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将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术后采取骨科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肘外翻练习组术后除常规功能锻炼外同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行肘外翻练习。[结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平均1.5年,治疗效果: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翻; 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发生于任何治疗方法,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率至今对临床医生仍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1]。近年来,作者对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性练习在降低肘内翻发生率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间在本院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为非开放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且均为尺偏型。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肘外翻性练习组。

表1 2组患儿接受治疗方法比较(略)

注:*2组同项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方值:2.53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所有病例均先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属难复型骨折不强求多次手法复位而改行切开复位双侧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若就诊较晚,肿胀严重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复固定。

2.2 操作要点

(1)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关注患儿末梢血运及感觉变化情况,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挛缩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后果;(2)穿入内侧克氏针时,应与肱骨干纵轴呈40°,向后倾斜10°以避免损伤桡神经。2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数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处交叉,以获得坚强的固定。应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维持固定在轻度桡偏。

2.3 术后康复锻炼

对照组:第1阶段:石膏固定术后1~7 d,因骨折处尚不稳定,水肿较重,以握拳运动为主。第2阶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肿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换石膏。可以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小范围的旋转运动,以及腕关节的掌屈和背伸。第3阶段:拆除石膏后:以肘关节的屈伸锻炼为主,开始由住院医师或护士帮助患者行肘关节的被动屈伸,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复训练并鼓励患儿多进行主动锻炼,过多或强力的被动训练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以影响康复效果。伸屈活动应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肘外翻练习组:第1及第2阶段康复锻炼与对照组相同,第3阶段除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之外,还进行肘关节的外翻练习。方法:(1)在保持对肘关节的外翻性应力状态下伸屈肘关节;(2)在肘关节呈伸直位时间歇性的外翻肘关节,每次使肘关节在过度外翻位保持3~5 s,间断1~2 s后继续下一次练习,保持5~10次/ d,20~30下/次。应根据复查X线片仔细测量提携角和Baumann角变化,酌情加大或减少练习次数。

3 结果

评定标准:按Flynn评定标准[2],丢失提携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为优,6°~10°为良,11°~15°为可,>15°为差,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略)

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4.1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前闭合复位石膏(小夹板)外固定仍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但复位成功率难以确定,复位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被大家广泛采用,它可以使骨折端得到可靠的固定,但该方法会造成新的血管、神经损伤,遗留肘部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在克氏针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也存在争议。切开复位内固定因创伤大、并发症多,其手术适应证要严格把握。作者认为单纯石膏外固定只用于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容易复位的移位骨折首先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固定时要确保复位满意,避免固定在错误的位置上,至于开放手术,只用于难复性骨折。复位后前臂固定位置维持在旋前位时,外侧桡骨对肱骨的作用是压力,内侧尺骨对肱骨的作用是拉力,符合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3]。

4.2 肘内翻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远折端尺偏、尺嵌及内旋引起[4]。目前各种试图降低肘内翻的方法都是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首先公认为术中良好的复位和术后坚强的桡偏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的关键,但即使完全达到解剖复位也会发生肘内翻,这是因为在骨折同时尺侧骨皮质受到挤压而塌陷,虽从骨折面来看呈解剖复位,但因塌陷而发生的尺偏倾斜并未得到纠正。因此有学者指出复位时应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矫枉过正成轻微桡偏的原则,以恢复骨折端的正常轴线作为判定复位优良的标准[3]。但另有学者认为在理论上要求采用矫枉过正以纠正相应的角度看似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要求[3]。作者也发现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尤其对于难复性骨折。徐英杰等同时提出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而将尺侧末端骨膜切断,复位至偏桡倾位再以钢针固定,对于尺侧骨皮质塌陷明显者,复位后尺侧骨折端遗留间隙较大者,采用截除部分桡侧骨折端骨质[4]。这种方法显然对组织的损伤较大,操作过程繁琐,并且手术中难以明确桡倾桡偏多少才能有效预防内翻,有可能造成肘外翻[6]。

4.3 康复锻炼的应用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方案能完全有效的预防肘内翻的发生。并且以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治疗方法的改进上。而作者试图从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公认由于尺侧骨皮质塌陷的发生,即使解剖复位也难以完全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作者赞同在闭合复位时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手术治疗同样面临很多困难。作者认为应根据复查X线片所示尽可能较早的去除石膏,早日进行功能锻炼。在功能锻炼时,除常规的施行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功能为目的的活动外,同样应进行肘外翻性练习,其根本出发点仍是为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带来的影响,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加压应力要比桡侧高出很多,肘外翻性练习能明显减轻这种差别。与手法复位时矫枉过正的方法相比,虽然从理论上看并未能产生持续性的使骨折桡偏的作用力,但显然产生的作用力更加可靠,并且避免手术治疗带来的诸多并发症。从作者的随访资料来看,接受传统康复锻炼方法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为20%,除接受传统康复锻炼外另接受肘外翻练习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作者认为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患儿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能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述荣,陈昕.鼓励性功能性活动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304-306.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641-650.

[3] 徐英杰,张根伟,张子元,等.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63-466.

[4] 郭跃明,王志远,邹勇根,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学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25-727.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综合性肺康复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当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例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 并且此种疾病的死亡率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上升。当前针对此类患者, 临床尚未研究有效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1]。为了总结对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治疗最佳疗法, 本文主要针对本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 临床选择综合性肺康复治疗方法完成干预后, 最终患者的肺功能获得显著改善, 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106例稳定期COPD患者, 均满足COPD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3例。观察组中男33例, 女20例;年龄59~71岁, 平均年龄(61.2±4.9)岁;对照组中男36例, 女17例;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63.2±5.1)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首先要求其进行体能锻炼、进行呼吸肌锻炼、对患者实施氧疗以及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等。用药疗程为6~8周。

1. 2. 1. 1 对患者实施上肢锻炼 要求患者做两上肢绕圈动作, 30圈/min, 1次/d, 5 min/次开始进行锻炼。之后将锻炼时间增加至20 min/次, 观察患者是否表现出气短以及肌肉疲劳的情况, 如果表现出需要禁止对患者增加负荷[2]。

1. 2. 1. 2 对患者实施下肢锻炼 每天要求患者步行, 起初时间为10 min/d, 之后每周增加5 min的步行时间。最终为20 min/d。观察患者是否表现出气短以及肌肉疲劳的情况, 如果表现出需要禁止对患者增加负荷[3]。

1. 2. 1. 3 对患者实施呼吸肌锻炼 要求患者选择舒适, 将全身肌肉有效放松, 一手置于腹部, 一手置于胸部, 闭嘴用鼻吸气, 此时因为吸气使得腹部手抬起, 之后要求患者将嘴唇缩起, 保持吹口哨形状, 此时口部缓慢呼气, 因为呼气使得腹部手凹下。胸部手未表现出动作。起初次数为2次, 为了避免患者表现出不适感, 之后需要将次数增加, 最终为3~4次/d, 3~10 min/次。

1. 2. 1. 4 对患者实施心理辅导以及行为辅导 COPD患者因为内心表现出焦虑抑郁状态, 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对此针对患者在实施呼吸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配合实施心理护理以及实施行为护理, 要求患者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

1. 2. 1. 5 对患者实施氧疗 针对氧分压

1. 2. 2 对照组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主要选择门诊取药治疗的方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在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针对稳定期COPD患者, 其自身肺功能表现为显著下降, 患者临床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 患者的生存质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降低。针对稳定期治疗过程中将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患者给予综合性肺康复治疗干预, 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对患者实施呼吸肌锻炼, 使患者的气道内压表现为显著的升高, 将患者的气体交换进行有效改善;通过体内锻炼将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进行有效改善, 将患者的肺换气功能以及肺通气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对患者给予心理行为干预, 能够将患者的治疗信心有效提高, 从而将患者的肺功能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 针对稳定期COPD患者, 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综合性肺康复治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血气分析, 最终显著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瑞斌, 温励志.综合性肺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3(9):1192-1193.

[2] 陶萍, 盛爱萍, 应延风, 等.肺康复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和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4(6):80-83.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力;效果

子宫是女性极为重要的器官,但妇科子宫疾病的问题较为常见,因而需要全子宫切除术,但经过子宫切除后容易影响盆地组织器官,脏器因失去依托容易造成盆底器官脱垂,也易破坏膀胱、直肠、阴道等组织功能,并容易损伤盆底支持组织结构,盆底功能易受到障碍。为了能保证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各方面的盆底功能不受影响,应尽快盆底康复治疗,同时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比较全子宫切除术后各种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因妇科非脱垂良性疾病经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患者年龄为39~60岁,平均年龄为(47.76±7.02)岁,患者体重平均(53.08±6.50)kg。选择的患者既往无泌尿生殖道瘘、泌尿生殖道手术史,并保证其非恶性肿瘤者,有心脏病心脏起搏器植入史的也应排除。在全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挑选12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患者年龄、体重等资料无太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患者及医院领导批准后进行研究。

1.2方法 在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3个月后检查患者盆底肌力及相关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实验组分别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不做盆底康复治疗。

1.2.1 A组 通过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法,通过医生对患者的各方面功能评估后指导患者进行Kegel 训练,令患者收紧和阴道,反复动作,收紧时间5~10 s一次,而在进行收紧动作呼气时应注意放松。

1.2.2 B组 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法对B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即通过一定频率的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对患者进行训练,令患者学习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从而提高其肌力。之后选择合适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对患者不同情况下的盆底肌收缩进行训练,进而锻炼患者肌力。

1.2.3 C组 C组除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外还通过阴道哑铃治疗的方法进行训练,将哑铃置入阴道,并令患者夹住阴道进行收缩动作[1]。维持10 min/次,逐渐增加哑铃的重量,并逐渐延长时间,锻炼患者的盆底肌力。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首先是通过相关仪器测定盆底肌力,并通过盆底肌力分级判断患者盆底肌力是否恢复,一般在盆底肌力达Ⅲ级以上则属于正常。同时还需进行问卷调查,填写患者的底功能障碍疾病及型生活满意度等问卷记录。并进行SUI判定,判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搬重物等情r时是否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临床将其分为4度评价。经治疗后若患者盆底肌力未提高至Ⅲ级以上则表示治疗无效,同时经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性生活改善的疗效是否满意,判断治疗后患者SUI是否下降2度及以上,若仅下降1度则表示治疗无效[2]。

1.4随访 在对实验组患者分别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患者的盆底肌力是否提高,并调查其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记录患者性生活满意度。比较近盆底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 SUI、等方面的变化,评价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出来,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并利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而其组间指标差异通过χ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对照组及实验组及实验组中3组盆底肌力变化比较 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3组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6个月后经随访。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提升,且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对A 、B、C三组进行统计分析,C 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组和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B组效果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见表1。

2.2 SUI发生情况比较 6个月随访后发现实验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实验组中三组比较C组效果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而两组效果明显高于效果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时往往容易破坏女性盆底的支持组织,影响盆底功能,因而在术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则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治疗方法中主要有Kegel法、电刺激、生物反馈以及阴道哑铃康复训练法几种。采用Kegel法训练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的盆底功能,但由于该方法无法识别特定的肌群,因而难以及时准确地感受到效果。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则是通过电流信号刺激肌肉而增强盆腔收缩功能,并能通过不同的环境结合锻炼患者在各类情况下的肌力,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盆底肌肉的松弛状态,并令患者形成自然反射,从而取得效果,恢复患者的盆底功能。而采用阴道哑铃训练与电刺激及生物反馈配合则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哑铃训练增强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并提高患者的腹部肌肉收缩能力[3]。通过研究表明当采用各类盆底康复治疗方法联合时能更有效的恢复患者的盆底功能,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患者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应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从而保证术后盆底功能不会受到影响并进一步改善性生活质量,此外通过三组治疗方法分析发现当通过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联合治疗后其不但经济安全,取得的效果更大,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郭广林,洪莉.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04:432-436.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方法:治疗组30例交替针刺肩、肩、曲池、风市、血海、阳陵泉等穴位,结合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只采用传统的康复锻炼治疗。

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各组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通过针刺治疗去大脑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遗症的影响,起到改善病人的定向力、计算力等生活能力的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刺疗法 脑外伤后遗症 中西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13-02

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去大脑骨瓣减压术治疗是常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脑外伤后遗症(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发病率仍然较高。脑外伤后遗症指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包括头痛、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集中障碍、定向力障碍、语言障碍、失眠、疲劳等症状。笔者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针灸配合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本病,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设立对照组,即与传统的康复锻炼治疗做对照,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0例颅脑外伤的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18~59岁,平均35岁,全部病人术前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并行标准化去大骨瓣手术,将之随机分为2组。分组方法:采用山东大学陈国民博士开发的“简明统计软件10.4版”的“随机分组”功能项,设计2组各30例的随机分组,其中第1组由1~60随机数字中的30个数字组成,第2组由1~60随机数字的另外30个数字组成,并将其打印备查。按病人入院时间先后编号、查表,如果该编号落入第1组号码即将其编入治疗组,编号落入第2组号码则将其编入对照组,编号满60即止。2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教育程度等相互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入组病人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年龄

1.2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方法为:病人在去大骨瓣手术后一周,符合入组标准者即开始早期肢体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请康复理疗科医生对病人进行按摩推拿及康复锻炼。以穴位按摩为主,头面部:印堂、睛明、阳白、鱼腰、太白、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人中重点在少阳经。背部:天宗、肝俞、胆俞、肾俞。如果能在叩背时用推胁间隙的手法,可有助于痰痂松动,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上肢: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腕及指间关节。下肢:伏兔、膝眼、解溪、环跳、委中、承山、跟腱部及髋、膝、踝关节的活动。手法可采用:揉法、拿法、推法、法、摇法、搓法等。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进行生活习惯训练,防止精神状态继续衰退。同时,针对病人情况予语言康复、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训练、记忆的训练、思维的训练、行为障碍训练等各种康复训练。

(2)治疗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法,同时配合针刺治疗。针刺上肢主穴:肩、肩、臂、曲池、外关、(对侧)合谷;下肢主穴:足三里、太冲、阳(阴)陵泉、解溪、承山。配穴:伴语言障碍者配廉泉、四白、颊车、地仓、太阳、阳白;伴便秘者可加支沟、承山、腹结;伴癫痫者可用神门、内关;伴消化性溃疡者可加内庭穴。上下肢穴位交替针刺,隔日1次。选取2寸毫针,常规消毒,其中双侧曲池、对侧合谷、阳陵泉通电予电针治疗,电针仪为G6805-B型,用频率3Hz连续波,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时间为30min。针刺以8天为1周期,休息2天,继续下一周期。以30天为一个疗程。

(3)对照组:只采用一般治疗方法,以30天为一个疗程。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将MMSE各项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X2检验,P

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均经3个疗程治疗后判定疗效。其中治疗组:痊愈1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5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13例,好转8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46.6%,总有效率为86.6%。两组治疗前、后,进行MMSE量表评分,各指标比较见表1。两组在治疗后的定向力、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还是稍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外伤后遗症发病原因是器质性或为功能性,目前仍无定论。但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很多脑外伤后遗症的临床表现是有其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一般情况下,受伤后脑组织内出现点状出血、脑水肿,继发出现脑内小软化灶和退行性改变,脑沟增宽、脑室轻度扩大,这些大体病理改变往往可以通过头颅CT或头颅MRI等医学影像学检查观察到。显微镜下的微观病理,往往可见神经细胞的异常变化,如轴突及髓鞘变性或坏死。这些大体病理、微观病理的变化,可能导致脑细胞功能的减退,从而出现脑外伤后遗症。

中医观点认为,头部受外力作用导致损伤,必然损及脑气,或血溢于脉外,血气凝滞而清窍阻塞,致清阳不升,浊阴难降,清浊混杂而神明被扰;或外邪直伤脑髓,髓海空虚则神明失用。颅脑外伤后去大骨瓣减压病人,因手术时导致出血,一般伤于血络,血瘀滞于外络,因此导致头痛如刺,入夜尤甚,可以按瘀血辨治;而病人手术抢救之后,还当从肾、肝、脾、胃论治[1]。亦即外伤于络,内伤于气血、髓海、肝肾。而现代研究表明[2],对开颅手术的病人进行针刺治疗,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脑组织氧代谢,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另外,大鼠颅脑损伤动物实验显示[3],针刺能提高大鼠脑细胞中Na+-ATP酶、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的活性,减轻脑组织细胞内钙离子超载,避免神经细胞继发性损害。而另一些研究者发现[4-5],针刺一方面能明显抑制脑损伤大鼠血浆内皮素的产生,促进一氧化氮生成,使其比例趋于正常;另一方面能降低脑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轻其自由基反应,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延缓并减轻脑水肿形成和发展。因此,针刺治疗脑外伤后遗症是可行的。

针刺治疗处方中,取手足阳明经之合谷、足三里,针之则调和气血,使之上输于脑。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云:“脑为髓海”,而“髓聚为脑”,诸穴合针,可以调气血、益肝肾,从而养脑髓;“不通则通”,通过针刺穴位以通脑络,调气机而化瘀血,使髓海得养而清明内持,则脑外伤后出现诸症可除。针刺治疗可以针对该病的中医病机,起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本研究发现,针刺配合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遗症,起到改善病人的定向力、计算力等生活能力的作用,提高生活质量。规范该治疗方法,推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申蕊,褚利华.针灸治疗颅脑外伤后遗症50例[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3)163

[2] 陈建良,何升学,吕文,等.针刺在开颅术中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6):321-324

[3] 赵永烈,刘强,史海霞.针刺对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三磷酸腺苷酶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4):546-548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强直性脊柱炎病程长,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早期有效康复训练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及关节强直、畸形。近年来,笔者根据该病的特点,编制“功能锻炼操”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54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明显脏器功能损害及脊柱关节活动功能严重丧失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16~6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对照组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17~6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7年。54例患者中腰骶髋部痛为主37例,膝关节疼痛15例,颈部疼痛2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治疗,如予消炎镇痛药(美洛昔康)、柳氮磺吡啶、正清风痛宁等,并加强护理健康指导。

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健康指导基础上,另行自编“功能锻炼操”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编制适宜功能训练动作,分8节(脊柱后伸运动、举臂挺腰、屈腿挺腰、仰头挺胸、俯卧后伸、半身俯卧撑、“船形”运动和伏地挺胸撑起运动),并专门配乐播放。胸廓扩张锻炼,如双臂外展扩胸或双臂上举扩胸时吸气,还原时呼气,以保持较大的肺活量;四肢关节的活动,主要以髋关节、肩关节、膝关节活动为主,髋关节活动以屈曲为主,肩关节活动以肩上耸和肩胛内收为主,膝关节活动可以通过下蹲运动与髋关节共同完成。颈部、胸部、腰背部、四肢关节活动可有选择性地加减。功能锻炼时机选择缓解期进行(平均为有效治疗7 d后),安排专人负责,督促训练同时并给予指导。常规每日2次,每次15 min,完成定量达标。治疗组在出院时赠送刻录的视频光盘给患者出院后继续参照锻炼,以保证后期家庭康复护理的顺利进行。

2.3 疗程

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观察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显效: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体力劳动,X线示骨质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有效: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体力劳动轻度受限;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4 结果

4.1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4.2 2组起效时间比较

按照数字评分法,将疼痛不适、活动功能受限分为0~10分,分值越大表现为越不能耐受。将入院时和治疗1、2、3个疗程评分进行比较,评分相差3分及以上者为起效。见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多数在3周以上起效,而治疗组多数在3周以内起效,说明治疗组能缩短该病起效时间。表2 2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起效时间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4.3 2组出院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情况比较

出院后,治疗组27例患者中坚持进行锻炼的20例(74.07%),对照组27例患者中坚持进行锻炼的5例(18.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康复训练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颈、肩、髋关节等全身关节的活动,增加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改善血液循环,进而缓解肌肉痉挛或紧张引起的疼痛,有助于患者日常功能的恢复。通过功能锻炼操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训练,可以减轻关节挛缩,维持和增加活动范围及功能,促进康复。笔者体会,康复锻炼过程中选择难度和强度适宜的锻炼方法,便于患者学习掌握并长期坚持。自制功能锻炼操,选择性强,既可以根据疾病特点,又可根据康复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自主锻炼。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功能锻炼方法带进家庭,为康复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患者坚持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