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社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形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以及技术帮助。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含义就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手段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本质就在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进步和改革,改良陈旧的框架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再生能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效益相一致、人口数量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匹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速度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真正做到又快捷又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所在是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以及专业能力,加快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不断推进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用以保证经济的长远性以及稳定性增长。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整个社会中的经济生产、公共服务和制度管理等方面需要的专业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在大力推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为提高社会实用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供了比较大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培养技术型专业素质涵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我们国家中市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并且还会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需要非常多高专业职业素养的工作人员,所以必须不断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出大批量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用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实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当今社会新兴产业中提供了大批量的实用型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一定会将现有的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摒弃一些陈旧俗套的、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的工作,随之又将衍生出一大批新兴的企业单位,工作性质以及工种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必须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教学质量,快速培养出高端实用型人才来填充当前各种新兴企业中的岗位空缺。当前,我国现有的高端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行业的发展凸显出严重的滞后性,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将会使得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济能力以及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新兴企业的又一次经济突破,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目前急迫需要大量的既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涵养,又能够灵活的进行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不断生产出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属于我国自己的独立品牌。当然,目前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学质量,这一远大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分层式”教学法。它侧重培养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发学生潜在思维。班级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课堂教学的教师就只有一个,这必定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忽视某位学生的情况,此举一方面限制了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理解知识。除了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也极为重要,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情景教学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来进行自我学习,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经常性的开展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针对性培养实用型人才
学生需要十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中市场的实际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领导层级以及相关的教师需要时刻洞察市场发展的空缺,对这些市场急需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对一些目前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中的行业做一些适当的淘汰选择,努力培养市场发展中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院校内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完美对接。明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资讯,正确科学的预测未来社会中人才方向的实际需要。
(三)定向性培养人才
不断深化高等职业类院校与社会新兴企业的有机合作,从而实现企业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的合同计划,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以及物质类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进行企业进行实际演练,开展一体化教学,通过“私人订制”的运作模式,进行定制型人才培养,共同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学生,院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为社会企业经济生产服务,企业经济资源为院校大力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所教学知识创新性以及及时性的把握,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充分提高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院校中的教学观念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的院校管理制度。只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平稳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够拥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光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N].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0-73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最高理想与期望。相应地,对高等教育的关切自然而然就成为社会关注教育的焦点,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当前,更是如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理论界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如何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这一视角开展的,其主要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结果,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评价,而对高等教育的过程,即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评价关注还不够。基于此,本文提出將“发展质量”纳入高等教育评价的范畴,并尝试对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一粗略探讨。
一、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任何一项理论命题的提出都有其相应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教育研究更是如此。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而言,其理论与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
发展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产生的。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重大课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社会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在理论上的反映。在此过程中,随着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对于发展概念的理解即所谓“发展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总的趋向是更加关注发展质量问题。无论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外延式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粗放式规模扩张已走到尽头的今天,必须进一步强调“发展质量”,彻底与传统的把手段当成目的、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划清界限,在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持续与协调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以往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已经对发展的质量问题有了逐步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把“发展质量评价”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范畴和一个有认识价值的新的概念提出来。
(二)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將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在发展机遇面前,越要头脑冷静,越要重视发展质量问题。发展速度服从发展质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科学发展观。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办学理念和办学视野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高校的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学科及专业布局效果还不够理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发展,特别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通过评价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不仅能够及时诊断和发现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指导和帮助各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念,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这一意义来看,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提出,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内容是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关键作用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质量监控点,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其所涵括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发展理念评价
发展理念是人们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2]。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也好,具体到某一高等学校也好,形成高等教育的某种特色,实际上是实践发展理念的产物。其他发展资源再良好,如果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同样不能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判断发展理念是否具有先进性,首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是否能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高等院校来说,就是要看学校的定位是否准确、办学思想是否先进。具体就是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发展理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实在的。作为精神层面的发展理念,存在于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之中,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领导的发展理念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高等院校的发展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教职工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集体信念等,这是从精神层面进行的评价。从物质层面看,校园发展规划、建筑风格等,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发展理念的先进性程度。
(二) 发展目标评价
目标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做出的对发展某些事物的选择或是人们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发展策略的一段时间内,总体要达到的基本水平和状态,或是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确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从宏观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二是要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从微观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保证高等教育自身结构的合理性;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的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防止教育腐败和教育发生“恶性”质变,走依法治教之路;四是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进高等教育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全面发展。
(三) 发展条件评价
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以基本的办学条件作为支撑,它包括师资队伍、校园面积、教学用房、实验仪器设备、图书信息资料、教学经费投入等。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评价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必须將发展条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现实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格院校为了实现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在目前政府投资有限、办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采取了铤而走险的发展方式来实现数量扩张,即“高额负债”办学,有的已大大超出了学校的偿还能力。从外部运作看,高等教育发展对银行资金依赖过大,导致学校风险开始向金融机构积聚;从教育内部看,“高额负债”办学不仅会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而且也给教职工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教师的稳定与发展。在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不能不看数量,但又不能只看数量,关键在于发展条件的允许程度。也就是说:数量规模的增长必须与基本的发展条件保持同步,否则,就是一种“零效益”的增长,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也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 发展规模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产业,产业的经营有赖于适当的经营规模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佳办学效益。根据经济学规模效益理论,如果规模扩大,就会引起生产技术、组织的改变。此时,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产出就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即产生规模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当然,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如果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也將使规模收益出现不增反减的现象(又称规模不经济)。借鉴上述理论,不难看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才具有实质意义,因此高等学校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有一个适度的范围。高等教育只有达到适度规模,才能使资源获得充分的、最好的利用。一般来说,提高生师比可以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同时高等教育规模还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相适应,与教育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相一致,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发展规模与效益的最优化。
(五) 发展结构评价
发展结构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程度的直接反映。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是高等教育从整体上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内涵,往往可以产生花费最少、效益极大的效果。如果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即使数量增长了,质量提高了,仍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人才的大量积压,即所谓的“过教育”。因此,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尤其需要把数量增长、质量提高与结构、效益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评价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主要有四个指标:一是层次结构,主要体现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二是类型结构,主要体现为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形式结构,主要体现为普通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四是布局结构,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资源和不同水平、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证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二是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 发展效能评价
发展的效能性表现为在运用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发展目标时具有集约性,能做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从而使社会运行成本低,损耗少。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效能性,必然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活动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意味着对原有的缺少效能的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改造、改革[6]。高等教育发展的效能性是指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效益、效率和功能等。考察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效能性应注意两个环节:一是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动员、组织、开发和利用情况。资源是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对资源的有效动员、组织、开发和利用是确保获取发展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各个发展环节之间内耗程度的大小。不合理的内部结构,会使许多效能在形成以后,便在发展环节中消耗或抵消于不必要的相互冲突、摩擦、纠纷之中,造成一种无端的浪费。所以,内耗程度越低,发展的效能就越高。同时,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还表现为高等教育系统对其自身运转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故障具有化解和修复能力,以及在运转出现失衡时具有建立新的结构平衡以保持良性运行的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调适性特性。
三、 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体系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构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则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构建这一评价体系呢?笔者以为,当前主要应构建并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即是解决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面临着家长、学生、教师和社会舆论等诸多潜在冲突的要求。正因为高等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状况的制约,于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进行评价也自然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均普遍关心且自觉参与的社会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唯一投入者,也就成为唯一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主体,直接控制着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方面面,承担着对高等教育的无限权力与无限责任。因而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中,政府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一切评价活动均以政府的价值观和利益需求为取向,重视对投入资源、办学条件的评价,忽视高等教育产出以及绩效评价,从而造成了责任机制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的不断改革,政府已不再是高等教育评价中唯一的权力中心,理应转变职能,减少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直接干预,而让比其在这一领域更有管理优势的社会与高校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并非意味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责任的放弃,“政府只是从没完没了的琐碎小事所淹没的平原上撤退,进而在明朗的、可策略性‘总揽全局’的制高点避难”。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政策、法规等,对评价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价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从而保证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同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利用评价结果制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关规划,从总体上、宏观上调控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控制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并且通过某些其他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其更符合国家的利益需要。
(二) 评价指标的科学化
何谓评价指标呢?我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陈玉琨教授认为:“从评价学的观点来看,指标是一种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评价准则,是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从本质上说,它是评价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开展教育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据,决定着评价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要改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工作,真正发挥其独特功能,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着力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估学原理,一个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应当包含或者覆盖评价对象的全部本质属性。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质量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的属性范围极为宽广。因此,在设计和构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时,必须坚持全面的理念,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设计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确立要充分调查分析,明确其名称、概念、内涵和范围等内容,在理论上要有科学的依据,在实践中要有可行的措施。同时,与其他事物一样,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标准也是动态的,即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发展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评价标准还要适时进行调整,以便与发展的形势相吻合,真正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性、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分享性等特征出发,着力构建可操作、可度量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客观反映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优劣,为国家的宏观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中,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这表明,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与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衡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认真总结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存在问题,不断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使教育作用于人的素质提高这一功能,与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化统一起来,与改善民生,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有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方向。
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内因是其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在参与生产分工中,作用得到合理配置,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各要素中最先进,最充沛和最灵活的资源组成部分,在市场调节就业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因此,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资源要素的质量本身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一方面,劳动环境、劳动报酬和各项劳动者权益要得到保障,劳动者居住、就医、求学和其它生活环境要不断得以改善,这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目标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当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业难仍然是总量过大的矛盾,也是全球性的问题,这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困难人员、退休军人是这个总量的中弱势,但群体庞大,是我国就业压力的重点所在。要解决这个难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固然重要,但从内因上解决就业观念问题,提高就业素质问题更不可忽视。招工难问题则凸显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现代产业发展中许多岗位没人干的表象下,是大批劳动者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缺乏,最后导致就业无门、创业无路,并从另一方面加重了总量性的矛盾。面对劳动力市场两难命题,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作为?高质量就业目标如何在各类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培养模式中接轨并体现出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挑战。
二、思考与对策
结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工作实际,以及区域内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情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一)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职业和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应从单纯的立德树人宏观层面,细化并落实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追求高质量就业上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着宏观特征。十报告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任务揽括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从人的成长规律看,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而每个学生接受更高一层教育阶段时,都应有一个细化并可落地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之后,如何将教育功能一头联结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联结素质提高民生改善,是各类专业院校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必须深思的。在当前,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只能在服务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为各类产业提供科技和技能人才支撑,才能为就业提供空间,消除总量压力。研究和跟踪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发展状况,与各类专业中最先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得到实训提高,才能迈开高质量就业的大步。不仅如此,追求高质量就业目标,还要在扎实开展技能实践和创业综合素质的前提下,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体系,探索教育与社会、专业与行业、教室与职场的无缝接轨机制,保证职业和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都能在最先进的现代产业中锻炼提高,并最终服务于最优质的企业,真正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二)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启动和深化一项改革,即一体化教学改革。理实分离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传统,也是当代中国教育最大的诟病。教育不了解职场,不了解学生;生产不了解教育者在教什么,课程体系是什么。因此,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成为就业难的主体。随后中国教育也提出了理实一体化要求,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但是在缺少有力的保障机制和清晰的培养模式情况下,理实一体化仍然是概念化的口号,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提高难以落地。在当前,以面向生产、面向职场,让每个人的价值得以发展,把人的职业化作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启动和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非常迫切。教育要走向职场,分析研究专业发展规律;课改要深入职场,研究每项典型工作任务的组成和规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课堂要衔接职场,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主持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的领路人。目前,国家人社部在全国百所技工院校中选择了部分专业开展试点,北京和广州的部分院校已取得成功经验。杭州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域,现代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其它新兴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说,应加快一体化课改这一职教理念的宣传落实,加强试点院校改革的规划,从专业研究团队、教学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校企双制的互动机制以及一体化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方面加快步伐。唯有如此,推动高质量就业才能保持底气,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三)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在职业和技工院校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就业服务体系要全面纳入政府促进就业的大框架进行,学校必须主动衔接,并要认真研究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服务和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创业是就业的组成部分,更是扩大就业的源头活水。从就业竞争的总体格局看,全世界80%的劳动者是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吸纳就业的,我国劳动年龄段从业人数也大多集聚在民企制造业、各种生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国有大中企业从业人数只占劳动力总量的少数。因此,职业和技工院校不能单纯以就业率为质量目标,在创业驱动的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都处在创业起点上,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应有创业立身的发展理念。在学生跨出校门走向职场之前,对他们实施好创业教育十分重要。要开展市场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市场规律和本质;要开展法律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职场规则和本质;要开展经营管理模式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模式;要开展产业和服务标准教育,使学生了解顾客如何成为上帝。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推荐和分析创业项目,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开办报告会和成长历程教育,汇集和宣讲区域内创业促进政策等等,也应成为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愿意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人员越多,高质量就业目标才有新的内涵;职业和技工院校办学才有活力。
(四)围绕高质量就业目标,必须深化一系列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落实。加强职业能力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综合工程,职业和技工院校建设只是其中的基础环节,但是与职业能力建设各项政策相关互进;没有政策引领,或者政策落实不平衡,势必阻碍职业和技工院校的发展。当前应在以下四个政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中下功夫:一是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尽管目前国家级层面有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津贴等3000多人,却严重偏少,落到地方的评选更少。要让职工愿学崇学职业技能,还必须在养老金待遇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倾斜上加大力度,在建立行业技能工资指导线上有创新办法,在鼓励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中把技能人才指标列入刚性项目上有进一步突破,在劳动监察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并使用好培训费上下功夫。二是职工终身教育促进体系。企业转型升级是永恒的课题,职工的观念、技术和技能必须跟上升级的节奏,就业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要通过技能准入制度,国有企业技能骨干的调训制度,企业升级考核中列入职工学分制度,企业与技工院校共同建立职业技能研修计划等办法,创新职工终生学习制度体系。在当前要切实提高就业者岗前培训、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晋级培训的质量,要完善培训工作的组织体系,利用院校资源,做好培训工作。三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公平促进体系。技工院校不能享受教育部门的文凭由来已久,这种门户之见在当代中国存在实为奇观;大学生实训、就业和创业政策出自人社部门,但技工院校却享受不到,也是以文凭作为群体界定产生的。此外,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天地之别的招生政策等很不公平,急待协调解决。四是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目前,人社部1000多个工种标准在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过程中奠定了基础性、主体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反映出工种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几千个工种标准相比缺口较大;一些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被市场认可,而行业资格证书却是管用的;此外,职业技能资格与专业技术资格的转化全面脱节。管理层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量不够加强,理念不够大胆,这种“资质碎片化”格局将越来越突出。下一步,应在坚持市场主导前提下,做好兼容并蓄、吸收应用工作,让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起来,行业认可与国家认可协调起来,国内认可与国际接轨协调起来。
三、 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使职业和技工院校真正成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基本素质的砥柱,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职业和技工院校,应切实转变教育目标定位,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理顺各方关系,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基础工作,使技工教育真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发源地和加油站。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实践能力 学生 职业技能培养 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
一、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一是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这几年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很快,差不多每年是100万,去年招生数已达820万人。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控制住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下一阶段要扩大规模的就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整个教育协调发展要求的。
二是要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引导职业院校切实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问题。职业院校学生的来源和就业去向,决定了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技能是他们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必须下大力气,集中力量争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这个问题。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高度重视,把实践摆在了整个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决不能沿袭学院式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不能与职业岗位脱节。只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所在。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基础。实习环节完成后,学生还要进入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到企业中去实习,到单位中去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教育必须有实习机会,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这一块今天就不说了,这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还要召开会议,重点强调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生只有经过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这两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才有可能完成从一名普通学生到一名有一定职业技能的职业院校学生,再到具备某一专项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和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相比,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主要差距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差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个环节。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弱点,即传统上我们就不太重视实践,不太重视动手能力训练。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条件跟不上,说老实话,搞个教室上上课这个条件还好搞,真要实践起来条件还是很难的,现在所谓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还存在很大问题。下一阶段,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都要把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的实习和实训,校外实习当然是决定性的,然而校内实训也极为重要、极为关键。
实践证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通过努力,各地已经建设了一批具有良好实训条件的职业院校,在社会上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品牌,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然而,总体而言,实训条件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据对全国100个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条件调查,数控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数量少、质量差,往往只能进行演示性实验,多数只能进行消耗性实训。由于实训设备缺乏,实训重点只能放在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上,而且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动手机会很少,“在黑板上开机床,在练习本上编工艺”的现象十分常见。绝大多数学校为了降低成本,在仅有的简单实训中也常常以切蜡、切木头代替加工真实的金属零件,真刀真枪切削钢体的是极少数,这样是很难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在开始阶段切蜡是可以的,但是要真正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切削真实的金属零件,而且一定要切削钢件,否则的话到现场就会害怕,效果就不好,实训效果非常有限。事实上,不仅数控专业如此,其他专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校内实训必须改革,到底是以消耗性实训为主,还是以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为主?当然应该是后者。消耗性实训培养不出有过硬本领的人,过硬的本领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中才能培养出来。另外,消耗性实训成本太高,学校难以支撑。所以,要大力提倡生产性实训。职业院校的实训车间要通过大力开展来料加工服务,承接一部分实际生产任务,使学生得到真刀真枪实训的机会,使实训成本得以降低,使生产性实训成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财政部和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工作始终是高度重视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20多亿元,支持建立了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对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年前,我们达成共识,决定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这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财政部克服困难,保证了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今天,我们两部又专门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对近两年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对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进行部署,意义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一是在“十一五”期间,要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是通过这些实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国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
实训教学;三是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靠地方和学校,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将对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给予奖励。我们认为,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找准突破口,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这个突破口,如果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建设起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起来,就会对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这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仅要重视投入,更要重视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用新的更加有效的机制来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重视并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作用,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采取多种形式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实训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千方百计地把实训基地的设备用起来。学生可以按照企业的工作方式,实行日夜倒班制。搞一个设备不容易,本校用,周围的学校用,外地来的用都可以。可以以实训基地建设搞得好的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县级职教中心实行集团化办学,学生第一年在县里上课,第二年到龙头学校参加实训,第三年到企业去实习。总之,要把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生产实习和对外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要重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抓紧抓好结合实训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抓紧抓好“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力靠发展,发展靠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增强职业教育实力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要抓好“四项计划”。
第一,抓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这次会议就是对实施这一计划进行动员和部署。
第二,抓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今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空间主要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同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努力使其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第三,抓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概括为“职业教育千百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是要大力提升这些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第四,抓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着眼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建设,努力解决专业课教师短缺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显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四个计划”的基础,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我们一定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住机遇,努力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抓实抓好。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关键是要真抓实干
2004年以来,财政部和教育部在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及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专业领域进行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共支持了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江西、四川、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9个省市50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去年,两部组织专家对一些基地在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社会经济效益、资金落实、地方政府的实际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调研。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多数实训基地已在教学、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受惠学生接近9万人,培训社会人员近3万人次。
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和教育部决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的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的精神,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把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作为近一个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认真发动,切实做好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制订和论证工作;要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制约实训基地建设的制度,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动因
当前,国家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作为承担服务国家这个战略任务,促进人全面发展重大使命的职业教育,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提高全民接受教育年限为主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适应需求、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多元立交的具备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提出发展现代教育,基于三方面的需求:
(一)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尽快把经济增长从依靠人力资源数量转到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上,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职业变革,对职业教育和人才需求产生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使人的终身发展,也对职业教育形式、途径、内容、范围提出新的挑战; 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应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院校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合作育人的机制,实施多元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培养适应地区产业需求的优质人才,以满足老百姓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让更多人接受职业教育后能高质量就业。但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诸多原因,跟不上学生或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职业院校片面强调适应用人单位需求,采用“制器”形式,训练学生从事某一岗位所需技能,忽视适应多种岗位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教育主体――人的发展性需求,学生很难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相脱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更希望子女提升学历,以便提升择业的竞争能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渠道,才能开启学生继续学习提高的通道,以更好应对与解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人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满足职业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应有自身发展规律和完整的体系。但目前的职业教育缺乏开放性,相对封闭,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较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要科学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方式,通过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内涵,提高质量,深度构建产教整合、校企合作机制,统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多样性。
当前,职业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应对变化,适应需求,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各类人才继续发展的通道,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清,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培养目标立足于适应目前职业教育岗位的职业人,重视单一技能教育,滞后于职业岗位变革和新兴职业的产生。
2.职业教育仍相对封闭,与各类教育沟通不畅,职业培训薄弱,非学历教育不够重视,灵活性、开放性不强,较为死板。
3.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通,各层次职业院校的学校教育等于终结性教育,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能力。
4.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政出多门,职教的国家标准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协调,职教的科研支撑十分薄弱。
5.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缺少制度支撑,企业参与办学的内在动力不足,国家制度缺失。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二)现代职业教育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教育体系,它既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它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包括广泛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综合性、素质化是其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发展眼光看待教育,要将时展的新变化融入职业教育之中。所以,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体现在职业教育必须与现代社会、现代职业、现代人的内涵共生和交织。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现代职业对人的要求,又要为现代职业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职业人,要打破单一工作定向的教育观念,要将“制器”式的单一技术技能训练变为塑造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要全方位着眼现代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趋势,采用人文化、宽基础化的教学计划,实行技能教育与人才教育结合,培养现代职业人,以适应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并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开放型教育。
它的主要特点是:
1.适应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与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区域性特点。要面向社会,适应生产,实行灵活学制;要采用多样化办学模式,灵活调整学校专业结构;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与经济、科技发展要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代职业人。
2.层次性。现代职业教育内部呈现明显层次性,各层次教育能正确定位科学布局,以课程衔接为重点,实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能统筹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系统性。
3.协调性。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构造学习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协调沟通,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实施同一层次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能向社会开放,为各类学校提供职教课程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与社区开放大学建立联动机制,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级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才培养多样性。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
职业教育关系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关系未来中国现代职业的振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确立既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又服务于人的就业需求或职业发展需求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价值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全体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习者为中心,改革注重传统的学校教育,实施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重视学校后的教育与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互衔接,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应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转变;由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不畅向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及教育部门办学向依靠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转变。
(二)全面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系统思考、整体谋划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各层次的布局结构。要以课程衔接为重点,专业衔接为接口,实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布局、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行业指导、校企深度融合等十个方面的衔接,按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建立多形式中高职衔接制度,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专业研究生学位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的布局,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布局与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构建人才成长多元立交桥。要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建立社区学院式开放大学,构建社区与职业教育联动机制,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加快完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深度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政府要有计划组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系列对话活动,完善政、产、学、研的对话协作机制,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或意见,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推进行业、企业全面参与办学,实施校企合作制度化。要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指导作用,鼓励行业、企业与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以骨干专业为主体,组建有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校企资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无缝对接,进行集约化办学,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解决学生就业为导向,这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认真调研市场现状,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布局和层次,防止千校一面。要面向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改革注重岗位单一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把通识能力、科学教育和职业技能融为一体,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实行学思结合、知行一致、因材施教,提高育人的时效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加强学校的现代化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管理精细化,向管理要质量,以增强职业院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五)健全发展的保障机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在全社会确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必须重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识,政府要切实落实自己的责任,凝聚行业企业的资源,形成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和各种标准的建设,以制度规范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应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要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投款标准,引导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加大对职业院校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职业院校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监管,管好用好老百姓的每一分钱,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能力和培养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好中职生免学费政策,要逐步提高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高职奖助学金覆盖面,让阳光政策惠及每一位学生。要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强化职业教育的研究,增强教科研工作服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抓住关键,加快建设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R].天津: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2013
[2]欧阳育良.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4(1)