概况
近些年赤峰市经济快速发展,如图1、图2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66.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689.1亿元,年均增长16%。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趋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从2010年开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最多,占到51.5%,人均产值1.8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到20.8%,人均产值16.5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到27.7%,人均产值6.6万元。
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赤峰市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推动产业多元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亟需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这就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 赤峰市近四年三产总值及比例统计图
图2 赤峰市近四年产业结构生产总值及从业人员统计图
(二)赤峰市优势产业分析
根据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冶金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牧业是优势特色产业,如图3、图4,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77%,从业人员总计145万人。其中冶金工业占区域生产总值比例21.91%,能源工业占13.24%,农业占12.13%,食品工业占10.67%,建筑业占10.40%。从业人数中,农业最多,达到107.5万人,建筑业6.5万人,能源工业6.1万人,旅游业3.6万人。
图3 赤峰市各优势产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比例
图4 赤峰市各优势产业从业人口占在岗职工比例
(三)新兴产业分析
根据赤峰市十二五规划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目标,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
二、赤峰市中职专业结构分析
本研究调查范围包括全市36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指标包括专业集中度、专业布点数、专业聚集度(表1)。
目前开设专业集中度超过50%的有4个专业大类,分别是农林牧渔、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说明中职学校办学方向较为集中。
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包含23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71.88%,专业方向覆盖面广。布点数达到123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5.3,专业重复布点多。
信息技术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到66.67%,包含10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55.56%,布点数达到43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4.3。
加工制造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58.33%,包含16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88.89%,布点数达到59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3.7。
财经商贸专业大类专业集中度达到52.78%,包含9个专业方向,专业数量占专业大类所有专业数量的42.86%,布点数达到24个,平均每个专业布点数达到2.7。
从专业方向看,总计有26个专业的布点数超过5个。其中计算机应用布点数最多,达到22个,超过10个布点数的有8个专业方向,包括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机电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护理、学前教育。上述专业重复布点较多,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进行调整。
从学校专业设置看,专业大类超过5个的学校有20所,其中超过10个的有5所,最多达到14个;从专业方向上看,专业方向超过10个的学校有15所,其中超过20个的有5所,最多达到38个。根据职业学校特色发展的原则,包含专业大类多的学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
三、赤峰市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一)与三大产业适应性分析
第一产业专业布点数123个,每年计划招生人数4920人,按照每人工作30年计算,则预计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有14.7万人,达到所有农业从业人员的11.4%,农业类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但是通过实际调查,第一产业实际招生人数普遍小于计划招生人数,有些专业甚至没有招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超过市场需要,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办学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
每年高考录取人数24000人,中职录取20000人,录取专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估算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占到40%,第三产业达到70%以上。
如表2所示,按照现有从业人员数量和比例,如果使70%以上的从业人员受到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不考虑延期复核和继续教育,每年需要新增农业类社会培训2.7万人,第二产业社会培训7000人,第三产业社会培训3500人。
表2 赤峰市三产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统计表
产业
结构 从业人员数量
(万人) 专业
布点
数(个) 学校计划招生人数(人) 计划招生人数占从业人员比例(‰) 预计从业人员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
第一
产业 130.4 123 4920 3.8 11.40
第二
产业 52.6 77 3080 5.9 17.70
第三
产业 70.2 213 8520 11.8 35.40
(二)与优势产业适应性分析
在分析优势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时,仍然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影响。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将从业人员参加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定为70%,产业与专业基本对接良好的有冶金、能源、建筑;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有食品、农牧业;培养能力过剩的有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旅游业。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时,应首先考虑上述专业方向。
如表3所示,装备制造业比例高达13.04%,通过对赤峰市36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发现,装备制造业毕业生多安排在外地就业。因此虽然数据偏高,但就业依然良好,男生从业意愿较高。医药工业布点数偏多,安排就业具有外向型特点,专业选择时女生较多。实际调查中发现,愿意到外地就业的女生比例偏低,因此建议加强对医药工业类专业发展的调控。旅游业布点数偏多,由于旅游专业的地域性限制,建议加强对旅游专业发展的调控。
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中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预计在11783人,但持有装备制造业从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在食品工业里从业(例如机电技术应用)。因此食品类专业设置有一定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论证。
表3 赤峰市优势产业与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统计表
产业
名称 从业
人数 开设
专业
数量 专业
布点数 计划
招生
人数 预计从业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
冶金工业 21894 4 6 240 32.89
能源工业 61253 7 15 600 30.37
食品工业 15623 2 3 120 24.58
化学工业 6092 2 4 160 86.67
装备制造业 6151 16 59 2360 13.04
医药工业 6000 4 5 200 11.66
建筑业 64969 6 18 720 39.90
旅游业 36000 4 16 640 65.78
农业 1075000 21 103 4120 14.56
牧业 156823 2 20 800 19.90
(三)与新兴产业适应性分析
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主要发展方向。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赤峰市发展规划,需要加强建设的专业包括财经商贸大类的6个专业方向(商品经营、专卖品经营、连锁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与服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客户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的10个专业方向(办公室文员、文秘、商务助理、公关礼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民政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社会福利事务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优先考虑建设的专业:物流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学校专业设置信息、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社会各界共享信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收集、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负责;企业通过平台获得招工信息;学校通过平台了解现状,找准办学方向;学生通过平台选择学校。
(二)调整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形式
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从业人员中预计仅有10%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中存在年龄偏大,缺少上学时间等问题,学校教学时间和农牧业生产季节存在重叠。因此,农牧业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宜全部采用全日制职业教育形式,送教下乡、送教下田等教学形式更符合实际需要。
(三)扶持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财经商贸大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总计需要建设16个专业方向,其中物流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3个专业方向为优先考虑建设的专业。
(四)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
专业大类开设过多的5所学校(赤峰北方职业学校、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赤峰华夏职业学校、赤峰育龙中等职业学校、宁城县职教中心)需要在近期对办学方向进行论证,集中力量办学,打造特色专业,围绕特色专业建设专业群。10所学校需要在中远期对办学方向进行论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基金项目: 2013年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科研课题“赤峰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董强.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