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有机化学

农业有机化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有机化学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 作业 现状分析 设计方法

数学作业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当、针对性强的数学作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农村初中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曾对我任教两班的有关数学作业有效问卷中,完成作业质量较高的学生约占31.3%,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6.5%,错误情况较重的约占16.7%,完成情况较差的占15.5%。结果表明,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因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

其次,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是在临近下课时布置一下课堂作业,多为课后习题。这样所有同学都一样,基础差一些的同学不会做,很多时候是抄来抄去,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马虎了事,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老师还要为批改这些作业花去大量时间,很多同学对老师批改的作业连看也不看。多年来我为此伤透了脑筋,也想过一些方法,从简单的布置改为精心地设计作业。几年的实践中,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作业,的确效果比原来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突出的矛盾是:每堂课前,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设计作业,而这些作业让学生去抄,使学生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抄题上,如果每节课都油印出来,对我们农村中学来说又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对老师来说又实在没那么多时间,因为在农村初中老师的课业负担都非常重。

2.农村初中数学作业的要求、形式分析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本文尝试通过探讨数学作业的设计方法,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多年在农村初中任教数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老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2.1作业设计要注重目标性、代表性。无论从目标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还是从目标的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来说,作业设计都应该受教学目标的制约。其次作业设计要关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有代表性。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是由懂到会再到思维建构的重要教学活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根据新授课内容,安排单项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内容,安排集中练习,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关键。同时要针对易错易混知识,有意铺设易错、混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且作业设计要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尽可能将练习安排在课内完成。在课内无法完成当天练习的情况下,可将练习的重点难点在课内让学生完成,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处理,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收益。

2.2作业设计要注重新灵性、启发思维性。设计的练习,不能超出课标,但又是不落俗套,要新颖灵活,要具有启发性、思维性。可以设计一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上当”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题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切忌猎奇生僻,特别是在布置课外作业中,不断加码,无限拔高,这势必酿成劳而不获的不良后果。如果布置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过难,过深,学生花了时间,得不到结果,就会使他们的兴趣,情绪受到影响,影响作业质量。

2.3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作业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一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设计的作业浅显易懂,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识,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二是基本题有较大变化(变式题)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这类题目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

2.4作业设计要体现多样性。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应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变式题、“智慧题”等等,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所以教材上提供的练习有时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删改、加强。从题型来看,应补充填空、选择、判断、改错、补缺、看图编题、看题绘图等题型;从形式来看,可补充求同练习和求异练习,分化练习与同化练习,类比练习和对比练习,以及观察练习、操作练习等等;总之,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总之,精心设计、合理布置数学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

3.作业设计的形式应注重多样性,趣味性

单纯的“计算”、“应用”这类作业是一种机械劳动,长时间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作业设计时应遵循多样性原则。笔者的做法是:

新授课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做教师自编的课时作业,可选用课本习题,或教师积累的题目。当一个单元结束时,布置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规律,并以小组为单位办《数学周报》手抄报;学期末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知识规律进行总结,形成规律表,每个学生都发一张,学生自己的心得,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们都很喜欢,学习兴趣极其浓厚。通过单元之后的知识规律总结、学期末总结及办《数学周报》,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现实生活中数学课题到处都有,“从数学角度解析塑料袋的使用”,“调查存款方式那一种更合算”,“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等。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提供给学生,课后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材料,合作研究,得出结论后,通过《数学周报》在班级中张贴,学生学习数学气氛空前高涨。

其次,学生准备一个习题集锦本,平日的易错题、新颖题,可以在笔记本上做,以利保存;同时,研究性问题,甚至数学课题学习都可以做为数学作业的形式,放给学生,由学生 进行研究、总结,写写心得体会,发现的规律,对某个题目的看法,都可作为作业的内容。

4.作业设计要注重新灵性、启发思维性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2篇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作为农林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一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几乎所有的专业范围,被包括在生物、制药、种子、食品、动科、植科、园艺、葡萄酒等各专业中。而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教育和化学工程的中间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能在学校工作,也可能进工厂或者企业,其就业方向很多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有机化学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让本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考研以及工作中彰显“专业”优势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农林院校教学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传统的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课时少

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课程设置为64+48,共112学时,以胡宏纹版有机化学为例,上、下册共31章,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可能深入地讲解,更谈不上知识扩展。教师囿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消化不了或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干脆玩手机或者睡觉。跟不上,没兴趣,不想学,学不好,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只能学到肤浅的有机化学知识。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基础有机化学没学好,使学生以后学习“有机合成”“高等有机”等课程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知识新理论。教学课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套教学课件反复用几年,没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填充,课程内容脱节现象严重,相互之间衔接不紧,难以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印象。教学方法陈旧、把教材搬到屏幕上,不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课件表述动态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机理,课堂乏味。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主题作用得不到发挥。

3.学生素质差距大,师资配备不合理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有机化学教学任务,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都是一位教师独自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件制作、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答疑、出卷、阅卷、成绩录入等,使教师觉得力不从心,达不到最佳的授课状态及效果。

4.理论与实验不能有效结合

有机化学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的问题是实验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而且重操作,轻设计,缺乏自我培养的能动性。即使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也不能应用到实验中去,理论和实验严重脱节。

5.考核方式、成绩评估方法单一

考核、考试方法单一。历年来,成绩考核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多数情况下以作业和出勤为准,不可避免的存在抄袭等弊端。期末成绩则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质量评估只看分数,不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1.保证课时数,合理选用教材

首先,将有机化学课时数增至64+64学时。其次,教材的选用,多年来我们一直选用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内容的编排和难易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是书中一些概念和机理讲解不是很透彻,目前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80%以上需要考研,鉴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考研内容范围,我们以胡宏纹版《有机化学》教材为主,邢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和王积涛版《有机化学》为辅。

2.精选教学内容

鉴于有机化学教学课时有限,我们自编了教学大纲,有些章节的内容作了适当取舍,如自学第九章《质谱》、第十九章《类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第二十九章《周环反应》等。也对一些章节进行了适当的合并和调整,如将第八章《芳烃》、第二十五章《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和第三十一章《芳香性》、第四章《对映异构》和第二十一章《立体化学》等进行合并;将第二十四章《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调整到第七章《烯烃和二烯烃》之后。每章节末会介绍与之相应的或与有机化学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如化学历史、绿色化学、不对称合成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等。教学方法上弥补将教案搬到屏幕上的不足,运用动画技术使教学课件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易于师生互动;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大量的教学动画,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化学的思想本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机理的理解;重视模型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凡能使用模型的尽量使用模型,它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补充类型丰富的教学例题来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为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因材施教

将有机化学课件共享到网站上,学生可以预习课程内容,标记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加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定时进行面对面以及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辅导答疑,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创新项目及教师科研课题等。配备2~3名知识渊博、学术水平高、有科研经历及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理论课和习题课。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之间还可以讨论教学内容的取舍,集思广益,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备课元素,充分展现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授课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邀请国内外有机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家接触科学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步入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接受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演示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授课内容将生动有趣、短小精制实验的多媒体在课堂演示,比如讲卤化反应时,我们将溴代反应实验的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反应为何有白雾现象,滴加硝酸银溶液为何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圆底烧瓶的底部为何是褐色溶液,一下就会改变单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又比如在醇和酚一章,介绍到醇的结构对反应速度影响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亲自做Lucas试验(Lucas试剂是无水ZnCl2与浓盐酸的混合物),观察反应液产生浑浊所需的时间长短,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中引出基本理论和规律,增加了真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完成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另外,安排1~2个创新实验,即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分析结果等,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分段式教学

历来应化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都是大学二年级开设的,而这一年恰恰是学生课程最多的一年。以往都是64个学时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多门考试压在一起,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过多的时间消化和理解,自然会产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所以我们实施了分段式教学,即在学期中间增设了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学生把前半学期学习的内容系统复习、消化理解后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后半学期的内容学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期末考试时,对于后半学期的内容复习起来也不会压力太大。另外,一百多人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作业抄袭现象,仅以出勤和作业来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除作业外,增加了课程论文设计。文献查阅、分析讨论、综述写作等工作,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可以作为平时的考核,也为以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措施的实施,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农林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较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裴坚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胡青眉,庞美丽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0,38(10).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基于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对如何提高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心得和课程组织的思路。

有机化学是农林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生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林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也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如何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提高化学素质是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由于高考的改革,中学采取板块式教学,学生根据高考需要,可以选取不同课程学习,其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中学阶段所学有机化学知识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有机化学,高校新生有机化学水平参差不齐,为高校有机化学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作为高校的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思路,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初期,了解学生化学基础成为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可通过问卷、交谈、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精选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适当的节奏进行教学。此时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有耐心,问题解释详细清楚,由浅到深,尽可能让学生能及时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师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答疑,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尽快地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案;在交流过程中,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加强师生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某一门课程兴趣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培养,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巧妙而具有悬念的提问,对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吸引力,往往会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教师及时的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赞许,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照本宣科,那会使课程索然无味,如果将所教的有机化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邀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问题,则会使我们所教的知识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趣味性;通过将所学知识用于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释,学生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及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加强了教学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教学过程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刻板的现象。

例如,我们在讲授烯烃的聚合特性时,自然会提到塑料袋的使用,会联想到塑料袋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同时,会联想到它为环境带来的污染,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不具污染的替代品。

在讲授胺类化合物硝化问题时,自然会讲到仲胺的致癌作用,自然会提及食品保鲜添加剂亚硝酸钠,让学生了解亚硝酸钠致癌的化学反应原理,列举出哪些食品含有亚硝酸钠较多,如何控制食用量。"

在讲到化合物丙烯酰胺时,会提示学生丙烯酰胺可能致癌。而在高温油炸淀粉类食品很容易产生,卫生部的公告列出了丙烯酰胺含量较高的食物名单,薯类(薯条和薯片)是第一位,谷物油炸是第二位。由于这些食品是学生喜爱的食品,因而学生反响强烈,情绪较高。

在介绍醇的性质时,我们通常会提到车用乙醇汽油(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取代无铅汽油的使用,介绍两种汽油的各自特点,扩展所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在讲到酯类化合物时,结合大家比较喜欢的水果的不同香味的主要成分,介绍不同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学生记忆深刻,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机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课堂上将化学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会使学生减小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抽象感和神秘感,使他们感觉所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具有较强的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但内容太多,抽象的反应式太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肯定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平铺直叙的讲授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学生难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神和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应科学地安排设计教学内容,除用生动的语言艺术表达有机化学的魅力外,在课堂的某一时段,适时地穿插一段精彩的化学史或化学家的有趣故事,一方面可令学生适当放松休息,同时更能让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动态演变,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极富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讲醛酮的还原反应时,引用我国科学家黄鸣龙的故事,1946年,黄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在做凯惜纳一沃尔夫还原反应时,出现了意外的漏气情况,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研究下去,结果得到出乎意料的好产率。经研究总结,他改进的反应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反应成本和反应难度,解决了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得到科学界的认同,许多有机化学教科书将这一反应简称“黄鸣龙还原法”。同时教育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反应中出现了异常现象时,应尽可能地将反应结果弄明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通过类似的我国科学家对科学作的贡献的事例,也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氮和偶氮反应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反应,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介绍相关知识时,我们可穿插一个故事:奎宁曾经是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由于原料的限制,价格昂贵。18岁的帕琴尝试以甲苯胺制备奎宁,实验的结果却得到一种黑糊糊的沉淀物,他知道这又是一个失败的反应。当他加酒精进行清洗时,黑糊糊的沉淀物立刻变成了鲜艳的紫色。一种新的染料诞生了,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非常喜欢这种颜色,她穿了这种颜色的裙子出席集会,产生了强烈的广告效应,人们竞相模仿,风靡一时。而这个反应的实质是发生了偶氮反应。

在讲到立体化学时,范特霍夫创建立体化学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他首次提出“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学说”,随后又在《空间化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不对称碳原子”的新概念,奠定立体化学的基础,标志着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在这过程中,范特霍夫遭遇了许多权威的反对、阻挠、讽刺和排挤。但再强的阻挠也不能阻止他探索发现真理的脚步。范特霍夫在有机立体化学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及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于1901年荣获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通过穿插这些妙趣横生的化学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发现、探索过程中,体验科学家们追求、探索、发现的经历,感受他们猜测想象的欢乐及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探索的乐趣,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并不总是枯燥的,在曲折艰难的攀登路上,随时会有命运之神的馈赠,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定能品尝到胜利果实的甘甜。

三、精制课件,改善教学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通常以大班形式教学,一般将5或6个自然班合成一个教学大班,由于教室大,人数多,采用以往的黑板加粉笔的授课形式已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使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教师的板书。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明,是保证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采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必然。

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最大问题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太大,教学节奏往往过快,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从而丢掉许多宝贵的信息,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由于还不习惯高校的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方式,他们会感到所接受的信息前后不连贯,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课件制作和授课时应特别注意控制演示速度,尽可能使可视信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与学生接受和记录速度一致,并给学生留出记录和思考空间,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解相应的知识。

四、抓住主线,以点带面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基本操作实验 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农林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基础实验课,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形成实验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好坏,不仅影响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还会影响到后续实验课、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本课程对大学生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中不可缺少的主体课程,在实验内容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但农林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课时数较少的基础课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采用了第一课堂教学平台加第二课堂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根据农林科和理工科各专业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情况,我们在充分有效的利用第一课堂平台的同时也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功能,第二课堂既与第一课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既解决学时不足,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包括3个模式,分别为:基本操作实验的教学模式,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1.1 基本操作实验的教学模式

根据基本操作实验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特点,我们对全校农林、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学时不同(24—36学时),开设了统一的基本操作实验教学模式(即公共平台),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以农林科和理工科各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将实验分为不同类别,每一类别有2个以上不同的可选项目。教师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创新课题、导师课题进行选做。具体实验内容见表1。

在本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实验之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做到做实验时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任课教师进行检查,预习报告纳入考核范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验内容的特点,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要点等,缩短讲解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既能给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主动的去完成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原理、操作疑问时,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探讨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例如:分液漏斗的使用,主要用于液体的萃取和洗涤,操作流程为:首先检查漏斗是否漏水,这是关键的一步;第二漏斗的正确握法;第三漏斗的摇法;最后静置分层、分液等步骤。操作不规范会导致产品的流失,尤其是天然产物的分离,振荡不到位,会降低萃取效率。振荡过火,会产生大量的泡沫而发生乳化现象,给分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这样既耗费了时间,也同样造成了产率的降低。

又如熔点的测定,怎样才能准确读出固体化合物的熔点。在操作中看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的实验中操作不当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如毛细管封管是否正确、样品的填装是否适量、肉眼观测是否准确以及温度计是否校正等,总之做到准确无误不那么简单,掌握的要点也较多。因此,要很好地完成基本操作实验,都离不开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理解和高度重视。

1.2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综合性实验模块涵盖了有机物的合成、化合物的鉴定及结构的分析、天然产物的提取、纯化及鉴定等内容。考虑到我校大类招生的现状,针对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林学、植物保护、木材科学等专业的特点,我们对综合性实验采取了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实验内容见表2。

综合性实验模式中,实验相对复杂,所需要的学时数又较多,针对专业的特点,进行选做。

例如,食品科学类开设了八角茴香油的提取及鉴定的实验,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扩展了思路,了解挥发油的用途,以及天然产物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又如,环境科学类在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中,对有机溶剂三氯甲烷的回收,则可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可使溶剂循环使用,也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而对林学、植物保护、木材科学类开设了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经过了植物中化学成分提取过程的复杂性操作,使学生懂得了自然界资源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应善待大自然,并肩负起对大自然保护的使命,开拓维护发展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农林大学生更应具有这种责任感。

1.3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模块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考验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能否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以实现目标分子合成的很好的训练途径,设计性实验模块设立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并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实验内容见表3。

我们对设计性实验采取了课堂讲授(大班化)和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操作(小班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流程如下:学生根据设计性实验内容的要求,先查资料,了解实验的相关内容,写出设计方案、原理、主要的仪器及试剂、装置图、产物的理化数据、参考文献。提前一周交于任课教师审核,教师批阅后给出意见,方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若不合格,教师签上修改意见,返回修改。这样做,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基础实验模块和综合实验模块的基础上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第二课堂的教学平台——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考虑到我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时数较少的现状,为了给学生提供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机会,有选择性地开放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项目,课外选题项目开放主要面向有一定化学基本知识的学生。开放实验内容见表4。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中毒 血液净化 护理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常见的化学药物中毒,其毒性大,口服吸收后作用强,可引起机体一系列毒性改变,甚至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危及生命。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对48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8例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18~80岁,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服用量80~500ml,发病时间在服药后0.5~3小时。服药种类:敌敌畏18例,乐果12例,甲胺磷6例,敌百虫6例,对硫磷3例,久效磷3例。发病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恶心、呕吐、流诞、出汗、肌束震颤、一部分患者呼吸困难。

治疗方法:①常规资料:立即给与大量等渗盐水或温水洗胃,直到洗出液澄清为止,清洗皮肤毛发,鼻饲导泻药物,灌肠促进毒物排泄,建立静脉通路,使用拟胆碱药,胆碱脂酶复能剂及全身支持治疗。4例呼吸衰竭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②血液净化治疗:48例均采用爱尔灌流器经床旁血液净化(活性炭吸附血液灌流)治疗,经股静脉或锁骨下留置单针双腔导管,建立临时性体外循环血管通路,术中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灌流血流量100~150ml/分,每次灌流持续时间2.5~6小时,使用灌流器1~2个,灌流结束后严密观察胃液及置管处有无出血,如出血可用鱼精蛋白注射以中和肝素。

结 果

38例血液净化3天后,查胆碱脂酶达到中度中毒,10例仍为重度中毒,加用换血治疗后4例转为中度后治愈,6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护 理

血液净化前护理:旁边备好插管盘,吸引器等急救用物,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抽血标本检验凝血系统,向家属说明血液净化的目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无菌操作下,采用股静脉或锁骨下建立临时性体外循环血管通路,妥善固定灌流设备,用肝素生理盐水2000ml(每500ml加入肝素10mg)预冲灌流器及管道,排尽空气。

血液净化中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8例患者均予常规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生命体征1次。①血液灌流时,因血液流入体外循环会使血压下降,故减慢血液速度(<100ml/分),持续补充血容量。8例血压下降明显患者使用多巴胺至血压回复后,再调整血流量至100~150ml/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同时给予3~5L/分氧气吸入。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律,对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③血液灌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治疗中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外渗,血肿,患者有无血尿,消化道出血等现象。本组有6例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有5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应用鱼精蛋白及止血药物对症治疗后好转。

血液净化体外循环系统的护理:①警惕空气栓塞,密切注意各管道的连接部位,保持管道连接紧密,通畅,防止接头处松动脱落,牢固固定穿刺部位,对本组昏迷,躁动不安患者使用约束带约束,固定好肢体,以确保血液净化顺利进行。②防止血流量不足,和灌流器凝血。若发现动脉除泡器变硬膨胀,血液进入除泡器的测管,则提示动脉压过高,灌流器凝血,此时因加大肝素用量必要时更换灌流器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1],使用灌流器1~2个,顺利完成灌流治疗。

血液净化的护理:①血液净化治疗后继续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分钟记录1次,以防病情反复。②股静脉及锁骨下置管待病情稳定后拔出,穿刺部位按压10分钟后加压包扎24小时,并注意观察指端温度及足背动脉波动情况,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出血、血栓等并发症。③患者神志清醒后,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要求家属做好患者的安慰及陪护工作,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讨 论

血液灌流是一种吸附型的血液净化技术,对脂溶性物质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2]。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脂类,亲脂性强,可通过活性炭吸附血液灌流清除,中毒早期进行疗效显著,本组48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应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除6例年龄大服药后延迟治疗,出现呼吸衰竭死亡,其余42例均治愈出院。护理人员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