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安全培训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是某个领导或某个部门的事,是上到公司领导,下到班组长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事。所以要克服抓安全培训是上级领导和部门的事,与工人无关的错误认识,向职工树立安全教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思想,强调安全培训工作管理既强调管到底,又强调理到位。管到底就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明确安全教育责任落实,安全培训制度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检查落实、考核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环环不脱节的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新格局,确保把上级安全培训工作部署要求和公司安全培训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理到位就是要理出安全培训程序。首先,在制定全年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明确培训工作思路,提出培训目标,并通过文件形式传达给每位员工。然后,结合安全生产形势,开展对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岗位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最后,建立一人一档一卷一证制度,每名职工除在新进厂时接受三级教育外每年还要按照规定的学时接受教育培训,实施“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明确规定考试合格核发安全上岗证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不得上岗作业。

二、强化安全培训模式,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

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对培训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采取“师带徒”形式:把有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外聘专家组织起来,为职工讲解安全操作方法、流程提高职工技能操作水平。二是采取“安全警示教育”方式,针对近期企业发生的事故进行案例剖析、结合开展三违人员警示教育、三违人员家属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增强职工安全警觉意识。三是采取“从点到面”教育方式,加强一线班组长安全培训教育,先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技术水平,然后班组长再利用班前、班后会有意识地向班组职工灌输各种安全思想,潜移默化的实现班组安全教育经常化。

三、强化安全培训监督管理,确保安全教育扎实有效

客观、公正、有效的监督检查能确保企业安全培训的效果,公司要加强对公司内部安全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明确到人,把安全培训检查列入公司月度安全考核及季度评比工作计划中,同时检查要会同相关各个部门,形成联合检查督导组,适时对基层车间安全培训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安全培训监督检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认真听取各车间(部室)相关责任人,对办单位安全培训情况汇报,审核培训工作制度、计划的可行性、查阅安全培训相关材料是否符合培训体系要求。

(2)突出重点,随机抽查。根据企业行业特点,针对基层单位利用生产淡季及间隙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采取过程检查与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职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职工持证情况进行随机抽查,确保人人持证上岗,并上标准岗。

(3)实地访谈,现场考核。通过与基层培训负责人座谈、提问的方式,听取该单位培训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取得实效等情况,考核岗位员工“岗位必知必会”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核定安全培训质量与效果。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中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是培养养老护理助手,作为具备资质的养老护理助手必须在卫生高职院校完成至少6周的专业培训并且通过相应的考核,获得老年护理三级证书[2]。养老护理助手从事的主要是各种基础的生活护理工作,其工作场所往往局限于养老院和社区,例如养老院内工作的护理助手,需要协助老人如厕,洗澡,洗脸,刷牙,更换衣物,穿戴假牙,进食以及对老人的观察与监督,尤其是对老年性痴呆的老人,保障其安全成为护理助手的一大职责。

高等职业培训教育主要是培养登记护士,其毕业生必须在卫生高职院校内完成不少于1年的全职高等职业教育或者1.5年的兼职学习,其中还包括不少于1500个小时的护理实习,作为老年护理方向的实习,多数会在具有政府授权资质的养老机构进行,并且会获得相应的报酬。毕业后通过考核获得老年护理四级证书,可在养老机构如医院的老年病房以及老年护理院执业[3],主要从事老年病人除侵入性操作以外的所有护理工作,如口服给药,疼痛评估及护理,排泄评估及护理等,并接受注册护士的监督与管理。

大学本科阶段教育主要是培养注册护士,澳大利亚的护士注册制度规定,在澳大利亚只有在大学内完成3年的全职学习或6年的半脱产学习,并且获得护理学士学位,才能依法注册为注册护士。根据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局2011年8月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初,全澳大利亚共有具备本科学历的注册护士260121人,其中15%就职于老年护理相关机构[4]。供职于养老机构的注册护士主要从事较为高级的护理工作,如静脉给药、伤口评估及护理、心理护理、临终护理等。同时还要对登记护士和养老护理助手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护士局的规定,在养老机构工作满24个月即可以申请硕士课程,完成该课程后授予老年护理方向硕士学位,大部分毕业生在养老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医学高校从事老年护理教育工作或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教育除了完善分级化的老年护理学校教育以外,还建立起了完善的老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在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其供职单位完成并接受澳大利亚护士局的监督管理。以笔者工作的养老院为例,其老年护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主要由入职培训、在职培训、院外岗位培训3部分组成。

1入职培训新入职的老年护理人员必须完成为期2周的入职培训,其中主要包括第1周的理论培训和第2周的实践培训。理论培训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感染预防及控制,晨晚间护理,搬运安全,火警救援,大小便护理,急救护理以及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护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训。新入职人员必须完成所有理论内容的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正式进入下一阶段护理实践内容的培训。第2周的护理实践培训主要是以带薪工作的形式完成的,1周5d,每天8h,由专门的带教老师根据入职培训表全程指导新入职人员一一完成包括老人的搬运、饮食的给予、污物的处置等多项护理操作培训,完成后带教老师签字,将入职培训表格上的项目全部完成后,入职培训完成。

2在职培训所有老年护理人员必须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养老院会根据各个层次护理人员的不同继续教育需求开展培训。例如,针对护理员,养老院安排本院注册护士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内容涉及排泄护理、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痴呆护理、疼痛护理等多个方面。而对于登记护士以及注册护士,养老院每月邀请院外专业人士开展讲座,每个月的培训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如“多文化老年人护理”,“临终老年人关怀”,“老年痴呆病人的特殊化护理”等。另外,养老院规定,每位在职人员每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安全知识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搬运安全和火警救援,旨在保障在职人员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

3院外岗位培训养老院每年都会选派在职人员参加院外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讲座和培训等。同时,各个养老院之间每年都会有“员工交换计划”,安排本院工作人员到其他养老院工作学习,旨在加强不同养老机构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启示

虽然澳大利亚与中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不容否认,两国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人员教育体系的全面认识,得到以下启示。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

1.中国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培训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公办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后来的网络学院开展的各种学历课程培训。随着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催生了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百花齐放阶段;90年代的“野蛮生长”阶段;本世纪以来的国际化阶段[2]。上世纪80年代初,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短暂政策空间,使各种以职业技能短训为主的职业学校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私立教育培训集团伴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兴起而纷纷设立。此间,一些港台和海外培训企业看到中国巨大的培训市场前景也纷纷登陆中国。特别是从2008年以后,国际培训产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并推出新的培训品牌,催生并促进了中国高端培训的发展。但至目前为止,近80%的培训者参加的仍是中、低端的技能培训,并占据着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主流。

当前,教育培训服务的主要类型有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考、考研、考博等)培训;少儿培训、家教、特长培训;外语培训、留学移民培训;管理培训;IT培训;公职人员考录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等。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职业教育培训开始快速崛起。外语培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教育培训行业已经从“重学历,轻技能”的学历教育,转变为今天的“与就业挂钩,与传统教育对接”的态势,面临着从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培训、从知识传授培训向提升精神培训转型。

2.当前教育培训市场之乱象

当前,在培训市场快速扩大的同时,培训投诉飙升,即使是品牌培训机构的公信力也不断下滑。在培训市场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动荡不定。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培训机构频遭倒闭门,学生学费无形蒸发,追讨无门。

2009年末,高端英语培训机构开始频现倒闭、破产门。从当年1月至10月底,有海外背景、号称“百年权威”的灵格风在香港、深圳、上海、武汉等地的培训中心多米诺骨牌式地倒闭。每一个培训机构的倒闭都伴随着破产、停课、卷款逃跑,每次都有数百学员上当受骗、百万学费不翼而飞。由于行业内监管不到位,名义上多部门管理但谁也不负最终监管责任,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互相推诿,学生们无处申诉,维权困难重重,追查和处理过程旷日持久,退赔学费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第二,培训骗局猖獗,新骗术渐趋高明。

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是由社会对考试,对文凭、证书的持续需求来撬动的,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培训欺诈“毁人不倦”。目前存在的最普遍问题是“虚假宣传”,虚构或假冒培训资质或夸大其词。培训机构最常用的忽悠三招:一是高通过率,不过数据是自己虚构的。二是豪华专家组授课,实际上是让一般老师甚至让学生滥竽充数。三是号称一手包办,提供的却是假合格证书。培训骗局渐趋高明,并呈集团化的趋势。总体而言,这些欺骗的伎俩都是企图通过虚假宣传,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培训选择,极大地败坏了培训行业的声誉。

第三,培训投诉飙升,培训全行业诚信度急速下降。

据200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在当年受理的投诉增幅前十位中,教育培训投诉年增长率为63.5%,位居第三位[3]。这些投诉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类:一是承诺无法兑现。宣传时夸大师资和教学成效,连续参加培训缴纳高额学费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二是不履行合同,不按约定或协议开展培训。如不按时开课,耽误考生备考时间;学生要求退款时,培训机构又往往推卸责任如归结于不可抗拒的因素或强调是学生的过错而拖延甚至拒绝退款等,这是一些培训机构的惯用伎俩。总之,因为一些培训机构不诚信经营,培训行业投诉逐年增多,行业诚信度急剧下降,学生报班时顾虑重重。

第四,在职教师参与培训兼职,造成教师人力资源隐性流失。

在培训市场巨大的需求面前,在职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就成为教育机构和家长争相追逐的对象,教师在课外兼职供不应求。与学校内按部就班的工作和僵化的考核制度相比,一些老师或半推半就或主动亲为,都会“理性”地选择在课外兼职。课外兼职的高薪又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上“偷空减料”,补“小灶”荒废了本职工作,形成教师人力资源的隐性流失,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人为地制造了教育不公,败坏了教育风气,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

二、我国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的原因

1.培训行业资格准入制度、行业标准缺乏,培训企业良莠不齐

培训市场虚假繁荣的背后,暴露的是培训法规建设的滞后和由此而来的培训过程监管的缺失。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和被广泛认同的“行规”,培训机构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开一家咨询公司做培训业务。监管机制不健全,加速其不正当运营。行业自律机制还远未形成,众多培训公司各自为政、自生自灭,导致培训无序泛滥,整个市场呈现散、乱、弱的特点。

2.名义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负责

与传统行业都有清晰的主管部门相比,培训市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培训管理机构的缺失,恰恰相反,培训部门不是少了,而是过多过滥了。目前,对培训机构有管理权的部门众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能对培训机构进行管理,而且不同的培训机构一般都有不同的管理部门。为了能进入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几乎所有的行业协会都推出本行业的考证体系,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从业资格、美容师资格考试等等,授权有关机构开展培训,导致对培训授权或审批机构多如牛毛。即使一些做得较规范的地方,也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但在工商行政部门审批的营业执照中也含有“文化培训”和“教育咨询”的类别[4]。培训市场审批主体过多,监管主体不明,审批标准和管理手段不统一,一旦培训发生纠纷,由谁来处理和监管就不甚明确,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难以对培训机构实行有效的管理,这实际上纵容了培训机构的违规办学行为。

3.培训市场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快速洗牌,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

随着竞争加剧,教育培训市场洗牌加速,培训机构短期投机行为加剧而无暇顾及机构的长远发展,扰乱培训市场秩序。究其原因,一是业内无序甚至恶性竞争。为了吸引学生,一些机构一方面胡乱承诺教学效果,片面夸大教学质量,而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降低授课成本,不惜用普通教师冒充名师,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二是成本增大,利润空间缩小。近几年来,由于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使家长对培训学习硬件、软件特别是师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使培训机构选择交通便利的高档写字楼作为教学场所,聘用知名度高的专家教师授课,还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教育服务水平上下足功夫。教育培训不得不进入“三高”时代,即培训机构的宣传费用高、教学硬件要求高、教师课酬和员工工资高。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5]。但高成本、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高成本以及快速收回成本并盈利的压力,迫使一些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杀鸡取卵的短期投机行为,从而加剧了培训市场的混乱。

总之,由于没有行业准入规则,致使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由于培训市场缺乏制度保障和明确的监管部门,导致监管的缺失,加速了其不规范的运营和恶性竞争,导致培训市场的畸形繁荣和乱象丛生。

三、规范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对策

由于培训市场的管理部门不明确,监管的法律依据又处于缺失状态,培训资格审查、收费标准、办学场所、税费征收等均处于缺位状态。同时,还埋下种种安全隐患,如很多培训场地光线弱,消防通道防火设施不能达到要求,学生受骗事件频发,合法权益缺乏应有保障。因此,对培训市场进行规范和整治,迫在眉睫。

1.落实管理部门,明确监管责任

为避免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必须明确政府监管部门。首先,所有培训机构必须到工商部门注册,获得营业执照,落实企业身份;在税务部门登记,保证从事培训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照章纳税,防止税款流失。培训机构既有了企业身份,一旦发生机构倒闭,法人卷款逃跑,就以商业欺诈罪论处。其次,考虑到教育培训的专业性,培训机构取得合法企业身份后,还必须接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资质审查和监督,取得办学资格证。教育部门按照培训企业“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对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课程等进行资格审查和年度审查,以审查其是否具备办学资质,合格者颁发办学许可证。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过程监管。

2.推行培训机构资质准入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

首先,要加快制定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其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结合本地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尽快出台教育培训机构资格标准,包括师资、场地、资金等都必须达到一定要求,以设定培训学校的办学门槛。再次,严格执行教育培训资格准入制度,符合标准的机构才能登记,才允许招生,否则,不予注册,擅自招生的要依法取缔,从根源上保证培训机构的资质,避免鱼龙混杂,使受教育者能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教育服务。

3.实行培训机构资质年审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监管

为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首先,实行培训机构办学资质年审制度。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内的培训机构进行年审,年审不合格,取消办学许可证。其次,加强过程监管。进一步规范培训中的管理、营销、授课等行为,严厉查处“超范围培训”现象。每学期中,要对培训机构进行1~2次突击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勒令停业。第三,设立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和评级,评估结果定期,以确保公众能选到规范的教育培训机构。第四,制定不同级别培训机构分级收费指导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以引导培训机构不断提档升级。第五,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建立培训信息平台,适时教育培训机构评价等信息,积极探索培训质量考核机制。及时信息预警,以避免一些不良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公众信息不明进行欺诈。最后,畅通举报和申诉渠道,及时受理家长和学生的投诉,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成立培训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培训市场过于庞大,管理成本巨大,要彻底根治培训市场乱象,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外,更多的还要靠加强培训行业自律。首先,要制定培训行业守则。制定行业内部公认且能自觉遵守的行业守则,这是行业自律的前提。其次,成立培训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的基础。其职能主要是对本行业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再次,要建立行业内长效监督机制。当学生权益受损时,有一个行业内部的投诉平台;当一些机构出现不职业的行为,成为行业的害群之马时,行业协会要通过预警等手段将该机构逐出本地乃至中国培训市场;当某一家机构倒闭时,可以在协会内协调资源,让学生顺利转到其他机构继续学习。

5.推行培训机构保证金制度,维护学生权益

当下,多数教育培训机构租赁校舍场地经营,一旦机构倒闭,“跑了和尚没了庙”。特别是碰到挪用办学经费、恶意终止办学的培训机构,学生利益受损,往往只有自认“倒霉”的份儿。因此,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培训市场秩序,应借鉴不少行业推行的缴纳进场保证金的做法,在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之初就实行培训机构保证金制度,以防患于未然。保证金主要用于民办培训机构终止时退还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并要根据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业务的收费标准,按比例提高培训机构准入保证金门槛和额度,以保证一旦发生培训质量问题、乃至培训机构关门破产,培训管理机构就要先行赔付受训者[6],以维护受训者的权益,降低培训风险,促进培训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6.推行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培训师资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的根本保证。因此,政府部门要引导培训机构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师资质量、培训质量上。为此,首先,实行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培训教师队伍正规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推出民办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并规定,一名教师只能拥有一种教师资格证。公办学校教师如愿意可将公办教师资格证换为民办教师资格证,可辞职担任全职培训教师。其次,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实现监管透明化。无证(民办教师资格证)执教与无证行医一样,必须受到相应惩处。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监管,严禁教师校外兼职,让学校内外的老师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得其所,各展其长[7],从制度上堵住教师课外兼职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5000亿教育金矿引爆投资潮.长江日报,2012-6-7.

[2] 宋亮.谁在推动教育培训市场.教育,2010(7).

[3] 张凯.培训投诉激增,市场期待诚信.石家庄日报,2009-3-12.

[4] 王平.用“规范”来结束培训市场的“野蛮生长”.教育,2010(22).

[5] 教育培训机构的危与机——后金融危机时期[EB/OL]/NewsPaper/InfoArticle/2010-1-29.

安全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路向

一、匹配

职业教育只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规模和结构,才能形成真正支撑起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所在。

常熟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布局由散到聚,产业规模有效扩大,产业结构正在上移。未来常熟将瞄准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冶金等新兴500亿级规模产业,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格局。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梳理产业链,通过淘汰、改造、优化、新设等手段通盘考量专业结构,适应生产力布局的变化。

目前常熟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共涉及14个大类,49个专业点,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为主干,以农林牧渔类(职教中心)、轻纺印刷类(高新园中专)、生化医药类(滨江职校)为特色的有点有面、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这与市委确立的“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契合,基本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热门专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会计等专业集中度低,资源重复投入;数控技术与数控加工等专业相似度高,培养方向模糊;古建筑修缮与仿建等个别专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持续发展能力偏弱等问题。从产业需求来看,电子、机械、汽修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这与本地产业高度集中在制造业有关;会计、物流、报关等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出现明显过剩;而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软件动漫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与熟练劳动力需求的断层较大。

随着常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未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对一线技术工人以及管理者的市场需求仍将进一步上升,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而服务外包、餐饮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业人员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一方面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专业的聚集度;另一方面又由于人才培养总体上会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从被动对接转向主动创造,同时充分兼顾基础性专业,让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相结合,适时开发地方特色专业,满足未来常熟城市发展对于会展策划、高级护理、城市轨道运营等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二、贯通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岗位设置的不断优化,以复杂创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自然也会更加丰富,这促使我们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贯通环节上有所突破。

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内部是有教育层次的。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促进他们在各自层面办出自身特色,脚踏实地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和高职又是异其态而同其质的,彼此密切联系,纵向相互衔接。

现阶段常熟地区职业教育学制的贯通模式集中在对口单招、分段培养、五年一贯、专转本等四种形式。由于在具体招生管理时,上级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有相应名额限制,学制贯通遭遇一种有路不畅的梗阻。随着未来产业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完善人才上升的渠道,丰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政府部门应制定政策,稳步扩大学制贯通的试点范围和招生比例,继续拓宽教育选择的路径,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上下贯通。

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应设计合适接口使之相互渗透、横向融通、取长补短。

建议通过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施相应的职业分段教育,将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向普通教育渗透,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如小学阶段可设定为职业启蒙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初中阶段为职业探索阶段,目标是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增强学生未来选择职业定位的能力;高中阶段则为职业预备阶段,通过学术性课程与职业类课程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抗压耐挫和自我控制等职业适应能力;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正在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相关测试后,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高层次教育。

目前教育部门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了常熟市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年安排常熟中学、梅李中学等普通高中学生到职教中心进行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动普职融通从试水走向深入,一方面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就业和生活的必要知识及技能,如职业健康与安全、西点烘焙、数码摄影;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破校际壁垒,在学籍流动、学分互认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双向流动,培养“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多元

通过健全创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明确彼此的角色、权限和义务,使四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制定教育税收优惠配套政策,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全社会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

行业发挥指导作用,密切跟踪和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行业内职业岗位和知识技术变化,以新型产教对话机制切实推动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间信息互通和深度合作,主导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和教育督导。

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

学校的职责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使之能真实反映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改革教学流程使之能真实反映生产服务的业务环境,改革教学方法使之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四、开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只有注重与教育系统内部其他子系统以及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保持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

第一,办学向职业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开放,加强区域内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资源的统筹与整合。打破校际藩篱,成立常熟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推动职业教育共同体形成集约化优势。

第二,师资向生产一线的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各类能工巧匠开放,开辟职业学校人才进编绿色通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资源向境外职教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院校开放,积极寻求与国际权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积累的成功经验,大力拓展本地学子海外就业市场和深造渠道。

五、统一

常熟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采用自上而下进行职责垂直对应的多头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上的分头管理带来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加上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监督,往往助长了教育功利行为,这样难免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和权威。

为化解上述矛盾,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以创建常熟开放大学为契机,开展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试点,成立学历教育学分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转换和贯通的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对先前技能的认定、学分的折算累积、各级能力的划分、所获证书之间的相互转换做出明确规定,探索以一定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共同的参照标准来设置相应职业教育等级的资格框架,为客观、公正、准确地考核和衡量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劳动力价值建立统一的标准。

六、循环

随着技术应用周期日益缩短,社会节奏和职业流动不断加速,接受一次性教育便可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换言之,人一生的幸福与接受有组织教育时间的长短日益相关,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能力,才能真正与社会同步。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地将关注的视线投向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储备人口“新红利”,实现职业教育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和开放共享机制,通过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来满足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个体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佳的方式获得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实现让受教育者培训―就业―再培训―更高层次的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促进阶层正向流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人人乐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城市需要职业教育在时间上保持教育年龄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市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象上从单纯培养适应生产关系的劳动力延伸到失地农民、残障人员等各类就业弱势人群。

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通过市场化方式按行业需求指导性目录,各职业学校定制教育产品,再由政府择优采购,个人凭职业教育券兑换教育产品,接受职业教育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参考文献】

[1]Eduardo Tome.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Train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1(6~7)

[2]Indermit S. Gill, Amit Dar & Fred Fluitman. Constraints and Innovation in Reforming N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1999(7)

[3]Jill Turbin. Policy Borrowing: Lessons from European Attempts to Transfer Training Pract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1(2)

[4]顾明远. 教育学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庆国.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石伟平.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