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技术改革,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深入。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也极大程度地影响、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点如下:
一、激情创境,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追求知识的重要手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例如在《键盘指法》一课教学中,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精讲多练,熟练学生的操作实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我主张“理论+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上机操作中,我都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屏幕上播放,再详细讲解操作技巧后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相关知识。在“文字编辑”练习时,我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3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此外,在每节课前3-5分钟,我都会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信息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也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告诉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将被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所取代,教师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新知,就会主动参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变为“学――教――学”。首先考虑学生学,再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和发现的问题考虑教师的教,最后学生在新一轮的起点上再学,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我。例如在教学《用计算机画图》一课动手环节,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由想象,设计想象的作品,通过画图工具描绘各种喜爱的图画,慢慢摸索画图工具的使用。若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和指点,最后进行成果展示,评选出最优秀作品,给予“操作小能手”称号,并鼓励其他同学向小能手学习。这样通过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总结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数控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一、 大力培养数控人才是职业院校当务之急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目前我国紧缺熟练掌握这项技能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一现状严重影响并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大力培养数控人才迫在眉睫。
职业院校是培养和造就数控人才的摇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需求的扩大,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理清思路,找准方法,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优秀数控人才,以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1]。
二、应用仿真软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教师在数控理论课程中使用仿真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教学效果也得到更显著的强化。目前我国有上海“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武汉“宇航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等软件。仿真系统内容丰富、品种齐全,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数控加工中心等机床操作,其中囊括了国外产品、中外合资产品,以及我国自主开发的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操作系统。数控机床的门类品种繁多,各种机床操作面板和软件系统各异,遍布我国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要把这门课程教好,要求各院校购买各类机床供学生实训和实际操作,这一问题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积极研究和开发数控加工计算机电脑仿真系统,用于教学和培训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一)在学生中组成科研小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激发学生求知欲。
我们把各班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组织起来,分成若干攻关小组,由数控专业老师带队进行常规指导,并给每组下达进行数控研究课题开发的任务,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有计划地制成VCD教学光碟,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供大家学习,并将之装入数控实训中心的计算机,供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创造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及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戴上耳机,边看、边听,同步学习制图、编程和仿真加工。目前我们刻录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车自动编程教学片,CAxA数控铣鼠标加工数控自动编程教学片,Master CAM数控加工中心自动编程教学片,武汉世纪星数控车操作加工产品教学片,西门子数控车操作VCD教学片等[2]。以上课题的录制和安装,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参与其中,使数控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内外结合,营造学习数控技术的良好氛围。
在保证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统一与协调。
1.学校免费为有电脑的学生安装数控仿真软件,供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习、复习和研究。数控仿真电脑室业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供无电脑的学生课余学习和做作业。
2.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给学习扎实、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达到以点带面、全员提高的目的。
(三)成立学会组织,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对相关专业的新生进行数控机械基础知识的学前教育,由各班选拔,经专业教师审核,每班选出2~3名数控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进入学会的“初级班”学习、训练。进入高年级、操作技能熟练的老会员可转入“提高班”继续学习。初级班主要学习数控初级技术,以提高兴趣,扩大影响。为学生升入二年级时学习数控知识打下基础,并力争将其培养成班上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要是引导学生超前学习,强化技能,并组织他们研究开发新内容,出效果、出成绩,培养他们的人生自信和探索精神。在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支持、配合下,数控研究学会一届传一届,成果不断,这是启发式教学成果的体现。
(四)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兴趣。
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模具”等专业的相关班级都开设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技术”专业课。数控技术属于当代机械制造业的热门工种,数控高技能人才被列为国家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加速培养中、高级数控技术人才已刻不容缓[3]。数控技术是机电一体化课程范畴,这一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学生必须把其他机电类专业课程学好,打下良好基础,如机械加工工艺基础,车、铣加工工艺学等。只有学好了机电类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学好数控课程,才能掌握由手工数控编程转入Master CAM数控自动编程、由数控车转入数控铣及数控加工中心等操作技能。要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专业课的重要性,及各课程间的联系,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适应学习环境,积极主动地制订学习计划,规划学习目标。
总而言之,本院深入贯彻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必需、够用”的理论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目标。学院积极采取诸多有效措施,完善数控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更多实践活动,等等,取得了一定教学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个别问题,这是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索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数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兵.数控编程实用教程[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5):45-49.
目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以班级授课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存在着普遍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三点:1.知识目标不明确,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如果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都停留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名词的概念、原理和解释上,学生也只能理解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术语和工作原理;2.技能目标不明确,当前的信息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直接将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只学会了简单的几个操作,而没有在技能上有所提高;3.缺乏情感目标,信息技术的情感目标隐含与生活与学习中,主要通过信息活动让学生达到内心的情感体验。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涉及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与实践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把握住一个宗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要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和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息素养。抓住中学生所表现的认知特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住四个原则,并考虑相应的实践方法:
(一)学生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指导信息技术教学的风向标,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学设计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自身的反馈,加深认识客观事物;2.创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假设、分析、解决客观实际问题,加深他们的学习乐趣;3.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展现其优质的个人品质。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应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一切服务的出发点。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以及学生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尊重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一原则,要求把研究学生学情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融入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求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校、班级、年龄、性情的学生,课程设计的难度和起点也随之改变。事实上,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来加深了解,但是,这项工作往往流于表面,显得粗糙。
(二)任务与情境相结合原则
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将生活实践融于学习中,任务与情境相结合,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真实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学会同化新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在任务与情境相结合的课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旧知识,领悟新知识。
(三)学习环境多样原则
学习环境主要表示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支持,如此,学生才能通过有效使用各式的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获取新知识。信息资源的内容广泛,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传统的媒体资料、计算机软件以及网上丰富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非主要用于教师的知识讲解,而是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式、协作式学习过程中作为有效的学习辅助手段。
(四)共同协作原则
关键词 新课程 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1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1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1.2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1.3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传统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教师。
2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2.1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2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教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3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3.1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3.2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教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教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3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教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教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4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它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教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7-01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其实体现的是学思进行结合的过程。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课堂教学中并无太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加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还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方法不能恰当使用导致一节课上的毫无价值时有发生。因此,有效提问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上是值得探讨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当,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满足完成教学任务,尤其信息技术活动课堂中,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的技能掌握上。教师的提问目标不明确,比如在学习“眨眼动画“这一课时,老师课前放了一个动画片,教师问:通过观看刚才的动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回答:很可爱,很漂亮等等,教师提问了半天,就是没有提出一个问题来,教师记得焦头烂额,学生回答也离题万里。又或者有些问题没有意义等等,让学生无法回答,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这一课时,教师上来就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的硬件吗?问题大而空,这些问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了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益。
2.学生学习探究问题差,不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一般的情况时教师提问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当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时,很多同学的反应是马上沉默下来。这说明学生缺乏探索的积极性。
3.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时不注重交流,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基本上一节课全都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要记住就认为完成任务了,这种做法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更不用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
二、有效提问方法的改进措施
1.设计有效的信息技术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免费邮箱网上寻》这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情境:乌龟和兔子比赛之后,兔子一直不服气,于是他们决定再来一次比赛,比一比谁能最先把海马先生的信送到。结果,还是乌龟先生先送到了,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再顺势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乌龟先生用了电子邮箱快速的把信件送到,孩子们对邮箱充满了好奇,学习变得更有意思了。
因此,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一节课成功的开端,知识的学习会变得轻松而快乐。
2.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才能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教师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方式与理答方式。关注问题如何提出,如何叫答,提问主体是否单一等形式。还要关注研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如何回答。
4.提高小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提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并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快速解决问题,注重学习品质养成、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而又生命力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研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