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资源保护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市渔政监督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主管局的直接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全体渔政检查员在渔政站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认真执行国家各项支渔惠渔政策;加强渔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整体战斗力;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渔业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权力和义务,以维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为已任,规范管理,文明执法,为渔业生产的发展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一年来,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我们组织专门人员,采取以会代训、送法上街、送法上门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张贴和散发宣传资料,强调私捞滥捕,电鱼、炸鱼、毒鱼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性,以及禁渔区、禁渔期禁渔的重要性,使广大群众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渔业法》,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保护渔业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执法行动。一年来,随着我市渔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市的渔业资源日渐丰富。为有效的保护好我市的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近一年来,我市渔政执法人员不畏困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作风,共查处炸鱼×起、毒鱼×起、电力捕鱼×起,没收非法渔具×件。打击了违法捕鱼的气焰,维护了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同时积极贯彻实施渔业捕捞许可制度,依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等工作。
三、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一年来,我站十分重视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按照省、市渔业生产安全!会议的精神,以对我市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周密部署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并积极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保持了渔业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兴凯湖 鱼类资源 渔业资源的分析
中图分类号:S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88-01
1 调查方法
按照《我国内陆水域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对兴凯湖、松阿察河自然情况、鱼类品种、渔业资源、渔业生产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2 地理位置
大兴凯湖位于黑龙江鸡西市东部,距密山市35公里,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因地势陷落积水而形成。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大兴凯湖湖水清洁,无污染,湖水透明度1.5米至2.0米,是一座防洪、蓄水、排涝、灌溉及旅游的多功能天然水体。松阿察河是中俄界河,位于兴凯湖东北部是唯一的出水口,它是乌苏里江的源头之一。河岸两侧多为沼泽地,杂草和红柳丛生,水色浅褐色,透明度约30厘米。小兴凯湖位于大兴凯湖以北,松阿察河以西,小兴凯湖与大兴凯湖被一条天然沙坝隔离。兴凯湖和松阿察河是黑龙江气象特征最温和的地区。
3 鱼类资源
3.1 组成
兴凯湖水系共有鱼类15科64种。其中:大兴凯湖55种,小兴凯湖51种,松阿察河61种。其中鲤科38种,占60%;q科、鳅科、科各4种,各占6%,鲟科、鲶科、塘鳢科各占2种各占3%,七鳃鳗科、银鱼科、狗鱼科、鳍科、鲈科、鳕科、鳢科、刺鱼科各1种,各占1.6%。兴凯湖水系鱼类的组成比较复杂,属于北界过度区的黑龙江亚区,具有南北区交错的特点,包含有北寒带、亚寒带及亚热带的鱼类。根据起源分布和生态特征,水系由6个区系复合体组成。
(1)上第三纪区系复合体成于第三早期,在北半球北温带地区,并有第四纪冰川期后残留下来的鱼类。有日本七鳃鳗、鲟、鳇、拟赤稍鱼、黑龙江、麦穗鱼、高体L、鲤、银鲤、2种泥鳅、鲶、怀头鲶、中华所刺鱼等。
(2)北极淡水区系复合体形成于欧亚北部高寒地带北冰洋沿岸,是一些耐严寒的种类。有乌苏里江白q、江鳕等。
(3)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形成于北半球北部亚寒带平原区的种类。有黑斑狗鱼、湖i、花江i、瓦氏雅罗鱼、突吻L及黑龙江花鳅等。
(4)北方山区区系复合体形成于北半球亚寒带区的种类。有哲罗鱼、细磷鱼等。
(5)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第三纪形成于中国东部平原区的种类。有马口鱼、、草鱼、h鱼、鲂、鲴属、?属、颌须L属、棒花鱼属、DL、Z鱼等。
(6)亚热带平原区系复合体形成于中国南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多适于高温、耐缺氧的种类。有科、鲈塘鳢、黄颡鱼、乌鳢鱼等。
3.2 渔业资源分析
兴凯湖的成因比较复杂,它属于地壳断裂、凹陷之后,又出现玄武岩浆喷溢而形成的有源湖,兴凯湖北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形成大面积三四类沼泽,是以芦苇、小叶樟群落为主的湿地植被类型,典型的野生体―沼泽生态系统。春、秋季降水比其他地区多,而夏季雨量比其他的要少。春季回暖晚、温度低,温度比其他地区要低1度左右,而秋季则相反,降水幅度小,温度较高,温度比其他地区要高1度左右。入冬也较其他地区晚。春季解冻期兴凯湖湖区风浪较大,湖水浑浊度随之增加。兴凯湖淡水资源最丰富,分布着许多名贵珍稀的鱼类,如翘嘴红(兴凯湖大白鱼是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扁体、兴凯青梢红、兴凯贝氏餐条等特种鱼类生态系统。兴凯是我国特有的经济鱼类,翘嘴红是兴凯湖主要经济鱼类,兴凯湖北岸我国境内湖区分布有翘嘴红产卵场。
松阿察河中游江段的鲤鱼、鳊鱼是主要的经济鱼类。黑龙江水系鳊鱼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和基因库。松阿察河的细磷鱼属蛙科,在世界上只有1属1种,属名贵经济鱼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水域,国内主要以黑龙江上游数量为最多。松阿察河的江鳕是鳕科唯一的淡水种类也是极为名贵的经济鱼类。江鳕以硕大的肝脏和精巢为最鲜美,是山区大众欢迎的水产品。从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兴凯湖水系鱼类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多样性和珍贵性。
4 结论
兴凯湖属于黑龙江流域,大兴凯湖为中俄界湖 ,湖水流经中俄界河的松阿察河-乌苏里江,在我省抚远县境内汇入黑龙江兴凯湖是东北亚最大的淡水湖,资源较为丰富、渔业生产最发达的湖泊之一,由于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所以具有独特的水域生态,分布着许多珍稀名贵的冷水性鱼类和独特的经济鱼类,是一个相对独特的鱼类生态系统。本次对各水域的自然情况、理化性质、饵料生物群落、鱼类区系组成、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主要名贵冷性鱼类濒危状况、渔业生产情况、渔业资源情况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掌握了兴凯湖、松阿察河鱼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为保证该水域渔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防止水域污染,严禁私捕滥捞违法作业,加强重点水域的水质监测,以确保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为此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等法规。
(2)采取渔业水域鱼类资源的繁殖保o。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对于自然水域的鱼类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必须重视其繁殖保护。对黑龙江水系的施氏鲟、鳇鱼属世界性濒危鱼类,相当于我国2级保护动物;大马哈鱼属世界性经济鱼类,是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共同保护增殖的特种鱼类。必须实施限定年度捕捞量,降低产卵期的捕捞,以保护幼鱼和名贵鱼种。
(3)加强名贵经济鱼种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翘嘴、兴凯放流基地的建设,扩大放流种类、数量及规模,确保放流幼鱼的成活率,增殖名贵鱼种的资源。在人工繁殖中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测试,防止自然水域种群遗传学特征衰退。建立国家级名贵鱼类的原种场、良种场和冷水性鱼类资源保护库,为我国发展优质渔业提供优良品种,防止鱼类种质退化,保护其遗传多样性。
(4)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处进渔业发展。兴凯湖为中俄界河、界湖水域,两国签署了两江共同监督检查的协议书,定期联合渔政监督检查,更好的维护了渔业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河学术研讨会,共同为中俄的渔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觉民,黑龙江省渔业资源,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
[2] 张觉民,黑龙江省鱼类志,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1995.
如此大的工程,在施工期间会对风景区水生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在实地调研后对疏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对风景区水生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消减措施,为工程的方案论证、环境管理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施工期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分析
1.1 浮游植物
在航道整治阶段,水中疏浚挖泥、抛投等作业引起局部水域水质浑浊,将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局部水域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使以浮游植物为饵料的浮游动物在单位水体中拥有的生物量相应减少。总体来看,项目施工可能使局部水域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有所降低,但是对其数量及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对物种正常繁衍基本没有影响。施工结束后,不利影响即可消除。工程实施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程度不大。
1.2 浮游动物
项目建设对浮游动物最主要的影响是水上施工扰动水体,造成水体悬浮物浓度增加,从而影响浮游动物摄食率、生长率、存活率和群落等,根据有关实验结论,水中过量的悬浮物会堵塞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的食物过滤系统和消化器官,尤以悬浮物浓度达到300mg/L以上、悬浮物为粘性淤泥时为甚,如只能分辨颗粒大小的滤食性浮游动物可能会摄入大量的泥砂,造成其内部系统紊乱而亡;如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增加会减少多种溞属和其他枝角类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竞争能力。施工活动造成底质中沉积的营养盐及重金属物质的释放,这将直接影响工程附近区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和数量,从而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分布和数量。
考虑到施工一旦结束,悬浮物的影响也随之消失,同时浮游植物具有普生性,其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工程水下施工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得到很快的恢复,对其多样性的影响较小,且都是暂时性的,在施工结束后一段时间,随水体自净能力恢复而得到改善,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
2 施工期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分析
底栖生物是水域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水生生物类型之一,由于底栖生物活动能力低,其生存受环境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在疏浚开挖、码头水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开挖区域和码头区域的底栖生物类群中,活动能力较强的底栖生物、鱼类等在受到惊扰后,大多数会逃离现场,少部分来不及逃离的则会被掩埋死亡。活动能力差的底栖生物将被覆盖死亡。工程的疏浚、抛投等施工行为直接改变了原住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对其种类、数量、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分析
拟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鱼类的影响,主要影响是施工期悬浮物的增加破坏水质,悬浮物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悬浮颗粒将直接对鱼类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影响胚胎发育,悬浮物堵塞鳃部造成窒息死亡,大量悬浮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而导致生物死亡,悬浮物有害物质二次污染造成生物死亡等。通常认为,成年鱼类的活动能力较强,在悬浮泥沙浓度超过10mg/L的范围内成鱼可以回避,施工作业对其的影响更多表现为“驱散效应”。工程施工安排在枯水期进行,施工所在地多为或浅水区域,此时鱼类多进入深水区域。因此,施工阶段不会对作业江段的鱼类带来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影响是改变了鱼类的暂时空间分布,不会导致鱼类资源量的明显变化。
4 施工期对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松江鲈鱼的影响分析
根据松江鲈鱼的分布及迁游,以及鸭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松江鲈鱼在丹东市鸭绿江河段可将其分布范围从太平湾水电站到江口的这一段鸭绿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江口和沿岸海域五个区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疏浚施工会造成局部范围内水体含沙量和混浊度增加以及冲刷引起的底泥变化,将对施工区鲈鱼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局部范围破坏了松江鲈鱼的生境。根据松江鲈鱼的迁游规律,在浪头镇江段出现的时间是4~11月,大规模洄游集中在4月份和11月份,项目将于2011年11月开始施工,将在2014年3月完成,由于本项目的施工长度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又涉及到松江鲈鱼的主要育肥场所,故将对松江鲈鱼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在施工期要考虑减轻对松江鲈鱼尤其是幼鱼的影响。
5 不利影响减免措施
根据区域环境特点,本项目水生生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分为防治措施及管理措施,包括调整相关施工安排避免影响水生生物洄游、疏浚泥沙处置、植被恢复措施、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和补偿措施等等。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后,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补偿和恢复。防治措施指在主要鱼类繁殖期不进行疏浚、倾倒作业,施工期避开鱼类洄游季节。在进行水下勘探、施工作业时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作业单位应当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管理措施指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方法及设备,建立鱼类临时救护机制,对施工区内发现的珍稀保护鱼类及时进行暂养或放归。施工中若发现有珍稀水生生物,应立即停止施工,报告当地的渔业及环保部门,由专业部门进行处理。施工结束后,产生的卵石、泥沙、石渣等应运到符合要求的弃土场及抛弃区域放置。严禁在鱼类产卵场、鱼类索饵场、越冬场以及自然保护区倾倒工程抛弃物或设定抛投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要注重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培育,做好施工期间风景区环境污染的监管工作;施工方应制定一个保护、保证措施。在设计、施工、生态修复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文明施工,减少对风景区的影响。此外、建议丹东市政府强化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对该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管作用;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要注重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培育、尽快修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编制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加强对航道工程项目施工期间,运营期间进行监督管理,督促落实项各项减弱不利影响的保护措施,尽量减少由于工程施工,运营对风景区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关键词: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引言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统一管辖位于中国南海区域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所有岛礁及附近海域。中国政府设立三沙市,重申了对南海诸岛的,强化了在南海区域的行政存在,对南海实现有效管辖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南海所辖海域和岛礁的管理、开发、保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岛包括数百个岛、礁、沙、滩和暗沙等,散布在南海上,东西相距约900千米,南北长约1800千米,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三沙市岛礁面积狭小,自然环境恶劣,经驻岛军民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设施缺失、资源利用及建设开发无序等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三沙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沙市建制升级仅仅四个月,三沙市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将以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加强三沙生态环境保护。《意见》对三沙的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和规划,所有工作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并经常开展生态环保巡护执法。仅2013年就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巡护28次。建立了永兴岛现代化环卫站,实现永兴岛环卫工作常态化管理。实现永兴、赵述、晋卿、鸭公、银屿等岛礁太阳能发电入户。开展“绿化宝岛”植树活动,在鸭公、赵述等岛植树3500多棵,赵述岛400米水下人工礁体工程完工,实施了4次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已经建成,永兴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厂即将安装建设。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生物资源日趋减少;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渔业资源退化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二、三沙市管辖岛礁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三沙市所属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满足功能要求和环境保护目标。该年度中,海水和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优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主要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洋自然保护区整体状况良好;未发生赤潮灾害、海上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事故。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和大气引起的自然灾害较往年轻,却仍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损失”。虽然三沙市海洋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多年来由于对南海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保护力度不足,加之周边国家在争议海域掠夺性的开采,导致南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地破坏。经调查,笔者认为三沙市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
南海岛礁安全主要受海平面上升与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威胁。在海平面上升威胁方面,国家海洋局的《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三沙市海域海平面1993年至2012年的上升速率达到了每年4.9毫米”。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表示,“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岛礁尤其是南海部分岛礁构成严重威胁,南海部分岛礁在时只有很小部分露出海面,海平面上升造成这些岛礁消失将严重威胁我国海洋权益”。南海岛礁的部分或全部“消失”会使我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域的范围改变,进而可能会加剧南海现存争端。在南海,我国与海上邻国存在着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南海岛礁。
在人为因素方面,由于长期存在的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矛盾造成我国对于南海部分岛礁管理不利,这些岛礁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海洋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问题的困扰。例如,南海某些岛礁往往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军事演习中的“靶子”,岛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海岸开发、油气勘探和破坏性捕捞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资源开采活动,对南海岛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二)生物资源日趋减少
南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三沙岛屿(主要指西沙群岛)植物资源丰实,岛上的植物共有80科211属,296种(含变种),其中资源植物有283种,占种总数的95.6%,以食用和药用的种类较多。三沙海域海洋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腔肠类、棘皮类、鱼类、虾类、贝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其中腔肠动物珊瑚虫就有110种和5个亚种,占全国珊瑚虫种数的一半以上;鱼类有2000种左右,其中经济鱼类约800种,价值高的有200多种;珍贵水产品还有珠贝、海螺、鲍鱼、海参、海胆、龙虾、海龟、玳瑁、抹香鲸等。岛屿陆生动物主要是海鸟类,有鲣鸟、鹭、鸥、军舰鸟等60多种10多万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锐减,有些种群已成濒危,个别种类已经灭绝。例如座头鲸、蓝鲸、长须鲸等目前已基本绝迹,南海沿岸红树林面积减少约一半,珊瑚礁数量减少约70%等。南海生物资源日趋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趋严重的陆源污染,改变了海洋生物生境,导致赤潮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一类是对于渔业资源、珊瑚礁等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西南中沙群岛有户籍登记人口为216户、276人、常驻人口约900人。虽然常驻居民极少,但是三沙市所辖的南海诸岛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多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稳定性较为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人类活动易造成影响。岛屿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通过垃圾船运转回海南岛集中处理,产生的生活废水需要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三沙市岛屿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事关三沙市生态环境大计,而妥善处理三沙市居民垃圾又需要较高的成本。这些都是三沙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已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都具有聚油气的良好地质条件。有关专家估算,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蕴藏的油气资源储潜量为700多亿吨。其中,石油储潜量为292亿吨,天然气储潜量为58万亿立方米。南海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一直以来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海洋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以来,南海周边国家例如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具备先进技术与海上石油开采能力的发达国家联合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南海的外国油气公司达到200多家,开发的油气田多达2000多口,每年从南海抽走的油气资源有数亿万顿。如此大范围、高强度、掠夺式的油气资源开采必然会给南海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在油气勘探环节,开采船舶的废水,钻井的泥浆、钻屑,海上油井井喷或泄露,炼油厂排污等,在石油运输环节,海上石油泄露风险等,都对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更应该注意的是,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运通道之一,“每天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400多艘船舶穿梭其间,其中石油、液化石油气运输总量占世界的1/2和2/3”,这对南海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南海珊瑚礁星罗棋布, 从近赤道的曾母暗沙(~4°N),一直到南海北部雷州半岛、涠洲岛(~20~ 21°N)及台湾岛南岸恒春半岛(~24°N)都有分布,包括环礁、岛礁和岸礁等多种类型。三沙市所辖西、南、中沙群岛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胜认为,珊瑚礁对维护海岸稳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海水洁净、减轻地球温室效应等具有巨大作用,因而被称为“海上长城”。再者,由于西、南、中沙群岛远离中国大陆,许多岛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保护珊瑚礁显得尤显重要。然而据生态监测结果显示, 南海珊瑚礁在过去几十年来处于急剧退化之中。“西沙群岛永兴岛珊瑚覆盖度从 1980 年的90%下降到 2008~2009 年的10%。”《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2年,对海南三沙市的永兴岛、石岛、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等5个海域的珊瑚礁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005年至2012年西沙监控海域的珊瑚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37%。”眼下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及遭人为破坏现象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剧的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水遭受污染、长棘海星蚕食、渔民滥采珊瑚、炸鱼及不规范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及水温持续过高的自然原因,均对珊瑚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六)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
西南中沙群岛为海洋型海岛,除了西沙群岛的高尖石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熔岩露出海面为火山岛外,其余全部是珊瑚岛礁。这些珊瑚岛礁上没有可供饮用的地表淡水。地下的淡水透镜体就成为珊瑚岛礁上宝贵的淡水资源。珊瑚岛礁是由珊瑚和其他造礁生物在长期地质年代中营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构造,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和有暖流经过的洋面。这些地区雨量充沛,降雨部分被植被截留、蒸发或径流流失,部分渗入地下形成漂浮于海水之上的淡水水体,其形态中央厚,边缘薄,宛如一枚透镜,称为淡水透镜体。各岛礁上淡水奇缺,岛上军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陆船只补给和降雨储水,岛屿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活用水之一。永兴岛等岛屿受地质构造和海水渗透的影响,淡水资源匮乏,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无序开发,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破坏。淡水透镜体是可再生资源,但其十分脆弱。降雨回补,会促其再生,但抽取和渗漏又会使其缩小,如果开采量和开采强度过大,会使海水上涌击穿淡水透镜体,从而将一个大的淡水透镜体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小淡水透镜体进而使淡水贮量大大减少,导致地面植被枯死,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三沙市市长肖杰表示:“三沙要力争在2014年实现海水淡化设施全面覆盖有居民岛礁,2015年永兴岛不再提取地下水。”现在三沙市正着力通过加强船舶补给与加快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多种方式解决三沙岛礁淡水使用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对三沙市岛礁淡水透镜体的破坏,保护三沙稀缺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七)渔业资源退化严重
南海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极具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渔场之一,也是周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南海已知鱼类多达2321种,分别隶属于3纲、35目、236科、822属,是世界上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之一。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南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无序捕捞,正在使南海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由于周边国家逐渐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南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有所缓和。时至今日,整个南海海域除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部分渔场还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外,其余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海域渔场、南沙海域渔场在内的各大渔场的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已大幅下降,部分资源品种趋于枯竭。南海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长期悬而未决导致南海周边国家彼此孤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南海渔业政策,正日益损害南海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南海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的最大困难。此外,三沙渔业养殖业本身对于南海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海水渔业养殖因对海域资源的超负荷利用及海产养殖和滩涂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水体中有机物积累,营养盐异常补充等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除以上七种情况外,三沙市过分依赖柴油发电提供能源、南海愈发频繁的军事演习等都对南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三、三沙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三沙市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把生态保护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三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从前文列举的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看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针对三沙岛礁及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
世界很多著名岛屿在开发时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对岛屿经济体尤为重要。世界著名海岛,例如韩国济州岛、美国夏威夷、日本冲绳岛、印尼巴厘岛、毛里求斯等岛屿,在发展岛屿经济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这些海岛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也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发展经济确立环保先行原则,使农业、渔业、旅游业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毛里求斯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加强对周围珊瑚群及海洋生物的保护。韩国济州岛为保护环境,采用了利用GIS(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地下水保存管理系统。日本冲绳岛通过建设大坝,保证海岛淡水资源的供给。马尔代夫通过为每一个度假岛屿确定容量标准,来保护岛屿生态环境。因此,结合世界著名岛屿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三沙市应将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视为三沙市发展的生命线。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三沙市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在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后,再行编制南海海洋产业、资源利用、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岛屿开发、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各规划。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应该按照规划行事,坚决杜绝随意修改规划的行为。此外,要制定严格而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准入标准。并严格依照政策、法规、各项标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二)多渠道加强岛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南海岛礁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三沙市应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有效保护和控制南海岛礁。三沙市应积极探索与南海周边国家采取区域合作、共同保护的措施来保护南海岛礁不被人为破坏,其次针对海平面上升对南海岛礁的威胁,应积极通过建设防潮海堤、构筑防护网、防波堤甚至培养珊瑚虫等措施来对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潜在威胁。
应减少对于岛屿地下淡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破坏。积极通过建造“三沙一号”等大型补给船运输淡水和建设海水淡化工厂等措施彻底解决对于岛屿地下水的依赖。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冲绳岛建设大坝收集储存淡水的措施,结合三沙岛礁具体实际,因地制宜收集雨水等淡水资源,确保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停止开采地下水的目标。
应合理开发三沙岛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海岛土地资源,合理填海造地,严格填海造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和强度。统一规划三沙各岛屿土地资源的利用,整合海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南海渔业资源的合作开发不仅是避免当前频繁发生的南海周边国家渔业纠纷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对南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必要措施。渔业合作的顺利开展也将为南海划界及岛礁争端的解决奠定一个良好的互信基础,有利于争端的最终解决。应加强国内渔业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休渔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加强渔具渔法管理等资源养护。
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改变三沙市以往以柴油发电供应岛屿电力的状况。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综合利用常规能源、太阳能、储能、发电机尾气综合利用等多种能源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三沙特色的能源供应系统,将三沙市打造成节能低碳示范城市。
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对于南海油气资源,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下,应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加强执法巡航,保护南海油气资源。加强与沿海国家合作,缓解沿海各国掠夺式开采的现状。此外对于国内企业对南海油田的开采,应尝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生态税收等途径鼓励开发企业在开采时积极保护南海生态环境。
(三)加强岛礁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永兴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使永兴岛全岛污水都能够统一净化,并提高污水净化标准,保证生活污水排放达标,并使得净化后的污水有更多的用途。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与离岛处理,加快西沙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后期建设,逐步使其他小岛的垃圾处理也达到常态化运作。加快“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的建造,确保2014年底投入运行。加快永兴岛海水淡化厂投入建设,彻底解决永兴岛及附近海岛淡水资源的问题。扩大绿化宝岛活动,扩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范围与面积,持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岛活动,增强三沙岛礁抵御风浪等自然灾害侵蚀的能力。此外,所有海洋与海岸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应坚持“环境准入不降低、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四条原则。
(四)加快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三沙市成立前,海南已在西南中沙建成了六个海洋生态保护区。三沙市成立以来,正在筹建海南三沙群岛热带海洋动物保护区、三沙珊瑚礁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三沙市应继续争取国家及海南省政府支持,设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尤其是珊瑚礁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大对珊瑚礁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南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珊瑚生态系统,加大海洋生态环保投入,建立珊瑚礁监测网,通过人工繁殖法螺苗种放流增殖的办法,保护珊瑚礁资源等,力保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安全。
加强保护三沙市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调查和监测,重点对濒危物种采取就地或移地保护措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施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增殖。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共同维持南海生态平衡。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修复范围,积极推进对一些被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岛礁的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岛屿植被,保护海岛安全。
(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准入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建设,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保障。三沙设市后,海上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但非法旅游、盗采文物、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海上综合行政执法,提高海上快速救援能力极为必要。建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与应急联动机制,以便迅速、合理处置南海溢油、海上石油平台泄漏、赤潮、台风等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西、南、中沙海域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及时监测通报和环境公报,掌握三沙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六)科学发展三沙生态旅游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海洋生态旅游是海洋资源环境循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鉴于三沙生态环境容量还十分有限,三沙市发展生态旅游应坚持高起点、精品化路线,逐步发展。
(七)发动岛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三沙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人是关键,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离不开驻岛居民的参与。三沙市应在为数不多的居民中广泛宣传、普及三沙生态环保知识,树立起广大居民、渔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三沙”的建设当中来。例如,鼓励、发动渔民,积极承担责任,一起植树,参与绿化宝岛建设。此外,应充分利用三沙在国内的重大影响力及重要的战略地位,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三沙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龚子同,张甘霖,杨飞.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02).
[2]王淼,段志霞.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8(03).
[3]焦双健,李龙飞.关于三沙市海岛工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4]苏纪兰.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性[J].科技导报,2013(16).
[5]张湘兰,胡斌.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的国际法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6]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03).
[7]唐议,邹伟红.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的探讨[J].海洋科学,2009(03).
[8]余克服.南海珊瑚礁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记录与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8).
[9]张莉.论南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3).
[10]乌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11]袁建军,谢嘉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研究概况[J].生物学通报,2001(05).
[12]杨振姣,姜自福.海洋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兼论海洋生态安全的涵义及其特征[J].太平洋学报,2010(06).
[13]于敏,那杰,关春江.三沙市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构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14]付海梅.三沙市与中国南海海权[J].学理论,2013(21).
[15]吴瑞,王道儒.三沙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2).
[16]曾祥山,韩福光,郑锦荣,等.三沙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2(10).
[17]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三沙市专题调研第三课题组,杨斌.三沙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呼唤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三沙市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摘要)[J].海南人大,2013(01).
[18]刘家沂.生态文明与海洋生态安全的战略认识[J].太平洋学报,2009(10).
[19]孙立广,赵三平,刘晓东,等.西沙群岛生态环境报告[J].自然杂志,2005(02).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湿地,是指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具体范围以省政府批准文件界定为准。
第三条湿地保护管理坚持现状保护、民生为主、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建立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湖南省汉寿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为牵头部门,组织县林业、水利、渔政、旅游、环保、农业、国土资源、交通、卫生、发改物价、财政、公安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湿地保护管理区域内实施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设计、可研、规划、申报、实施各个环节的通报协作机制。
第五条保护区管理局为湿地保护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其职责是协调辖区内水利、渔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工作;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编制保护区发展计划、规划,实施保护区功能建设;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组织或者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国内、国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进行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规范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秩序,组织开展观光、旅游活动。
第六条林业部门是湿地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湿地保护工作,指导保护区管理局作好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衔接。
第七条县水利部门依法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和河道进行管理,包括河道、湖面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洲滩开发利用行政审批,洪泛区、蓄滞洪区内非防洪建设项目审批。
第八条渔政部门负责水域的渔业、渔政管理工作,对渔业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进行监督管理。
第九条县旅游部门在遵循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会同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区域内湿地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信息,科学引导和管理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十条县环保部门负责对湿地保护区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实施监督管理。对周边地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十一条县农业部门负责指导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源,防止造成湿地环境污染,损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鼓励农民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第十二条县国土资源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交通部门负责对区域内航道和航行的船舶进行管理,监督船舶和水上浮动设施配置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污设备,减少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第十四条县卫生部门负责对区域内因防治血吸虫病所施药品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因防治血吸虫病施药可能对湿地水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十五条县发改物价部门负责会同相关部门搞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规划和申报,并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
第十六条县财政部门负责湿地保护财政预算内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负责上级财政对湿地保护项目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的衔接与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县公安部门负责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秩序,打击和查处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章保护措施
第十八条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以界桩的形式设置保护区的界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第十九条保护湿地水资源,兼顾湿地生态用水需要,除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和抢险、救灾外,在区域内取水或者拦截湿地水源,不得影响湿地保护最低用水需要或者截断湿地水系与水系的联系。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措施。
第二十条自然保护区为禁猎区,严禁在区域内从事各种狩猎活动。禁止捕杀候鸟,严禁在越冬、越夏候鸟主要栖息地进行投放毒饵、捣鸟蛋等有损湿地资源和危及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每年4月1日—6月30日为水域禁渔期,禁止在区域内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禁止捕杀、伤害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强占、承包天然水域从事渔业生产。
第二十二条禁止在核心区、主洪道栽种杨树和芦苇等高秆作物。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遵循湿地保护法规并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方案,报省政府有关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禁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设不利于湿地保护的参观、旅游活动。
第二十三条禁止围湖造田。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已退田还湖的区域禁止新建居民点或者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退出后的旧房、旧宅基地必须拆除,禁止移民返迁。
第二十四条加大周边地区污染企业的治污力度,工业“三废”做到达标排放。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水环境不遭受污染,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
第二十五条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加大对区域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保护区管理局和渔政部门要加大监测巡护力度,在主要区域、重要地段设立监测巡护点,建立健全珍稀水禽、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机制,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采取措施救助受伤、搁浅或者被围困的珍稀水禽、水生野生动物。
第四章湿地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